CN217902142U - 成像镜头和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成像镜头和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02142U
CN217902142U CN202123084743.6U CN202123084743U CN217902142U CN 217902142 U CN217902142 U CN 217902142U CN 202123084743 U CN202123084743 U CN 202123084743U CN 217902142 U CN217902142 U CN 2179021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lens
buckling
lenses
optic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8474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常斌全
陈昌威
赵烈烽
戴付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8474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021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021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021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和移动终端。成像镜头包括:镜筒;透镜,透镜为多个,多个透镜间隔设置在镜筒内,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凸台结构,位于透镜的物侧面的凸台结构为第一扣合结构,位于透镜的像侧面的凸台结构为第二扣合结构,两个透镜之间通过第一扣合结构与第二扣合结构扣合连接,凸台结构的高度h大于等于0.05毫米。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成像镜头存在着配合不稳定的问题。

Description

成像镜头和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成像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成像镜头和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便捷式电子设备的摄像功能要求越高越高,大像底高解析度的镜头因此受到消费者的追捧。然而,大像底和高解析度意味着成像镜头中参与成像的透镜数量的增加,一旦镜头中透镜数量增多,镜头的组装稳定性就会受到极大地挑战,尤其是在极端环境,如10万次1m高空跌落等情景下的服役性能极其不稳定,这就会严重影响镜头的成像性能。
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成像镜头存在着配合不稳定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和移动终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成像镜头存在着配合不稳定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包括:镜筒;透镜,透镜为多个,多个透镜间隔设置在镜筒内,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凸台结构,位于透镜的物侧面的凸台结构为第一扣合结构,位于透镜的像侧面的凸台结构为第二扣合结构,两个透镜之间通过第一扣合结构与第二扣合结构扣合连接,凸台结构的高度h大于等于0.05毫米。
进一步地,第一扣合结构的外环面为与成像镜头的光轴呈角度的斜面,第二扣合结构的内环面为与成像镜头的光轴呈角度的斜面,第二扣合结构的内环面与第一扣合结构的外环面抵接。
进一步地,第一扣合结构的外环面与光轴的夹角α大于10度且小于45度。
进一步地,第一扣合结构的外环面与光轴的夹角和第二扣合结构的内环面与光轴的夹角相同。
进一步地,第二扣合结构的像侧面与透镜的抵接宽度K与成像镜头的半口径R之间满足:0.02≤k/R≤0.5。
进一步地,成像镜头还包括遮光元件,遮光元件设置在相邻两个透镜之间。
进一步地,遮光元件的厚度m大于等于0.008毫米且小于等于0.08毫米。
进一步地,遮光元件位于第一扣合结构与第二扣合结构的扣合位置处的内侧。
进一步地,凸台结构的凸出端的端面与遮光元件或透镜抵接。
进一步地,透镜的数量大于等于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上述的成像镜头。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和透镜,透镜为多个,多个透镜间隔设置在镜筒内,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凸台结构,位于透镜的物侧面的凸台结构为第一扣合结构,位于透镜的像侧面的凸台结构为第二扣合结构,两个透镜之间通过第一扣合结构与第二扣合结构扣合连接,凸台结构的高度h大于等于0.05毫米。
通过在透镜上设置凸台结构,而位于透镜的物侧面的凸台结构相对于位于透镜的像侧面的凸台结构靠近成像镜头的光轴,以使得第一扣合结构的外环面与第二扣合结构的内环面抵接,以完成第一扣合结构与第二扣合结构之间的扣合连接,以保证相邻两个透镜之间的连接的紧密性,以解决配合不稳定的问题。而多个透镜均设置凸台结构就使得多个透镜可以在镜筒的外部就能装配在一起,然后装配完成后再装配到镜筒内,保证了成像镜头装配的稳定性。而将凸台结构的高度h设置在大于等于0.05毫米的范围内,能够有效保证第一扣合结构与第二扣合结构之间的扣合面积,避免第一扣合结构与第二扣合结构之间脱离,大大增加了第一扣合结构与第二扣合结构之间扣合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示出了图1中一个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第一类型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第二类型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第三类型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1中两个第二类型透镜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中P处的放大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镜筒;20、透镜;21、光学结构区;22、光学有效区;30、第一扣合结构;31、第一扣合结构的外环面;40、第二扣合结构;41、第二扣合结构的内环面;50、遮光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成像镜头存在着配合不稳定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和移动终端。
如图1至图7所示,成像镜头包括镜筒10和透镜20,透镜20为多个,多个透镜20间隔设置在镜筒10内,透镜20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凸台结构,位于透镜20的物侧面的凸台结构为第一扣合结构30,位于透镜20的像侧面的凸台结构为第二扣合结构40,两个透镜20之间通过第一扣合结构30与第二扣合结构40扣合连接,凸台结构的高度h大于等于0.05毫米。
通过在透镜20上设置凸台结构,而位于透镜20的物侧面的凸台结构相对于位于透镜20的像侧面的凸台结构靠近成像镜头的光轴,以使得第一扣合结构的外环面31与第二扣合结构的内环面41抵接,以完成第一扣合结构30与第二扣合结构40之间的扣合连接,以保证相邻两个透镜20之间的连接的紧密性,以解决配合不稳定的问题。而多个透镜20均设置凸台结构就使得多个透镜20可以在镜筒10的外部就能装配在一起,然后装配完成后再装配到镜筒10内,保证了成像镜头装配的稳定性。而将凸台结构的高度h设置在大于等于0.05毫米的范围内,能够有效保证第一扣合结构30与第二扣合结构40之间的扣合面积,避免第一扣合结构30与第二扣合结构40之间脱离,大大增加了第一扣合结构30与第二扣合结构40之间扣合的稳定性。
如图2所示,第一扣合结构的外环面31为与成像镜头的光轴呈角度的斜面,第二扣合结构的内环面41为与成像镜头的光轴呈角度的斜面,第二扣合结构的内环面41与第一扣合结构的外环面31抵接。将第一扣合结构的外环面31和第二扣合结构的内环面41设置成斜面,以便于第一扣合结构30与第二扣合结构40之间快速装配,有效降低了透镜20之间的装配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与成像镜头的光轴呈角度的斜面不包括与光轴垂直的角度。
如图6所示,第一扣合结构的外环面31与光轴的夹角α大于10度且小于45度。若第一扣合结构的外环面31与光轴的夹角α小于10度就使得第一扣合结构的外环面31的倾斜角度过小,不利于第一扣合结构30与第二扣合结构40之间的装配。若第一扣合结构的外环面31与光轴的夹角α大于45度,就使得第一扣合结构的外环面31的倾斜角度过大,不利于第一扣合结构30与第二扣合结构40之间的扣合,容易导致透镜20之间扣合不稳定。而将第一扣合结构的外环面31与光轴的夹角α限制在10度到45度的范围内,就使得第一扣合结构30与第二扣合结构40容易扣合的同时还能保证二者扣合的稳定性。
可选地,第二扣合结构的内环面41与光轴的夹角大于10度且小于45度。若第二扣合结构的内环面41与光轴的夹角小于10度就使得第二扣合结构的内环面41的倾斜角度过小,不利于第一扣合结构30与第二扣合结构40之间的装配。若第二扣合结构的内环面41与光轴的夹角大于45度,就使得第二扣合结构的内环面41的倾斜角度过大,不利于第一扣合结构30与第二扣合结构40之间的扣合,容易导致透镜20之间扣合不稳定。而将第二扣合结构的内环面41与光轴的夹角限制在10度到45度的范围内,就使得第一扣合结构30与第二扣合结构40容易扣合的同时还能保证二者扣合的稳定性。
具体的,第一扣合结构的外环面31与光轴的夹角和第二扣合结构的内环面41与光轴的夹角相同。这样设置就使得第一扣合结构的外环面31与第二扣合结构的内环面41的倾斜程度相同,以使得第一扣合结构30与第二扣合结构40扣合在一起后,第一扣合结构的外环面31与第二扣合结构的内环面41有较大的抵接面积,以保证第一扣合结构30与第二扣合结构40之间扣合的稳定性。
如图6所示,第二扣合结构40的像侧面与透镜20的抵接宽度K与成像镜头的半口径R之间满足:0.02≤k/R≤0.5。这样设置使得第二扣合结构40的设置不会影响成像镜头的成像,保证成像镜头稳定成像。而可以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成像镜头来对第二扣合结构40与透镜20的抵接宽度K来进行设计,保证第二扣合结构40扣合的稳定性,同时还保证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如图1、图6和图7所示,成像镜头还包括遮光元件50,遮光元件50设置在相邻两个透镜20之间。遮光元件50的设置能够减少杂散光的产生,以增加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而遮光元件50设置在相邻的两个透镜20之间,且与相邻的两个透镜20抵接,以保证遮光元件50装配的稳定性。
如图7所示,遮光元件50的厚度m大于等于0.008毫米且小于等于0.08毫米。若遮光元件50的厚度m小于0.008毫米,就使得遮光元件50的厚度过小,不利于遮光元件50的制作,同时不利于遮光元件50的装配。若遮光元件50的厚度大于0.08毫米,就使得遮光元件50的厚度过大,不利于成像镜头的小型化。
如图1和图6所示,遮光元件50位于第一扣合结构30与第二扣合结构40的扣合位置处的内侧。遮光元件50设置在第一扣合结构30与第二扣合结构40的扣合位置处的内侧,能够有效减少杂散光的产生。而遮光元件50与第一扣合结构30的物侧面抵接,且遮光元件50位于第二扣合结构40的内侧,并与具有第二扣合结构40的透镜20的像侧面抵接。
如图1所示,凸台结构的凸出端的端面与遮光元件50或透镜20抵接。第一扣合结构30与遮光元件50抵接,而第二扣合结构40与透镜20抵接,以保证透镜20之间扣合的稳定性,同时能够保证透镜20与遮光元件50之间装配的稳定性。
具体的,移动终端包括上述的成像镜头。具有上述成像镜头的移动终端,具有稳定性好、成像质量佳的优点。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透镜20中至少一个透镜的外周面与镜筒10的内壁面贴合设置或过盈配合。
而上述多个透镜20中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仅像侧具有凸台结构,此种为第一类型透镜,或者说第一类型透镜仅具有第二扣合结构40;一种是物侧和像侧均具有凸台结构,此种为第二类型透镜,或者说第二类型透镜既具有第一扣合结构30又具有第二扣合结构40;还有一种是仅物侧具有凸台结构,此种为第三类型透镜,或者说第三类透镜仅具有第一扣合结构30。而在第一类型透镜与第三类型透镜之间均是第二类型透镜,从而达到连扣的效果。
第二扣合结构40的厚度大于第一扣合结构30的厚度,且第一扣合结构的外环面31与第二扣合结构的内环面41之间紧密贴合或者过盈配合。而第二扣合结构40与透镜20的安装部的物侧面承靠(除了凸台结构以外的平面)。
需要说明的是,凸台结构为环状。
在成像镜头组装时,可以将第一类型透镜放在治具中,依次组装遮光元件50或者第二类型透镜,之后组装第三类型透镜,以组合成一个包含若干遮光元件50的透镜组,然后将透镜组压入到镜筒10内,便于成像镜头的装配。透镜组中至少有一个透镜的外周面与镜筒10的内壁贴合或过盈配合,已达到透镜组径向固定的作用。
成像镜头可以在透镜20与镜筒10之间点胶,或者在第三类型透镜的像侧面增加压圈,通过压圈与镜筒10间点胶,从而防止透镜组在镜筒10内晃动,以达到固定透镜组的位置的作用。
如图2所示,透镜20具有光学结构区21和光学有效区22,光学结构区21设置在光学有效区22的外侧,且凸台结构位于光学结构区21处。
上述成像镜头的数量大于等于5。
优选地,透镜的数量大于6个。而第二类型透镜的数量大于4个。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镜筒(10);
透镜(20),所述透镜(20)为多个,多个所述透镜(20)间隔设置在所述镜筒(10)内,所述透镜(20)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凸台结构,位于所述透镜(20)的物侧面的凸台结构为第一扣合结构(30),位于所述透镜(20)的像侧面的凸台结构为第二扣合结构(40),两个所述透镜(20)之间通过第一扣合结构(30)与所述第二扣合结构(40)扣合连接,所述凸台结构的高度h大于等于0.05毫米,所有所述透镜(20)连扣形成透镜组,且所述第二扣合结构(40)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30)的厚度,所述第一扣合结构的外环面(31)与所述第二扣合结构的内环面(41)之间紧密贴合或过盈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第一扣合结构的外环面(31)为与所述成像镜头的光轴呈角度的斜面,第二扣合结构的内环面(41)为与所述成像镜头的光轴呈角度的斜面,所述第二扣合结构的内环面(41)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的外环面(31)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的外环面(31)与所述光轴的夹角α大于10度且小于45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的外环面(31)与所述光轴的夹角和所述第二扣合结构的内环面(41)与所述光轴的夹角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扣合结构(40)的像侧面与透镜(20)的抵接宽度K与所述成像镜头的半口径R之间满足:0.02≤k/R≤0.5。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还包括遮光元件(50),所述遮光元件(50)设置在相邻两个透镜(20)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光元件(50)的厚度m大于等于0.008毫米且小于等于0.08毫米;和/或
所述遮光元件(50)位于所述第一扣合结构(30)与所述第二扣合结构(40)的扣合位置处的内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结构的凸出端的端面与所述遮光元件(50)或所述透镜(20)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的数量大于等于5。
10.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
CN202123084743.6U 2021-12-09 2021-12-09 成像镜头和移动终端 Active CN2179021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84743.6U CN217902142U (zh) 2021-12-09 2021-12-09 成像镜头和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84743.6U CN217902142U (zh) 2021-12-09 2021-12-09 成像镜头和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02142U true CN217902142U (zh) 2022-11-25

Family

ID=841058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84743.6U Active CN217902142U (zh) 2021-12-09 2021-12-09 成像镜头和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021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26773B2 (en) Lens unit
US11029481B2 (en) Lens module
TWM512712U (zh)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217902142U (zh) 成像镜头和移动终端
JP2021009377A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JP6735056B2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US11156797B2 (en) Lens module
CN212111945U (zh) 成像镜头
JP2018097336A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CN217181299U (zh) 隔圈和光学成像镜头
CN209387980U (zh) 镜头模组
KR102527704B1 (ko) 렌즈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109752813A (zh) 光学成像系统及具有该光学成像系统的显示装置
CN217902146U (zh) 金属隔圈和光学成像镜头
CN211577534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09624872U (zh) 光学成像系统及具有该光学成像系统的显示装置
CN215067483U (zh) 光学成像镜头
US9933591B2 (en) Lens module
CN210803845U (zh) 光学成像系统及显示装置
CN217213301U (zh) 成像镜头和摄像模组
US20180017755A1 (en) Lens Module
CN212623279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17213279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20154710U (zh) 光学镜头
CN220671791U (zh) 光学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