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66324U - 弹簧输送加热装置和弹簧生产设备 - Google Patents

弹簧输送加热装置和弹簧生产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66324U
CN217866324U CN202120626627.3U CN202120626627U CN217866324U CN 217866324 U CN217866324 U CN 217866324U CN 202120626627 U CN202120626627 U CN 202120626627U CN 217866324 U CN217866324 U CN 2178663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spring
insulating plate
fed
heat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2662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如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Huajian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Huajian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Huajian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Huajian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2662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663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663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663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 Treatment Of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弹簧输送加热装置和弹簧生产设备,输送弹簧输怂加热装置包括输送带,第一加热组件和第二加热组件,所述输送带间歇式运行,所述输送带上间隔地设有多个吸簧座,所述第一加热组件和所述第二加热组件在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加热组件和所述第二加热组件在所述输送带的输送方向上固定,所述第一加热组件和所述第二加热组件在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可接近以夹紧和加热所述吸簧座上的弹簧且彼此可远离以释放所述吸簧座上弹簧。本实用新型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

Description

弹簧输送加热装置和弹簧生产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弹簧生产制造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弹簧输送加热装置和具有它的弹簧生产设备。
背景技术
弹簧广泛地用于制造诸如沙发垫和床垫的芯体。在弹簧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在制成弹簧之前对钢丝进行加热处理。例如,文献CN103894522A提供了一种弹簧钢丝加热绕制及冷却传输装置,其中在卷簧机的上游侧设有用于加热钢丝的加热机构,加热后的钢丝由卷簧机绕制成螺旋弹簧,但是,由于先加热钢丝然后由卷簧机卷绕成弹簧,因此,制成的弹簧仍然存在性能不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基于发明人通过研究意识和发现以下问题的基础上做出的。
为了解决先加热钢丝再绕制成弹簧存在的问题,相关技术中提出了先将钢丝绕制成弹簧,然后对弹簧进行加热处理。例如,文献CN211256019U提出了一种弹簧热处理机构,包括加热装置和用于传送弹簧的传输带,加热装置包括用于夹紧和松开输送带上的弹簧的夹紧组件、用于向夹紧组件夹紧的弹簧通入电流的加热组件和用于带动加热组件跟随传输带同步运动并带动加热装置恢复到初始位置的运送组件,该文献中,由于加热装置需要跟随输送带同步运动以夹紧和加热弹簧,并且加热装置需要复位,因此结构复杂,加热装置和输送带同步运动控制困难,成本高。另外,该文献中,由于通过一块电极铜板同时加热多个弹簧,因此,无法适用于同时生产不同规格钢丝制成的弹簧,适应性差。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实施例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的弹簧制造设备。
根据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包括:输送带,所述输送带间歇式运行,所述输送带上间隔地设有多个吸簧座;第一加热组件和第二加热组件,所述第一加热组件和所述第二加热组件在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加热组件和所述第二加热组件在所述输送带的输送方向上固定,所述第一加热组件和所述第二加热组件在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可接近以夹紧和加热所述吸簧座上的弹簧且彼此可远离以释放所述吸簧座上弹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组件和所述第二加热组件沿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同步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簧输送加热装置还包括一个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加热组件和所述第二加热组件相连以驱动所述第一加热组件和所述第二加热组件彼此接近或远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为气缸或直线电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器和由所述驱动器驱动的曲柄连杆机构、丝杠机构、凸轮机构、齿轮齿条机构、链条传动机构或带传动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簧输送加热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加热组件相连以驱动所述第一加热组件沿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二加热组件相连以驱动所述第二加热组件沿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组件包括第一绝缘板和设在所述第一绝缘板上的第一加热电极,所述第二加热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绝缘板面对的第二绝缘板和设在所述第二绝缘板上且与所述第一加热电极面对的第二加热电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电极和所述第二加热电极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加热电极沿所述输送方向间隔设在所述第一绝缘板上,多个所述第二加热电极沿所述输送方向间隔设在所述第二绝缘板上,多个所述第二加热电极与多个所述第一加热电极一一对应以构成多对加热电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对加热电极的电流相对于其余对加热电极的电流独立地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板上设有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加热电极设在所述第一安装槽中,所述第一加热电极面对所述第二加热电极的表面与所述第一绝缘板面对所述第二绝缘板的表面平齐或相对于所述第一绝缘板面对所述第二绝缘板的表面突出;
所述第二绝缘板上设有的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加热电极设在所述第二安装槽中,所述第二加热电极面对所述第一加热电极的表面与所述第二绝缘板面对所述第一绝缘板的表面平齐或相对于所述第二绝缘板面对所述第一绝缘板的表面突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组件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加热组件沿所述输送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加热组件为多个且与多个所述第一加热组件一一对应以构成多对加热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组件包括一个第一绝缘板和设在所述第一绝缘板上的一个第一加热电极,所述第二加热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绝缘板面对的一个第二绝缘板和设在所述第二绝缘板上且与所述第一加热电极面对的一个第二加热电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簧输送加热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一驱动装置和多个第二驱动装置,多个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多个所述第一加热组件一一对应地相连,多个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与多个所述第二加热组件一一对应地相连,每对加热组件相对于其余对加热组件独立地沿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簧座包括绝缘座体和安装在所述绝缘座体内的磁性件,所述绝缘座体的表面上设有与弹簧的轮廓适配以容纳弹簧的一部分的凹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送带为跑道状且包括上直段、下直段、第一弧段和第二弧段,所述第一弧段连接在所述上直段的左端和所述下直段的左端之间,所述第二弧段连接在所述上直段的右端和所述下直段的右端之间,所述第一加热组件和所述第二加热组件沿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设在所述上直段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簧生产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簧生产设备,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
弹簧输送加热装置100,
输送带1,上直段11,下直段12,第一弧段13,第二弧段14,第一加热组件2,第一绝缘板21.第一加热电极22,第一安装槽23,第二加热组件3,第二绝缘板31,第二加热电极32,第二安装槽33,第一驱动装置4,第二驱动装置5,吸簧座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图6所示,根据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100包括输送带1、第一加热组件2和第二加热组件3。
输送带1间歇式运行,即输送带1步进式运行,输送带1上沿其输送方向(或称为运行方向或长度方向)间隔地设有多个吸簧座6,吸簧座6用于承接和吸附住卷簧机(未示出)绕制的弹簧。
第一加热组件2和第二加热组件3在输送带1的宽度方向(如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对设置,第一加热组件2和第二加热组件3在输送带1的输送方向(如图1所示的前后方向)上固定,这里,术语“固定”是指在输送带1沿前后方向运行时,第一加热组件2和第二加热组件3不沿前后方向移动,即不跟随输送带1移动且不存在移动复位,从而位置固定,例如,第一加热组件2和第二加热组件3安装在机架(未示出)上。第一加热组件2和第二加热组件3在输送带1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可接近以夹紧和加热被吸附在吸簧座6上的弹簧且第一加热组件2和第二加热组件3彼此可远离以释放吸簧座6上弹簧。
如图1所示,吸簧座6沿如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地设在输送带1上,由卷簧机(未示出)制作的弹簧落到吸簧座6上并通过输送带1输送。在弹簧输送过程中,通过设在输送带1左侧的第一加热组件2和设在输送带1右侧的第二加热组件 3相互接近以夹住弹簧的两端,并向弹簧通入电流以对弹簧进行热处理,从而例如消除弹簧中残留的应力。
其中,第一加热组件2固定设在输送带1的左侧,第二加热组件3固定设在输送带1的右侧。可以理解的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吸簧座6沿如图1所示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在输送带1上,吸簧座6也是间隔地承接卷簧机生产的弹簧,从而输送带1间歇式运行,在输送带1停歇过程中,固定设置的第一加热组件2和第二加热组件3可以对弹簧进行夹持和加热,在输送带1运行时,第一加热组件2和第二加热组件3释放弹簧。
具体地,在弹簧输送过程中,当一个吸簧座6上的一个弹簧输送至第一加热组件2和第二加热组件3之间时,输送带1停止,第一加热组件2和第二加热组件3对弹簧进行夹持并加热,然后第一加热组件2和第二加热组件3释放所述一个弹簧,接着输送带1运行,卷簧机制作的下一个弹簧被输送带1上的下一个吸簧座6承接,在下一个吸簧座6上的下一个弹簧运行到第一加热组件2和第二加热组件3之间,第一加热组件2和第二加热组件 3相互靠近以夹持和加热所述下一个弹簧,此时,所述一个吸簧座6上的所述一个弹簧可以移出第一加热组件2和第二加热组件3的范围,也可以同时由第一加热组件2和第二加热组件3夹持而被二次加热。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100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
如图1-图6所示,第一加热组件2和第二加热组件3沿输送带1的宽度方向同步移动,由此可以更好地夹持和加热弹簧。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簧输送加热装置100包括一个驱动装置,所述一个驱动装置与第一加热组件2和第二加热组件3相连以驱动第一加热组件2和第二加热组件3彼此接近或远离。其中,驱动装置可以为气缸或直线电机中的一种,应当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对驱动装置不做具体限制。例如,驱动装置还可以是包括驱动器和由驱动器驱动的曲柄连杆机构、丝杠机构、凸轮机构、齿轮齿条机构、链条传动机构或带传动结构等,曲柄连杆机构、丝杠机构、凸轮机构、齿轮齿条机构、链条传动机构或带传动结构与第一加热组件2 和第二加热组件3相连,通过驱动器驱动第一加热组件2和第二加热组件3同步移动靠近或远离。其中,驱动器可以为电机等驱动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100,通过一个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加热组件 2和第二加热组件3之间相互接近和远离,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控制精确等优点。
如图1-图6所示,弹簧输送加热装置100可以包括第一驱动装置4和第二驱动装置5,第一驱动装置4与第一加热组件2相连以驱动第一加热组件2沿输送带1的宽度方向移动,第二驱动装置5与第二加热组件3相连以驱动第二加热组件3沿输送带1的宽度方向移动。换言之,第一加热组件2和第二加热组件3由各自独立的驱动装置驱动,优选地,第一驱动装置4和第二驱动装置5驱动第一加热组件2和第二加热组件3同步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100,通过第一驱动装置4驱动第一加热组件2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通过第二驱动装置5驱动第二加热组件3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使第一加热组件2和第二加热组件3分别控制运行,进而减小驱动装置的负荷,且当发生故障时,便于维修和更换,以降低停机维修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热组件2包括第一绝缘板31和设在第一绝缘板31上的第一加热电极32,第二加热组件3包括与第一绝缘板31面对的第二绝缘板31和设在第二绝缘板31上且与第一加热电极32面对的第二加热电极32。其中,第一加热电极32和第二加热电极32可以为铜板。
如图1、图3、图4和图6所示,第一加热电极32设在第一绝缘板31的右侧面,第二加热电极32设在第二绝缘板31的左侧面,第一加热电极32和第二加热电极32分别与电源相连,当弹簧被夹持在第一加热电极32和第二加热电极32之间时,向弹簧通入电流,第一加热电极32、弹簧和第二加热电极32之间形成回路并产生热量,进而实现对弹簧的加热。其中,第一绝缘板31和第二绝缘板31的设计,可以防止电流导入其他金属结构中,提高了安全性。
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加热电极32和第二加热电极32均为多个,多个第一加热电极32沿输送方向间隔设在第一绝缘板31上,多个第二加热电极32沿输送方向间隔设在第二绝缘板31上,多个第二加热电极32与多个第一加热电极32一一对应以构成多对加热电极。
可以理解的是,当沿如图1所示的前后方向将多个第一电极31间隔设在第一绝缘板31 上和沿如图1所示的前后方向将多个第二电极32间隔设在第二绝缘板31上时,可以提高加热效率和弹簧输送加热装置的适用性。
具体地,例如,一个弹簧在一对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加热后,由输送带1向前输送,当下一个弹簧被输送到所述一对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之间被加热时,所述一个弹簧正好被输送到下一对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之间被二次加热,以此类推。
因此,将第一加热电极32沿前后方向间隔设在第一绝缘板31上和将第二加热电极32 沿前后方向间隔设在第二绝缘板31上,形成多对加热电极,可以对弹簧进行多次加热,提高了加热效率,并且便于根据要求控制弹簧的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对加热电极的电流相对于其余对加热电极的电流独立地控制。由此,可以单独控制每对电极的电流,从而根据需要对弹簧进行加热,例如可以根据不同规格钢丝制成的弹簧,单独地控制每对加热电极的电流。
下面描述一个具体示例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及其输送加热工程:
例如,如图1所述,第一绝缘板31上间隔设置三个第一加热电极32,与之相对的第二绝缘板31上设置三个第二加热电极32,进而形成三对加热电极。沿着弹簧的输送方向,例如由前向后输送,当具有第一线径的弹簧需要热处理时,仅需通过第一对和第二对加热电极对弹簧进行加热。当需要对第二线径的弹簧进行热处理时,可以通过第一对至第三对加热电极对弹簧进行加热处理。
如图1所示,第一绝缘板31上设有第一安装槽23,第一加热电极32设在第一安装槽23中,第一加热电极32面对第二加热电极32的表面与第一绝缘板31面对第二绝缘板31 的表面平齐或相对于第一绝缘板31面对第二绝缘板31的表面突出。
第二绝缘板31上设有第二安装槽33,第二加热电极32设在第二安装槽33中,第二加热电极32面对第一加热电极32的表面与第二绝缘板31面对第一绝缘板31的表面平齐或相对于第二绝缘板31面对第一绝缘板31的表面突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100,将第一加热电极32安装在第一安装槽23中,可以通过第一安装槽23对第一加热电极32进行支撑和保护,以加强第一加热电极32牢固度。优选地,第一加热电极32的厚度可以略大于第一安装槽23的深度。
将第二加热电极32安装在第二安装槽33中,可以通过第二安装槽33对第二加热电极 32进行支撑和保护,以加强第二加热电极32的牢固度。优选地,第二加热电极32的厚度可以略大于第二安装槽33的深度。
如图3和图6所示,第一加热组件2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加热组件2沿输送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加热组件3为多个且与多个第一加热组件2一一对应以构成多对加热组件。
第一加热组件2包括一个第一绝缘板31和设在第一绝缘板31上的一个第一加热电极 32,第二加热组件3包括与第一绝缘板31面对的一个第二绝缘板31和设在第二绝缘板31上且与第一加热电极32面对的一个第二加热电极32。
弹簧输送加热装置100还包括多个第一驱动装置4和多个第二驱动装置5,多个第一驱动装置4与多个第一加热组件2一一对应地相连,多个第二驱动装置5与多个第二加热组件3一一对应地相连,每对加热组件相对于其余对加热组件独立地沿输送带1的宽度方向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100,通过在弹簧输送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一加热组件2和多个与多个第一加热组件2对应的第二加热组件3,不但可以对弹簧顺序地进行多次加热,通过独立地控制每对加热组件的电流,可以根据不同规格钢丝的弹簧,选择性地多对加热组件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对弹簧进行加热,提高了适用性和弹簧热处理的精度和效果。
同时,设置多个第一加热组件2和第二加热组件3,当多个第一加热组件2和多个第二加热组件3中的某一个发生故障时,便于更换和维修,进而进一步减少了停机维修时间,增加了生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簧座6包括绝缘座体和安装在绝缘座体内的磁性件,绝缘座体的表面上设有与弹簧的轮廓适配以容纳弹簧的一部分的凹槽。优选地,绝缘座体采用绝缘材料制作而成,例如胶木板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100,吸簧座6采用绝缘材料制作而成,可以进一步防止电流导入其他部件中,提高安全性。通过在绝缘座体上设置凹槽,并在凹槽内设置用于吸附弹簧的磁性件,能够保护磁性件磨损和损坏,提高弹簧吸附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带1为跑道状且包括上直段11、下直段12、第一弧段13和第二弧段14,第一弧段13连接在上直段11的左端和下直段12的左端之间,第二弧段14连接在上直段11的右端和下直段12的右端之间,第一加热组件2和第二加热组件3沿输送带1的宽度方向设在上直段11的两侧。
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卷簧机(未示出)可以设在输送带1的前端,从卷簧机生产的弹簧落在上直段11左端上的吸簧座6上,并从上直段11的前端朝向上直段11的后端输送弹簧,第一加热组件2和第二加热组件3沿左右方向设在上直段11的两侧且高于输送带1,以对经过第一加热组件2和第二加热组件3之间的弹簧进行夹持和热处理。经过热处理的弹簧依次经过上直段11的右端、第二弧段14、下直段12后,弹簧与输送带1 脱离并进入例如压缩输送装置,空置的吸簧座6经过第一弧段13后,再次参与弹簧输送流程中。可理解的是,通过上直段11、第二弧段14和下直段12的设置,可以为经过热处理后的弹簧预留足够的自然冷却时间。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在弹簧的输送过程中,可以使用其他冷却设备对经过热处理后的弹簧进行降温,例如风机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簧生产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簧生产设备,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6)

1.一种弹簧输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送带,所述输送带间歇式运行,所述输送带上间隔地设有多个吸簧座;
第一加热组件和第二加热组件,所述第一加热组件和所述第二加热组件在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加热组件和所述第二加热组件在所述输送带的输送方向上固定,所述第一加热组件和所述第二加热组件在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可接近以夹紧和加热所述吸簧座上的弹簧且彼此可远离以释放所述吸簧座上弹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组件和所述第二加热组件沿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同步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加热组件和所述第二加热组件相连以驱动所述第一加热组件和所述第二加热组件彼此接近或远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为气缸或直线电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器和由所述驱动器驱动的曲柄连杆机构、丝杠机构、凸轮机构、齿轮齿条机构、链条传动机构或带传动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加热组件相连以驱动所述第一加热组件沿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二加热组件相连以驱动所述第二加热组件沿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组件包括第一绝缘板和设在所述第一绝缘板上的第一加热电极,所述第二加热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绝缘板面对的第二绝缘板和设在所述第二绝缘板上且与所述第一加热电极面对的第二加热电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电极和所述第二加热电极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加热电极沿所述输送方向间隔设在所述第一绝缘板上,多个所述第二加热电极沿所述输送方向间隔设在所述第二绝缘板上,多个所述第二加热电极与多个所述第一加热电极一一对应以构成多对加热电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对加热电极的电流相对于其余对加热电极的电流独立地控制。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板上设有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加热电极设在所述第一安装槽中,所述第一加热电极面对所述第二加热电极的表面与所述第一绝缘板面对所述第二绝缘板的表面平齐或相对于所述第一绝缘板面对所述第二绝缘板的表面突出;
所述第二绝缘板上设有的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加热电极设在所述第二安装槽中,所述第二加热电极面对所述第一加热电极的表面与所述第二绝缘板面对所述第一绝缘板的表面平齐或相对于所述第二绝缘板面对所述第一绝缘板的表面突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组件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加热组件沿所述输送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加热组件为多个且与多个所述第一加热组件一一对应以构成多对加热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组件包括一个第一绝缘板和设在所述第一绝缘板上的一个第一加热电极,所述第二加热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绝缘板面对的一个第二绝缘板和设在所述第二绝缘板上且与所述第一加热电极面对的一个第二加热电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第一驱动装置和多个第二驱动装置,多个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多个所述第一加热组件一一对应地相连,多个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与多个所述第二加热组件一一对应地相连,每对加热组件相对于其余对加热组件独立地沿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簧座包括绝缘座体和安装在所述绝缘座体内的磁性件,所述绝缘座体的表面上设有与弹簧的轮廓适配以容纳弹簧的一部分的凹槽。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为跑道状且包括上直段、下直段、第一弧段和第二弧段,所述第一弧段连接在所述上直段的左端和所述下直段的左端之间,所述第二弧段连接在所述上直段的右端和所述下直段的右端之间,所述第一加热组件和所述第二加热组件沿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设在所述上直段的两侧。
16.一种弹簧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弹簧输送加热装置。
CN202120626627.3U 2021-03-28 2021-03-28 弹簧输送加热装置和弹簧生产设备 Active CN2178663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26627.3U CN217866324U (zh) 2021-03-28 2021-03-28 弹簧输送加热装置和弹簧生产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26627.3U CN217866324U (zh) 2021-03-28 2021-03-28 弹簧输送加热装置和弹簧生产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66324U true CN217866324U (zh) 2022-11-22

Family

ID=840479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26627.3U Active CN217866324U (zh) 2021-03-28 2021-03-28 弹簧输送加热装置和弹簧生产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663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258241A (en) Slot furnace for inductively heating axially spaced areas of a workpiece
JP5201003B2 (ja) 熱間プレス成形用鋼板の加熱装置及び加熱方法
JP2011233760A (ja) 太陽電池組立装置
CN107799809B (zh) 一种锂电池电芯入壳设备
KR101518025B1 (ko) 모터컨트롤러부품 자동용접장치
CN217866324U (zh) 弹簧输送加热装置和弹簧生产设备
CN107819146B (zh) 一种磁吸式电芯入壳装置
CN216104206U (zh) 弹簧输送加热装置和弹簧生产设备
US8800338B2 (en) Manufacture of coil springs
JP4600830B2 (ja) シート状部材の移載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KR102128500B1 (ko) 이형 통전 가열기를 이용한 핫 프레스 포밍 방법
KR101182804B1 (ko) 인서트 이송장치
CN214934791U (zh) 穿纤送料系统、固定条转送组件
KR101839203B1 (ko) 소재 이송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금형 설비
CN211957785U (zh) 极耳整形装置
CN213915855U (zh) 钢丝加热输送装置和弹簧制造设备
CN111745279A (zh) 一种汇流条电磁焊装置
CN111490226A (zh) 极耳整形装置及方法
KR101950965B1 (ko) 자동차 휠 밸런스 웨이트용 소재 모듈화 장치
JP2005126746A (ja) 小径金属棒材の加熱装置、加熱冷却装置、及び熱処理方法
WO2011132453A1 (ja) 基板の搬送装置及び搬送方法
JP7330976B2 (ja) 金属製品の製造方法及び金属製品の製造装置
CN216918077U (zh) 一种双线钢线热处理及输送机构
CN212503316U (zh) 全自动化光纤连接器穿纤送料系统
CN212767221U (zh) 弹簧压缩输送装置和袋装弹簧串生产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