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64468U - 三轮车鞍座 - Google Patents

三轮车鞍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64468U
CN217864468U CN202221001942.8U CN202221001942U CN217864468U CN 217864468 U CN217864468 U CN 217864468U CN 202221001942 U CN202221001942 U CN 202221001942U CN 217864468 U CN217864468 U CN 2178644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ddle
tricycle
section
sections
support sec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0194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青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100194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644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644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644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车座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三轮车鞍座,包括鞍座本体,所述鞍座本体的上端面包括位于后部且左右对称的两顶撑区段和位于前部且左右对称的两侧撑区段,两侧撑区段之间设置裆部区段,在所述鞍座本体的后端设置有包绕两所述顶撑区段的向上凸起的裙边。所述鞍座本体的宽度为350mm~600mm。两所述顶撑区段均为下凹结构。所述侧撑区段向下倾斜设置,且所述侧撑区段为开口朝向相应的侧前方的U型结构。本申请结构设计合理美观,提高臀部与鞍座的贴合支撑面积,受力效果更好,驾驶员乘坐舒适且稳定性好,有利于安全驾驶。

Description

三轮车鞍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车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轮车鞍座。
背景技术
当前,三轮摩托车领域驾驶人员乘坐的鞍座,大多还在延用胯骑式两轮摩托车的鞍座结构和形态,在个别车型上,尤其是带驾驶室的车型,也使用有类似汽车的座椅及平板坐垫,但,众多车型还是延用胯骑式两轮摩托车的鞍座结构。而胯骑式两轮摩托车鞍座的结构和外观形态是根据胯骑式两轮摩托车的车身条件设计的,在此条件下根据驾驶人员乘坐时的人机工程、乘坐人员的姿态以及驾驶人员与乘坐人员之间所需的条件而设计的两轮摩托车鞍座,而这种鞍座还分驾驶员和乘坐人员乘坐的连体鞍座和分别独立鞍座。
胯骑式两轮摩托车驾驶员乘坐的鞍座主要结构形态特征为:以驾驶员乘坐后与鞍座接触位置进行描述,1、鞍座体宽度较窄,在臀部的两个坐骨位置的鞍座上,其横向总宽度在300毫米内,若再加宽必定影响整车结构,带来其它更大的负面因素;2、臀部受力位置主要为:臀部的两个坐骨位置及坐骨位置的内测、前内方、后内方。
这种鞍座存在的不足为:1、鞍座体宽较窄;2、臀部受力面小,乘坐不舒适,长时间乘坐臀部不舒服。驾驶员坐在鞍座上后,臀部两个坐骨位置的外侧方、前外方、后外方均处于悬空或不受力状态;3:乘坐不稳缺少安全性,由于座体较窄,道路颠簸时乘坐不稳定,此时大多需依靠双腿支撑才能稳定。
与胯骑式两轮摩托车对比,三轮摩托车的驾驶员后方是车厢,没有乘坐人员,且车体较宽,有足够的空间设计更加合理的鞍座,而胯骑式三轮摩托车延用胯骑式两轮摩托车驾驶人员的鞍座实在是不合理的。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胯骑式三轮摩托车专用的鞍座,并能够有效的解决以上存在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三轮车鞍座,其结构设计合理美观,提高臀部与鞍座的贴合支撑面积,受力效果更好,驾驶员乘坐舒适且稳定性好,有利于安全驾驶。
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三轮车鞍座,包括鞍座本体,所述鞍座本体的上端面包括位于后部且左右对称的两顶撑区段和位于前部且左右对称的两侧撑区段,两侧撑区段之间设置裆部区段,两所述顶撑区段的横向宽度为350mm~600mm,各所述侧撑区段均为开口朝向相应的侧前方的U型结构,各所述侧撑区段的前方均呈向下倾斜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三轮车鞍座,优选地,两所述顶撑区段均为下凹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三轮车鞍座,优选地,在所述鞍座本体的后端设置有包绕两所述顶撑区段的向上凸起的裙边。
根据本实用新型三轮车鞍座,优选地,所述裙边呈U型,所述裙边包绕在两所述顶撑区段的后部和侧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三轮车鞍座,优选地,两所述顶撑区段之间形成凸棱,所述顶撑区段、凸棱、裙边相互之间均为平滑过渡。
根据本实用新型三轮车鞍座,优选地,所述裆部区段包括平滑过渡设置的平面段和上翘段。
根据本实用新型三轮车鞍座,优选地,所述鞍座本体包括底板、海绵体和座套,所述海绵体贴合设置在所述底板上部,所述座套包覆设置在所述海绵体外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三轮车鞍座,优选地,所述海绵体的上端面的结构布置与鞍座本体的上端面的结构相匹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三轮车鞍座,优选地,所述底板下部设置有加强筋板、卡槽和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底板通过螺栓连接固定,所述卡槽开设在相应的加强筋板上,所述底板和加强筋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结构设计合理美观,通过两顶撑区段的设置能够使得臀部整体支撑在鞍座上,能够提供更大的宽度空间,下凹结构的设计使得臀部与鞍座的贴合度更高,提高臀部与鞍座的贴合支撑面积,受力效果更好,乘坐更为舒适,还可以有效缓解身体局部部位长时间受力过大导致酸痛劳累的问题。
本申请的裙边的设置可以对臀部进行有效的限位约束,更好的贴合与臀部的侧边,在驾驶过程中不会因为路面颠簸抖动导致臀部晃动脱离鞍座,驾驶员乘坐舒适且稳定性好,有利于安全驾驶。
本申请的侧撑区段的设置可以更好的支撑大腿的下方,侧撑区段的U型结构的设计、以及倾斜角度的设计可以更好的辅助调整驾驶员的坐姿,在正确的姿态下不仅提高舒适度避免劳累,而且能够更便于驾驶人员稳定控制车辆,引导驾驶人员正确的踩踏刹车角度,实现有效的制动操作,同时还能够保障身体的平衡和协调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文中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进行简单介绍。其中,附图仅仅用于展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将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限制于此。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三轮车鞍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三轮车鞍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B-B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
110为底板、111为加强筋板、112为卡槽、113为安装板、120为海绵体、130为座套;
210为顶撑区段、211为凸棱、220为侧撑区段、230为裆部区段、240为裙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例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除非另作定义,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应注意到,当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存在“连接”、“耦合”或者“相连”的表述时,可以意味着其直接连接、耦合或相连,但应当理解的是,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中间元件;即涵盖了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的位置关系。
应当注意到,使用“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必然表示数量限制。“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应注意到,“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其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所指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的改变。
参见图1-图4,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三轮车鞍座,包括鞍座本体,鞍座本体的上端面包括位于后部且左右对称的两顶撑区段210和位于前部且左右对称的两侧撑区段220,两侧撑区段之间设置裆部区段230。鞍座本体整体呈三角形,两顶撑区段210的宽度相对较宽,两侧撑区段的宽度相对较窄,鞍座本体呈现的是后部宽、前部窄的结构形状,且两顶撑区段后部的端角为圆弧角,顶撑区段和侧撑区段各自的结构形状和过渡结构均采用弧面平滑过渡;顶撑区段210如图中所示的E处和F处,侧撑区段如图中所示的C处和D处。
本申请的鞍座宽度尺寸相对于常规的胯骑式鞍座宽,能够更提供更大的贴合度,保障舒适度,本申请的鞍座本体的宽度为350mm~600mm,该宽度指的是图中所示的E处和F处的宽度方向的宽度。
侧撑区段:用于对两大腿的下方和内侧进行支撑,并能够对姿态进行引导和校正,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侧撑区段220的前方向下倾斜设置,且所述侧撑区段220为开口朝向相应的侧前方的U型结构。上述结构的设计,能够使得下方托住大腿根部,使乘坐更舒适,且能够教好的保障身体平衡,稳定性更好。
顶撑区段:用于顶撑臀部,使得臀部与顶撑区段有效的贴合,使得贴合面积大、稳定性好,能够对臀部的坐骨位置的周向均起到良好的贴合支撑效果,避免单侧或局部受力,提高舒适度。为了提高乘坐舒适性,本申请的两顶撑区段210均为下凹结构,微微下凹,一方面可以起到良好的定位效果,另一方面也符合臀部的坐骨处的结构。
在两顶撑区段210之间设置有凸棱211,所述顶撑区段210、凸棱211、裙边240相互之间均为平滑过渡,凸棱并非是要特定设置的结构,仅仅是两顶撑区段下凹从而使得两顶撑区段交接处形成了上凸的一条棱。
裙边:用于布设在两顶撑区段的侧部和后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鞍座本体的后端及两侧设置有包绕两处所述顶撑区段210的向上凸起的裙边240,具体地,裙边240呈U型,裙边240包绕在两所述顶撑区段210的后部和侧部。裙边和两顶撑区段形成了有效支撑和限位臀部的主要乘坐区段,使得乘坐更为舒适,且稳定性好。在驾驶过程中不会因为路面颠簸抖动,导致臀部晃动脱离鞍座,驾驶员乘坐舒适且稳定性好,有利于安全驾驶。
裆部区段:用于连接两侧撑区段,并与两顶撑区段进行连接,本实施例中的裆部区段230包括平滑过渡设置的平面段和上翘段。通过该结构的设置,使得整个鞍座本体的结构形成为一体,整体结构前后相对较高,中部相对较低,保障了乘坐的稳定性和舒适度。
进一步地,本申请的鞍座本体包括底板110、海绵体120和座套130,所述海绵体120贴合设置在所述底板110上部,所述座套130包覆设置在所述海绵体120外侧;顶撑区段210、侧撑区段220、裆部区段230和裙边240的结构与所述海绵体120的上端面的结构相匹配,海绵体上端面的结构形态决定了顶撑区段210、侧撑区段220、裆部区段230和裙边240的结构形态,座套主要是用于贴合在海绵体的上部起到防护耐用的作用,底板起到支撑的作用,同时底板用于与车体连接。
为了提高鞍座本体的结构强度,本申请的底板110下部设置有加强筋板111、卡槽112和安装板113,安装板113与底板110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卡槽112开设在相应的加强筋板111上,如图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卡槽的开口向前,用于与车体上的部件进行定位,安装板可以为金属板,用于与车体连接固定;底板采用压铸成型,在与安装板对应的位置可以适当的提高底板的压铸厚度,底板110和加强筋板111为一体成型结构。
上文已详细描述了用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应理解,这些实施例的作用仅在于举例,而不在于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适用或构造。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方式限定。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对前述各实施例作出诸多改变,这些改变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三轮车鞍座,包括鞍座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鞍座本体的上端面包括位于后部且左右对称的两顶撑区段和位于前部且左右对称的两侧撑区段,两侧撑区段之间设置裆部区段,两所述顶撑区段的横向宽度为350mm~600mm,各所述侧撑区段均为开口朝向相应的侧前方的U型结构,各所述侧撑区段的前方均呈向下倾斜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鞍座,其特征在于,两所述顶撑区段均为下凹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鞍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鞍座本体的后端设置有包绕两所述顶撑区段的向上凸起的裙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轮车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裙边呈U型,所述裙边包绕在两所述顶撑区段的后部和侧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轮车鞍座,其特征在于,两所述顶撑区段之间形成凸棱,所述顶撑区段、凸棱、裙边相互之间均为平滑过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裆部区段包括平滑过渡设置的平面段和上翘段。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三轮车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鞍座本体包括底板、海绵体和座套,所述海绵体贴合设置在所述底板上部,所述座套包覆设置在所述海绵体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三轮车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绵体的上端面的结构布置与鞍座本体的上端面的结构相匹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三轮车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下部设置有加强筋板、卡槽和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底板通过螺栓连接固定,所述卡槽开设在相应的加强筋板上,所述底板和加强筋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CN202221001942.8U 2022-04-28 2022-04-28 三轮车鞍座 Active CN2178644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01942.8U CN217864468U (zh) 2022-04-28 2022-04-28 三轮车鞍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01942.8U CN217864468U (zh) 2022-04-28 2022-04-28 三轮车鞍座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64468U true CN217864468U (zh) 2022-11-22

Family

ID=84089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01942.8U Active CN217864468U (zh) 2022-04-28 2022-04-28 三轮车鞍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644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572575A (en) Bicycle type seat
EP2085304B1 (en) Floor structure of scooter type vehicle
CN102556219A (zh) 车辆用车座构造
CA2289246C (en) Bicycle saddle
JP2008001181A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217864468U (zh) 三轮车鞍座
CN1605535B (zh) 机动车
ITTO990087A1 (it) Struttura di poggiapiedi per motociclo.
US20090212608A1 (en) Bicycle seat system
JP3489700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タンデムシート
CN108528580B (zh) 用于车辆的脚踏组件
KR102210249B1 (ko) 오토바이용 보조등받이
JP4088865B2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4027658B2 (ja) 自動2輪車用バックレスト装置
JP2011148446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構造
CN213354680U (zh) 一种可转换状态的骑士车坐垫
CN201371881Y (zh) 一种摩托车用鞍座组合
JP4558988B2 (ja) 自動2輪車
JPH0417825B2 (zh)
JP4577922B2 (ja) 車両用鞍乗り型シート
CN210083014U (zh) 一种客运汽车用座椅
EP2610148B1 (en) Motorcycle
JPH0110317Y2 (zh)
JPH0615806Y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ム構造
JP6723280B2 (ja) 鞍乗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