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64367U - 车身前部结构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结构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64367U
CN217864367U CN202221792514.1U CN202221792514U CN217864367U CN 217864367 U CN217864367 U CN 217864367U CN 202221792514 U CN202221792514 U CN 202221792514U CN 217864367 U CN217864367 U CN 2178643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lower cross
accommodating groove
body front
wall l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9251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华忠
杨金秀
罗培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9251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643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643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643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和车辆,所述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前围下横梁和前纵梁轮罩,所述前纵梁轮罩与所述前围下横梁为分体式结构,且所述前纵梁轮罩与所述前围下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前纵梁轮罩的前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前围下横梁的后侧,且所述前纵梁轮罩的前端相对于所述前围下横梁位置可调。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有助于零件的局部设计,提升零件的兼容度。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结构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车身前部结构和具有该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车身前部结构为一体式结构,如果局部有变化只能整个大零件重新设计开发,不能实现成型方面的灵活性,其中部也难以增加抽芯滑块结构,导致零件局部设计受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身前部结构,有助于零件的局部设计,提升零件的兼容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前述的车身前部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前围下横梁和前纵梁轮罩,所述前纵梁轮罩与所述前围下横梁为分体式结构,且所述前纵梁轮罩与所述前围下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前纵梁轮罩的前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前围下横梁的后侧,且所述前纵梁轮罩的前端相对于所述前围下横梁位置可调。。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有助于零件的局部设计,提升零件的兼容度。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可选地,所述前纵梁轮罩的前端具有第一对接面,所述前围下横梁的后侧具有第二对接面,所述第一对接面和所述第二对接面沿前后方向对接,所述第一对接面和所述第二对接面均为平面,以使所述第一对接面相对于所述第二对接面沿上下方向可调。
可选地,所述前纵梁轮罩和所述前围下横梁中的一个上设有容置槽且另一个沿上下方向位置可调节地嵌入到所述容置槽内。
可选地,所述容置槽设于所述前纵梁轮罩上,所述前围下横梁的端部嵌入所述容置槽内。
可选地,所述容置槽为上下贯通的贯通槽,所述前围下横梁的端部具有端面、倾斜面和后侧面,所述倾斜面连接于所述端面和后侧面之间,且所述倾斜面相对于所述后侧面和端面倾斜,所述倾斜面与所述容置槽的底面搭接,所述端面和所述后侧面分别与所述容置槽的左右侧面搭接。
可选地,所述容置槽的底面和左右侧面均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竖直面。
可选地,所述前纵梁轮罩的前端与所述前围下横梁通过固定件连接或焊接连接。
可选地,所述前围下横梁的左右两端均连接有所述前纵梁轮罩。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前述的车身前部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和车辆,将车身前部结构分为多个零部件分别成型后装配在一起,可以对各个零部件分别成型,在需要对车身前部结构的各个部分分别设计时,无需要对整个模具进行重新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并方便对车身前部结构的设计。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前纵梁轮罩相对于前围下横梁可以上下升降,从而针对于不同车身地板高度车辆,其车身前部结构可以采用基本相同的模具进行生产,可以有效地提高本实用新型中车身前部结构的实用性,并降低车辆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的爆炸图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车身前部结构10,前围下横梁11,前纵梁轮罩12,端面101,倾斜面102,后侧面103,容置槽104,容置槽104的底面105,容置槽104的左侧面106,容置槽104的右侧面10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结合图1和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10,包括前围下横梁11和前纵梁轮罩12,前纵梁轮罩12与前围下横梁11为分体式结构,且前纵梁轮罩12与前围下横梁11固定连接。通过将前纵梁轮罩12与前围下横梁11设置成分体的结构,在车身生产过程中,前纵梁轮罩12与前围下横梁11可以分别制作成型后他们装配在一起,这样,在需要对前纵梁轮罩12和前围下横梁11中的任一个进行重新设计或改变时,可以不用改变另一个部件的制作工艺,不需要对整个车身前部结构10进行重新设计,从而可以减少车辆更新换代、重新设计等过程中的成本,提高了对车身前部结构10进行局部设计的自由度。另外,还可以提高该车身前部结构10的适应范围,使该车身前部结构10可以适用于不同的车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10,本实用新型中将车身前部结构10设置成分体式,既不会增加太多的拼焊工艺,同时也提升了零件的兼容度。另外,每个部分的零件设计灵活度都能提升,有助于应对机舱内复杂的零件装配环境。
另外,为了进一步地提高车身前部结构10的适用范围,还可以将前围下横梁11和前纵梁轮罩12设置成相对位置可调的形式。如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前纵梁轮罩12的前端固定连接于前围下横梁11的后侧,且前纵梁轮罩12的前端相对于前围下横梁11位置可调。这样,在对于不同的车型时,可以使用同样的制作工艺制作前围下横梁11和前纵梁轮罩12后,在通过调整前围下横梁11和前纵梁轮罩12的相对位置来适应于不同的车型,在调整前围下横梁11和前纵梁轮罩12的相对位置调整到适当的位置时,在通过固定连接将调整前围下横梁11和前纵梁轮罩12固定连接在一起。
其中,本实用新型中的前纵梁轮毂可以设置成相对于前围下横梁11进行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等的调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主要描述了前纵梁轮毂相对于前围下横梁11可以进行沿上下方向进行调节的方案,但是这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前纵梁轮罩12的前端设置成相对于前围下横梁11沿上下方向位置可调的形式。从而可以调整前纵梁轮罩12沿上下方向的位置。其中,可以在前纵梁轮罩12的前端设置第一对接面,前围下横梁11的后侧具有第二对接面,第一对接面和第二对接面沿前后方向对接,第一对接面和第二对接面均为平面,以使第一对接面相对于第二对接面沿上下方向可调。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前纵梁轮罩12的前端相对于前围下横梁11沿上下方向位置可调的要求,而且还能满足在调节过程中,前纵梁轮罩12可以沿上下方向进行平移的目的,而且,由于第一对接面和第二对接面均为平面可以相互对接,可以使得前纵梁轮罩12在多个位置均可以与前围下横梁11固定连接,并满足了车身前部结构10对结构强度的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前纵梁轮罩12和前围下横梁11中的一个上设有容置槽104且另一个沿上下方向位置可调节地嵌入到容置槽104内。具体而言,可以在前纵梁轮罩12上设置容置槽104,并将前围下横梁11嵌入到容置槽104内;另外,还可以在前围下横梁11上设置容置槽104,并将前纵梁轮罩12嵌入到容置槽104内。通过前纵梁轮罩12和前围下横梁11相互嵌合的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前纵梁轮罩12和前围下横梁11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车身前部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2,容置槽104设于前纵梁轮罩12上,前围下横梁11的端部嵌入容置槽104内。这样,在装配过程中,可以将前围下横梁11的一部分嵌入到容置槽104内,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前围下横梁11和前纵梁轮罩12之间的配合面积,进而提高车身前部结构10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容置槽104为上下贯通的贯通槽,前围下横梁11的端部具有端面101、倾斜面102和后侧面103,倾斜面102连接于端面101和后侧面103之间,且倾斜面102相对于后侧面103和端面101倾斜,倾斜面102与容置槽104的底面105搭接,端面101和后侧面103分别与容置槽104的左右侧面搭接。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前围下横梁11与前纵梁轮罩12之间的连接结构强度。
另外,可以将容置槽104的底面105和左右侧面均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竖直面。这样,前围下横梁11的端部可以沿上下方向顺利地在容置槽104内移动,以满足前围下横梁11与前纵梁轮罩12之间相对位置可调的目的。而且前围下横梁11与前纵梁轮罩12之间在多个位置均可以进行有效地配合,以在不同车型中,车身前部结构10均能维持较高的结构强度和较好的稳定性。
可选地,前纵梁轮罩12的前端与前围下横梁11通过固定件连接或焊接连接。其中,前纵梁轮罩12的前端与前围下横梁11之间可以通过螺栓、铆钉、结构胶、自穿铆和流钻自攻钉等进行固定连接等,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采用不同的连接方式。当然,前纵梁轮罩12的前端与前围下横梁11之间,也可以进行焊接连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以进一步地提高结构强度,并优化生产效率。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前围下横梁11的左右两端均连接有前纵梁轮罩12。其中,前围下横梁11和左右两端的前纵梁轮罩12均可以采用前述的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10,主要包括前围下横梁11和前纵梁轮罩12,前围下横梁11和前纵梁轮罩12均可以采用铝合金铸造成型工艺制造,并通过铆接等连接方式组合而成。此结构提升了车身刚度,简化了生产工艺,同时可通过组合位置的灵活调整来适配不同车身地板高度的车型。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前围下横梁11结构可上下滑动来匹配不同高度的车身地板,即便车身前部结构10中的局部有改动,整个车身前部结构10也无需进行全部进行改动,可以大幅减少对车身前部结构10的改动。
其中,本实用新型通过前围下横梁11和前纵梁轮罩12拼合成前机舱主要框架,来承担机舱内的零件安装、碰撞传力等功能。本实用新型中的前纵梁轮罩12可以包括两个,两个前纵梁轮罩12可以分别连接于前围下横梁11的左右两侧,前纵梁轮罩12可以与前围下横梁11通过结构胶、自穿铆和流钻自攻钉等方式进行连接,而且,前纵梁轮罩12上具有容置槽104,且该容置槽104具有底面105、左侧面106和右侧面107,前围下横梁11的端部具有后侧面103、倾斜面102和端面101,倾斜面102连接于后侧面103和端面101之间,其中,前围下横梁11的倾斜面102可以与容置槽104的底面105相配合,前围下横梁11的后侧面103、端面101可以与容置槽104上的对应侧面配合。
具体而言,前围下横梁11沿左右方向延伸,前围下横梁11的左端连接有一个前纵梁轮罩12(以下简称左轮罩),该左轮罩的前端设有底面105、左侧面106和右侧面107,其中,左轮罩前端容置槽104的底面105与前围下横梁11左端的倾斜面102搭接;左轮罩前端容置槽104的左侧面106与前围下横梁11的左端面搭接;左轮罩前端容置槽104的右侧面107与前围下横梁11的后侧面103搭接。
另外,前围下横梁11的右端连接有一个前纵梁轮罩12(以下简称右轮罩),该右轮罩的前端设有底面105、左侧面106和右侧面107,其中,右轮罩前端容置槽104的底面105与前围下横梁11右端的倾斜面102搭接;右轮罩前端容置槽104的右侧面107与前围下横梁11的右端面搭接;右轮罩前端容置槽104的左侧面106与前围下横梁11的后侧面103搭接。
另外,前述的搭接面均为竖直面,便于前围下横梁11上下滑接,来匹配后部不同高度的车身地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前述的车身前部结构1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10和车辆,将车身前部结构10分为多个零部件分别成型后装配在一起,可以对各个零部件分别成型,在需要对车身前部结构10的各个部分分别设计时,无需要对整个模具进行重新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并方便对车身前部结构10的设计。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前纵梁轮罩12相对于前围下横梁11可以上下升降,从而针对于不同车身地板高度车辆,其车身前部结构10可以采用基本相同的模具进行生产,可以有效地提高本实用新型中车身前部结构10的实用性,并降低车辆的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9)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围下横梁;和
前纵梁轮罩,所述前纵梁轮罩与所述前围下横梁为分体式结构,且所述前纵梁轮罩与所述前围下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前纵梁轮罩的前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前围下横梁的后侧,且所述前纵梁轮罩的前端相对于所述前围下横梁位置可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轮罩的前端具有第一对接面,所述前围下横梁的后侧具有第二对接面,所述第一对接面和所述第二对接面沿前后方向对接,所述第一对接面和所述第二对接面均为平面,以使所述第一对接面相对于所述第二对接面沿上下方向可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轮罩和所述前围下横梁中的一个上设有容置槽且另一个沿上下方向位置可调节地嵌入到所述容置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设于所述前纵梁轮罩上,所述前围下横梁的端部嵌入所述容置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为上下贯通的贯通槽,所述前围下横梁的端部具有端面、倾斜面和后侧面,所述倾斜面连接于所述端面和后侧面之间,且所述倾斜面相对于所述后侧面和端面倾斜,所述倾斜面与所述容置槽的底面搭接,所述端面和所述后侧面分别与所述容置槽的左右侧面搭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的底面和左右侧面均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竖直面。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轮罩的前端与所述前围下横梁通过固定件连接或焊接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下横梁的左右两端均连接有所述前纵梁轮罩。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
CN202221792514.1U 2022-07-11 2022-07-11 车身前部结构和车辆 Active CN2178643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92514.1U CN217864367U (zh) 2022-07-11 2022-07-11 车身前部结构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92514.1U CN217864367U (zh) 2022-07-11 2022-07-11 车身前部结构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64367U true CN217864367U (zh) 2022-11-22

Family

ID=840509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92514.1U Active CN217864367U (zh) 2022-07-11 2022-07-11 车身前部结构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643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58611B2 (en) Mount structure for fuel tank
US6047988A (en) Rear shock tower casting
CN102149591B (zh) 用于商用车车架的结构接头和形成有结构接头的车架
US5897139A (en) Front suspension casting
US5947519A (en) Extruded node for vehicle frame
CN103010305A (zh) 加强的框架与车身的连接件
US20100187800A1 (en) Reinforcement Member for Directly Jointed Tubular Components
CN107985132B (zh) 安装汽车座椅的组合梁及汽车座椅安装结构
US20130334834A1 (en) Apparatus for assembling fender panel of vehicle
CN217864367U (zh) 车身前部结构和车辆
CN209126830U (zh) 一种后纵梁接头结构及汽车
EP1547908B1 (en) Shroud supporting structure and shroud mounting method
CN212738286U (zh) 车辆前舱总成和车辆
CN212667493U (zh) 一种分体式汽车后纵梁总成及汽车
CN209757272U (zh) 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5214792A (zh) 车身前部结构和车辆
CN112061241B (zh) 车身前部结构
JP6312736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4233041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218258372U (zh) 车辆的零部件安装支架以及车辆
CN205632115U (zh) 汽车用换挡器安装支架
CN210162024U (zh) 用于车辆的前端连接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4648579U (zh) 一种整体可拆卸式前悬架固定结构
CN220785912U (zh) 一种车身横梁及车辆
CN219029548U (zh) 车辆及其后纵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