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53604U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53604U
CN217853604U CN202220391603.9U CN202220391603U CN217853604U CN 217853604 U CN217853604 U CN 217853604U CN 202220391603 U CN202220391603 U CN 202220391603U CN 217853604 U CN217853604 U CN 2178536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absorbent articl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absorbent
dia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39160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217853604U9 (zh
Inventor
笹津嵩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ji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ji Holding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ji Holdings Corp filed Critical Oji Holdings Corp
Publication of CN2178536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536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53604U9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53604U9/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体;皮肤面侧片,具有液体透过性;及一对防漏壁构成片,配置于比宽度方向的中心靠宽度方向的外侧处,一对防漏壁构成片接合于皮肤面侧片的更靠皮肤面侧处,以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立起线为界而宽度方向的内侧形成向皮肤面侧立起的防漏壁,该一对防漏壁构成片具有:第1弹性构件,以伸展状态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粘接于比立起线靠防漏壁的皮肤面侧的端部即自由端侧处;及固定部,该固定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大致整个区域与皮肤面侧片粘接,在将吸收性物品在水平面上展开并在长度方向上以5N伸展了5秒钟的10秒后,第1弹性构件将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方抬起。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已知有吸收性物品(尿布)(日本特开2018-068464)。
实用新型内容
在穿戴者向被穿戴者穿戴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下,将吸收性物品的下裆部放置于被穿戴者的下裆。并且,在进行穿戴时,若吸收性物品成为了在长度方向上水平的平板状,则需要将腹部侧抬起,存在成为对于穿戴者而言的负担这一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在穿戴时长度方向端部立起的吸收性物品。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若在穿戴前将吸收性物品在长度方向上拉拽,则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端部会立起。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涉及吸收性物品。具体而言,该吸收性物品具有沿着长度方向的长度和沿着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宽度,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依次设置有在穿戴状态下位于被穿戴者的腹部侧的腰围的前身区域、位于下裆的下裆区域及位于背部侧的腰围的后身区域,其中,该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体;具有液体透过性的皮肤面侧片,配置于所述吸收体的皮肤面侧;及一对防漏壁构成片,配置于比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心靠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处,所述一对防漏壁构成片接合于所述皮肤面侧片的更靠所述皮肤面侧处,以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立起线为界而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形成向所述皮肤面侧立起的防漏壁,所述一对防漏壁构成片具有:第1弹性构件,以伸展状态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粘接于比所述立起线靠所述防漏壁的所述皮肤面侧的端部即自由端侧处;及固定部,该固定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大致整个区域与所述皮肤面侧片粘接,在将所述吸收性物品在水平面上展开并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以5N伸展了5秒钟的10秒后,所述第1弹性构件将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方抬起。
在上述方案的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是,所述防漏壁的从所述立起线到所述自由端为止的长度在整个区域中大致相同,所述固定部的所述下裆区域侧的端部的从水平面起的长度与所述下裆区域中的所述皮肤面侧片的从水平面起的长度之差比所述防漏壁中的所述立起线与所述自由端之间的长度长。
在上述方案的吸收性物品中,所述吸收体可以具有包含纸浆纤维和高吸收性聚合物即SAP的颗粒的至少一方的吸收垫,在所述后身区域、所述前身区域中的至少一方中,所述固定部可以设置于在平面观察时不与所述吸收体重叠的位置。
在上述方案的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是,在所述固定部处,不将所述自由端侧和所述皮肤面侧片接合。
在上述方案的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是,在所述第1弹性构件使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立起的状态下,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从水平面起的长度在所述前身区域中比在所述后身区域中长。
在上述方案的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是,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具有500mm以上且1100mm以下的长度。
在上述方案的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是,所述第1弹性构件的伸缩区域与所述后身区域相比偏向所述前身区域。
在上述方案的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是,所述第1弹性构件的收缩力在所述前身区域中比在所述后身区域中强。
在上述方案的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是,所述前身区域的所述固定部与所述伸缩区域的长度比所述后身区域的所述固定部与所述伸缩区域的长度短。
在上述方案的吸收性物品中,吸收性物品可以还包括一对腿围伸缩部,该一对腿围伸缩部具有以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以伸展状态粘接于所述下裆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沿着被穿戴者的腿围的腿围部的第2弹性构件,并使所述腿围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伸缩,所述腿围伸缩部的伸展率及每单位长度的收缩力比所述防漏壁小。
在上述方案的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是,一对所述腿围伸缩部的各收缩力在所述前身区域侧比在所述后身区域侧强。
在上述方案的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是,在通过将所述吸收性物品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三折而形成折叠线的情况下,所述前身区域侧的所述折叠线所在的位置处的所述吸收体的目付比所述前身区域中的所述吸收体的端部的目付高。
在上述方案的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是,在利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的2条假想线而分割为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具有10%~40%的长度的所述前身区域的方向的前部区域、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具有10%~40%的长度的所述后身区域的方向的后部区域及所述前部区域与所述后部区域之间的中央区域这3个区域的所述前部区域侧,将2条所述假想线中的分隔所述前部区域和所述中央区域的所述假想线设为折弯线,由所述中央区域的延长线即水平规定线和将所述折弯线和所述前部区域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连结的立起线形成的立起角度为30度以上且90度以下。
在上述方案的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是,所述立起角度为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穿戴时能够使长度方向端部立起,因此在向被穿戴者穿戴时,无需将长度方向两端部抬起。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及技术上和工业上的意义将会在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在这些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同样的要素,并且其中:
图1是实施方式的尿布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尿布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将实施方式的尿布在长度方向的中心沿着宽度方向剖切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伸展状态的尿布的平面图。
图5是示出将实施方式的尿布的包装开封的状态的图。
图6A和图6B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尿布的长度方向端部的立起的图,图6A示出平板状,图6B示出尿布1的长度方向端部的一方立起的状态。
图7是示出尿布的立起位置的平面图。
图8是示出了尿布的立起角度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实施方式的结构是例示,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的结构。
<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带型一次性尿布(是在本申请中所说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例,以下,简称作“尿布”),将连结与被穿戴者的腹部相对配置的前身和与背部相对配置的后身的方向设为长度方向。配置于被穿戴者的下裆(与胯裆相对配置)的下裆部位于这些前身(长度方向的一侧)与后身(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之间(长度方向的中央)。另外,在尿布穿戴于被穿戴者的状态(以下,简称作“穿戴状态”)下,将朝向被穿戴者的皮肤的一侧(在穿戴状态下是内侧)设为皮肤面侧,将皮肤面侧的相反侧(在穿戴状态下是外侧)设为非皮肤面侧。而且,将连结皮肤面侧和非皮肤面侧的方向设为厚度方向,将与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均正交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除此之外,将从厚度方向观察设为平面观察。尿布具有沿着长度方向的长度和沿着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宽度,向被穿戴者的下裆穿戴。另外,在本申请中使用的与方向相关的用语意味着在尿布穿戴于被穿戴者的状态下与被穿戴者的前后左右一致的方向。例如,在本申请中说成左右方向的情况下,意味着在尿布的穿戴状态下与被穿戴者的左右一致的方向。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尿布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具有500mm以上且1100mm以下的长度方向长度。这样的尿布1适合于成人用。在本公开中,将实际穿戴尿布的人设为被穿戴者,将使该被穿戴者穿戴尿布的人设为穿戴者。作为一例,被穿戴者是被看护者,穿戴者是看护者。尿布1具有与在穿戴状态下覆盖被穿戴者的阴部的下裆对应的部位即下裆区域1B、位于下裆区域1B的前侧且与被穿戴者的腹部的腰围对应的部位即前身区域1F、及位于下裆区域1B的后侧且与被穿戴者的背部的腰围对应的部位即后身区域1R。在后身区域1R的左右两侧的边缘,设置有在被穿戴者的皮肤面侧具有钩部且能够与设置于前身区域1F且对非皮肤面侧实施了环加工的前补片2F通过机械接合件而粘贴的带2L1、2L2、2R1、2R2。若在前身区域1F配置于被穿戴者的腹侧且后身区域1R配置于被穿戴者的背侧的状态下将带2L1、2L2、2R1、2R2向前补片2F粘贴,则尿布1以包围被穿戴者的腹围和大腿部的状态向被穿戴者的身体固定。由于尿布1以这样的形态向被穿戴者的身体固定,所以被穿戴者能够以穿戴着尿布1的状态自由地改变体位。在带2L1、2L2和带2R1、2R2的非皮肤面侧,与前补片2F的非皮肤面侧同样地实施了环加工。因而,带2L1、2L2、2R1、2R2能够在前补片2F上重复粘贴。
在尿布1,主要以下裆区域1B附近为中心而配置有能够吸收并保持液体的吸收体6。另外,在尿布1中,为了抑制在尿布1与被穿戴者的皮肤之间形成成为液体的流出路径的间隙,在沿着被穿戴者的腿围部(大腿部)的部位设置有腿褶裥3AL、3AR,在比腿褶裥3AL、3AR靠尿布1的宽度方向内侧处设置有立体褶裥3BL、3BR,在沿着被穿戴者的腹围的部位设置有腰褶裥3R。腿褶裥3AL、3AR、立体褶裥3BL、3BR及腰褶裥3R通过弹性构件的弹性力而向被穿戴者的皮肤紧贴。由此,从被穿戴者排出的排出液不从尿布1漏出而被吸收体6吸收。此外,作为弹性构件,能够适当选择线状、带状的橡胶等。在尿布1的非皮肤面侧,在宽度方向中央部处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地标注有中央标记CM,穿戴者能够将被穿戴者的正中线和尿布1对准而以正确的位置使其穿戴。
图2是尿布1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3是将尿布1在长度方向的中心沿着宽度方向剖切的情况的剖视图。图4是伸展状态的尿布1的平面图。尿布1具有在穿戴状态下形成外表面的罩片4。罩片4是具有在相当于长边的部位设置有缩窄部4KL、4KR的大致长方形的外观的片状的构件,形成尿布1的外装面。缩窄部4KL、4KR设置于被穿戴者的大腿部所在的部位(图4所示的腿围部10L、10R)。罩片4为了后述的背片5的加强、手感的提高而设置,例如,为了抑制排出物的泄漏,能够使用由液体不透过性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无纺布作为其材料。作为液体不透过性的热塑性树脂,能够例示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罩片4不限于单层构造,也可以是具有内罩片及外罩片的多层构造。
并且,尿布1具有在罩片4的皮肤面侧依次层叠的背片5(非皮肤面侧片)、吸收体6、顶片7(在本申请中所说的“皮肤面侧片”的一例)。背片5、顶片7是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外观的片状的构件,吸收体6是具有大致沙漏形状的外观的垫状的构件。背片5、吸收体6、顶片7以长度方向与罩片4的长度方向一致的状态依次层叠于罩片4。背片5与罩片4同样,是为了抑制排出液的泄漏而以液体不透过性的热塑性树脂为材料而形成的片。背片5为了抑制穿戴状态下的潮热,优选由兼具透湿性的材料构成。另外,顶片7是以覆盖吸收体6的吸水面的方式配置于被穿戴者的皮肤面侧的片状的构件。该顶片7在其一部分或全部具有液体透过性。因而,在尿布1的穿戴状态下,被穿戴者排出的排出液通过能够与被穿戴者的皮肤接触的顶片7而进入吸收体6,在此处被吸收。例如,纺织布、无纺布、多孔质膜能够作为顶片7的材料而采用。顶片7也可以具有亲水性。另外,吸收体6以包括下裆区域1B的方式配置。此外,在片等的接合中,包括由热熔粘接剂实现的粘接、超声波熔接等。
背片5、吸收体6、顶片7均从前身区域1F延伸至后身区域1R。由此,若利用层叠有背片5、吸收体6及顶片7的罩片4覆盖被穿戴者的阴部,则背片5、吸收体6及顶片7的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成为位于被穿戴者的腹侧和背侧的状态。即,被穿戴者的阴部成为从被穿戴者的腹侧到背侧为止被吸收体6覆盖的状态。因此,不管在被穿戴者采取了仰卧位的情况下还是在采用了伏卧位的情况下,排出液都会经由顶片7而与吸收体6接触。
另外,在尿布1中,用于形成上述的腿褶裥3AL、3AR的弹性构件4SL、4SR以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上伸缩的方式设置于罩片4与背片5之间。弹性构件4SL、4SR以根据在尿布1中在设计上要求的弹性力(收缩力)等而决定的适当的条数(在本实施方式中是3条)设置。此外,如图4所示,腿褶裥3AL、3AR在下裆区域1B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各自处、以包括尿布1中沿着被穿戴者的腿围的部位即腿围部10L、10R的方式配置。腿围部10L、10R在下裆区域1B中配置于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各自,弹性构件4SL、4SR以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以伸展状态粘贴于腿围部10L、10R,使腿围部10L、10R在长度方向上伸缩。该弹性构件4SL、4SR的配置区域成为腿褶裥3AL、3AR。腿褶裥3AL、3AR是本公开中的一对腿围伸缩部的一例。另外,弹性构件4SL、4SR是本公开中的第2弹性构件的一例。
另外,尿布1具有细长的带状的侧片8L、8R。侧片8L、8R是设置于顶片7的长边的部分的液体不透过性的片。侧片8L、8R配置于比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靠宽度方向的外侧处。在侧片8L、8R,与罩片4同样地在被穿戴者的大腿部所在的部位(图4所示的腿围部10L、10R)设置有缩窄部8KL、8KR。并且,在侧片8L、8R,沿着长度方向而以伸展状态配置有用于形成立体褶裥3BL、3BR的弹性构件8EL、8ER。在尿布1的穿戴状态下,侧片8L、8R由弹性构件8EL、8ER的收缩力在长度方向上拉近而从顶片7立起,成为防止排出液向宽度方向泄漏的防漏壁即立体褶裥3BL、3BR。侧片8L、8R是本公开的一对防漏壁构成片的一例,弹性构件8EL、8ER是本公开的第1弹性构件的一例。
对腿褶裥3AL、3AR施力的弹性构件4SL、4SR的伸展率及每单位长度的收缩力比对立体褶裥3BL、3BR施力的弹性构件8EL、8ER的伸展率及每单位长度的收缩力小。腿褶裥3AL、3AR使腿围部10L、10R沿着被穿戴者的腿围。因而,腿褶裥3AL、3AR不过度系紧被穿戴者的腿围而使穿戴感提高。另一方面,立体褶裥3BL、3BR为了防止排出液的横向泄漏,以在穿戴时可靠地立起的方式由弹性构件8EL、8ER强烈地施力。
此外,在罩片4中,在比弹性构件4SL、4SR靠尿布1的宽度方向内侧处沿着尿布1的长度方向而设置有防止在尿布1与被穿戴者的腹围之间形成间隙的弹性构件4C。弹性构件4C根据在尿布1中在设计上要求的弹性力(收缩力)等而设置。
另外,用于形成上述的腰褶裥3R的弹性构件9ER在比吸收体6的端部更靠背侧的位置处设置于背片5与顶片7之间。弹性构件9ER以成为伸缩方向的长度方向成为尿布1的左右方向的朝向设置于背片5与顶片7之间。由此,若设置于弹性构件9ER的左右两侧的带2L1、2L2、2R1、2R2在被穿戴者的腹侧处向前补片2F粘贴,则弹性构件9ER发挥收缩力而使尿布1向被穿戴者紧贴,防止在尿布1与被穿戴者的腹围之间形成间隙。
吸收体6作为一例而具有将吸收芯6C利用薄的芯包裹片6W包住的构造。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芯6C通过层叠多个吸收垫而构成。作为一例,吸收芯6C具有皮肤面侧的上层吸收垫6a和非皮肤面侧的下层吸收垫6b。上层吸收垫6a是在穿戴状态下位于被穿戴者的皮肤面侧的吸收垫,若平面观察,则是在下裆区域1B具有缩窄部的沙漏型。上层吸收垫6a在长度方向端部附近处延伸至吸收体6的宽度方向端部附近。相对于此,下层吸收垫6b是在穿戴状态下位于被穿戴者的非皮肤面侧的吸收垫,若平面观察则是矩形。下层吸收垫6b仅在吸收体6的中央部(与被穿戴者的正中线对应的部分)延伸,其全宽为上层吸收垫6a的缩窄部部分以下。即,下层吸收垫6b以在从皮肤面侧平面观察的情况下由上层吸收垫6a遮住其全部的方式与上层吸收垫6a层叠。
下裆区域1B成为由被穿戴者的双腿夹着的状态,因此压缩压力朝向宽度方向内侧施加。另一方面,在前身区域1F、后身区域1R中,通过施加被穿戴者的体重,从而施加朝向吸收芯6C的厚度方向的压力。为了应对这些压力,在吸收芯6C的下裆区域1B设置缩窄部,而且将上层吸收垫6a和下层吸收垫6b层叠来使下裆区域1B的吸收芯6C成为高目付。由此,防止在下裆区域1B中吸收芯6C向宽度方向内侧的走样。另外,在前身区域1F、后身区域1R中,通过扩大吸收芯6C的宽度而增加施加体重的面积,防止向厚度方向的走样。因而,吸收芯6C优选是大致沙漏型。
吸收芯6C作为一例而具有使能够吸收并保持水的具有交联构造的亲水性聚合物即SAP(高吸收性聚合物:Super Absorbent Polymer)等粒状的吸收性树脂保持于纸浆纤维、人造纤维或棉纤维这样的纤维素系纤维的短纤维、对聚乙烯、聚丙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合成纤维实施了亲水化处理后的短纤维的间隙的构造。由此,在吸收芯6C中,吸收液体前后的吸收性树脂的体积变动基本上在将吸收性树脂保持于间隙的短纤维内进行。因而,若俯瞰吸收芯6C整体,则可以说吸收了液体的吸收芯6C的厚度的膨胀率不如吸收性树脂自身的膨胀率大。
本实施方式的SAP颗粒是指使包含SAP的树脂组合物成为粒状后的物质。这里所说的“包含SAP的树脂组合物”是包含仅由SAP构成的组合物、以SAP为主成分且在其中以不对吸水性造成不良影响的程度包含有其他物质的组合物的双方的概念。作为“其他物质”,能够举出添加剂(以将颗粒表面疏水化的目的添加的表面改性剂等)、在SAP的合成时残留的未反应的单体等。
芯包裹片6W是薄的液体透过性的片,通过将吸收芯6C利用芯包裹片6W包住,上述的吸收芯6C的SAP不容易向其他构造混入。另外,吸收芯6C的走样被抑制。芯包裹片6W能够利用纸浆纤维来形成,作为一例,能够使用纸巾。此外,吸收体6由背片5和顶片7包住,通过这些片也能够抑制走样,因此也可以设为不设置芯包裹片6W的形态。
另外,由侧片8L、8R和弹性构件8EL、8ER形成的立体褶裥3BL、3BR沿着顶片7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而配置,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立体褶裥3BL、3BR具有接合于顶片7的皮肤面侧的接合部30L、30R和从接合部30L、30R向皮肤面侧立起的立起部31L、31R。接合部30L、30R是侧片8L、8R中的接合于顶片7且在顶片7的外侧接合于背片5、罩片4的部位。在这些接合中,主要使用热熔粘接剂。立起部31L、31R是位于比接合部30L、30R靠尿布1的宽度方向内侧处且在尿布1的穿戴状态下通过弹性构件8EL、8ER的收缩力而向皮肤面侧立起的部位。接合部30L、30R与立起部31L、31R的边界成为与顶片7连接且成为立起部31L、31R的立起起点的立起线32L、32R。立起部31L、31R能够以接合部30L、30R与立起部31L、31R的边界即立起线32L、32R为界而向皮肤面侧立起。换言之,以立起线32L、32R为界,在宽度方向外侧设置接合部30L、30R而与顶片7接合,宽度方向内侧由于不粘接而在宽度方向上立起,形成立起部31L、31R。
立起线32L、32R与附加有与该立起线相对的弹性构件8EL、8ER的立体褶裥的自由端之间的长度在形成有立体褶裥3BL、3BR的整个区域中大致相同。由此,在尿布1的穿戴时,立体褶裥3BL、3BR在前身区域1F、下裆区域1B、后身区域1R中以相同的高度立起而沿着被穿戴者的皮肤面。
侧片8L、8R的立起部31L、31R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大致整个区域通过热熔粘接剂而与顶片7粘接,形成了固定部33L、33R。由于接合部30L、30R延伸至侧片8L、8R的长度方向两端部,所以侧片8L、8R遍及长度方向两端部的大致整个区域而与顶片接合。固定部33L、33R存在于前身区域1F、后身区域1R,但其至少一方设置于不与吸收体6重叠的位置。在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固定部33L、33R在前身区域1F、后身区域1R的双方中不与吸收体6重叠。吸收体6通过多个吸收垫层叠而构成,因此具有厚度,若在与吸收体6重叠的部位设置固定部33L、33R,则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不容易向固定部33L、33R传递。若在吸收体6未延伸到的部位设置固定部33L、33R,则固定部33L、33R容易追随于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
此外,比弹性构件8EL、8ER的配置区域靠长度方向外侧的自由端部分可以在固定部33L、33R处也不与顶片7粘接。通过使自由端部分未与顶片7粘接,从而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遍及固定部33L、33R的整个区域而缓缓地传递,能够防止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向固定部33L、33R的长度方向内侧的集中。
吸收体6具有通过挤压加工而形成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2条挤压槽S。2条挤压槽S互相大致平行地延伸。挤压槽S以下裆区域1B为中心而形成。2条挤压槽S成为谷折的折痕而在下裆区域1B形成了V字型的谷。并且,由2条挤压槽S夹着的吸收体6的宽度方向中心部分呈倒V字状地向被穿戴者的皮肤面侧隆起。因而,吸收体6在该隆起部分处容易与被穿戴者的尿道口抵接,能够有效地吸收、保持从尿道口产生的排出液。
另外,被穿戴者的排泄孔的位置受到限定,排出液具有在同一场所产生的倾向,但在同一部位处吸收体6能够保持的排出液的量有限。挤压槽S具有使从被穿戴者产生的排出液在吸收体6的长度方向上扩散的作用,通过挤压槽S而扩散的排出液由吸收体6的保持能力具有余裕的部分吸收。通过设置挤压槽S,能够降低尿布1的更换频度。
另外,如图3所示,在构成吸收体6的吸收垫的非皮肤面侧出现的台阶也是,若不将该台阶部分与芯包裹片6W完全粘接,则与槽部同样地具有使排出液扩散的功能。通过在尿布1的皮肤面侧和非皮肤面侧的双面使排出液扩散,能够有效地吸收排出液。
图5是示出将实施方式的尿布的包装开封的状态的图。尿布1在长度方向上被三折,向包装40封入多个而进行流通。由此,在开封状态下,在尿布1带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2条折叠线。在将包装40开封而使用尿布1时,穿戴者将尿布1展开,在后身区域载置被穿戴者,将前身区域抬起并从后身区域拉出带2L1、2L2、2R1、2R2而向前补片2F粘贴,从而将尿布1向被穿戴者穿戴。此外,在尿布1的流通状态下,带2L1、2L2、2R1、2R2的顶端部可以被向宽度方向内侧折叠。
在相当于包装时的折叠线的部分处,除了上层吸收垫6a之外也延伸有下层吸收垫6b,吸收芯6C为多重。即,在腹部侧及背部侧存在折叠线的位置处的吸收体6的目付比腹部侧端部及背部侧端部处的吸收体6的目付高。尿布1在带有折叠线的部分处,通过使吸收体6的刚性高从而具有高的刚性,在将尿布1从包装40取出并展开时,除了向皮肤面侧立起的立体褶裥之外大体成为平板状。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以在穿戴时能够沿着被穿戴者的身体面的方式由弹性构件8EL、8ER施力。若尿布1成为了沿着折叠线而容易地弯折的状态,则展开后的尿布1可能会因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而再次被折叠。因而,通过提高该折叠线附近的刚性,从而使得展开后的尿布1不会沿着该折叠线而弯折。
图6A和图6B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尿布的长度方向端部的立起的图。如前所述,在尿布1的侧片8L、8R,朝向长度方向附加有弹性构件8EL、8ER。弹性构件8EL、8ER使立体褶裥3BL、3BR立起,并且对尿布1朝向长度方向内侧施力。弹性构件8EL、8ER不是在长度方向上对称地设置,而是从下裆区域1B偏向前身区域1F或后身区域1R的任一者。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8EL、8ER以与后身区域1R相比向前身区域1F侧延伸的方式设置,弹性构件8EL、8ER的伸缩区域与背部侧相比偏向腹部侧。此外,也可以使弹性构件8EL、8ER的收缩力在腹部侧比在背部侧强,还可以使弹性构件8EL、8ER的伸缩区域偏向腹部侧并使收缩力在腹部侧强。
图6A是示出从包装40取出并展开后的状态的尿布1的图。若将尿布1从包装取出并展开,则通过吸收体6的刚性而折叠线消失,如图6A所示那样成为平板状。图6B是示出尿布1的长度方向端部的一方立起的状态的图。若穿戴者拿着尿布1的长度方向两端部而在长度方向上拉拽,则在前身区域1F或后身区域1R的弹性构件8EL、8ER延伸之侧,通过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而长度方向端部附近的立体固定部33L、33R被拉近,长度方向端部立起。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8EL、8ER向前身区域1F侧延伸,弹性构件8EL、8ER的长度方向端部与立体固定部33L、33R的长度也是在腹侧比在背侧短。因而,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向前身区域1F侧更强地作用,尿布1在前身区域1F侧立起。换言之,在尿布1的端部立起的状态下,长度方向端部的从水平面起的长度在腹侧比在背侧长。
具体而言,在将尿布1在水平面上展开的状态下,在长度方向上以5N施加5秒钟的伸展力。于是,通过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长度方向端部逐渐立起,在10秒后,以图6B所示的形态静止。如上所述,在将尿布1向被穿戴者穿戴时,展开尿布1,在后身区域1R载置被穿戴者,将前身区域1F抬起并从后身区域1R拉出带2L1、2L2、2R1、2R2而向前补片2F粘贴。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若在展开尿布1时在长度方向上以5N施加5秒钟的伸展力,则通过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而尿布1的前身区域1F逐渐立起,沿着被穿戴者的下腹部。另外,关于被穿戴者的臀部所抵接的后身区域1R不使端部立起。
由于尿布1的前身区域1F在穿戴前立起,所以穿戴者能够从尿布1的后身区域1R拉出带2L1、2L2、2R1、2R2而向立起的前身区域1F的前补片2F粘贴,而容易地穿戴尿布1。由于无需一边将尿布的前身区域1F抬起一边拉出带2L1、2L2、2R1、2R2而向前补片2F粘贴,所以穿戴作业的困难性显著下降。
图7是示出尿布的立起位置的平面图。尿布1的立起位置不是前述的折叠线,成为在宽度方向上延伸且在长度方向上分离且将尿布1在长度方向上大致三等分的2条假想线T1、T2。该假想线是将尿布1分割为在长度方向上具有10%~40%(例如15%~30%,例如17%~25%)的长度方向长度的配置于前身区域的前部区域Rf、在长度方向上具有10%~40%(例如15%~30%,例如17%~25%)的长度方向长度的配置于后身区域的后部区域Rb、及前部区域Rf与后部区域Rb之间的中央区域Rc的情况下下的分隔各区域的边界线。在本图中,假想线T1、T2与下层吸收垫6b的长度方向最外端一致。因而,以假想线T1、T2为边界,吸收体6的刚性下降,容易立起。
图8是示出了尿布的立起角度的图。在水平面上展开并在长度方向上接受了伸展力的尿布1在长度方向上以30度以上且90度以下的角度立起。具体而言,在将与中央区域Rc的延长线即水平规定线HL交叉的假想线T1、T2设为了折弯线的情况下,以使在将该折弯线和立起的长度方向端部连结的立起线L与水平规定线HL之间形成的角即立起角度成为30度以上且90度以下的方式立起。图8例示了折弯线是假想线T1的情况。
在立起线是L1的情况下,即,若立起角度成为30度以下,则尿布1的前部区域Rf即使立起也不沿着被穿戴者的皮肤面,前部区域Rf的端部的高度不充分。因而,穿戴者为了将尿布1向被穿戴者穿戴,需要将前部区域Rf进一步抬起,穿戴作业依然困难。在立起线是L2的情况下,即,在立起角度接近90度的情况下,穿戴者能够将带容易地向前补片粘贴。另一方面,若如立起线是L3的情况等那样立起角度超过90度且超过100度,则在穿戴者将被穿戴者向尿布1上载置时,前部区域Rf阻碍作业。另外,若时间经过,则因前部区域Rf的自重而前部区域Rf的端部可能会向中央区域Rc侧下垂。
因而,优选的是,立起线是L2左右,即,立起角度是接近直角的锐角(更具体而言为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中央区域Rc~前部区域Rf以上述的立起角度立起。
如前所述,前身区域1F和后身区域1R中的至少一方的固定部33L、33R设置于在平面观察时不与吸收体6重叠的位置。吸收体6具有厚度,在吸收体6的延伸区域中立起被阻碍。为了得到上述的立起角度,可以使想要立起侧的固定部33L、33R成为吸收体6的延伸区域外。相反,在不使长度方向端部中的任一者立起的情况下,例如在不使后身区域1R立起的情况下,在后身区域1R中,优选使固定部33L、33R与吸收体6重叠。
另外,在存在不立起侧的情况下,优选使立起侧的吸收体6的纸浆等的纤维的目付比不立起侧小。具体而言,可以是,在吸收体6的前身区域1F侧,减小下层吸收垫6b的延伸面积,在固定部33L、33R附近设为上层吸收垫6a的一层。另外,也可以降低吸收芯6C自身的目付或者使得比不立起侧宽度窄。通过减小固定部33L、33R附近的吸收体6的体积,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容易向长度方向端部传递,长度方向端部容易立起。即使在该情况下,在不立起侧、例如后身区域1R中,可以直到吸收体6的长度方向端部附近为止使吸收芯6C成为2层构造。通过这样做,能够在不立起侧利用吸收体6来阻碍端部的立起。
立起了的情况下的尿布1的长度方向端部处的固定部33L、33R的下裆侧端部的从水平面起的长度与下裆区域1B中的顶片7的从水平面起的长度之差比立体褶裥3BL、3BR中的立起线与自由端之间的长度长。即,固定部33L、33R是立体褶裥3BL、3BR的宽度以上的高度。尿布1通过采用该结构,至少在与水平面相接的区域中,立体褶裥3BL、3BR从水平面大致铅垂地立起。因而,尿布1容易得到上述的立起角度。
而且,关于腿褶裥3AL、3AR,也能够使其收缩力偏向立起侧。如上所述,构成腿褶裥3AL、3AR的弹性构件4SL、4SR的伸展率及每单位长度的收缩力比构成立体褶裥3BL、3BR的弹性构件8EL、8ER弱,因此尿布1的长度方向端部主要通过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而立起。但是,若对弹性构件8EL、8ER组合弹性构件4SL、4SR的作用力,则通过其协同作用,能够使尿布1的长度方向端部更有效地立起。作为一例,在使尿布1的腹部侧立起的情况下,可以与弹性构件8EL、8ER同样地使弹性构件4SL、4SR也偏向腹部侧。另外,也可以调整弹性构件4SL、4SR的收缩力,使腹部侧更强地收缩。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弹性构件8EL、8ER、4SL、4SR的配置偏向立起侧或者使收缩力偏向立起侧的例子,但关于弹性构件4C,可以使其偏向不立起侧或者减弱立起侧的收缩力。弹性构件4C对尿布1的非皮肤面侧施力,因此,若例如弹性构件4C的作用力比对皮肤面侧施力的弹性构件8EL、8ER强,则尿布1容易翘曲。于是,在不立起侧,通过使弹性构件4C和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均衡,从而尿布1展开成平板状,容易载置被穿戴者。另一方面,若与弹性构件4C的作用力相比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充分强,则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强烈地作用,尿布容易立起。由此,通过调整弹性构件4C的作用力,也能够提供容易向特定的方向立起的尿布。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带型的尿布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的内容也能够应用于向内衣或尿布的内侧插入而使用的吸收性物品即内垫。在内垫中也是,若长度方向端部立起,则穿戴变得非常容易。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吸收芯6C具有使SAP的颗粒保持于纸浆纤维等的间隙的构造,但不限于此。例如,吸收芯6C也可以具有在通过热风法、针刺法等制造出的厚度为约1mm~10mm的体积大的无纺布的表面或背面配置有SAP的颗粒的构造。
以上公开的实施方式及其应用例能够分别组合。

Claims (16)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具有沿着长度方向的长度和沿着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宽度,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依次设置有在穿戴状态下位于被穿戴者的腹部侧的腰围的前身区域(1F)、位于下裆的下裆区域(1B)及位于背部侧的腰围的后身区域(1R),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
吸收体(6);
具有液体透过性的皮肤面侧片,配置于所述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及
一对防漏壁构成片,配置于比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心靠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处,
其中,所述一对防漏壁构成片接合于所述皮肤面侧片的更靠所述皮肤面侧处,以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立起线为界而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形成向所述皮肤面侧立起的防漏壁,
所述一对防漏壁构成片具有:
第1弹性构件,以伸展状态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粘接于比所述立起线靠所述防漏壁的所述皮肤面侧的端部即自由端侧处;及
固定部(33L、33R),所述固定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大致整个区域与所述皮肤面侧片粘接,
在将所述吸收性物品在水平面上展开并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以5N伸展了5秒钟的10秒后,所述第1弹性构件将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方抬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漏壁的从所述立起线到所述自由端为止的长度在整个区域中大致相同,所述固定部(33L、33R)的所述下裆区域(1B)侧的端部的从水平面起的长度与所述下裆区域(1B)中的所述皮肤面侧片的从水平面起的长度之差比所述防漏壁中的所述立起线与所述自由端之间的长度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体(6)具有包含纸浆纤维和高吸收性聚合物即SAP的颗粒的至少一方的吸收垫,在所述后身区域(1R)、所述前身区域(1F)中的至少一方中,所述固定部(33L、33R)设置于在平面观察时不与所述吸收体(6)重叠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部(33L、33R)处,不将所述自由端侧和所述皮肤面侧片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弹性构件使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立起的状态下,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从水平面起的长度在所述前身区域(1F)中比在所述后身区域(1R)中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具有500mm以上且1100mm以下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弹性构件的伸缩区域与所述后身区域(1R)相比偏向所述前身区域(1F)。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弹性构件的收缩力在所述前身区域(1F)中比在所述后身区域(1R)中强。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身区域(1F)的所述固定部(33L、33R)与所述伸缩区域的长度比所述后身区域(1R)的所述固定部(33L、33R)与所述伸缩区域的长度短。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一对腿围伸缩部,该一对腿围伸缩部具有以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以伸展状态粘接于所述下裆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沿着被穿戴者的腿围部的第2弹性构件,并使所述腿围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伸缩,所述腿围伸缩部的伸展率及每单位长度的收缩力比所述防漏壁小。
11.根据权利要求8~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一对腿围伸缩部,该一对腿围伸缩部具有以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以伸展状态粘接于所述下裆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沿着被穿戴者的腿围部的第2弹性构件,并使所述腿围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伸缩,所述腿围伸缩部的伸展率及每单位长度的收缩力比所述防漏壁小。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一对所述腿围伸缩部的各收缩力在所述前身区域(1F)侧比在所述后身区域(1R)侧强。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将所述吸收性物品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三折而形成折叠线的情况下,所述前身区域侧的所述折叠线所在的位置处的所述吸收体的目付比所述前身区域中的所述吸收体的端部的目付高。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将所述吸收性物品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三折而形成折叠线的情况下,所述前身区域侧的所述折叠线所在的位置处的所述吸收体的目付比所述前身区域中的所述吸收体的端部的目付高。
15.根据权利要求1~6、8~10、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利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的2条假想线而分割为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具有10%~40%的长度的所述前身区域的方向的前部区域、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具有10%~40%的长度的所述后身区域的方向的后部区域及所述前部区域与所述后部区域之间的中央区域这3个区域的所述前部区域侧,将2条所述假想线中的分隔所述前部区域和所述中央区域的所述假想线设为折弯线,由所述中央区域的延长线即水平规定线和将所述折弯线和所述前部区域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连结的立起线形成的立起角度为30度以上且90度以下。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起角度为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
CN202220391603.9U 2021-11-09 2022-02-25 吸收性物品 Active CN217853604U9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82484 2021-11-09
JP2021182484A JP2023070362A (ja) 2021-11-09 2021-11-09 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53604U true CN217853604U (zh) 2022-11-22
CN217853604U9 CN217853604U9 (zh) 2023-02-28

Family

ID=840862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91603.9U Active CN217853604U9 (zh) 2021-11-09 2022-02-25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70362A (zh)
CN (1) CN217853604U9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53604U9 (zh) 2023-02-28
JP2023070362A (ja) 2023-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26437B2 (en) Pull-on disposable diaper
JP4476563B2 (ja) 生理用ナプキン
JP3454361B2 (ja) 吸収性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法
TW568777B (en) Pants-type disposable wearing article
JP2006116036A (ja) 吸収性物品
JP5848068B2 (ja)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JP5517682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05137648A (ja) 吸収性物品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使い捨ておむつ
JP5654318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419566B2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
JP2010012002A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
CN217853604U (zh) 吸收性物品
CN219354401U (zh) 吸收性物品
JP2000140005A (ja) 吸収性物品
CN218552572U (zh) 吸收性物品
JP7382239B2 (ja) 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
JP2023070630A (ja) 吸収性物品
CN219516835U (zh) 吸收性物品
CN219184557U (zh) 吸收性物品
CN116098766A (zh) 吸收性物品
CN219166900U (zh) 多个吸收性物品的包
WO2023189320A1 (ja) 吸収性物品
TWI691315B (zh) 吸收性物品
JP2023110842A (ja) 吸収性物品
JP3729695B2 (ja) 吸収性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U01 Correction of utility model

Correction item: Claims

Correct: correct

False: error

Number: 47-01

Page: ??

Volume: 38

CU01 Correction of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