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54401U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54401U
CN219354401U CN202222798115.2U CN202222798115U CN219354401U CN 219354401 U CN219354401 U CN 219354401U CN 202222798115 U CN202222798115 U CN 202222798115U CN 219354401 U CN219354401 U CN 2193544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absorbent article
absorber
longitudinal direction
body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9811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219354401U8 (zh
Inventor
笹津嵩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ji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ji Holding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1224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3070630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Oji Holdings Corp filed Critical Oji Holdings Corp
Publication of CN2193544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544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54401U8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54401U8/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在吸收性物品中,一对防漏壁构成片接合于皮肤面侧片的更靠皮肤面侧处,以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立起线为界,宽度方向的内侧形成向皮肤面侧立起的防漏壁,一对防漏壁构成片具有:第1弹性构件,以伸长状态以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粘接于比立起线靠防漏壁的皮肤面侧的端部即自由端侧处;及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大致整个区域与皮肤面侧片粘接的固定部。在水平面上上展开并在长度方向上以5N伸长了5秒钟后的10秒后测定时,前身区域(1F)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从水平面起的高度比后身区域(1R)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从水平面起的高度高。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已知有吸收性物品(尿布)(日本特开2018-068464)。
实用新型内容
在穿戴者向被穿戴者穿戴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下,在被穿戴者的下裆放置吸收性物品的下裆部。并且,在进行穿戴时,若吸收性物品成为与长度方向水平的平板状,则需要将腹部侧抬起,存在成为对于穿戴者而言的负担这一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在穿戴时腹部侧立起的吸收性物品。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使得:若在穿戴前将吸收性物品在长度方向上拉拽,则腹部侧端部立起。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具体而言是一种吸收性物品,具有沿着长度方向的长度和沿着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宽度,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依次设置有在穿戴状态下位于被穿戴者的腹部侧的腰身(腰围,日文:腰回り)的前身区域、位于下裆的下裆区域及位于背部侧的腰身的后身区域,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体;具有液体透过性的皮肤面侧片,配置于所述吸收体的皮肤面侧;及一对防漏壁构成片,所述一对防漏壁构成片配置于比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心靠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处,所述一对防漏壁构成片接合于所述皮肤面侧片的更靠所述皮肤面侧处,以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立起线为界,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形成向所述皮肤面侧立起的防漏壁,所述一对防漏壁构成片具有:第1弹性构件,以伸长状态以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粘接于比所述立起线靠所述防漏壁的所述皮肤面侧的端部即自由端侧处;及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整个区域与所述皮肤面侧片粘接的固定部,在水平面上展开并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以5N伸长了5秒钟后的10秒后测定时,所述前身区域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从水平面起的高度比所述后身区域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从水平面起的高度高。
可以是,在水平面上展开并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以5N伸长了5秒钟后的10秒后测定时,所述后身区域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从水平面起的高度为5cm以下。
可以是,在水平面上展开并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以5N伸长了5秒钟后的10秒后测定时,所述前身区域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从水平面起的高度为10cm以上。
可以是,所述前身区域中的从所述固定部到所述第1弹性构件的端部为止的长度比所述后身区域中的从所述固定部到所述第1弹性构件的端部为止的长度短。
可以是,在所述吸收体具备跨及所述下裆区域和所述后身区域的高刚性部。
可以是,所述吸收体具有包含纸浆纤维和高吸收性聚合物即SAP的颗粒的至少一方的吸收垫,所述高刚性部通过将所述吸收垫层叠多个而形成。
可以是,所述高刚性部是将所述吸收体挤压而成的线状的挤压槽。
可以是,所述第1弹性构件的伸缩区域与所述后身区域相比偏向所述前身区域。
可以是,还具备一对腿围伸缩部,该一对腿围伸缩部具有以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以伸长状态粘接于所述下裆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沿着被穿戴者的腿围的腿围部处的第2弹性构件,使所述腿围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伸缩,所述第2弹性构件的伸缩区域与所述后身区域相比偏向所述前身区域。
可以是,一对所述腿围伸缩部与所述防漏壁相比,伸长率及每单位长度的收缩力小。
可以是,一对所述腿围伸缩部不延伸到所述后身区域,或者仅延伸到所述后身区域的所述下裆区域侧的端部附近。
可以是,在所述后身区域中,一对所述腿围伸缩部的一部分或全部与所述吸收体重叠。
可以是,所述固定部设置于在从厚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不与所述吸收体重叠的位置。
可以是,所述固定部在所述前身区域和所述后身区域的任一方在从厚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所述吸收体重叠。
可以是,在所述后身区域中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吸收体重叠,在所述前身区域中所述固定部不与所述吸收体重叠。
可以是,在所述前身区域中的非皮肤面侧具有包括膜状的构件的片状的加强构件,所述加强构件的目付为30g/m2以上且60g/m2以下,在所述加强构件的延伸区域中包括包含所述固定部的前后区域。
可以是,具有以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以伸长状态粘接于所述吸收体的非皮肤面侧的一对第3弹性构件,所述一对第3弹性构件的所述前身区域侧的端部在从厚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所述加强构件的所述下裆区域侧重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由于在向被穿戴者的穿戴时前身区域立起,所以穿戴者无需将吸收性物品的前身区域抬起。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及技术上和工业上的意义将会在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在这些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同样的要素,并且其中:
图1是实施方式的尿布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尿布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将实施方式的非穿戴状态的尿布在长度方向的中心沿着宽度方向切断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图4是将实施方式的伸长状态的尿布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尿布能够采取的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6A及6B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尿布的前身区域的立起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实施方式的构成是例示,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的构成。
<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带型一次性尿布(是在本申请中所说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例,以下,简称作“尿布”),将连结与被穿戴者的腹部相对配置的前身和与背部相对配置的后身的方向设为长度方向。配置于被穿戴者的下裆(与胯裆相对配置)的下裆部位于这些前身(长度方向的一侧)与后身(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之间(长度方向的中央)。另外,在尿布被穿戴于被穿戴者的状态(以下,简称作“穿戴状态”)下,将朝向被穿戴者的皮肤的一侧(在穿戴状态下是内侧)设为皮肤面侧,将皮肤面侧的相反侧(在穿戴状态下是外侧)设为非皮肤面侧。而且,将连结皮肤面侧和非皮肤面侧的方向设为厚度方向,将与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均正交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除此之外,将从厚度方向观察设为平面观察。尿布具有沿着长度方向的长度和沿着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宽度,向被穿戴者的下裆穿戴。另外,在本申请中使用的与方向相关的用语意味着在尿布穿戴状态下与被穿戴者的前后左右一致的方向。例如,在本申请中说成左右方向的情况下,意味着在尿布穿戴状态下与被穿戴者的左右一致的方向。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尿布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具有500mm以上且1100mm以下的长度方向长度。这样的尿布1适合于成人用。在本公开中,将实际穿戴尿布的人设为被穿戴者,将使该被穿戴者穿戴尿布的人设为穿戴者。作为一例,被穿戴者是被介护者(被护理者),穿戴者是介护者(护理者)。尿布1具有与在穿戴状态下覆盖被穿戴者的阴部的下裆对应的部位即下裆区域1B、位于下裆区域1B的前侧且与被穿戴者的腹部的腰身对应的部位即前身区域1F、及位于下裆区域1B的后侧且与被穿戴者的背部的腰身对应的部位即后身区域1R。在后身区域1R的左右两侧的边缘设置有带2L1、2L2、2R1、2R2,带2L1、2L2、2R1、2R2在被穿戴者的皮肤面侧具有钩部,能够与设置于前身区域1F且在非皮肤面侧实施了环加工的前补片2F通过机械接合件而进行贴附。若在前身区域1F配置于被穿戴者的腹侧且后身区域1R配置于被穿戴者的背侧的状态下将带2L1、2L2、2R1、2R2向前补片2F贴附,则尿布1以包围被穿戴者的腹围和大腿部的状态向被穿戴者的身体固定。由于尿布1以这样的形态向被穿戴者的身体固定,所以被穿戴者能够在穿戴着尿布1的状态下自由地改变体位。在带2L1、2L2和带2R1、2R2的非皮肤面侧,与前补片2F的非皮肤面侧同样地实施了环加工。因而,带2L1、2L2、2R1、2R2能够在前补片2F上重叠贴附。
在尿布1中,主要以下裆区域1B附近为中心而配置有能够吸收并保持液体的吸收体6。另外,在尿布1中,为了抑制在尿布1与被穿戴者的皮肤之间形成成为液体的流出路径的间隙,在沿着被穿戴者的腿围部(大腿部)的部位设置有腿褶裥3AL、3AR,在比腿褶裥3AL、3AR靠尿布1的宽度方向内侧处设置有立体褶裥3BL、3BR,在沿着被穿戴者的腹围的部位设置有腰褶裥3R。腿褶裥3AL、3AR、立体褶裥3BL、3BR及腰褶裥3R通过弹性构件的弹性力而向被穿戴者的皮肤紧贴。由此,从被穿戴者排出的排出液不从尿布1漏出而被吸收体6吸收。此外,作为弹性构件,能够适当选择线状、带状的橡胶等。在尿布1的非皮肤面侧,在宽度方向中央部处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地标注有中央标记CM,穿戴者能够将被穿戴者的正中线和尿布1的中央标记CM的位置对准而以正确的位置使其穿戴。此外,中央标记CM也可以印刷于前补片2F上。
图2是尿布1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3是将尿布1在长度方向的中心沿着宽度方向切断的情况下的剖视图。图4是将伸长状态的尿布1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尿布1具有在穿戴状态下形成外表面的罩片4。罩片4是具有在相当于长边的部位设置有缩窄部4KL、4KR的大致长方形的外观的片状的构件,形成尿布1的外装面。缩窄部4KL、4KR设置于被穿戴者的大腿部所处的部位(图4所示的腿围部10L、10R)。罩片4为了后述的背片5的加强、手感的提高而设置,例如,为了抑制排出物的泄漏,能够使用由液体不透过性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无纺布作为其材料。作为液体不透过性的热塑性树脂,能够例示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罩片4不限于单层构造,也可以是具有内罩片及外罩片的多层构造。
并且,尿布1具有在罩片4的皮肤面侧依次层叠的背片5(非皮肤面侧片)、吸收体6、顶片7(在本申请中所说的“皮肤面侧片”的一例)。背片5、顶片7是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外观的片状的构件,吸收体6是具有大致沙漏形状的外观的垫状的构件。背片5、吸收体6、顶片7以长度方向与罩片4的长度方向一致的状态依次层叠于罩片4。背片5与罩片4同样,是为了抑制排出液的泄漏而以液体不透过性的热塑性树脂为材料而形成的片。背片5为了抑制穿戴状态下的潮热,优选由兼具透湿性的材料构成。另外,顶片7是以覆盖吸收体6的吸水面的方式配置于被穿戴者的皮肤面侧的片状的构件。该顶片7在其一部分或全部具有液体透过性。因而,在尿布1的穿戴状态下,被穿戴者排出的排出液通过可能与被穿戴者的皮肤接触的顶片7而进入吸收体6,在此处被吸收。例如,纺织布、无纺布、多孔质膜能够作为顶片7的材料而采用。顶片7也可以具有亲水性。另外,吸收体6以包括下裆区域1B的方式配置。此外,在片等的接合中,包括基于热熔粘接剂的粘接、超声波熔接等。
背片5、吸收体6、顶片7均从前身区域1F延伸至后身区域1R。由此,若利用层叠有背片5、吸收体6及顶片7的罩片4来覆盖被穿戴者的阴部,则背片5、吸收体6及顶片7的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成为位于被穿戴者的腹侧和背侧的状态。即,被穿戴者的阴部成为从被穿戴者的腹侧到背侧为止由吸收体6覆盖的状态。因此,不管在被穿戴者采取仰卧位的情况下,还是在被穿戴者采取伏卧位的情况下,排出液都会经由顶片7而与吸收体6接触。
另外,在尿布1中,用于形成上述的腿褶裥3AL、3AR的弹性构件4SL、4SR在后述的侧片8L、8R与背片5之间以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上伸缩的方式设置。弹性构件4SL、4SR以根据在尿布1中在设计上要求的弹性力(收缩力)等而决定的适当的条数(在图3所示的形态中是3条)设置。此外,如图4所示,腿褶裥3AL、3AR分别在下裆区域1B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处以包括尿布1中沿着被穿戴者的腿围的部位即腿围部10L、10R的方式配置。腿围部10L、10R在下裆区域1B中分别配置于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弹性构件4SL、4SR以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以伸长状态粘接于腿围部10L、10R,使腿围部10L、10R在长度方向上伸缩。该弹性构件4SL、4SR的配置区域成为腿褶裥3AL、3AR。腿褶裥3AL、3AR是本公开中的一对腿围伸缩部的一例。另外,弹性构件4SL、4SR是本公开中的第2弹性构件的一例。
另外,尿布1具有细长的带状的侧片8L、8R。侧片8L、8R是设置于顶片7的长边的部分处的液体不透过性的片。侧片8L、8R配置于比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靠宽度方向的外侧处。在侧片8L、8R中,与罩片4同样,在被穿戴者的大腿部所处的部位(图4所示的腿围部10L、10R)设置有缩窄部8KL、8KR。并且,用于形成立体褶裥3BL、3BR的弹性构件8EL、8ER沿着长度方向以伸长状态配置于侧片8L、8R。在尿布1的穿戴状态下,侧片8L、8R由弹性构件8EL、8ER的收缩力在长度方向上拉近而从顶片7立起,成为防止排出液向宽度方向外侧的泄漏的防漏壁即立体褶裥3BL、3BR。侧片8L、8R是本公开的一对防漏壁构成片的一例,弹性构件8EL、8ER是本公开的第1弹性构件的一例。
对腿褶裥3AL、3AR施力的弹性构件4SL、4SR的伸长率及每单位长度的收缩力比对立体褶裥3BL、3BR施力的弹性构件8EL、8ER的伸长率及每单位长度的收缩力小。腿褶裥3AL、3AR使腿围部10L、10R沿着被穿戴者的腿围。因而,腿褶裥3AL、3AR不将被穿戴者的腿围过度系紧而使穿戴感提高。另一方面,立体褶裥3BL、3BR为了防止排出液的横向泄漏,以在穿戴时可靠地立起的方式由弹性构件8EL、8ER强烈地施力。
此外,在罩片4中,在比弹性构件4SL、4SR靠尿布1的宽度方向内侧处设置有一对防止在尿布1与被穿戴者的腹围之间形成间隙的弹性构件4C。弹性构件4C以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与罩片4以伸长状态粘接。弹性构件4C根据在尿布1中在设计上要求的弹性力(收缩力)等而设置。弹性构件4C是本公开的一对第3弹性构件的一例。
另外,用于形成上述的腰褶裥3R的弹性构件9ER在比吸收体6的端部更靠背侧的位置处设置于背片5与顶片7之间。弹性构件9ER以成为伸缩方向的长度方向成为尿布1的左右方向的朝向设置于背片5与顶片7之间。由此,若将设置于弹性构件9ER的左右两侧处的带2L1、2L2、2R1、2R2在被穿戴者的腹侧贴附于前补片2F,则弹性构件9ER发挥收缩力而使尿布1向被穿戴者紧贴,防止在尿布1与被穿戴者的腹围之间形成间隙。
吸收体6作为一例而具有将吸收芯6C利用薄的芯包裹片6W包住的构造。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芯6C通过将吸收垫层叠多个而构成。作为一例,吸收芯6C具有皮肤面侧的上层吸收垫6a和非皮肤面侧的下层吸收垫6b。上层吸收垫6a是在穿戴状态下位于被穿戴者的皮肤面侧的吸收垫,若平面观察则是在下裆区域1B具有缩窄部的沙漏型。上层吸收垫6a在长度方向端部附近延伸至吸收体6的宽度方向端部附近。相对于此,下层吸收垫6b是在穿戴状态下位于被穿戴者的非皮肤面侧的吸收垫,若平面观察则是矩形。下层吸收垫6b仅在吸收体6的中央部、与被穿戴者的正中线对应的部分延伸,其全宽为上层吸收垫6a的缩窄部部分的宽度以下。即,下层吸收垫6b以在从皮肤面侧平面观察的情况下其全部被上层吸收垫6a隐藏的方式与上层吸收垫6a层叠。
下裆区域1B成为由被穿戴者的双腿夹着的状态,因此压缩压力朝向宽度方向内侧施加。另一方面,在前身区域1F、后身区域1R中,通过施加被穿戴者的体重而施加向吸收芯6C的厚度方向的压力。为了应对这些压力,在吸收芯6C的下裆区域1B设置有缩窄部。而且,将上层吸收垫6a和下层吸收垫6b层叠而使下裆区域1B的吸收芯6C成为高目付。由此,在下裆区域1B中防止吸收芯6C向宽度方向内侧的走样。另外,在前身区域1F、后身区域1R中,通过扩大吸收芯6C的宽度来增加体重施加的面积而防止向厚度方向的走样。因而,将吸收芯6C设为大致沙漏型是适宜的。
吸收芯6C作为一例而具有使能够吸收并保持水的具有交联构造的亲水性聚合物即SAP(高吸收性聚合物:Super Absorbent Polymer)等粒状的吸收性树脂保持于纸浆纤维、人造丝纤维或棉纤维这样的纤维素系纤维的短纤维、对聚乙烯、聚丙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合成纤维实施亲水化处理后的短纤维的间隙的构造。由此,在吸收芯6C中,吸收液体的前后的吸收性树脂的体积变动基本上在将吸收性树脂保持于间隙的短纤维内进行。因此,若俯瞰吸收芯6C整体,则可以说吸收了液体的吸收芯6C的厚度的膨胀率不如吸收性树脂自身的膨胀率大。
本实施方式的SAP颗粒是指使包含SAP的树脂组合物成为粒状后的物质。这里所说的“包含SAP的树脂组合物”是包含仅由SAP构成的组合物、以SAP为主成分且在其中以不对吸水性造成不良影响的程度包含其他物质的组合物这双方的概念。作为“其他物质”,能够举出添加剂(以将颗粒表面疏水化的目的而添加的表面改性剂等)、在SAP的合成时残留的未反应的单体等。
芯包裹片6W是薄的液体透过性的片,通过将吸收芯6C利用芯包裹片6W包裹,上述的吸收芯6C的SAP不容易向其他的构造混入。另外,吸收芯6C的走样被抑制。芯包裹片6W能够利用纸浆纤维来形成,作为一例,能够使用纸巾。此外,吸收体6由背片5和顶片7包住,通过这些片也能够抑制走样,因此也可以设为不设置芯包裹片6W的形态。
另外,利用侧片8L、8R和弹性构件8EL、8ER形成的立体褶裥3BL、3BR沿着顶片7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而配置,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立体褶裥3BL、3BR具有接合于顶片7的皮肤面侧的接合部30L、30R和从接合部30L、30R向皮肤面侧立起的立起部31L、31R。接合部30L、30R是侧片8L、8R中的接合于顶片7且在顶片7的外侧接合于背片5、罩片4的部位。在这些接合中,使用热熔粘接剂。立起部31L、31R是位于比接合部30L、30R靠尿布1的宽度方向内侧处且在尿布1的穿戴状态下通过弹性构件8EL、8ER的收缩力而向皮肤面侧立起的部位。接合部30L、30R与立起部31L、31R的边界成为与顶片7连接且成为立起部31L、31R的立起起点的立起线32L、32R。立起部31L、31R能够以接合部30L、30R与立起部31L、31R的边界即立起线32L、32R为界而向皮肤面侧立起。换言之,以立起线32L、32R为界,在宽度方向外侧设置接合部30L、30R而与顶片7接合,宽度方向内侧由于为非粘接所以从顶片7立起,形成立起部31L、31R。
立起线32L、32R和与该立起线相对的被赋予了弹性构件8EL、8ER的立体褶裥的自由端的距离在形成有立体褶裥3BL、3BR的整个区域中大致相同。由此,在尿布1的穿戴时,立体褶裥3BL、3BR在前身区域1F、下裆区域1B、后身区域1R中以相同的高度立起而沿着被穿戴者的皮肤面。
侧片8L、8R的立起部31L、31R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大致整个区域通过热熔粘接剂而与顶片7粘接,形成了固定部33L、33R。接合部30L、30R延伸至侧片8L、8R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因此侧片8L、8R遍及长度方向两端部的大致整个区域地与顶片接合。固定部33L、33R存在于前身区域1F、后身区域1R。在图4所示的形态中,在从厚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固定部33L、33R在前身区域1F、后身区域1R的双方不与吸收体6重叠。吸收体6通过将多个吸收垫层叠而构成,因此具有厚度,若在与吸收体6重叠的部位设置固定部33L、33R,则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不容易向固定部33L、33R传递。若在吸收体6未延伸的部位设置固定部33L、33R,则固定部33L、33R容易追随于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
此外,比弹性构件8EL、8ER的配置区域靠长度方向外侧的自由端部分可以在固定部33L、33R处也不与顶片7粘接。通过使自由端部分不与顶片7粘接,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遍及固定部33L、33R的整个区域地缓慢地传递,能够防止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向固定部33L、33R的长度方向内侧的集中。
吸收体6具有通过挤压加工而形成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2条线状的挤压槽S。2条挤压槽S互相大致平行地延伸。挤压槽S以下裆区域1B为中心而形成。2条挤压槽S成为谷折的折痕,在从被穿戴者的皮肤面观察时在下裆区域1B形成有V字型的谷。并且,由2条挤压槽S夹着的吸收体6的宽度方向中心部分呈倒V字状地隆起,与被穿戴者的皮肤面抵接。因而,吸收体6容易利用该隆起部分来与被穿戴者的尿道口抵接,能够有效地吸收并保持从尿道口产生的排出液。
另外,被穿戴者的排泄孔的位置被限定,排出液具有在相同的场所产生的倾向,但在同一部位处吸收体6能够保持的排出液的量有限。挤压槽S具有使从被穿戴者产生的排出液在吸收体6的长度方向上扩散的作用,通过挤压槽S而扩散的排出液由吸收体6的保持能力存在余裕的部分吸收。通过设置挤压槽S,能够降低尿布1的更换频度。
另外,如图3所示,在构成吸收体6的吸收垫的非皮肤面侧出现的台阶也是,若不将该台阶部分与芯包裹片6W完全粘接,则与挤压槽S同样地具有使排出液扩散的功能。通过在尿布1的皮肤面侧和非皮肤面侧的两面使排出液扩散,能够有效地吸收排出液。
此外,在挤压槽S附近,吸收体6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因此挤压槽S及其附近的吸收体6的刚性变高。即,挤压槽S可以说是高刚性部。通过使挤压槽S从下裆区域1B遍及到后身区域1R延伸,从而吸收体6被加强,在下裆区域1B及后身区域1R中吸收体6的刚性变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层吸收垫6b以下裆区域1B为中心而设置,偏向后身区域1R侧。另外,在后身区域1R附近,上层吸收垫6a的宽度比前身区域1F宽,上层吸收垫6a的面积在后身区域1R中比前身区域1F大。由此,吸收体6的体积在后身区域1R中比前身区域1F大。因而,在后身区域1R中,吸收体的刚性变高。此外,也可以在后身区域1R侧提高各吸收垫的目付。通过将吸收垫层叠多个或者提高目付,也能够形成高刚性部。
这样,在后身区域1R附近,吸收体6通过延伸的挤压槽S和将吸收体6设为多层构造或者增大目付而被相辅相成地加强。换言之,吸收体6具备跨及下裆区域1B和后身区域1R的高刚性部。由此,即使施加某种作用力,在后身区域1R附近,尿布1也不会容易地弯折。由于在穿戴时被穿戴者的臀部所坐上的后身区域1R附近吸收体6的刚性高,所以在吸收体6不容易产生扭曲,穿戴者能够将尿布1以适当的形状向被穿戴者穿戴。此外,这些高刚性部不延伸到前身区域1F侧,或者在延伸到前身区域1F侧的情况下延伸区域比后身区域1R侧窄。因而,前身区域1F比后身区域1R容易立起。
在尿布1的前身区域1F侧的罩片4的非皮肤面侧设置有与罩片4粘接的前补片2F。前补片2F是在其非皮肤面侧实施了环加工的片,作为一例,具有设置于皮肤面侧的膜状的构件即膜部、和设置于非皮肤面侧的环部。膜部通过热熔粘接剂等粘接剂而与罩片4粘接。在尿布1的后身区域1R的宽度方向端部设置有具有钩部的带2L1、2L2、2R1、2R2。在穿戴尿布1时,若将带2L1、2L2、2R1、2R2具有的钩部向前补片2F贴附,则钩部和环部啮合而作为机械接合件发挥功能,能够将尿布1向被穿戴者的身体固定。
前补片2F需要经受带2L1、2L2、2R1、2R2的多次的贴附且即使接受因被穿戴者的体位而有可能施加的体重也不断裂,因此具有一定的强度。为了实现该强度,前补片2F具有一定的厚度。前补片2F的目付量具体而言为30g/m2以上且60g/m2以下。这样,前补片2F为高目付,因此前补片2F在前身区域1F中也作为加强部分发挥功能,尿布1的前身区域1F的刚性在前补片2F的延伸区域中变高。
前补片2F在前身区域1F中设置于包含固定部33L、33R的前后区域。因而,在前身区域1F中,在固定部33L、33R接受基于弹性构件8EL、8ER的收缩的作用力时,能够使该作用力向前身区域1F整体分散。此外,在从厚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弹性构件4C的长度方向端部重叠于前补片2F的延伸区域中的下裆区域1B侧的一部分。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尿布能够采取的变形例的图。未必需要将固定部33L、33R设置于不与吸收体6重叠的位置。在本变形例中,固定部33L、33R在从厚度方向观察时,至少其中一方设置于不与吸收体6重叠的位置。例如,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与图4同样,在前身区域1F侧,固定部33L、33R在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不与吸收体6重叠,但在后身区域1R侧,固定部33L、33R与吸收体6重叠。
在后身区域1R侧,吸收体6和固定部33L、33R在从厚度方向观察时重叠,因此由于吸收体6的刚性而尿布1不容易在长度方向上弯折。另一方面,在前身区域1F侧,与图4所示的形态同样,吸收体6和固定部33L、33R在从厚度方向观察时不重叠。因而,在前身区域1F侧,固定部33L、33R不容易受到吸收体6的影响,接受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而容易在长度方向上弯折。
此外,固定部33L、33R和吸收体6也可以仅在前身区域1F侧重叠。另外,还可以在前身区域1F和后身区域1R这双方重叠。在固定部33L、33R和吸收体6在从厚度方向观察时重叠的情况下,固定部33L、33R由于吸收体6的刚性而即使接受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也不容易在长度方向上弯折。因而,能够防止因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而尿布1的长度方向端部以急角度(陡角度)向长度方向内侧弯折从而展开的尿布1在穿戴前被折叠的情形。使固定部33L、33R和吸收体6在从厚度方向观察时在尿布的前后哪一侧以何种程度重叠可以以通过与其他构成的协同作用而能够最适当地发挥后述的立起效果的方式决定。如已经叙述的那样,在最大限度地利用由固定部33L、33R和吸收体6的配置实现的效果来实现前身区域1F的立起的情况下,在后身区域1R中使固定部33L、33R和吸收体6重叠且在前身区域1F中不使固定部33L、33R和吸收体6重叠的结构能够发挥最大的效果。
图6A及6B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尿布的前身区域的立起的图。如前所述,在尿布1的侧片8L、8R,朝向长度方向赋予有弹性构件8EL、8ER。弹性构件8EL、8ER使立体褶裥3BL、3BR立起,并且对尿布1朝向长度方向内侧施力。如图4、图5所示,弹性构件8EL、8ER不是在长度方向上对称地设置,而是从下裆区域1B偏向前身区域1F,弹性构件8EL、8ER的长度方向端部与固定部33L、33R的距离也在腹侧比背侧短。即,弹性构件8EL、8ER的伸缩区域与背部侧相比偏向腹部侧。此外,也可以使弹性构件8EL、8ER的收缩力在腹部侧比背部侧强,还可以既使弹性构件8EL、8ER的伸缩区域偏向腹部侧,又使收缩力在腹部侧强。
图6A是示出展开状态的尿布1的图。图6B是示出尿布1的前身区域1F侧立起的状态的图。若穿戴者拿着尿布1的长度方向两端部而在长度方向上拉拽,则在弹性构件8EL、8ER延伸或者收缩力偏向的前身区域1F中,由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将固定部33L、33R拉近,前身区域1F的长度方向端部侧立起。
另一方面,在后身区域1R中,弹性构件8EL、8ER未延伸至固定部33L、33R附近,或者与前身区域1F附近相比弹性构件8EL、8ER的收缩力低。另外,由于吸收体6的刚性高,所以即使由于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也几乎不立起。即,在尿布1的前身区域1F侧的端部立起的状态下,长度方向端部距水平面的距离在腹侧比背侧长。
具体而言,在将尿布1在水平面上展开的状态下,在长度方向上以5N将伸长力施加5秒钟。于是,通过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前身区域1F侧逐渐立起,在10秒后,以图6B所示的形态静止。如上所述,在将尿布1向被穿戴者穿戴时,展开尿布1,将被穿戴者载置于后身区域1R,将前身区域1F抬起,从后身区域1R拉出带2L1、2L2、2R1、2R2并向前补片2F贴附。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若在展开尿布1时在长度方向上以5N将伸长力施加5秒钟,则通过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而尿布1的前身区域1F侧逐渐立起,沿着被穿戴者的下腹部。另外,关于被穿戴者的臀部抵接的后身区域1R,由于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弱而且吸收体6的刚性高,所以几乎不立起。
进一步具体而言,在测定了以图6B所示的形态静止的尿布1的情况下,立起的前身区域1F侧的端部的从水平面起的高度为10cm以上。另外,在相同的状态下,未立起的后身区域1R侧的端部的从水平面起的高度成为5cm以下。即,在前身区域1F侧,尿布1的长度方向端部通过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而大幅立起,但后身区域1R侧因弹性构件8EL、8ER向前身区域1F侧的延伸及在后身区域1R侧吸收体6的刚性高以及在后身区域1R中固定部33L、33R的一部分与吸收体6重叠而几乎不立起。
由于尿布1的前身区域1F在穿戴前立起,所以穿戴者能够从尿布1的后身区域1R拉出带2L1、2L2、2R1、2R2并向立起的前身区域1F的前补片2F贴附,容易将尿布1向被穿戴者穿戴。穿戴者无需一边将尿布的前身区域抬起一边将带2L1、2L2、2R1、2R2拉出并向前补片2F贴附,因此穿戴作业的困难性格外下降。
尿布1的立起位置成为在宽度方向上延伸且将尿布1在长度方向上大致三等分的2条假想线。该假想线是将尿布1分割为在长度方向上具有10%~40%、例如15%~30%、例如17%~27%的长度方向长度的前部区域、在长度方向上具有10%~40%、例如15%~30%、例如17%~27%的长度方向长度的后部区域及前部区域与后部区域之间的中央区域的情况下的分隔各区域的分界线。在水平面上展开且在长度方向上接受了伸长力的尿布1以以下的立起角度立起,该立起角度是在与将中央区域在长度方向上延长而得到的假想线交叉的水平规定线、与将立起的前部区域侧的端部和假想线连结的立起线之间形成的角度成为30度以上且90度以下的角度。更适宜的是,立起角度优选为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
在立起角度为锐角且接近90度的情况下,穿戴者能够将带2L1、2L2、2R1、2R2非常容易地向前补片2F贴附。若立起角度低于30度,则前部区域即使立起也不沿着被穿戴者的皮肤面,前部区域端部的高度也不足够。因而,穿戴者为了将尿布1向被穿戴者穿戴而需要将前部区域进一步抬起,穿戴作业依然困难。若立起角度超过90度,则在将被穿戴者向尿布1上载置时前部区域阻碍作业。另外,可能会因自重而导致前部区域的端部向中央区域方向折弯。因而,立起角度适合设为30度以上且90度以下、优选设为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
为了考虑尿布1的尺寸等而得到适当的立起角度,关于在前身区域1F、后身区域1R的各部分中从厚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是否使固定部33L、33R和吸收体6重叠,能够适当地决定。
作为一例,前身区域1F中的固定部33L、33R可以设置于在平面观察时不与吸收体6重叠的位置。吸收体6具有厚度且刚性高,在吸收体6的延伸区域中立起被阻碍。为了得到上述的立起角度,将前身区域1F侧的固定部33L、33R设为吸收体6的延伸区域外。在该情况下,关于不立起的一侧(具体而言是后身区域1R侧),通过使固定部33L、33R与吸收体6重叠,从而利用吸收体6的刚性阻碍立起。
在尿布1的前身区域1F设置有前补片2F。前补片2F在非皮肤面侧具有环部,在皮肤面侧具有膜部。前补片2F为高目付,具有刚性。因而,前补片2F在前身区域1F中作为加强构件发挥功能。前补片2F在前身区域1F中配置于包含固定部33L、33R的前后区域。因而,前身区域1F在前补片2F的延伸区域中,以不在中途大幅弯折的方式立起。因而,立起的前部区域的端部通过存在前补片2F而不容易向中央区域方向折弯,尿布1的穿戴更容易。
弹性构件4C的前身区域1F侧的长度方向端部延伸到前补片2F的延伸区域的下裆区域1B侧的一部分的区域,在从厚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两者重叠。在尿布1的前身区域1F中的前补片2F的延伸区域通过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而立起时,弹性构件4C在前补片2F的下裆区域1B侧施加弱的作用力,阻碍前身区域1F的立起。前补片2F在长度方向端部侧通过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而以使前身区域1F侧立起的方式接受强的作用力,且通过弹性构件4C而以抑制立起的方式接受弱的作用力,由此,前身区域1F的立起角度被调整,容易处于30度以上且90度以下、优选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
立起的情况下的尿布1的前身区域1F中的固定部33L、33R的下裆侧端部距水平面的距离与下裆区域1B中的顶片7的从水平面起的高度的差比立体褶裥3BL、3BR中的立起线与自由端的距离大。即,固定部33L、33R的下裆侧端部是立体褶裥3BL、3BR的宽度以上的高度。尿布1通过采用该结构,至少在与水平面相接的区域中,能够使立体褶裥3BL、3BR从水平面向大致铅垂的方向立起。因而,尿布1容易得到上述的立起角度。
而且,关于腿褶裥3AL、3AR,也能够使其收缩力偏向前身区域1F侧。如上所述,构成腿褶裥3AL、3AR的弹性构件4SL、4SR的伸长率及每单位长度的收缩力比构成立体褶裥3BL、3BR的弹性构件8EL、8ER小,因此尿布1的前身区域1F侧主要通过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而立起。但是,若对弹性构件8EL、8ER组合弹性构件4SL、4SR的作用力,则通过其协同效应,能够使尿布1的前身区域1F侧更有效地立起。作为一例,在使尿布1的腹部侧立起的情况下,能够与弹性构件8EL、8ER同样,使弹性构件4SL、4SR也偏向腹部侧,以不使腿褶裥3AL、3AR延伸到后身区域1R侧或者腿褶裥3AL、3AR仅延伸到后身区域1R的下裆区域1B侧端部附近的方式设置。此外,腿褶裥3AL、3AR也可以均等地设置于前身区域1F和后身区域1R,并调整弹性构件4SL、4SR的收缩力而使腹部侧更强烈地收缩。通过调整腿褶裥3AL、3AR的收缩力,能够抑制后身区域1R侧的立起,并且抑制在后身区域1R立起的情况下产生的吸收体6的扭曲。
此外,通过在后身区域1R中使弹性构件4SL、4SR的一部分或全部与吸收体6重叠,也能够使腿褶裥3AL、3AR的收缩力在后身区域1R中下降。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能够使构成腿褶裥3AL、3AR的弹性构件4SL、4SR的后身区域1R侧与吸收体6的扩宽部分重叠。在弹性构件4SL、4SR由多个弹性构件构成的情况下,与吸收体6的扩宽部分重叠的可以是弹性构件4SL、4SR中的一部分。通过吸收体6的刚性,后身区域1R侧的腿褶裥3AL、3AR的作用力进一步减小。因而,后身区域1R侧的立起被抑制。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弹性构件8EL、8ER、4SL、4SR的配置偏向立起的一侧或者使收缩力偏向立起的一侧的例子,但关于弹性构件4C,可以使其偏向不立起的一侧或者减弱立起侧的收缩力。弹性构件4C对尿布1的非皮肤面侧施力,因此,若例如弹性构件4C的作用力比对皮肤面侧施力的弹性构件8EL、8ER强,则尿布1容易反向翘曲。于是,在不立起的一侧,通过使弹性构件4C和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均衡,尿布1展开成平板状,容易载置被穿戴者。另一方面,若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与弹性构件4C的作用力相比充分强,则弹性构件8EL、8ER的作用力强烈地作用,尿布容易立起。由此,通过调整弹性构件4C的作用力,也能够提供容易向特定的方向立起的尿布。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带型的尿布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的内容也能够应用于向内裤或尿布的内侧插入而使用的吸收性物品即内垫(inner pad)。在内垫中也是,若长度方向端部立起,则穿戴非常容易。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吸收芯6C具有使SAP的颗粒保持于纸浆纤维等的间隙的构造,但不限于此。例如,吸收芯6C也可以具有在通过热风法、针刺法等制造出的厚度为约1mm~10mm的蓬松的无纺布的表面或背面配置有SAP的颗粒的构造。
以上公开的实施方式、其应用例能够分别组合。

Claims (17)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具有沿着长度方向的长度和沿着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宽度,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依次设置有在穿戴状态下位于被穿戴者的腹部侧的腰身的前身区域(1F)、位于下裆的下裆区域及位于背部侧的腰身的后身区域(1R),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
吸收体(6);
具有液体透过性的皮肤面侧片,配置于所述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及
一对防漏壁构成片,配置于比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心靠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处,
所述一对防漏壁构成片接合于所述皮肤面侧片的更靠所述皮肤面侧处,以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立起线为界,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形成向所述皮肤面侧立起的防漏壁,
所述一对防漏壁构成片具有:
第1弹性构件,以伸长状态以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粘接于比所述立起线靠所述防漏壁的所述皮肤面侧的端部即自由端侧处;及
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整个区域与所述皮肤面侧片粘接的固定部,
在水平面上展开并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以5N伸长了5秒钟后的10秒后测定时,所述前身区域(1F)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从水平面起的高度比所述后身区域(1R)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从水平面起的高度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水平面上展开并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以5N伸长了5秒钟后的10秒后测定时,所述后身区域(1R)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从水平面起的高度为5c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水平面上展开并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以5N伸长了5秒钟后的10秒后测定时,所述前身区域(1F)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从水平面起的高度为10cm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身区域(1F)中的从所述固定部到所述第1弹性构件的端部为止的长度比所述后身区域(1R)中的从所述固定部到所述第1弹性构件的端部为止的长度短。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收体(6)具备跨及所述下裆区域和所述后身区域(1R)的高刚性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体(6)具有包含纸浆纤维和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的SAP的颗粒的至少一方的吸收垫,
所述高刚性部通过将所述吸收垫层叠多个而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刚性部是将所述吸收体(6)挤压而成的线状的挤压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弹性构件的伸缩区域与所述后身区域(1R)相比偏向所述前身区域(1F)。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性物品还具备一对腿围伸缩部,该一对腿围伸缩部具有以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以伸长状态粘接于所述下裆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沿着被穿戴者的腿围的腿围部处的第2弹性构件,并使所述腿围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伸缩,
所述第2弹性构件的伸缩区域与所述后身区域(1R)相比偏向所述前身区域(1F)。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腿围伸缩部与所述防漏壁相比,伸长率及每单位长度的收缩力小。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腿围伸缩部不延伸到所述后身区域(1R),或者仅延伸到所述后身区域(1R)的所述下裆区域侧的端部附近。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身区域(1R)中,所述一对腿围伸缩部的一部分或全部与所述吸收体(6)重叠。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设置于不与所述吸收体(6)重叠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在所述前身区域(1F)和所述后身区域(1R)的任一方与所述吸收体(6)重叠。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身区域(1R)中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吸收体(6)重叠,在所述前身区域(1F)中所述固定部不与所述吸收体(6)重叠。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身区域(1F)中的非皮肤面侧具有包括膜状的构件的片状的加强构件,
所述加强构件的目付为30g/m2以上且60g/m2以下,
在所述加强构件的延伸区域中包括包含所述固定部的前后区域。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以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以伸长状态粘接于所述吸收体(6)的更靠非皮肤面侧处的一对第3弹性构件,
所述一对第3弹性构件的所述前身区域(1F)侧的端部与所述加强构件的所述下裆区域侧重叠。
CN202222798115.2U 2021-11-09 2022-10-24 吸收性物品 Active CN219354401U8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82485 2021-11-09
JP2022-122496 2022-08-01
JP2022122496A JP2023070630A (ja) 2021-11-09 2022-08-01 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54401U true CN219354401U (zh) 2023-07-18
CN219354401U8 CN219354401U8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28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98115.2U Active CN219354401U8 (zh) 2021-11-09 2022-10-24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54401U8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54401U8 (zh) 2023-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591647B1 (en) Stretchable absorbent article
JP3454361B2 (ja) 吸収性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法
JPH06133998A (ja) 改良された伸縮性サイドパネルを有する使い捨てトレーニングパンツ
JPH07501245A (ja) 弾性化使い捨てトイレ訓練用パンツ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WO2008069279A1 (ja) 吸収性物品
KR101509833B1 (ko) 일회용 기저귀 및 흡수성 물품
KR101063045B1 (ko) 개선된 누출 가드를 가진 흡수성 제품
CN113518604A (zh) 短裤型一次性穿着物品
CN219354401U (zh) 吸收性物品
JPH0999007A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
CN116098766A (zh) 吸收性物品
CN217853604U (zh) 吸收性物品
JPH11290377A (ja) パンツ型使いすておむつ
CN219516841U (zh) 吸收性物品
CN219354400U (zh) 吸收性物品及吸收性物品包
JP2023070630A (ja) 吸収性物品
CN219516843U (zh) 吸收性物品
CN219166900U (zh) 多个吸收性物品的包
CN219354399U (zh) 吸收性物品及吸收性物品包
CN219354411U (zh) 吸收性物品
CN219184557U (zh) 吸收性物品
JPH09313534A (ja) パンツ型おむつ
CN219700329U (zh) 吸收性物品
CN219184552U (zh) 吸收性物品
JP6939617B2 (ja) 吸収性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U01 Correction of utility model
CU01 Correction of utility model

Correction item: Priority

Correct: 2021-182485 2021.11.09 JP|2022-122496 2022.08.01 JP

False: 2021-182485 2021.11.09 JP

Number: 29-01

Page: The title page

Volume: 39

Correction item: Priority

Correct: 2021-182485 2021.11.09 JP|2022-122496 2022.08.01 JP

False: 2021-182485 2021.11.09 JP

Number: 29-01

Volume: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