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35563U - 车辆前防撞梁总成 - Google Patents

车辆前防撞梁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35563U
CN217835563U CN202222010245.5U CN202222010245U CN217835563U CN 217835563 U CN217835563 U CN 217835563U CN 202222010245 U CN202222010245 U CN 202222010245U CN 217835563 U CN217835563 U CN 2178355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ection
protective
supporting
base plate
colli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1024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殿轮
李开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1024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355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355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355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前防撞梁,以及设置在前防撞梁前方的保护梁,保护梁包括中部保护梁,保持在前防撞梁的中部区域;中部保护梁包括随形前防撞梁的第一保护基板,以及设置在第一保护基板的宽度两侧,并固连在前防撞梁上的多个第一支撑部;位于第一保护基板同一侧的多个第一支撑部,沿着第一保护基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保护基板因多个第一支撑部的支撑而与前防撞梁之间形成第一缓冲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前防撞梁总成,通过在车辆前防撞梁前侧设有保护梁结构,且保护梁与前防撞梁之间形成空腔,有利于在发生碰撞的情况下,保护梁容易发生变形溃缩而吸能,从而有利于更好的保护行人的安全。

Description

车辆前防撞梁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防撞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前防撞梁总成。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与家用轿车的广泛普通,车辆的安全保护设施已经成为车辆设计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发生碰撞事故中,最容易引起伤亡的是路边的弱势群体,如行人、骑自行车的人以及驾驶摩托的人等。
我国是人口大国,在交通事故中弱势群体的死亡比率非常高,但行人保护技术研究却相对落后。现有的随车保护装置多为保护车辆自身及车辆乘坐者而配备,在保护行人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缺陷:(1)车辆前防撞梁距离其后部的前防撞梁或其它较硬的部件较近,缓冲空间不足,容易对行人造成严重甚至致命伤害;(2)车辆前防撞梁对行人的碰撞载荷主要集中在膝关节部位,容易造成严重伤害,也容易把行人碾压到车辆下方造成二次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辆前防撞梁总成,以在同一侧间隔设置有支撑部形成缓冲腔,具有更好的变形吸能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前防撞梁,以及设置在所述前防撞梁前方的保护梁,所述保护梁包括:
中部保护梁,保持在所述前防撞梁的中部区域;所述中部保护梁包括随形所述前防撞梁的第一保护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保护基板的宽度两侧,并固连在所述前防撞梁上的多个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保护基板同一侧的多个所述第一支撑部,沿着所述第一保护基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保护基板因多个所述第一支撑部的支撑,以与所述前防撞梁之间形成第一缓冲腔。
进一步的,位于所述第一保护基板宽度两侧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支撑部,于车辆高度方向上位置对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由所述第一保护基板向所述前防撞梁延伸设置的第一支撑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臂自由端的、贴靠并固连在所述前防撞梁外表面上的第一翻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臂的横截面面积,由所述第一保护基板至所述前防撞梁逐渐变小。
进一步的,所述保护梁包括:
边部保护梁,所述边部保护梁被配置为间隔分布在所述中部保护梁的两侧并保持在所述前防撞梁前方的多个;各所述边部保护梁包括随形所述前防撞梁的第二保护基板,以及固连在所述前防撞梁上以支撑所述第二保护基板的第二支撑部;
所述第二保护基板因所述第二支撑部的支撑而与所述前防撞梁之间形成第二缓冲腔。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撑部支撑所述第二保护基板的支撑强度,大于所述第一支撑部支撑所述第一保护基板的支撑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撑部被设置为位于所述第二保护基板宽度两侧的多个;位于所述第二保护基板同一侧的多个所述第二支撑部,沿着所述第二保护基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位于所述第二保护基板宽度两侧的多个所述第二支撑部,沿着所述第二保护基板的长度方向错落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保护基板的其一宽度侧上设有向所述前防撞梁延展设置的边板,在所述边板上形成有多个沿所述第二保护基板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镂空区域;所述第二支撑部被构造为固连在所述边板上并设置在各所述镂空区域内的第三翻边,所述第三翻边贴合并固连在所述前防撞梁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保护基板另一宽度侧的多个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由所述第二保护基板向所述前防撞梁延伸设置的第二支撑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臂自由端的、贴靠并固连在所述前防撞梁外表面上的第二翻边。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前防撞梁总成,通过在车辆前防撞梁前侧设有保护梁结构,且保护梁与前防撞梁之间形成空腔,有利于在发生碰撞的情况下,保护梁容易发生变形溃缩而吸能,从而有利于更好的保护行人的安全。
通过将第一保护基板两侧的第一支撑部设置为沿车辆高度方形对应设置,有利于使得中部保护梁更容易变形,从而便于在碰撞变形过程中吸收更多的能量,进而减少车辆对行人的冲击力。将第一支撑部设置为第一支撑臂,并在第一支撑臂的自由端固连有第一翻边,通过设置有翻边有利于增加与前防撞梁之间的连接面积,同时有利于在碰撞过程中,使得中部保护梁更容易变形。将第一支撑臂的横截面面积,由第一保护基板至前防撞梁逐渐变小,有利于进一步减小与前防撞梁之间的连接面积,进而使得中部保护梁更容易变形。
另外,通过在中部保护梁的两侧设有边部保护梁,有利于增加对行人保护的范围。边部保护梁两侧的第二支撑部被设置为沿着第二保护基板的长度方向错落设置,有利于增加边部保护梁自身的强度。同时边部保护梁同一侧的第二支撑部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利于实线边部保护梁的变形。而在第二保护基板的其一宽度侧上设有向前防撞梁延展设置的边板,有利于加强第二保护基板于前防撞梁之间的连接,并在边板上形成多个镂空区域,有利于对第二保护基板的结构进行进一步的弱化,从而便于边部保护梁的变形,而将第二支撑部设置为第三翻边以及第二支撑臂和第二翻边,有利于加强与前防撞梁之间的连接,且其结构简单,便于设置。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前防撞梁总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中部保护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边部保护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前防撞梁;2、保护梁;201、中部保护梁;2011、第一保护基板;2012、第一支撑部;20121、第一支撑臂;20122、第一翻边;2013、第一缓冲腔;2014、避让空间;202、边部保护梁;2021、第二保护基板;2022、第二支撑部;20221、第三翻边;20222、第二支撑臂;20223、第二翻边;2023、边板;2024、镂空区域;2025、避让孔。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前防撞梁1,以及设置在前防撞梁1前方的保护梁2。
其中,保护梁2包括中部保护梁201,中部保护梁201保持在前防撞梁1的中部区域。同时,中部保护梁201包括随形前防撞梁1的第一保护基板2011,以及设置在第一保护基板2011的宽度两侧,并固连在前防撞梁1上的多个第一支撑部2012。位于第一保护基板2011同一侧的多个第一支撑部2012,沿着第一保护基板20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此时第一保护基板2011因多个第一支撑部2012的支撑而与前防撞梁1之间形成第一缓冲腔2013。
本实施例的车辆前防撞梁总成,通过在车辆前防撞梁1前侧设有保护梁2结构,且保护梁2与前防撞梁1之间形成空腔,有利于在发生碰撞的情况下,保护梁2容易发生变形溃缩而吸能,从而有利于更好的保护行人的安全。
基于以上设计思想,本实施例的车辆前防撞梁总成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所示,车辆前防撞梁1的前侧中部位置设有中部保护梁201,并在中部保护梁201与前防撞梁1之间形成有空腔,便于在碰撞过程中,中部保护梁201能够变形溃缩吸能而避免行人直接接触到前防撞梁1,从而对行人进行保护。
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中部保护梁201中的第一保护基板2011为与前防撞梁1的曲率一致的板状结构,并在第一保护基板2011的上下两侧,分别一体成型有支撑第一保护基板2011的第一支撑部2012,第一保护基板2011通过第一支撑部2012将第一保护基板2011连接在前防撞梁1上。
而且为便于第一保护基板2011能够朝向前防撞梁1变形,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位于第一保护基板2011宽度两侧的至少部分第一支撑部2012,于车辆高度方向上位置对应设置。
如图2所示,第一支撑部2012包括由第一保护基板2011向前防撞梁1延伸设置的第一支撑臂20121,以及设置在第一支撑臂20121自由端、贴靠并固连在前防撞梁1外表面上的第一翻边20122。上下两侧的各第一支撑臂20121分别对应位于同一垂直线上,如此不仅能够将第一保护基板2011保持在前防撞梁1前侧,还利于保护基体的变形溃缩吸能。
且为进一步减弱第一支撑臂20121自身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臂20121的横截面面积,由第一保护基板2011至前防撞梁1逐渐变小,以减小第一支撑臂20121与前防撞梁1之间的连接面积,从而便于中部保护梁201产生变形,进而溃缩吸能。
并且,为进一步保证中部保护梁201具有较好的变形效果,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位于第一保护基板2011上下两侧的第一支撑臂20121之间具有一定的拔模角度,从而使得第一缓冲腔2013由第一保护基板2011向前防撞梁1方向渐大设置,以减弱中部保护梁201的强度,使得中部保护梁201能够变形溃缩。
另外,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保护梁2包括边部保护梁202,边部保护梁202被配置为间隔分布在中部保护梁201的两侧,并保持在前防撞梁1前方的多个。
并且,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各边部保护梁202包括随行前防撞梁1的第二保护基板2021,以及固连在前防撞梁1上以支撑第二保护基板2021的第二支撑部2022,第二保护基板2021因第二支撑部2022的支撑而与前防撞梁1之间形成第二缓冲腔,从而能够从前防撞梁1的侧部对行人进行保护。
此时,为保证前防撞梁1上保护梁2的自身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支撑部2012支撑第二保护基板2021的支撑强度,设置为大于第一支撑部2012支撑第一保护基板2011的支撑强度,由此有利于增强整个保护梁2自身的防护强度。
具体的,参照图3中示出的,第二支撑部2022被设置为位于第二保护基板2021宽度两侧的多个,且位于第二保护基板2021同一侧的多个第二支撑部2022沿着第二保护基板20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如此可有利于将第二保护基板2021支撑在前防撞梁1上。而位于第二保护基板2021宽度两侧的多个第二支撑部2022,沿着第二保护基板2021的长度方向错落设置,从而相较于前述的两侧对应设置第一支撑部2012的第一保护基板2011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
另外,为便于第二保护基板2021与前防撞梁1之间的连接,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仍参照图3中示出的,第二保护基板2021的其一宽度侧上设有向前防撞梁1延展设置的边板2023,在边板2023上形成有多个沿第二保护基板202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镂空区域2024。而第二支撑部2022被构造为固连在边板2023上并设置在各镂空区域2024内的第三翻边20221,第三翻边20221贴合并固连在前防撞梁1上。
同时,第二保护基板2021的另一宽度侧的多个第二支撑部2022包括有第二保护基板2021向前防撞梁1延伸设置的第二支撑臂20222,以及设置在第二支撑臂20222自由端的、贴靠并固连在前防撞梁1外表面上的第二翻边20223。
如图3中示出的,第二保护基板2021的上侧向上延伸有边板2023,并在边板2023上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形成有多个镂空区域2024,于各镂空区域2024内设有连接边板2023的第三翻边20221,第二保护基板2021的下侧设置有多个第二支撑臂20222,第二支撑臂20222上与前防撞梁1连接的位置处设有第二翻边20223,用于支撑第二保护基板202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翻边20221的形状结构与第二翻边20223的形状结构相同或者类似。各第二翻边20223和第三翻边20221呈波浪状交错布置,有利于增强边部保护梁202的结构强度。
当然,也可将第二保护基板2021的下侧向下延伸有边板2023,在第二保护基板2021的上侧设有第二支撑臂20222和第二翻边20223,在此不作具体的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另外,将中部保护梁201和边部保护梁202同时设置在前防撞梁1的前侧时,边部保护梁202与中部保护梁20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有利于避免由于保护梁2整体的结构强度太大,而影响保护梁2自身变形溃缩吸能,同时应避免间隙过大,使得保护梁2对行人的防护范围太小,而无法具有较好的保护行人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中部保护梁201和边部保护梁202的具体的结构上还设有用于避让外部构件的避让孔2025以及避让空间2014,从而有利于将中部保护梁201和边部保护梁202设置于前防撞梁1的前侧,其中,避让空间2014和避让孔2025的具体形状,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前防撞梁(1),以及设置在所述前防撞梁(1)前方的保护梁(2),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梁(2)包括:
中部保护梁(201),保持在所述前防撞梁(1)的中部区域;所述中部保护梁(201)包括随形所述前防撞梁(1)的第一保护基板(201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保护基板(2011)的宽度两侧,并固连在所述前防撞梁(1)上的多个第一支撑部(2012);位于所述第一保护基板(2011)同一侧的多个所述第一支撑部(2012),沿着所述第一保护基板(20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保护基板(2011)因多个所述第一支撑部(2012)的支撑,以与所述前防撞梁(1)之间形成第一缓冲腔(20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第一保护基板(2011)宽度两侧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支撑部(2012),于车辆高度方向上位置对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部(2012)包括由所述第一保护基板(2011)向所述前防撞梁(1)延伸设置的第一支撑臂(2012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臂(20121)自由端的、贴靠并固连在所述前防撞梁(1)外表面上的第一翻边(2012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臂(20121)的横截面面积,由所述第一保护基板(2011)至所述前防撞梁(1)逐渐变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梁(2)包括:
边部保护梁(202),所述边部保护梁(202)被配置为间隔分布在所述中部保护梁(201)的两侧,并保持在所述前防撞梁(1)前方的多个;各所述边部保护梁(202)包括随形所述前防撞梁(1)的第二保护基板(2021),以及固连在所述前防撞梁(1)上以支撑所述第二保护基板(2021)的第二支撑部(2022);
所述第二保护基板(2021)因所述第二支撑部(2022)的支撑而与所述前防撞梁(1)之间形成第二缓冲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撑部(2022)支撑所述第二保护基板(2021)的支撑强度,大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012)支撑所述第一保护基板(2011)的支撑强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撑部(2022)被设置为位于所述第二保护基板(2021)宽度两侧的多个;位于所述第二保护基板(2021)同一侧的多个所述第二支撑部(2022),沿着所述第二保护基板(20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第二保护基板(2021)宽度两侧的多个所述第二支撑部(2022),沿着所述第二保护基板(2021)的长度方向错落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保护基板(2021)的其一宽度侧上设有向所述前防撞梁(1)延展设置的边板(2023),在所述边板(2023)上形成有多个沿所述第二保护基板(202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镂空区域(2024);所述第二支撑部(2022)被构造为固连在所述边板(2023)上,并设置在各所述镂空区域(2024)内的第三翻边(20221),所述第三翻边(20221)贴合并固连在所述前防撞梁(1)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保护基板(2021)另一宽度侧的多个所述第二支撑部(2022)包括由所述第二保护基板(2021)向所述前防撞梁(1)延伸设置的第二支撑臂(20222),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臂(20222)自由端的、贴靠并固连在所述前防撞梁(1)外表面上的第二翻边(20223)。
CN202222010245.5U 2022-08-01 2022-08-01 车辆前防撞梁总成 Active CN2178355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10245.5U CN217835563U (zh) 2022-08-01 2022-08-01 车辆前防撞梁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10245.5U CN217835563U (zh) 2022-08-01 2022-08-01 车辆前防撞梁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35563U true CN217835563U (zh) 2022-11-18

Family

ID=84011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10245.5U Active CN217835563U (zh) 2022-08-01 2022-08-01 车辆前防撞梁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355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33608B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for absorbing small offset impact forces
CN101932487B (zh) 构成车辆正面的包括至少一个能量吸收构件的车头部件
CN108016506B (zh) 车辆机舱总成
CN211568102U (zh) 一种小型电动车下车体框架
CN201882162U (zh) 汽车前地板
CN102145677A (zh) 汽车车身前端
CN202879598U (zh) 薄板拼焊空腔桁架式带碰撞安全功能的副车架
CN217835563U (zh) 车辆前防撞梁总成
CN102910139B (zh) 保护行人小腿的汽车防撞装置
CN202764910U (zh) 汽车的行人保护装置
CN212148755U (zh) 有利于行人保护的发动机盖及车辆
CN205524080U (zh) 客车防撞装置及使用该防撞装置的客车
CN212796772U (zh) 车辆前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N104960578B (zh) 吸能筒支架和碰撞吸能装置及车辆
CN210941969U (zh) 一种安装支架、前车架及汽车
CN215398928U (zh) 防撞梁总成、底盘和车辆
CN213799540U (zh) 前下防护梁
CN110395204A (zh) 一种商用车防护装置
CN217835561U (zh) 前保险杠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4324851U (zh) 一种正、侧面碰撞改型车门防撞梁
CN215042618U (zh) 一种前下防护总成
CN210822131U (zh) 保险杠吸能块装置及保险杠总成
CN220615962U (zh) 一种车顶纵梁总成及车辆
CN215851105U (zh) 一种副吸能盒装置及车辆
CN216994216U (zh) 防撞梁及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