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88474U - 电池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池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788474U CN217788474U CN202221618076.7U CN202221618076U CN217788474U CN 217788474 U CN217788474 U CN 217788474U CN 202221618076 U CN202221618076 U CN 202221618076U CN 217788474 U CN217788474 U CN 21778847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 current collector
- pole
- pole piece
- coa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ell Electrode Carriers And Collector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和电子设备,其中,电池包括电芯,电芯为卷绕结构,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膜;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和第一极料,所述第一集流体包括涂覆第一极料的涂覆区以及未涂覆第一极料的非涂覆区;所述第二极片包括第二集流体和第二极料,所述第二集流体包括涂覆第二极料的涂覆区以及未涂覆第二极料的非涂覆区;所述电芯的外表面为所述第一集流体的非涂覆区,所述电芯的最外层作为所述电池的壳体。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无需采用铝塑膜进行封装,有效减少了不能提供电池容量的部分,增大了电池的空间,从而有效提高了电池容量,即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市场上常见软包电池,是将涂覆有料的正、负极片,通过隔膜隔开并卷绕成电芯,从正负极片位置引出正负极耳并使用铝塑膜等包装袋对其进行封装后进行注液、陈化等工序,之后与保护板电连接,并通过弯折、翻转等方式将保护板放置在电池端部等合适位置,粘贴胶带完成封装。同时对电子产品的市场来说,一方面电子产品小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电子产品续航需求时间越来越长,即如何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无需采用铝塑膜进行封装,可以减少不能提供电池容量的部分,增大电池的空间,从而能有效提高电池容量,即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子设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电池,包括:电芯,所述电芯为卷绕结构,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膜;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和第一极料,所述第一集流体包括涂覆第一极料的涂覆区以及未涂覆第一极料的非涂覆区;所述第二极片包括第二集流体和第二极料,所述第二集流体包括涂覆第二极料的涂覆区以及未涂覆第二极料的非涂覆区;所述电芯的外表面为所述第一极片的非涂覆区,所述电芯的最外层作为所述电池的壳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采用卷绕结构的电芯,并将电芯的卷绕的最外层作为电池的壳体,无需采用铝塑膜封装,减少了不能提供电池容量的部分,相应地增大了电池本体的可占用空间,可以提高电池容量,即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和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上的供电连接端子;上面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电池,所述电池与所述供电连接端子对应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采用上面实施例的电池,电池将电芯的最外层直接作为电池的壳体,可以省略铝塑膜封装,不会出现因采用铝塑膜封装而占据电池本体的空间,有效减少不能提供电池容量的部分,增大电池本体可占用的空间,从而能有效提高电池容量,有效延长电子设备续航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芯的横截面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电芯的横截面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的各个卷绕层沿电芯长度方向的长度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框图。
附图标记:
电子设备100;
电池10、设备本体20、供电连接端子30;
电芯1、第一极柱2、第二极柱3、壳体4;
第一极片11、第一隔膜12、第二极片13、第二隔膜14;
第一集流体111、第一极料112、第二集流体131、第二极料132;
涂敷区P1、第一端部P2、涂敷区Q1、第二端部Q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的示意图,其中,电池10可以为卷绕式软包电池,电池10包括电芯1,电芯1采用卷绕结构,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膜。可以理解是,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的极性相反,若第一极片为正极极片,则第二极片为负极极片,或者若第一极片为负极极片,则第二极片为正极极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芯1采用四层卷绕结构,例如图1所示,电芯1由依次叠层设置的第一极片11、第一隔膜12、第二极片13和第二隔膜14卷绕而成。隔膜层与极片交替设置以避免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13相接触,即第一隔膜12和第二隔膜14用于隔离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13,避免两个极片直接接触造成短路。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芯的横截面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电芯的横截面的示意图。其中,图2和图3中示出的是电芯1沿其宽度方向的横截面,如图2或3所示,第一极片11、第一隔膜12、第二极片13和第二隔膜14沿卷绕方向卷绕,卷绕而成的电芯1的两端端部也如图所示堆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极片11包括第一集流体111和第一极料112。第二极片13包括第二集流体131和第二极料132。如图2所示,第一极料112可以涂覆在第一集流体111上。第一集流体111包括涂敷第一极料112的涂敷区以及未涂敷第一极料112的非涂敷区。第二极料132可以涂覆在第二集流体131上,第二集流体131包括涂敷第二极料132的涂敷区以及未涂敷第二极料132的非涂敷区,其中,第二极料132的极性与第一极料112的极性相反。在第一集流体111的两个表面涂覆第一极料112以及在第二集流体131的两个表面涂覆第二极料132后,将叠层设置的第一极片11、第二极片13和隔膜进行卷绕时,可以设置任意一层极料的厚度大于集流体的厚度,以保证电芯1的导电效果,以及,第一极料112与第二极料132由隔膜隔开以避免短路。
在实施例中,电芯1的外表面为第一集流体111的非涂敷区。具体地,电芯1采用卷绕结构,卷绕完成最外层为第一极片11,电芯1的外表面为第一集流体111的非涂敷区,例如,最外层的第一集流体111的外表面单面未涂敷第一极料或者最外层的第一集流体111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双面均未涂敷第一极料。
电芯1的最外层包括最外层外表面和最外层内表面,电芯1的最外层外表面为电芯1的外表面,电芯1的外表面为第一集流体111的非涂敷区,具有作为外壳的条件,因而,可以直接将电芯1的最外层作为电池10的壳体。
例如,将叠层设置的第一极片11、第一隔膜12、第二极片13和第二隔膜14卷绕而成电芯1,可采用不同的卷绕方式,最外层可以为正极片或负极片,将最外层直接作为壳体4,可以省略铝塑膜封装,不会出现因采用铝塑膜封装而占据电池10整体的空间的情况,有效减少不能提供电池容量的部分,增大电池10的空间,从而能有效提高电池10容量,即提升了电池10的能量密度。
以四层卷绕结构为例,电芯1可以以第二隔膜14为最内层,最外层的第一极片11的第一集流体111朝外的一面未覆盖第一极料112,以作为电池10的壳体4。
如图1所示,电芯1可以以第二隔膜14为最内层,第一极片11为最外层,将最外层的第一极片11的第一集流体111朝外的一面不覆盖第一极料112以作为电池10的壳体4时,可以省略铝塑膜封装,能有效减少不能提供电池10容量的部分,增大电池10的空间,能有效提高电池10容量,即提升了电池10的能量密度。
具体地,仍以厚4mm、宽68mm、长80mm软包电池为例,将第一极片11作为壳体时,电池10的上、下面厚度可减少0.16mm,进而使得其厚度方向可增加4%的能量,电池10宽度方向的尺寸可减少(0.16+0.08+0.1)*2=0.68mm,进而使得其宽度方向可增加1%的能量,电池10的长度方向尺寸减少封口长度0.4+0.16+0.24=0.56mm,进而使得长度方向可增加1%的能量,总的来说整个电池10可增加6%的能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10,电芯1采用卷绕结构,所述电芯的外表面为所述第一集流体的非涂覆区外表面,满足作为壳体的条件,直接将电芯1的卷绕的最外层作为电池10的壳体4,可以省略铝塑膜封装,减少了不能提供电池容量的部分,相应地增大了电池本体的可占用空间,可以提高电池容量,即提升了电池10的能量密度。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芯的最外层包括未涂覆第一极料的第一集流体,即言,电芯1向隔膜方向卷绕而成,最外层为第一极片11的第一集流体111,最外层的第一集流体111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均未涂敷第一极料,不能导电,满足作为外壳的绝缘条件,可以直接将最外层的未涂敷第一极料的第一集流体11作为电池10的外壳,从而可以省略铝塑膜封装,减少了不能提供电池容量的部分,相应地增大了电池本体的可占用空间,可以提高电池容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芯1的最外层包括第一集流体111及涂覆在第一集流体111上的绝缘涂层。具体地,向隔膜侧卷绕成电芯1,电芯1的最外层为第一集流体111,最外层的第一集流体111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上涂敷有绝缘涂层,满足作为壳体的绝缘条件,可以直接将电芯1的最外层作为电池10的壳体,从而省略铝塑膜封装,减少了不能提供电池容量的部分,相应地增大了电池本体的可占用空间;同时,能保证电池的平整性及强度,进一步提升电池的性能。
或者,电芯1的最外层包括第一集流体111及设置在第一集流体111上的绝缘胶。具体地,向隔膜侧卷绕成电芯1,电芯1的最外层为第一集流体111,最外层的第一集流体111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设置绝缘胶,满足作为壳体的绝缘条件,可以直接将电芯1的最外层作为电池10的壳体,从而省略铝塑膜封装,减少了不能提供电池容量的部分,相应地增大了电池本体的可占用空间;同时,能保证电池的平整性及强度,进一步提升电池的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芯1的外表面涂敷绝缘涂层,或者,电芯1的外表面设有绝缘胶。具体地,电芯1采用卷绕结构,卷绕而成的电芯1的外表面通过涂敷绝缘涂层或设置绝缘胶达到绝缘的目的,满足作为壳体的绝缘要求,可以直接将电芯1的最外层最为电池10的壳体,从而省略铝塑膜封装,减少了不能提供电池容量的部分,相应地增大了电池本体的可占用空间;同时,能保证电池的平整性及强度,进一步提升电池的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电芯1的卷绕方向,第一集流体111的涂覆区覆盖第二集流体的涂覆区,即电池导电部分对齐,第一集流体111的尾部为非涂覆区且非涂覆区至少绕电芯1一周。其中,电芯1的卷绕方向的尾部可以为具有一定长度的第一集流体111的一部分,第一集流体111的尾部未涂敷第一极料,可以是尾部朝向电芯外的外表面未涂敷极料或者尾部的内外表面均未涂敷极料,第一集流体111的尾部至少绕电芯1一周,从而可以增加厚度,将电池的最外层作为电池的壳体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
例如以四层卷绕结构为例,如图3所示,可以设置第一集流体111的沿卷绕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一隔膜12、第二极片13和第二隔膜14的长度,使得第一集流体111在收尾位置长于其他结构。
其中,可以理解的是,采用第一集流体111作为电池10的壳体4时,实际上该壳体4需要起到与封装膜一样的密封电芯1、密封电池10内部电解液、保护电池10内部结构等作用。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电芯1的卷绕方向,设置第一集流体111的长度大于第二集流体131的长度,这使得第一隔膜12、第二极片13和第二隔膜14卷绕完成后,仅剩余第一极片11的第一集流体111,设置第一集流体111长出第二集流体131的部分未覆盖第一极料112且至少卷绕一周,以作为电池10的壳体4,例如,可将第一集流体111长出第二集流体131的部分设置为卷绕一周或一周半或两周等。由于极片一般比较薄,将第一集流体111长出的部分至少卷绕一周以作为壳体4,可以增加壳体4硬度和厚度,起到保护作用。
基于以上,将叠层设置的第一极片11、第一隔膜12、第二极片13和第二隔膜14卷绕而成电芯1,并将最外层的第一集流体111长出第二集流体13的部分未覆盖第一极料112且至少卷绕一周以作为电池10的壳体4,既可以省略铝塑膜封装,有效减少不能提供电池容量的部分,增大电池10的空间,从而能有效提高电池10容量,提升了电池10的能量密度,还能可以增加壳体4硬度和厚度,起到保护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片11为负极片,第二极片13为正极片。其中,第一极片11为负极片时,电池10最外层为负极片并作为壳体4,将电池10应用于设备时,无需在设备与地面之间另设绝缘隔离件,此外,电池10的正极片的集流体一般为铝,负极片的集流体一般为铜,铜相较于铝的延展性、强度、抗疲劳更好,采用负极片作为壳体4更为合适和性能更优。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的示意图,其中,第一集流体111尾端进行焊接或采用绝缘粘合剂固定,以密封电池10的周部。其中,第一集流体111的尾端可以是卷绕完成的最后端位置或者包括一定长度的尾部。
其中,绝缘粘合剂可采用为热熔胶,当第一极片11为负极片例如铜箔片时,可在第一极片11卷绕最外围铜箔位置采用热熔胶进行固定并密封,或使用焊接技术将铜箔的最外圈与次外圈或最外圈与从外部往内数第二层、第三层进行熔接,由此完成电芯1周部的封装。
在相关技术中,当前电池设置从正负极片位置引出正负极耳并从长度方向端部伸出与保护板电连接,保护板与外部电路连接,从而构成完整的回路。采用从电池端部引出正负极耳的技术方案时,电芯内部电流的方向沿卷绕方向,电流流过的横截面积是单极片的短边的横截面积,流过的长度是极片的长度,因此对应的阻抗较大,在对电池进行快充时通过电芯内部的充电电流比较大,导致电芯内部温升过大,极片上电流密度分布不均匀,使得电池性能变差,甚至影响电池的正常使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10,如图5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的示意图,在沿电芯1的长度方向上,第一集流体111的未涂敷第一极料的第一端部P2连接在一起以形成第一极柱2,第二集流体131的未涂敷第二极料的第二端部Q2连接在一起以形成第二极柱3,第二端部Q2与第一端部P2位于沿电芯1相对的两侧。
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一端部P2是第一极片11中的第一集流体111延伸出来的部分,与第一集流体111是一体连接的,第二端部Q2是第二集流体131延伸出来的部分,与第二集流体132是一体连接的。由上面实施例中的内容可知,第一极片11为负极片,第二极片13为正极片,则由二者端部分别形成的第二电极3与第一电极2的极性相反。
其中,可以将层层重叠的第一极片11的第一端部P2连接并融为一体,形成如图4中所示的第一极柱2。具体地,可以利用激光焊接技术将层叠的第一极片11的第一端部P2进行焊接,使层层重叠的第一端部P2融为一体以作为第一极柱2。同理,也可以将层层重叠第二极片13的第二端部Q2的连接并融为一体,形成如图4所示的第二极柱3,具体地,同样可以采用激光焊接技术将层叠的第二极片13的第二端部Q2进行焊接,使层层重叠的第二端部Q2融为一体以作为第二极柱3。
进一步地,第二端部Q2与第一端部P2位于电芯1相对的两侧,则形成的第二极柱3与第一极柱2也位于电芯1相对的两侧,将两个电极设置在电芯1相对的两侧,能防止出现两个电极短接的情况。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10,采用卷绕结构,在沿卷绕而成的电芯1的长度方向上,将第一极片11的第一端部连接在一起以作为第一极柱2,以及将第二极片13的第二端部连接在一起以作为第二极柱3时,也就是将正负极片的相对的端部整体作为正负电极进行引出,电芯1内部电流流过的横截面积为极片卷绕方向的面积,电流流过的长度是电极片的短边,即减小了电流流过的长度且增大电流流过的横截面积,从而大大降低了电池10内部阻抗,进而在进行大电流充电时能减少电芯1内部温升,使得电极上的电流密度更加均匀分布,优化了电池10的性能。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的各个卷绕层沿电芯长度方向的长度的示意图,其中,沿电芯1的长度方向,隔膜的两端均比第一集流体111的涂敷区或第二集流体131的涂敷区长出第一长度,第一长度小于第一集流体111的第一端部的长度或第二集流体131的第二端部的长度。
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一集流体111包括涂敷区P1和第一端部P2,第一端部P2位于涂敷区P1的沿电芯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第一极料112覆盖于涂敷区P1,第一端部P2未覆盖第一极料112。以及,第二集流体131包括涂敷区Q1和第二端部Q2,第二端部Q2位于涂敷区Q1的沿电芯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第二极料132覆盖于涂敷区Q1,第二端部Q2未覆盖第二极料132。
其中,可以理解的是,对于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13来说,第一集流体111中的涂敷区P1与第二集流体131的涂敷区Q1作为正负极片相对的部分,在进行卷绕形成电芯1时,在电芯1的长度方向上涂敷区Q1与涂敷区P1基本对齐,且该涂敷区Q1与涂敷区P1分别涂覆有极性相反的第二极料132和第一极料112进而使得涂敷区Q1与涂敷区P1分别带有不同的极性,而将第一端部P2和第二端部Q2也就是正负极片不相对的部分不涂覆极料,便于第一端部P2和第二端部Q2延伸出去后形成第一电极2和第二电极3。
进一步地,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极柱2和第二极柱3作为电芯1的极耳用于与外界供电设备连接,因此需要将第一极柱2和第二极柱3相较于沿电芯1的长度方向引出,同时也是为了便于将卷绕后的第一端部P2或第二端部Q2分别进行焊接使其形成一体结构,将涂敷区覆盖极料以及将端部不覆盖极料,形成如图5所示的结构,这样设置既不影响第二卷绕部Q1与第一卷绕部P1的工作,又便于将卷绕后的第一端部P2或第二端部Q2进行连接,以引出电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以第一极片11、第一隔膜12、第二极片13和第二隔膜14卷然而成电芯1为例,如图6所示,第一隔膜12沿电芯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比涂敷区P1或涂敷区Q1长出第一长度,第二隔膜14沿电芯1长度方向的两端均比涂敷区P1或涂敷区Q1长出第二长度。
可以理解的是,将表面覆盖有第一极料112的第一集流体111和表面覆盖有第二极料132的第二集流体131进行卷绕时,沿电芯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位置的第一集流体111和第二集流体131可能会发生短接,因此设置第一隔膜12和第二隔膜14沿电芯1长度方向的两端均比正负极片相对部分即涂敷区P1或涂敷区Q1多出一部分,能起到隔离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13的作用,进而使得电芯1内部的正负极片之间绝缘,以防止出现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13直接接触而造成短路的情况。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设置第一长度小于第一端部P2沿电芯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以及设置第二长度小于第二端部Q2沿电芯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具体地,如图5所示,这样设置既可以起到隔离涂敷区P1的作用,又不影响将卷绕后的第一端部P2或第二端部Q2进行连接以引出电极。
以及,在另一些实施中,可以设置第一长度等于第二长度,也就是第一端部P2沿电芯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等于第二端部Q2沿电芯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其中,设置第一端部P2沿电芯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等于第二端部Q2沿电芯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使得连接后形成的第一极柱2和第二极柱3沿电芯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一致,从而可以有效均衡电流密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极柱2与第二集流体131之间浇注有绝缘粘合剂,第二极柱3与第一集流体111之间浇注有绝缘粘合剂。
其中,绝缘粘合剂可选用热熔胶。在制备电芯1时,可在将第一端部P2连接形成第一极柱2以及将第二端部Q2连接形成第二极柱3后,再浇筑绝缘粘合剂。例如可在形成第一极柱2和第二极柱3时,将第一集流体111和第二集流体131均预留出部分,也就是将第一集流体111延伸出第一端部P2和将第二集流体131延伸出第二端部Q2,进而能在浇筑绝缘粘合剂时减少短路机会。其中,将第一端部P2连接形成第一极柱2并引出,以及将第二端部Q2形成第二极柱3并引出后,再在电极与极片之间浇注绝缘粘合剂,以对端部进行密封。具体地,在第一极柱2与第二极柱13之间浇注绝缘粘合剂时,可将绝缘粘合剂浇注到第一极柱2的端部,用以密封第一端部P2。以及,在第二极柱3与第一集流体111之间浇注绝缘粘合剂时,可将绝缘粘合剂可浇注到第二极柱3的端部,用以密封第二端部Q2。以及,本实施例的电池10还可以采用喷涂绝缘漆的方式进行绝缘,进而使得极片与电极接触位置绝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框图,其中,电子设备100包括设备本体20、供电连接端子30和上面任一项实施例的电池10。其中,电池10的电极与供电连接端子30对应连接。
其中,供电连接端子30设置在设备本体20上。具体地,供电连接端子30可以为设置在设备本体20上的弹片或者接触片等,将电池10与设备本体20连接时,可将电池10的第一电极2和第二电极3与供电连接端子30对应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采用上面实施例的电池10,通过将电芯1的卷绕的最外层作为电池10的壳体4,可以省略铝塑膜封装,不会出现因采用铝塑膜封装而占据电池10整体的空间的情况,有效减少不能提供电池容量的部分,增大电池10的空间,从而能有效提高电池10容量,提升了电池10的能量密度。
以及,将正负极片的端部融为一体作为正负电极进行引出,电芯1内部电流流过的横截面积为极片卷绕方向的面积,电流流过的长度是电极片的长度,即减小了电流流过的长度且增大电流流过的横截面积,从而大大降低了电池10内部阻抗,进而在进行大电流充电时能减少电芯1内部温升,使得电极上的电流密度更加均匀分布,电池10的性能更优化,电子设备100使用时间更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10和电子设备100等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芯,所述电芯为卷绕结构,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膜;
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和第一极料,所述第一集流体包括涂覆第一极料的涂覆区以及未涂覆第一极料的非涂覆区;
所述第二极片包括第二集流体和第二极料,所述第二集流体包括涂覆第二极料的涂覆区以及未涂覆第二极料的非涂覆区;
所述电芯的外表面为所述第一集流体的非涂覆区,所述电芯的最外层作为所述电池的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的最外层包括未涂覆第一极料的所述第一集流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的最外层包括所述第一集流体及涂覆在所述第一集流体上的绝缘涂层;或者,所述电芯的最外层包括所述第一集流体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体上的绝缘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的外表面涂覆绝缘涂层,或者,所述电芯的外表面设有绝缘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芯的卷绕方向的尾部,所述第一集流体的涂覆区覆盖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涂覆区,所述第一集流体的尾部为非涂覆区且所述非涂覆区至少绕所述电芯一周。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片为负极片,所述第二极片为正极片。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尾端进行焊接或采用绝缘粘合剂固定,以密封所述电池的周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电芯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集流体的未涂敷第一极料的第一端部连接在一起以形成第一极柱,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未涂敷第二极料的第二端部连接在一起以形成第二极柱,所述第二集流体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第一端部位于所述电芯相对的两侧;
沿所述电芯的长度方向,所述隔膜的两端均比所述第一集流体的涂敷区或所述第二集流体的涂敷区长出第一长度,所述第一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第一端部的长度或所述第二集流体的第二端部的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柱与所述第二集流体之间浇注有绝缘粘合剂,所述第二极柱与所述第一集流体之间浇注有绝缘粘合剂。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本体和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上的供电连接端子;
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所述电池的电极与所述供电连接端子对应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618076.7U CN217788474U (zh) | 2022-06-24 | 2022-06-24 | 电池和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618076.7U CN217788474U (zh) | 2022-06-24 | 2022-06-24 | 电池和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788474U true CN217788474U (zh) | 2022-11-11 |
Family
ID=83935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618076.7U Active CN217788474U (zh) | 2022-06-24 | 2022-06-24 | 电池和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788474U (zh) |
-
2022
- 2022-06-24 CN CN202221618076.7U patent/CN21778847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808377B (zh) | 电芯、电池以及电子设备 | |
KR100839785B1 (ko) | 이차전지 및 그 형성 방법 | |
JP5300788B2 (ja) | 二次電池 | |
JP5228482B2 (ja) | 電気デバイス | |
CN113330631A (zh) | 电极组件、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209981369U (zh) | 一种圆柱型电池 | |
CN111435727A (zh) | 电池极耳焊接结构及其制备方法、电池 | |
WO2018157624A1 (zh) | 电芯 | |
WO2021139649A1 (zh) | 电池, 电池模组, 电池包以及电动车 | |
KR20040054201A (ko) | 고용량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 |
CN211150663U (zh) | 一种电芯、电池及电子设备 | |
KR101696964B1 (ko) | 코팅층이 형성된 원통형 이차전지 | |
KR101095343B1 (ko) | 개선된 구조의 젤리-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 |
CN207719304U (zh) | 一种圆柱形电池的多极耳卷芯及圆柱形电池 | |
CN216055078U (zh) | 电芯以及具有其的电池 | |
JP2009181899A (ja) | 積層式電池 | |
CN220604939U (zh) | 电芯结构、电池单体、储能装置及用电装置 | |
CN209896174U (zh) | 极片及采用该极片的电极组件 | |
CN217788474U (zh) | 电池和电子设备 | |
JP3869668B2 (ja) |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211957817U (zh) | 一种软包锂电池 | |
CN211929649U (zh) | 一种锂离子电芯 | |
CN221176587U (zh) | 一种多极耳电池 | |
CN220553584U (zh) | 电池及电池装置 | |
CN219303823U (zh) | 电池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