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71490U - 一种电极及应用该电极的雾化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极及应用该电极的雾化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71490U
CN217771490U CN202220975063.9U CN202220975063U CN217771490U CN 217771490 U CN217771490 U CN 217771490U CN 202220975063 U CN202220975063 U CN 202220975063U CN 217771490 U CN217771490 U CN 2177714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groove
electrode column
column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97506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海波
翟公高
李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ilic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ilic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ilic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ilic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97506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714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714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714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极及应用该电极的雾化组件,雾化器包括油杯和雾化组件;雾化组件包括底座、电极、两发热体和两导油体,其中,电极包括电极柱,电极柱的周侧面包括均平行于电极柱的中心轴线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均为平面,用于和发热体的导电端贴合电连接;电极柱设置有至少一个沿平行于电极柱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的空腔或凹槽,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分别和两发热体的对应导电端贴合电连接,两导油体分别与两发热体贴合连接。本方案可以减少电极的重量,从而减少电极导热造成的热损耗,降低雾化器的功耗。

Description

一种电极及应用该电极的雾化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极及应用该电极的雾化组件。
背景技术
电子雾化设备是一种将雾化液雾化形成气溶胶的装置,在相关技术中,电子雾化设备中的雾化器通常包括油杯、发热丝和底部支架,油杯和底部支架共同形成储液腔,发热丝装配于底部支架内,底部支架开设下油孔将储液腔内的雾化液导向发热丝以雾化形成气溶胶。
发热丝通常通过装配在底部支架的电极供电,但现有技术中采用发热丝焊接在电极上的方案存在电极体积大、吸热多和热损耗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电极及应用该电极的雾化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极,提供一种电极,包括电极柱,所述电极柱的周侧面包括均平行于所述电极柱的中心轴线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均为平面,用于和发热体的导电端贴合电连接;所述电极柱设置有至少一个沿平行于所述电极柱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的空腔或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间隔设置,所述周侧面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第三侧面,所述电极柱设置有沿平行于所述电极柱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具有位于所述第三侧面的第一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相对设置,所述周侧面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三侧面的对侧的第四侧面,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四侧面之间具有间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四侧面之间的间距至少为0.4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侧面为平面;和/或,所述第四侧面为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相互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面垂直于所述第三侧面,所述第一凹槽相对于所述第三侧面的中心轴对称。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三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依次通过转接面首尾相连,所述转接面为曲面或者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具有位于所述第三侧面的第一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具有位于所述电极柱的一端的第二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电极柱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增强部。
进一步地,所述增强部包括自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朝内延伸的实体柱;和/或,
所述增强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侧面处且连通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均小于所述第一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的横截面为U型、C型或梯形。
进一步地,所述电极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电极柱的一端的基座,所述基座包括连接于所述电极柱的一端的定位台,所述定位台的至少部分朝外延伸至突出于所述电极柱的周侧面外。
进一步地,提供一种雾化组件,包括底座、电极、两发热体和两导油体,所述电极为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电极;
所述发热体包括两导电端和串接于两所述导电端之间的发热部,所述第一侧面贴合连接一所述发热体的一导电端,所述第二侧面贴合连接另一所述发热体的一导电端,两所述导油体分别与两所述发热体贴合连接。
从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两电极连接于底座且间隔设置,电极柱竖直或倾斜设置于让位空腔内,一电极的第一侧面和另一电极的第二侧面位于同侧;发热体包括两导电端和串接于两导电端之间的发热部,同一发热体的两导电端分别连接于一电极的第一侧面和另一电极的第二侧面,两发热体分别位于电极的不同侧,两导油体分别与两发热体贴合连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雾化组件部分组成结构的连接布局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电极在侧视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电极在俯视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雾化器在第一方向上的剖面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雾化器在第二方向上的剖面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雾化器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各附图标记表示:100、储液腔;200、雾化气道;10、油杯;20、雾化组件;1、底座;2、发热组件;3、气道件;4、电极;11、座体;12、支架;111、进气口;115、让位空腔;121、下液凹槽;21、导油体;22、发热体;31、装配块;32、分隔块;41、基座;42、电极柱;411、定位台;412、限位板;421、第一侧面;422、第三侧面;423、第二侧面;424、第四侧面;425、第一凹槽;426、转接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油杯10和装配于油杯10的一端的雾化组件20。
雾化组件20包括底座1、电极4、两发热体22和两导油体21,其中,电极4包括电极柱42,电极柱42的周侧面包括均平行于电极柱42的中心轴线的第一侧面421和第二侧面423;第一侧面421和第二侧面423均为平面,用于和发热体22的导电端贴合电连接;电极柱42设置有至少一个沿平行于电极柱42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的空腔或凹槽。
发热体包括两导电端和串接于两导电端之间的发热部,第一侧面421贴合连接一发热体22的一导电端,第二侧面423贴合连接另一发热体22的一导电端,两导油体21分别与两发热体22贴合连接。
本方案中电极4包括电极柱42,电极柱42的第一侧面421和第二侧面423用于和发热体22的导电端贴合实现电连接,方便电极4的装配,电极柱42设置有至少一个沿平行于电极柱42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的空腔,可以减少电极4的重量,从而减少电极4导热造成的热损耗,降低雾化器的功耗。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面421和第二侧面423间隔设置,周侧面还包括位于第一侧面421和第二侧面423之间的第三侧面422,电极柱42设置有沿平行于电极柱42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425,第一凹槽425具有位于第三侧面422的第一开口。在电极柱42的第三侧面422处设置第一凹槽425,一方面,可以形成空腔,从而减少电极4的重量,降低其热损耗,另一方面,第一凹槽425的设置便于加工,成本较低。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柱42可以设置自其一端朝另一端延伸的通孔或盲孔,空腔位于通孔或盲孔内。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腔可以完全位于电极柱42内,采用此设置方式时,电极4内部可以具有一支撑管,支撑管空心,电极4可以采用压铸方式等形成,压铸材料包覆于支撑管外。空腔至周侧面的任意一处的距离至少为0.4mm。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面421和第二侧面423相对设置,周侧面还包括位于第三侧面422的对侧的第四侧面424,第一凹槽425和第四侧面424之间具有间隔。优选的,第一凹槽425和第四侧面424之间的间距至少为0.4mm,从而提升电极柱42的强度,在将发热体的导电端焊接连接在第一侧面421和第二侧面423上时,电极柱42不易损坏或变形。
进一步的,雾化组件20包括具有让位空腔115的底座1、两电极4、两发热体22和两导油体21,两电极4连接于底座1且间隔设置,电极柱42竖直或倾斜设置于让位空腔115内,一电极4的第一侧面421和另一电极4的第二侧面423位于同侧;同一发热体22的两导电端分别连接于一电极4的第一侧面421和另一电极4的第二侧面423,两发热体22分别位于电极4的不同侧,两导油体21分别与两发热体22贴合连接。
进一步的,第三侧面422为平面;和/或,第四侧面424为平面。第一侧面421平行于第二侧面423;和/或,第三侧面422平行于第四侧面424。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面421、第三侧面422、第二侧面423和第四侧面424均为平面,第一侧面421平行于第二侧面423,第三侧面422平行于第四侧面424,第一侧面421垂直于第三侧面422,第一侧面421和第二侧面423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三侧面422和第四侧面424之间的间距,电极柱42的横截面整体形状为矩形,使得电极柱42和发热体22相连时更加方便,并且,电极柱42的横截面为扁平状,连接发热体22的侧面宽度较小,使得导热的接触面积较小,以达到更好的减少热损耗的效果。在一些可替换的实施例中,第一侧面421和第三侧面422之间的夹角可以为大于45°的锐角,即电极柱42的横截面整体形状为平行四边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面421和第二侧面423可以不平行,第三侧面422和第四侧面424可以相互平行,因此,即电极柱42的横截面整体形状为平行四边形为梯形,此时,装配在第一侧面421和第二侧面423的发热体可以具有夹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面421和第二侧面423可以是相互平行的平面,第三侧面422和第四侧面424可以为朝同一方向弯曲的曲面,因此,第一侧面421和第二侧面423可以更方便地和发热体22的导电端贴合实现电连接,第三侧面422或第四侧面424可以用于和底座1相适配。
进一步的,第一凹槽425相对于第三侧面422的中心轴对称,即第一凹槽425位于第三侧面422的中部;第一凹槽425的横截面为U型、C型或梯形。优选的,电极柱42上设置一个第一凹槽425,第一凹槽425的横截面为U形,并且,第一凹槽425的中心轴线和电极柱42的中心轴线正对,即电极柱42和第一凹槽425均是对称结构且对称面相同,第一凹槽425的中心轴线和电极柱42的中心轴线均在该对称面上,第一凹槽425的内侧面光滑过渡,如此,第一凹槽425和第一侧面421及第二侧面423的间距相同,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425和第一侧面421的间距至少为0.4mm;第一凹槽425和第三侧面422的间距至少为0.4mm,如此,无论电极4连接在电极柱42的第一侧面421还是第二侧面423,导热情况均类似,导热速率更加均匀,还能够保证电极柱的结构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425的横截面也可以是C型或梯形等,也能达到如U型槽的效果。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425也可以设置两个、三个或四个等,各第一凹槽425相对于第三侧面422的中轴线对称分布。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面421和第二侧面423之间可以设置两个、三个、四个等的第三侧面422和两个、三个、四个等的第四侧面424,每个第二侧面423处均可以设置一个、两个、三个等的第一凹槽425。采用这样的设置方式可以适用于更大尺寸的电极,且能够保证电极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的,第一侧面421与第二侧面423之间的间距和第三侧面422与第四侧面424之间的间距的比值范围在2.5-5。如此,一方面可以达到更好的减少热损耗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电极4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的,第一侧面421、第三侧面422、第二侧面423和第四侧面424依次通过转接面426首尾相连,转接面426为曲面或者平面。优选的,转接面426为圆弧面,使得电极柱42的周侧阳角处更为平滑,以防止其磕碰而自身损坏或者导致其他配合部件损坏。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接面426可以为斜面,即相当于电极柱42的周侧面的角部位置设置斜切角。
进一步的,第一凹槽425具有位于第三侧面422的第一开口。优选的,第一凹槽425具有位于电极柱42的一端的第二开口,并且,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邻接,这样设置一方面可以更加便于电极柱42的加工,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电极柱42的重量,从而减少电极4导热造成的热损耗。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425可以仅具有位于第三侧面422的第一开口,即第一凹槽425的两端均为封闭的实体,可以进一步提升电极柱42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的,电极柱42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凹槽425的增强部。优选的,增强部包括自第一凹槽425的侧壁朝内延伸的实体柱,例如,以本申请横截面为U型的第一凹槽425为例,第一凹槽425的底端为弧面状结构,该弧面状结构使得第一凹槽425在该端处的深度及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因此,能够提高电极柱42的结构强度,更加牢固可靠。在一些实施例中,增强部也可以是连接在第一凹槽425底端和侧面的凸块。增强部也可以是连接在第一凹槽425的侧面以及第一凹槽425的靠近第四侧面424的一侧的加强筋,从而进一步增强电极柱42的结构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柱42的底端中部可以开设沿其中心轴线延伸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均小于第一凹槽425。
进一步的,电极4还包括连接于电极柱42的一端的基座41,电极柱42的远离基座41的一侧和电极柱42的周侧面之间设置有倒角。倒角可以是圆倒角也可以是斜切倒角,从而实现导向作用,更方便电极4的装配。
进一步的,基座41包括连接于电极柱42的一端的定位台411,定位台411的至少部分朝外延伸至突出于电极柱42的周侧面外。优选的,定位台411的横截面为椭圆形,定位台411的顶侧边缘处设置有倒角以方便装配,其中,定位台411的横截面的短轴方向和电极柱42的横截面的宽度方向相同,定位台411的横截面的长轴方向和电极柱42的横截面的长度方向相同,并且,电极柱42沿其轴向的投影完全落入定位台411的投影内,如此,一方面,椭圆形的定位台411可以实现和底座1之间的定位,改善密封性能,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地减小电极4的体积和重量,从而减少热损耗。
进一步的,定位台411沿其轴向的高度至少为1mm,定位台411的横截面的短轴长度至少为1mm,定位台411的横截面的长轴长度至少为1.5mm。如此,可以保证定位台411和底座1相装配后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
进一步的,基座41还包括连接于定位台411的背离电极柱42的一侧的限位板412,限位板412的至少部分朝外延伸至突出于定位台411的周侧面外。具体的,定位台411沿其轴向的投影完全落入到限位板412内,限位板412的一侧径向朝外突出,且突出方向为第一凹槽425的开口方向,该突出侧为圆弧状,采用这种设置方式可以防呆,从而防止装配方向错误。
进一步的,底座1包括和油杯10装配的座体11,座体11具有让位空腔115,让位空腔115具有至少两让位开口,两个电极4自下而上穿设于座体11中,应当理解,座体11的底侧设置有分别和定位台411及限位板412匹配的开孔,两个电极4的电极柱42均收容于让位空腔115内,两电极4相对于底座1的中心轴线对称,并且,两电极4分别靠近让位空腔115相对的两个侧壁,其中第三侧面422朝向让位空腔115对应的侧壁,第三侧面422和让位空腔115的侧壁间隔形成气隙。如此,电极柱42不会直接和让位空腔115的侧壁接触,气隙中的空气可以阻挡电极柱42的热量直接传导给让位空腔115的侧壁,以避免出现烧坏座体11侧壁的情况,可靠性更高。
发热部位于两电极柱42之间,导电端自发热部的一端朝一侧弯折延伸,两个导电端分别连接于一个电极4的第一侧面421和另一个电极4的第二侧面423,并且,一个导电端靠近顶端,另一个导电端靠近底端,由于电极柱42竖直或倾斜设置,而发热体22是贴合在电极柱42的一侧的,发热体22位于两电极4之间,因此,发热体22也是竖直或倾斜设置。
进一步结合图5和6,导油体21为平板状结构,发热体22为片状结构。导油体21为平板状的吸油棉,采用吸油棉的雾化量大,使抽吸体验感更好,雾化液的香味还原度高。本实施例中,导油体21和雾化器的底面呈90°,此时,电极柱42的中轴线和雾化器的底面呈90°,即竖直设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导油体21和雾化器的底面之间的夹角范围可以是60-120°,此时,电极柱42的中轴线和雾化器的底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60-120°,即导油体21和电极4均倾斜设置。应当理解的是,上述雾化器的底面是与雾化器的中心轴线垂直的平面。
发热体22可以为导电金属蚀刻形成的金属片体,例如可由镍铬件、铁铬铝件、不锈钢件经过蚀刻或激光切割制成,其包括两个导电端以及串接于两个导电端之间的发热部,导电端的阻值远远小于发热部,从而在发热体22通电发热时,导电端仅仅产生少量热量,以使热量集中于发热部区域,以保证雾化效果。本实施例对发热部的形状并不做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网格状、条纹状、S形、折线形、波浪形、锯齿形、螺旋形、圆形或矩形,只要能实现平面发热即可。
进一步的,雾化组件20和油杯10之间形成储液腔100,底座1还包括装配于座体11外侧的支架12,发热体22和导油体21共同构成发热组件2,发热组件2由支架12和底座1夹持固定,支架12的背离座体11侧开设下液凹槽121,下液凹槽121和油杯10的侧壁共同形成下液通道,支架12开设连通下液通道和雾化气道200的进液孔,发热组件2覆盖进液孔。储液腔100内的雾化液可以经过下液通道和进液孔导向导油体21,然后经发热体22雾化进入对应的雾化气道200内形成气溶胶。
进一步的,底座1具有进气口111,油杯10具有出气口,雾化组件20还包括装配于让位空腔115内的气道件3,发热组件2和气道件3之间形成连通进气口111和出气口的雾化气道200,雾化气道200的横截面积自靠近进气口111端朝出气口的方向逐渐增大。
具体的,气道件3较佳采用硅胶材料制成,其封堵安装在让位空腔115内,让位空腔115具有两相对的让位开口,两让位开口分别安装一发热组件2,气道件3分别和发热组件2形成雾化气道200,因此,气道件3相对的两侧分别具有一雾化气道200,且雾化气道200的两端分别连通进气口111和出气口。如此,由于每一个雾化气道200均对应设置有一个发热组件2,油杯10内的雾化液可以分别由两侧的发热组件2单独雾化并在对应的雾化气道200内形成气溶胶,两雾化气道200内的雾化过程互不干涉,之后两雾化气道200内的气溶胶汇成一路,可以双倍提升TPM(Total Particulate Matter:总粒相物),从而提升用户的抽吸体验。应当理解的是,气道件3的材料也可以是塑胶、陶瓷、五金或其它材料,具体采用何种材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此外,气道件3的设置方式不限于上述提及的方式,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气道件3可以和座体11一体成型,例如,座体11采用塑胶材料,气道件3采用和座体11相同或不同的材料一体注塑成型,从而简化加工工艺,由于不需要组装气道件3,雾化器的装配工序更为简化,成本更低。
进一步地,气道件3包括位于发热组件2相对的一侧的导流面,导流面和相对的发热组件2的间距在靠近出气口的方向上逐渐增大,从而实现雾化气道200横截面积朝出气口的方向逐渐增大,导流面可以限定回吐气流在雾化气道200内的流向,当气溶胶回吐时,导流面可以对回吐的气溶胶进行阻挡以及导向,从而使气溶胶吹向发热组件2被重新加热雾化,而不会直接流向进气口111,从而防止进气口111处发生冷凝或者冷凝回流漏液。较佳的,各导流面和气道件3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相等,因此,不同的雾化气道200内气溶胶回吐时被阻挡和导向的效果更为均匀。
进一步地,气道件3包括贴合连接于发热组件2的靠近雾化气道200侧的装配块31和连接于装配块31且和发热组件2间隔设置的分隔块32,装配块31、分隔块32和发热组件2围合形成雾化气道200,导流面位于分隔块32的一侧。
具体的,气道件3包括间隔设置的两装配块31和一连接于两装配块31之间的分隔块32,分隔块32相对的两侧对称地设置有两导流面,可以理解的,分隔块32的横截面积朝出气口的方向逐渐减小,发热组件2贴合装配在两装配块31的同一侧,由于装配块31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发热组件2,因此,装配块31能够被两发热组件2夹持固定,一方面可以装配稳定,另一方面可以和发热组件2贴紧配合。
两个电极4分别位于气道件3相对的两侧,具体的,电极4夹持于对应的装配块31和让位空腔115的侧壁之间,由于气道件3采用硅胶材料制成,初始状态的尺寸大于让位空腔115的宽度,因此,气道件3装配到让位空腔115内之后装配块31可以和电极柱42贴紧,而且装配块31的和发热体22相连侧和导油体21贴紧,可以保证雾化气道200至电极4之间的密封性,防止漏液。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为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描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5)

1.一种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柱,所述电极柱的周侧面包括均平行于所述电极柱的中心轴线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均为平面,用于和发热体的导电端贴合电连接;所述电极柱设置有至少一个沿平行于所述电极柱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的空腔或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间隔设置,所述周侧面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第三侧面,所述电极柱设置有沿平行于所述电极柱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具有位于所述第三侧面的第一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相对设置,所述周侧面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三侧面的对侧的第四侧面,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四侧面之间具有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四侧面之间的间距至少为0.4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面为平面;和/或,所述第四侧面为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相互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之间的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垂直于所述第三侧面,所述第一凹槽相对于所述第三侧面的中心轴对称。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三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依次通过转接面首尾相连,所述转接面为曲面或者平面。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具有位于所述电极柱的一端的第二开口。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柱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增强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部包括自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朝内延伸的实体柱;和/或,
所述增强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侧面处且连通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均小于所述第一凹槽。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横截面为U型、C型或梯形。
14.根据权利要求2-13任一项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电极柱的一端的基座,所述基座包括连接于所述电极柱的一端的定位台,所述定位台的至少部分朝外延伸至突出于所述电极柱的周侧面外。
15.一种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电极、两发热体和两导油体,所述电极为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电极;
所述发热体包括两导电端和串接于两所述导电端之间的发热部,所述第一侧面贴合连接一所述发热体的一导电端,所述第二侧面贴合连接另一所述发热体的一导电端,两所述导油体分别与两所述发热体贴合连接。
CN202220975063.9U 2022-04-25 2022-04-25 一种电极及应用该电极的雾化组件 Active CN2177714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75063.9U CN217771490U (zh) 2022-04-25 2022-04-25 一种电极及应用该电极的雾化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75063.9U CN217771490U (zh) 2022-04-25 2022-04-25 一种电极及应用该电极的雾化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71490U true CN217771490U (zh) 2022-11-11

Family

ID=83908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75063.9U Active CN217771490U (zh) 2022-04-25 2022-04-25 一种电极及应用该电极的雾化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7149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30489A1 (zh) * 2022-12-19 2024-06-27 深圳市华诚达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含有壳状电极的电子加热雾化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30489A1 (zh) * 2022-12-19 2024-06-27 深圳市华诚达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含有壳状电极的电子加热雾化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771490U (zh) 一种电极及应用该电极的雾化组件
CN221128829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7284775U (zh) 一种雾化器
EP4268635A1 (en) Electronic atomization device, and atomizer and atomization assembly thereof
CN212393869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雾化组件
CN217284810U (zh)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CN217284776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7284777U (zh) 一种雾化器
CN116982748A (zh) 一种电极及应用该电极的雾化组件
CN214854326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雾化组件
CN217284779U (zh)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CN217284774U (zh)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CN217284782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7284780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9813209U (zh) 一种气道件、雾化组件及雾化器
CN218219166U (zh) 一种雾化组件及雾化器
CN218515186U (zh) 一种柱状雾化芯及烟弹
CN116491698A (zh)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CN218217708U (zh) 厚膜发热体及加热装置
CN116491699A (zh)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CN221284665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7771493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7771487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8219165U (zh) 一种气道件
CN219982105U (zh) 雾化组件、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