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44819U - 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44819U
CN217744819U CN202221391539.0U CN202221391539U CN217744819U CN 217744819 U CN217744819 U CN 217744819U CN 202221391539 U CN202221391539 U CN 202221391539U CN 217744819 U CN217744819 U CN 2177448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forming
area
fiber
dr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9153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uiko (shangha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uiko (shangha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uiko (shanghai) Corp filed Critical Zuiko (shanghai) Corp
Priority to CN20222139153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448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448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448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包括第一成型装置、第二成型装置和输送装置,第二成型装置和输送装置之间设置有变速调距装置;第一成型装置用于形成第一芯体,第二成型装置用于形成第二芯体;变速调距装置能对脱模后的第二芯体进行调距,使得第二芯体能够以相同的相位复合于第一芯体,因此在第一芯体和第二芯体的尺寸及间距不一致的情况下,也能满足双层吸收芯体中第一芯体和第二芯体的相位要求,从而可以根据第一芯体和第二芯体各自的尺寸分别设计第一成型装置和第二成型装置的尺寸和开数,有效降低了积纤成型装置的制造成本,同时还提升了装置的利用率和实用性。

Description

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次性卫生用品制造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婴儿/成人纸尿裤、婴儿/成人拉拉裤、妇女卫生裤、妇女卫生巾等,具体为一种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
背景技术
一次性卫生用品,尤其是成人纸尿裤和成人拉拉裤,由于需要吸收的排泄物比较多,通常会设置双层结构的吸收芯体。如图1所示,常见的双层吸收芯体结构包括第一芯体S1’和第二芯体S2’,通常第一芯体S1’的尺寸大于第二芯体S2’的尺寸。在制造过程中,相邻的两个第一芯体S1’以及相邻的两个第二芯体S2’之间的距离(以中心线为基准)均会设计为L1’,对于一片该双层吸收芯体来说,复合时,第二芯体S2’需叠加于第一芯体S1’上并使得两者的中心线重合,即两者的相位相同。
为了实现上述双层结构的吸收芯体,在该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设备中,通常会设置两个积纤成型装置来分别配制第一芯体S1’和第二芯体S2’。由于第一芯体S1’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二芯体S2’,因此,为了使两者的相位相同,配制第二芯体S2’的积纤成型装置的直径和开数必须与配制第一芯体S1’的积纤成型装置的直径和开数相同,即设计第二芯体S2’的积纤成型装置的直径和开数需要以第一芯体S1’的积纤成型装置为基准。但由于第二芯体S2’的尺寸通常较小,导致了采用直径较大的积纤成型装置由于开数被限定而制作出了较小的第二芯体S2’,这样的设计直接增加了第二芯体S2’的积纤成型装置的制造成本,且装置本身的利用率和实用性并不高。
因此,实有必要开发一种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以解决积纤成型装置的制造成本较高且利用率和实用性较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包括第一成型装置、第二成型装置以及输送装置,所述第一成型装置和所述第二成型装置依次并行地设置在所述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上,并且,所述第二成型装置和所述输送装置之间设置有变速调距装置;
所述第一成型装置用于形成第一芯体并将其移交至所述输送装置;所述第二成型装置用于形成第二芯体并将其移交至所述变速调距装置;所述变速调距装置被构造成从所述第二成型装置接收所述第二芯体,并且将所述第二芯体移交至与所述第一芯体复合,以形成双层吸收芯体;
其中,所述第一芯体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芯体的尺寸,并且,从所述第一成型装置中形成的相邻所述第一芯体的中心线之间的间距与从所述第二成型装置中形成的相邻所述第二芯体的中心线之间的间距不相同;
所述变速调距装置接收所述第二芯体的区间为接收区域,所述变速调距装置移交所述第二芯体的区间为移交区域,从所述接收区域移动至所述移交区域的区间为第一变速区域;所述变速调距装置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变速区域变速调距,以使所述第二芯体能够以相同的相位复合于所述第一芯体上方。
可选地,从所述移交区域移动至所述接收区域的区间为第二变速区域,所述变速调距装置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变速区域加速、在所述第二变速区域减速。
可选地,所述变速调距装置包括多个沿圆周方向配置的用于吸附所述第二芯体的吸盘、多个用于驱动所述吸盘转动的驱动电机以及用于为所述吸盘提供吸附力的配气盘;所述配气盘固定设置,多个所述吸盘沿所述配气盘的周向均匀分布,并且,每个所述吸盘分别连接至一个所述驱动电机,以使多个所述吸盘能够彼此独立地围绕所述配气盘的圆心转动。
可选地,所述配气盘的内部设置有吸气通道和吹气通道,所述吸气通道与一吸风管连通,所述吹气通道与一吹风管连通;所述吸气通道和所述吸风管被配置为在所述接收区域及所述第一变速区域吸气,所述吹气通道和所述吹风管被配置为在所述移交区域吹气。
可选地,所述吸盘具有沿其旋转方向延伸的弧形吸附面,所述弧形吸附面上开设有多个第三吸附孔,所述吸盘内部设有与所述第三吸附孔相连通的通气槽;当所述吸盘转动至所述接收区域及所述第一变速区域时,所述吸盘的通气槽与所述吸气通道连通;当所述吸盘转动至所述移交区域时,所述吸盘的通气槽与所述吹气通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成型装置包括按流程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粉碎单元、第一积纤腔、第一积纤成型鼓以及第一转运鼓;所述第一粉碎单元用于将纸浆材料解纤以形成纸浆纤维,所述第一粉碎单元的出料口与所述第一积纤腔衔接,所述第一积纤腔的出料口衔接于所述第一积纤成型鼓的外周面;所述第一积纤成型鼓的外周面设有多个用于形成所述第一芯体的第一成型凹槽,所述第一积纤成型鼓的内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积纤腔对应设置的第一负压吸附区以及与所述第一转运鼓对应设置的第一吹风脱膜区,所述第一成型凹槽能够在所述第一积纤成型鼓的驱动下转动至依次与所述第一负压吸附区及所述第一吹风脱膜区连通;所述第一转运鼓用于从所述第一成型凹槽中接收所述第一芯体并将其移交至所述输送装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积纤腔上设置有第一高分子供给单元,所述第一高分子供给单元的输出口穿设至所述第一积纤腔内,以将颗粒状的高吸收性树脂输送至所述第一积纤腔内与所述纸浆纤维进行混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成型装置还包括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一积纤成型鼓圆周外侧的压辊单元和第一传送单元,所述压辊单元位于所述第一负压吸附区的下游侧,用于对所述第一芯体进行压实;所述第一传送单元位于所述压辊单元的下游侧,用于对所述第一芯体进行夹压传送。
可选地,所述第一转运鼓转动设置,所述第一转运鼓的外周面设有多个用于吸附所述第一芯体的第一吸附孔,所述第一吸附孔被配置为在接收和传送所述第一芯体的区间吸气、在移交所述第一芯体的区间吹气。
可选地,所述第一转运鼓的圆周外侧设置有第一压送单元,所述第一压送单元用于对传送过程中吸附于所述第一转运鼓外周面的所述第一芯体进行夹压传送。
可选地,所述第二成型装置包括按流程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粉碎单元、第二积纤腔、第二积纤成型鼓以及第二转运鼓;所述第二粉碎单元用于将纸浆材料解纤以形成纸浆纤维,所述第二粉碎单元的出料口与所述第二积纤腔衔接,所述第二积纤腔的出料口衔接于所述第二积纤成型鼓的外周面;所述第二积纤成型鼓的外周面设有多个用于形成所述第二芯体的第二成型凹槽,所述第二积纤成型鼓的内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积纤腔对应设置的第二负压吸附区以及与所述第二转运鼓对应设置的第二吹风脱膜区,所述第二成型凹槽能够在所述第二积纤成型鼓的驱动下转动至依次与所述第二负压吸附区及所述第二吹风脱膜区连通;所述第二转运鼓用于从所述第二成型凹槽中接收所述第二芯体并将其移交至所述变速调距装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积纤腔上设置有第二高分子供给单元,所述第二高分子供给单元的输出口穿设至所述第二积纤腔内,以将颗粒状的高吸收性树脂输送至所述第二积纤腔内与所述纸浆纤维进行混合。
可选地,所述第二成型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积纤成型鼓圆周外侧的第二传送单元,所述第二传送单元位于所述第二负压吸附区的下游侧,用于对所述第二芯体进行夹压传送。
可选地,所述第二转运鼓转动设置,所述第二转运鼓的外周面设有多个用于吸附所述第二芯体的第二吸附孔,所述第二吸附孔被配置为在接收和传送所述第二芯体的区间吸气、在移交所述第二芯体的区间吹气。
可选地,所述第二转运鼓的圆周外侧设置有第二压送单元,所述第二压送单元用于对传送过程中吸附于所述第二转运鼓外周面的所述第二芯体进行夹压传送。
可选地,所述输送装置为真空箱结构,用于对所述第一芯体及所述第二芯体进行吸附并传送。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设置分别形成第一芯体和第二芯体的第一成型装置和第二成型装置,通过在第二成型装置下游侧设置的变速调距装置对脱模后的第二芯体进行调距,使得第二芯体能够以相同的相位复合于第一芯体的上方,因此即使在第一芯体和第二芯体的尺寸及间距不一致的情况下,也能满足相对于一片双层吸收芯体中第一芯体和第二芯体的相位要求,从而可以根据第一芯体和第二芯体各自的尺寸分别设计对应的第一成型装置和第二成型装置的尺寸和开数,有效降低了积纤成型装置的制造成本,同时还提升了装置的利用率和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双层吸收芯体结构的复合过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层吸收芯体结构的产品复合过程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变速调距装置的变速区间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变速调距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配气盘和吸盘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吸盘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吸盘的速度变化示意图;
图中标号表示:
第一芯体S1;第二芯体S2;双层吸收芯体S12;
第一成型装置1;
第一粉碎单元11;第一粉碎刀111;
第一积纤腔12;第一高分子供给单元121;
第一积纤成型鼓13;第一成型凹槽131;
第一负压吸附区A1;第一吹风脱膜区A2;
第一转运鼓14;第一吸附孔141;第一吸气区B1;第一吹气区B2;
压辊单元15;第一传送单元16;
第一压送单元17;第一压送辊171;第一压送带172;第一动力源173;
第二成型装置2;
第二粉碎单元21;第二粉碎刀211;
第二积纤腔22;第二高分子供给单元221;
第二积纤成型鼓23;第二成型凹槽231;
第二负压吸附区C1;第二吹风脱膜区C2;
第二转运鼓24;第二吸附孔241;第二吸气区D1;第二吹气区D2;
第二传送单元25;
第二压送单元26;第二压送辊261;第二压送带262;第二动力源263;
变速调距装置3;
接收区域T1;第一变速区域T2;移交区域T3;第二变速区域T4;
吸盘31;第三吸附孔311;通气槽312;
驱动电机32;
配气盘33;吸风管331;吸气通道332;吹风管333;吹气通道334;
输送装置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游”和“下游”等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游和下游;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包括第一成型装置1、第二成型装置2以及输送装置4,如图2所示,第一成型装置1和第二成型装置2设置在输送装置4的上方,并且按照输送装置4的输送方向(按产品工艺的流向从上游到下游的方向)依次并行设置。其中,第一成型装置1用于形成第一芯体S1,并且能够将形成的第一芯体S1移交至输送装置4。第二成型装置2用于形成第二芯体S2。第二成型装置2和输送装置4之间配置有变速调距装置3,变速调距装置3能够从第二成型装置2接收其形成的第二芯体S2,并且将接收到的第二芯体S2移交至与第一芯体S1复合,从而形成双层吸收芯体S12。输送装置4则能够将复合后的双层吸收芯体S12传送至下游侧的加工工序。
具体的,作为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成型装置1包括按流程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粉碎单元11、第一积纤腔12、第一积纤成型鼓13以及第一转运鼓14。其中,第一粉碎单元11设置有第一粉碎刀111,能够将纸浆材料进行解纤形成纸浆纤维。第一粉碎单元11的出料口衔接至第一积纤腔12,从而能将形成的纸浆纤维输送至第一积纤腔12。第一积纤腔12为内部具有负压空气的空腔腔体结构,第一积纤腔12的出料口为弧形,且衔接于第一积纤成型鼓13的外周面。进一步的,第一积纤腔12上设置有用于输送颗粒状的高吸收性树脂(简称高分子/SAP)的第一高分子供给单元121。第一高分子供给单元121的输出口穿设至第一积纤腔12内,能够将颗粒状的高吸收性树脂输送至第一积纤腔12内与纸浆纤维进行充分混合,以形成纸浆纤维混合物。
第一积纤成型鼓13的内部设有第一负压吸附区A1和第一吹风脱膜区A2,其中,第一负压吸附区A1与第一积纤腔12对应设置,第一吹风脱膜区A2则设置在第一负压吸附区A1的下游侧,与第一转运鼓14对应设置。第一积纤成型鼓13的外周面沿其周向均匀设置有多个用于形成第一芯体S1的第一成型凹槽131(图中未具体示出),第一成型凹槽131的形状与第一芯体S1一致,第一成型凹槽131的底部设置有筛网。这里的筛网主要用于提供一种透气的环境,使气体可以通过,但纸浆纤维混合物吸附在筛网的表面。第一积纤成型鼓13能够在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的驱动下转动,从而带动第一成型凹槽131进行圆周转动,使第一成型凹槽131能够按流程方向依次经过第一负压吸附区A1和第一吹风脱膜区A2。本实施例中,第一成型凹槽131顺时针转动。
第一负压吸附区A1连接有负压机构(如风机等),能够使第一负压吸附区A1保持负压状态。当第一成型凹槽131经过第一负压吸附区A1时,第一负压吸附区A1能够通过第一成型凹槽131底部的筛网连通第一成型凹槽131,并通过第一成型凹槽131连通第一积纤腔12。此时,在负压作用下,第一积纤腔12内的纸浆纤维混合物能够被吸附至第一成型凹槽131内的筛网表面,从而形成第一芯体S1。
第一吹风脱膜区A2连接有吹气机构(如风机等),当第一成型凹槽131经过第一吹风脱膜区A2时,第一吹风脱膜区A2通过第一成型凹槽131底部的筛网与第一成型凹槽131连通,此时,吹气机构吹气,以将第一成型凹槽131内形成的第一芯体S1移交至下游侧的第一转运鼓14。
由于第一芯体S1是由纸浆纤维和颗粒状的高分子混合形成,为防止第一芯体S1在传送至第一转运鼓14的过程中因松散而飞散,进一步的,可以在第一积纤成型鼓13的圆周外侧依次设置压辊单元15和第一传送单元16。其中,压辊单元15位于第一负压吸附区A1的下游侧,并且最好在靠近第一积纤腔12外侧的位置与第一积纤成型鼓13相切设置,使得压辊单元15能够对脱离第一负压吸附区A1负压吸附作用下的第一成型凹槽131内的第一芯体S1进行压实。第一传送单元16位于压辊单元15的下游侧,能够配合第一积纤成型鼓13对第一芯体S1进行夹压传送,使第一芯体S1能被顺利地传送至第一转运鼓14。当第一成型凹槽131依次转动至压辊单元15和第一传送单元16对应的区域时,该两个区域可以设置为非负压吸附状态,也可以设置为负压吸附状态,但这里的负压压力必然小于第一负压吸附区A1的负压压力,实际上只需要很小的负压吸附力微微将第一芯体S1吸附一下即可。
同样的,第一转运鼓14能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以和第一积纤成型鼓13相反的方向转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转运鼓14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一转运鼓14的外周面均匀分布有多个用于吸附第一芯体S1的第一吸附孔141(图中未具体示出)。第一转运鼓14的内部设有第一吸气区B1和第一吹气区B2,第一吸气区B1与接收和传送第一芯体S1的区间相对应,第一吹气区B2则与移交第一芯体S1的区间相对应。第一吸气区B1连接有负压机构,当第一吸附孔141随着第一转运鼓14的转动经过第一吸气区B1时,第一吸附孔141与第一吸气区B1连通吸气,从而接收并吸附第一积纤成型鼓13移交的第一芯体S1。在第一吸气区B1对应的区间内,第一芯体S1始终通过第一吸附孔141被吸附于第一转运鼓14的外周面,并随着第一转运鼓14转动。第一吹气区B2连接有吹气机构,当第一芯体S1转动至第一吹气区B2时,第一吸附孔141与第一吹气区B2连通吹气,从而将第一芯体S1移交至下方的输送装置4。
进一步的,还可以在第一转运鼓14的圆周外侧设置第一压送单元17。第一压送单元17的位置与第一吸气区B1相对应,用于对传送过程中吸附于第一转运鼓14外周面的第一芯体S1进行夹压传送,从而防止第一芯体S1在传送过程中掉落。由于此时第一芯体S1还是松散的纸浆纤维混合物状态,因此仅靠第一转运鼓14圆周外侧的第一吸附孔141是很难把整个第一芯体S1吸附住的,因此还需要第一压送单元17协同一起进行传送,同时也实现了夹压的效果。
作为参考,本实施例中,第一压送单元17包括多个沿第一转运鼓14圆周外侧排列的第一压送辊171、环形设置在多个第一压送辊171外侧的第一压送带172以及用于驱动第一压送辊171的第一动力源173。本实施例中采用气缸作为第一动力源173,当设备运行时,第一动力源173驱动第一压送辊171朝靠近第一转运鼓14的方向移动,使第一压送带172与第一转运鼓14的外周抵接;当需要停机清理维护时,第一动力源173可以驱动第一压送辊171朝远离第一转运鼓14的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一压送带172远离第一转运鼓14的外周。
第二成型装置2和第一成型装置1为两个独立设置的成型装置,两者的结构可以相同或者大致相同。作为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同样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成型装置2包括按流程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粉碎单元21、第二积纤腔22、第二积纤成型鼓23以及第二转运鼓24。其中,第二粉碎单元21设置有第二粉碎刀211,能够将纸浆材料进行解纤形成纸浆纤维。第二粉碎单元21的出料口衔接至第二积纤腔22,从而能将形成的纸浆纤维输送至第二积纤腔22。第二积纤腔22为内部具有负压空气的空腔腔体结构,第二积纤腔22的出料口为弧形,且衔接于第二积纤成型鼓23的外周面。进一步的,第二积纤腔22上还设置有用于输送颗粒状的高吸收性树脂(简称高分子/SAP)的第二高分子供给单元221。第二高分子供给单元221的输出口穿设至第二积纤腔22内,能够将颗粒状的高吸收性树脂输送至第二积纤腔22内与纸浆纤维进行充分混合,以形成纸浆纤维混合物。
第二积纤成型鼓23的内部设有第二负压吸附区C1和第二吹风脱膜区C2,其中,第二负压吸附区C1与第二积纤腔22对应设置,第二吹风脱膜区C2则设置在第二负压吸附区C1的下游侧,与第二转运鼓24对应设置。第二积纤成型鼓23的外周面沿其周向均匀设置有多个用于形成第二芯体S2的第二成型凹槽231(图中未具体示出),第二成型凹槽231的形状与第二芯体S2一致,第二成型凹槽231的底部同样设置有筛网。同样的,这里的筛网主要用于提供一种透气的环境,使气体可以通过,但纸浆纤维混合物吸附在筛网的表面。
为了满足双层吸收芯体S12的阶梯状吸收的要求,第二芯体S2的尺寸尤其是长度尺寸通常小于第一芯体S1的尺寸,相应的,第二成型凹槽231的尺寸也要小于第一成型凹槽131。因此,可以根据第二芯体S2的尺寸来设计第二积纤成型鼓23直径和开数,即在不拉大第二成型凹槽231之间的间距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二积纤成型鼓23的直径设置的比第一积纤成型鼓13小,从而降低装置的制造成本,也可以将第二成型凹槽231的数量(即开数)设置的比第一成型凹槽131多,从而提高第二积纤成型鼓23的利用率。
第二积纤成型鼓23同样能够在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的驱动下转动,从而带动第二成型凹槽231进行圆周转动,使第二成型凹槽231能够按流程方向依次经过第二负压吸附区C1和第二吹风脱膜区C2。本实施例中,第二成型凹槽231逆时针转动。
第二负压吸附区C1连接有负压机构(如风机等),能够使第二负压吸附区C1保持负压状态。当第二成型凹槽231经过第二负压吸附区C1时,第二负压吸附区C1能够通过第二成型凹槽231底部的筛网连通第二成型凹槽231,并通过第二成型凹槽231连通第二积纤腔22。此时,在负压作用下,第二积纤腔22内的纸浆纤维混合物能够被吸附至第二成型凹槽231内的筛网表面,从而形成第二芯体S2。
第二吹风脱膜区C2连接有吹气机构(如风机等),当第二成型凹槽231经过第二吹风脱膜区C2时,第二吹风脱膜区C2通过第二成型凹槽231底部的筛网与第二成型凹槽231连通,此时,吹气机构吹气,以将第二成型凹槽231内形成的第二芯体S2移交至下游侧的第二转运鼓24。
同样,由于第二芯体S2是由纸浆纤维和颗粒状的高分子混合形成,为防止第二芯体S2在传送至第二转运鼓24的过程中因松散而飞散,进一步的,可以在第二积纤成型鼓23的圆周外侧设置第二传送单元25。第二传送单元25位于第二负压吸附区C1的下游侧,能够配合第二积纤成型鼓23对第二芯体S2进行夹压传送,使第二芯体S2能被顺利地传送至第二转运鼓24。当第二成型凹槽231转动至第二传送单元25对应的区域时,该区域可以设置为非负压吸附状态,也可以设置为负压吸附状态,但这里的负压压力必然小于第二负压吸附区C1的负压压力,实际上只需要很小的负压吸附力微微将第二芯体S2吸附一下即可。
第二转运鼓24能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以和第二积纤成型鼓23相反的方向转动(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转运鼓24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二转运鼓24的外周面均匀分布有多个用于吸附第二芯体S2的第二吸附孔241(图中未具体示出)。第二转运鼓24的内部设有第二吸气区D1和第二吹气区D2,第二吸气区D1与接收和传送第二芯体S2的区间相对应,第二吹气区D2则与移交第二芯体S2的区间相对应。第二吸气区D1连接有负压机构,当第二吸附孔241随着第二转运鼓24的转动经过第二吸气区D1时,第二吸附孔241与第二吸气区D1连通吸气,从而接收并吸附第二积纤成型鼓23移交的第二芯体S2。在第二吸气区D1对应的区间内,第二芯体S2始终通过第二吸附孔241被吸附于第二转运鼓24的外周面,并随着第二转运鼓24转动。第二吹气区D2连接有吹气机构,当第二芯体S2转动至第二吹气区D2时,第二吸附孔241与第二吹气区D2连通吹气,从而将第二芯体S2移交至下游侧的变速调距装置3。
进一步的,还可以在第二转运鼓24的圆周外侧设置第二压送单元26。第二压送单元26的位置与第二吸气区D1相对应,用于对传送过程中吸附于第二转运鼓24外周面的第二芯体S2进行夹压传送,从而防止第二芯体S2在传送过程中掉落。由于此时第二芯体S2还是松散的纸浆纤维混合物状态,因此仅靠第二转运鼓24圆周外侧的第二吸附孔241是很难把整个第二芯体S2吸附住的,因此还需要第二压送单元26协同一起进行传送,同时也实现了夹压的效果。
作为参考,本实施例中,第二压送单元26包括第二压送辊261、环形设置在第二压送辊261外侧的第二压送带262以及用于驱动第二压送辊261的第二动力源263。本实施例中采用气缸作为第二动力源263,当设备运行时,第二动力源263驱动第二压送辊261朝靠近第二转运鼓24的方向移动,使第二压送带262与第二转运鼓24的外周抵接;当需要停机清理维护时,第二动力源263可以驱动第二压送辊261朝远离第二转运鼓24的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二压送带262远离第二转运鼓24的外周。
为满足吸收要求,常规的一次性卫生用品的双层吸收芯体S12通常会设置大尺寸的第一芯体S1和小尺寸的第二芯体S2。如图3所示,由于第一芯体S1和第二芯体S2的长度尺寸存在差距,第一成型装置1形成的相邻的第一芯体S1之间的间距L1与第二成型装置2形成的相邻的第二芯体S2之间的间距L2也不一致,即L1≠L2(具体来说L2小于L1),其中,L1和L2均以相邻两个芯体的中心线作为两端测量基准。因此,为了使第二芯体S2能够以相同的相位复合于第一芯体S1的上方,变速调距装置3需要对其接收的第二芯体S2进行调距,以将第二芯体S2之间的间距L2拉大至与L1一致。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将变速调距装置3接收第二芯体S2的区间定义为接收区域T1,变速调距装置3移交第二芯体S2的区间定义为移交区域T3,从接收区域T1移动至移交区域T3的区间定义为第一变速区域T2,从移交区域T3移动至接收区域T1的区间定义为第二变速区域T4。为了能够将间距L2拉大,变速调距装置3被配置为在第一变速区域T2变速调距,以使第二芯体S2能够以相同的相位复合于第一芯体S1上方。本实施例中,变速调距装置3被配置为在第一变速区域T2加速、在第二变速区域T4减速。
具体的,如图5、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变速调距装置3包括多个沿圆周方向配置的用于吸附第二芯体S2的吸盘31、多个用于驱动吸盘31转动的驱动电机32以及用于为各个吸盘31提供吸附力的配气盘33。配气盘33固定设置,多个吸盘31沿配气盘33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并且,每个吸盘31分别连接至一个驱动电机32,使得多个吸盘31能够彼此独立地围绕配气盘33的圆心转动(本实施例中吸盘31逆时针转动)。本实施例中,吸盘31的数量为两个(即变速装置的开数为两开),对应的,驱动电机32的数量也为两个。实际应用中,可根据第一芯体S1、第二芯体S2以及第二积纤成型鼓23等多个具体尺寸情况来设定吸盘31的个数。
作为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的配气盘33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配气盘33相对设置在吸盘31宽度方向的两侧。配气盘33的内部设置有吸气通道332和吹气通道334,吸气通道332与吸风管331连通,吹气通道334与吹风管333连通。其中,吸风管331连接有负压机构,吹风管333连接有吹气机构,吸气通道332和吸风管331被配置为在接收区域T1及第一变速区域T2吸气,吹气通道334和吹风管333则被配置为在移交区域T3吹气。可以理解的是,吸气通道332和吸风管331以及吹气通道334和吹风管333可以设置在同一配气盘33上,也可以如图5所示设置在不同的配气盘33上,只要能满足在接收区域T1及第一变速区域T2吸气、在移交区域T3吹气即可。
吸盘31具有沿其旋转方向延伸的弧形吸附面,弧形吸附面上开设有多个第三吸附孔311(如图7所示),吸盘31内部设有与第三吸附孔311相连通的通气槽312。当吸盘31转动至接收区域T1时,第三吸附孔311通过通气槽312与吸气通道332连通吸气,从而接收并吸附第二转运鼓24移交的第二芯体S2。当吸盘31转动至第一变速区域T2时,第三吸附孔311继续通过通气槽312与吸气通道332连通吸气,使第二芯体S2在运送过程中继续被吸附在吸盘31上。当吸盘31转动至移交区域T3时,第三吸附孔311通过通气槽312与吹气通道334连通吹气,从而将吸盘31上的第二芯体S2移交至与下方的第一芯体S1复合。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第二芯体S2的接收和移交,在接收区域T1,吸盘31的转速最好与第二转运鼓24的转速保持一致,在移交区域T3,吸盘31的转速则最好与输送装置4的输送速度保持一致。再结合前文所述,吸盘31需要在第一变速区域T2加速,以将第二芯体S2之间的间距从L2拉大至L1。由此可知,吸盘31的速度变化如图8所示(由对应的驱动电机32控制调速):依次循环实现在接收区域T1匀速、在第一变速区域T2加速、在移交区域T3匀速以及在第二变速区域T4减速的过程。
经变速调距装置3移交的第二芯体S2能够以相同的相位复合于第一芯体S1的上方,并由输送装置4传送至下游侧的其它加工工序。作为参考,本实施例中的输送装置4采用真空箱结构,能够在传送的同时对第一芯体S1以及第二芯体S2进行吸附,从而提升其传送的稳定性及位置的精确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分别形成第一芯体S1和第二芯体S2的第一成型装置1和第二成型装置2,通过在第二成型装置2下游侧设置的变速调距装置3对脱模后的第二芯体S2进行调距,使得第二芯体S2能够以相同的相位复合于第一芯体S1的上方,因此即使在第一芯体S1和第二芯体S2的尺寸及间距不一致的情况下,也能满足相对于一片双层吸收芯体S12中第一芯体S1和第二芯体S2的相位要求,从而可以根据第一芯体S1和第二芯体S2各自的尺寸分别设计对应的第一成型装置1和第二成型装置2的尺寸和开数,有效降低了积纤成型装置的制造成本,同时还提升了装置的利用率和实用性。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6)

1.一种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成型装置、第二成型装置以及输送装置,所述第一成型装置和所述第二成型装置依次并行地设置在所述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上,并且,所述第二成型装置和所述输送装置之间设置有变速调距装置;
所述第一成型装置用于形成第一芯体并将其移交至所述输送装置;所述第二成型装置用于形成第二芯体并将其移交至所述变速调距装置;所述变速调距装置被构造成从所述第二成型装置接收所述第二芯体,并且将所述第二芯体移交至与所述第一芯体复合,以形成双层吸收芯体;
其中,所述第一芯体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芯体的尺寸,并且,从所述第一成型装置中形成的相邻所述第一芯体的中心线之间的间距与从所述第二成型装置中形成的相邻所述第二芯体的中心线之间的间距不相同;
所述变速调距装置接收所述第二芯体的区间为接收区域,所述变速调距装置移交所述第二芯体的区间为移交区域,从所述接收区域移动至所述移交区域的区间为第一变速区域;所述变速调距装置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变速区域变速调距,以使所述第二芯体能够以相同的相位复合于所述第一芯体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移交区域移动至所述接收区域的区间为第二变速区域,所述变速调距装置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变速区域加速、在所述第二变速区域减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调距装置包括多个沿圆周方向配置的用于吸附所述第二芯体的吸盘、多个用于驱动所述吸盘转动的驱动电机以及用于为所述吸盘提供吸附力的配气盘;所述配气盘固定设置,多个所述吸盘沿所述配气盘的周向均匀分布,并且,每个所述吸盘分别连接至一个所述驱动电机,以使多个所述吸盘能够彼此独立地围绕所述配气盘的圆心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气盘的内部设置有吸气通道和吹气通道,所述吸气通道与一吸风管连通,所述吹气通道与一吹风管连通;所述吸气通道和所述吸风管被配置为在所述接收区域及所述第一变速区域吸气,所述吹气通道和所述吹风管被配置为在所述移交区域吹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盘具有沿其旋转方向延伸的弧形吸附面,所述弧形吸附面上开设有多个第三吸附孔,所述吸盘内部设有与所述第三吸附孔相连通的通气槽;当所述吸盘转动至所述接收区域及所述第一变速区域时,所述吸盘的通气槽与所述吸气通道连通;当所述吸盘转动至所述移交区域时,所述吸盘的通气槽与所述吹气通道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成型装置包括按流程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粉碎单元、第一积纤腔、第一积纤成型鼓以及第一转运鼓;所述第一粉碎单元用于将纸浆材料解纤以形成纸浆纤维,所述第一粉碎单元的出料口与所述第一积纤腔衔接,所述第一积纤腔的出料口衔接于所述第一积纤成型鼓的外周面;所述第一积纤成型鼓的外周面设有多个用于形成所述第一芯体的第一成型凹槽,所述第一积纤成型鼓的内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积纤腔对应设置的第一负压吸附区以及与所述第一转运鼓对应设置的第一吹风脱膜区,所述第一成型凹槽能够在所述第一积纤成型鼓的驱动下转动至依次与所述第一负压吸附区及所述第一吹风脱膜区连通;所述第一转运鼓用于从所述第一成型凹槽中接收所述第一芯体并将其移交至所述输送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积纤腔上设置有第一高分子供给单元,所述第一高分子供给单元的输出口穿设至所述第一积纤腔内,以将颗粒状的高吸收性树脂输送至所述第一积纤腔内与所述纸浆纤维进行混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成型装置还包括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一积纤成型鼓圆周外侧的压辊单元和第一传送单元,所述压辊单元位于所述第一负压吸附区的下游侧,用于对所述第一芯体进行压实;所述第一传送单元位于所述压辊单元的下游侧,用于对所述第一芯体进行夹压传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运鼓转动设置,所述第一转运鼓的外周面设有多个用于吸附所述第一芯体的第一吸附孔,所述第一吸附孔被配置为在接收和传送所述第一芯体的区间吸气、在移交所述第一芯体的区间吹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运鼓的圆周外侧设置有第一压送单元,所述第一压送单元用于对传送过程中吸附于所述第一转运鼓外周面的所述第一芯体进行夹压传送。
11.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成型装置包括按流程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粉碎单元、第二积纤腔、第二积纤成型鼓以及第二转运鼓;所述第二粉碎单元用于将纸浆材料解纤以形成纸浆纤维,所述第二粉碎单元的出料口与所述第二积纤腔衔接,所述第二积纤腔的出料口衔接于所述第二积纤成型鼓的外周面;所述第二积纤成型鼓的外周面设有多个用于形成所述第二芯体的第二成型凹槽,所述第二积纤成型鼓的内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积纤腔对应设置的第二负压吸附区以及与所述第二转运鼓对应设置的第二吹风脱膜区,所述第二成型凹槽能够在所述第二积纤成型鼓的驱动下转动至依次与所述第二负压吸附区及所述第二吹风脱膜区连通;所述第二转运鼓用于从所述第二成型凹槽中接收所述第二芯体并将其移交至所述变速调距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积纤腔上设置有第二高分子供给单元,所述第二高分子供给单元的输出口穿设至所述第二积纤腔内,以将颗粒状的高吸收性树脂输送至所述第二积纤腔内与所述纸浆纤维进行混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成型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积纤成型鼓圆周外侧的第二传送单元,所述第二传送单元位于所述第二负压吸附区的下游侧,用于对所述第二芯体进行夹压传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运鼓转动设置,所述第二转运鼓的外周面设有多个用于吸附所述第二芯体的第二吸附孔,所述第二吸附孔被配置为在接收和传送所述第二芯体的区间吸气、在移交所述第二芯体的区间吹气。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运鼓的圆周外侧设置有第二压送单元,所述第二压送单元用于对传送过程中吸附于所述第二转运鼓外周面的所述第二芯体进行夹压传送。
1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装置为真空箱结构,用于对所述第一芯体及所述第二芯体进行吸附并传送。
CN202221391539.0U 2022-05-25 2022-05-25 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 Active CN2177448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91539.0U CN217744819U (zh) 2022-05-25 2022-05-25 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91539.0U CN217744819U (zh) 2022-05-25 2022-05-25 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44819U true CN217744819U (zh) 2022-11-08

Family

ID=83890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91539.0U Active CN217744819U (zh) 2022-05-25 2022-05-25 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448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082081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air-laid fibrous absorbent cores
WO2011068062A1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US2618816A (en) Bat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9101512B2 (en) Absorbent-body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JP4104832B2 (ja) 吸収体の積繊装置
KR20080045187A (ko) 기저귀에 사용되는 흡수 패드를 제작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그방법
EP1308147A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osable wearing articles
CN110575313B (zh) 一种吸收体制造装置
CN111603313B (zh) 卫生巾产品的护翼折叠系统
CN217744819U (zh) 双层吸收芯体的制造系统
JP2000178866A (ja) 成形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5475434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TWI590812B (zh) Absorber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of absorbent artic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JP5296663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2016104054A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TWI808099B (zh) 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及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US9551097B2 (en) Device for producing absorbent body
CN212879819U (zh) 卫生巾产品的护翼折叠系统
JP6513533B2 (ja) 積繊装置
WO2023063143A1 (ja)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の吸収性コア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CN217744818U (zh) 双层吸收芯体的压实装置及压实系统
CN221130199U (zh) 用于成型多层结构的吸收芯体成型系统
RU2774288C2 (ru)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листовых элементов,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листовых элементов и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впитывающей массы
JPH0321187B2 (zh)
JPH0648560A (ja) 分配供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