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15475U - 温控器装配结构、发热装置及暖风机 - Google Patents
温控器装配结构、发热装置及暖风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715475U CN217715475U CN202221056382.6U CN202221056382U CN217715475U CN 217715475 U CN217715475 U CN 217715475U CN 202221056382 U CN202221056382 U CN 202221056382U CN 217715475 U CN217715475 U CN 21771547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heat transfer
- temperature controller
- heating element
-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温控器装配结构,包括固定座、传热件和温控器,传热件适于与发热体热传导接触,传热件包括传热面;温控器设置于固定座和传热件之间,温控器包括感温面,感温面与传热面接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控器装配结构,包括固定座、传热件和温控器,传热件适于与发热体热传导接触,传热件包括传热面,温控器设置于固定座和传热件之间,温控器包括感温面,通过温控器的感温面与传热件的传热面接触,能够保证温控器与发热体可靠地接触,从而在发热体温度异常升高时,发热体的热量能够快速传导到温控器上,保证了用户的使用安全。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发热装置和暖风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温控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温控器装配结构、发热装置及暖风机。
背景技术
温控器是指根据工作环境的温度变化,在开关内部发生物理形变,从而产生某些特殊效应,产生导通或者断开动作的一系列自动控制元件,也叫温控开关、温度保护器、温度控制器,简称温控器。温控器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根据不同种类的温控器应用在家电、电机、制冷或制热等众多产品中。
市面上的温控器的安装方式一般是固定在发热体的附近,与发热体无接触,即,温控器感受的是周围空气的温度。当发热体工作异常导致其温度升高时,热量首先传给空气,再由空气传给温控器,温控器温度升高到其动作温度时,发热体的实际温度比动作温度高出较多,因此
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难以保证用户的使用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控器装配结构、发热装置及暖风机,以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温控器装配结构,包括固定座、传热件和温控器,传热件适于与发热体热传导接触,传热件包括传热面;温控器设置于固定座和传热件之间,温控器包括感温面,感温面与传热面接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传热件和温控器连接于固定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传热件包括主体段和夹紧段,传热面设置于主体段,夹紧段设置于主体段背离温控器的一侧,夹紧段适于夹设于发热体。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传热件还包括导向段,导向段连接于夹紧段背离主体段的一侧,导向段的开口宽度c与发热体的厚度t之间满足关系式:3≤c/t≤20。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传热件还包括避空段,避空段连接于主体段和夹紧段之间,避空段设有避空槽,避空槽适于容置发热体。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避空段的长度e与发热体的散热片宽度d之间满足关系式:0.1≤e/d≤0.4。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发热装置,包括发热体组件和第一方面的温控器装配结构,发热体组件包括发热体支架和发热体,发热体设置于发热体支架,固定座连接于发热体支架,传热件与发热体热传导接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发热体支架设有安装通孔,发热体显露于安装通孔,传热件穿设于安装通孔,并且与发热体连接,固定座与发热体支架卡扣配合。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发热体支架设有第一限位齿,固定座设有第二限位齿,第一限位齿适于与第二限位齿配合。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暖风机,包括风机、导风件和第二方面的发热装置,导风件设置于风机和发热装置之间,适于将风机形成的气流引导至发热装置。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控器装配结构、发热装置及暖风机,温控器装配结构包括固定座、传热件和温控器,传热件适于与发热体热传导接触,传热件包括传热面,温控器设置于固定座和传热件之间,温控器包括感温面,通过温控器的感温面与传热件的传热面接触,能够保证温控器与发热体可靠地接触,从而在发热体温度异常升高时,发热体的热量能够快速传导到温控器上,保证了用户的使用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发热装置的温控器装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发热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发热装置的传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发热装置的传热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的发热装置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暖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发现,现有的暖风机中温控器安装方式一般是固定在发热体的附近,与发热体具有一定间隙,因此温控器感受的是周围空气的温度。当发热体工作异常导致其温度升高时,热量先传给空气,再由空气传给温控器,温控器的温度升高到其动作温度时,使电路断开起到保护作用。因空气的传热系数较低,所以对于热量经由空气传给温控器的热传导方式,发热体的热量无法快速传导到温控器上,温控器的动作时间较慢。当温控器动作时,发热体的实际温度比动作温度高出较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尤其对于使用发热管加散热片的组合式串铝发热体。为了保证用户的使用安全,防止发热体温度过高,更需要一种动作较快的温控方案。
为了解决至少部分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温控器装配结构、发热装置及暖风机,通过温控器的感温面与传热件的传热面接触,能够保证温控器与发热体可靠地接触,从而在发热体温度异常升高时,发热体的热量能够快速传导到温控器上,使得发热体的温度超过一定值时温控器能够及时动作以切断发热体的供电,保证了用户的使用安全,提升了发热装置及暖风机的安全性能。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控器装配结构、发热装置及暖风机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温控器装配结构11,包括固定座112、传热件114和温控器116,传热件114适于与发热体134热传导接触,传热件114包括传热面1142,温控器116设置于固定座112和传热件114之间,温控器116包括感温面1162,感温面1162与传热面1142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温控器装配结构11应用于暖风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温控器装配结构11还可以应用于热水器、饮水机或者咖啡壶等家用电器。
固定座112连接于发热体支架132。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座112可以通过螺钉锁附于发热体支架132,例如,发热体支架132设有螺纹孔(图未示),固定座112设有与螺纹孔的位置对应的孔,螺钉穿过该孔与螺纹孔螺纹配合可以将固定座112固定于发热体支架132。在本实施例中,通孔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通孔能够满足固定座112与发热体支架132的稳定连接,避免出现固定座112绕发热体支架132转动的现象。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固定座112与发热体支架132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接、粘结和焊接。
固定座112设有避位槽1121,避位槽1121可以用于对温控器116进行限位,避免温控器116相对固定座112的转动、摆动或者晃动,保证温控器116与传热件114可靠地接触。在本实施例中,避位槽11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避位槽1121间隔设置。固定座112还设有中心孔1123,中心孔1123设置于固定座112的中部,并且位于两个避位槽1121之间,中心孔1123可以用于显露温控器116。
传热件114适于与发热体134热传导接触,用于将发热体134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温控器116,以使温控器116能够感测发热体134的温度。在本实施例中,传热件114的材质为铜。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传热件114的材质还可以铁、铝或者其他传热较好的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传热件114连接于固定座112,以将温控器116固定于传热件114和固定座112之间。例如,传热件114与固定座112之间可以通过螺钉连接。再例如,传热件114与固定座112之间可以通过卡扣配合或者相互粘结。在本实施例中,传热件114包括传热面1142,传热面1142朝向温控器116设置,用于与温控器116相接触,以将热量传递至温控器116。
传热件114包括主体段1141和夹紧段1143,主体段1141用于与固定座112固定连接,传热面1142设置于主体段1141,夹紧段1143设置于主体段1141背离温控器116的一侧,夹紧段1143适于夹设于发热体134。在本实施例中,夹紧段1143的长度f尺寸范围在2-10mm,以保证夹紧段1143与发热体134有较好的接触。夹紧段1143包括相对的第一夹紧部1144和第二夹紧部1145,当传热件114夹设于发热体134时,第一夹紧部1144和第二夹紧部1145之间可以设置于发热体134的相对两侧。
传热件114还包括导向段1146,导向段1146连接于夹紧段1143背离主体段1141的一侧,用于对传热件114夹设于发热体134的过程进行引导。导向段1146包括相对的第一导向部1147和第二导向部1148,其中,第一导向部1147连接于第一夹紧部1144,第二导向部1148连接于第二夹紧部1145。第一导向部1147和第二导向部1148形成朝向发热体134的开口,开口宽度大于发热体134的厚度,以保证传热件114在安装时能够顺畅地插入发热体134的散热片1344。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段1146的开口宽度c与发热体134的厚度t之间满足关系式:3≤c/t≤20,当c/t<3时,发热体134难以容置于开口内,不利于传热件114的安装;当c/t>20时,传热件114在安装的过程中导向段1146容易与传热件114干涉,以保证传热件114在安装时能够顺畅地插入发热体134的散热片1344。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段1146的开口角度θ尺寸范围为10°-45°,以保证传热件114与发热体134安装时插入顺畅。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传热件114还包括避空段1149,避空段1149连接于主体段1141和夹紧段1143之间,避空段1149设有避空槽1140,避空槽1140适于容置发热体134。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避空段1149的长度e与发热体134的散热片1344宽度d之间满足关系式:0.1≤e/d≤0.4,以保证夹紧段1143的弹性。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片1344宽度为50mm,避空段1149的长度e的尺寸范围在5-20mm。
温控器116设置于固定座112和传热件114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温控器116连接于固定座112,例如,温控器116嵌设于固定座112的中心孔1123,并与固定座112和传热件114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温控器116包括感温面1162,感温面1162与传热面1142接触,通过温控器116的感温面1162与传热件114的传热面1142接触,能够保证温控器116与发热体134可靠地接触,从而在发热体134温度异常升高时,发热体134的热量能够快速传导到温控器116上,保证了用户的使用安全。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温控器116和传热件114装配于固定座112前在感温面1162和传热面1142上涂导热硅脂,以增加感温面1162和传热面1142之间的传热效率。
温控器116包括主体部1161、延伸部1163和接线端子1165,其中,主体部1161穿设于中心孔1123,主体部1161设有感温面1162,用于感测温度;延伸部1163自主体部1161向外延伸,并连接于传热件114和固定座112之间,延伸部1163用于限位或固定,例如,温控器116可以通过延伸部1163固定于固定座112。感温面1162设置于主体部1161,接线端子1165自主体部1161朝向固定座112延伸,接线端子1165设置于避位槽1121内。
在本实施例中,主体部1161大致为圆柱形,以与圆形的中心孔1123适配。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主体部1161还可以为椭圆柱形或者长方体形,此处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延伸部1163围绕主体部1161的外周面设置,大致呈中空的菱形结构,延伸部1163大致连接于主体部1161的中间位置,以将主体部1161分成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设置于中心孔1123,另一部分与传热件114相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接线端子1165自主体部1161的外周面朝向固定座112延伸,并显露于避位槽1121,使得导线能够通过接线端子1165与温控器116连接,从而对温控器116进行供电。在本实施例中,接线端子1165的数量为两个,每个接线端子1165对应于一个避位槽1121。
温控器装配结构11安装在发热体支架132上,即,温控器装配结构11中的传热件114与其中一片散热片1344通过夹紧的方式接触;温控器116与传热件114接触,并且温控器116和传热件114均与固定座112固定连接。
温控器装配结构11预装好后,再安装到发热体支架132上,安装时,首先把传热件114的导向段1146插到散热片1344上,再继续沿插入方向往前推,最后传热件114与发热体支架132卡扣配合,防止温控器装配结构11发生移动。当发热体134温度升高超过温控器116动作温度时,热量通过发热体134传至传热件114上,再由传热件114传至温控器116上,从而使温控器116动作,继而断开发热体134电源,从而对整机起到保护作用。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控器装配结构11,包括固定座112、传热件114和温控器116,传热件114适于与发热体134热传导接触,传热件114包括传热面1142,温控器116设置于固定座112和传热件114之间,温控器116包括感温面1162,通过温控器116的感温面1162与传热件114的传热面1142接触,能够保证温控器116与发热体134可靠地接触,从而在发热体134温度异常升高时,发热体134的热量能够快速传导到温控器116上,保证了用户的使用安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发热装置10,包括发热体组件13和温控器装配结构11,发热体组件13包括发热体支架132和发热体134,发热体134设置于发热体支架132,固定座112连接于发热体支架132,传热件114与发热体134热传导接触。
发热体支架132大致为镂空的长方体形,并且发热体支架132的高度远大于发热体支架132的长度和宽度。
发热体134安装于发热体支架132内。发热体134包括发热管1342和散热片1344,其中,发热管1342穿设于散热片1344,用于发出热量,散热片1344围绕发热管1342的外周面设置,以将发热管1342发出的热量散发。在本实施例中,发热管134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发热管1342沿发热体支架132的高度方向延伸,散热片134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散热片1344沿发热体支架132的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散热片1344包括散热面(图未示),散热面与感温面1162接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温控器装配结构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温控器装配结构11沿发热体支架132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通过设置多个温控器装配结构11能够提升对发热体134温度测量的准确度,从而提升了温控器116的控制精度。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多个温控器116可以相互串联。
发热体支架132设有安装通孔1321,发热体134显露于安装通孔1321,传热件114穿设于安装通孔1321,并且与发热体134连接,固定座112与发热体支架132卡扣配合。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发热体支架132设有第一限位齿1323,固定座112设有第二限位齿1125,第一限位齿1323适于与第二限位齿1125配合,以对固定座112进行限位。具体地,安装时,首先把传热件114的导向段1146插到散热片1344上,再继续沿插入方向往前推,最后通过发热体支架132上的卡扣结构与固定座112上的卡扣结构配合,对固定座112进行限位,同时,发热体支架132上的第一限位齿1323与固定座112上的第二限位齿1125进行配合,使发热体支架132和固定座112进一步限位,防止温控器装配结构11发生移动。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热装置10,包括温控器装配结构11和发热体组件13,温控器装配结构11包括固定座112、传热件114和温控器116,传热件114适于与发热体134热传导接触,传热件114包括传热面1142,温控器116设置于固定座112和传热件114之间,温控器116包括感温面1162,通过温控器116的感温面1162与传热件114的传热面1142接触,能够保证温控器116与发热体134可靠地接触,从而在发热体134温度异常升高时,发热体134的热量能够快速传导到温控器116上,保证了用户的使用安全,提升了发热装置10的安全性能。另外,还通过设置多个温控器装配结构11能够提升对发热体134温度测量的准确度,从而提升温控器116的控制精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暖风机1,包括风机30、导风件50和发热装置10,导风件50设置于风机30和发热装置10之间,适于将风机30形成的气流引导至发热装置10。
暖风机1还包括壳体70,壳体70围绕发热装置10、风机30和导风件50设置,其中,风机30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70内,导风件50和发热装置10连接于壳体70,风机30转动形成的气流先经导风件50的引导至发热装置10,然后经过发热装置10的加热后形成暖风吹向外界。当暖风机1由于异常情况导致发热体134的温度过高时,需由温控器116及时断开发热体134的供电,防止发热体134及整机温度过高,为用户提供安全保护作用。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暖风机1包括发热装置10、风机30和导风件50,发热装置10包括温控器装配结构11和发热体组件13,温控器装配结构11,包括固定座112、传热件114和温控器116,传热件114适于与发热体134热传导接触,传热件114包括传热面1142,温控器116设置于固定座112和传热件114之间,温控器116包括感温面1162,通过温控器116的感温面1162与传热件114的传热面1142接触,能够保证温控器116与发热体134可靠地接触,从而在发热体134温度异常升高时,发热体134的热量能够快速传导到温控器116上,使得发热体134的温度超过一定值时温控器116能够及时动作以切断发热体134的供电,保证了用户的使用安全,提升了暖风机1的安全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或限定,术语“装配”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也可以是仅为表面接触,或者通过中间媒介的表面接触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特指或特殊结构。术语“一些实施方式”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实用新型中描述的不同实施方式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方式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温控器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座;
传热件,所述传热件适于与发热体热传导接触,所述传热件包括传热面;以及
温控器,所述温控器设置于所述固定座和所述传热件之间,所述温控器包括感温面,所述感温面与所述传热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器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件和所述温控器连接于所述固定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器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件包括主体段和夹紧段,所述传热面设置于所述主体段,所述夹紧段设置于所述主体段背离所述温控器的一侧,所述夹紧段适于夹设于所述发热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控器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件还包括导向段,所述导向段连接于所述夹紧段背离所述主体段的一侧,所述导向段的开口宽度c与所述发热体的厚度t之间满足关系式:3≤c/t≤2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控器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件还包括避空段,所述避空段连接于所述主体段和所述夹紧段之间,所述避空段设有避空槽,所述避空槽适于容置所述发热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温控器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避空段的长度e与所述发热体的散热片宽度d之间满足关系式:0.1≤e/d≤0.4。
7.一种发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温控器装配结构和发热体组件,所述发热体组件包括发热体支架和发热体,所述发热体设置于所述发热体支架,所述固定座连接于所述发热体支架,所述传热件与所述发热体热传导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支架设有安装通孔,所述发热体显露于所述安装通孔,所述传热件穿设于所述安装通孔,并且与所述发热体连接,所述固定座与所述发热体支架卡扣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支架设有第一限位齿,所述固定座设有第二限位齿,所述第一限位齿适于与所述第二限位齿配合。
10.一种暖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风机、导风件以及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发热装置,所述导风件设置于所述风机和所述发热装置之间,适于将所述风机形成的气流引导至所述发热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056382.6U CN217715475U (zh) | 2022-05-05 | 2022-05-05 | 温控器装配结构、发热装置及暖风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056382.6U CN217715475U (zh) | 2022-05-05 | 2022-05-05 | 温控器装配结构、发热装置及暖风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715475U true CN217715475U (zh) | 2022-11-01 |
Family
ID=83789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056382.6U Active CN217715475U (zh) | 2022-05-05 | 2022-05-05 | 温控器装配结构、发热装置及暖风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715475U (zh) |
-
2022
- 2022-05-05 CN CN202221056382.6U patent/CN21771547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H0734390B2 (ja) | 正特性サーミスタ装置 | |
CN204968132U (zh) | 具有增大受风面积的陶瓷加热器 | |
CN217715475U (zh) | 温控器装配结构、发热装置及暖风机 | |
US10182470B2 (en) | Ceramic heater having enlarged windward area | |
KR100492374B1 (ko) | 피티씨 로드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용 프리히터 | |
CN217715474U (zh) | 温控器装配结构、发热装置及暖风机 | |
CN217064199U (zh) | 电机控制器的散热结构 | |
CN216873647U (zh) | 一种散热控温半导体制冷片及散热装置 | |
CN215345107U (zh) | 一种ptc半导体加热装置 | |
KR20030092548A (ko) | 피티씨 히터 | |
CN209842547U (zh) | 一种高效节能组合式散热器 | |
KR20160002292U (ko) | 월 마운트형 온풍기 | |
CN219286506U (zh) | 蓄电池散热装置及其控制电路 | |
KR200427206Y1 (ko) | 에어컨의 전기히터 | |
CN218328678U (zh) | 发热体组件及吹风机 | |
CN219106734U (zh) | 一种多热源散热模组 | |
JP3200249U (ja) | 増大された受風面積を有するセラミックヒータ | |
CN111051792A (zh) | Ptc加热器 | |
CN215892532U (zh) | 一种发热装置及取暖器 | |
CN220066359U (zh) | 一种碳刷机构 | |
CN215601519U (zh) | 一种相变散热装置及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 |
CN215773599U (zh) | Ptc电加热器和制热装置 | |
CN213586342U (zh) | 一种电加热装置及其ptc加热器 | |
CN219372133U (zh) | 端盖、电控组件及电机 | |
CN113339996B (zh) | 一种加热效率高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