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06734U - 一种多热源散热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热源散热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06734U
CN219106734U CN202223609534.3U CN202223609534U CN219106734U CN 219106734 U CN219106734 U CN 219106734U CN 202223609534 U CN202223609534 U CN 202223609534U CN 219106734 U CN219106734 U CN 2191067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source
air
heat sink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60953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成凯
方晓武
陈铤
夏良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Jiali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Jiali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Jiali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Jiali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60953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067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067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067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热源散热模组。该多热源散热模组包括:散热部件,用于散热,其包括对称布置的第一风冷部、第二风冷部及形成在所述第一风冷部和第二风冷部之间的隔热通道;导热组件,用于将热量从热源传递到所述散热部件,所述导热组件包含设在所述散热部件外并处于所述第一风冷部上的第一导热组件,设在所述散热部件外并处于所述第二风冷部上的第二导热组件;热源,包含第一热源和第二热源,所述第一热源设在所述第一导热组件并远离所述第一风冷部的侧面;所述第二热源设在所述第二导热组件并远离所述第二风冷部的侧面。通过该散热部件能够实现第一热源和第二热源模块化和集成化安装的同时,并保证了可靠的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多热源散热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一般涉及激光消融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热源散热模组。
背景技术
由于生物体组织对不同波长的激光器吸收不同,进而使得多种波长激光器在消融领域的应用需求急剧上升。激光器由于体积小、效率高等特点被广泛使用。通常会将多个激光器集成布置于同一个壳体内,并形成激光发射模组。而对于激光发射模组来说,各个激光器均需要在一个固定且稳定的工作温度下工作,从而提高波长发射和电光效率转换的稳定性,以及延长该激光发射模组的使用寿命。
现有的激光发射模组为了实现设备的集成化和模块化,通常会将各个激光器并排地设在壳体的底面内侧,这样会导致激光发射模组之间会存在热量传递并产生热量累积,同时,各个激光器均可以相当于一个热源,多热源在进行工作时难以保证各个热源在一个固定且稳定的工作温度下工作,不利于设备的集成化和模块化。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多热源散热模组的新的技术方案,使得各个热源能够在满足设备集成化和模块化安装要求的同时,还能够保证各个热源之间的散热效率,进而使得该多热源散热模组能够处于固定且稳定的工作温度,以及延长该多热源散热模组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如上所提到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热源散热模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其提供了一种多热源散热模组。该多热源散热模组包括:散热部件,用于散热,其包括间隔布置的第一风冷部、第二风冷部及形成在所述第一风冷部和第二风冷部之间的隔热通道;导热组件,用于将热量从热源传递到所述散热部件,所述导热组件包含设在所述散热部件外并处于所述第一风冷部上的第一导热组件,设在所述散热部件外并处于所述第二风冷部上的第二导热组件;热源,包含第一热源和第二热源,所述第一热源设在所述第一导热组件并远离所述第一风冷部的侧面;所述第二热源设在所述第二导热组件并远离所述第二风冷部的侧面。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如上所提供的多热源散热模组,第一热源和第二热源能够对称设置于散热部件上,在实现第一热源和第二热源的集成化和模块化安装的同时,第一热源和第二热源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能够分别被第一导热组件和第二导热组件及时吸收,而第一导热组件和第二导热组件吸收到的热量又分别能被第一风冷部和第二风冷部及时吸收,这样保证了第一热源和第二热源能够处于固定且稳定的工作温度,并能够提高该多热源散热模组的散热效率,延长了该多热源散热模组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方式,并且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其中:
图1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一的多热源散热模组的立体图;
图2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一的多热源散热模组的爆炸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多热源散热模组的剖面图;
图4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二的多热源散热模组的立体图;
图5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二的多热源散热模组的爆炸图;
图6为图4所示的多热源散热模组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散热部件;11、外壳;111、第一侧壁;111a、第一部分;111b、第二部分;112、第二侧壁;112a、第三部分;112b、第四部分;113、第三侧壁;114、第四侧壁;12、第一风冷部;13、第二风冷部;141、第一鳍片;142、第二鳍片;15、过流通道;16、隔热通道;2、导热组件;21、第一导热组件;211、第一半导体制冷片;212、第一导热硅胶;213、第二导热硅胶;22、第二导热组件;221、第二半导体制冷片;222、第三导热硅胶;223、第四导热硅胶;3、热源;31、第一热源;32、第二热源;41、第三温度传感器;42、第四温度传感器;5、风机;51、第一风机;52、第二风机;6、控制单元;71、第一隔热垫圈;72、第二隔热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个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多热源散热模组。该多热源散热模组包括散热部件1、导热组件2和热源3。散热部件1用于散热,其包括间隔布置的第一风冷部12、第二风冷部13及形成在第一风冷部12和第二风冷部13之间的隔热通道16,见图2和图3。所述间隔布置包含对称布置的形式,也即散热部件1用于散热,其包括对称布置的第一风冷部12、第二风冷部13及形成在第一风冷部12和第二风冷部13之间的隔热通道16。导热组件2用于将热量从热源3传递到散热部件1,导热组件2包含设在散热部件1外并处于第一风冷部12上的第一导热组件21,以及设在散热部件1外并处于第二风冷部13上的第二导热组件22。热源3包含第一热源31和第二热源32。第一热源31设在第一导热组件21并远离第一风冷部12的侧面。第二热源32设在第二导热组22件并远离第二风冷部13的侧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热源31和第二热源32能够对称设置于散热部件1上,在实现第一热源31和第二热源32的集成化和模块化安装的同时,第一热源31和第二热源32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能够分别被第一导热组件21和第二导热组件22及时吸收,而第一导热组件21和第二导热组件22吸收到的热量又分别能被散热部件1的第一风冷部12和第二风冷部13及时吸收,这样保证了第一热源31和第二热源32能够处于固定且稳定的工作温度,并能够提高该多热源散热模组的散热效率,延长了该多热源散热模组的使用寿命。
在实施例一中,如图3所示,散热部件1的第一风冷部12包括朝向第二风冷部13延伸的多个第一鳍片141。而第二风冷部13包括朝向第一风冷部12延伸的多个第二鳍片142。相邻第一鳍片141之间和相邻第二鳍片142之间形成过流通道15。隔热通道16形成在第一鳍片141和第二鳍片142的末端之间。隔热通道16用于阻挡第一风冷部12和第二风冷部13之间的热交换。
在实施例一中,散热部件还包含风机5,其固定设在散热部件1内或散热部件1外,且用于产生气流以使该气流在进出散热部件1时流经过流通道15。在本实施例中,风机5产生的气流能够流经相邻第一鳍片141和相邻第二鳍片142之间形成的过流通道15,第一鳍片141和第二鳍片142的设置能够增大第一风冷部12和第二风冷部13的散热面积,提高该散热部件1的散热效能,进而使得第一热源31和第二热源32能够处于固定且稳定的工作温度,延长了该多热源散热模组的使用寿命。
在实施例一中,第一鳍片141和第二鳍片142关于选定平面镜像对称。其中选定平面可选为经过散热部件1的中轴线的平面。也就是说,第一鳍片141形成于第一平面的一侧(例如上方),第二鳍片142形成于第一平面的另一侧(例如下方),且第一鳍片141内各个片结构与第二鳍片142内各个片结构一一对应,这种方式保证了第一鳍片141适用于同一个制造方法和同一个磨具制造,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此外,与错开且互插设置的两个鳍片相比,镜像对称设置的第一鳍片141和第二鳍片142更有利于在二者形成一个低阻力的过流通道15,可进一步提高该多热源散热模组的散热效率,并再延长该多热源散热模组的使用寿命。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鳍片141和第二鳍片142的布置方式并不限于镜像对称设置,比如当第一热源31和第二热源32的热效率不高时,可采用错开且互插布置方式等。
在实施例一中,第一鳍片141和第二鳍片142的相对距离为毫米级。毫米级可以是1毫米、3毫米、5毫米、10毫米等等,具体相对距离是多少毫米要适散热模组的大小而定。通过仿真和大量实验验证,当第一鳍片141和第二鳍片142的相对距离为毫米级时,有效地阻隔了第一热源31和第二热源32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相互传导,散热部件1具备较高的散热效率,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增加该相对距离的数值,散热效果提高不够明显,且会明显增加壳体体积及制造成本,而如果在此基础上再降低该相对距离的数值,散热效果则无法得到提升,且由于零件加工误差会引入装配干涉,鳍片接触热量相互传导等可预见性风险。
在实施例一中,风机5包括第一风机51。散热部件1包括近似为长方体结构的外壳11。外壳11包括第一侧壁111、第二侧壁112、第三侧壁113和第四侧壁114。第二侧壁112与第一侧壁111相对,第四侧壁114与第三侧壁113相对。第三侧壁113与第一侧壁111的一长边和第二侧壁112的一长边相连,第四侧壁114与第一侧壁111的另一长边和第二侧壁112的另一长边相连。其中,第一风冷部12主要由第一侧壁111和第一鳍片141构成,使得第一导热组件21具体可设在第一侧壁111远离或背离第一鳍片141的侧面上。为了准确安装第一导热组件21,可在第一侧壁11上设有部分容纳第一导热组件21的凹槽。第二风冷部13主要由第二侧壁112和第二鳍片142构成,使得第二导热组件22具体可设在第二侧壁112远离或背离第二鳍片142的侧面上。为了准确安装第二导热组件22,可在第二侧壁112上设有部分容纳第二导热组件22的凹槽。第一风机51设在外壳11的一端并与第一侧壁111、第二侧壁112、第三侧壁113和/或第四侧壁114的一短边相连或相邻。该实施例所述的外壳11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成本低且适用于实施集成化和模块化等优点,可以有效保证第一风机51等功能部件可以顺利实施对应的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部件1选为分体式拼接结构。具体地讲,第一侧壁111包括与第三侧壁113和第四侧壁114一体成型的第一部分111a,以及与第一部分111a可拆卸连接的且与第一鳍片141一体成型的第二部分111b。同理,第二侧壁112也包括与第三侧壁113和第四侧壁114一体成型的第三部分112a,以及与第三部分112a可拆卸连接的且与第二鳍片142一体成型的第四部分112b。通过这种方式,第一鳍片141、第二鳍片142、第一侧壁111、第二侧壁112、第三侧壁113和第四侧壁114可以在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的第一部分111a(第三部分112a)之间形成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可以用于安装第一风机51。可选地,第一风机51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第一风机51均设于容纳空间内。两个风机的设置能够提高该散热部件1的散热效能。当然,第一风机51的数量也可以是其他数量,在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第一导热组件21包括第一半导体制冷片211。第一半导体制冷片211包括与第一热源31相连的制冷端和与第一风冷部12相连的散热端。第二导热组件22包括第二半导体制冷片221。第二半导体制冷片221包括与第二热源32相连的制冷端和与第二风冷部13相连的散热端。其中,第一半导体制冷片211的制冷端能够吸收第一热源31产生的热量以使其温度降低,保持第一热源31处于预设温度内,而第一半导体制冷片211从第一热源31上吸收的热量又能够通过散热端传递至第一风冷部12上,最终被流经过流通道15的气流带走。同理,第二半导体制冷片221的制冷端能够吸收第二热源32产生的热量以使其温度降低,保持第二热源32处于预设温度内,而第二半导体制冷片221从第二热源32上吸收的热量又能够通过散热端传递至第二风冷部13上,最终被流经过流通道15的气流带走。
在实施例一中,为了提高热源3与半导体制冷片之间的热传递效率,第一导热组件21还可包括设在第一热源31与第一半导体制冷片211之间的第一导热硅胶212,以及设在第一半导体制冷片211与第一风冷部12之间的第二导热硅胶213。同样地,第二导热组件22还可包括设在第二热源32与第二半导体制冷片221之间的第三导热硅胶222,以及设在第二半导体制冷片221与第二风冷部13之间的第四导热硅胶223。导热硅胶片的使用是为了减少热源3表面与半导体制冷片的接触面之间产生的接触热阻。导热硅胶片能够很好的填充接触面的间隙,并将空气挤出接触面。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会严重阻碍热量在接触面之间的传递,有了导热硅胶片的填充,可以使热源3表面与半导体制冷片充分接触,实现面对面的接触,以实现更好的导热效果。
在实施例一中,第一热源31包括设在其内并用于测量其内部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第二热源32包括设在其内并用于测量其内部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多热源散热模组还包括控制单元6、设在第二导热硅胶213内的第三温度传感器41及设在第四导热硅胶223内的第四温度传感器42。控制单元6与第一半导体制冷片211、第二半导体制冷片221、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41、第四温度传感器42和第一风机51相连。第一温度传感器能够测量第一热源31内部的温度,使得该控制单元6能够基于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测量结果获取第一热源31的工作温度,并根据第一热源31的工作温度是否超出预期时控制第一半导体制冷片211的开与关。第二温度传感器能够测量第二热源32内部的温度,使得该控制单元6能够基于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测量结果获取第二热源32的工作温度,并根据第二热源32的工作温度是否超出预期时控制第二半导体制冷片221的开与关。第三温度传感器41能够感测第一半导体制冷片211的散热端的温度,而第四温度传感器42能够感测第二半导体制冷片221的散热端的温度,使得该控制单元6基于第一半导体制冷片211和第二半导体制冷片211的平均检测结果,获取第一半导体制冷片211和第二半导体制冷片211的散热端82的平均温度,并根据该温度是否超过预定阈值控制第一风机51的开与关。
在实施例一中,第三温度传感器41和第四温度传感器42皆为完全埋设在第二导热硅胶213或第四导热硅胶223内的热敏电阻。热敏电阻体积小,成本低,适用于埋设于导热硅胶内并由导热硅胶给其提供必要的保障,以降低产生磕碰并出现检测准确性下降的风险。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6包括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包括电路板及设在电路板上的处理器(如PLC或CPU)、存储器和与处理器相连的电子元件等,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在此不再详述。需要说明的是,控制模块的数量并不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或选择,比如将控制单元6拆解为两个控制模块,两个控制模块可分别执行控制单元6的不同任务,并在必要时进行通讯并协作完成一个或多个任务。
在实施例一中,该多热源散热模组还包括设在第一热源31与散热部件1之间且套设在第一导热组件21外的第一隔热垫圈71,以及设在第二热源32与散热部件1之间且套设在第二导热组件22外的第二隔热垫圈72。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隔热垫圈71的中部开设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的形态与第一导热组件21的形态适配,以使得第一导热组件21能够从第一开口露出,第一隔热垫圈71一方面能够限制第一导热组件21吸收的热量朝向四周扩散,另一方面能够降低第一导热组件21吸收的热量回传至第一热源31上,第一隔热垫圈71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散热的可靠性。同理,设置于第二热源32与散热部件1之间且套设在第二导热组件22外的第二隔热垫圈72,该第二隔热垫圈72也可进一步提高了散热的可靠性。示例性地,该第一隔热垫圈71和第二隔热垫圈72材料为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例如硅胶、EVA、塑料或玻璃棉。
在本实施例中,多热源散热模组还包含用于驱动热源3和导热组件2的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包含与第一热源31连接的第一驱动电路,以及与第二热源32连接的第二驱动电路;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相互独立运行。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路在驱动热源3和导热组件工作时,同样会产生热量,因此驱动电路仍属于本申请所提出的热源3的范畴之内,即热源3包括驱动电路。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能够相互独立运行,进而使得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产生的热量均能够通过上述散热部件1和导热组件2进行散热。
在本实施例中,热源3还包括激光器。该激光器包括第一激光器和第二激光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激光器和第二激光器能够对称设置于散热壳体1上,在实现第一激光器和第二激光器的集成化和模块化安装的同时,第一激光器和第二激光器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能够分别被第一导热组件21和第二导热组件22及时吸收,而第一导热组件21和第二导热组件22吸收到的热量又分别能被第一风冷部12和第二风冷部13及时吸收,第一风冷部12和第二风冷部13吸收到的热量能通过流经过流通道15的气流带走并排出散热部件1外,这样保证了第一激光器和第二激光器能够处于固定且稳定的工作温度下,提高了该第一激光器和第二激光器的波长发射和电光效率转换的稳定性,并延长了该多热源散热模组的使用寿命。同时,还能将多个热源3有效的集成在体积较小的散热部件1上,极大地缩小了多热源散热模组的体积,节约了安装空间,可在多热源3的情况下以较小体积下获得更好的散热效果。此外,热源3、导热组件2、散热部件1层层递进,紧密连接,热源3的热量将第一时间由导热组件2进行传递至散热部件1,再由散热部件1(鳍片和风机5)进行及时散热。本实用新型,极大地缩短了导热路径,能及时的将热量散发出去,且一个热源3正常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经过散热后,将通过隔热通道16进行阻隔,以避免对另一个热源3产生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热源3不仅仅限于上述提供的激光器和驱动电路,也可以是其他发热的元件,在此不做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散热部件1的具体结构及风机5的布置方式。为了节约篇幅起见,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接下来,针对二者不同进行详述。
在实施例二中,如图5和图6所示,散热部件1为一体式成型结构,即第一侧壁111、第二侧壁112、第三侧壁113和第四侧壁114,以及第一鳍片141和第二鳍片142皆为一体式成型结构。与实施例一采用的分体式拼接结构的散热部件1相比,实施例二采用的一体式成型结构的散热部件1具有更高的散热效率。
在实施例二中,如图4所示,多热源散热模组不但包括设在外壳11的一端并与第一侧壁111、第二侧壁112、第三侧壁113和/或第四侧壁114的一短边相连或相邻的第一风机51,还包括设在外壳11的另一端并与第一侧壁111、第二侧壁112、第三侧壁113和/或第四侧壁114的另一短边相连或相邻的第二风机52,其中第一风机51和第二风机52被构造成能够产生沿着同一流动方向流动的气流。由于第一风机51和第二风机52分别设在外壳11的两端,且一个用于引入气流而另一个用于引出气流,所以与同端内部设置两个风机的实施例一相比,实施例二的第一风机51和第二风机52可以更好地协同工作并产生更为强劲的气流,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散热部件1的散热效率。在实施例二中,控制单元6除了与第一半导体制冷片211、第二半导体制冷片221、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41、第四温度传感器42和第一风机51相连之外,还与第二风机52相连。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是:该控制单元6能够基于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测量结果获取第一热源31的工作温度,并根据第一热源31的工作温度是否超出预期时控制第一半导体制冷片211的开与关;该控制单元6能够基于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测量结果获取第二热源32的工作温度,并根据第二热源32的工作温度是否超出预期时控制第二半导体制冷片221的开与关。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该控制单元6基于第一半导体制冷片211和第二半导体制冷片211的平均检测结果,获取第一半导体制冷片211和第二半导体制冷片211的散热端82的平均温度,并根据该温度是否超过预定阈值同步控制第一风机51和第二风机52的开与关。
在本申请的上述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固定”、“安装”、“相连”或“连接”等术语应该做广义的理解。例如,就术语“连接”来说,其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者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除非本申请另有明确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申请中所使用的术语“第一”或“第二”等用于指代编号或序数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明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或“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或更多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虽然本文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例,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这样的实施例只是以示例的方式来提供。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思想和精神的情况下想到许多更改、改变和替代的方式。应当理解的是在实践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对本文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种替代方案。所附权利要求书旨在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因此覆盖这些权利要求范围内的等同或替代方案。

Claims (16)

1.一种多热源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散热部件,用于散热,其包括间隔布置的第一风冷部、第二风冷部及形成在所述第一风冷部和第二风冷部之间的隔热通道;
导热组件,用于将热量从热源传递到所述散热部件,所述导热组件包含设在所述散热部件外并处于所述第一风冷部上的第一导热组件,设在所述散热部件外并处于所述第二风冷部上的第二导热组件;
热源,包含第一热源和第二热源,所述第一热源设在所述第一导热组件并远离所述第一风冷部的侧面;所述第二热源设在所述第二导热组件并远离所述第二风冷部的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热源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冷部包括朝向所述第二风冷部延伸的多个第一鳍片,所述第二风冷部包括朝向所述第一风冷部延伸的多个第二鳍片,相邻所述第一鳍片之间和相邻所述第二鳍片之间形成过流通道,所述隔热通道形成在所述第一鳍片和所述第二鳍片的末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热源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通道用于阻挡所述第一风冷部和所述第二风冷部之间的热交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热源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件还包含风机,其固定设在所述散热部件内或所述散热部件外,且用于产生气流以使该气流在进出所述散热部件时流经所述过流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热源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鳍片与第二鳍片关于选定平面镜像对称,其中所述选定平面为经过所述散热部件的中轴线的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热源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用于驱动所述热源和所述导热组件的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包含与所述第一热源连接的第一驱动电路,以及与所述第二热源连接的第二驱动电路;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和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相互独立运行。
7.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热源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包含激光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热源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包括第一风机,所述散热部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其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第三侧壁,其与所述第一侧壁的一长边和第二侧壁的一长边相连;第四侧壁,其与所述第三侧壁相对,并与所述第一侧壁的另一长边和第二侧壁的另一长边相连;其中,所述第一风冷部主要由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一鳍片构成,所述第二风冷部主要由所述第二侧壁和第二鳍片构成,所述第一风机设在所述外壳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或第四侧壁的一短边相连或相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热源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还包括设在所述外壳的另一端上并与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或第四侧壁的另一短边相连或相邻的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被构造成能够产生沿着同一流动方向流动的气流。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热源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件为一体式成型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热源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件为分体式拼接结构,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鳍片相连的部分与所述第一鳍片为一体式成型结构,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二鳍片相连的部分与所述第二鳍片为一体式成型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热源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组件包括第一半导体制冷片,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包括与所述第一热源相连的制冷端和与所述第一风冷部相连的散热端,所述第二导热组件包括第二半导体制冷片,所述第二半导体制冷片包括与所述第二热源相连的制冷端和与所述第二风冷部相连的散热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多热源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组件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一热源与第一半导体制冷片之间的第一导热硅胶,以及设在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与所述第一风冷部之间的第二导热硅胶,所述第二导热组件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二热源与第二半导体制冷片之间的第三导热硅胶,以及设在所述第二半导体制冷片与所述第二风冷部之间的第四导热硅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多热源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源包括设在其内并用于测量其内部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热源包括设在其内并用于测量其内部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多热源散热模组还包括控制单元、设在所述第二导热硅胶内的第三温度传感器及设在所述第四导热硅胶内的第四温度传感器,其中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第二半导体制冷片、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第四温度传感器和第一风机相连。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热源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和第四温度传感器皆为完全埋设在所述第二导热硅胶或第四导热硅胶内的热敏电阻。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多热源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一热源与散热部件之间且套设在所述第一导热组件外的第一隔热垫圈,以及设在所述第二热源与散热部件之间且套设在所述第二导热组件外的第二隔热垫圈。
CN202223609534.3U 2022-12-28 2022-12-28 一种多热源散热模组 Active CN2191067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09534.3U CN219106734U (zh) 2022-12-28 2022-12-28 一种多热源散热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09534.3U CN219106734U (zh) 2022-12-28 2022-12-28 一种多热源散热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06734U true CN219106734U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686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609534.3U Active CN219106734U (zh) 2022-12-28 2022-12-28 一种多热源散热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067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106734U (zh) 一种多热源散热模组
CN216752619U (zh) 散热组件和电子设备
CN217720247U (zh) 一种用于半导体激光器的散热装置及激光器
CN217062830U (zh) 一种宽温度范围激光器温控装置
CN115084683A (zh) 电池包及电源
CN114583327A (zh) 液冷板及电池模组
KR200319226Y1 (ko) 방사형 방열핀을 갖는 히트파이프용 방열판
CN209993862U (zh) 散热装置及光纤激光器
CN114449841A (zh) 散热器机柜
CN114828594B (zh) 散热装置、散热系统和电气设备
CN218163417U (zh) 温度调控装置及干体校验仪
CN217509284U (zh) 一种智能变频器
CN220323817U (zh) 笔记本电脑
CN217082741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7057758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8675881U (zh) 一种笔记本电脑用散热风扇
CN217031413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3368468U (zh) 主动散热器和车辆
CN216852902U (zh) 用于多热源散热的自然对流式散热器
JP3057021U (ja) 放熱装置
CN213340350U (zh) 大功率芯片的精准控温结构
CN221056904U (zh) 外置散热式处理器及电子设备
CN216953294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3987398U (zh) 散热结构及服务器
CN219423109U (zh) 便携式调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