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95997U - 一种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95997U
CN217695997U CN202221609376.9U CN202221609376U CN217695997U CN 217695997 U CN217695997 U CN 217695997U CN 202221609376 U CN202221609376 U CN 202221609376U CN 217695997 U CN217695997 U CN 2176959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cover
air
airflow channel
airflow
operating cond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0937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李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ou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0937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959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959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959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盖、具有烹饪腔的锅体,以及内胆,内胆具有翻边,翻边和锅体的开口沿之间具有散热间隙,锅盖设置有气流通道,锅盖的顶壁还开设有气流出入口,气流通道内设置有风机,风机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烹饪腔内的气流经由气流通道从气流出入口吹出,在第二工作状态,外界气流自气流出入口吸入气流通道。当风机以第一工作状态运行时,加速锅内热气流的流动,使热气流快速从气流出入口排出,提高了散热效率,当风机以第二工作状态运行时,风机的送风方向发生改变,对外界气流形成抽吸力,将外界空气吸入气流通道内,使内胆与外界连通,消除内胆中的异味,提高食物烹饪口感。

Description

一种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烹饪器具(如电饭煲)为了实现食物的不沾效果,会在内胆内表面设置一层不沾涂层,但是这种不沾涂层的寿命有限,受高温或者剐蹭易脱落,进而无法长久实现内胆的不沾效果,且脱落的涂层容易混入食物中被人误食,涂层脱落后,将露出内胆的基底,使得内胆的基底直接暴露在高温高湿的烹饪环境中,对食物的口感以及营养价值造成影响,因此当涂层脱落时,内胆不适宜继续使用。而内胆使用无涂层制作时(如内胆内表面使用不锈钢),又容易出现食物粘锅,盛饭时饭勺不易铲掉内胆表面粘接的米饭问题。
目前有一些通过对内胆的冷却来实现不沾的电饭煲,而不用设置涂层,因此也需要在烹饪器具设置散热口将内胆的热量排出。散热位置一般设置在锅盖和锅体之间的缝隙中,但是这种散热方式,出风缝隙的大小受锅盖和锅体的装配影响较大,实际使用时,由于制造、装配误差的存在,出风缝隙大小也不稳定,导致内胆的散热效率存在差异,例如由于装配误差或者长时间使用后锅盖的弹簧力衰减,锅盖和锅体的合盖力较大,出风缝隙则减小,散热效率较低。
此外,上述出风位置位于内胆的翻边附近,由于热量排出,使得内胆的翻边处温度较高,在烹饪结束后,不方便用户端持内胆,用户体验欠佳。
不仅如此,当使用烹饪器具长时间炖煮食物时,内胆内部容易产生异味,影响食物的口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盖、具有烹饪腔的锅体,以及置于所述烹饪腔内的内胆,所述内胆具有翻边,所述翻边和所述锅体的开口沿之间具有散热间隙,所述锅盖设置有连通所述散热间隙的气流通道,所述锅盖的顶壁还开设有气流出入口,所述气流通道内设置有风机,所述风机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烹饪腔内的气流经由所述气流通道从所述气流出入口吹出,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外界气流自所述气流出入口吸入所述气流通道。
所述锅盖朝向所述烹饪腔的一侧还开设有连通所述气流通道和所述烹饪腔的通气口,所述锅盖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通气口处的密封件,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所述密封件封堵所述通气口,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所述密封件打开所述通气口。
所述密封件包括固定部和密封阀片,所述固定部固连于所述锅盖,所述密封阀片位于所述通气口朝向所述烹饪腔的一侧,所述密封阀片是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结构,以使所述密封阀片能够在气流的推动下移动。
所述锅盖具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安装孔过盈配合,所述固定部还设置有止挡筋位,所述止挡筋位能够与所述安装孔的外周止挡配合,以防止所述固定部自所述安装孔脱出。
所述通气口环绕所述安装部设置,所述密封阀片与所述固定部同轴设置,且沿所述固定部的径向向外延伸。
所述锅体开设有连通所述烹饪腔内部的吸风口。
所述锅体还设置有鼓风件,所述鼓风件朝向所述内胆的投影位于所述内胆的侧壁,所述鼓风件的出风口倾斜向下设置。
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烹饪腔底部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线盘,所述加热线盘与所述内胆的底壁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锅盖的顶壁还开设有蒸汽排放口,所述蒸汽排放口和所述气流出入口相邻设置,所述锅盖内部还设置有蒸汽通道以及分隔筋,所述分隔筋将所述气流通道和所述蒸汽通道互相隔绝。
所述锅盖包括面盖和内盖,所述面盖和所述内盖配合围成所述气流通道,所述面盖的外周具有向下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与所述锅体对接配合,所述内盖盖合与所述内胆,所述内盖的外周和所述对接部围成所述气流通道的入口。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的所述锅盖设置有所述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内胆和所述锅体之间的散热间隙连通,使得所述烹饪腔内的热气流能够从所述散热间隙进入所述锅盖的所述气流通道,并从所述锅盖排出,从而将热气流流出的位置转移至所述锅盖,用户可直观地看到所述气流出入口,因此能够有意识地避开该位置,避免触及热气流。同时,所述气流出入口设置于所述锅盖,尺寸和散热性能更加稳定,避免了因所述锅盖和所述锅体的装配误差对散热效果造成影响,保证散热效果。
此外,所述气流通道还与所述内胆连通,且所述气流通道内设置有风机,当所述风机以所述第一工作状态运行时,加速锅内热气流的流动,使热气流快速从所述气流出入口排出,提高了散热效率,当所述风机以所述第二工作状态运行时,所述风机的送风方向发生改变,对外界气流形成抽吸力,将外界空气通过所述气流出入口吸入所述气流通道内,并且使所述内胆与外界连通,所述内胆能够与外界换气通风,消除所述内胆中的异味,提高食物烹饪口感。
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锅盖朝向所述烹饪腔的一侧还开设有连通所述气流通道和所述烹饪腔的通气口,所述锅盖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通气口处的密封件,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所述密封件封堵所述通气口,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所述密封件打开所述通气口。所述密封件能够运动以封闭或打开所述通气口,以使所述内胆内部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或者隔绝。当所述风机以所述第一工作状态运行时,所述密封件受到气流的作用而紧贴所述锅盖,将所述通气口堵塞,所述气流通道内的热气流通过所述气流出入口排出;当所述风机以所述第二工作状态运行时,外界空气进入所述气流通道内,并推动所述密封件与所述锅盖分离,将所述通气口打开,实现所述内胆通风。
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锅体开设有连通所述烹饪腔内部的吸风口。在所述风机抽吸力下,外界冷空气通过所述吸风口吸入所述烹饪腔内,与所述内胆的外表面接触,对所述内胆进行降温冷却,带走所述内胆的热量,并且在此过程中,所述烹饪腔内不断从外界补入新鲜冷空气,提高冷却效率。
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锅体在所述吸风口处设置有鼓风件,所述鼓风件朝向所述内胆的投影位于所述内胆的侧壁,所述鼓风件的出风口倾斜向下设置。所述出风口倾斜向下,使得气流一定的入风角度吹向所述内胆的底部,使得冷气流先对所述内胆的下部进行冷却,且冷风自下而上的环绕所述内胆循环冷却所述内胆下部,由于所述内胆底部的温度较高且食物在所述内胆的底部聚集,因此更容易在此处发生粘锅,冷气流先集中对所述内胆的底部进行降温冷却,再沿所述内胆向上流动,对所述内胆的侧部进行冷却,提高了防粘效果,并且提高降温冷却的均匀性。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锅盖的顶壁还开设有蒸汽排放口,所述蒸汽排放口和所述气流出入口相邻设置,所述锅盖内部还设置有蒸汽通道以及分隔筋,所述分隔筋将所述气流通道和所述蒸汽通道互相隔绝。所述气流出入口和所述蒸汽排放口的位置相邻,使得排气位置更加集中,并且大部分用户对所述蒸汽排放口的高温已经有所了解,因此用户能够有意识地避开此区域,降低用户被热气流烫到的风险。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烹饪器具的剖视图,其中箭头表示所述风机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热气流的流动方向;
图2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B区域的放大视图。
其中:
1锅体;11烹饪腔;
2锅盖;21气流通道;22气流出入口;23蒸汽排放口;24蒸汽通道;25分隔筋;26通气口;27安装孔;28面盖;281对接部;29内盖;
3内胆;31散热间隙;32翻边;
4风机;
5密封件;51固定部;511止挡筋位;52密封阀片;
6鼓风件;
7加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方式”、“实施例”、“一种实施例”、“示例”或“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盖2、具有烹饪腔11的锅体1,以及置于所述烹饪腔11内的内胆3,所述内胆3具有翻边32,所述翻边32和所述锅体1的开口沿之间具有散热间隙31,所述锅盖2设置有连通所述散热间隙31的气流通道21,所述锅盖2的顶壁还开设有气流出入口22,所述气流通道21内设置有风机4,所述风机4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烹饪腔11内的气流经由所述气流通道21从所述气流出入口22吹出,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外界气流自所述气流出入口22吸入所述气流通道21。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烹饪器具在烹饪结束之前,食物发生糊化时,开始对所述内胆3进行冷却降温,利用气流与所述内胆3接触带走所述内胆3的热量,使所述内胆3壁的温度降低,从而使得所述内胆3内的高温蒸汽在接触到所述内胆3的内壁时,液化形成冷凝水,在所述内胆3的内表面形成一层水膜,防止食物与所述内胆3发生粘黏,进而实现无需在所述内胆3表面设置涂层,也能够保证不粘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锅盖2设置有所述气流通道21,所述气流通道21与所述内胆3和所述锅体1之间的散热间隙31连通,使得所述烹饪腔11内的热气流能够从所述散热间隙31进入所述锅盖2的所述气流通道21,并从所述锅盖2排出,从而将热气流流出的位置转移至所述锅盖2,用户可直观地看到所述气流出入口22,因此能够有意识地避开该位置,避免触及热气流。同时,所述气流出入口22设置于所述锅盖2,尺寸和散热性能更加稳定,避免了因所述锅盖2和所述锅体1的装配误差对散热效果造成影响,保证散热效果。
此外,所述气流通道21还与所述内胆3连通,且所述气流通道21内设置有风机4,当所述风机4以所述第一工作状态运行时,加速所述烹饪腔11热气流的流动,使热气流快速从所述气流出入口22排出,提高了散热效率,当所述风机4以所述第二工作状态运行时,所述风机4的送风方向发生改变,对外界气流形成抽吸力,将外界空气通过所述气流出入口22吸入所述气流通道21内,并且使所述内胆3与外界连通,所述内胆3能够与外界换气通风,消除所述内胆3中的异味,提高食物烹饪口感。同时,在烹饪阶段的末期,所述内胆3内部通风可以起到加快食材冷却的作用。
不仅如此,所述气流通道21和所述气流出入口22实现了热气流排出和冷气流进入的集成设计,通过改变所述风机4的工作状态,使得所述气流出入口22既可以向外排放热气流,也可以从外界抽吸冷气流,从而简化了所述锅盖2的结构,节约成本,并且降低所述锅盖2的重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于所述风机4的工作方式不做具体限定,优选的,当所述风机4以所述第一工作状态运行时,所述风机4正转,当所述风机4以所述第二工作状态运行时,所述风机4反转,以使所述风机4在不同工作状态下,对气流的输送方向不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锅盖2朝向所述烹饪腔11的一侧还开设有连通所述气流通道21和所述烹饪腔11的通气口26,所述锅盖2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通气口26处的密封件5,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所述密封件5封堵所述通气口26,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所述密封件5打开所述通气口26。
当所述风机4以所述第一工作状态运行时,所述密封件5受到气流的作用而紧贴所述锅盖2,将所述通气口26堵塞,所述气流通道21内的热气流通过所述气流出入口22排出;当所述风机4以所述第二工作状态运行时,外界空气进入所述气流通道21内,并推动所述密封件5与所述锅盖2分离,将所述通气口26打开,实现所述内胆3通风。利用气流的作用使所述密封件5实现自动开启或封闭所述通气口26,无需人为调节,提高工作可靠性。
本实施方式对于所述密封件5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密封件5包括固定部51和密封阀片52,所述固定部51固连于所述锅盖2,所述密封阀片52位于所述通气口26朝向所述烹饪腔11的一侧,所述密封阀片52是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结构,以使所述密封阀片52能够在气流的推动下移动。
所述密封阀片52能够在气流的推动下运动,当所述风机4向外吹送热气流时,气流在所述气流通道21内快速流动,从而使得所述气流通道21内的气压低于所述内胆3内的气压,所述密封阀片52在气压差作用下向上移动,以紧贴在所述锅盖2表面,将所述通气口26封堵,同时所述密封阀片52为弹性结构,在与所述锅盖2相抵接时,还发生弹性形变,增大与所述锅盖2的接触面积,提高密封效果。当所述风机4从外界抽吸气流时,所述气流通道21内的气压大于所述内胆3内的气压,所述密封阀片52在气压差作用下向下移动而与所述锅盖2分离,将所述通气口26打开,实现所述内胆3的通风。
优选的,所述固定部51也是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结构,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锅盖2具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开设有安装孔27,所述固定部51与所述安装孔27过盈配合,所述固定部51还设置有止挡筋位511,所述止挡筋位511能够与所述安装孔27的外周止挡配合,以防止所述固定部51自所述安装孔27脱出。
所述固定部51塞入所述安装孔27内,降低了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所述止挡筋位511与所述安装孔27的外周止挡,对所述密封件5形成限位,防止所述密封件5从所述安装孔27中脱出。
更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通气口26环绕所述安装部设置,所述密封阀片52与所述固定部51同轴设置,且沿所述固定部51的径向向外延伸。
所述通气口26朝向所述密封阀片52的投影沿所述密封阀片52的周向均匀分布,使得当气流通过所述通气口26时,均匀地作用于所述密封阀片52,使所述密封阀片52周向受力更加均匀,避免所述密封阀片52单侧受力较大而使所述密封件5的整体位置发生倾斜,或者所述密封阀片52局部形变较大,发生塑性形变或者损坏,影响开合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锅体1开设有连通所述烹饪腔11内部的吸风口。
在所述风机4抽吸力下,外界冷空气通过所述吸风口吸入所述烹饪腔11内,与所述内胆3的外表面接触,对所述内胆3进行降温冷却,带走所述内胆3的热量,并且在此过程中,所述烹饪腔11内不断从外界补入新鲜冷空气,提高冷却效率。
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锅体1还设置有鼓风件6,所述鼓风件6朝向所述内胆3的投影位于所述内胆3的侧壁,所述鼓风件6的出风口倾斜向下设置。
所述鼓风机6位于所述烹饪腔11的侧壁,与所述烹饪腔11底部的加热装置距离较远,避免了加热装置向所述鼓风件6处传递热量,保证进入所述烹饪腔11内的气流具有较低的温度,提高冷却效果。
所述鼓风件6的所述出风口倾斜向下,使得气流一定的入风角度吹向所述内胆3的底部,使得冷气流先对所述内胆3的下部进行冷却,且冷风自下而上的环绕所述内胆3循环冷却所述内胆3下部,由于所述内胆3底部的温度较高且食物在所述内胆3的底部聚集,因此更容易在此处发生粘锅,冷气流先集中对所述内胆3的底部进行降温冷却,再沿所述内胆3向上流动,对所述内胆3的侧部进行冷却,提高了防粘效果,并且提高降温冷却的均匀性。
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烹饪腔11底部的加热装置7,所述加热装置7包括加热线盘,所述加热线盘与所述内胆3的底壁之间具有间隙。
通过所述加热线盘和所述内胆3作用实现电磁加热,在提高加热效率的同时,无需接触即可实现加热,因此在对所述内胆3进行冷却时,气流能够从所述间隙中流过,使所述内胆3两侧气流流通,加速换热,提高冷却效果。
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所述锅盖2的顶壁还开设有蒸汽排放口23,所述蒸汽排放口23和所述气流出入口22相邻设置,所述锅盖2内部还设置有蒸汽通道24以及分隔筋25,所述分隔筋25将所述气流通道21和所述蒸汽通道24互相隔绝。
所述气流出入口22和所述蒸汽排放口23的位置相邻,使得排气位置更加集中,并且大部分用户对所述蒸汽排放口23的高温已经有所了解,因此用户能够有意识地避开此区域,降低用户被热气流烫到的风险。所述分隔筋25将两个通道互相隔绝,使两个通道内的气流互不干扰,提高可靠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所述锅盖2包括面盖28和内盖29,所述面盖28和所述内盖29配合围成所述气流通道21,所述面盖28的外周具有向下延伸的对接部281,所述对接部281与所述锅体1对接配合,所述内盖29盖合与所述内胆3,所述内盖29的外周和所述对接部281围成所述气流通道21的入口。
所述对接部281向下延伸不仅能够对所述内盖29起到遮挡作用,提高所述锅盖2的整体美观,还能够与所述锅体1盖合对接,减小所述锅盖2和所述锅体1之间的间隙,防止热气流从间隙中泄漏。所述内盖29盖合所述内胆3,使所述锅盖2盖合所述锅体1后,所述气流通道21和所述散热间隙31实现连通。如图4所示,所述内盖29的外周与所述面盖28之间形成所述气流通道21的入口,热气流从所述散热间隙31流出后,绕过所述内胆3的翻边32直接向上进入所述锅盖2的所述气流通道21内,并通过所述锅盖2顶部的所述气流出入口22处排出。
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盖、具有烹饪腔的锅体,以及置于所述烹饪腔内的内胆,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胆具有翻边,所述翻边和所述锅体的开口沿之间具有散热间隙,所述锅盖设置有连通所述散热间隙的气流通道,所述锅盖的顶壁还开设有气流出入口,所述气流通道内设置有风机,所述风机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烹饪腔内的气流经由所述气流通道从所述气流出入口吹出,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外界气流自所述气流出入口吸入所述气流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盖朝向所述烹饪腔的一侧还开设有连通所述气流通道和所述烹饪腔的通气口,所述锅盖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通气口处的密封件,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所述密封件封堵所述通气口,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所述密封件打开所述通气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件包括固定部和密封阀片,所述固定部固连于所述锅盖,所述密封阀片位于所述通气口朝向所述烹饪腔的一侧,所述密封阀片是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结构,以使所述密封阀片能够在气流的推动下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盖具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安装孔过盈配合,所述固定部还设置有止挡筋位,所述止挡筋位能够与所述安装孔的外周止挡配合,以防止所述固定部自所述安装孔脱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口环绕所述安装部设置,所述密封阀片与所述固定部同轴设置,且沿所述固定部的径向向外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体开设有连通所述烹饪腔内部的吸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体还设置有鼓风件,所述鼓风件朝向所述内胆的投影位于所述内胆的侧壁,所述鼓风件的出风口倾斜向下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烹饪腔底部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线盘,所述加热线盘与所述内胆的底壁之间具有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盖的顶壁还开设有蒸汽排放口,所述蒸汽排放口和所述气流出入口相邻设置,所述锅盖内部还设置有蒸汽通道以及分隔筋,所述分隔筋将所述气流通道和所述蒸汽通道互相隔绝。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盖包括面盖和内盖,所述面盖和所述内盖配合围成所述气流通道,所述面盖的外周具有向下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与所述锅体对接配合,所述内盖盖合与所述内胆,所述内盖的外周和所述对接部围成所述气流通道的入口。
CN202221609376.9U 2022-06-24 2022-06-24 一种烹饪器具 Active CN2176959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09376.9U CN217695997U (zh) 2022-06-24 2022-06-24 一种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09376.9U CN217695997U (zh) 2022-06-24 2022-06-24 一种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95997U true CN217695997U (zh) 2022-11-01

Family

ID=837751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09376.9U Active CN217695997U (zh) 2022-06-24 2022-06-24 一种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959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169714U (zh) 防溢电饭煲
CN115606988A (zh) 一种易清洗电饭煲
CN217695997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1270189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物处理机
CN212281056U (zh) 一种锅盖及其空气炸锅
CN210399023U (zh) 一种带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16822751U (zh) 一种易清洗电饭煲
CN213216585U (zh) 一种改进散热系统的空气炸锅
CN210929369U (zh) 一种真空和面机
CN209877015U (zh) 一种带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JP2006107807A (ja) 加熱調理器
CN217696016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21012959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9594364U (zh) 一种电饭煲上盖及电饭煲
CN219782365U (zh) 煎烤装置
CN219629399U (zh) 烤盘和煎烤设备
CN214548809U (zh) 一种防溢电饭煲
CN218164855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7365355U (zh) 一种易清洗饭煲
CN218246908U (zh) 一种嵌入式烤箱
CN215686883U (zh) 换气装置及烹饪器具
CN217488325U (zh) 盖体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9613685U (zh) 机头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8186400U (zh) 一种旋转锅体密封腔空气炸锅
CN111503670A (zh) 一种带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