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86675U - 一种中频炉及其除尘集烟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频炉及其除尘集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86675U
CN217686675U CN202221836220.4U CN202221836220U CN217686675U CN 217686675 U CN217686675 U CN 217686675U CN 202221836220 U CN202221836220 U CN 202221836220U CN 217686675 U CN217686675 U CN 2176866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intermediate frequency
smoke
frequency furnace
coll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3622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德桥
钱强
常立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anshan Zhongqiao Metal Materi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anshan Zhongqiao Metal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anshan Zhongqiao Metal Materia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anshan Zhongqiao Metal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3622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866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866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866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ste-Gas Treatment And Other Accessory Devices For Furna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频炉及其除尘集烟装置,属于中频炉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中频炉的除尘集烟装置,包括安装于中频炉炉台平面上的冷却外罩和集烟内罩,冷却外罩套装于集烟内罩的外部,炉口位于集烟内罩内部的第二集烟通道底部,且冷却外罩内部设有供冷却介质循环流动的通道。本实用新型采用双层集烟罩,使用冷却外罩与集烟内罩相结合,除尘效率高,且能够大幅度降低工人施工时中频炉产生的热辐射,提高现有中频炉使用时的作业环境。

Description

一种中频炉及其除尘集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中频炉冶炼除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频炉及其除尘集烟装置。
背景技术
中频炉是一种将工频50HZ交流电转变为中频(300HZ以上至1000HZ)的电源装置,把三相工频交流电,整流后变成直流电,再把直流电变为可调节的中频电流,供给由电容和感应线圈里流过的中频交变电流,在感应圈中产生高密度的磁力线,并切割感应圈里盛放的金属材料,在金属材料中产生很大的涡流,从而使金属熔化、进而熔炼。
采用中频炉熔炼金属时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烟尘,从而危及工人的身体健康,且在中频炉运行过程中,会对中频炉周围的环境产生热辐射。传统除尘设备通常采用低位集尘罩加除尘设备对有害烟尘进行处理,但存在集烟罩与炉面存在一定的空间,造成烟尘与热量散发,使得现场施工环境温度高,中频炉作业环境差,对周边作业人员的身体造成较大负担。
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110253944.6的申请案公开了一种用于中频炉的除尘设备,该除尘设备包括风机、电机、除尘器本体、集烟罩以及管道;该集烟罩设置有集烟口及排出口,该集烟口覆盖该中频炉竖直状态及翻转状态时的区域,用于将中频炉处产生的含灰尘的烟气捕集;该管道的一端与集烟罩的排出口相连,且该管道的另一端与风机的进风口相通,并排到除尘器本体;该除尘器本体包括过滤布袋和花板,该过滤布袋用于将烟气中的灰尘过滤,该花板用于过滤后的烟气排出。但使用该申请案的除尘设备,除尘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改进,且仍易发生烟气及热量散发,从而使施工环境温度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1.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中频炉除尘设备易与中频炉操作平台相互干扰,从而导致除尘效果及隔热效果较差的问题,而提供了一种中频熔炼炉及其烟气收集装置。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对烟气的收集效果,并避免热量散发影响环境温度。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中频炉的除尘集烟装置,包括安装于中频炉炉台平面上的冷却外罩和集烟内罩,冷却外罩套装于集烟内罩的外部,炉口位于集烟内罩内部的第二集烟通道底部,且冷却外罩内部设有供冷却介质循环流动的通道。
更进一步的,所述冷却外罩和集烟内罩之间设有第一集烟通道,第一集烟通道与第二集烟通道均与顶部的集烟汇流通道相连通,且集烟内罩的侧壁上开设有连通第一集烟通道与第二集烟通道的集尘口。
更进一步的,集烟内罩侧壁上的集尘口包括若干个第一集尘口和若干个第二集尘口,其中第一集尘口均匀间隔分布于集烟内罩底端1/3高度段,第二集尘口均匀间隔分布于集烟内罩上端2/3高度段。
更进一步的,第一集尘口与第二集尘口的分布数量之比为0.4~0.5,且第一集尘口、第二集尘口与集烟内罩侧壁之间的夹角为60°~80°。
更进一步的,所述冷却外罩和集烟内罩的底部固定安装于移动台上,移动台安装于炉台平面上,且其底部设有电动推杆,电动推杆底部安装有万向带刹轮。
更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台的形状为圆环柱,其直径D与高度H之比大于30,且移动台高度低于炉口高度。
更进一步的,所述冷却外罩的底部设置有进液口,上端设置有出液口,进液口及出液口均与冷却外罩内部的冷却介质流动通道相连通。
更进一步的,所述冷却外罩与集烟内罩均为漏斗状,其底角为50°~60°;所述冷却外罩上设置有观察窗与活动门,活动门底端高度小于炉口高度;所述集烟内罩内部上方设有吸气扇。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中频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上方炉台平面上安装有所述的除尘集烟装置。
3.有益效果
综上所述,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中频炉的除尘集烟装置,其包括安装于中频炉炉台平面上的冷却外罩和集烟内罩,通过双层集烟罩的设置,一方面能够有效保证除尘效率,另一方面还能够大幅度降低工人施工时中频炉产生的热辐射,有利于改善现有中频炉使用时的作业环境。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中频炉的除尘集烟装置,通过对集烟通道的分布进行优化,待收集烟尘通过第一集烟通道与第二集烟通道进行收集并汇流至顶部的集烟汇流通道,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保证烟尘的收集效果和收集效率。
(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中频炉的除尘集烟装置,冷却外罩和集烟内罩的底部固定安装于移动台上,该移动台可带动集烟装置整体进行移动,以便于安装和调整位置;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对集烟装置的安装高度进行调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中频炉除尘集烟装置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中:1、炉体;101、炉台平面;2、移动台;3、炉口;4、冷却外罩;401、进液口;402、出液口;5、集烟内罩;501、第一集尘口;502、第二集尘口;601、第一集烟通道;602、第二集烟通道;7、集烟汇流通道;8、万向带刹轮;9、电动推杆;10、观察窗;11、活动门;12、吸气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进行描述。
实施例1
结合图1,本实施例的一种中频炉,包括炉体1,炉体1上方炉台平面101上安装有除尘集烟装置,具体的,所述除尘集烟装置包括安装于炉台平面101上的冷却外罩4和集烟内罩5,冷却外罩4套装于集烟内罩5的外部,共同组成双层集烟罩。中频炉的炉口3位于集烟内罩5底部,且冷却外罩4壳体内部设有供冷却介质循环流动的通道。
本实施例中双层集烟罩直接罩设于炉口3外部,且与炉台平面101固定安装,从而可以有效提高烟尘收集效果,并防止烟尘向外扩散影响工作环境。同时,通过冷却外罩4的设置可以向冷却外罩4内部通入冷却介质,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工人施工时中频炉产生的热辐射,改善中频炉使用时的作业环境。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冷却外罩4的底部设置有进液口401,上端设置有出液口402,进液口401及出液口402均与冷却外罩4内部的冷却介质流动通道相连通,所述冷却介质可以采用水,也可以采用其他冷却介质。
更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冷却外罩4的内径大于集烟内罩5的外径,二者之间形成第一集烟通道601,第一集烟通道601与第二集烟通道602均与顶部的集烟汇流通道7相连通,且集烟内罩5的侧壁上开设有连通第一集烟通道601与第二集烟通道602的集尘口。因此,烟尘自炉口3出来后,一方面通过第二集烟通道602向上流动,一方面由集尘口进入第一集烟通道601,并沿第一集烟通道601向上流动,两部分烟尘在集烟汇流通道7汇合后输送至后续的除尘设备。本实施例通过对集烟通道的分布进行优化,从而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烟尘的收集效果和收集效率,另一方面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烟尘的冷却效果。
更进一步的,冷却外罩4与集烟内罩5均为漏斗状,其底角为50°~60°,且集烟内罩5内部上方设有吸气扇12,通过吸气扇12可以对烟尘进行吸气处理,以便于烟尘的收集并使其向上流动。中频炉工作过程中仅有少量烟尘时,依靠自身产生的热量带动吸气扇旋转排除烟尘,从而有利于提高烟尘的收集率,降低使用成本。
所述集烟内罩5侧壁上的集尘口包括若干个第一集尘口501和若干个第二集尘口502,其中第一集尘口501均匀间隔分布于集烟内罩5底端1/3高度段,第二集尘口502均匀间隔分布于集烟内罩5上端2/3高度段,且相邻第一集尘口501之间的圆心间距与相邻第二集尘口502之间的圆心间距之比为2~2.5,第一集尘口501与第二集尘口502的分布数量之比为0.4~0.5,其与集烟内罩5侧壁之间的夹角为60°~80°。由于集烟罩5内上端与下端的烟尘存在上多下少的情况,因此通过对集尘口的分布进行优化设计,从而便于更好地对烟尘进行收集,有利于提高集烟效率和收集率,并合理分配吸风机12的功率。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中频炉,其结构基本同实施例1,更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冷却外罩4和集烟内罩5的底部固定安装于移动台2上,具体可采用焊接固定方式,以防止冷却介质与烟尘泄露,同时也可采用其他固定方式,但要保证密封效果。为使集烟罩能够满足中频炉卸料时能够使用和进行除尘,具体的,移动台2的形状为圆环柱,其直径D与高度H之比大于30,且移动台2高度低于炉口3高度,以保证中频炉卸料时二者不产生碰撞,移动台与炉台平面之间通过螺栓紧固连接,待移动台2到达指定工作位时,用螺栓将移动台与炉台平面锁紧即可。
更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台2安装于炉台平面101上,且其底部设有电动推杆9,通过电动推杆9的设置可以带动移动台2进行上下移动,从而对整个除尘集烟装置的安装高度进行调节。而电动推杆9的底部安装有万向带刹轮8,从而便于对除尘集烟装置进行移动和安装。本实施例中冷却外罩4上还设置有观察窗10与活动门11,以便于进行观察,且活动门底端高度小于炉口3高度。

Claims (9)

1.一种中频炉的除尘集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中频炉炉台平面(101)上的冷却外罩(4)和集烟内罩(5),冷却外罩(4)套装于集烟内罩(5)的外部,炉口(3)位于集烟内罩(5)内部的第二集烟通道(602)底部,且冷却外罩(4)内部设有供冷却介质循环流动的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频炉的除尘集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外罩(4)和集烟内罩(5)之间设有第一集烟通道(601),第一集烟通道(601)与第二集烟通道(602)均与顶部的集烟汇流通道(7)相连通,且集烟内罩(5)的侧壁上开设有连通第一集烟通道(601)与第二集烟通道(602)的集尘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频炉的除尘集烟装置,其特征在于:集烟内罩(5)侧壁上的集尘口包括若干个第一集尘口(501)和若干个第二集尘口(502),其中第一集尘口(501)均匀间隔分布于集烟内罩(5)底端1/3高度段,第二集尘口(502)均匀间隔分布于集烟内罩(5)上端2/3高度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中频炉的除尘集烟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集尘口(501)与第二集尘口(502)的分布数量之比为0.4~0.5,且第一集尘口(501)、第二集尘口(502)与集烟内罩(5)侧壁之间的夹角为60°~80°。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中频炉的除尘集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外罩(4)和集烟内罩(5)的底部固定安装于移动台(2)上,移动台(2)安装于炉台平面(101)上,且其底部设有电动推杆(9),电动推杆(9)底部安装有万向带刹轮(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中频炉的除尘集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台(2)的形状为圆环柱,其直径D与高度H之比大于30,且移动台(2)高度低于炉口(3)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中频炉的除尘集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外罩(4)的底部设置有进液口(401),上端设置有出液口(402),进液口(401)及出液口(402)均与冷却外罩(4)内部的冷却介质流动通道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中频炉的除尘集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外罩(4)与集烟内罩(5)均为漏斗状,其底角为50°~60°;所述冷却外罩(4)上设置有观察窗(10)与活动门(11),活动门底端高度小于炉口(3)高度;所述集烟内罩(5)内部上方设有吸气扇(12)。
9.一种中频炉,包括炉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1)上方炉台平面(101)上安装有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除尘集烟装置。
CN202221836220.4U 2022-07-14 2022-07-14 一种中频炉及其除尘集烟装置 Active CN2176866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36220.4U CN217686675U (zh) 2022-07-14 2022-07-14 一种中频炉及其除尘集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36220.4U CN217686675U (zh) 2022-07-14 2022-07-14 一种中频炉及其除尘集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86675U true CN217686675U (zh) 2022-10-28

Family

ID=83717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36220.4U Active CN217686675U (zh) 2022-07-14 2022-07-14 一种中频炉及其除尘集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866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686675U (zh) 一种中频炉及其除尘集烟装置
CN218001753U (zh) 一种车辆焊接车间除尘通风系统
CN208846983U (zh) 一种熔炼设备烟气处理装置
CN107677140B (zh) 烟尘随动收集装置
CN208215067U (zh) 一种抛磨水浴除尘系统
CN206276179U (zh) 一种安全高效的中频炉除尘系统
CN201940409U (zh) 感应中频炉旋转上吸口式集烟罩
CN212551721U (zh) 一种用于球墨铸铁件生产收尘装置
CN212158182U (zh) 一种中频熔炼炉烟气收集装置
CN212166940U (zh) 一种用于锌锅的集气和烟尘收集系统
CN209820185U (zh) 一种烟尘治理装置
CN207599828U (zh) 一种烹饪设备的油烟处理系统
CN219032299U (zh) 一种水冷内罩及取向电工钢热处理砂封罩式炉
CN209960992U (zh) 一种中频炉除尘装置
CN217961689U (zh) 一种锰铁电炉过滤布袋
CN215965429U (zh) 铁水包烟气捕集净化系统
CN213020942U (zh) 一种中频电炉
CN111336554A (zh) 一种岛式烹饪系统
CN211346385U (zh) 一种熔化车间用的烟尘收集处理装置
CN213060912U (zh) 一种新型增强吸力炉前除尘罩
CN113664012B (zh) 铁水包烟气捕集净化方法
CN215572228U (zh) 一种燃气炉用烟气收集处理装置
CN210356378U (zh) 熔炼电炉用二次回收车间
CN217131878U (zh) 一种旋转式矿热炉的烟气收集系统
CN214612670U (zh) 淬火油气再燃烧式水净化的热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