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86264U - 一种空气能热泵烘干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气能热泵烘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86264U
CN217686264U CN202221228735.6U CN202221228735U CN217686264U CN 217686264 U CN217686264 U CN 217686264U CN 202221228735 U CN202221228735 U CN 202221228735U CN 217686264 U CN217686264 U CN 2176862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ndenser
fan set
drying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2873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守年
陈守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122873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862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862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862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能热泵烘干机,包括箱体、位于箱体内的热交换芯、蒸发器、压缩机及开设于箱体内间隔且相连通的烘干区和送风区,送风区包括:冷凝器,冷凝器位于送风区内;内风机组,内风机组位于冷凝器的一侧;其中,内风机组的中心轴延长线与地面水平面垂直,冷凝器的出风方向与内风机组的中心轴延长线重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内风机组由若干横向间隔设置的轴流风机组成,箱体内冷凝器和内风机组配合形成竖向风道,有效的减小了风阻,减小损耗,有效的保证了热风进入烘干区的进风量,烘干效果好,同时也节省了空间。

Description

一种空气能热泵烘干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烘干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气能热泵烘干机。
背景技术
空气能热泵烘干机是一种新型的干燥装置,通过热风的形式使物料中的水分汽化蒸发,例如发明专利公开号CN113720114A公开的一种空气源热泵平行送风式烘干机,包括可拆卸式的烘房以及从左至右依次设置在所述烘房内的空气源热泵系统、风机组和物料架,所述烘房放置在可移动底架上,所述空气源热泵系统产生的热量通过风机组后产生热风平行送入至物料架中,所述物料架为多层装配式结构,每一层可放置物料盘,所述风机组的出风口正对物料架的一侧,所述物料架的顶部以及一侧和所述烘房之间形成风道,所述风道内设有余热回收装置,所述余热回收装置对经过物料架后产生的湿热空气进行热回收,分别进入空气源热泵系统和风机组进行利用。本发明结构简单紧凑,设计合理,机动性强,物料烘干均匀,能适应不同物料的烘干需求。
上述发明仍有缺陷,其曲折的风路结构容易导致气流阻力增大风机组的出风量减小,容易影响物料的烘干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能热泵烘干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空气能热泵烘干机,包括箱体、位于箱体内的热交换芯、蒸发器、压缩机及开设于箱体内间隔且相连通的烘干区和送风区,送风区包括:
冷凝器,冷凝器位于送风区内;
内风机组,内风机组位于冷凝器的一侧;
其中,内风机组的中心轴延长线与地面水平面垂直,冷凝器的出风方向与内风机组的中心轴延长线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风机组由若干横向间隔设置的轴流风机组成,箱体内冷凝器和内风机组配合形成竖向风道,有效的减小了风阻,减小损耗,有效的保证了热风进入烘干区的进风量,烘干效果好,同时也节省了空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送风区还包括:
支撑架,支撑架固定连接于送风区内;
第一进风口,第一进风口贯穿地开设于箱体上端面上且位于送风区正上方;
其中,热交换芯位于第一进风口内,第一进风口、热交换芯和冷凝器之间形成竖向风道,热交换芯、冷凝器和内风机组通过支撑架固定连接于竖向风道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的降低风阻,使用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烘干区包括:
烘干室;
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口贯穿地开设于烘干室朝向送风区的一端上侧边缘;
第二进风口,第二进风口贯穿地开设于烘干室朝向送风区的一端下侧边缘;
其中,热交换芯的一侧与第一出风口相切,烘干室通过第一出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与竖向风道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烘干室内与送风区之间形成“回”字形的循环风道,使物料受热均匀同时,能够有效的节省空间,增加箱体内空间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冷凝器设有两个,内风机组位于两个冷凝器之间,内风机组与两个冷凝器之间均设有间距。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进入到竖向风道内空气能够充分受热,同时两个泠凝器的面积与蒸发器的面积相等,保证能量守恒。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箱体还包括:
第二出风口,第二出风口贯穿地开设于箱体外远离烘干室的一端上侧;
外风机组,外风机组固定连接于第二出风口上;
其中,蒸发器通过支撑架固定连接于外风机组与热交换芯之间,第一出风口、热交换芯、蒸发器、第二出风口和外风机组之间形成横向风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风机组由若干横向间隔设置的排风机组成,能够有效将进入横向风道内的湿热空气通过蒸发器进行热能回收后排放。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箱体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箱体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箱体后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箱体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能热泵烘干机,包括箱体1、位于箱体1内的热交换芯、蒸发器104、压缩机105及开设于箱体1内间隔且相连通的烘干区和送风区2,送风区2包括:
冷凝器3,冷凝器3位于送风区2内;
内风机组4,内风机组4位于冷凝器3的一侧;
其中,内风机组4的中心轴延长线与地面水平面垂直,冷凝器3的出风方向与内风机组4的中心轴延长线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风机组由若干横向间隔设置的轴流风机组成,箱体内冷凝器和内风机组配合形成竖向风道,有效的减小了风阻,减小损耗,有效的保证了热风进入烘干区的进风量,通过循环利用风能,利用热交换芯和冷凝器进行热量交换,烘干干燥效果好,同时也节省了空间,仅仅消耗了电能,运行过程也不产生任何污染物,不会对箱体外部环境造成影响,热交换芯将箱体排出的污浊空气和室外送入的新鲜空气既通过传热板交换温度,同时又通过板上的微孔交换湿度,从而达到既通风换气又保持箱体内温、湿度稳定的效果,且热交换芯属于现有技术,故说明书中不在对热交换芯的结构进行论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送风区还包括:
支撑架5,支撑架5固定连接于送风区2内;
第一进风口6,第一进风口6贯穿地开设于箱体1上端面上且位于送风区2 正上方;
其中,热交换芯位于第一进风口6内,第一进风口6、热交换芯和冷凝器3 之间形成竖向风道,热交换芯、冷凝器3和内风机组4通过支撑架5固定连接于竖向风道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的降低风阻,使用效果好。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烘干区包括:
烘干室101;
第一出风口102,第一出风口102贯穿地开设于烘干室101朝向送风区2的一端上侧边缘;
第二进风口103,第二进风口103贯穿地开设于烘干室101朝向送风区2的一端下侧边缘;
其中,热交换芯的一侧与第一出风口102相切,烘干室101通过第一出风口102和第二进风口103与竖向风道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烘干室内与送风区之间形成“回”字形的循环风道,使物料受热均匀同时,能够有效的节省空间,增加箱体内空间利用率。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冷凝器3设有两个,内风机组4位于两个冷凝器3 之间,内风机组4与两个冷凝器3之间均设有间距。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进入到竖向风道内空气能够充分受热,同时两个泠凝器的面积与蒸发器的面积相等,保证能量守恒。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箱体1还包括:
第二出风口106,第二出风口106贯穿地开设于箱体1外远离烘干室101的一端上侧;
外风机组7,外风机组7固定连接于第二出风口106上;
其中,蒸发器104通过支撑架5固定连接于外风机组7与热交换芯之间,第一出风口102、热交换芯、蒸发器104、第二出风口106和外风机组7之间形成横向风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风机组由若干横向间隔设置的排风机组成,能够有效将进入横向风道内的湿热空气通过蒸发器进行热能回收后排放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空气能热泵烘干机,包括箱体(1)、位于箱体(1)内的热交换芯、蒸发器(104)、压缩机(105)及开设于箱体(1)内间隔且相连通的烘干区和送风区(2),其特征在于,送风区(2)包括:
冷凝器(3),冷凝器(3)位于送风区(2)内;
内风机组(4),内风机组(4)位于冷凝器(3)的一侧;
其中,内风机组(4)的中心轴延长线与地面水平面垂直,冷凝器(3)的出风方向与内风机组(4)的中心轴延长线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能热泵烘干机,其特征在于,送风区还包括:
支撑架(5),支撑架(5)固定连接于送风区(2)内;
第一进风口(6),第一进风口(6)贯穿地开设于箱体(1)上端面上且位于送风区(2)正上方;
其中,热交换芯位于第一进风口(6)内,第一进风口(6)、热交换芯和冷凝器(3)之间形成竖向风道,热交换芯、冷凝器(3)和内风机组(4)通过支撑架(5)固定连接于竖向风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空气能热泵烘干机,其特征在于,烘干区包括:
烘干室(101);
第一出风口(102),第一出风口(102)贯穿地开设于烘干室(101)朝向送风区(2)的一端上侧边缘;
第二进风口(103),第二进风口(103)贯穿地开设于烘干室(101)朝向送风区(2)的一端下侧边缘;
其中,热交换芯的一侧与第一出风口(102)相切,烘干室(101)通过第一出风口(102)和第二进风口(103)与竖向风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能热泵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冷凝器(3)设有两个,内风机组(4)位于两个冷凝器(3)之间,内风机组(4)与两个冷凝器(3)之间均设有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空气能热泵烘干机,其特征在于,箱体(1)还包括:
第二出风口(106),第二出风口(106)贯穿地开设于箱体(1)外远离烘干室(101)的一端上侧;
外风机组(7),外风机组(7)固定连接于第二出风口(106)上;
其中,蒸发器(104)通过支撑架(5)固定连接于外风机组(7)与热交换芯之间,第一出风口(102)、热交换芯、蒸发器(104)、第二出风口(106)和外风机组(7)之间形成横向风道。
CN202221228735.6U 2022-05-19 2022-05-19 一种空气能热泵烘干机 Active CN2176862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28735.6U CN217686264U (zh) 2022-05-19 2022-05-19 一种空气能热泵烘干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28735.6U CN217686264U (zh) 2022-05-19 2022-05-19 一种空气能热泵烘干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86264U true CN217686264U (zh) 2022-10-28

Family

ID=837403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28735.6U Active CN217686264U (zh) 2022-05-19 2022-05-19 一种空气能热泵烘干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862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34603A (zh) 内置分流结构的逆流板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器及通道隔板
CN107101295A (zh) 数据中心用湿膜冷却加湿与机械制冷联合型供冷系统
CN217686264U (zh) 一种空气能热泵烘干机
CN100513909C (zh) 一种新风热回收方法及其装置
CN204460556U (zh) 内置分流结构的逆流板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器及通道隔板
CN204460557U (zh) 外置分流结构的逆流板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器及通道隔板
CN104613571A (zh) 循环均温式机房
CN206775898U (zh) 湿膜冷却加湿‑机械制冷联合的数据中心用供冷系统
CN110425839A (zh) 石膏线热能回收系统
CN108426361A (zh) 一种用于水蒸气热量回收的膜式全热交换器
CN214677524U (zh) 一种整体式空气源热泵热回收型气流上升式密集烤烟房
CN213020576U (zh) 一种闭环除湿式平流送风烘房系统
CN210764925U (zh) 一种污泥干燥系统
CN213208423U (zh) 一种节能型烘干余热回收装置
CN212205382U (zh) 一种空气热交换辅助干燥装置
CN210766044U (zh) 一种内循环干衣机及干燥系统
CN210135741U (zh) 一种裙带菜烘干装置
CN209246520U (zh) 一种干燥装置
JPS6310475Y2 (zh)
CN215412822U (zh) 利用静压箱进行排湿潜热的热泵系统
CN209689291U (zh) 一种背墙共用的热泵烘干房系统
CN217099376U (zh) 便于排水的底座及其印刷烘干机
CN213335250U (zh) 一种循环烘干装置
CN211204839U (zh) 一种重力热管热泵干燥机
CN217922709U (zh) 一种干衣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