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85445U - 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85445U
CN217685445U CN202221564911.3U CN202221564911U CN217685445U CN 217685445 U CN217685445 U CN 217685445U CN 202221564911 U CN202221564911 U CN 202221564911U CN 217685445 U CN217685445 U CN 2176854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air
auxiliary heating
air conditioner
electric auxili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6491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良锐
田亮
陆游
毛先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6491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854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854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854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部件、电辅热部件以及遮挡件,换热器部件包括换热器本体以及与换热器本体连通的冷媒进出管路,冷媒进出管路位于换热器本体的一侧,遮挡件设于换热器部件且至少部分位于冷媒进出管路的下游侧,遮挡件适于遮挡冷媒进出管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组件,加热效率高,通过遮挡件对冷媒进出管路具有良好的防护效果,利于提升换热器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且通过遮挡件可以防止用户触碰到冷媒进出管路,利于提升空调器的使用安全性。

Description

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逐步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家用电器,其中,在空调制冷或者制热的过程中,通过冷媒的循环流动,使换热器向空气中释放热量或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从而实现空气温度调节,并且为进一步提升空气升温速度,通常会在空调中使用电加热件进行辅助加热,但现有技术中空调内部的线束或者管路布置后无防护措施,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具有稳定性以及安全性高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换热器组件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部件,包括换热器本体以及与所述换热器本体连通的冷媒进出管路,所述冷媒进出管路位于所述换热器本体的一侧;电辅热部件;遮挡件,所述遮挡件设于所述换热器部件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冷媒进出管路的下游侧,所述遮挡件适于遮挡所述冷媒进出管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部件和电辅热部件,利于提升空调器的空气调节效率,换热器部件包括换热器本体以及设于换热器本体一侧的冷媒进出管路,遮挡件遮挡在冷媒进出管路的下游侧,使得遮挡件对冷媒进出管路具有良好的防护效果,利于提升换热器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且通过遮挡件可以防止用户触碰到冷媒进出管路,利于提升空调器的使用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遮挡件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后端与所述换热器部件连接;盖板,所述盖板设于所述连接板的前端且与所述连接板之间具有夹角,所述连接板适于与所述盖板限定出容纳空间,所述冷媒进出管路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纳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换热器部件与空调器的出风口在前后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出风口在参考面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所述盖板在所述参考面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所述第一投影的上下两侧边缘位于第二投影的上下两侧边缘之间,所述参考面垂直于前后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连接板在上下方向上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盖板在上下方向上的延伸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连接板的上端设有过线口,所述电辅热部件的线束适于通过所述过线口进入所述容纳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电辅热部件的线束的部分位于所述容纳空间,所述连接板朝向所述容纳空间的一侧设有线卡,所述线卡适于固定所述电辅热部件的线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辅热部件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电辅热件,每个所述电辅热件沿上下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辅热部件包括电辅热件、电辅热支架以及与所述电辅热件连接的电辅热线束,所述电辅热支架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电辅热件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上支架、所述下支架,所述上支架和所述下支架均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上支架设于所述遮挡件的上端,所述电辅热线束的至少部分沿着所述上支架以及所述遮挡件走线,所述遮挡件位于所述电辅热线束的下游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上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和折边,所述支架本体的后端与所述换热器部件连接,所述折边设于所述支架本体的前端且与所述支架本体具有夹角,所述折边适于与所述支架本体限定出走线空间,所述电辅热线束沿所述上支架走线的部分位于所述走线空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适于连接所述换热器部件与空调器的壳体,所述连接支架设有两个,两个所述连接支架分别设于所述换热器部件的左右两侧,所述遮挡件与至少一个所述连接支架一体成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支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后端与所述换热器部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前端,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二连接部适于与空调器的壳体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上形成进风口和出风口;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组件内;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部件和电辅热部件,利于提升空调器的空气调节效率,换热器部件包括换热器本体以及设于换热器本体一侧的冷媒进出管路,遮挡件遮挡在冷媒进出管路的下游侧,使得遮挡件对冷媒进出管路具有良好的防护效果,利于提升换热器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且通过遮挡件可以防止用户触碰到冷媒进出管路,利于提升空调器的使用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后壳、出风框、面框和前面板,所述出风框和所述面框均设于所述后壳前侧,所述前面板设于所述面框前侧,所述出风框和所述后壳限定出换热腔,所述换热器组件设于所述换热腔内,在由下向上的方向上,所述换热器部件朝向背离所述出风框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电辅热部件设于所述换热器部件的前侧,所述前面板、所述面框与所述后壳限定出进风腔,所述风机组件设于所述进风腔内,所述换热腔位于所述进风腔上方,所述出风口形成于所述换热腔的壁上,所述进风口形成于所述进风腔的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和接水盘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的换热器部件、遮挡件以及接水盘的主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的遮挡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图1中A区域的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在后壳内的布局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立体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0;
换热器组件100;
换热器部件10;换热器本体11;冷媒进出管路12;左侧边板13;右侧边板14;
电辅热部件20;电辅热件21;上支架221;支架本体2211;折边2212;走线空间2213;下支架222;
遮挡件30;连接板31;过线口311;线卡312;盖板32;容纳空间33;
连接支架40;第一连接部41;第二连接部42;
防护网50;
壳体组件200;进风口210;出风口220;后壳230;侧板231;背板232;顶盖233;底座234;出风框240;面框250;前面板260;换热腔270;进风腔280;
风机组件300;接水盘400;排水管410;电控盒5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100。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100,包括:换热器部件10、电辅热部件20和遮挡件30。具体地,换热器部件10包括换热器本体11以及与换热器本体11连通的冷媒进出管路12,冷媒进出管路12位于换热器本体11的一侧。其中,冷媒进出管路12适于向换热器本体11内输送冷媒或者将冷媒排出换热器本体11,从而实现冷媒的循环,以保证换热器本体11可以持续调节气流的温度。其次,例如,气流沿上下方向穿过换热器部件10,冷媒进出管路12可以设置在换热器本体11的左侧或者右侧。由此,可以较好地避免冷媒进出管路12遮挡在换热器本体11的上游侧或者下游侧,从而可以防止冷媒进出管路12阻碍空气流动,布局合理。
此外,可以通过电辅热部件20加热流经换热器组件100的空调器1000,以提升换热器组件100对空气的加热效率。例如,电辅热部件20可以设置在换热器部件10的下游侧,气流在流经换热器组件100时,首先与换热器部件10接触而后流向电辅热部件20,当空调器1000处于制热模式时,气流流经换热器部件10时,换热器部件10向空气中释放热量以提升气流的温度,升温后的气流继续流向电辅热部件20,电辅热部件20向空气中释放热量进一步提升气流的温度。即,通过换热器部件10和电辅热部件20可以两次加热气流,以提升换热器组件100对气流的加热效率,利于提升空调器1000的空气调节效率。
进一步地,遮挡件30设于换热器部件10且至少部分位于冷媒进出管路12的下游侧,遮挡件30适于遮挡冷媒进出管路12。也就是说,冷媒进出管路12的至少部分沿冷媒进出管路12排布,这里的下游侧是相对于空调器1000内气流流动的方向而言,其中,通过换热器部件10调节后的气流通过出风口220排出空调器1000,即,出风口220位于换热器组件100的下游侧,遮挡件30遮挡在冷媒进出管路12朝向出风口220的一侧。由此,通过遮挡件30对冷媒进出管路12具有良好的防护效果,可以较好地避免异物与冷媒进出管路12接触,利于提升冷媒进出管路12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例如,当空调器1000处于制热模式时,通过冷媒进出管路12向换热器本体11内持续输送高温高压的冷媒,使得冷媒进出管路12的温度较高,因此,通过将遮挡件30遮挡在冷媒进出管路12朝向出风口220的一侧,可以较好地防止用户触碰到冷媒进出管路12,利于提升空调器1000的使用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100,包括换热器部件10和电辅热部件20,利于提升空调器1000的空气调节效率,换热器部件10包括换热器本体11以及设于换热器本体11一侧的冷媒进出管路12,遮挡件30遮挡在冷媒进出管路12的下游侧,使得遮挡件30对冷媒进出管路12具有良好的防护效果,利于提升换热器部件1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且通过遮挡件30可以防止用户触碰到冷媒进出管路12,利于提升空调器1000的使用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3所示,遮挡件30包括:连接板31和盖板32,连接板31的后端与换热器部件10连接,盖板32设于连接板31的前端且与连接板31之间具有夹角,连接板31适于与盖板32限定出容纳空间33,冷媒进出管路12的至少部分位于容纳空间33。也就是说,连接板31用于连接盖板32与换热器部件10以保持盖板32与换热器部件10的相对位置,盖板32位于冷媒进出管路12的下游侧,冷媒进出管路12位于连接板31和侧板231的形成夹角的一侧。由此,使得盖板32可以较好地遮挡在位于容纳空间33内的冷媒进出管路12的下游侧,以保证遮挡件30对冷媒进出管路12的防护效果以及遮挡效果。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换热器部件10还包括设于换热器本体11左右两侧端面的左侧边板13和右侧边板14,冷媒进出管路12位于换热器本体11的右侧,连接板31的长度方向和盖板3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右侧边板14的延伸方向,连接板31的宽度方向垂直于换热器本体11,连接板31在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与右侧边板14连接,连接板31在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朝向换热器本体11前侧延伸,并与盖板32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连接,盖板32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朝向连接板31的右侧延伸,以在连接板31左侧和盖板32后侧之间形成容纳空间33。例如,盖板32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可以延伸至邻近空调器1000的右侧侧板231的内壁的位置,或者是盖板32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可以与空调器1000的右侧侧板231的内壁抵接,冷媒进出管路12位于连接板31的右侧同时位于盖板32的后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换热器部件10与空调器1000的出风口220在前后方向上相对设置,出风口220在参考面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盖板32在参考面上投影为第二投影,第一投影的上下两侧边缘位于第二投影的上下两侧边缘之间,参考面垂直于前后方向。也就是说,盖板32在参考面上的投影的上端高于出风口220在参考面上的投影,盖板32在参考面上的投影的下端低于出风口220在参考面上的投影,即,出风口220在前后方向上仅与盖板32上下两端之间的部分相对设置,以防止异物通过出风口220伸入触碰冷媒进出管路12,同时可以防止用户的手伸入出风口220时与冷媒进出管路12接触,利于进一步保证遮挡件30对冷媒进出管路12的防护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连接板31在上下方向上的延伸长度大于盖板32在上下方向上的延伸长度,其中,连接板31与换热器部件10连接,由此较好地增大连接板31与换热器部件10的连接面积,以提升遮挡件30与换热器部件10的连接强度,盖板32在保证遮挡冷媒进出管路12与出风口220相对的部分的同时,可以较好地节省盖板32的生产材料,利于降低遮挡件30的成本以及重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连接板31的上端设有过线口311,电辅热部件20的线束适于通过过线口311进入容纳空间33。也就是说,电辅热部件20的线束的部分沿容纳空间33走线,即,电辅热部件20的线束的部分以及冷媒进出管路12的部分可以共用容纳空间33,从而可以较好地节省电辅热部件20的线束和冷媒进出管路12占用的安装空间,使得换热器组件100的整体结构更为紧凑,并利于节省换热器组件100所占用的安装空间。此外,过线口311可以较好地降低电辅热部件20的线束进入容纳空间33的难度,并可以缩短电辅热部件20的线束延伸至容纳空间33的走线距离,利于缩短电辅热部件20的线束长度。同时,遮挡件30位于电辅热部件20的线束的下游可以较好地遮挡位于容纳空间33的电辅热部件20的线束,使得遮挡件30对电辅热部件20的线束具有良好的防护效果,并可以防止用户触碰电辅热部件20的线束产生的触电风险,利于提升空调器1000的使用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电辅热部件20的线束的部分位于容纳空间33,连接板31朝向容纳空间33的一侧设有线卡312,线卡312适于固定电辅热部件20的线束。也就是说,电辅热部件20的线束的部分以及冷媒进出管路12的部分可以共用容纳空间33,从而可以较好地节省电辅热部件20的线束和冷媒进出管路12占用的安装空间,使得换热器组件100的整体结构更为紧凑,并利于节省换热器组件100所占用的安装空间。此外,通过线卡312可以较好地防止电辅热部件20的线束产生位置偏移,从而保证电辅热部件20的线束的牢固安装,并且,盖板32位于线卡312的前侧,使得盖板32可以较好地遮挡线卡312,从而使得盖板32可以较好地遮挡沿线卡312走线的电辅热部件20的线束,进而可以防止用户触碰电辅热部件20的线束产生的触电风险,利于提升空调器1000的使用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电辅热部件20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电辅热件21,每个电辅热件21沿上下方向延伸,因此,通过多个电辅热件21可以同时加热流经电辅热部件20的空气,利于提升电辅热部件20的加热效率,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换热器组件100的加热效率,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电辅热件21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均匀地加热流经的空气,从而可以较好地缩小出风在上下方向上的温差,即,使得空调器1000的出风在上下方向上的温度较为均匀,利于提升用户体验。此外,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电辅热件21可以较好地在左右方向上对气流的均匀加热,从而可以缩小空调器1000的出风在左右方向上的温差,同时使得电辅热件21在气流流动方向上遮挡的面积较小,从而可以较好地降低电辅热件21对空气流动的阻力,利于降低空调器1000的能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电辅热部件20包括电辅热件21、电辅热支架以及与电辅热件21连接的电辅热线束,电辅热支架包括上支架221和下支架222,电辅热件21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于上支架221、下支架222,上支架221和下支架222均沿左右方向延伸,上支架221设于遮挡件30的上端。也就是说,电辅热件21的上端与上支架221连接,电辅热件21的下端与下支架222连接,电辅热件21沿上下方向延伸,使得电辅热件21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均匀地加热流经的空气,从而可以较好地缩小出风在上下方向上的温差,即,使得空调器1000的出风在上下方向上的温度较为均匀,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电辅热线束的至少部分沿着上支架221和遮挡件30走线,遮挡件30位于电辅热线束的下游侧。也就是说,电辅热线束至少有沿上支架221走线以及沿遮挡件30走线的两部分,使得电辅热线束可以贴合上支架221和遮挡件30走线,可以较好地避免电辅热线束占用额外的安装空间,布局合理。此外,遮挡件30位于电辅热线束的下游可以较好地遮挡位于容纳空间33的电辅热线束,使得遮挡件30对电辅热线束具有良好的防护效果,并可以防止用户触碰电辅热线束产生的触电风险,利于提升空调器1000的使用安全性。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上支架221包括支架本体2211和折边2212,支架本体2211的后端与换热器部件10连接,折边2212设于支架本体2211的前端且与支架本体2211具有夹角,折边2212适于与支架本体2211限定出走线空间2213,电辅热线束沿上支架221走线的部分位于走线空间2213内,使得折边2212可以较好地遮挡在位于走线空间2213内的电辅热线束的前侧,使得上支架221对位于走线空间2213内的电辅热线束具有良好的防护效果,同时可以防止用户触碰到位于走线空间2213内电辅热线束产生的触电风险,利于提升空调器1000的使用安全性。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电辅热线束的一端与电辅热件21的上端连接,电辅热线束沿走线空间2213以及容纳空间33走线,电辅热线束的另一端适于与空调器1000的电控盒500连接,使得电控盒500可以通过电辅热线束为电辅热部件20供电以及向电辅热部件20传递控制信号,从而保证电辅热部件20的稳定运转,以准确地加热空气至设定的温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5所示,换热器部件10还包括连接支架40,连接支架40适于连接换热器部件10和空调器1000的壳体,连接支架40设有两个,两个连接支架40分别设于换热器部件10的左右两侧。也就是说,换热器部件10的左右两侧均可以通过连接支架40与空调器1000的壳体连接。由此,可以较好地增加换热器部件10与空调器1000的壳体的连接位置以防止换热器本体11相对于壳体晃动,从而可以保证换热器部件10与空调器1000的壳体的牢固连接。在一个具体示例中,换热器部件10还包括上端支架,上端支架设于换热器本体11的上端,上端支架适于与空调器1000的背板232的前侧壁连接。
其中,遮挡件30与至少一个连接支架40一体成型。即,遮挡件30可以与其中一个连接支架40一体成型,例如,冷媒进出管路12位于换热器本体11的右侧,遮挡件30设于换热器本体11的右侧,遮挡件30可以与位于右侧的连接支架40一体成型;还可以是遮挡件30与两个连接支架40一体成型,这里不做具体限制。
由此,一体成型的结构不仅可以保证遮挡件30和连接支架40的结构、性能稳定性,并且方便成型、制造简单,而且省去了遮挡件30和连接支架40间连接所使用的装配件以及连接工序,生产成本低且大大提高了遮挡件30和连接支架40的装配效率,保证了遮挡件30和连接支架40的连接可靠性,再者,一体成型的结构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较高,寿命更长。
进一步地,连接支架40包括第一连接部41和第二连接部42,第一连接部41的后端与换热器部件10连接,第二连接部42设于第一连接部41的前端,第二连接部42与第一连接部41之间具有夹角,第二连接部42适于与空调器1000的壳体的连接。也就是说,第一连接部41用于连接第二连接部42与换热器部件10,第二连接部42用于连接第一连接部41和空调器1000的壳体,从而保证换热器部件10与空调器1000壳体的牢固连接。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这里以位于右侧的连接支架40为例,换热器部件10还包括设于换热器本体11左右两侧端面的左侧边板13和右侧边板14,连接支架40设于右侧边板14前侧,第一连接部41垂直于换热器本体11,第一连接部41的后端与右侧边板14连接,第一连接部41的前端与第二连接部42的左端连接,第二连接部42垂直于前后方向,第二连接部42的右端的后后表面适于与空调器1000的侧板231的前表面贴合,并可以通过紧固件将第二连接部42的右端与空调器1000的侧板231固定连接。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
如图6-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包括:壳体组件200、换热器组件100以及风机组件300。具体地,壳体组件200上形成进风口210和出风口220,换热器组件100和风机组件300设于壳体内。从而通过壳体组件200对换热器组件100和风机组件300具有良好的防护效果。具体地,风机组件300可以驱动室内空间的空气通过进风口210进入壳体组件200组件内,并流经换热器组件100,例如,通过换热器组件100可以对流经的空气进行升温或降温调节,并在风机组件300的驱动下,完成调节后的空气通过出风口220排回室内空间,从而逐步完成对室内空间的空气调节。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向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换热器组件100包括换热器部件10和电辅热部件20,利于提升空调器1000的空气调节效率,换热器部件10包括换热器本体11以及设于换热器本体11一侧的冷媒进出管路12,遮挡件30遮挡在冷媒进出管路12的下游侧,使得遮挡件30对冷媒进出管路12具有良好的防护效果,利于提升换热器部件1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且通过遮挡件30可以防止用户触碰到冷媒进出管路12,利于提升空调器1000的使用安全性。
进一步地,壳体组件200包括后壳230、出风框240、面框250和前面板260,出风框240和面框250均设于后壳230前侧,前面板260设于面框250前侧,出风框240和后壳230限定出换热腔270,换热器组件100设于换热腔270内,在由下向上的方向上,换热器部件10朝向远离出风框240的方向倾斜延伸,电辅热部件20设于换热器部件10的前侧,也就是说,电辅热部件20设于换热器部件10的下游侧,气流在流经换热器组件100时,首先与换热器部件10接触而后流向电辅热部件20,当空调器1000处于制热模式时,气流流经换热器部件10时,换热器部件10向空气中释放热量以提升气流的温度,升温后的气流继续流向电辅热部件20,电辅热部件20向空气中释放热量进一步提升气流的温度。即,通过换热器部件10和电辅热部件20可以两次加热气流,以提升换热器组件100对气流的加热效率,利于提升空调器1000的空气调节效率。
进一步地,前面板260、面框250与后壳230限定出进风腔280,风机组件300设于进风腔280内,换热腔270位于进风腔280上方,出风口220形成于换热腔270的壁上,进风口210形成于进风腔280的壁上。也就是说,风机组件300位于换热器组件100下方,出风口220位于进风口210上方,通过风机组件300可以驱动室内空间的空气通过进风口210进入进风腔280内,并向上流入换热腔270内首先与换热器部件10接触,而后流向电辅热部件20,通过电辅热部件20可以加热气流,最终通过上方的出风口220排入室内空间,可以较好地增大空调器1000的出风距离以及范围,利于提升空调器1000的空气处理效率。
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只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空调器1000包括:换热器组件100、壳体组件200、风机组件300、接水盘400和电控盒500。
壳体组件200包括后壳230、出风框240、面框250和前面板260,出风框240和面框250均设于后壳230的前侧,出风框240设于面框250的上侧,前面板260设于面框250的前侧且遮挡出风框240的部分,出风框240、前面板260以及后壳230之间限定出换热腔270,前面板260、面框250以及后壳230之间限定出进风腔280,进风腔280位于换热腔270下方,后壳230包括侧板231、背板232、顶盖233和底座234,侧板231设有两个且左右方向平行间隔设置,背板232与两个侧板231的后端连接,顶盖233与两个侧板231以及背板232的上端连接,出风口220邻近顶盖233设置,底座234与两个侧板231以及背板232的下端连接。
其中,换热器组件100设于换热腔270内,出风口220与换热器组件100在前后方向上相对设置,换热器组件100包括:换热器部件10、电辅热部件20、遮挡件30、连接支架40以及防护网50。具体地,换热器部件10包括换热器本体11、设有换热器本体11左右两侧的左侧边板13和右侧边板14以及与换热器本体11连通的冷媒进出管路12,在由下向上的方向上,换热器本体11向后倾斜延伸,换热器本体11的下端位于出风框240后侧,换热器本体11的上端延伸至背板232的顶端,冷媒进出管路12位于右侧边板14的右侧,遮挡件30包括连接板31和盖板32,盖板32的长度小于连接板31的长度,连接板31和盖板32均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平行于右侧边板14,连接板31的后端与右侧边板14的前端连接,盖板32的左端与连接板31的前端连接,盖板32的右端邻近右侧侧板231的内侧壁,盖板32在参考面上的投影的上端高于出风口220在参考面上的投影,盖板32在参考面上的投影的下端低于出风口220在参考面上的投影,参考面垂直于前后方向,盖板32的后侧与连接板31的左侧限定出容纳空间33,冷媒进出管路12的部分位于容纳空间33内。
进一步地,连接支架40设有两个,连接支架40包括第一连接部41和第二连接部42,两个连接支架40均设于换热器本体11前侧,位于左侧的连接支架40适于连接左侧边板13和左侧侧板231,位于右侧连接支架40适于连接右侧边板14和右侧侧板231,位于右侧的连接支架40与遮挡件30一体成型,位于右侧的连接支架40的第一连接部41的后端与右侧边板14的前端连接,位于右侧的连接支架40的第一连接部41的后端与位于右侧的连接支架40的第二连接部42的左端连接,位于右侧的连接支架40的第二连接部42垂直于前后方向且右端与右侧侧板231的前表面连接,位于右侧的连接支架40的第一连接部41与连接板31连接,位于右侧的连接支架40的第二连接部42与盖板32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
此外,电辅热部件20包括:电辅热件21、电辅热支架和电辅热线束,电辅热件21设于换热器本体11前侧,电辅热件21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平行于换热器部件10,电辅热件21设有多个,多个电辅热件21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防护网50设于电辅热件21的前侧,其中,防护网50包括第一防护部和第二防护部,第一防护部平行于电辅热件21,第一防护部的上端延伸至电辅热件21上端,第二防护部的后端与第一防护部的下端连接,第二防护部的前端延伸至出风框240的后侧壁。进一步地,电辅热支架包括上支架221和下支架222,上支架221和下支架222均沿左右方向延伸,上支架221和下支架222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侧边板13和右侧边板14连接,上支架221的右端位于遮挡件30的上方,上支架221包括支架本体2211和折边2212,折边2212设于支架本体2211的前端且朝下延伸,在支架本体2211的下侧和折边2212的后侧形成走线空间2213,连接板31的上端形成连通走线空间2213的过线口311,连接板31的右侧壁形成线卡312,电辅热线束的一端与电辅热件21的上端连接,电辅热线束沿上支架221走线的部分位于走线空间2213内,电辅热线束适于通过过线孔进入容纳空间33内并沿遮挡件30向下走线。
此外,风机组件300和电控盒500均设于进风腔280内,电辅热线束的下端与电控盒500连接,接水盘400位于换热器组件100下侧,换热器部件10的下端位于接水盘400内,左右两侧侧板231均形成进风口210,进风口210内设有空气过滤装置,风机组件300的进风端形成于风机组件300的左右两侧,进风端与进风口210相对设置,电控盒500位于风机组件300的出风端的前侧,在前后方向上,接水盘400的至少部分位于电控盒500和风机组件300的出风端之间。
此外,换热器还包括设于右侧边板14后端的引流板,引流板的下端位于接水盘400内,盖板32和引流板分别位于冷媒进出管路12的前后两侧,冷媒进出管路12上产生的冷凝水可以落在引流板上向下流入接水盘400内,接水盘400底部设有排水管410,以将接水盘400内的液体排出空调器1000。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3)

1.一种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器部件,包括换热器本体以及与所述换热器本体连通的冷媒进出管路,所述冷媒进出管路位于所述换热器本体的一侧;
电辅热部件;
遮挡件,所述遮挡件设于所述换热器部件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冷媒进出管路的下游侧,所述遮挡件适于遮挡所述冷媒进出管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件包括:
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后端与所述换热器部件连接;
盖板,所述盖板设于所述连接板的前端且与所述连接板之间具有夹角,所述连接板适于与所述盖板限定出容纳空间,所述冷媒进出管路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纳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部件与空调器的出风口在前后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出风口在参考面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所述盖板在所述参考面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所述第一投影的上下两侧边缘位于第二投影的上下两侧边缘之间,所述参考面垂直于前后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在上下方向上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盖板在上下方向上的延伸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的上端设有过线口,所述电辅热部件的线束适于通过所述过线口进入所述容纳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辅热部件的线束的部分位于所述容纳空间,所述连接板朝向所述容纳空间的一侧设有线卡,所述线卡适于固定所述电辅热部件的线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辅热部件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电辅热件,每个所述电辅热件沿上下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辅热部件包括电辅热件、电辅热支架以及与所述电辅热件连接的电辅热线束,所述电辅热支架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电辅热件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上支架、所述下支架,所述上支架和所述下支架均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上支架设于所述遮挡件的上端,所述电辅热线束的至少部分沿着所述上支架以及所述遮挡件走线,所述遮挡件位于所述电辅热线束的下游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和折边,所述支架本体的后端与所述换热器部件连接,所述折边设于所述支架本体的前端且与所述支架本体具有夹角,所述折边适于与所述支架本体限定出走线空间,所述电辅热线束沿所述上支架走线的部分位于所述走线空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适于连接所述换热器部件与空调器的壳体,所述连接支架设有两个,两个所述连接支架分别设于所述换热器部件的左右两侧,所述遮挡件与至少一个所述连接支架一体成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后端与所述换热器部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前端,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二连接部适于与空调器的壳体连接。
12.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上形成进风口和出风口;
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组件内,所述换热器组件为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组件;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后壳、出风框、面框和前面板,所述出风框和所述面框均设于所述后壳前侧,所述前面板设于所述面框前侧,所述出风框和所述后壳限定出换热腔,所述换热器组件设于所述换热腔内,在由下向上的方向上,所述换热器部件朝向背离所述出风框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电辅热部件设于所述换热器部件的前侧,所述前面板、所述面框与所述后壳限定出进风腔,所述风机组件设于所述进风腔内,所述换热腔位于所述进风腔上方,所述出风口形成于所述换热腔的壁上,所述进风口形成于所述进风腔的壁上。
CN202221564911.3U 2022-06-20 2022-06-20 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Active CN2176854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64911.3U CN217685445U (zh) 2022-06-20 2022-06-20 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64911.3U CN217685445U (zh) 2022-06-20 2022-06-20 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85445U true CN217685445U (zh) 2022-10-28

Family

ID=83712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64911.3U Active CN217685445U (zh) 2022-06-20 2022-06-20 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854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787877C (en) An air conditioner with a removable heater unit and a heat exchanger
CN102439369A (zh) 可逆的辐射器
CN109757079A (zh) 机柜散热结构
CN217685445U (zh) 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6235984U (zh) 计算机散热冷却系统
CN111380110A (zh) 电加热器走线结构、柜式空调器
CN215909348U (zh) 风道件、通风换热部件以及空调器
CN113091317B (zh) 一种暖风机的加热元件安装结构及暖风机
CN205980012U (zh) 一种风机盘管及电控盒
CN217685444U (zh) 换热器支架、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器
CN210118872U (zh) 空调挂机
CN203489369U (zh) 一种挂壁式空调室内机
CN206234882U (zh) 一种具有制冷功能的吸油烟机
CN220524169U (zh) 一种集成式吸油烟电磁炉灶
CN110173764A (zh) 一种立式空调器的接水盘及空调器
CN218096039U (zh) 一种集成灶
CN215260156U (zh) 换热部件以及空调器
CN220308981U (zh) 一种配置有线路板防水装置的烹饪器具
CN212005962U (zh) 风管机
CN215675498U (zh) 换热部件以及空调器
CN21867241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9445506U (zh) 空调室内机
WO2024041485A1 (zh) 衣物护理机
CN219415228U (zh) 一种变频泳池热泵机
CN220433251U (zh) 一种烘干风道过滤结构及洗衣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