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72837U - 车身组件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组件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72837U
CN217672837U CN202220885877.3U CN202220885877U CN217672837U CN 217672837 U CN217672837 U CN 217672837U CN 202220885877 U CN202220885877 U CN 202220885877U CN 217672837 U CN217672837 U CN 2176728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main frame
body assembly
vehicle body
detachab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8587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孜超
姜明
张孟俊
闫禄平
秦乐
张晨
常原
吴俊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8587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728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728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728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身组件和车辆,所述车身组件包括:主框架和防护件,所述主框架包括前舱架、中舱架和后舱架,所述前舱架设于所述中舱架的前端,所述后舱架设于所述中舱架的后端,所述防护件设于所述主框架的侧壁上,且所述防护件与所述主框架可拆卸地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车身组件的结构设计合理,便于维修,且方便加工和制造。

Description

车身组件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身组件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动力电池总成是电动汽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动力电池总成通常安装在底盘框架的位置处。相关技术中,车身结构的设计不够合理,当车辆受到外部撞击时,车身的主框架、动力电池总成及其它核心部件容易受到损坏,且不方便后期的维修工作,生产和售后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结构设计合理,便于维修,方便加工和制造的车身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身组件,包括:主框架,所述主框架包括前舱架、中舱架和后舱架,所述前舱架设于所述中舱架的前端,所述后舱架设于所述中舱架的后端;防护件,所述防护件设于所述主框架的侧壁上,且所述防护件与所述主框架可拆卸地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身组件,通过在主框架的侧壁上设置防护件可以对主框架及其内部的零件结构进行防护,提高了主框架使用时的安全性,并且由于防护件与主框架可拆卸地连接,从而当车身组件受到撞击或其他原因而损坏时,可以单独将防护件拆卸以对其进行更换,从而可以便于车身组件后期的维修工作,且方便加工和制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护件包括第一防护件和第二防护件,所述第一防护件设于所述前舱架的前端且与所述前舱架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防护件设于所述后舱架的后端与所述后舱架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护件至少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防护件沿所述主框架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在所述前舱架上,和/或,所述第二防护件至少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防护件沿所述主框架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在所述后舱架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舱架的前端设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朝向背离所述中舱架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一防护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部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一防护件的另一端朝向背离所述前舱架的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部上设有安装口,所述第一防护件的一端插接在所述安装口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舱架的后端设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防护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防护件的另一端朝向背离所述后舱架的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护件包括第三防护件和第四防护件,所述第三防护件和所述第四防护件沿所述主框架的宽度方向分别设于所述主框架的两侧,且与所述主框架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防护件沿所述主框架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前舱架、所述中舱架和所述后舱架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三防护件可拆卸地连接;和/或,所述第四防护件沿所述主框架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前舱架、所述中舱架和所述后舱架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四防护件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舱架、所述中舱架和所述后舱架中的至少两者一体压铸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身组件还包括面板,所述面板覆盖在所述主框架的下端面且与所述主框架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电池包,所述面板构成所述电池包的上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在主框架的侧壁上设置防护件可以对主框架及其内部的零件结构进行防护,提高了主框架使用时的安全性,并且由于防护件与主框架可拆卸地连接,从而当车身组件受到撞击或其他原因而损坏时,可以单独将防护件拆卸以对其进行更换,从而可以便于车身组件后期的维修工作,且方便加工和制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组件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组件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组件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组件的面板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主框架;11、前舱架;111、第一安装部;1111、安装口;1112、加强筋;12、中舱架;13、后舱架;131、第二安装部;
2、防护件;21、第一防护件;22、第二防护件;23、第三防护件;24、第四防护件;3、面板;31、冷却板;32、地板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组件和车辆。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组件包括主框架1和防护件2,主框架1包括前舱架11、中舱架12和后舱架13,前舱架11设于中舱架12的前端,后舱架13设于中舱架12的后端。防护件2设于主框架1的侧壁上,且防护件2与主框架1可拆卸地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和图2所示,主框架1的前后方向(长度方向)为图1中的A方向。主框架1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为图1中的B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身组件,通过主框架1的侧壁上设置防护件2可以对主框架1及其内部的零件结构进行防护,提高了车身组件使用时的安全性,并且由于防护件2与主框架1可拆卸地连接,从而当车身组件受到撞击或其他原因而损坏时,可以单独将防护件2拆卸以对其进行更换,从而可以便于车身组件后期的维修工作,且方便加工和制造。
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防护件2包括第一防护件212和第二防护件222,第一防护件212设于前舱架11的前端且与前舱架11可拆卸地连接,第二防护件222设于后舱架13的后端与后舱架13可拆卸地连接。可以理解的是,主框架1的前端和后端均分别设置第一防护件212和第二防护件222,以对主框架1的前后两端分别进行防护。
可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防护件212至少为两个,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防护件212可以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防护件212为两个。两个第一防护件212沿主框架1的宽度方向(如图2中的B方向)间隔布置在前舱架11上。两个第一防护件212均大体沿主框架1的前后方向延伸,两个第一防护件212可以相互平行布置,或者两个第一防护件212之间的夹角沿背离前舱架11的方向逐渐增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身组件通过将第一防护件212设置为上述结构,可以使得前舱架11的防护效果较好,且结构设计简单,成本较低。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3所示,前舱架11的前端设有第一安装部111,第一安装部111朝向背离中舱架12的方向凸出,换言之,第一安装部111朝向前端凸出。第一防护件212的一端(如图2中第一防护件212的后端)与第一安装部111可拆卸地连接,第一防护件212的另一端(如图2中第一防护件212的前端)朝向背离前舱架11的方向延伸。例如,第一防护件212的一端与第一安装部111通过螺纹件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防护件212与第一安装部111通过螺纹件连接,可以便于车身组件的安装和拆卸,且结构设计简单,降低了售后维修成本。
例如,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安装部111上设有安装口1111,第一防护件212的一端插接在安装口1111内。可以理解的是,在对第一防护件212进行安装时,可以先将第一防护件212插接在安装口1111内,以对第一防护件212进行预定位,然后在通过将螺栓穿过第一安装部111并与第一防护件212连接,从而可以方便操作人员对第一防护件212进行安装,且安装后的第一防护件212的稳定性较好。
可选地,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安装部111的四周可以设置加强筋1112,以提高第一安装部111的结构强度,减少第一安装部111与第一防护件212的连接位置断裂的风险,使得车身组件的使用寿命较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第二防护件222至少为两个,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防护件222可以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二防护件222为两个。两个第二防护件222沿主框架1的宽度方向(如图2中的B方向)间隔布置在后舱架13上。两个第二防护件222均大体沿主框架1的前后方向延伸,两个第一防护件212可以相互平行布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身组件通过将第二防护件222设置为上述结构,可以使得后舱架13的防护效果较好,且结构设计简单,成本较低。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3所示,后舱架13的后端设有第二安装部131,第二防护件222的一端(如图2中第二防护件222的前端)与第二安装部131可拆卸地连接,例如,第二防护件222的一端与第二安装部131通过螺纹件连接。第二防护件222的另一端(如图2中第二防护件222的后端)朝向背离后舱架13的方向延伸。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防护件222上设有第一配合面,第二安装部131上设有第二配合面。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贴合且通过螺栓或铆钉等连接结构进行固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防护件222与第二安装部131通过螺纹件连接,可以便于车身组件的安装和拆卸,且结构设计简单,降低了售后维修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防护件2还包括第三防护件232和第四防护件242,第三防护件232和第四防护件242沿主框架1的宽度方向分别设于主框架1的两侧,且与主框架1可拆卸地连接。可以理解的是,主框架1的左侧和右侧均分别设置第三防护件232和第四防护件242,可以对主框架1的左右两侧分别进行防护。例如,第一防护件212、第二防护件222、第三防护件232和第四防护件242可以均为铝型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身组件通过设置第一防护件212、第二防护件222、第三防护件232和第四防护件242可以对主框架1的四周进行防护,以对车身组件进行合理分块,从而降低了主框架1损坏的概率,降低了车身组件的售后维修成本。
另外,由于第一防护件212、第二防护件222、第三防护件232和第四防护件242与主框架1可拆卸地连接,从而可以针对不同国家的法规设计不同结构的防护件2,从而可以使得车身组件的使用范围更、制造时的灵活性更高,从而降低了车身组件的制造成本。
可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三防护件232沿主框架1的长度方向延伸,前舱架11、中舱架12和后舱架13与第三防护件232可拆卸地连接。例如,前舱架11、中舱架12和后舱架13与第三防护件232均通过螺纹件连接。第四防护件242沿主框架1的长度方向延伸,前舱架11、中舱架12和后舱架13与第四防护件242相连。可以理解的是,第三防护件232的长度与主框架1的长度大体相等,因此第三防护件232可以同时对前舱架11的左侧壁、中舱架12左侧壁和后舱架13左侧壁进行防护。同理,第四防护件242的长度与主框架1的长度大体相等,因此第四防护件242可以同时对前舱架11的右侧壁、中舱架12右侧壁和后舱架13右侧壁进行防护。
例如,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三防护件232和第四防护件242可以通过螺栓或自穿铆钉与主框架1相连,并且可以在第三防护件232和第四防护件242与主框架1之间可以涂覆结构胶,从而使得第三防护件232和第四防护件242的连接结构更加稳定,延长了车身组件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前舱架11、中舱架12和后舱架13中的至少两者一体压铸成型。例如,前舱架11和中舱架12两者为一体压铸成型结构。或者,中舱架12与后舱架13两者为一体压铸成型结构。又或者,前舱架11、中舱架12和后舱架13三者为一体压铸成型结构,即主框架1整体为一体压铸成型结构,从而可以使得车身的密封效果较好。
又例如,主框架1分为两个框架单元,两个框架单元可以沿前后方向布置,也可以沿左右方向布置。两个框架单元拼成前舱架11、中舱架12和后舱架13。可以理解的是,每个框架单元通过压铸的方式成型,然后两个框架单元可以通过螺纹件、铆钉或密封胶等方式连接。
可选地,主框架1和防护件2采用铝压铸和铝型材的方式进行加工制造,从而可以减轻车身的重量,且减少零件的使用数量,降低车身组件的制造和维修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车身组件还包括面板3,面板3覆盖在主框架1的下端面且与主框架1可拆卸地连接。例如,面板3为铝合金面板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身组件通过将主框架1与面板3可拆卸的连接,从而便于对车身组件的安装。
如图2和图3所示,车身组件还包括电池包,面板3构成电池包的上盖。可以理解的是,面板3既可以构成主框架1的地板结构,又可以构成电池包的上盖结构,从而可以减少主框架1与电池包之间的间隙,有利于减薄车身组件的厚度,使得车身组件的结构设计更加合理。
具体地,电池包内设有电芯,面板3与主框架1之间限定出部分电芯容纳腔(未示出),电芯位于电芯容纳腔内。由于电芯设置面板3与主框架1围成的电芯容纳腔内,从而可以扩大电芯的安装空间,使得车身组件可以容纳更多的电芯,并且有利于减薄车身的厚度,使得车身组件的结构设计更加合理。
可选地,如图4所示,面板3包括冷却板31和地板皮32,冷却板31设于地板皮32背离主框架1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地板皮32与主框架1的下端面贴合,冷却板31位于邻近电芯的一侧,以为电芯散热。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身组件通过将面板3设置为上述结构,可以进一步地减薄车身组件的厚度,且使得车身组件的结构更加紧凑,使用效果较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车身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在主框架1的侧壁上设置防护件2可以对主框架1及其内部的零件结构进行防护,提高了车身组件使用时的安全性,并且由于防护件2与主框架1可拆卸地连接,从而当车身组件受到撞击或其他原因而损坏时,可以单独将防护件2拆卸以对其进行更换,从而可以便于车身组件后期的维修工作,且方便加工和制造。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车辆的车身组件相比于传统结构的车身组件,可减少零件的使用数量的80%,可以使得重量减少20%,并且解决了车身组件密封问题,提升电芯数量20%,节约整车成本3.5%,节约售后成本60%。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可以提升耐腐蚀等级,提升制造效率,满足不同国家法规差异化灵活设计,提升研发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上述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例进行的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框架,所述主框架包括前舱架、中舱架和后舱架,所述前舱架设于所述中舱架的前端,所述后舱架设于所述中舱架的后端;
防护件,所述防护件设于所述主框架的侧壁上,且所述防护件与所述主框架可拆卸地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件包括第一防护件和第二防护件,所述第一防护件设于所述前舱架的前端且与所述前舱架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防护件设于所述后舱架的后端且与所述后舱架可拆卸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件至少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防护件沿所述主框架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在所述前舱架上,
和/或,所述第二防护件至少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防护件沿所述主框架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在所述后舱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架的前端设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朝向背离所述中舱架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一防护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部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一防护件的另一端朝向背离所述前舱架的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上设有安装口,所述第一防护件的一端插接在所述安装口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舱架的后端设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防护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防护件的另一端朝向背离所述后舱架的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件包括第三防护件和第四防护件,所述第三防护件和所述第四防护件沿所述主框架的宽度方向分别设于所述主框架的两侧,且与所述主框架可拆卸地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防护件沿所述主框架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前舱架、所述中舱架和所述后舱架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三防护件可拆卸地连接;
和/或,所述第四防护件沿所述主框架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前舱架、所述中舱架和所述后舱架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四防护件可拆卸地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架、所述中舱架和所述后舱架中的至少两者一体压铸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面板,所述面板覆盖在所述主框架的下端面且与所述主框架可拆卸地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池包,所述面板构成所述电池包的上盖。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组件。
CN202220885877.3U 2022-04-17 2022-04-17 车身组件和车辆 Active CN2176728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85877.3U CN217672837U (zh) 2022-04-17 2022-04-17 车身组件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85877.3U CN217672837U (zh) 2022-04-17 2022-04-17 车身组件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72837U true CN217672837U (zh) 2022-10-28

Family

ID=83735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85877.3U Active CN217672837U (zh) 2022-04-17 2022-04-17 车身组件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728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613926B (zh) 复合电池外壳
EP3683079B1 (en) Body frame and automobile having automobile body frame
CN114571976A (zh) 一种集成电动汽车下车体与电池包的一体化结构
US20090236161A1 (en) Protective housing for a galvanic cell in a motor vehicle
JP2012084340A (ja) 電池パック
CN207441825U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包壳体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3665684B (zh) 车辆的车身地板总成以及车辆
CN114937842A (zh) 电池包、车身及车辆
CN114497854A (zh) 一种电池包箱体结构
CN103996810A (zh) 一种阶梯型电池箱
WO2024140004A1 (zh) 快换支架及包含其的电动车辆
CN217672837U (zh) 车身组件和车辆
CN214688995U (zh) 电池包及车辆
CN211350756U (zh) 接插组件边梁单元、下壳体组件及其动力电池包
EP4270600A2 (en) Power storage device
CN111653700B (zh) 电池包组件
CN114759307B (zh) 一种电池包及其箱体组件
CN210224142U (zh) 电池包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1617406U (zh) 一种车辆动力单元用特种方舱结构
CN220873752U (zh) 电池包
CN220544091U (zh) 电池包框架、电池包下箱体及电池包和动力装置
CN219696606U (zh) 一种电池箱以及电池包
CN219055954U (zh) 车辆
CN220604844U (zh) 一种电池包的底护板结构和电池包
CN219017813U (zh) 一种液冷电池箱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