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72005U - 胎圈及具有其的轮胎 - Google Patents

胎圈及具有其的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72005U
CN217672005U CN202220953206.6U CN202220953206U CN217672005U CN 217672005 U CN217672005 U CN 217672005U CN 202220953206 U CN202220953206 U CN 202220953206U CN 217672005 U CN217672005 U CN 2176720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d
reference plane
layer
width
t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95320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永强
王晓静
杨开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lun Jinyu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lun Jinyu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lun Jinyu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lun Jinyu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95320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720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720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720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胎圈及具有其的轮胎。胎圈包括:钢丝圈,钢丝圈的外周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相对于第二表面靠近胎圈的中心轴设置;胎体,包覆在钢丝圈外;加强胶层,包覆在胎体外;子口胶层,位于钢丝圈外侧的子口胶层的子口端部位于加强胶层与胎体之间;其中,沿胎圈的径向,子口端部位于第一基准面C与第二表面之间;其中,第一基准面C分别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平行设置,第一基准面C与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和第一基准面C与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相同。本实用新型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胎圈内侧子口胶与气密层胶接口处易裂开的问题。

Description

胎圈及具有其的轮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胎圈及具有其的轮胎。
背景技术
目前,矿用自卸车的载重量较大,导致其胎圈部位的变形量较大,尤其是使用到轮胎中后期,由于胎圈的变形易出现胎圈内侧子口胶与气密层胶接口处裂开的现象,不仅影响轮胎的气密性,导致轮胎慢撒气,也对车辆的安全性造成潜在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胎圈及具有其的轮胎,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胎圈内侧子口胶与气密层胶接口处易裂开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胎圈,包括:钢丝圈,钢丝圈的外周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相对于第二表面靠近胎圈的中心轴设置;胎体,包覆在钢丝圈外;加强胶层,包覆在胎体外;子口胶层,位于钢丝圈外侧的子口胶层的子口端部位于加强胶层与胎体之间;其中,沿胎圈的径向,子口端部位于第一基准面C与第二表面之间;其中,第一基准面C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平行设置,第一基准面C与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和第一基准面C与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相同。
进一步地,沿胎圈的径向,位于钢丝圈外侧的加强胶层的胶层端部位于钢丝圈的第一表面与胎圈的胎踵之间。
进一步地,子口端部相对于第一基准面C靠近第二表面设置;其中,子口端部与第二表面之间具有第一距离H1,第一距离H1满足:5mm≤H1≤15mm。
进一步地,胶层端部相对于胎踵靠近第一表面设置;胶层端部与第一表面之间具有第二距离H2,胎踵与第一表面之间具有第三距离H3;其中,第二距离H2与第三距离H3之间满足: 0<H2≤2/3H3
进一步地,加强胶层在第二基准面B处具有第一宽度S1,加强胶层在第一基准面C处具有第二宽度S2,加强胶层在第三基准面A处具有第三宽度S3,第一宽度S1、第二宽度S2以及第三宽度S3之间满足:S1>S2>S3;其中,第二基准面B与第二表面重合设置,第三基准面A与第一表面重合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宽度S1≥5mm;和/或,第二宽度S2满足:2mm≤S2≤3mm;和/或,第三宽度S3满足:0<S3≤1mm。
进一步地,沿第二基准面B至第一基准面C的方向上,加强胶层的宽度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沿第一基准面C至第三基准面A的方向上,加强胶层的宽度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胎圈还包括:胎体帘布,包覆在胎体外;过渡胶层,设置在胎体帘布与加强胶层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轮胎,包括上述的胎圈。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位于钢丝圈外侧的子口胶层的子口端部位于加强胶层与胎体之间。沿胎圈的径向,子口端部位于第一基准面C与第二表面之间,第一基准面C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平行设置,第一基准面C与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和第一基准面C与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相同。这样,首先,加强胶层包覆在子口端部外,以对子口端部进行保护,即使子口端部与加强胶层分离,也能够初步保证轮胎的气密性;其次,上述位置设置使得子口端部的周期性曲挠变形幅度减小,进一步降低了子口胶层与加强胶层接口处裂开的概率,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胎圈内侧子口胶与气密层胶接口处易裂开的问题,提升了胎圈的结构强度,也延长了轮胎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胎圈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钢丝圈;11、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20、胎体;30、加强胶层;31、胶层端部;40、子口胶层;41、子口端部;50、胎踵;60、胎体帘布;70、过渡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胎圈内侧子口胶与气密层胶接口处易裂开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胎圈及具有其的轮胎。
如图1所示,胎圈包括钢丝圈10、胎体20、加强胶层30及子口胶层40。钢丝圈10的外周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第一表面11相对于第二表面12靠近胎圈的中心轴设置。胎体20包覆在钢丝圈10外。加强胶层30包覆在胎体20外。子口胶层40位于钢丝圈10外侧的子口胶层40的子口端部41位于加强胶层30与胎体20之间。其中,沿胎圈的径向,子口端部41位于第一基准面C与第二表面12之间。其中,第一基准面C与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均平行设置,第一基准面C与第一表面11之间的距离和第一基准面C与第二表面12之间的距离相同。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位于钢丝圈10外侧的子口胶层40的子口端部41位于加强胶层30与胎体20之间。沿胎圈的径向,子口端部41位于第一基准面C与第二表面12之间,第一基准面C与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均平行设置,第一基准面C与第一表面11之间的距离和第一基准面C与第二表面12之间的距离相同。这样,首先,加强胶层30包覆在子口端部41外,以对子口端部41进行保护,即使子口端部41与加强胶层30分离,也能够初步保证轮胎的气密性;其次,上述位置设置使得子口端部41的周期性曲挠变形幅度减小,进一步降低了子口胶层40与加强胶层30接口处裂开的概率,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胎圈内侧子口胶与气密层胶接口处易裂开的问题,提升了胎圈的结构强度,也延长了轮胎的使用寿命。
与现有技术中将子口端部41设置在第二基准面B附近相比,本实施例中的胎圈将子口端部41设置在第一基准面C与第二表面12(与第二基准面B共面)之间,以使子口端部41靠近第三基准面A设置,以降低裂口发生的概率。
在本实施例中,胎体20在胎圈部位且包裹环绕于钢丝圈10的外围,起到主要的承载作用。其中,钢丝圈10起到固定轮胎与轮辋的作用。
如图1所示,沿胎圈的径向,位于钢丝圈10外侧的加强胶层30的胶层端部31位于钢丝圈10的第一表面11与胎圈的胎踵50之间。这样,上述设置使得胶层端部31远离第一基准面 C,进而减小胶层端部31的周期性曲挠变形幅度,进一步降低了子口胶层40与加强胶层30 接口处裂开的概率,避免胎圈的变形导致子口胶层40与加强胶层30接口处裂开,以确保轮胎的气密性。
可选地,子口端部41相对于第一基准面C靠近第二表面12设置。其中,子口端部41与第二表面12之间具有第一距离H1,第一距离H1满足:5mm≤H1≤15mm。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子口端部41靠近第二表面12设置,一方面满足了胎圈的气密性要求;另一方面减小了子口胶层40的周期性曲挠变形幅度,进而降低了子口胶层40与加强胶层30接口处裂开的概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距离H1为10mm。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子口端部41的设置位置更加合理,进一步降低了子口胶层40与加强胶层30接口处裂开的概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距离H1的取值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第一距离H1为6mm、或7mm、或8mm、或9mm、或11mm、或12mm、或13mm、或14mm。
可选地,胶层端部31相对于胎踵50靠近第一表面11设置。胶层端部31与第一表面11 之间具有第二距离H2,胎踵50与第一表面11之间具有第三距离H3。其中,第二距离H2与第三距离H3之间满足:0<H2≤2/3H3。这样,上述设置使得胶层端部31靠近第一表面11设置,一方面满足了胎圈的气密性要求;另一方面减小了子口胶层40的周期性曲挠变形幅度,进而降低了子口胶层40与加强胶层30接口处裂开的概率。
在本实施例中,H2=1/3H3。这样,上述设置使得胶层端部31的设置位置更加合理,进一步降低了子口胶层40与加强胶层30接口处裂开的概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距离H2的取值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第二距离H2为1/2H3
如图1所示,加强胶层30在第二基准面B处具有第一宽度S1,加强胶层30在第一基准面C处具有第二宽度S2,加强胶层30在第三基准面A处具有第三宽度S3,第一宽度S1、第二宽度S2以及第三宽度S3之间满足:S1>S2>S3。其中,第二基准面B与第二表面12重合设置,第三基准面A与第一表面11重合设置。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加强胶层30的厚度呈递减的趋势,这样平缓的过渡可以进一步降低加强胶层30与子口胶层40脱层的风险。
可选地,第一宽度S1≥5mm;和/或,第二宽度S2满足:2mm≤S2≤3mm;和/或,第三宽度S3满足:0<S3≤1mm。这样,上述设置确保胎圈能够满足气密性要求,进而避免轮胎发生慢撒气,进而提升了用户的使用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宽度S1为6mm,第二宽度S2为2.5mm,第三宽度S3为0.5mm。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宽度S1的取值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第一宽度S1为7mm、或8mm、或9mm、或10mm。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宽度S2的取值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第二宽度S2为2.2mm、或2.6mm、或2.8mm。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宽度S3的取值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第三宽度S3为0.2mm、或0.6mm、或0.8mm。
在本实施例中,沿第二基准面B至第一基准面C的方向上,加强胶层30的宽度逐渐减小。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加强胶层30的厚度呈递减的趋势,这样平缓的过渡可以进一步降低加强胶层30与子口胶层40脱层的风险。
在本实施例中,沿第一基准面C至第三基准面A的方向上,加强胶层30的宽度逐渐减小。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加强胶层30的厚度呈递减的趋势,这样平缓的过渡可以进一步降低加强胶层30与子口胶层40脱层的风险。
如图1所示,胎圈还包括胎体帘布60和过渡胶层70。其中,胎体帘布60包覆在胎体20 外。过渡胶层70设置在胎体帘布60与加强胶层30之间。可选地,胎体帘布60为尼龙包布。
可选地,过渡胶层70为多层,多层过渡胶层70沿胎体20至加强胶层30的方向间隔设置。
可选地,胎体20采用骨架材料制成。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轮胎(未示出),包括上述的胎圈。
可选地,轮胎为矿用自卸车轮胎。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位于钢丝圈外侧的子口胶层的子口端部位于加强胶层与胎体之间。沿胎圈的径向,子口端部位于第一基准面C与第二表面之间,第一基准面C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平行设置,第一基准面C与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和第一基准面C与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相同。这样,首先,加强胶层包覆在子口端部外,以对子口端部进行保护,即使子口端部与加强胶层分离,也能够初步保证轮胎的气密性;其次,上述位置设置使得子口端部的周期性曲挠变形幅度减小,进一步降低了子口胶层与加强胶层接口处裂开的概率,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胎圈内侧子口胶与气密层胶接口处易裂开的问题,提升了胎圈的结构强度,也延长了轮胎的使用寿命。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胎圈,其特征在于,包括:
钢丝圈(10),所述钢丝圈(10)的外周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所述第一表面(11)相对于所述第二表面(12)靠近所述胎圈的中心轴设置;
胎体(20),包覆在所述钢丝圈(10)外;
加强胶层(30),包覆在所述胎体(20)外;
子口胶层(40),位于所述钢丝圈(10)外侧的所述子口胶层(40)的子口端部(41)位于所述加强胶层(30)与所述胎体(20)之间;
其中,沿所述胎圈的径向,所述子口端部(41)位于第一基准面C与第二表面(12)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基准面C与所述第一表面(11)和所述第二表面(12)均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基准面C与所述第一表面(11)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第一基准面C与所述第二表面(12)之间的距离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胎圈,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胎圈的径向,位于所述钢丝圈(10)外侧的所述加强胶层(30)的胶层端部(31)位于所述钢丝圈(10)的第一表面(11)与所述胎圈的胎踵(50)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胎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口端部(41)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准面C靠近所述第二表面(12)设置;其中,所述子口端部(41)与所述第二表面(12)之间具有第一距离H1,所述第一距离H1满足:5mm≤H1≤15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胎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层端部(31)相对于所述胎踵(50)靠近所述第一表面(11)设置;所述胶层端部(31)与所述第一表面(11)之间具有第二距离H2,所述胎踵(50)与所述第一表面(11)之间具有第三距离H3;其中,所述第二距离H2与所述第三距离H3之间满足:0<H2≤2/3H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胎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胶层(30)在第二基准面B处具有第一宽度S1,所述加强胶层(30)在第一基准面C处具有第二宽度S2,所述加强胶层(30)在第三基准面A处具有第三宽度S3,所述第一宽度S1、所述第二宽度S2以及所述第三宽度S3之间满足:S1>S2>S3;其中,所述第二基准面B与第二表面(12)重合设置,第三基准面A与第一表面(11)重合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胎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宽度S1≥5mm;和/或,
所述第二宽度S2满足:2mm≤S2≤3mm;和/或,
所述第三宽度S3满足:0<S3≤1m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胎圈,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基准面B至所述第一基准面C的方向上,所述加强胶层(30)的宽度逐渐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胎圈,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基准面C至所述第三基准面A的方向上,所述加强胶层(30)的宽度逐渐减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胎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胎圈还包括:
胎体帘布(60),包覆在所述胎体(20)外;
过渡胶层(70),设置在所述胎体帘布(60)与所述加强胶层(30)之间。
10.一种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胎圈。
CN202220953206.6U 2022-04-22 2022-04-22 胎圈及具有其的轮胎 Active CN2176720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53206.6U CN217672005U (zh) 2022-04-22 2022-04-22 胎圈及具有其的轮胎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53206.6U CN217672005U (zh) 2022-04-22 2022-04-22 胎圈及具有其的轮胎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72005U true CN217672005U (zh) 2022-10-28

Family

ID=837354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53206.6U Active CN217672005U (zh) 2022-04-22 2022-04-22 胎圈及具有其的轮胎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720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00292B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pneumatic tire
EP0736697A2 (en) Bellows type air spring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20220297482A1 (en) Ti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ire
CN204526672U (zh) 一种全钢子午线重载轮胎
US10046529B2 (en) Method for repairing radial tire, repaired radial tire, and patch rubber
CN104669952A (zh) 一种全钢子午线重载轮胎
CN217672005U (zh) 胎圈及具有其的轮胎
JP461662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210206206A1 (en) Pneumatic tire
JP6078462B2 (ja) チューブタイヤ用のフラップ
CN207984468U (zh) 全钢子午线全新重载胎圈结构轮胎
KR20030042060A (ko) 비드내구성을 향상시킨 중하중용 래디알 타이어
JP6660254B2 (ja) タイヤの修理方法および修理済みタイヤ
US10994507B2 (en) Arrangement applied to an envelope for retreading tyres
CN211106782U (zh) 轻载半钢子午线轮胎
JP2015157583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216331232U (zh) 轮胎
KR200465068Y1 (ko) 비드부를 보강한 공기입 타이어
CN216331238U (zh) 轮胎
CN216610754U (zh) 胎圈结构及具有其的轮胎
CN217259423U (zh) 一种全钢子午线轮胎
CN210526199U (zh) 一种胎面接头搭接稳定的轮胎
CN216331233U (zh) 轮胎
CN218519481U (zh) 赛车轮胎
CN216969226U (zh) 一种改善轮胎胎圈气泡的轮胎圈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