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40542U - 支撑层和折叠式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支撑层和折叠式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40542U
CN217640542U CN202221112270.8U CN202221112270U CN217640542U CN 217640542 U CN217640542 U CN 217640542U CN 202221112270 U CN202221112270 U CN 202221112270U CN 217640542 U CN217640542 U CN 2176405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s
edge
hole
support layer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1227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玉军
熊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11227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40542U/zh
Priority to CN202222394934.0U priority patent/CN2192462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405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405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撑层和折叠式终端设备,涉及折叠式显示技术领域,可以提高支撑层的量产率。该支撑层包括至少一个弯折部;弯折部包括多个第一通孔列,每个第一通孔列包括相互间隔的N行通孔;至少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列之间设置有第二通孔列,每个第二通孔列包括相互间隔的(N‑1)行通孔,第一通孔列和第二通孔列中的通孔相互错开设置;第一通孔列中,位于第一行和第N行的通孔为第一通孔,长度为H1;第一通孔列中,除第一行和最后一行的其它行的通孔,以及,位于第二通孔列中的通孔均为第二通孔,长度为H2,H1和H2满足:(1/2)H2<H1<H2;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之间的区域为边缘区域;该边缘区域除了包括第二通孔外,还设置有开口。

Description

支撑层和折叠式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折叠式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撑层和折叠式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折叠式终端逐渐成为未来移动电子产品的一个发展趋势。折叠式终端在展开状态下,能够获得较大的显示面积,提升视觉效果。折叠式终端在折叠状态下,能够获得较小的体积,便于用户携带。因此,折叠式终端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
折叠式终端的显示屏通常为柔性显示屏。由于柔性显示屏较柔软,因此,需要通过支撑层对柔性显示屏进行支撑,以防止柔性显示屏平整度差,出现波纹形纹路,影响显示画面的质量。
然而,支撑层存在量产良率较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支撑层和折叠式终端设备。可以提高支撑层的量产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层,包括至少一个弯折部;弯折部包括相对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弯折部包括多个第一通孔列,每个第一通孔列包括相互间隔的 N行通孔,每个第一通孔列所包括的N行通孔的排列方向为第一方向,其中,第一方向为第一边缘指向第二边缘的方向;N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沿第二方向,至少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列之间设置有第二通孔列,每个第二通孔列包括相互间隔的(N-1)行通孔,每个第二通孔列所包括的(N-1)行通孔的排列方向为第一方向,且第一通孔列和第二通孔列中的通孔相互错开设置,其中,第二方向为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第一通孔列中,位于第一行和第N行的通孔为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长度为H1;第一通孔列中,除第一行和最后一行的其它行的通孔,以及,位于第二通孔列中的通孔为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的长度为H2,H1和H2满足:(1/2)H2<H1<H2;沿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之间的区域为边缘区域;沿第一方向,边缘区域包括连续的第一边缘子区域和第二边缘子区域;包括第二通孔的子区域为第一边缘子区域;不包括第二通孔的子区域为第二边缘子区域;第二边缘子区域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口。
通过在靠近边缘的支撑层保留的区域设置开口,减小边缘的支撑层保留的区域的面积,使得边缘的支撑层保留的区域的宽度与中间设置通孔区域的宽度趋于一致,避免靠近边缘的支撑层保留的区域较宽,导致该区域发生形变,提高支撑层的量产良率。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开口未贯穿支撑层,以形成凹槽,以减小该区域的重力以及该区域的接触面积,避免此区域较重,重心偏移,加上刻蚀面积和中间不一致,应力释放程度有差异,导致该区域发生形变。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上述开口为凹槽的基础上,位于第一行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之间的第二边缘子区域内的凹槽的一端与位于同一边缘区域的第一边缘子区域内的第二通孔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一边缘齐平;位于第N行的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之间的第二边缘子区域内的凹槽的一端与位于同一边缘区域的第一边缘子区域内的第二通孔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二边缘齐平,进一步减小该区域的重力以及该区域的接触面积,避免此区域较重,重心偏移,加上刻蚀面积和中间不一致,应力释放程度有差异,导致该区域发生形变。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开口贯穿支撑层,进一步减小该区域的重力以及该区域的接触面积,避免此区域较重,重心偏移,加上刻蚀面积和中间不一致,应力释放程度有差异,导致该区域发生形变。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上述开口贯穿支撑层的基础上,第二边缘子区域内的开口与位于同一边缘区域的第一边缘子区域内的第二通孔相连通,即将位于第二通孔列中的第二通孔延伸至第二边缘子区域,使得第二边缘子区域内的支撑层的宽度与中间行中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列之间的支撑层的宽度相等,接触面积相等,整个弯折部的重力均匀,避免靠近边缘的支撑层保留的区域发生形变,且还可以简化工艺步骤。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上述开口贯穿支撑层的基础上,位于第一行的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之间的开口与第一边缘的最近距离以及位于第N行的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之间的开口与第二边缘的最近距离均为第一预设距离,即开口并未延伸至支撑层的边缘,这样设置,在使得位于第二边缘子区域的支撑层的面积减少的同时,还可以使得该区域承受外力的能力增加。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上述位于第一行的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之间的开口与第一边缘的最近距离以及位于第N行的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之间的开口与第二边缘的最近距离均为第一预设距离的基础上,沿第一方向,同一通孔列中,相邻的两个通孔之间的间隙的长度为第二预设距离;第一预设距离等于第二预设距离,即与中间段的结构基本相同,使得这个弯折部的重力均匀,避免靠近边缘的支撑层保留的区域发生形变,且还可以简化工艺步骤。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上述开口贯穿支撑层的基础上,相邻的两个第二边缘子区域内的支撑层之间设置有连接结构,通过连接结构将相邻的两个第二边缘子区域内的支撑层相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二边缘子区域内的支撑层之间相互作用,以提高相邻的两个第二边缘子区域内的支撑层承受外力的能力。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上述相邻的两个第二边缘子区域内的支撑层之间设置有连接结构的基础上,沿第一方向,第二边缘子区域内的支撑层的长度为S3;连接结构到弯折部的边缘的最近距离为S4,S3和S4满足:(1/10)S3≤S4≤(1/5)S3,即不会因为连接结构515到支撑层50的边缘的距离过小导致支撑层50的边缘保留的区域的面积较大,也不会因为连接结构515到支撑层50的边缘的距离过大使得相邻的两个第二边缘子区域RR2内的支撑层之间相互作用力减小,导致连接结构515的连接作用不明显。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开口的截面轮廓包括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或跑道形等。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式终端设备,包括:柔性显示屏;第一方面的支撑层,支撑层位于柔性显示屏的一侧,用于对柔性显示屏进行支撑。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折叠式终端设备还包括结构组件,结构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机身部、至少一个第二机身部以及位于第一机身部和所述第二机身部之间的折叠机构;沿第三方向,柔性显示屏包括显示面和背面,其中,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且垂直于第二方向;柔性显示屏包括连续的第一显示部、第二显示部和第三显示部;第一显示部和第三显示部为柔性显示屏非弯曲的部分;第二显示部为柔性显示屏弯曲的部分;第一机身部位于第一显示部的背面背离显示面的一侧,折叠机构位于第二显示部的背面背离显示面的一侧,第二机身部位于第三显示部背面的背面背离显示面的一侧;支撑层位于结构组件和柔性显示屏之间;支撑层包括连续的第一平坦部、弯折部和第二平坦部;第一平坦部与第一显示部相对应,用于对第一显示部进行支撑;弯折部与第二显示部相对应,用于对第二显示部进行支撑;第二平坦部与第三显示部相对应,用于对第三显示部进行支撑。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开口未贯穿所述支撑层,以形成凹槽;沿第三方向,支撑层包括第一面和第二面;其中,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且垂直于第二方向;凹槽的槽口位于第一面;第一面位于第二面背离柔性显示屏的一侧,即设置凹槽的一面不与柔性显示屏接触,提高柔细显示屏的平整度。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支撑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折叠式终端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折叠式终端的侧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折叠式终端的侧视图;
图5为图2沿BB’方向的截面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支撑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支撑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沿CC’方向的截面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支撑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支撑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支撑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DD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柔性显示屏;20-第一机身分部;30-第二机身分部;40-折叠机构;50-支撑层;100-折叠式手机;
11-第一显示部;12-第二显示部;13-第三显示部;
51-弯折部;52-第一平坦部;53-第二平坦部;54-第一边缘;55-第二边缘;511-通孔;511a-第一通孔;511b-第二通孔;512-第一通孔列;513-第二通孔列;514-开口; 515-连接结构;5121-第一通孔子列;5122-第二通孔子列;5123-第三通孔子列;5124-第四通孔子列;5125-第五通孔子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定顺序。例如,第一目标对象和第二目标对象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目标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目标对象的特定顺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例如,多个处理单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处理单元;多个系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
图1为一种支撑层的结构示意图,由图1可知,支撑层50’包括弯折部51’。弯折部51’上设置有相互平行的多列通孔,每列通孔包括相互间隔布置的多个通孔511’。相邻两列通孔所包括的多个通孔511’相互错开布置。这样设置有利于提高弯折部51’的机械强度,从而更好地支撑柔性显示屏中对应支撑层50’的弯折部51’的部分,提高折叠式终端设备的表面平整度。
经过申请人研究发现,支撑层50’刻蚀后,在产品转运、拿取等过程中,难免会有触碰到支撑层50’两端边缘的情况。由于靠近边缘的支撑层保留的区域(如图1中的 QQ区域的部分)的宽度(图1中的W1)远大于中间设置通孔区域的宽度(图1中的 W2和W3之和),例如W1大约等于2.5倍的W2和W3之和,接触面积变大,同时此区域较重,重心偏移,加上刻蚀面积和中间不一致,应力释放程度有差异等多种因素,导致靠近边缘的支撑层保留的区域很容易发生支撑层50’厚度方向上的形变,例如翘起,产品报废。依照量产良率监控,此部分的不良损失高达10~15%。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层,通过在靠近边缘的支撑层保留的区域设置开口,减小边缘的支撑层保留的区域的面积,使得边缘的支撑层保留的区域的宽度与中间设置通孔区域的宽度趋于一致,避免靠近边缘的支撑层保留的区域较宽,导致该区域发生形变,提高支撑层的量产良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层应用于折叠式终端设备,通过支撑层对折叠式终端设备中的柔性显示屏进行支撑。折叠式终端设备例如可以是手机、电脑、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车载电脑、电视、智能穿戴式设备、智能家居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折叠式终端设备的具体形式不作限定。
下面结合折叠式终端设备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层进行详细介绍。如图2所示,以下为了方便说明,以折叠式终端设备是折叠式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清楚描述后续各结构特征及结构特征的位置关系,以X轴方向、Y轴方向及Z轴方向来规定折叠式手机内各结构的位置关系。其中,X轴方向 (也称第二方向)为折叠式手机展开后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也称第一方向)为折叠式手机展开后的长度方向,Z轴方向(也称第三方向)为折叠式手机展开后的厚度方向。
参见图2,折叠式手机100包括柔性显示屏10。
柔性显示屏10例如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OLED显示屏无需背光模组,且OLED显示屏中的衬底基板例如可以采用柔性树脂材料,例如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使得OLED 显示屏具有可弯折的特性。当然,柔性显示屏10的类型包括但是不限于OLED显示屏,只要可以实现弯折的显示屏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继续参见图2,折叠式手机还包括结构组件。沿X轴方向,结构组件包括第一机身部20、第二机身部30以及位于第一机身部20和第二机身部30之间的折叠机构40,该折叠机构40例如可以包括转轴。转轴分别与第一机身部20和第二机身部30相连接。第一机身部20、转轴、第二机身部30可以用于承载柔性显示屏10。第一机身部20、第二机身部30可以分别绕转轴进行旋转,实现柔性显示屏10的折叠或展开等状态,进而实现折叠式手机的折叠或展开等状态。
图2示出的是折叠式手机展开后的示意图。图3和4示出的是折叠式手机折叠时的示意图。图3中,当折叠式手机折叠时,其可以朝向柔性显示屏10的出光方向(图3 中箭头所指)折叠,即第一机身部20、第二机身部30绕转轴进行旋转的方向与柔性显示屏10的出光方向相同。图4中,当折叠式手机折叠时,其可以朝背离柔性显示屏10 的出光方向(图4中箭头所指)折叠,即第一机身部20、第二机身部30绕转轴进行旋转的方向与柔性显示屏10的出光方向相反。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折叠机构40的相关附图为简化的结构示意图,该折叠机构40不限于图中的结构,还可以包括其他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还需要说明的是,该折叠式手机可以在多个位置处发生折叠,相应的,结构组件可以包括多个折叠机构40和多个机身分部。例如可以包括两个折叠机构40和三个机身分部,相邻的两个机身分部之间通过一个折叠机构40相连,这样一来,该折叠式手机具有两个折叠位置。可见,结构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折叠机构40和至少两个机身分部,相邻两个机身分部通过一个折叠机构40相连。为了方便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均以结构组件包括一个折叠机构40和两个机身分部(即第一机身部20和第二机身部30)为例进行说明。
参见图5,沿X轴方向,柔性显示屏10包括连续的第一显示部11、第二显示部12 和第三显示部13。第一显示部11和第三显示部13可以是柔性显示屏10非弯曲的部分。第二显示部12可以是柔性显示屏10中的弯曲的部分。
沿Z轴方向,柔性显示屏10包括显示面(也为出光面)AA和背面NAA。柔性显示屏10可以通过显示面AA显示图像。背面NAA可以是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面。
沿Z轴方向,第一机身部20位于第一显示部11的背面NAA背离显示面AA的一侧,折叠机构40位于第二显示部12的背面NAA背离显示面AA的一侧,第二机身部 30位于第三显示部13背面NAA背离显示面AA的一侧。
继续参见图5,折叠式手机还包括支撑层50,位于结构组件和柔性显示屏10之间,用于对柔性显示屏50进行支撑。支撑层50例如包括金属板,金属板的材料例如包括铜、钛合金等。可选的,折叠式手机还包括位于支撑层50和柔性显示屏10之间的基材(图中未示出)。基材的材料例如可以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酰亚胺(Polyimide,PI)、泡棉等。支撑层50例如通过光学胶或亚敏胶等与基材固定在一起。
支撑层50可以包括连续的第一平坦部52、弯折部51和第二平坦部53。第一平坦部52与第一显示部11相对应,用于对第一显示部11进行支撑。弯折部51与第二显示部12相对应,用于对第二显示部12进行支撑。第二平坦部53与第三显示部13相对应,用于对第三显示部13进行支撑。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平坦部52与第一显示部11相对应为:第一显示部11在XY面的正投影与第一平坦部52在XY面的正投影交叠,例如,第一显示部11在XY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平坦部52在XY面的正投影内。弯折部51与第二显示部12相对应为:第二显示部12在XY面的正投影与弯折部51在XY面的正投影交叠,例如,第二显示部 12在XY面的正投影位于弯折部51在XY面的正投影内。第二平坦部53与第三显示部 13相对应为:第三显示部13在XY面的正投影与第二平坦部53在XY面的正投影交叠,例如,第三显示部13在XY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平坦部53在XY面的正投影内。
结合图6,沿X轴方向,支撑层50的弯折部51包括多个第一通孔列512。
沿Y轴方向,支撑层50包括相对的第一边缘54和第二边缘55,其中,第一边缘 54和第二边缘55也为弯折部51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
每个第一通孔列512包括相互间隔的N行通孔511,每个第一通孔列512所包括的 N行通孔511的排列方向为Y轴方向,即每个第一通孔列512中的N个通孔511由第一边缘54排列至第二边缘55,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沿X轴方向,至少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列512之间设置有第二通孔列513,每个第二通孔列513包括相互间隔的(N-1)行通孔511,每个第二通孔列513所包括的(N-1)行通孔511的排列方向也为Y轴方向,且第一通孔列512和第二通孔列513中的通孔511相互错开设置。此外,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列512之间的距离相等,相邻的两个第二通孔列513之间的距离相等,且沿X轴方向,第二通孔列513到其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列512的距离相等。
示例性的,继续参见图6,沿X轴方向,支撑层的弯折部51包括五个第一通孔列512。五个第一通孔列512分别为第一通孔子列5121、第二通孔子列5122、第三通孔子列5123、第四通孔子列5124和第五通孔子列5125。每个第一通孔列512包括相互间隔的三行通孔511,每个第一通孔列512所包括的三行通孔511的排列方向为Y轴方向。沿X轴方向,至少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列512之间设置有第二通孔列513,即第一通孔子列5121和第二通孔子列5122之间、第二通孔子列5122和第三通孔子列5123之间、第三通孔子列5123和第四通孔子列5124之间、第四通孔子列5124和第五通孔子列 5125之间均设置有一个第二通孔列513。每个第二通孔列513包括相互间隔的两行通孔 511,每个第二通孔列513所包括的两行通孔511的排列方向也为Y轴方向,且第一通孔列512和第二通孔列513中的通孔511相互错开设置。
所谓第一通孔列512和第二通孔列513中的通孔511相互错开设置即为:前一列的第i行的通孔511的一部分与该列的第i行的通孔511在YZ面的正投影上交叠,前一列的第i行的通孔511的另一部分与该列的第(i+1)行的通孔511在YZ面的正投影上交叠,其中,i为大于或等于1,小于或等于(N-1)的正整数。
需要说明的是,至少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列512之间设置有第二通孔列513可以是仅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列512之间设置有第二通孔列513,如图6所示;还可以是除了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列512之间设置有第二通孔列513之外,第一通孔子列5121的左侧设置有一个第二通孔列513,和/或,第五通孔子列5125的右侧设置有一个第二通孔列513,如图7所示。
上述通孔511在XY面的截面轮廓例如包括跑道形、椭圆形、长方形、菱形、圆形或以上至少两种的组合形成的形状等。其中,至少两种的组合形成的形状例如包括三个跑道形和一个长方形组合形成的形状,或者,两个跑道形、一个圆形和一个长方形组合形成的形状,或者,两个跑道形、一个椭圆和一个长方形组合形成的形状等。
可以理解的是,跑道形可以是:两个弧形与一矩形相对两边围城的形状,其中,两个弧形相对设置,且两个弧形分别与相对的两边邻接。三个跑道形和一个长方形形成的形状为沿Y轴方向,其中两个跑道形分别位于长方形的两端,另一个跑道形位于长方形的中间所形成的形状,如图6或图7所示。两个跑道形、一个圆形和一个长方形组合形成的形状为沿Y轴方向,其中两个跑道形分别位于长方形的两端,圆形位于长方形的中间所形成的形状,(图中未示出)。两个跑道形、一个椭圆和一个长方形组合形成的形状为沿Y轴方向,其中两个跑道形分别位于长方形的两端,椭圆形位于长方形的中间所形成的形状(图中未示出)。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均以通孔511在XY面的截面轮廓为三个跑道形和一个长方形形成的形状为例进行说明。
继续参见图6,第一通孔列512中,位于第一行和第N行的通孔为第一通孔511a,第一通孔511a的长度为H1;第一通孔列512中,除第一行和最后一行的其它行的通孔为第二通孔511b,第二通孔511b的长度为H2,H1和H2满足:(1/2)H2<H1<H2。此外,位于第二通孔列513中的通孔511也为第二通孔511b。即图6中,第一通孔子列 5121、第二通孔子列5122、第三通孔子列5123、第四通孔子列5124和第五通孔子列 5125中的第一行的所有通孔以及第三行的所有通孔均为第一通孔511a,第一通孔子列 5121、第二通孔子列5122、第三通孔子列5123、第四通孔子列5124和第五通孔子列 5125中的第二行的所有通孔以及第二通孔列513中的所有通孔均为第二通孔511b。也就是说,由于第一通孔列512中,位于第一行和第N行的通孔511所在的区域的长度短于其他通孔511所在区域的长度,因此,不能设置完整的通孔511,该区域只能设置通孔511的一部分(该部分称为第一通孔511a),通孔511的一部分的长度为H1,完整的通孔的长度为H2,H1和H2满足:(1/2)H2<H1<H2。
当H1和H2满足:(1/2)H2<H1<H2时,相邻两列的第一通孔511a之间的区域为边缘区域RR。示例性的,位于第一通孔子列5121和第二通孔子列5122中的第一行和第三行的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511a之间的区域、位于第三通孔子列5123和第二通孔子列5122中的第一行和第三行的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511a之间的区域、位于第三通孔子列5123和第四通孔子列5124中的第一行和第三行的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511a之间的区域和位于第五通孔子列5125和第四通孔子列5124中的第一行和第三行的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511a之间的区域均为边缘区域RR。
沿Y轴方向,边缘区域RR包括连续的第一边缘子区域RR1和第二边缘子区域 RR2;包括第二通孔列513的第二通孔511b的子区域为第一边缘子区域RR1;不包括第二通孔列513的第二通孔511b的子区域为第二边缘子区域RR2(也为图1中的QQ 区域);第二边缘子区域RR2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口514。开口514的设置,使得位于第二边缘子区域RR2的支撑层的面积减少,进而使得位于第二边缘子区域RR2内的支撑层的宽度与中间行相邻两列第一通孔列512之间的支撑层的宽度趋于一致,避免靠近边缘的支撑层保留的区域较宽,导致该区域发生形变,提高支撑层的量产良率。
对于开口514在XY轴的截面轮廓,本申请实施例对开口514在XY轴的截面轮廓不进行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示例性的,开口514在XY 轴的截面轮廓例如包括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跑道形等。图6以开口514在 XY轴的截面轮廓为圆形为例进行的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沿Z轴方向,该开口514可以贯穿支撑层50,例如参见图6;也可以不贯穿支撑层50,以形成凹槽,例如参见图8和图9。
当开口514为凹槽时,参见图10,第一通孔列512中,位于第一行的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511a之间的凹槽的一端连通第二通孔列513中,位于第一行的第二通孔511b,另一端与第一边缘54齐平。第一通孔列512中,位于第N行的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 511a之间的凹槽的一端连通第二通孔列513中,位于第(N-1)行的第二通孔511b,另一端与第二边缘55齐平。这样设置,可以进一步使得位于第二边缘子区域RR2的支撑层的面积减少,避免靠近边缘的支撑层保留的区域较宽,导致该区域发生形变,同时,还可以使得该区域承受外力的能力增加。
当开口514贯穿支撑层50时,参见图11,位于第一行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511a之间的第二边缘子区域RR2内的凹槽的一端与位于同一边缘区域RR的第一边缘子区域 RR1内的第二通孔511b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一边缘54齐平。即第一通孔列512中,位于第一行的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511a之间的开口514与第二通孔列513中,位于第一行的第二通孔511b相连通。亦即第二通孔列513中,位于第一行的第二通孔511b延伸至第一通孔列512中,位于第一行的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511a之间的区域(即第二边缘子区域RR2)。
位于第N行的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511a之间的第二边缘子区域RR2内的凹槽的一端与位于同一边缘区域RR的第一边缘子区域RR1内的第二通孔511b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二边缘55齐平。即第一通孔列512中,位于第N行的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511a之间的开口514与第二通孔列513中,位于第(N-1)行的第二通孔511b相连通。亦即第二通孔列513中,位于第(N-1)行的第二通孔511b延伸至第一通孔列512中,位于第 N行的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511a之间的开口的区域(即第二边缘子区域RR2)。
这样设置,使得第二边缘子区域RR2内的支撑层的宽度与中间行中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列512之间的支撑层的宽度相等。即使得靠近边缘的支撑层保留的区域(如图1 中的QQ区域的部分)的宽度(图1中的W1)与中间设置通孔区域的宽度(图1中的 W2和W3之和)一致,避免靠近边缘的支撑层保留的区域发生形变,且还可以简化工艺步骤。
当开口514贯穿支撑层50时,继续参见图11,位于第一行的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511a之间的开口514与第一边缘54的最近距离以及位于第N行的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 511a之间的开口514与第二边缘55的最近距离均为第一预设距离S1,其中,第一预设距离S1的具体值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示例性的,位于同一列,且相邻的两个通孔511之间的间隙的长度为第二预设距离 S2。第一预设距离S1例如等于第二预设距离S2。也就是说,开口514并未延伸至支撑层50的边缘,这样设置,在使得位于第二边缘子区域RR2的支撑层的面积减少的同时,还可以使得该区域承受外力的能力增加。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图11是以开口514与第二通孔511b相连通为例进行的说明。当然,当开口514与第二通孔511b不连通时,开口514与第一边缘54和第二边缘55之间也是满足上述关系的,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第二边缘子区域RR2承受外力的能力。参见图12和图13,相邻的两个第二边缘子区域RR2内的支撑层之间设置有连接结构515,通过连接结构515将相邻的两个第二边缘子区域RR2内的支撑层相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二边缘子区域 RR2内的支撑层之间相互作用,以提高相邻的两个第二边缘子区域RR2内的支撑层承受外力的能力。也就是说,在使得第二边缘子区域RR2的支撑层的面积减少,避免靠近边缘的支撑层保留的区域较宽,导致该区域发生形变的同时,还可以使得该区域承受外力的能力增加。
在此情况下,第二边缘子区域RR2的长度为S3,连接结构515到支撑层50的边缘的距离为S4,S3和S4满足:(1/10)S3≤S4≤(1/5)S3,这样设置,即不会因为连接结构515到支撑层50的边缘的距离过小导致支撑层50的边缘保留的区域的面积较大,也不会因为连接结构515到支撑层50的边缘的距离过大使得相邻的两个第二边缘子区域RR2内的支撑层之间相互作用力减小,导致连接结构515的连接作用不明显。因此,本实施例较佳的设置S3和S4满足:(1/10)S3≤S4≤(1/5)S3,以在保证相邻的两个第二边缘子区域RR2内的支撑层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同时,避免支撑层50的边缘保留的区域的面积较大。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支撑层,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包括相对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
所述弯折部包括多个第一通孔列,每个所述第一通孔列包括相互间隔的N行通孔,每个所述第一通孔列所包括的N行所述通孔的排列方向为第一方向,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边缘指向所述第二边缘的方向;N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
沿第二方向,至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通孔列之间设置有第二通孔列,每个所述第二通孔列包括相互间隔的(N-1)行通孔,每个所述第二通孔列所包括的(N-1)行所述通孔的排列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且所述第一通孔列和所述第二通孔列中的通孔相互错开设置,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为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
所述第一通孔列中,位于第一行和第N行的所述通孔为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长度为H1;所述第一通孔列中,除第一行和最后一行的其它行的所述通孔,以及,位于所述第二通孔列中的通孔为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长度为H2,H1和H2满足:(1/2)H2<H1<H2;
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通孔之间的区域为边缘区域;
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边缘区域包括连续的第一边缘子区域和第二边缘子区域;
包括所述第二通孔的子区域为所述第一边缘子区域;不包括所述第二通孔的子区域为所述第二边缘子区域;
所述第二边缘子区域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未贯穿所述支撑层,以形成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层,其特征在于,位于第一行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通孔之间的第二边缘子区域内的凹槽的一端与位于同一所述边缘区域的所述第一边缘子区域内的第二通孔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边缘齐平;
位于第N行的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通孔之间的第二边缘子区域内的凹槽的一端与位于同一所述边缘区域的所述第一边缘子区域内的第二通孔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边缘齐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贯穿所述支撑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边缘子区域内的开口与位于同一所述边缘区域的所述第一边缘子区域内的第二通孔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支撑层,其特征在于,位于第一行的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之间的开口与所述第一边缘的最近距离以及位于第N行的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之间的开口与所述第二边缘的最近距离均为第一预设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层,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同一通孔列中,相邻的两个通孔之间的间隙的长度为第二预设距离;所述第一预设距离等于所述第二预设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层,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边缘子区域内的支撑层之间设置有连接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撑层,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边缘子区域内的支撑层的长度为S3;所述连接结构到所述弯折部的边缘的最近距离为S4,S3和S4满足:(1/10)S3≤S4≤(1/5)S3。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的截面轮廓包括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或跑道形。
11.一种折叠式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柔性显示屏;
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支撑层,所述支撑层位于所述柔性显示屏的一侧,用于对所述柔性显示屏进行支撑。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折叠式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结构组件,所述结构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机身部、至少一个第二机身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机身部和所述第二机身部之间的折叠机构;
沿第三方向,所述柔性显示屏包括显示面和背面,其中,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所述柔性显示屏包括连续的第一显示部、第二显示部和第三显示部;所述第一显示部和所述第三显示部为所述柔性显示屏非弯曲的部分;所述第二显示部为所述柔性显示屏弯曲的部分;
所述第一机身部位于所述第一显示部的所述背面背离所述显示面的一侧,所述折叠机构位于所述第二显示部的所述背面背离所述显示面的一侧,所述第二机身部位于所述第三显示部背面的所述背面背离所述显示面的一侧;
所述支撑层位于所述结构组件和所述柔性显示屏之间;
所述支撑层包括连续的第一平坦部、所述弯折部和第二平坦部;
所述第一平坦部与所述第一显示部相对应,用于对所述第一显示部进行支撑;
所述弯折部与所述第二显示部相对应,用于对所述第二显示部进行支撑;
所述第二平坦部与所述第三显示部相对应,用于对所述第三显示部进行支撑。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折叠式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未贯穿所述支撑层,以形成凹槽;
沿第三方向,所述支撑层包括第一面和第二面;其中,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所述凹槽的槽口位于所述第一面;
所述第一面位于所述第二面背离所述柔性显示屏的一侧。
CN202221112270.8U 2022-05-10 2022-05-10 支撑层和折叠式终端设备 Active CN2176405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12270.8U CN217640542U (zh) 2022-05-10 2022-05-10 支撑层和折叠式终端设备
CN202222394934.0U CN219246299U (zh) 2022-05-10 2022-05-10 支撑层和折叠式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12270.8U CN217640542U (zh) 2022-05-10 2022-05-10 支撑层和折叠式终端设备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94934.0U Division CN219246299U (zh) 2022-05-10 2022-05-10 支撑层和折叠式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40542U true CN217640542U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5235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94934.0U Active CN219246299U (zh) 2022-05-10 2022-05-10 支撑层和折叠式终端设备
CN202221112270.8U Active CN217640542U (zh) 2022-05-10 2022-05-10 支撑层和折叠式终端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94934.0U Active CN219246299U (zh) 2022-05-10 2022-05-10 支撑层和折叠式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19246299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46299U (zh) 2023-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062750A1 (zh) 一种折叠显示器支撑件及显示装置
US11540404B2 (en) Supporting structur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apparatus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EP3817059A1 (en) Display component, display module, manufacturing method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2599577B (zh) 一种显示屏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CN214042900U (zh) 显示模组、电子设备
CN111863891A (zh) 柔性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4170912B (zh)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3142580A1 (zh) 支撑板、可折叠显示模组及可折叠显示装置
CN112002227A (zh) 柔性显示面板及柔性显示设备
CN217640542U (zh) 支撑层和折叠式终端设备
CN111911525A (zh) 支撑装置以及可折叠装置
CN113241007A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5843151A (zh) 柔性屏幕组件和电子设备
WO2023240955A1 (zh) 电子设备及其显示模组
CN218788250U (zh) 柔性显示屏的支撑板
CN110392134B (zh) 一种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2536421U (zh) 支撑装置以及可折叠装置
JP2003295213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12102723A (zh) 显示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213754726U (zh) 一种中框支架及显示设备
CN114783291B (zh) 显示基板、柔性线路板和显示装置
CN113380145B (zh) 支撑件、柔性屏组件及终端设备
CN218918344U (zh) 显示模组及应用所述显示模组的电子设备
CN217467906U (zh) 显示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US20230405964A1 (en) Support plate,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