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32185U - 一种电子车窗膜的控制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车窗膜的控制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32185U
CN217632185U CN202220933436.6U CN202220933436U CN217632185U CN 217632185 U CN217632185 U CN 217632185U CN 202220933436 U CN202220933436 U CN 202220933436U CN 217632185 U CN217632185 U CN 2176321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ow
vehicle
module
control system
wireless transcei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93343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小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Film Curta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Film Curta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Film Curta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Film Curta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93343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321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321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321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indow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车窗膜的控制系统及车辆,该系统包括:主控板以及分别设置于每个车窗上的车窗模块;车窗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无线收发模块、驱动模块以及电子车窗膜;主控板包括:无线收发模块、信号采集模块以及处理器,无线收发模块和信号采集模块均连接处理器,主控板无线收发模块与车窗模块无线收发模块相对应,进而解决了在车门上走线的困难,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安装施工的便捷性。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车窗膜的控制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车窗膜的控制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的车窗上多采用有色玻璃,或者贴膜等方式以减少进入车内的光线,以避免阳光直射带来的不适感。但是,玻璃的透明度不可控,进而无法对车内的隐私性进行保护,也无法提高遮阳性来提高车内的舒适性。
现有采用电子车窗膜,通过通电控制车窗的透明度,以确保车内的隐私性、遮阳度可控。但是,车窗膜的控制需要通电控制,这样需要在车门上走线,走线,也就是说需要将车门上的控制机构与车仓前部内的控制机构连线控制,由于车门是可动的,走线的困难性不言而喻。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电子车窗膜的控制系统。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子车窗膜的控制系统,包括:
主控板以及分别设置于每个车窗上的车窗模块;
车窗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无线收发模块、驱动模块以及电子车窗膜;
所述主控板包括:第二无线收发模块、信号采集模块以及处理器,所述第二无线收发模块和所述信号采集模块均连接所述处理器,所述第二无线收发模块与所述第一无线收发模块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信号采集模块包括:车辆点火状态采集单元、车门状态采集单元、车辆转向采集单元、车辆档位采集单元以及环境信息采集单元。
进一步地,还包括:
供电模块,连接所述驱动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供电模块提供12V的供电电源。
进一步地,所述车窗具体为:左前门车窗、右前门车窗、左后门车窗、右后门车窗、天窗以及后档窗。
进一步地,在所述车窗为所述左前门车窗或所述右前门车窗时,所述电子车窗膜预留出后视镜的位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
终端设备,无线连接所述主控板。
进一步地,所述主控板与如下任意一种连接:
CAN、LIN总线、车载局域网、专用高低电平线。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模块包括:升压电路、逆变电路以及LDO电路,LDO 电路为升压电路和逆变电路供电,升压电路连接逆变电路,逆变电路连接电子车窗膜。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第一方面中任一所述的电子车窗膜的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子车窗膜的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主控板以及分别设置于每个车窗上的车窗模块;车窗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无线收发模块、驱动模块以及电子车窗膜;主控板包括:第二无线收发模块、信号采集模块以及处理器,第二无线收发模块和信号采集模块均连接处理器,第二无线收发模块与第一无线收发模块相对应,进而解决了在车门上走线的困难,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安装施工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图形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子车窗膜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车窗膜的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主控板101以及分别设置于每个车窗上的车窗模块102;
该电子车窗模块10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无线收发模块1021、驱动模块 1022以及电子车窗膜1023;
该主控板101包括:第二无线收发模块1011、信号采集模块1012以及处理器1013,第二无线收发模块1021和信号采集模块1012均连接处理器1013,第二无线收发模块1011与第一无线收发模块1021相对应。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该电子车窗膜1023通过通电控制可以实现透明状态以及非透明状态的切换,实现隐私性的控制。该电子车窗膜(PDLC Film) 是一种电子控光产品,是指将聚合物分散液晶固化在两层透明导电膜中间,在没有电场作用下,该电子车窗膜处于非透明状态,当提供电场之后,处于透明状态。
该车窗模块102是在每个车窗上均设置,该车窗具体为左前门车窗、右前门车窗、左后门车窗、右后门车窗、天窗以及后档窗,还可以是车辆上其它窗,在此并不作限定。
主要是方便驾乘人员的提高隐私性防护和提高遮阳度,且可控。
为了满足驾车的安全性,在对左前车窗以及右前车窗的电子车窗膜上预留出后视镜的位置,使得无论该电子车窗膜是处于透明状态还是非透明状态,可以使得驾驶员能够通过该后视镜的窗口位置,查看周围的行车状态,以确保行车的安全性。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该主控板101中的信号采集模块1012包括:车辆点火状态采集单元,车门状态采集单元、车辆转向采集单元、车辆档位采集单元以及环境信息采集单元。
车辆点火状态采集单元,用于采集车辆的点火状态,即点火或者未点火,车门状态采集单元用于采集车门的状态,比如,开启,或者关闭。车辆转向采集单元用于采集车辆是否有转向的操作。车辆档位采集单元用于采集车辆的档位信号。环境信息采集单元用于采集周围的天气情况、温度信息以及亮度信息等。
由于该信号采集模块1012与处理器1013连接,该处理器1013还与第二无线发送模块1011连接,在信号采集模块1012采集到上述的信号之后,根据不同信号对电子车窗膜1023状态的不同需求,通过第二无线发送模块1011向车窗模块102的第一无线接收模块1021发送控制指令,使得车窗模块102中的驱动模块1022根据控制指令来控制电子车窗膜1023的通电情况,进而实现对电子车窗膜1023的状态的控制。
比如,在检测到车辆的方向盘转向结束且车辆档位处于行车挡、空挡或者停车挡时且未结束时,控制电子车窗膜1023保持透明状态,而在这些档位触发操作结束之后,控制恢复至之前的状态。
在检测到车辆停车之后,乘车人员开启车门开关时,控制电子车窗膜1023 处于透明状态,使得乘车人员能够看到车辆周围的情况,以确保下车的安全性。当然,车辆在被开启解锁时,控制电子车窗膜1023处于透明状态,以确保乘车的安全性。
在检测到车辆周围环境信息为天色较晚,或者雨雾较大等环境信息时,控制电子车窗膜1023调整为透明状态,以确保行车的安全性。
由于在采集到的信号与电子车窗膜的控制信号之间是通过无线方式实现的,因此,无需在车门上设置车门与车头之间的连线,降低了在车门上布线的难度,同时,提高了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该系统还包括供电模块,该供电模块用于提供 12V电压,且该供电模块连接驱动模块1022,为驱动模块供电。该供电模块具体为车辆电频。该驱动模块1022不仅连接电子车窗膜1023,而且还连接车窗玻璃,实现对车窗玻璃的开启和关闭的控制。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该系统还包括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具体可以是用户的手机或者平板等等,该终端设备无线连接该主控板101,进而通过终端设备控制电子车窗膜1023的状态。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该主控板101与如下任意一种连接:
CAN、LIN总线、车载局域网以及专用高低电平线。
采用上述任意一种连接方式,实现该主控板101与车辆的车载控制器的连接,实现与原车控制系统的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该驱动模块包括:升压电路、逆变电路以及 LD0电路,LDO电路为升压电路和逆变电路供电,升压电路连接逆变电路,逆变电路连接电子车窗膜1023。
其中,LDO电路分别为升压电路和逆变电路中的芯片供电,升压电路用于升高电压,逆变电路用于将直流电变为交流电,最终,实现为电子车窗膜1023 的供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子车窗膜的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主控板以及分别设置于每个车窗上的车窗模块;车窗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无线接收模块、驱动模块以及电子车窗膜;主控板包括:第二无线发送模块、信号采集模块以及处理器,第二无线发送模块和信号采集模块均连接处理器,第二无线发送模块与无线接收模块相对应,进而解决了在车门上走线的困难,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安装施工的便捷性。
实施例二
基于相同的实用新型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实施例一中任一实施方式中的电子车窗膜的控制系统。
采用本实用新型中的车辆,能够确保用户的隐私性,同时,还可以降低在车门上走线的难度,提高了安装便利性。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车窗膜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控板以及分别设置于每个车窗上的车窗模块;
车窗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无线收发模块、驱动模块以及电子车窗膜;
所述主控板包括:第二无线收发模块、信号采集模块以及处理器,所述第二无线收发模块和所述信号采集模块均连接所述处理器,所述第二无线收发模块与所述第一无线收发模块相对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采集模块包括:车辆点火状态采集单元、车门状态采集单元、车辆转向采集单元、车辆档位采集单元以及环境信息采集单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供电模块,连接所述驱动模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模块提供12V的供电电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窗具体为:左前门车窗、右前门车窗、左后门车窗、右后门车窗、天窗以及后档窗。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窗为所述左前门车窗或所述右前门车窗时,所述车窗膜预留出后视镜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终端设备,无线连接所述主控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板与如下任意一种连接:
CAN、LIN总线、车载局域网以及专用高低电平线。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包括:升压电路、逆变电路以及LDO电路;LDO电路为所述升压电路和所述逆变电路供电,所述升压电路连接所述逆变电路,所述逆变电路连接所述电子车窗膜。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权项所述的电子车窗膜的控制系统。
CN202220933436.6U 2022-04-20 2022-04-20 一种电子车窗膜的控制系统及车辆 Active CN2176321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33436.6U CN217632185U (zh) 2022-04-20 2022-04-20 一种电子车窗膜的控制系统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33436.6U CN217632185U (zh) 2022-04-20 2022-04-20 一种电子车窗膜的控制系统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32185U true CN217632185U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48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33436.6U Active CN217632185U (zh) 2022-04-20 2022-04-20 一种电子车窗膜的控制系统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321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83063A (zh) 用于车辆的侧镜
CN215705609U (zh) 车辆设备
CN205098062U (zh) 带有多功能内后视镜的车辆
CN201298942Y (zh) 多功能智能车灯控制模块
CN102069763A (zh) 一种车身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5792924U (zh) 基于汽车无线复合影像辅助驾驶系统
CN212148341U (zh) 车辆
CN111409627A (zh) 智能驾驶控制系统
CN205311481U (zh) 车载右侧视倒车影像辅助系统
CN217632185U (zh) 一种电子车窗膜的控制系统及车辆
CN214112468U (zh) 车身域控制装置、车身控制系统和车辆
CN102632841A (zh) 一种汽车夜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6467275U (zh) 一种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车辆自动遮阳装置
CN204775067U (zh) 一种汽车安全辅助驾驶装置及车辆
US20030146828A1 (en) Control module for adjusting view angle of rearview mirror via vehicular digital bus
CN116373744A (zh) 可折叠式电子后视镜、汽车及其开门预警方法
CN202686137U (zh) 一种汽车三摄像头盲区辅助系统
CN114619963A (zh) 用于辅助车辆驾驶员的视觉的方法及装置
CN111655541B (zh) 用于工业车辆的驾驶员辅助系统
CN214689031U (zh) 车辆的副仪表台区域控制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1710716U (zh) 一种商用车转弯报警装置
CN205220561U (zh) 一种带peps的车身控制模块
CN212022620U (zh) 智能驾驶控制系统
CN113997952A (zh) 一种汽车自动驾驶域控制系统
CN218986480U (zh) 一种电子外后视镜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