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79217U - 一种变频控制间隔磨毛带线捻制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变频控制间隔磨毛带线捻制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79217U
CN217579217U CN202221072251.7U CN202221072251U CN217579217U CN 217579217 U CN217579217 U CN 217579217U CN 202221072251 U CN202221072251 U CN 202221072251U CN 217579217 U CN217579217 U CN 2175792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guide
roller
shaft
sanding
ya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7225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兵
赵宇
蒋东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jiang Xinjufeng Special Yar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jiang Xinjufeng Special Yar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jiang Xinjufeng Special Yar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jiang Xinjufeng Special Yar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7225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792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792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792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02P70/62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related technologies for production or treatment of textile or flexible materials or products thereof, including footwear

Landscapes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频控制间隔磨毛带线捻制机,包括纱架和机架、以及依次设置的牵伸装置、加捻装置、编织装置、成形装置、磨毛装置和卷绕装置;加捻装置包括支撑横板、第一伺服电机、第一传动龙带以及六组导纱轮;编织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伺服电机、第二传动龙带、第一铝盘和编织组件;成形装置包括第二支撑板、第三伺服电机、第三传动龙带、第二铝盘、上支承、空心锭杆和锭底;磨毛装置包括积绒箱、抽吸风机、固定轴和磨毛盒;卷绕装置包括双轴伺服电机、第一导纱器、凸轮轴、绕纱凸轮和压紧组件。本实用新型能够对纱线须条进行牵伸、加捻、编织、丝线包缠和磨毛,间隔磨毛赛络线花型丰富,适用于间隔磨毛赛络线的产品研发和试制。

Description

一种变频控制间隔磨毛带线捻制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频控制间隔磨毛带线捻制机。
背景技术
花式线具有特殊外观和结构,其采用花式捻线机或经改造普通纺纱机上进行纺制。花式线品种多样,可在原料、颜色、成线结构等方面进行变化,已具有多种色彩变化和粗细节等变化,从常规的服用、装饰用纺织品扩展到特种功能产业用纺织品,花式线突破了传统纱线对条干均匀一致的要求,其成纱形式多样、线性条干不均匀,具有不均匀、多层或多组的外观,展现出个性化、功能化的趋势。花式纱线及其织物具有特殊结构和多变色彩,顺应了潮流,深受消费者追捧。研发出新的花式线是增加纱线品种、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效益的有效途径。
目前,对于多组分、编捻复合、编织复合结构的功能花式线尚处于研究阶段,不同的花式线难以采用单一的纺纱机进行纺织,这就导致研究不同的花式线时,需要同步设计纺织机,影响花式线的研究进度,赛络纺织是花式线纺织中细纱、并纱、捻线三合一的用于纺织双纱的纺织方法,赛络纺织的设备较复杂,纺织效率低,赛络线间隔磨毛是丰富花式线花型的主要途径,然而目前花式线间隔磨毛的供需较复杂,产量低,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变频控制间隔磨毛带线捻制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紧凑、能够对赛络线间隔磨毛的变频控制间隔磨毛带线捻制机,以解决上述至少一项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变频控制间隔磨毛带线捻制机,包括纱架和机架、以及依次设置的牵伸装置、加捻装置、编织装置、成形装置、磨毛装置和卷绕装置;
所述纱架的下端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所述纱架的顶端设置有退纱机构;
所述纱架的中部设置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上侧并列设置有两组退丝机构,所述退丝机构的上方设置有第一导丝杆,所述第一导丝杆与所述纱架固定连接;
每组所述退丝机构均包括退丝辊、退丝轴承和步进电机,所述退丝轴承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所述退丝辊通过所述退丝轴承与所述支撑座连接,所述步进电机固定于所述支撑座上,所述步进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退丝辊传动连接
所述支撑座远离所述纱架的一侧设置有导纱杆和第二导丝杆,所述退纱机构导出的纱线绕过所述导纱杆后引入所述牵伸装置内,两组所述退丝机构导出的丝线依次绕过所述第一导丝杆、所述第二导丝杆和所述牵伸装置后引入所述加捻装置内;
所述牵伸装置固定于所述机架的顶部;
所述加捻装置固定于所述牵伸装置下方的所述机架上,所述加捻装置包括支撑横板、第一伺服电机、第一传动龙带以及六组导纱轮,所述支撑横板的两端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六组所述导纱轮间隔设置于所述支撑横板上,所述导纱轮与所述支撑横板转动连接,每个所述导纱轮的下侧设置有第一从动带轮,所述第一传动龙带与所述第一从动带轮传动连接,所述支撑横板的两端下侧均设置有导带杆和导带轮,所述第一传动龙带绕过所述导带杆和导带轮后环闭设置,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固定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传动龙带传动连接;
所述编织装置固定于所述加捻装置下方的所述机架上,所述编织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伺服电机、第二传动龙带、第一铝盘和编织组件,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铝盘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上,所述第二伺服电机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下侧,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铝盘转动连接,所述编织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上,所述编织组件的下端设置有第二从动带轮,所述第一铝盘通过所述第二传动龙带与所述第二从动带轮传动连接;
所述成形装置固定于所述编织装置下方的所述机架上,所述成形装置包括第二支撑板、第三伺服电机、第三传动龙带、第二铝盘、上支承、空心锭杆和锭底,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铝盘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上,所述第三伺服电机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侧,所述第三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铝盘传动连接,所述上支承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上,所述空心锭杆与所述上支承的顶端转动连接,所述空心锭杆的下端设置有第三从动带轮,所述第二铝盘通过所述第三传动龙带与所述第三从动带轮传动连接,所述锭底固定于所述空心锭杆下侧的所述第二支撑板上,所述锭底上对应所述空心锭杆设置有导纱孔,所述空心锭杆的顶端设置有筒管上限位器,所述空心锭杆的下端设置有筒管下限位器,所述筒管上限位器与所述筒管下限位器配合用于固定包缠用丝筒;
所述磨毛装置设置于所述成形装置和所述卷绕装置之间,所述磨毛装置包括积绒箱、抽吸风机、固定轴和磨毛盒,所述固定轴的两端与所述机架转动连接,所述固定轴贯穿所述磨毛盒并且所述固定轴与所述磨毛盒转动连接,所述磨毛盒内设置有磨石,所述磨石与所述固定轴转动连接,所述抽吸风机设置于所述积绒箱和所述磨毛盒之间,所述抽吸风机的入口与所述磨毛盒连通,所述抽吸风机的出口与所述积绒箱连通,所述磨毛盒的顶壁上设置有入线孔,所述磨毛盒的底壁上设置有出线孔;所述磨毛盒背离所述抽吸风机的一侧设置有抽风口;
所述卷绕装置固定于所述成形装置下方的所述机架上,所述卷绕装置包括双轴伺服电机、第一导纱器、凸轮轴、绕纱凸轮和压紧组件,所述双轴伺服电机设置有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导纱器设置于所述凸轮轴上方的机架上,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导纱器传动连接,所述凸轮轴转动设置于所述机架的底部,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凸轮轴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绕纱凸轮设置于所述凸轮轴上,所述压紧组件设置于所述绕纱凸轮的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对纱线须条进行牵伸、加捻、编织、丝线包缠和磨毛,由于丝线不能磨毛,因此通过丝线包缠配合磨毛,可以在编织得到的赛络线带上进行间隔磨毛,所得的间隔磨毛赛络线花型丰富,产量高,适用于间隔磨毛赛络线的产品研发和试制。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纱器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一导纱轴以及第一导纱胶辊,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一导纱轴均与所述机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一端上设置有第四从动带轮,所述第一输出端上设置有第一主动带轮,所述第一主动带轮通过第一同步带与所述第四从动带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导纱胶辊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纱轴上,所述第一导纱胶辊与所述第一传动轴抵接,所述第一导纱轴上方对应每个所述空心锭杆设置有第一导纱钩,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导纱钩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导纱器能够对包缠后的赛络线带进行整形,同时能够将其箱磨毛装置进行引导,有利于对赛络线带进行间隔磨毛。
进一步的,所述编织装置与所述成形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二导纱器,所述第二导纱器包括第二传动轴、第二导纱轴以及第二导纱胶辊,所述第二传动轴和所述第二导纱轴均与所述机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五从动带轮,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主动带轮,所述第二主动带轮通过第二同步带与所述第五从动带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导纱胶辊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纱轴上,所述第二导纱胶辊与所述第二传动轴抵接,所述第二导纱器的上侧对应每个所述编织组件设置有第二导纱钩和导纱直钩,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导纱钩和所述导纱直钩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二导纱器能够对编织后得到的赛络线带进行整形和引导。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支柱,所述第一支柱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固定格栅条,所述第一固定格栅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柱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格栅条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铝盘上侧,并且所述第一固定格栅条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检测所述第一铝盘转速的第一转速传感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转速传感器能够测量第一铝盘的转速,便于对编织组件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支柱,所述第二支柱的顶端设置有第二固定格栅条,所述第二固定格栅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柱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格栅条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铝盘上侧,并且所述第二固定格栅条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检测所述第二铝盘转速的第二转速传感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二转速传感器能够测量第二铝盘的转速,便于间隔控制空心锭杆组件对编织得到的赛络线带进行包缠,有利于获得间隔磨毛的赛络线带。
进一步的,所述压紧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杆、定位块、拉簧、拉杆、第二支撑杆、压架以及压管,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块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所述拉簧的一端与所述定位块固定连接,所述拉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拉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拉杆远离所述拉簧的一端与所述压架铰链连接,所述压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转动连接,所述压管转动设置于所述压架的另一端上,所述压管与所述绕纱凸轮接触。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压紧组件能够对间隔磨毛后得到的赛络线带进行卷绕压紧,有利于间隔磨毛赛络线带的纺制。
进一步的,所述退纱机构包括支撑横梁、粗纱管以及若干个吊锭组,所述支撑横梁与所述纱架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吊锭组固定于所述支撑横梁的下侧,每个所述吊锭组设置有两个吊锭,每个所述吊锭的下侧均设置有所述粗纱管。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退纱机构能够有利于向牵伸装置提供两股须条进行牵伸、加捻、混丝编织、丝包缠和磨毛。
进一步的,所述牵伸装置包括罗拉座、中罗拉滑座、后罗拉滑座、中上皮圈、中下皮圈、中罗拉轴承、上销组件、下销组件、下皮圈张力组件、导纱喇叭、前罗拉、中罗拉、后罗拉、上胶辊、导丝辊、摇架以及动力机构,所述罗拉座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2°,所述中罗拉滑座通过螺栓设置在所述罗拉座上,所述中罗拉转动设置于所述中罗拉滑座上,所述后罗拉滑座通过螺栓设置在所述罗拉座上,所述后罗拉转动设置在所述后罗拉滑座上,所述前罗拉转动设置在所述罗拉座上,所述导纱喇叭固定于所述后罗拉滑座上,所述摇架的顶端与所述罗拉座固定连接,所述上胶辊对应所述前罗拉和所述后罗拉转动设置在摇架上,并且所述上胶辊与所述前罗拉和所述后罗拉接触,所述中罗拉轴承和上销组件均设置在摇架上,所述中上皮圈设置在所述上销组件和所述中罗拉轴承上,所述下皮圈张力组件和所述下销组件设置在所述中罗拉滑座上,所述中下皮圈设置在所述中罗拉、下销组件和所述下皮圈张力组件上,所述动力机构分别与所述前罗拉、所述中罗拉和所述后罗拉传动连接,所述导丝辊转动设置在所述前罗拉上方的所述摇架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上述牵伸装置能够对纱线须条进行牵伸并汇合,纱线牵引效果好。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机构包括电机支架、第四伺服电机、第三同步带、轴变距节、轴承支架、轴承座和外伸轴,所述电机支架和所述轴承支架的下端均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座对应所述前罗拉、所述中罗拉和所述后罗拉设置在轴承支架上,每个所述轴承座上均设置有所述外伸轴,所述外伸轴分别与所述前罗拉、所述中罗拉和所述后罗拉传动连接,所述外伸轴上设置有所述轴变距节,所述轴变距节上设置有所述第三同步带,所述第四伺服电机固定于所述电机支架上,所述第四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同步带传动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动力机构,能够传动前罗拉、中罗拉以及后罗拉转动,有利于纱线的汇合牵引。
进一步的,所述磨毛盒的上方平行设置有第一导纱横杆和第二导纱横杆,所述第一导纱横杆和所述第二导纱横杆的两端均与所述机架转动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导纱横杆和第二导纱横杆配合能够将包缠后的纱线向装置进行引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牵伸装置的结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牵伸装置的结构左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磨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纱架;2、机架;3、牵伸装置;4、加捻装置;5、编织装置;6、成形装置;7、磨毛装置;8、卷绕装置;9、退纱机构;10、支撑座;11、退丝机构;12、第一导丝杆;13、退丝辊;14、退丝轴承;15、步进电机;16、导纱杆;17、第二导丝杆;18、支撑横板;19、第一伺服电机;20、第一传动龙带;21、导纱轮;22、第一从动带轮;23、导带杆;24、导带轮;25、第一支撑板;26、第二伺服电机;27、第二传动龙带;28、第一铝盘;29、编织组件;30、第二从动带轮;31、第二支撑板;32、第三伺服电机;33、第三传动龙带;34、第二铝盘;35、上支承;36、空心锭杆;37、锭底;38、第三从动带轮;39、筒管上限位器;40、筒管下限位器;41、积绒箱;42、抽吸风机;43、固定轴;44、磨毛盒;45、磨石;46、第一导纱横杆;47、第二导纱横杆;48、双轴伺服电机;49、第一导纱器;50、凸轮轴;51、绕纱凸轮;52、压紧组件;53、第一传动轴;54、第一导纱轴;55、第一导纱胶辊;56、第一同步带;57、第一导纱钩;58、第一固定板;59、第二导纱器;60、第二传动轴;61、第二导纱轴;62、第二导纱胶辊;63、第二同步带;64、第二导纱钩;65、导纱直钩;66、第二固定板;67、第一支柱;68、第一固定格栅条;69、第一转速传感器;70、第二支柱;71、第二固定格栅条;72、第二转速传感器;73、第一支撑杆;74、定位块;75、拉簧;76、拉杆;77、第二支撑杆;78、压架;79、压管;80、支撑横梁;81、吊锭;82、粗纱管;83、罗拉座;84、后罗拉滑座;85、中罗拉滑座;86、中上皮圈;87、中下皮圈;88、中罗拉轴承;89、上销组件;90、下销组件;91、下皮圈张力组件;92、导纱喇叭;93、前罗拉;94、中罗拉;95、后罗拉;96、上胶辊;97、导丝辊;98、摇架;99、动力机构;100、电机支架;101、第四伺服电机;102、第三同步带;103、轴变距节;104、轴承支架;105、轴承座;106、外伸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变频控制间隔磨毛带线捻制机,包括纱架1和机架2、以及依次设置的牵伸装置3、加捻装置4、编织装置5、成形装置6、磨毛装置7和卷绕装置8;其中,纱架1包括两个支撑杆,支撑杆均设置于机架2顶部的后侧,支撑杆的下端与机架2的顶部固定连接;机架2包括顶板和四个支撑柱,顶板设置于支撑柱的顶部,并且四个支撑柱的顶端均与顶板的下侧壁固定连接。
纱架1的下端与机架2固定连接,纱架1的顶端设置有退纱机构9。
纱架1的中部设置有支撑座10,支撑座10的上侧并列设置有两组退丝机构11,退丝机构11的上方设置有第一导丝杆12,第一导丝杆12与纱架1固定连接。
每组退丝机构11均包括退丝辊13、退丝轴承14和步进电机15,退丝轴承14设置于支撑座10上,退丝辊13通过退丝轴承14与支撑座10连接,步进电机15固定于支撑座10上,步进电机15的输出端与退丝辊13传动连接;退丝辊13并列设置有两个,两个退丝辊13的两端均通过退丝轴承14与支撑座10转动连接,步进电机15的输出端与其中一个退丝辊13的一端传动连接,丝筒放置与两个退丝辊13上侧,并且丝筒的圆周与两个退丝辊13相切,步进电机15带动其中一个退丝辊13转动时,能够带动丝筒转动,使得丝筒上缠绕的丝线退丝,另一个退丝辊13可以跟随丝筒的转动而转动。
支撑座10远离纱架1的一侧设置有导纱杆16和第二导丝杆17,退纱机构9导出的纱线绕过导纱杆16后引入牵伸装置3内,两组退丝机构11导出的丝线依次绕过第一导丝杆12、第二导丝杆17和牵伸装置3后引入加捻装置4内。
牵伸装置3固定于机架2的顶部。
加捻装置4固定于牵伸装置3下方的机架2上,加捻装置4包括支撑横板18、第一伺服电机19、第一传动龙带20以及六组导纱轮21,支撑横板18的两端与机架2固定连接,六组导纱轮21间隔设置于支撑横板18上,导纱轮21与支撑横板18转动连接,每个导纱轮21的下侧设置有第一从动带轮22,第一传动龙带20与第一从动带轮22传动连接,支撑横板18的两端下侧均设置有导带杆23和导带轮24,第一传动龙带20绕过导带杆23和导带轮24后环闭设置,第一伺服电机19固定于机架2上,第一伺服电机19的输出端与第一传动龙带20传动连接;第一伺服电机19固定在与第一支撑板25平齐的机架2上,第一伺服电机19的输出端上设置有主动带轮,支撑板上设置有引导轮,引导轮设置在第一传动龙带20的环闭路径上,主动带轮传动第一传动龙带20环闭移动。
编织装置5固定于加捻装置4下方的机架2上,编织装置5包括第一支撑板25、第二伺服电机26、第二传动龙带27、第一铝盘28和编织组件29,第一支撑板25与机架2固定连接,第一铝盘28转动设置于第一支撑板25上,第二伺服电机26固定于第一支撑板25的下侧,第二伺服电机26的输出端与第一铝盘28转动连接,编织组件29设置于第一支撑板25上,编织组件29的下端设置有第二从动带轮30,第一铝盘28通过第二传动龙带27与第二从动带轮30传动连接;编织组件29包括针筒、舌针、沟槽凸轮、针杆轴、带轮固定片、紧固螺杆、紧固螺母和导纱片,针杆轴与带轮连接,针杆轴的下端一体成型有第二从动带轮30,第二传动龙带27可通过第二从动带轮30传动针杆轴转动,针杆轴旋转转动时,带动舌针旋转并沿沟槽凸轮的沟槽滑动并往复升降,紧固螺杆贯穿支撑板并用紧固螺母固定。
成形装置6固定于编织装置5下方的机架2上,成形装置6包括第二支撑板31、第三伺服电机32、第三传动龙带33、第二铝盘34、上支承35、空心锭杆36和锭底37,第二支撑板31与机架2固定连接,第二铝盘34转动设置于第二支撑板31上,第三伺服电机32固定于第二支撑板31的下侧,第三伺服电机32的输出端与第二铝盘34传动连接,上支承35固定于第二支撑板31上,空心锭杆36与上支承35的顶端转动连接,空心锭杆36的下端设置有第三从动带轮38,第二铝盘34通过第三传动龙带33与第三从动带轮38传动连接,锭底37固定于空心锭杆36下侧的第二支撑板31上,锭底37上对应空心锭杆36设置有导纱孔,空心锭杆36的顶端设置有筒管上限位器39,空心锭杆36的下端设置有筒管下限位器40,筒管上限位器39与筒管下限位器40配合用于固定包缠用丝筒。
磨毛装置7设置于成形装置6和卷绕装置8之间,磨毛装置7包括积绒箱41、抽吸风机42、固定轴43和磨毛盒44,固定轴43的两端与机架2转动连接,固定轴43贯穿磨毛盒44并且固定轴43与磨毛盒44转动连接,磨毛盒44内设置有磨石45,磨石45与固定轴43转动连接,抽吸风机42设置于积绒箱41和磨毛盒44之间,抽吸风机42的入口与磨毛盒44连通,抽吸风机42的出口与积绒箱41连通,磨毛盒44的顶壁上设置有入线孔,磨毛盒44的底壁上设置有出线孔;磨毛盒44背离抽吸风机42的一侧设置有抽风口;机架2的底部设置有底板,积绒箱41和抽吸风机42均固定在底板上,抽吸风机42的入口设置对应六个磨毛盒44设置有吸绒管,吸绒管与磨毛盒44的左侧连通,磨毛盒44的右侧侧壁开口设置为抽风口,以利用风力的流动性带动磨毛过程中脱落或分离的绒毛。
卷绕装置8固定于成形装置6下方的机架2上,卷绕装置8包括双轴伺服电机48、第一导纱器49、凸轮轴50、绕纱凸轮51和压紧组件52,双轴伺服电机48设置有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第一导纱器49设置于凸轮轴50上方的机架2上,第一输出端与第一导纱器49传动连接,凸轮轴50转动设置于机架2的底部,第二输出端与凸轮轴50的一端传动连接,绕纱凸轮51设置于凸轮轴50上,压紧组件52设置于绕纱凸轮51的侧面。
优选的,第一导纱器49包括第一传动轴53、第一导纱轴54以及第一导纱胶辊55,第一传动轴53和第一导纱轴54均与机架2转动连接,第一传动轴53的一端上设置有第四从动带轮,第一输出端上设置有第一主动带轮,第一主动带轮通过第一同步带56与第四从动带轮传动连接,第一导纱胶辊55设置于第一导纱轴54上,第一导纱胶辊55与第一传动轴53抵接,第一导纱轴54上方对应每个空心锭杆36设置有第一导纱钩57,机架2上设置有第一固定板58,第一导纱钩57的一端与第一固定板58固定连接。
优选的,编织装置5与成形装置6之间设置有第二导纱器59,第二导纱器59包括第二传动轴60、第二导纱轴61以及第二导纱胶辊62,第二传动轴60和第二导纱轴61均与机架2转动连接,第一传动轴53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五从动带轮,第一传动轴53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主动带轮,第二主动带轮通过第二同步带63与第五从动带轮传动连接,第二导纱胶辊62设置于第二导纱轴61上,第二导纱胶辊62与第二传动轴60抵接,第二导纱器59的上侧对应每个编织组件29设置有第二导纱钩64和导纱直钩65,机架2上设置有第二固定板66,第二导纱钩64和导纱直钩65的一端均与第二固定板66固定连接。
优选的,第一支撑板25上设置有第一支柱67,第一支柱67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固定格栅条68,第一固定格栅条68的一端与第一支柱67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格栅条68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铝盘28上侧,并且第一固定格栅条68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检测第一铝盘28转速的第一转速传感器69;第一转速传感器69电连接第二伺服电机26。
优选的,第二支撑板31上设置有第二支柱70,第二支柱70的顶端设置有第二固定格栅条71,第二固定格栅条71的一端与第二支柱70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格栅条71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铝盘34上侧,并且第二固定格栅条71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检测第二铝盘34转速的第二转速传感器72;第二转速传感器72电连接第三伺服电机32。
优选的,压紧组件52包括第一支撑杆73、定位块74、拉簧75、拉杆76、第二支撑杆77、压架78以及压管79,第一支撑杆73和第二支撑杆77均与机架2固定连接,定位块74设置于第一支撑杆73上,拉簧75的一端与定位块74固定连接,拉簧75的另一端与拉杆76的一端固定连接,拉杆76远离拉簧75的一端与压架78铰链连接,压架78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杆77转动连接,压管79转动设置于压架78的另一端上,压管79与绕纱凸轮51接触。
优选的,退纱机构9包括支撑横梁80、粗纱管82以及若干个吊锭81组,支撑横梁80与纱架1的顶端固定连接,吊锭81组固定于支撑横梁80的下侧,每个吊锭81组设置有两个吊锭81,每个吊锭81的下侧均设置有粗纱管82;粗纱管82用于固定缠绕有纱线须条的须条筒。
优选的,牵伸装置3包括罗拉座83、中罗拉滑座85、后罗拉滑座84、中上皮圈86、中下皮圈87、中罗拉轴承88、上销组件89、下销组件90、下皮圈张力组件91、导纱喇叭92、前罗拉93、中罗拉94、后罗拉95、上胶辊96、导丝辊97、摇架98以及动力机构99,罗拉座83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2°,中罗拉滑座85通过螺栓设置在罗拉座83上,中罗拉94转动设置于中罗拉滑座85上,后罗拉滑座84通过螺栓设置在罗拉座83上,后罗拉95转动设置在后罗拉滑座84上,前罗拉93转动设置在罗拉座83上,导纱喇叭92固定于后罗拉滑座84上,摇架98的顶端与罗拉座83固定连接,上胶辊96对应前罗拉93和后罗拉95转动设置在摇架98上,并且上胶辊96与前罗拉93和后罗拉95接触,中罗拉轴承88和上销组件89均设置在摇架98上,中上皮圈86设置在上销组件89和中罗拉轴承88上,下皮圈张力组件91和下销组件90设置在中罗拉滑座85上,中下皮圈87设置在中罗拉94、下销组件90和下皮圈张力组件91上,动力机构99分别与前罗拉93、中罗拉94和后罗拉95传动连接,导丝辊97转动设置在前罗拉93上方的摇架98上。
优选的,动力机构99包括电机支架100、第四伺服电机101、第三同步带102、轴变距节103、轴承支架104、轴承座105和外伸轴106,电机支架100和轴承支架104的下端均与机架2固定连接,轴承座105对应前罗拉93、中罗拉94和后罗拉95设置在轴承支架104上,每个轴承座105上均设置有外伸轴106,外伸轴106分别与前罗拉93、中罗拉94和后罗拉95传动连接,外伸轴106上设置有轴变距节103,轴变距节103上设置有第三同步带102,第四伺服电机101固定于电机支架100上,第四伺服电机101的输出端与第三同步带102传动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伺服电机101、第三同步带102、轴变距节103、轴承座105以及外伸轴106均对应前罗拉93、中罗拉94和后罗拉95设置,适应中罗拉94和后罗拉95的位置。
优选的,磨毛盒44的上方平行设置有第一导纱横杆46和第二导纱横杆47,第一导纱横杆46和第二导纱横杆47的两端均与机架2转动连接;第一导纱横杆46和第二导纱横杆47均通过轴承与机架2转动连接,第一导纱横杆46与第二导纱横杆47平行设置于同一水平面上,由第一导纱器49导出的双包缠赛络线由第一导纱横杆46的下侧绕过,然后从第二导纱横杆47的上侧绕过,最终以向下垂直的方式由磨毛盒44上侧的入线孔引入磨毛盒44内,固定轴43设置有两个,其中左侧的固定轴43高于右侧的固定轴43,双包缠赛络线引入磨毛盒44后,先从右侧固定轴43的磨石45下侧绕过,然后由左侧固定轴43的磨石45上侧绕过,最终从磨毛盒44下侧的出线孔引出,直至卷绕装置8的绕线凸轮处卷绕。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内”、“外”、“周侧”、“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系统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变频控制间隔磨毛带线捻制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纱架(1)和机架(2)、以及依次设置的牵伸装置(3)、加捻装置(4)、编织装置(5)、成形装置(6)、磨毛装置(7)和卷绕装置(8);
所述纱架(1)的下端与所述机架(2)固定连接,所述纱架(1)的顶端设置有退纱机构(9);
所述纱架(1)的中部设置有支撑座(10),所述支撑座(10)的上侧并列设置有两组退丝机构(11),所述退丝机构(11)的上方设置有第一导丝杆(12),所述第一导丝杆(12)与所述纱架(1)固定连接;
每组所述退丝机构(11)均包括退丝辊(13)、退丝轴承(14)和步进电机(15),所述退丝轴承(14)设置于所述支撑座(10)上,所述退丝辊(13)通过所述退丝轴承(14)与所述支撑座(10)连接,所述步进电机(15)固定于所述支撑座(10)上,所述步进电机(15)的输出端与所述退丝辊(13)传动连接
所述支撑座(10)远离所述纱架(1)的一侧设置有导纱杆(16)和第二导丝杆(17),所述退纱机构(9)导出的纱线绕过所述导纱杆(16)后引入所述牵伸装置(3)内,两组所述退丝机构(11)导出的丝线依次绕过所述第一导丝杆(12)、所述第二导丝杆(17)和所述牵伸装置(3)后引入所述加捻装置(4)内;
所述牵伸装置(3)固定于所述机架(2)的顶部;
所述加捻装置(4)固定于所述牵伸装置(3)下方的所述机架(2)上,所述加捻装置(4)包括支撑横板(18)、第一伺服电机(19)、第一传动龙带(20)以及六组导纱轮(21),所述支撑横板(18)的两端与所述机架(2)固定连接,六组所述导纱轮(21)间隔设置于所述支撑横板(18)上,所述导纱轮(21)与所述支撑横板(18)转动连接,每个所述导纱轮(21)的下侧设置有第一从动带轮(22),所述第一传动龙带(20)与所述第一从动带轮(22)传动连接,所述支撑横板(18)的两端下侧均设置有导带杆(23)和导带轮(24),所述第一传动龙带(20)绕过所述导带杆(23)和导带轮(24)后环闭设置,所述第一伺服电机(19)固定于所述机架(2)上,所述第一伺服电机(19)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传动龙带(20)传动连接;
所述编织装置(5)固定于所述加捻装置(4)下方的所述机架(2)上,所述编织装置(5)包括第一支撑板(25)、第二伺服电机(26)、第二传动龙带(27)、第一铝盘(28)和编织组件(29),所述第一支撑板(25)与所述机架(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铝盘(28)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5)上,所述第二伺服电机(26)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5)的下侧,所述第二伺服电机(26)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铝盘(28)转动连接,所述编织组件(29)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5)上,所述编织组件(29)的下端设置有第二从动带轮(30),所述第一铝盘(28)通过所述第二传动龙带(27)与所述第二从动带轮(30)传动连接;
所述成形装置(6)固定于所述编织装置(5)下方的所述机架(2)上,所述成形装置(6)包括第二支撑板(31)、第三伺服电机(32)、第三传动龙带(33)、第二铝盘(34)、上支承(35)、空心锭杆(36)和锭底(37),所述第二支撑板(31)与所述机架(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铝盘(34)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31)上,所述第三伺服电机(32)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板(31)的下侧,所述第三伺服电机(3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铝盘(34)传动连接,所述上支承(35)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板(31)上,所述空心锭杆(36)与所述上支承(35)的顶端转动连接,所述空心锭杆(36)的下端设置有第三从动带轮(38),所述第二铝盘(34)通过所述第三传动龙带(33)与所述第三从动带轮(38)传动连接,所述锭底(37)固定于所述空心锭杆(36)下侧的所述第二支撑板(31)上,所述锭底(37)上对应所述空心锭杆(36)设置有导纱孔,所述空心锭杆(36)的顶端设置有筒管上限位器(39),所述空心锭杆(36)的下端设置有筒管下限位器(40),所述筒管上限位器(39)与所述筒管下限位器(40)配合用于固定包缠用丝筒;
所述磨毛装置(7)设置于所述成形装置(6)和所述卷绕装置(8)之间,所述磨毛装置(7)包括积绒箱(41)、抽吸风机(42)、固定轴(43)和磨毛盒(44),所述固定轴(43)的两端与所述机架(2)转动连接,所述固定轴(43)贯穿所述磨毛盒(44)并且所述固定轴(43)与所述磨毛盒(44)转动连接,所述磨毛盒(44)内设置有磨石(45),所述磨石(45)与所述固定轴(43)转动连接,所述抽吸风机(42)设置于所述积绒箱(41)和所述磨毛盒(44)之间,所述抽吸风机(42)的入口与所述磨毛盒(44)连通,所述抽吸风机(42)的出口与所述积绒箱(41)连通,所述磨毛盒(44)的顶壁上设置有入线孔,所述磨毛盒(44)的底壁上设置有出线孔;所述磨毛盒(44)背离所述抽吸风机(42)的一侧设置有抽风口;
所述卷绕装置(8)固定于所述成形装置(6)下方的所述机架(2)上,所述卷绕装置(8)包括双轴伺服电机(48)、第一导纱器(49)、凸轮轴(50)、绕纱凸轮(51)和压紧组件(52),所述双轴伺服电机(48)设置有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导纱器(49)设置于所述凸轮轴(50)上方的机架(2)上,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导纱器(49)传动连接,所述凸轮轴(50)转动设置于所述机架(2)的底部,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凸轮轴(50)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绕纱凸轮(51)设置于所述凸轮轴(50)上,所述压紧组件(52)设置于所述绕纱凸轮(51)的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频控制间隔磨毛带线捻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纱器(49)包括第一传动轴(53)、第一导纱轴(54)以及第一导纱胶辊(55),所述第一传动轴(53)和所述第一导纱轴(54)均与所述机架(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53)的一端上设置有第四从动带轮,所述第一输出端上设置有第一主动带轮,所述第一主动带轮通过第一同步带(56)与所述第四从动带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导纱胶辊(55)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纱轴(54)上,所述第一导纱胶辊(55)与所述第一传动轴(53)抵接,所述第一导纱轴(54)上方对应每个所述空心锭杆(36)设置有第一导纱钩(57),所述机架(2)上设置有第一固定板(58),所述第一导纱钩(57)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板(58)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变频控制间隔磨毛带线捻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装置(5)与所述成形装置(6)之间设置有第二导纱器(59),所述第二导纱器(59)包括第二传动轴(60)、第二导纱轴(61)以及第二导纱胶辊(62),所述第二传动轴(60)和所述第二导纱轴(61)均与所述机架(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53)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五从动带轮,所述第一传动轴(53)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主动带轮,所述第二主动带轮通过第二同步带(63)与所述第五从动带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导纱胶辊(62)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纱轴(61)上,所述第二导纱胶辊(62)与所述第二传动轴(60)抵接,所述第二导纱器(59)的上侧对应每个所述编织组件(29)设置有第二导纱钩(64)和导纱直钩(65),所述机架(2)上设置有第二固定板(66),所述第二导纱钩(64)和所述导纱直钩(65)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二固定板(66)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变频控制间隔磨毛带线捻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5)上设置有第一支柱(67),所述第一支柱(67)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固定格栅条(68),所述第一固定格栅条(68)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柱(67)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格栅条(68)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铝盘(28)上侧,并且所述第一固定格栅条(68)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检测所述第一铝盘(28)转速的第一转速传感器(69)。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变频控制间隔磨毛带线捻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31)上设置有第二支柱(70),所述第二支柱(70)的顶端设置有第二固定格栅条(71),所述第二固定格栅条(7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柱(70)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格栅条(71)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铝盘(34)上侧,并且所述第二固定格栅条(71)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检测所述第二铝盘(34)转速的第二转速传感器(72)。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变频控制间隔磨毛带线捻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组件(52)包括第一支撑杆(73)、定位块(74)、拉簧(75)、拉杆(76)、第二支撑杆(77)、压架(78)以及压管(79),所述第一支撑杆(73)和第二支撑杆(77)均与所述机架(2)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块(74)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73)上,所述拉簧(75)的一端与所述定位块(74)固定连接,所述拉簧(75)的另一端与所述拉杆(76)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拉杆(76)远离所述拉簧(75)的一端与所述压架(78)铰链连接,所述压架(78)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77)转动连接,所述压管(79)转动设置于所述压架(78)的另一端上,所述压管(79)与所述绕纱凸轮(51)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变频控制间隔磨毛带线捻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退纱机构(9)包括支撑横梁(80)、粗纱管(82)以及若干个吊锭(81)组,所述支撑横梁(80)与所述纱架(1)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吊锭(81)组固定于所述支撑横梁(80)的下侧,每个所述吊锭(81)组设置有两个吊锭(81),每个所述吊锭(81)的下侧均设置有所述粗纱管(82)。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变频控制间隔磨毛带线捻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牵伸装置(3)包括罗拉座(83)、中罗拉滑座(85)、后罗拉滑座(84)、中上皮圈(86)、中下皮圈(87)、中罗拉轴承(88)、上销组件(89)、下销组件(90)、下皮圈张力组件(91)、导纱喇叭(92)、前罗拉(93)、中罗拉(94)、后罗拉(95)、上胶辊(96)、导丝辊(97)、摇架(98)以及动力机构(99),所述罗拉座(83)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2°,所述中罗拉滑座(85)通过螺栓设置在所述罗拉座(83)上,所述中罗拉(94)转动设置于所述中罗拉滑座(85)上,所述后罗拉滑座(84)通过螺栓设置在所述罗拉座(83)上,所述后罗拉(95)转动设置在所述后罗拉滑座(84)上,所述前罗拉(93)转动设置在所述罗拉座(83)上,所述导纱喇叭(92)固定于所述后罗拉滑座(84)上,所述摇架(98)的顶端与所述罗拉座(83)固定连接,所述上胶辊(96)对应所述前罗拉(93)和所述后罗拉(95)转动设置在摇架(98)上,并且所述上胶辊(96)与所述前罗拉(93)和所述后罗拉(95)接触,所述中罗拉轴承(88)和上销组件(89)均设置在摇架(98)上,所述中上皮圈(86)设置在所述上销组件(89)和所述中罗拉轴承(88)上,所述下皮圈张力组件(91)和所述下销组件(90)设置在所述中罗拉滑座(85)上,所述中下皮圈(87)设置在所述中罗拉(94)、下销组件(90)和所述下皮圈张力组件(91)上,所述动力机构(99)分别与所述前罗拉(93)、所述中罗拉(94)和所述后罗拉(95)传动连接,所述导丝辊(97)转动设置在所述前罗拉(93)上方的所述摇架(98)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变频控制间隔磨毛带线捻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99)包括电机支架(100)、第四伺服电机(101)、第三同步带(102)、轴变距节(103)、轴承支架(104)、轴承座(105)和外伸轴(106),所述电机支架(100)和所述轴承支架(104)的下端均与所述机架(2)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座(105)对应所述前罗拉(93)、所述中罗拉(94)和所述后罗拉(95)设置在轴承支架(104)上,每个所述轴承座(105)上均设置有所述外伸轴(106),所述外伸轴(106)分别与所述前罗拉(93)、所述中罗拉(94)和所述后罗拉(95)传动连接,所述外伸轴(106)上设置有所述轴变距节(103),所述轴变距节(103)上设置有所述第三同步带(102),所述第四伺服电机(101)固定于所述电机支架(100)上,所述第四伺服电机(101)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同步带(102)传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变频控制间隔磨毛带线捻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磨毛盒(44)的上方平行设置有第一导纱横杆(46)和第二导纱横杆(47),所述第一导纱横杆(46)和所述第二导纱横杆(47)的两端均与所述机架(2)转动连接。
CN202221072251.7U 2022-05-05 2022-05-05 一种变频控制间隔磨毛带线捻制机 Active CN2175792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72251.7U CN217579217U (zh) 2022-05-05 2022-05-05 一种变频控制间隔磨毛带线捻制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72251.7U CN217579217U (zh) 2022-05-05 2022-05-05 一种变频控制间隔磨毛带线捻制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79217U true CN217579217U (zh) 2022-10-14

Family

ID=835482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72251.7U Active CN217579217U (zh) 2022-05-05 2022-05-05 一种变频控制间隔磨毛带线捻制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792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57629B (zh) 一种多功能产业用纱纺纱机
CN1099478C (zh) 带有加捻单元的筒子架
CN103276485A (zh) 一种多色彩嵌入式段彩纺纱方法及其装置和产品
CN108330576B (zh) 一种双加捻纺纱装置及双加捻纺纱方法
CN101245511B (zh) 多用途复合直捻式捻线机
CN113897715A (zh) 一种绒毛机
CN111850748A (zh) 一种长丝短纤气流纺复合纱生产装置与方法
CN217579217U (zh) 一种变频控制间隔磨毛带线捻制机
CN219408635U (zh) 一种可减少纱疵的并线机合股装置
CN201024249Y (zh) 多用途复合直捻式捻线机
CN217579212U (zh) 一种长短绒带线纺制机
CN208965121U (zh) 一种段彩纱加工装置
CN217579213U (zh) 一种颗粒带线捻制机
CN217579215U (zh) 一种变频控制磨毛线纺制机
CN217556384U (zh) 一种变频控制双包缠赛络线纺制机
CN207845870U (zh) 复合加捻装置
CN217579200U (zh) 一种带线捻制机
CN218175247U (zh) 一种双捻合式捻线机
CN217590485U (zh) 一种变频控制赛络捻线机
CN217579214U (zh) 一种错位带线纺制机
CN212611067U (zh) 一种改进型捻线机
CN217579216U (zh) 一种变频控制六锭纺纱试验机
CN208309040U (zh) 多功能锭子
CN112048789B (zh) 一种多股纱线自动合线设备及其工作方法
CN100478506C (zh) 高倍加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