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75321U - 一种儿童推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儿童推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575321U CN217575321U CN202220249597.3U CN202220249597U CN217575321U CN 217575321 U CN217575321 U CN 217575321U CN 202220249597 U CN202220249597 U CN 202220249597U CN 217575321 U CN217575321 U CN 21757532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ece
- seat
- unlocking
- locking
- dri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露了一种儿童推车,其包括车架、可相对水平旋转地连接于所述车架上的座椅、下侧枢接于所述座椅的车手,所述车架与座椅之间设置有可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一锁定机构,所述第一锁定机构与车手之间设置有第一解锁装置,且所述第一解锁装置被设置为,所述车手相对座椅往前旋转时可驱动所述第一解锁装置解锁第一锁定机构,解锁后,水平旋转车手,即可带动座椅一起旋转而实现座椅的前后旋转换向操作。如此,使得座椅前后换向操作很是方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幼儿产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儿童推车。
背景技术
儿童推车一般包括可折叠的车架、连接于所述车架上的座椅,为了使得照看孩童更方便,也为了增进孩童与父母之前的亲子关系,一些儿童推车的座椅被设置为可相对车架水平旋转,从而可旋转座椅至前向设置或后向设置的位置。
传统设计中,一般是座椅底部与车架之间设置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锁定机构,而后解锁操作机构也设置在座椅底部,故要解锁该锁定机构时,还得弯腰去解锁,之后,再单独旋转座椅。如此设置,使得座椅前后换向操作不是太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儿童推车,其往前旋转车手解锁限制座椅与车架相对旋转的第一锁定机构后水平旋转车手即可直接带动座椅旋转,从而座椅前后换向操作很是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儿童推车,包括车架、可相对水平旋转地连接于所述车架上的座椅、下侧枢接于所述座椅的车手,所述车架与座椅之间设置有可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一锁定机构,所述第一锁定机构与车手之间设置有第一解锁装置,且所述第一解锁装置被设置为,所述车手相对座椅往前旋转时可驱动所述第一解锁装置解锁第一锁定机构。
所述座椅下侧连接有一旋转座,所述车架上设置有枢接座,所述旋转座可相对水平旋转地连接于枢接座,所述旋转座上连接有左右延伸的第一连接座,所述车手下侧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座远离旋转座的一侧;所述第一锁定机构设置于所述枢接座与旋转座或/和第一连接座之间。
所述第一连接座一侧伸入所述旋转座内,且所述第一连接座内设置有左右贯穿设置的容纳腔;所述第一解锁装置包括第一驱动件与第一解锁件,所述第一驱动件位于朝向车手的一侧,所述第一解锁件位于第一驱动件背离车手的一侧;所述第一驱动件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一解锁件可相对上下移动地与所述旋转座或/和第一连接座连接;所述车手相对座椅往前旋转时可推动第一驱动件移动,所述第一解锁件被移动的第一驱动件驱动而往下移动,从而解锁所述第一锁定机构。
所述车手下侧往朝向第一驱动件的一侧凸设有一凸台,且所述凸台一侧设置有第一主动斜面,对应的,所述第一驱动件朝向车手一端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主动斜面相配合的第一从动斜面。
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旋转座上的第一锁定孔、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枢接座上的第一锁定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锁定件与枢接座之间的第一弹性复位件,当所述第一锁定件上侧对准第一锁定孔时,在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的作用下,所述第一锁定件往上移动,从而第一锁定件上侧伸入第一锁定孔内。
所述车手下侧与第一连接座远离旋转座的一侧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二锁定机构。
所述车架可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转换,所述旋转座或/和第一连接座与车架之间还设置有可限制旋转座相对枢接座相对旋转或/和可将车架锁定于展开状态的第三锁定机构,所述第三锁定机构通过第二联动装置与第二锁定机构连接,所述第二锁定机构被解锁时可联动所述第二联动装置,从而联动所述第三锁定机构解锁。
所述车手、第一连接座以及枢接座之间设置有可限定车手往前旋转角度的限位机构;当所述车手相对第一连接座往前旋转至限定角度时,所述限位机构将车手锁定于该角度,且此时,所述车手第一锁定机构解锁处于解锁状态。
本实用新型因为采用了如上设置,从而可取得以下有益效果:
1、往前旋转车手即可解锁限制座椅与车架相对旋转的第一锁定机构,而且车手与座椅可一起相对车架,从而在往前旋转车手解锁第一锁定机构后水平旋转车手即可直接带动座椅旋转,从而座椅前后换向操作很是方便;
2、本实用新型解锁限制车手与第一连接座相对旋转的第二锁定机构的操作也是在车手上(相对车手往下移动推把或者往上拉动操作件)完成,从而在解锁第二锁定机构后即可借势往前旋转车手而解锁第一锁定机构,从而进一步使得本实用新型座椅前后的换向操作很是方便;
3、设置可限制旋转座相对枢接座相对旋转或/和可将车架锁定于展开状态的第三锁定机构,从而不仅使得座椅在有车架定位状态下更稳定,而且解锁第二锁定机构时可联动解锁第三锁定机构,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座椅前后换向操作更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处于展开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车架与座椅分开的示意图;
图4为根据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根据图4中B-B方向的剖面爆炸示意图;
图6为根据图5中E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车手下侧与第一连接座分爆炸状态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车手下侧与驱动装置的局部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9为第一从动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车手固定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第一锁定机构、驱动装置的组装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根据图11的爆炸示意图一;
图13为根据图11的爆炸示意图二;
图14为根据图4中C-C方向的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15为根据图14中G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6为根据图5中F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7为根据图6部分在第一锁定机构、第二锁定机构、第三锁定机构解锁后且车手旋转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18为根据图15在第一锁定机构、第二锁定机构、第三锁定机构解锁后且车手旋转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在座椅与车手旋转180之后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在座椅在后向设置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21为左右两锁定板、限位件、第二联动装置与枢接座的其中一状态的放大示意图;
图22为根据图中左右两锁定板、限位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23为左右两锁定板、限位件、第二联动装置与枢接座的另状态的放大示意图;
图24为根据图22中左右两锁定板、限位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收合过程中根据图4中D-D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19所示,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包括车架1、可相对水平旋转地连接于所述车架1上的座椅2、下侧枢接于所述座椅2的车手3,所述车架1与座椅2之间设置有可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一锁定机构,所述第一锁定机构与车手3之间设置有第一解锁装置,且所述第一解锁装置被设置为,所述车手3 相对座椅2往前旋转时可驱动所述第一解锁装置解锁第一锁定机构。
所述座椅2下侧连接有一旋转座21,所述车架1上设置有枢接座11,所述旋转座21可相对水平旋转地连接于枢接座11,所述旋转座21上连接有左右延伸的第一连接座4,所述车手3下侧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座4远离旋转座21的一侧,即第一连接座4一侧与旋转座21连接,另一侧与车手3下侧枢接。所述第一锁定机构设置于所述枢接座11与旋转座21或/和第一连接座之间。
所述第一连接座4一侧伸入所述旋转座21内,且所述第一连接座4内设置有左右贯穿设置的容纳腔41。所述第一解锁装置包括第一驱动件51与第一解锁件52,所述第一驱动件51位于朝向车手的一侧,所述第一解锁件位于第一驱动件51背离车手3的一侧;所述第一驱动件51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纳腔41内,所述第一解锁件52可相对上下移动地与所述旋转座21或/和第一连接座4连接;所述车手3相对座椅2往前旋转时可推动第一驱动件51移动,所述第一解锁件52被移动的第一驱动件51驱动而往下移动,从而解锁所述第一锁定机构。
所述车手3下侧往朝向第一驱动件51的一侧凸设有一凸台31,且所述凸台 31一侧设置有第一主动斜面311,对应的,所述第一驱动件51朝向车手3一端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主动斜面311相配合的第一从动斜面511。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第一驱动件51朝向车手3一端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第一从动斜面511,对应的,所述凸台31朝向第一驱动一端的前后两侧也均设置有所述第一主动斜面311。
所述第一驱动件51与第一解锁件52的相对侧分别设置有对应的第二主动斜面512与第二从动斜面521,所述第一驱动件51往朝向旋转座21的一侧移动时,通过所述第二主动斜面512与第二从动斜面521的配合,所述第一解锁件 52往下移动而解锁第一锁定机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解锁件52至少上侧伸入容纳腔41内,所述第二从动斜面521设置于第一解锁件52上侧。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第一驱动件51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第一从动件513、第一联动件514与第一配合件515,所述第一从动件513设置于朝向车手3的一侧,所述第一配合件515设置于背离车手3的一侧。具体的说,所述第一联动件514上设置有配合孔,所述第一从动件513背离车手的一侧凸设有凸块,所述凸块卡入配合孔内(图未示),从而完成第一联动件514与第一从动件513的连接;所述第一联动件514背离车手3的一端与第一配合件515相互抵靠。所述第一从动斜面511设置于所述第一从动件513朝向车手3的一端,所述第二主动斜面512设置于所述第一配合件515上。第一驱动件51采用如此分段设置的方式,便于开模设计。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件51也可以是一个整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旋转座21上的第一锁定孔210、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枢接座11上的第一锁定件53、设置于所述第一锁定件53与枢接座11之间的第一弹性复位件54,当所述第一锁定件53 上侧对准第一锁定孔210时,在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54的作用下,所述第一锁定件53往上移动,从而第一锁定件53上侧伸入第一锁定孔210内。此时,第一锁定装置处于锁定状态,旋转座21与枢接座11不能相对旋转,即座椅2不能相对车架1旋转。
当所述第一锁定件53上侧伸入第一锁定孔210内时,所述第一驱动件51 位于第一锁定件53上侧;所述第一解锁件52往下移动时,所述第一解锁件52 被驱动往下移动而脱离第一锁定孔210。此时,第一锁定机构解锁,座椅2与车架1可相对旋转。即是说,所述旋转座21与第一连接座4底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锁定孔210上下相通的孔,从而以便于第一锁定件53的上下移动。
所述车手3下侧与第一连接座45远离旋转座21的一侧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二锁定机构。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包括一侧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容纳腔41内的第二锁定件61、设置于所述车手3下侧的第二锁定孔33、设置于所述第二锁定件61与第一连接座4之间的第二弹性复位件62,当所述第二锁定件61与第二锁定孔33对准时,在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62的作用下,所述第二锁定件61朝向车手3的一侧插入第二锁定孔33,第二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车手3与第一连接座4不可相对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锁定件61包括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纳腔41内的连接板611、连接于所述连接件上的锁定销612;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62设置于所述连接板611与第一连接座4之间。
较佳的,一固定板42固定连接于容纳腔41朝向车手3的一端,在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下时,所述连接板611朝向车手3的一端与固定板42 抵触;对应的,所述固定板42于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供所述第二锁定件61朝向车手3的一侧穿出的第一通孔,所述固定板42还于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 421,所述第一驱动件51朝向车手3的一侧可经第二通孔421穿出。如此设置,所述固定板42相当于挡住容纳腔41朝向车手3的一端,但是又不挡住第二锁定件61、第一驱动件51的左右移动,而且也能更好地定位连接板611,使得连接板611、第一连接座4、第二弹性复位件62的组装更方便。
所述车手3下侧设置有一容置槽34,且所述容置槽34朝向第一连接座4开口设置;一锁定板35固定连接于容置槽34朝向第一连接座4的一侧,所述第二锁定孔33设置于锁定板35上。
所述车手3与第二锁定机构之间设置有可解锁所述第二锁定机构的车手解锁装置,所述车手解锁装置包括一侧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容置槽34内的第二解锁件71、设置于车手3与第二解锁件71之间的可驱动所述第二解锁件 71左右移动的驱动装置,所述第二解锁件71背离车手的一侧穿过所述锁定板与第二锁定件抵靠;当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二解锁件71往朝向座椅2的一侧移动时,所述第二锁定件61被带动往背离车手3的一侧移动而脱离第二锁定孔 33,从而第二锁定装置解锁,车手3可相对第一连接座4旋转。
对应的,所述锁定板35于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一穿孔350,在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下时,所述第二解锁件71朝向座椅2的一侧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穿孔350、固定板42上的第二通孔421后与第一锁定件61接触,具体的说,与第二锁定件61的连接板611抵触。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车手3与第二解锁件71之间的第二解锁装置或/和第三解锁装置,当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被设置为包括所述第二解锁装置与第三解锁装置时,所述第二解锁件71、第二解锁装置与第三解锁装置被设置为,驱动所述第二解锁装置可使得所述第二解锁件71往朝向座椅2的一侧移动,驱动所述第三解锁装置也可使得所述第二解锁件71往朝向座椅2的一侧移动,且所述第二解锁装置与第三解锁装置互不干涉。即是说,驱动所述第二解锁装置时,第三解锁装置不动作,同样,驱动所述第三解锁装置时,第二解锁装置不动作。
结合图6、8、16、17所示,所述第二解锁装置包括可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车手3上侧的第一操作件72、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操作件72的第一钢线73、与所述第一钢线73下端连接的第二驱动件74,所述第二驱动件74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容置槽34内,且所述第二驱动件74与所述第二解锁件71配合设置,往上拉动所述第一操作件72,通过第一钢线73拉动第二驱动件74往上移动而驱动所述第二解锁件71往朝向座椅2的一侧移动。
所述第二解锁件71与锁定板35之间设置有第三弹性复位件76。
所述第二驱动件74一侧设置有第三主动斜面741,对应的,所述第二解锁件71下侧设置有相配的第三从动斜面711,从而当第二驱动件74被拉动往上移动时,可通过所述第三主动斜面741与第三从动斜面711的相互配合,所述第二解锁件71被推动往朝向座椅2的方向移动,第二解锁件71移动时,推动所述连接板611往朝向座椅2的方向移动,从而带动锁定销612一起移动而脱离第二锁定孔33,从而解锁所述第二锁定机构,车手3可相对第一连接座4旋转。
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还包括下端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车手3上侧内的推把301,所述第三解锁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二解锁件71配合设置的第三驱动件75,往下移动所述推把301可驱动第三驱动件75往下移动,往下移动的第三驱动件75可驱动所述第二解锁件71往朝向座椅2的方向移动而解锁所述第二锁定装置。
所述第三驱动件75可相对车手3上下移动,且所述第三驱动件75至少下侧可相对上下移动地伸入所述容置槽34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驱动件75 下侧设置有第四主动斜面751,对应的,所述第二解锁件71上侧设置有第四从动斜面712,当第三驱动件75往下移动时,通过第四主动斜面751与第四从动斜面712配合,所述第二解锁件71被推动往朝向座椅2的方向移动,从而解锁所述第二锁定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驱动件75位于第二驱动件74上侧,所述第二解锁件71后侧的下侧设置有所述第三从动斜面711,第二解锁件71后侧的上侧设置有所述第四从动斜面7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解锁件71包括本体713 以及自本体713往朝向座椅一侧延伸的延伸部714,所述第三从动斜面711、第四从动斜面712设置有本体713的后侧,且所述本体可相对左右移动地位于所述容置槽34内,所述延伸部714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穿孔350、第二通孔421与连接板611抵触。
所述第三驱动件75与推把301下端连接,或,所述第三驱动件75间隔设置于推把301下侧。若所述第三驱动件75与推把301下端连接(推把301下端与第三驱动件75接触也算是连接的一种方式),则在推把301往下移动时,第三驱动件75随之一起往下移动,当移动一定距离后,第三驱动件75会与第二解锁件71接触,随着第三驱动件75的继续往下移动,即可驱动第二解锁件71 解锁所述第二锁定装置;若所述第三驱动件75间隔设置于推把301下侧,则在推把301往下移动一定距离后,推把301下端会碰到第三驱动件75,继续往下移动推把301,推把301即可推动第三驱动件75往下移动而驱动第二解锁件71 解锁所述第二锁定装置。所述第三驱动件75与推把301下端连接,也实现了所述第三驱动件75可相对车手3上下移动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车手3下端固定连接有一车手固定件30,所述容置槽 34设置于所述车手固定件30上,所述锁定板35下侧也与所述车手固定件30相对固定连接。所述车手3空心设置,且车手内部空心与所述容置槽34相通,从而方便推把301、第三驱动件75、第一钢线73的上下移动。
所述推把301与车手3之间设置有可限制两者相对移动的推把锁定机构,所述推把锁定机构的结构以及解锁可以为任意公知可行的具体方式,因其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故不在此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旋转座21左右两侧均连接有一所述第一连接座4,所述车手3设置有左右两根,每一车手3下侧与对应的第一连接座4之间均设置有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对应的,所述车手解锁装置也设置有两组。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左右对称设置有两组,即有两第一解锁件52、两第一锁定件53,对应的,第一解锁装置也设置有左右两组。所述两第一锁定孔210左右对称设置,所述两第一锁定件53也对称设置。对应的,所述车手固定件30也设置有左右两件,所述锁定板35也设置有左右两件。
所述第二锁定件61设置有两锁定销612,对应座椅2前后设置与后向设置的不同方向,所述锁定板35上设置有四个第二锁定孔33。即座椅2前向设置时,两锁定销612与两对应位置的第二锁定孔33配合,当座椅2后向设置时,两锁定销612与另外两对应位置的第二锁定孔33配合。设置两锁定销612的方式,可以使得车手3与第一连接座4的连接更稳定。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只设置一个锁定销612于两个第二锁定孔33。
在座椅2前向设置时,所述两第一锁定件53分别往上卡入对应位置的第一锁定孔210内,从而定位车架1与座椅2。当要将座椅2调整后向设置时,通过第二解锁装置或第三解锁装置驱动第二解锁件71往朝向座椅2的方向移动而解锁第二锁定机构之后,往前旋转车手3,车手3在旋转过程中,相对位于前侧的第一主动斜面311与位于后侧的第一从动斜面511相互配合,使得所述第一驱动件51往朝向座椅2的方向移动,在第一驱动件51的移动过程中,通过所述第二主动斜面512与第二从动斜面521的相互配合,所述第一解锁件52往下移动而推动第一锁定件53往下移动,直至第一锁定件53完全脱离对应的第一锁定孔210,此时,第一锁定机构解锁,此时,所述车手3可与第一连接座4、旋转座21、座椅2一起相对枢接座11旋转,即相对车架1水平旋转。且在所述第一锁定机构解锁时,所述第一从动件513位于两第一从动斜面511中间的端部 510抵靠于凸台31位于两第一主动斜面311之间的端部310(如图9、10所示),从而在车手3与座椅2的旋转过程中,所述第一锁定装置一直保持解锁状态。当旋转180度时,座椅2相当于车架1后向设置(如图19所示),此时,往后旋转车手3,所述第一从动件513位于两第一从动斜面511中间的端部越过凸台 31位于两第一主动斜面311之间的端部310;同时,两第一锁定件53分别对准一第一锁定孔210,具体的说,两第一定位孔对准的第一锁定件53互换,在第一弹性复位件54的作用下,所述第一锁定件53往上移动,从而推动第一解锁件52往上移动,通过所述第二主动斜面512与第二从动斜面521的相互配合,所述第一驱动件51被推动往朝向车手3的方向移动,从而原相对位于后侧的第一主动斜面311与原相对处于前侧的第一从动斜面511相互配合(即座椅2前向设置时相对位于后侧的第一主动斜面311与相对处于前侧的第一从动斜面511 相互配合)。
解锁第二锁定机构后,在旋转座椅2的过程中,可释放对第二锁定机构的控制,从而在第三弹性复位件76的作用下,所述第二解锁件71复位;且在第二弹性复位件62的作用下,所述第二锁定件61一直保持往朝向车手3方向移动的趋势。当所述两第一锁定件53上侧再度与两第一锁定孔210卡合而使得第一锁定机构再度处于锁定状态下时,所述第二锁定件61一侧也再度与卡入对应位置的第二锁定孔33内,从而第二锁定机构再次处于锁定状态,车手3不可相对第一连接座4旋转(如图20所示)。
两对称设置的第一锁定件53与两对称设置的第一锁定孔210的配合,可以使得座椅2相对车架1的定位更稳固。在其他实施例中,对应的,可以设置两对称设置的第一锁定孔,但是只设定一第一锁定件,对应的组件可根据需要设置。
当要再次将后向设置的座椅2换向时,同理,将车手3往前旋转,此时,是原相对位于后侧的第一主动斜面311与原相对处于前侧的第一从动斜面511 相互配合,使得第一驱动件51往朝向座椅2的方向移动。其他原理同上述将前向座椅2旋转调整为座椅2后向设置。
为使得旋转更顺畅,所述旋转座21与枢接座11之间设置有滚珠轴承(图未示)。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车手2、第一连接座4以及枢接座11之间设置有可限定车手3往前旋转角度的限位机构;当所述车手3相对第一连接座4 往前旋转至限定角度时,在所述限位机构的作用下,所述车手3不可再往前旋转,且此时,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
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左右两限位装置、左右两作动装置、左右两分别连接同侧限位装置与作动装置的第二钢线;每一所述第一连接座4的一侧与车手3之间设置有一所述限位装置,另一侧与枢接座11之间设置有一第二作用装置;每一所述限位装置均包括设置于锁定板35或车手固定件30朝向第一连接座4一侧的限位部351,一侧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连接于第一连接座内的限位件91、设置于所述限位件91与第一连接座之间的可驱使所述限位件91往朝向车手一侧移动的第四弹性复位件92;对应的,所述连接板611、固定板42上设置有可供所述限位件91朝向车手3的一侧穿过的过孔(图6、16中422所示即为设置固定板42上的过孔,所述连接板511上的过孔图未示);
每一所述作动装置均包括第四联动件93、设置于所述第四联动件93与第一连接座4之间的可驱使第四联动件93往背离车手3一侧移动的第五弹性复位件 94,所述第四联动件93朝向车手3的一侧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座4内;同一侧的所述第四联动件93通过第二钢线95与限位件91连接,所述第五弹性复位件94的弹力大于第四弹性复位件92;
所述枢接座11自上端面中间往上延伸有圆形或环形凸台111,所述凸台111 左右两侧中的其中一侧于对着该侧第四联动件93的位置设置有凹槽112,在所述第五弹性复位件94的作用下,该侧所述第四联动件背离车手3的一端插入所述凹槽112内,从而拉动该侧的限位件91往第一连接座内移动而不会对限位部 351形成阻挡;另一侧的第四联动件93背离车手的一端与111外壁接触,从而在第四弹性复位件92的作用下,对应侧的限位件91朝向车手的一侧伸出于第一连接座外而可对限位部351形成阻挡。
座椅2水平旋转过程中,与第一连接座4连接的第四联动件93可与第一连接座4随着座椅2一起旋转,为使得在旋转过程时,所述第四联动件93背离车手3的的一侧更容易从该凹槽112内滑出,所述凹槽112的前后两侧面为斜面 113。
较佳的,两侧的限位部351被设置为,当所述车手往前旋转至设定角度时,其中一侧的限位部351抵靠于同侧限位件91伸出于容纳腔41外部分的前侧,另一侧限位部351位于同侧限位件91延长线的后侧(如图21、22所示)。即是说,左右两限位件91设置于同一直线上,但是两侧的限位部351非对称设置。
如此设置,假设枢接座11的右侧设置所述凹槽112,在座椅2前向设置状态下,在第五弹簧的作用下,右侧的第四联动件93往左移动,且右侧的第四联动件93左端抵靠于所述凹槽112内,因为第五弹性复位件94的弹力大于第四弹性复位件92,从而右侧的第四联动件93可通过钢线拉动右侧的限位件91往左移动,从而使得右侧的限位件91右侧不伸出于固定板42外,从而不会对右侧锁定板35上的限位部351造成任何阻挡限位;相反的是,左侧的第四联动件 93右端抵靠于限位环的外壁上,从而没法拉动左侧的限位件91往右移动,从而左侧限位件91的左侧依次穿过连接板611与固定板42的过孔后伸出于固定板 42与锁定板35之间。解锁第二锁定机构后往前旋转车手3,车手3往前旋转,对应侧锁定板35上的限位部351则往后旋转,从而当车手3往前旋转一定角度后,左侧锁定板35上的限位部351会后侧与限位件91伸出于固定板42外的部分的前侧抵靠(如图20.21所示),从而车手3不能再往前旋转,且此时,第一解锁机构也处于解锁状态,从而可以进行座椅2前后旋转换向操作。
座椅旋转时,第四联动件93会与车手、第一连接座4一起水平旋转,通过凹槽斜面113的作用,原本右侧伸入限位环凹槽112内的限位件91脱离凹槽,也与凸台111外壁接触,从而右侧的限位件91也伸出于固定板42外并位于原本右侧的限位部351的前端,对原本右侧的限位部351形成阻挡;而原本左侧的限位部351会抵靠于原本左侧限位件91伸出于固定板42外的部分的前侧抵靠。即假设左右两限位件91整体形成为一左右延伸的直线,则两限位部其中之一位于该直线左侧的前侧,另一位于该直线右侧的后侧,从而在座椅2在此之后的旋转过程中,车手3被定位于该限定角度的位置;直至座椅旋转180度时。
当座椅2水平旋转180度后,原来两侧的车手3、锁定板35、第四联动件 93、第四弹性复位件92、第五弹性复位件94、第五弹性复位件94左右换位。且在此状态下,实际位于右侧的第四联动件93(原左侧的第四联动件93)在第五弹簧的作用下往左移动,其背离车手3的一端抵靠于所述限位环凹槽112内,从而带动此时实际位于右侧限位件91往左移动而不伸出于固定板42外,从而不对此时实际位于右侧锁定板35上的限位部351造成任何阻挡限位;相反,此时实际位于左侧的第四联动件93右端抵靠于右端抵靠于限位环的外壁上,从而没法拉动左侧的限位件91往右移动,从而左侧限位件91的左侧伸出于固定板 42外(如图23.24所示)。此时,往后旋转车手3,锁定板35上的限位部351 随之往前旋转,右侧限位件91不伸出固定板42外,因此不会妨碍,左侧锁定板35上的限位部351往前旋转,从而相对位于后侧的限位件91也不会妨碍。当车手3旋转到一定角度,第二锁定装置的第二锁定件61自动插入第二锁定孔 33,车手3定位。
当要在座椅2后向设置时再旋转座椅2至前向设置,在解锁第二锁定机构后,往前旋转车手3,从而锁定板35上的限位部351相对往后旋转,右侧限位件91不伸出固定板42外,因此不会给对应侧的限位部351形成阻挡;左侧锁定板35上的限位部351往后旋转至其与左侧限位件91伸出于固定板42外的部分抵靠时,车手3不能再往前旋转,且此时,第二锁定机构也处于解锁状态,可以进行座椅2旋转换向。
如此设置,使得所述车手3旋转解锁第一锁定机构的操作更直观,也更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车手3设置为,当车手3往前旋转至大约垂直状态下时,不能再旋转车手3。如此设置,更方便车手3与座椅2一起旋转的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91包括一限位杆911、连接于所述限位杆911 朝向座椅一侧的拉动件912,所述第四弹性复位件92设置于所述拉动件912朝向车手的一端与第一连接座4之间;所述限位杆911朝向车手的一侧伸出固定板42外而对限位部35形成阻挡;第二钢线95连接所述第四联动件93与该拉动件912。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91也可以设置为一个整体,即限位杆 911与拉动件912为一个零件上的两个部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351设置于所述锁定板35上,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自所述车手固定件30延伸而形成。
所述第四联动件93中间设置左右延伸的长槽孔930;所述旋转座21中部抵靠于所述凸台111上侧,外侧下端往下延伸设置有穿入部213,所述穿入部213 下端穿过该长槽孔930(图16所示);所述第一锁定孔自所述穿入部213下端往上延伸。如此,不影响第四联动件93的左右移动,而且也可以使得各组件连接得更紧凑,从而使得车架整体体积更小。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车架1可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转换,所述旋转座21或/和第一连接座与车架1之间还设置有可限制旋转座21相对枢接座11相对旋转或/和可将车架1锁定于展开状态的第三锁定机构,所述第三锁定机构通过一第二联动装置与第二锁定机构连接,所述第二锁定机构被解锁时可联动所述第二联动装置,从而联动所述第三锁定机构解锁。具体的说,当第二锁定机构的第二锁定件61往背离车手3的一侧移动时,可驱动所述第二联动装置解锁所述第三锁定机构。
具体的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车架1还包括后可相对上下移动地与枢接座11连接的主管12、上侧枢接于所述枢接座11的前脚13、前上侧枢接于枢接座11的后脚14、前侧枢接于前脚13的前支撑件15、后侧枢接于后脚14的后支撑件16,所述前支撑件15后侧与后支撑件16前侧均枢接于所述主管12下侧;所述主管12上侧穿过枢接座11并位于枢接座11上侧外,所述旋转座21可相对旋转地套设于所述主管12上侧外。所述第三锁定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主管12 上的第三锁定孔121、一侧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容纳腔41内的第三锁定件81、设置于所述第三锁定件81与第一连接座4之间的第六弹性复位件82;当所述第三锁定件81与第三锁定孔121对准时,在所述第六弹性复位件82的作用下,所述第三锁定件81朝向主管12的一侧插入第三锁定孔121,从而旋转座21、第一连接座4不可相对主管12水平旋转,第三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
所述第二联动装置包括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容纳腔41内的第二联动件85,所述第二联动件85朝向车手的一侧与第二锁定件61连接,背离车手的一侧与第三锁定件81配合设置;当所述第二锁定件61被推动往背离车手的方向移动时,可驱动所述第二联动件85往朝向车手的方向移动而解锁所述第三锁定机构。
结合图11至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一安装座83固定连接于所述容纳腔41内,且所述安装座83内设置有左右贯穿的容置腔831,从而容置腔 831与容纳腔41相通,所述第三锁定件81一侧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连接于容置腔831内,所述第二联动件85另一侧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容置腔831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83的顶壁以及底壁于对应位置设置前后延伸的直长孔832,所述第三锁定件81朝向车手3的一侧设置有斜长孔810,一连接销84 穿过所述直长孔832与斜长孔810;所述第二联动件85背离车手3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连接销84配合的驱动斜面851。具体的说,所述第二联动件85另一侧设置有左右延伸的长孔852,一销钉86穿过所述安装座83与该长孔852,从而第二联动件85该侧可相对左右移动地置于容置腔831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联动件85包括相连接的被动件853、推动件854,所述被动件853朝向车手3的一侧与第二锁定件61的连接板611抵靠,所述推动件854背离被动件853 的一侧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容置腔831内,所述驱动斜面851也设置于推动件854。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联动件85也可以设置为一个整体,即被动件853、推动件854为一个整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锁定件81设置有上下贯穿且左右延伸的第一容纳空间811,所述第一配合件515可左右移动地位于该第一容纳空间811前后两侧壁之间,所述第一解锁件52上侧可伸入第一容纳空间811内。具体的说,所述第一配合件515设置有左右延伸且上下贯穿的长孔5150,一连接销钉88穿过安装标83与该长孔5150,从而将第一配合件515、安装座83与第三锁定件83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驱动件51背离车手3的一端也往上伸入该第一容纳空间811 内与第一配合件515连接,即第一联动件514背离车手3的一端也往上伸入该第一容纳空间811内与第一配合件515连接。较佳的,所述安装座83背离车手 3的一侧的下端抵靠于容纳腔41的底壁,安装座83朝向车手3一侧的下端与容纳腔41的底壁之间存在有间隙,该间隙可供第一联动件514穿过往车手3所在一侧延伸。
如上设置,能在最小的空间内安置该些部件,从而避免使得整个车架1显得臃肿,而且能避免各部件不必要的相互干涉。
为便于组装,所述旋转座21包括相互配合的上座211与下座212,组装时,先将第一连接座4朝向座椅2的一端置于下座212上方,然后再将上座211盖上,然后通过铆钉或螺丝87等依次穿过上座211、安装座83、第三锁定件81、下座212(图6所示),从而将该些组装在一起,也实现第一连接座4一侧伸入旋转座21内的目的。较佳的,所述第三锁定件81上还设置有上下贯穿且左右延伸的第二容纳空间812,所述第二容纳空间812与第一容纳空间811左右间隔设置,所述铆钉或螺丝87穿过第三锁定件81的该第二容纳空间812,所述第六弹性复位件82设置为压缩弹簧,该压缩弹簧的一端抵靠于该铆钉或螺丝87,另一端抵靠于第二容纳空间812与该铆钉或螺丝87相对的侧壁,从而实现第六弹性复位件82设置于所述第三锁定件81与第一连接座4之间的目的。
在解锁第二锁定机构的过程中,即所述连接板611被推动往朝向背离车手3 一侧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联动件85被推动也往背离车手3的方向移动,从而第二联动件85的驱动斜面851会推动连接销84往后移动,通过直长孔832 与斜长孔810的配合,所述第三锁定件81被带动往朝向车手3的一侧移动,当第三锁定件81移动至脱离收合管上的第三锁定孔121时,所述第三锁定机构解锁。
应当知道的是,所述第二从动件813上的驱动斜面851与连接销84以及斜长孔810也可以设置为,当第二从动件813往朝向车手3的一侧移动时,第二从动件813的斜面推动连接销84往前移动,通过直长孔832与斜长孔810的配合,所述第二从动件813往朝向车手3的一侧移动。此种设置与上述设置为实质相同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锁定件81设置为包括第二从动件813与相对连接于所述第二从动件813背离车手3一侧的第二配合件814,所述第二配合件814 背离车手3的一侧插入第三锁定孔121,第三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所述斜长孔810设置于所述第二从动件813。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锁定件81也可以设置为一个整体,即上述第二从动件813件与第二配合件814为一个整体。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座椅2下端还连接有连接座22,所述连接座22位于旋转座21上侧,且所述连接座22一侧与旋转座21一侧枢接,所述主管 12上端与一第三联动件122的一侧枢接,所述第三联动件122的另一侧与连接座22枢接。
如上设置,以座椅2处于前向设置时为例,当要折叠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时,可先通过解锁第二锁定装置来联动解锁第三锁定机构,然后使得主管12往上移动,从而使得前脚13、后脚14、前支撑件15、后支撑件16呈雨伞式折叠;且在所述主管12相对往上移动的过程中,通过所述第三联动件122,可使得连接座22往其与旋转座21枢接的一侧旋转,从而带动座椅2一起朝该方向旋转 (如图25所示),即车架1的折叠可联动座椅2,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的折叠操作整体更简单方便。此外,在第二锁定机构解锁后,车手3可相对第一连接座4旋转,从而可以往后下方旋转车手3使得其与后脚14相对靠近,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收合整体体积小,便于携带、存放。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第一锁定机构之外再设置所述第三锁定机构,一是相当于有两个可限制座椅2相对车架1旋转的机构,从而使得座椅2与车架1 相对定位后更稳定,进而更能保证坐在座椅2上孩童的安全;而且第三锁定件 81处于锁定状态下时,所述主管12也不能相对枢接座11上下移动,从而车架 1不能收合,即是说,所述第三锁定机构还同时起到用于将车架1锁定于展开状态的作用。在解锁第二锁定机构的时候可同时解锁第三锁定机构,如果不往前旋转车手3,则不能解锁第一锁定机构,从而不能旋转座椅2实现座椅2前后换向,但是可以进行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的折叠,且车手3可以往后下方旋转;若在解锁第二锁定机构之后,还想旋转座椅2实现座椅2前后换向,则需要往前旋转车手3解锁第一锁定机构,之后才能进行座椅2前后换向旋转。
在其他实施例后中,如若车架1结构不如上设置,用于限制座椅2与车架1 相对旋转的结构,可以只设置所述第一锁定机构。
所述前脚13前下侧连接有前轮130,后脚14后下侧连接有后轮140。
所述座椅2包括支撑部23以及下侧枢接于所述支撑部23的背靠24,所述支撑部23下端设置有所述连接座22。
在上述方位描述中,以所述前轮所在为前,后轮所在为后,以座椅2前向设置时第一连接座4的延伸方向为左右,以车手3所在为上,以前轮、后轮所在为下。应当理解的是,随着观察视觉的变化,上述方位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Claims (45)
1.一种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可相对水平旋转地连接于所述车架上的座椅、下侧枢接于所述座椅的车手,所述车架与座椅之间设置有可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一锁定机构,所述第一锁定机构与车手之间设置有第一解锁装置,且所述第一解锁装置被设置为,所述车手相对座椅往前旋转时可驱动所述第一解锁装置解锁第一锁定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下侧连接有一旋转座,所述车架上设置有枢接座,所述旋转座可相对水平旋转地连接于枢接座,所述旋转座上连接有左右延伸的第一连接座,所述车手下侧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座远离旋转座的一侧;所述第一锁定机构设置于所述枢接座与旋转座或/和第一连接座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座一侧伸入所述旋转座内,且所述第一连接座内设置有左右贯穿设置的容纳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解锁装置包括第一驱动件与第一解锁件,所述第一驱动件位于朝向车手的一侧,所述第一解锁件位于第一驱动件背离车手的一侧;所述第一驱动件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一解锁件可相对上下移动地与所述旋转座或/和第一连接座连接;所述车手相对座椅往前旋转时可推动第一驱动件移动,所述第一解锁件被移动的第一驱动件驱动而往下移动,从而解锁所述第一锁定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与第一解锁件的相对侧分别设置有对应的第二主动斜面与第二从动斜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手下侧往朝向第一驱动件的一侧凸设有一凸台,且所述凸台一侧设置有第一主动斜面,对应的,所述第一驱动件朝向车手一端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主动斜面相配合的第一从动斜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手下侧往朝向第一驱动件的一侧凸设有一凸台,且所述凸台一侧设置有第一主动斜面,对应的,所述第一驱动件朝向车手一端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主动斜面相配合的第一从动斜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朝向车手一端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第一从动斜面,对应的,所述凸台朝向第一驱动一端的前后两侧也均设置有所述第一主动斜面。
9.根据权利要求4至7任一项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旋转座上的第一锁定孔、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枢接座上的第一锁定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锁定件与枢接座之间的第一弹性复位件,当所述第一锁定件上侧对准第一锁定孔时,在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的作用下,所述第一锁定件往上移动,从而第一锁定件上侧伸入第一锁定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锁定件上侧伸入第一锁定孔内时,所述第一驱动件位于第一锁定件上侧;所述第一解锁件往下移动时,所述第一解锁件被驱动往下移动而脱离第一锁定孔。
11.根据权利要求4至7、10任一项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手下侧与第一连接座远离旋转座的一侧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二锁定机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包括一侧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容纳腔内的第二锁定件、设置于所述车手下侧的第二锁定孔、设置于所述第二锁定件与第一连接座之间的第二弹性复位件,当所述第二锁定件与第二锁定孔对准时,在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的作用下,所述第二锁定件朝向车手的一侧插入第二锁定孔。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手下侧与第一连接座远离旋转座的一侧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二锁定机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包括一侧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容纳腔内的第二锁定件、设置于所述车手下侧的第二锁定孔、设置于所述第二锁定件与第一连接座之间的第二弹性复位件,当所述第二锁定件与第二锁定孔对准时,在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的作用下,所述第二锁定件朝向车手的一侧插入第二锁定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14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可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转换,所述旋转座或/和第一连接座与车架之间还设置有可限制旋转座相对枢接座相对旋转或/和可将车架锁定于展开状态的第三锁定机构,所述第三锁定机构通过第二联动装置与第二锁定机构连接,所述第二锁定机构被解锁时可联动所述第二联动装置,从而联动所述第三锁定机构解锁。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还包括后可相对上下移动地与枢接座连接的主管、上侧枢接于所述枢接座的前脚、前上侧枢接于枢接座的后脚、前侧枢接于前脚的前支撑件、后侧枢接于后脚的后支撑件,所述前支撑件后侧与后支撑件前侧均枢接于所述主管下侧;所述主管上侧穿过枢接座并位于枢接座上侧外,所述旋转座可相对旋转地套设于所述主管上侧外。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锁定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主管上的第三锁定孔、一侧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容纳腔内的第三锁定件、设置于所述第三锁定件与第一连接座之间的第六弹性复位件;当所述第三锁定件与第三锁定孔对准时,在所述第六弹性复位件的作用下,所述第三锁定件朝向主管的一侧插入第三锁定孔。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联动装置包括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容纳腔内的第二联动件,所述第二联动件朝向车手的一侧与第二锁定件连接,背离车手的一侧与第三锁定件配合设置;当所述第二锁定件被推动往背离车手的方向移动时,可驱动所述第二联动件往朝向车手的方向移动而解锁所述第三锁定机构。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一安装座固定连接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安装座内设置有左右贯穿的容置腔,从而容置腔与容纳腔相通,所述第三锁定件一侧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连接于容置腔内,所述第二联动件另一侧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安装座的顶壁以及底壁于对应位置设置前后延伸的直长孔,所述第三锁定件朝向车手的一侧设置有斜长孔,一连接销穿过所述直长孔与斜长孔;所述第二联动件背离车手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连接销配合的驱动斜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第一从动件、第一联动件与第一配合件,所述第一从动件设置于朝向车手的一侧,所述第一配合件设置于背离车手的一侧。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锁定件设置有上下贯穿且左右延伸的第一容纳空间,所述第一配合件可左右移动地位于该第一容纳空间前后两侧壁之间,所述第一解锁件上侧可伸入第一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一驱动件背离车手的一端也往上伸入该第一容纳空间内与第一配合件连接。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第一从动件、第一联动件与第一配合件,所述第一从动件设置于朝向车手的一侧,所述第一配合件设置于背离车手的一侧。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锁定件设置有上下贯穿且左右延伸的第一容纳空间,所述第一配合件可左右移动地位于该第一容纳空间前后两侧壁之间,所述第一解锁件上侧可伸入第一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一驱动件背离车手的一端也往上伸入该第一容纳空间内与第一配合件连接。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背离车手的一侧的下端抵靠于容纳腔的底壁,安装座朝向车手一侧的下端与容纳腔的底壁之间存在有间隙,该间隙可供第一联动件穿过往车手所在一侧延伸。
25.根据权利要求12、14、16至19、21至24任一项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手下侧设置有一容置槽,所述车手与第二锁定机构之间设置有可解锁所述第二锁定机构的车手解锁装置,所述车手解锁装置包括一侧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容置槽内的第二解锁件、设置于车手与第二解锁件之间的可驱动所述第二解锁件左右移动的驱动装置;所述第二解锁件背离车手的一侧与第二锁定件抵靠,当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二解锁件往朝向座椅的一侧移动时,所述第二锁定件被带动往背离车手的一侧移动而脱离第二锁定孔。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一锁定板固定连接于容置槽朝向第一连接座的一侧,所述第二锁定孔设置于所述锁定板上,所述第二解锁件背离车手的一侧穿过所述锁定板与第二锁定件抵靠。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第二锁定件与锁定板设置有第三弹性复位件。
2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手下侧设置有一容置槽,所述车手与第二锁定机构之间设置有可解锁所述第二锁定机构的车手解锁装置,所述车手解锁装置包括一侧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容置槽内的第二解锁件、设置于车手与第二解锁件之间的可驱动所述第二解锁件左右移动的驱动装置;所述第二解锁件背离车手的一侧与第二锁定件抵靠,当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二解锁件往朝向座椅的一侧移动时,所述第二锁定件被带动往背离车手的一侧移动而脱离第二锁定孔。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一锁定板固定连接于容置槽朝向第一连接座的一侧,所述第二锁定孔设置于所述锁定板上,所述第二解锁件背离车手的一侧穿过所述锁定板与第二锁定件抵靠。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第二锁定件与锁定板设置有第三弹性复位件。
31.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车手与第二解锁件之间的第二解锁装置或/和第三解锁装置,当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被设置为包括所述第二解锁装置与第三解锁装置时,所述第二解锁件、第二解锁装置与第三解锁装置被设置为,驱动所述第二解锁装置可使得所述第二解锁件往朝向座椅的一侧移动,驱动所述第三解锁装置也可使得所述第二解锁件往朝向座椅的一侧移动,且所述第二解锁装置与第三解锁装置互不干涉。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解锁装置包括可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车手上侧的第一操作件、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操作件的第一钢线、与所述第一钢线下端连接的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容置槽内,且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二解锁件配合设置,往上拉动所述第一操作件,通过第一钢线拉动第二驱动件往上移动而驱动所述第二解锁件往朝向座椅的一侧移动。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儿童推车还包括下端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车手上侧内的推把,所述第三解锁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二解锁件配合设置的第三驱动件,往下移动所述推把可驱动第三驱动件往下移动,往下移动的第三驱动件可驱动所述第二解锁件往朝向座椅的方向移动而解锁所述第二锁定装置。
34.根据权利要求26或27或29或30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车手与第二解锁件之间的第二解锁装置或/和第三解锁装置,当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被设置为包括所述第二解锁装置与第三解锁装置时,所述第二解锁件、第二解锁装置与第三解锁装置被设置为,驱动所述第二解锁装置可使得所述第二解锁件往朝向座椅的一侧移动,驱动所述第三解锁装置也可使得所述第二解锁件往朝向座椅的一侧移动,且所述第二解锁装置与第三解锁装置互不干涉。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解锁装置包括可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车手上侧的第一操作件、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操作件的第一钢线、与所述第一钢线下端连接的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容置槽内,且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二解锁件配合设置,往上拉动所述第一操作件,通过第一钢线拉动第二驱动件往上移动而驱动所述第二解锁件往朝向座椅的一侧移动。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儿童推车还包括下端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车手上侧内的推把,所述第三解锁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二解锁件配合设置的第三驱动件,往下移动所述推把可驱动第三驱动件往下移动,往下移动的第三驱动件可驱动所述第二解锁件往朝向座椅的方向移动而解锁所述第二锁定装置。
37.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车手与第二解锁件之间的第二解锁装置或/和第三解锁装置,当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被设置为包括所述第二解锁装置与第三解锁装置时,所述第二解锁件、第二解锁装置与第三解锁装置被设置为,驱动所述第二解锁装置可使得所述第二解锁件往朝向座椅的一侧移动,驱动所述第三解锁装置也可使得所述第二解锁件往朝向座椅的一侧移动,且所述第二解锁装置与第三解锁装置互不干涉。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解锁装置包括可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车手上侧的第一操作件、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操作件的第一钢线、与所述第一钢线下端连接的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容置槽内,且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二解锁件配合设置,往上拉动所述第一操作件,通过第一钢线拉动第二驱动件往上移动而驱动所述第二解锁件往朝向座椅的一侧移动。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儿童推车还包括下端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车手上侧内的推把,所述第三解锁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二解锁件配合设置的第三驱动件,往下移动所述推把可驱动第三驱动件往下移动,往下移动的第三驱动件可驱动所述第二解锁件往朝向座椅的方向移动而解锁所述第二锁定装置。
40.根据权利要求26或27或29或30或35或36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手、第一连接座以及枢接座之间设置有可限定车手往前旋转角度的限位机构;当所述车手相对第一连接座往前旋转至限定角度时,所述限位机构将车手锁定于该角度,且此时,所述车手第一锁定机构于解锁状态。
41.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手、第一连接座以及枢接座之间设置有可限定车手往前旋转角度的限位机构;当所述车手相对第一连接座往前旋转至限定角度时,所述限位机构将车手锁定于该角度,且此时,所述车手第一锁定机构于解锁状态。
42.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座左右两侧均连接有一所述第一连接座,所述车手设置有左右两根;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左右两限位装置、左右两作动装置、左右两分别连接同侧限位装置与作动装置的第二钢线;每一所述第一连接座的一侧与车手之间设置有一所述限位装置,另一侧与枢接座之间设置有一第二作用装置;每一所述限位装置均包括设置于锁定板或车手固定件朝向第一连接座一侧的限位部、一侧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连接于第一连接座内的限位件、设置于所述限位件与第一连接座之间的可驱使所述限位件往朝向车手一侧移动的第四弹性复位件;每一所述作动装置均包括第四联动件、设置于所述第四联动件与第一连接座之间的可驱使第四联动件往背离车手一侧移动的第五弹性复位件,所述第四联动件朝向车手的一侧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座内;同一侧的所述第四联动件通过第二钢线与限位件连接,所述第五弹性复位件的弹力大于第四弹性复位件;所述枢接座自上端面中间往上延伸有圆形或环形凸台,所述凸台左右两侧中的其中一侧于对着该侧第四联动件的位置设置有凹槽,在所述第五弹性复位件的作用下,该侧所述第四联动件背离车手的一端插入所述凹槽内,从而拉动该侧的限位件往第一连接座内移动而不会对限位部形成阻挡;另一侧的第四联动件背离车手的一端与凸台外壁接触,从而在第四弹性复位件的作用下,对应侧的限位件朝向车手的一侧伸出于第一连接座外而可对限位部形成阻挡。
43.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座左右两侧均连接有一所述第一连接座,所述车手设置有左右两根;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左右两限位装置、左右两作动装置、左右两分别连接同侧限位装置与作动装置的第二钢线;每一所述第一连接座的一侧与车手之间设置有一所述限位装置,另一侧与枢接座之间设置有一第二作用装置;每一所述限位装置均包括设置于锁定板或车手固定件朝向第一连接座一侧的限位部、一侧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连接于第一连接座内的限位件、设置于所述限位件与第一连接座之间的可驱使所述限位件往朝向车手一侧移动的第四弹性复位件;每一所述作动装置均包括第四联动件、设置于所述第四联动件与第一连接座之间的可驱使第四联动件往背离车手一侧移动的第五弹性复位件,所述第四联动件朝向车手的一侧可相对左右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座内;同一侧的所述第四联动件通过第二钢线与限位件连接,所述第五弹性复位件的弹力大于第四弹性复位件;所述枢接座自上端面中间往上延伸有圆形或环形凸台,所述凸台左右两侧中的其中一侧于对着该侧第四联动件的位置设置有凹槽,在所述第五弹性复位件的作用下,该侧所述第四联动件背离车手的一端插入所述凹槽内,从而拉动该侧的限位件往第一连接座内移动而不会对限位部形成阻挡;另一侧的第四联动件背离车手的一端与凸台外壁接触,从而在第四弹性复位件的作用下,对应侧的限位件朝向车手的一侧伸出于第一连接座外而可对限位部形成阻挡。
44.根据权利要求42或43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两侧的限位部被设置为,当所述车手往前旋转至设定角度时,其中一侧的限位部抵靠于限位件伸出于容纳腔外部分的前侧,另一侧锁定板上的限位部位于同侧限位件延长线的后侧。
45.根据权利要求42或43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联动件中间设置左右延伸的长槽孔;所述旋转座中部抵靠于所述凸台上侧,外侧下端往下延伸设置有穿入部,所述穿入部下端穿过该长槽孔;所述第一锁定孔自所述穿入部下端往上延伸。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249597.3U CN217575321U (zh) | 2022-01-30 | 2022-01-30 | 一种儿童推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249597.3U CN217575321U (zh) | 2022-01-30 | 2022-01-30 | 一种儿童推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575321U true CN217575321U (zh) | 2022-10-14 |
Family
ID=83537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249597.3U Active CN217575321U (zh) | 2022-01-30 | 2022-01-30 | 一种儿童推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575321U (zh) |
-
2022
- 2022-01-30 CN CN202220249597.3U patent/CN21757532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40017760A1 (en) | Baby stroller with a folding mechanism triggered by a child carrier | |
US4779879A (en) | Baby carriage | |
CN217575321U (zh) | 一种儿童推车 | |
CN111619645B (zh) | 一种儿童推车 | |
CN210634621U (zh) | 一种座椅可前后换向的婴儿车 | |
CN116653722A (zh) | 安全座椅与载具 | |
CN210707566U (zh) | 一种儿童推车 | |
CN215322824U (zh) | 一种座椅折叠机构 | |
CN211107639U (zh) | 一种儿童推车 | |
CN211107638U (zh) | 一种折叠关节及设有该折叠关节的婴儿车 | |
CN211107640U (zh) | 背靠与扶手可联动折叠的座椅及设有该座椅的婴儿车 | |
CN112441103B (zh) | 推车车架 | |
CN217198317U (zh) | 一种儿童推车 | |
CN217374625U (zh) | 儿童推车 | |
CN220535733U (zh) | 一种儿童推车 | |
CN220809532U (zh) | 一种可收合的关节以及设有该关节的婴儿车 | |
CN217649500U (zh) | 一种儿童推车 | |
CN216102341U (zh) | 一种连接组件及设有该连接组件的儿童推车 | |
CN221340757U (zh) | 童车锁止机构及包括其的儿童推车 | |
CN216546334U (zh) | 一种具有座位收折机构的婴儿车 | |
CN218806045U (zh) | 一种儿童推车车架 | |
CN221893164U (zh) | 儿童推车 | |
CN115892181A (zh) | 一种儿童推车 | |
CN115402394B (zh) | 儿童推车 | |
CN221737993U (zh) | 一种座椅组件及儿童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