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09532U - 一种可收合的关节以及设有该关节的婴儿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收合的关节以及设有该关节的婴儿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09532U
CN220809532U CN202322174127.2U CN202322174127U CN220809532U CN 220809532 U CN220809532 U CN 220809532U CN 202322174127 U CN202322174127 U CN 202322174127U CN 220809532 U CN220809532 U CN 2208095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piece
arc
pivot seat
j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7412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泽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shan Erist Children's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shan Erist Children's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shan Erist Children's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shan Erist Children's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7412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095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095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095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露了一种可收合的关节以及设有该关节的婴儿车,所述关节包括依次枢接的第一枢接座、第二枢接座、第三枢接座,所述第一枢接座、第二枢接座、第三枢接座三者中,其中一者内设置有首尾相通的轨道,另两者分别设置有推动件,两推动件分别伸入所述轨道的不同位置内,且两推动件之间设置有驱动件;当上述三者中的任意一者旋转时,驱动件均会沿着轨道移动,两推动件在驱动件的作用下沿着轨道反向旋转移动,从而使得设置有推动件的两者相对设置有轨道的一者反向旋转,进而使得所述关节在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换。如此,因为关节各组件在展开与收合过程中联动很顺畅,从而关节与设有该关节的婴儿车的展开与收合操作很顺畅。

Description

一种可收合的关节以及设有该关节的婴儿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幼儿产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收合的关节以及设有该关节的婴儿车。
背景技术
婴儿车作为可供孩童乘坐的载具,被广泛使用。为了使用更方便,婴儿车一般被设置为可在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换,如此,在需要使用的时候,使得婴儿车处于展开状态,孩童坐在婴儿车上,父母推动婴儿车移动;当不需要使用或者需要携带婴儿车使用时,就可以将婴儿车收合起来,因为收合的婴儿车的体积比展开的婴儿车要小,占用空间小。
婴儿车一般由多个组件连接而成,而相连接的组件形成一个个可展开可收合的关节,而该些关节在展开与收合过程中其各组件的联动性也决定婴儿车展开与操作的便利性,关节各组件联动性不好的,不但各关节本身各组件在展开与收合过程中联动会很不顺畅,从而导致展开、收合操作的不顺;而且也使得婴儿车的展开与收合操作很不顺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可收合的关节以及设有该关节的婴儿车,所述关节的各组件在展开与收合过程中联动好,从而所述关节与设有该关节的婴儿车的展开与收合操作很顺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收合的关节,其可在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换,所述关节包括依次枢接的第一枢接座、第二枢接座、第三枢接座,所述第一枢接座、第二枢接座、第三枢接座三者中,其中一者内设置有首尾相通的轨道,另外两者分别设置有推动件,两推动件分别伸入所述轨道的不同位置内,且两推动件之间设置有驱动件;当上述三者中的任意一者旋转时,驱动件均被驱动而沿着轨道移动,两推动件在驱动件的作用下沿着轨道反向旋转移动,从而使得设置有推动件的两者相对设置有轨道的一者反向旋转,进而使得所述关节在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换。
所述轨道包括首尾不相接的第一弧形槽与设置于第一弧形槽外侧的首尾不相接的第二弧形槽,且所述第一弧形槽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弧形槽两端连通,从而两端连通的第一弧形槽与第二弧形槽一起形成所述首尾相通的轨道,两推动件分别伸入第一弧形槽、第二弧形槽内;较佳的,设置有轨道的其中一者设置有一首尾不相通的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底壁上凸设有一弧形凸起,且该弧形凸起的两端与容纳空间的两对应端之间均有间隙,从而容纳空间位于凸起一侧的为第一弧形槽,位于弧形凸起另一侧的为第二弧形槽,第一弧形槽与第二弧形槽通过弧形凸起两端与容纳空间对应侧的间隙连通,从而形成为上述首尾相通的轨道。
所述第一枢接座、第二枢接座、第三枢接座通过一枢轴旋转,两所述推动件均相对该枢轴偏心设置;较佳的,两推动件的一侧之间设置有驱动件,两推动件的另外一侧之间也设置有驱动件;较佳的,所述驱动件被设置为包括多个沿着轨道排列并可沿着轨道移动的移动件,且其中一推动件伸入其中相邻的两个移动件之间,另一推动件伸入另外相邻的两个移动件之间。
设置有轨道的其中一者设置有与轨道相通的两弧形穿孔,两弧形穿孔的位置分别与两推动件对应,且两弧形穿孔的延伸方向分别与轨道对应位置的延伸方向相同,两推动件分别经对应位置的弧形穿孔伸进轨道内;较佳的,两弧形穿孔间隔设置,且所述两弧形穿孔被设置为,当两推动件分别位于两弧形孔的其中一端时,所述关节处于展开状态,当两推动件分别位于两弧形孔的另一端时,所述关节处于收合状态。
所述轨道设置于第三枢接座内,第一枢接座、第二枢接座上分别设置有推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枢接座上的推动件为第一推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枢接座上的推动件为第二推动件;第一推动件穿过第二枢接座后伸入轨道内;较佳的,所述关节还包括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枢接座、第二枢接座、第三枢接座相对旋转的锁定机构。
所述锁定机构包括可相对轴向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关节内的锁定件、设置于锁定件与第一枢接座之间的第一弹性件;所述锁定件上设置有锁定部,第一枢接座、第二枢接座、第三枢接座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锁定部配合设置的第一配合部、第二配合部、第三配合部;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锁定件上的锁定部与第一配合部、第二配合部、第三配合部相配合,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往第一枢接座的方向移动所述锁定件,锁定件上的锁定部与第二配合部、第三配合部脱离配合,锁定机构解锁;较佳的,所述锁定件包括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本体上的所述锁定部;较佳的,所述第三枢接座朝向第二枢接座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容纳腔,所述本体的一侧位于第三容纳腔内。
所述关节与锁定件之间还设置有用于驱动锁定件移动而解锁所述锁定机构的解锁装置;较佳的,所述解锁装置包括可相对旋转地连接于第三枢接座的第一解锁件,所述第一解锁件包括驱动部以及与驱动部一侧相对固定连接的作动部,驱动部的另一侧伸出于第三枢接座外,所述作动部位于第三容纳腔内并与锁定件本体的一侧相对,所述作动部与本体的相对侧分别设置有相配合的第一主动部、第一从动部,旋转第一解锁件,通过第一主动部、第一从动部的配合,所述锁定件往朝向第一枢接座的方向移动而解锁所述锁定机构;较佳的,所述解锁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解锁件与第三枢接座之间的第二弹性件;较佳的,所述作动部位于两弧形穿孔之间,且所述作动部与驱动部之间设置有弧形避让间隙;在所述关节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所述弧形避让间隙让开两第二弧形穿孔任意一者的位置,所述第一推动件或第二推动件可依次穿过所述弧形避让间隙与对应的弧形穿孔后伸入轨道内。
所述解锁装置还包括可相对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三枢接座的第二解锁件、设置于第二解锁件与第三枢接座之间的第三弹性件;在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第二解锁件一侧伸出于第三枢接座外,另一侧伸入第三容纳腔内;所述锁定件本体的一侧往第三容纳腔底壁的方向延伸设置有作用部,所述作用部朝向第三容纳腔底壁的一侧设置有第二从动部,所述第二解锁件另一侧朝向作用部的方向设置有与第二从动部配合的第二主动部,往第三枢接座内移动第二解锁件,通过第二主动部与第二从动部的配合,锁定件被驱动往朝向第一枢接座的方向移动而解锁所述锁定机构;较佳的,所述第一解锁件的作动部设置为环状并相对旋转地套设于作用部外,第二从动部露出于主体外;所述第二解锁件设置有第二主动部的部分位于作动部与第三容纳腔的底壁之间。
一种婴儿车,其包括可在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换的车架,所述车架包括上述收合关节。
所述车架还包括车手、前脚、后脚,所述车手下端、前脚后端、后脚前端分别与第一枢接座、第二枢接座、第三枢接座连接。
所述车架包括左右两侧支架,每一侧支架均包括所述关节与车手、前脚、后脚;所述婴儿车还包括一座椅,所述座椅的两侧分别连接于两关节。
所述座椅被设置为两侧可相对前后旋转地与两侧支架的第三枢接座连接,且所述座椅两侧均设置有功能部,且所述功能部被设置为,当座椅相对车架前后旋转时,所述功能部可驱动所述第一解锁件旋转或驱动第二解锁件往下移动而解锁所述锁定机构;较佳的,在车架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所述功能部位于第一解锁件与第二解锁件伸出于第三枢接座外的部分之间;较佳的,所述座椅两侧分别与一连接座可相对前后旋转地连接,所述连接座被设置为可与第三枢接座连接;较佳的,所述连接座被设置为可前后换向地与车架可拆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因为本实用新型关节第一枢接座、第二枢接座、第三枢接座采用了上述两
推动件与驱动件的联动旋转方式,从而在展开与收合过程中,所述关节各组件联动很顺畅,从而关节与设有该关节的婴儿车的展开与收合的操作很顺畅;
2、当要收合本实用新型婴儿车的车架时,可直接通过驱动第一解锁件或第二解
锁件来解锁所述锁定机构,也可通过旋转座椅驱动第一解锁件或第二解锁件移动来解锁锁定机构;而相对车架前后旋转座椅即可使得座椅与车架相对旋转收合,还能联动解锁锁定机构,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婴儿车的整体收合操作更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车架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根据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根据图1中A部分另一角度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根据图1中A部分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5为根据图1中A部分另一角度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关节中轨道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关节中轨道、驱动件、两推动件在其中一状态下的显示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关节第三枢接座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关节第三枢接座与第一解锁件、第二解锁件的组合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关节中轨道、驱动件、两推动件在车架处于收合状态下的显示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车架处于收合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关节第三枢接座与第一解锁件、锁定件的组合放大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关节锁定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关节第二枢接座、第三枢接座与锁定件的组合放大示意图;
图15为根据图3中B-B方向的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关节的锁定件、第一解锁件、第二解锁件相配合的放大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车架与座椅连接后且座椅前向设置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车架与座椅分离后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1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收合的关节,其可在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换,所述关节包括依次枢接的第一枢接座1、第二枢接座2、第三枢接座3,所述第一枢接座1、第二枢接座2、第三枢接座3三者中,其中一者内设置有首尾相通的轨道31,另外两者分别设置有推动件11、21,两推动件11、21分别伸入所述轨道31的不同位置内,且两推动件11、21之间设置有驱动件4;当上述三者中的任意一者旋转时,驱动件4均被驱动而沿着轨道31移动,两推动件11、21在驱动件4的作用下沿着轨道31反向旋转移动,从而使得设置有推动件的两者相对设置有轨道31的一者反向旋转,进而使得所述关节在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换。
具体的说,第一枢接座1、第二枢接座2、第三枢接座3三者中,若设置有推动件的其中一者往一侧相对设置有轨道31的一者旋转时,其对应的推动件会沿着轨道31往一侧旋转移动,而沿着轨道31旋转移动的该推动件会推动驱动件4沿着轨道31移动,从而另外一推动件会被移动的驱动件4推动而沿着轨道31往另一侧旋转,即两推动件11、21沿着轨道31反向旋转移动(如图7、10中箭头所示旋转方向),从而设置有另外一推动件的一者往相反侧相对设置有轨道31的一者旋转,如此,使得所述关节在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换。若是设置有轨道31一者相对另外两者旋转时,驱动件4会随着轨道31一起旋转,但是因为两推动件伸入轨道31内,从而驱动件4的移动必然会与两推动件11、21相互作用,从而驱动件4与轨道31之间会有相对移动,即驱动件4均会沿着轨道31移动,进而两推动件11、21也会因为驱动件4与轨道31的相对移动而反向旋转移动,从而设置有推动件的两者还是均会朝向设置有轨道31的一者旋转,进而使得所述关节在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换。
所述轨道31包括首尾不相接的第一弧形槽311与设置于第一弧形槽311外侧的首尾不相接的第二弧形槽312,且所述第一弧形槽31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弧形槽312两端连通(如图6所示),从而两端连通的第一弧形槽311与第二弧形槽312一起形成所述首尾相通的轨道31,两推动件11、21分别伸入第一弧形槽311、第二弧形槽312内(如图7所示)。如此,实现两推动件11、21均伸入轨道31内并位于不同位置的设置。
在本实施中,相当于所述第一枢接座1、第二枢接座2、第三枢接座3三者中,设置有轨道31的其中一者设置有一首尾不相通的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底壁上凸设有一弧形凸起33,且该弧形凸起33的两端与容纳空间32的两对应端之间均有间隙331、332,从而容纳空间32位于凸起一侧的为第一弧形槽311,位于弧形凸起33另一侧的为第二弧形槽312,第一弧形槽311与第二弧形槽312通过弧形凸起33两端与容纳空间32对应侧的间隙331、332连通,从而形成为上述首尾相通的轨道31。
所述第一枢接座1、第二枢接座2、第三枢接座3通过一枢轴5旋转,两所述推动件11、21均相对该枢轴5偏心设置,即两推动件11、21与该枢轴5不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弧形槽311绕该枢轴5设置,所述第二弧形槽312也绕该枢轴5设置,且因为两所述推动件11、21均相对该枢轴5偏心设置,从而第一弧形槽311与第二弧形槽312也不是以该枢轴5为中心的弧形槽,而是设置为与两推动件11、21的旋转轨迹适配的弧形。如此,所述第一枢接座1、第二枢接座2、第三枢接座3三者的任意一者以该枢轴5为转轴旋转时,设置有推动件11、21的两者均能相对另外一者反向旋转移动。
两推动件11、21之间设置有驱动件4,即两推动件11、21的一侧之间设置有驱动件4,两推动件11、21的另外一侧之间也设置有驱动件4,从而不管两推动件11、21其中之一朝哪个方向沿着轨道31旋转移动时,均能通过相关侧的驱动件4推动另一推动件沿着轨道31反向旋转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4被设置为包括多个沿着轨道31排列并可沿着轨道31移动的移动件41,且其中一推动件11伸入其中相邻的两个移动件41之间,另一推动件21伸入另外相邻的两个移动件41之间。即是说,两推动件11、21的一侧之间设置有多个移动件41,两推动件11、21的另外一侧之间也设置有多个移动件41,从而实现两推动件11、21的一侧之间设置有驱动件4、另外一侧之间也设置有驱动件4的目的。
较佳的,两推动件11、21任意一侧之间的多个移动件41中,相邻两移动件41相互接触。如此设置,任一推动件沿着轨道31往一侧旋转移动时,推动件该侧的各移动件41必能被同步推动而沿着轨道31移动,从而同步推动另一推动件沿着轨道31反向旋转移动。如此,使得第一枢接座1、第二枢接座2、第三枢接座3三者能同步相对旋转,从而能更加快速地实现本关节的联动收合/展开。
所述移动件41可以设置为滚珠、圆柱形移动件41或圆环形移动件41等任意公知可行的可沿着所述轨道31顺畅移动的移动件41。
在其他实施例中,两推动件11、21任意一侧之间的驱动件4也可被设置为整体式的可沿着轨道31移动的其他任何合适的驱动件4,还可以是,两推动件11、21一侧之间设置上述多个移动件41组合在一起的驱动件4,也可以是上述整体式的驱动件4。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枢接座1、第二枢接座2、第三枢接座3三者中,设置有轨道31的其中一者设置有与轨道31相通的两弧形穿孔34、35,两弧形穿孔34、35的位置分别与两推动件11、21对应,且两弧形穿孔34、35的延伸方向分别与轨道31对应位置的延伸方向相同,两推动件11、21分别经对应位置的弧形穿孔34、35伸进轨道31内。即于第一弧形槽311的对应位置设置一弧形穿孔33,于第二弧形槽312的对应位置也设置有一弧形穿孔34。从而两推动件11、21沿着轨道31旋转移动时,也是同时沿着弧形穿孔34、35旋转移动。
两弧形穿孔34、35间隔设置。较佳的,所述两弧形穿孔34、35被设置为,当两推动件11、21分别位于两弧形孔34、35的其中一端时,所述关节处于展开状态,当两推动件11、21分别位于两弧形孔34、35的另一端时,所述关节处于收合状态。即是说,当关节处于展开状态下时,两推动件11、21分别位于两弧形孔34、35的其中一端(如图9所示);收合过程中,两推动件11、21分别沿着两弧形穿孔34、35以及对应位置的轨道31反向旋转移动,当两推动件11、21分别旋转移动至两弧形穿孔34、35的另一端时,两推动件11、21不能再在该方向上继续旋转移动,则表示该关节已经处于收合状态了,无需再继续旋转了。从收合过程至展开状态的操作也同理。如此设置,可使得操作者能很直观地知道关节已经收合/展开了,即使得本实用新型关节的收合/展开操作更直观。
所述第一枢接座1、第二枢接座2、第三枢接座3三者中,可以是位于中间的第二枢接座2设置有所述轨道31,两侧的枢接座分别设置有朝向第二枢接座2的推动件;也可以是,两侧的第一枢接座1或第三枢接座3设置有所述轨道31,第二枢接座2与第三枢接座3或第一枢接座1设置所述推动件。
结合图8、9所示,所述第一枢接座1、第二枢接座2、第三枢接座3三者中,设置有轨道31的其中一者包括相对固定连接的基座36与固定件37,所述基座36与固定件37之间形成有所述轨道31。如此设置,便于驱动件4与第三枢接座3的安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轨道31设置于第三枢接座3内,即是说,所述第三枢接座3包括相对固定连接的基座36与固定件37。第一枢接座1第二枢接座2上分别设置有推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枢接座1上的推动件为第一推动件11,设置于所述第二枢接座2上的推动件为第二推动件21;第一推动件11穿过第二枢接座后伸入轨道31内。
结合如图12至16所示,所述关节还包括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枢接座1、第二枢接座2、第三枢接座3相对旋转的锁定机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锁定机构包括可相对轴向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关节内的锁定件6、设置于锁定件6与第一枢接座1之间的第一弹性件60;所述锁定件6上设置有锁定部,第一枢接座1、第二枢接座2、第三枢接座3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锁定部配合设置的第一配合部12、第二配合部22、第三配合部30;在所述第一弹性件60的作用下,锁定件6上的锁定部与第一配合部12、第二配合部22、第三配合部30相配合,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第一枢接座1、第二枢接座2、第三枢接座3不可相对旋转,所述关节被锁定于展开状态。往第一枢接座1的方向移动所述锁定件6,锁定件6上的锁定部与第二配合部22、第三配合部30脱离配合而只与第一配合部12配合,锁定机构解锁,从而第一枢接座1、第二枢接座2、第三枢接座3可相对旋转,关节可收合,且第一枢接座1与锁定件6一起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枢接座2设置有轴向贯穿的通孔20;所述锁定件6包括本体61以及设置于所述本体61上的所述锁定部,所述锁定部包括自本体61外围往外延伸的第一锁定部62、自所述第一锁定部62往朝向第三枢接座3一侧延伸的第二锁定部63,从而所述第二锁定部63与本体61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锁定部62的外缘突出于第二锁定部63的外缘外,所述本体61与第二锁定部63可沿着第二枢接座2的通孔20轴向移动;所述第一配合部12、第二配合部22分别为设置于第一枢接座1与第二枢接座2相对侧的第一锁定槽12、第二锁定槽22;所述第三配合部30为设置于第三枢接座3朝向第二枢接座2一侧的第三锁定槽30;在所述关节处于展开状态下时,在所述第一弹性件60的作用下,所述第一锁定部62突出于第二锁定部63外缘外的部分同时卡入第一锁定槽12与第二锁定槽22内,第二锁定部63背离第一锁定部62的一侧卡入第三锁定槽30内。如此,第一枢接座1、第二枢接座2、第三枢接座3不可相对旋转,所述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并将关节锁定于展开状态。
所述锁定件6的本体61外围于对应位置设置有避让凹陷610,所以避让凹陷610与通孔20壁部之间形成有可供第一推动部穿过的通道,第一推动件11穿过所述通道后伸入轨道31内。且当锁定机构解锁后,第一枢接座1旋转时,第一推动件11与锁定件6可随之一起旋转,即所述避让凹陷610与第一推动件11保持相对不变的位置关系,从而避免收合以及展开过程中的干涉。
所述第三枢接座3朝向第二枢接座2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容纳腔38,所述本体61一侧位于第三容纳腔38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配合部即第三锁定槽30位于第三容纳腔38的腔壁上并与第三容纳腔38相通。如此设置,可使得所述锁定件6与第三枢接座3的配合更稳定。
较佳的,所述第一枢接座1朝向第二枢接座2的一侧凹设有第一容纳腔13,所述第一锁定槽12位于第一容纳腔13的腔壁上并与第一容纳腔13相通;所述本体61的另一侧(即朝向第一枢接座1的一侧)伸入第一容纳腔13内。如此,使得所述锁定件6与第一枢接座1的配合更稳定。
所述弧形穿孔34、35设置于第三容纳腔38的底壁上,所述轨道31设置于第三容纳腔38的底壁的背向第二枢接座2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关节与锁定件6之间还设置有用于驱动锁定件6移动而解锁所述锁定机构的解锁装置。
结合图3、4、5、13所示,所述解锁装置包括可相对旋转地连接于第三枢接座3的第一解锁件7,所述第一解锁件7包括驱动部71以及与驱动部71一侧相对固定连接的作动部72,驱动部71的另一侧710伸出于第三枢接座3外,所述作动部72位于第三容纳腔38内并与锁定件本体61的一侧相对,所述作动部72与本体61的想对侧分别设置有相配合的第一主动部721、第一从动部611;旋转第一解锁件7,通过第一主动部721、第一从动部611的配合,所述锁定件6往朝向第一枢接座1的方向移动而解锁所述锁定机构。具体的说,锁定件6往第一枢接座1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后,其第一锁定部62脱离与第二锁定槽22的卡合并全部进入第一锁定槽12内,第二锁定部63脱离第三锁定槽30,锁定机构解锁,第一枢接座1、第二枢接座2、第三枢接座3可相对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动部721可设置为凸台,第一从动部611设置为凹槽,且凸台与凹槽的侧面均设置为斜面,从而在第一锁定件6旋转时,通过凸台与凹槽斜面的配合,可推动锁定件6往第一枢接座1的方向移动。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动部721与第一从动部611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可相配合的结构,如设置为可相互啮合的两圈齿,或,设置为可相配合的两圈波浪形面。所述第一主动部721与第一从动部611还可以设置为其他公知可行的结构,能达到上述目的即可。
所述第三容纳腔38腔壁上设有弧形长穿孔381(如图3未示),所述驱动部71经所述弧形长穿孔381伸出于第三枢接座3外并可沿着弧形长穿孔381旋转,从而第一解锁件7的旋转不会受到干涉。
结合图4、5、9所示,所述作动部72位于两弧形穿孔34、35之间,且所述作动部72与驱动部71之间设置有弧形避让间隙73;在所述关节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所述弧形避让间隙73让开两第二弧形穿孔34、35任意一者的位置,所述第一推动件11或第二推动件21可依次穿过所述弧形避让间隙73与对应的弧形穿孔后伸入轨道31内。因为作动部72位于两弧形穿孔之间,从而驱动部71与作动部72连接时只会遮住其中一弧形穿孔,故所述弧形避让间隙73让开被遮住的一弧形穿孔即可。
如此设置,关节不管是展开状态还是收合状态抑或是收合/展开过程中,所述第一解锁件7均不会与两推动件11、21干涉而影响关节的收合与展开。
所述解锁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解锁件7与第三枢接座3之间的第二弹性件70。旋转所述第一解锁件7时,所述第二弹性件70受到压力;释放第一解锁件7后,在第二弹性件70的恢复力作用下,第一解锁件7复位。。
较佳的,所述解锁装置还包括可相对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三枢接座的第二解锁件8、设置于第二解锁件8与第三枢接座3之间的第三弹性件80;所述锁定件本体61的一侧往第三容纳腔38底壁的方向延伸设置有作用部64,所述作用部64朝向第三容纳腔38底壁的一侧设置有第二从动部641;在所述第三弹性件80的作用下,所述第二解锁件8一侧伸出于第三枢接座3外,另一侧伸入第三容纳腔38内,且第二解锁件8另一侧朝向作用部64的方向设置有与第二从动部641配合的第二主动部81;往第三枢接座3内移动第二解锁件8,通过第二主动部81与第二从动部641的配合,锁定件6被驱动往朝向第一枢接座1的方向移动而解锁所述锁定机构。
所述第三容纳腔38侧壁上设置有过孔380,所述第二解锁件8一侧经该过孔380伸出于第三枢接座3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容纳腔38底壁上凸设有抵靠部390,所述第二解锁件8上设置有长槽,所述抵靠部390穿入长槽内,第二解锁件8位于抵靠部390背离所述过孔380一侧的部分设置有所述第二主动部81;所述第三弹性件80设置于长槽内,且第三弹性件80设置为压簧,所述第三弹性件80一端与抵靠部390抵靠,另一端与长槽远离抵靠部390的一端抵靠。从而在第三弹性件80的作用下,所述第二解锁件8保持往第三枢接座3外移动的趋势。
所述第二从动部641与第二主动部81可以设置为相配合的第二从动斜面、第二从动斜面。
当需要将展开状态下的关节收合时,可以旋转所述第一解锁件7,第一解锁件7与锁定件本体61上的第一主动部721与第一从动部611相配合,从而使得锁定件6往朝向第一枢接座1的方向移动而解锁锁定机构;也可以往第三容纳腔38内移动所述第二解锁件8,第二解锁件8与锁定件6相对侧的第二主动部81与第二从动部641相配合,锁定件6被推动往朝向第一枢接座1的方向移动而解锁锁定机构。
所述第一解锁件7的作动部72设置为环状并相对旋转地套设于作用部64外,第二从动部641露出于主体外;所述第二解锁件8设置有第二主动部81的部分位于作动部72与第三容纳腔38的底壁之间。如此设置,第一解锁件7与第二解锁件8互不干涉,旋转第一解锁件7时第一解锁件7不动,移动第二解锁件8时,第一解锁件7不动。
设置第一解锁件7与第二解锁件8两解锁件,可以使得解锁操作更方便。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只设置第一解锁件7与第二解锁件8任意之一。
所述锁定件6的本体61外围可以只设置一第一锁定部62以及一第二锁定部63,也可以间隔设置多个第一锁定部62,当设置为多个第一锁定部62时,至少一个第一锁定部62上设置有第二锁定部;第一锁定槽12、第二锁定槽22与第三锁定槽30的数量对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本体61外围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锁定部62,其中一第一锁定部62上设置有第二锁定部63。如此,第三容纳腔38内更便于第一解锁件7与第二解锁件8的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婴儿车,其包括可在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换的车架400,所述车架400包括上述收合关节。
所述车架400还包括车手100、前脚200、后脚300,所述车手100下端、前脚200后端、后脚300前端分别与第一枢接座1、第二枢接座2、第三枢接座3连接。当要将处于展开状态(如图1所示)的婴儿车收合时,在通过驱动第一解锁件7旋转或驱动第二解锁件8移动而解锁所述锁定机构,即可往后下方朝着后脚300的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旋转所述车手100,带动第一枢接座1同步旋转,从而第一推动件11沿着轨道31旋转移动,并推动驱动件4沿着轨道31移动,而移动的驱动件4则推动第二推动件沿着轨道31反向旋转(即逆时针方向旋转),两推动件11、21的旋转移动方向如图7所示;从而与第二枢接座2连接的前脚200也逆时针方向旋转,即往后朝向后脚300的方向旋转移动,当车手100不可再旋转时,车手100与前脚200均与后脚300相对靠近,所述婴儿车收合(如图11所示)。在婴儿车处于收合状态下时,第一推动件11与第二推动件21的位置如图10所示。
当要将收合的婴儿车展开时,反向操作即可。即往上旋转车手100,从而带动第一推动件11在轨道31内沿着轨道31旋转移动,并推动驱动件4沿着轨道31移动,而移动的驱动件4则推动第二推动件沿着轨道31反向旋转,两推动件11、21的旋转移动方向如图10中箭头所示;从而与第二枢接座2连接的前脚200往前旋转,当车手100、前脚200旋转至一定角度时,在第一弹性件60的作用下,所述锁定件6与第一枢接座1、第二枢接座2、第三枢接座3锁定,从而第一枢接座1、第二枢接座2、第三枢接座3不可相对旋转,婴儿床被锁定于展开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关节/婴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所述第一推动件11与第二推动件如图7中所示位置。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关节处于展开状态下时,图7中的12所指的为设置于第一枢接座1上的第一推动件,图7中的11所指的为设置于第二枢接座上2的第二推动件,即图7中原第一推动件11与第二推动件21的位置互换,从而在关节/婴儿车收合时,当顺时针旋转车手100/第一枢接座1,21所指代的第一推动件顺时针旋转,从而通过驱动件4推动11所指代的第二推动件逆时针旋转(与现图7中箭头方向所示的方向相反),如此,第一枢接座1与第二枢接座2也是相对第三枢接座3反向旋转,即使得关节收合,即使得车手100与前脚200均往后脚300所在的方向移动而收合。再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关节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所述第一推动件11、第二推动件21处于图10中所示位置,在关节/婴儿车收合时,当顺时针旋转车手100/第一枢接座1,第一推动件11顺时针旋转,从而通过驱动件4推动,第二推动件21逆时针旋转(如图10中箭头方向所示的方向),即使得关节收合,即使得车手100与前脚200均往后脚300所在的方向移动而婴儿车收合。
如上所述,所述第一推动件11与第二推动件21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一枢接座1、第二枢接座2的不同位置,从而在关节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所述第一推动件11、第二推动件伸入轨道31内的位置也不同,只要能实现上述功能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车架400包括左右两侧支架500,每一侧支架500均包括所述关节与车手100、前脚200、后脚300;所述婴儿车还包括一座椅600,所述座椅600的两侧分别连接于两关节。较佳的,所述座椅600被设置为两侧可相对前后旋转地与两侧支架500的第三枢接座3连接,所述座椅600两侧均设置有功能部601,且所述功能部被设置为,且当座椅600相对车架400前后旋转时,所述功能部601可驱动所述第一解锁件7旋转或驱动第二解锁件8往下移动而解锁所述锁定机构。
即是说,当要收合本实用新型婴儿车的车架400时,可直接通过驱动第一解锁件7或第二解锁件8移动来解锁所述锁定机构,也可通过旋转座椅600驱动第一解锁件7旋转或第二解锁件8移动来解锁锁定机构。
较佳的,在车架400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所述功能部601位于第一解锁件7与第二解锁件8伸于关节外(即伸出于第三枢接座3外)的部分之间,座椅600相对车架400前后旋转时,所述功能可驱动所述驱动第一解锁件7旋转或驱动第二解锁件8往下移动而解锁所述锁定机构。
较佳的,所述功能部601的前后两侧均设置为斜面,从而当座椅600相对车架400往朝向第二解锁件8所在的方向旋转,所述功能部601对应侧的斜面可以使得第二解锁件8的往下移动更容易。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座椅600可以是直接与车架400的两第三枢接座3可相对前后旋转地连接,也可以是,所述座椅600两侧分别与一连接座602可相对前后旋转地连接,所述连接座602被设置为可与第三枢接座3连接,从而在连接座602与车架400连接后,座椅600相对连接座602前后旋转即也是相对车架400前后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座602被设置为可前后换向地与车架400可拆连接,即是说,连接座602与座椅600连接后,可自车架400上拆下来,相对车架400前后换向后再与车架400连接。通过如此设置,使得与连接座602可相对前后旋转连接的座椅600也实现了相对车架400前后换向的功能。而不管是座椅600前向设置还是后向设置时,所述驱动部71均位于第一解锁件7与第二解锁件8伸出于关节(第三枢接座)外的部分之间,即是说,不管是座椅600前向设置还是后向设置时,座椅600的旋转至少能驱动第一解锁件7与第二解锁件8其中之一,即座椅600相对车架400的旋转均能解锁锁定机构。
座椅600相对车架400旋转,座椅600与车架400之间的夹角也变小,即座椅600与车架400也相对收合;而座椅600相对车架400的旋转还能解锁锁定机构。即是说,相对车架400前后旋转座椅600即可使得座椅600与车架400相对旋转收合,还能联动解锁锁定机构,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婴儿车的整体收合操作更简单。
所述座椅600与车架400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定两者相对旋转的座椅锁定机构,解锁所述座椅锁定机构后即可相对所述车架400旋转座椅600。所述座椅600与车架400的连接、锁定、解锁的具体结构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可以为任意公知可行的结构,如中国专利“一种用于婴儿车的座椅及设有该座椅的婴儿车”(专利号2018210926414、申请日为2018年7月10日)以及中国专利“一种座椅拆装方便的婴儿车”(专利号2018210926151、申请日为2018年7月10日)的相关描述,故不在此详细赘述,。
综上所示,因为本实用新型关节第一枢接座1、第二枢接座2、第三枢接座3采用了上述两推动件11、21与驱动件4的联动旋转方式,从而所述关节与设有该关节的婴儿车在展开与收合过程中各组件联动很顺畅,从而展开与收合操作很是简单方便。
所述前脚200的前下部连接有前轮201,后脚300的后下部连接于后轮300。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43)

1.一种可收合的关节,其可在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换,其特征在于:所述关节包括依次枢接的第一枢接座、第二枢接座、第三枢接座,所述第一枢接座、第二枢接座、第三枢接座三者中,其中一者内设置有首尾相通的轨道,另外两者分别设置有推动件,两推动件分别伸入所述轨道的不同位置内,且两推动件之间设置有驱动件;当上述三者中的任意一者旋转时,驱动件均被驱动而沿着轨道移动,两推动件在驱动件的作用下沿着轨道反向旋转移动,从而使得设置有推动件的两者相对设置有轨道的一者反向旋转,进而使得所述关节在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收合的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包括首尾不相接的第一弧形槽与设置于第一弧形槽外侧的首尾不相接的第二弧形槽,且所述第一弧形槽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弧形槽两端连通,从而两端连通的第一弧形槽与第二弧形槽一起形成所述首尾相通的轨道,两推动件分别伸入第一弧形槽、第二弧形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收合的关节,其特征在于:设置有轨道的其中一者设置有一首尾不相通的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底壁上凸设有一弧形凸起,且该弧形凸起的两端与容纳空间的两对应端之间均有间隙,从而容纳空间位于凸起一侧的为第一弧形槽,位于弧形凸起另一侧的为第二弧形槽,第一弧形槽与第二弧形槽通过弧形凸起两端与容纳空间对应侧的间隙连通,从而形成为上述首尾相通的轨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可收合的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枢接座、第二枢接座、第三枢接座通过一枢轴旋转,两所述推动件均相对该枢轴偏心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收合的关节,其特征在于:两推动件的一侧之间设置有驱动件,两推动件的另外一侧之间也设置有驱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收合的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被设置为包括多个沿着轨道排列并可沿着轨道移动的移动件,且其中一推动件伸入其中相邻的两个移动件之间,另一推动件伸入另外相邻的两个移动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5、6任一项所述的可收合的关节,其特征在于:设置有轨道的其中一者设置有与轨道相通的两弧形穿孔,两弧形穿孔的位置分别与两推动件对应,且两弧形穿孔的延伸方向分别与轨道对应位置的延伸方向相同,两推动件分别经对应位置的弧形穿孔伸进轨道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收合的关节,其特征在于:两弧形穿孔间隔设置,且所述两弧形穿孔被设置为,当两推动件分别位于两弧形孔的其中一端时,所述关节处于展开状态,当两推动件分别位于两弧形孔的另一端时,所述关节处于收合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收合的关节,其特征在于:设置有轨道的其中一者设置有与轨道相通的两弧形穿孔,两弧形穿孔的位置分别与两推动件对应,且两弧形穿孔的延伸方向分别与轨道对应位置的延伸方向相同,两推动件分别经对应位置的弧形穿孔伸进轨道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收合的关节,其特征在于:两弧形穿孔间隔设置,且所述两弧形穿孔被设置为,当两推动件分别位于两弧形孔的其中一端时,所述关节处于展开状态,当两推动件分别位于两弧形孔的另一端时,所述关节处于收合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5至6、8至10任一项所述的可收合的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设置于第三枢接座内,第一枢接座、第二枢接座上分别设置有推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枢接座上的推动件为第一推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枢接座上的推动件为第二推动件;第一推动件穿过第二枢接座后伸入轨道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收合的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关节还包括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枢接座、第二枢接座、第三枢接座相对旋转的锁定机构。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收合的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设置于第三枢接座内,第一枢接座、第二枢接座上分别设置有推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枢接座上的推动件为第一推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枢接座上的推动件为第二推动件;第一推动件穿过第二枢接座后伸入轨道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收合的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关节还包括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枢接座、第二枢接座、第三枢接座相对旋转的锁定机构。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收合的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设置于第三枢接座内,第一枢接座、第二枢接座上分别设置有推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枢接座上的推动件为第一推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枢接座上的推动件为第二推动件;第一推动件穿过第二枢接座后伸入轨道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收合的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关节还包括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枢接座、第二枢接座、第三枢接座相对旋转的锁定机构。
17.根据权利要求12或14或16所述的可收合的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机构包括可相对轴向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关节内的锁定件、设置于锁定件与第一枢接座之间的第一弹性件;所述锁定件上设置有锁定部,第一枢接座、第二枢接座、第三枢接座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锁定部配合设置的第一配合部、第二配合部、第三配合部;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锁定件上的锁定部与第一配合部、第二配合部、第三配合部相配合,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往第一枢接座的方向移动所述锁定件,锁定件上的锁定部与第二配合部、第三配合部脱离配合,锁定机构解锁。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收合的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件包括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本体上的所述锁定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可收合的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枢接座朝向第二枢接座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容纳腔,所述本体的一侧位于第三容纳腔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收合的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关节与锁定件之间还设置有用于驱动锁定件移动而解锁所述锁定机构的解锁装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可收合的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关节与锁定件之间还设置有用于驱动锁定件移动而解锁所述锁定机构的解锁装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可收合的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装置包括可相对旋转地连接于第三枢接座的第一解锁件,所述第一解锁件包括驱动部以及与驱动部一侧相对固定连接的作动部,驱动部的另一侧伸出于第三枢接座外,所述作动部位于第三容纳腔内并与锁定件本体的一侧相对,所述作动部与本体的相对侧分别设置有相配合的第一主动部、第一从动部,旋转第一解锁件,通过第一主动部、第一从动部的配合,所述锁定件往朝向第一枢接座的方向移动而解锁所述锁定机构。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可收合的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解锁件与第三枢接座之间的第二弹性件。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可收合的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作动部位于两弧形穿孔之间,且所述作动部与驱动部之间设置有弧形避让间隙;在所述关节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所述弧形避让间隙让开两第二弧形穿孔任意一者的位置,所述第一推动件或第二推动件可依次穿过所述弧形避让间隙与对应的弧形穿孔后伸入轨道内。
25.根据权利要求20至21任一项所述的可收合的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装置还包括可相对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三枢接座的第二解锁件、设置于第二解锁件与第三枢接座之间的第三弹性件,在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第二解锁件一侧伸出于第三枢接座外,另一侧伸入第三容纳腔内;所述锁定件本体的一侧往第三容纳腔底壁的方向延伸设置有作用部,所述作用部朝向第三容纳腔底壁的一侧设置有第二从动部,所述第二解锁件另一侧朝向作用部的方向设置有与第二从动部配合的第二主动部,往第三枢接座内移动第二解锁件,通过第二主动部与第二从动部的配合,锁定件被驱动往朝向第一枢接座的方向移动而解锁所述锁定机构。
26.根据权利要求22至24任一项所述的可收合的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装置还包括可相对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三枢接座的第二解锁件、设置于第二解锁件与第三枢接座之间的第三弹性件,在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第二解锁件一侧伸出于第三枢接座外,另一侧伸入第三容纳腔内;所述锁定件本体的一侧往第三容纳腔底壁的方向延伸设置有作用部,所述作用部朝向第三容纳腔底壁的一侧设置有第二从动部,所述第二解锁件另一侧朝向作用部的方向设置有与第二从动部配合的第二主动部,往第三枢接座内移动第二解锁件,通过第二主动部与第二从动部的配合,锁定件被驱动往朝向第一枢接座的方向移动而解锁所述锁定机构。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可收合的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解锁件的作动部设置为环状并相对旋转地套设于作用部外,第二从动部露出于主体外;所述第二解锁件设置有第二主动部的部分位于作动部与第三容纳腔的底壁之间。
28.一种婴儿车,其包括可在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换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21、25任一项所述的收合关节。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还包括车手、前脚、后脚,所述车手下端、前脚后端、后脚前端分别与第一枢接座、第二枢接座、第三枢接座连接。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左右两侧支架,每一侧支架均包括所述关节与车手、前脚、后脚;所述婴儿车还包括一座椅,所述座椅的两侧分别连接于两关节。
31.一种婴儿车,其包括可在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换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如权利要求22至24任一项所述的收合关节。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还包括车手、前脚、后脚,所述车手下端、前脚后端、后脚前端分别与第一枢接座、第二枢接座、第三枢接座连接。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左右两侧支架,每一侧支架均包括所述关节与车手、前脚、后脚;所述婴儿车还包括一座椅,所述座椅的两侧分别连接于两关节。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被设置为两侧可相对前后旋转地与两侧支架的第三枢接座连接,且所述座椅两侧均设置有功能部,且所述功能部被设置为,当座椅相对车架前后旋转时,所述功能部可驱动所述第一解锁件旋转而解锁所述锁定机构。
35.根据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两侧分别与一连接座可相对前后旋转地连接,所述连接座被设置为可与第三枢接座连接。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被设置为可前后换向地与车架可拆连接。
37.一种婴儿车,其包括可在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换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如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收合关节。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还包括车手、前脚、后脚,所述车手下端、前脚后端、后脚前端分别与第一枢接座、第二枢接座、第三枢接座连接。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左右两侧支架,每一侧支架均包括所述关节与车手、前脚、后脚;所述婴儿车还包括一座椅,所述座椅的两侧分别连接于两关节。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被设置为两侧可相对前后旋转地与两侧支架的第三枢接座连接,且所述座椅两侧均设置有功能部,且所述功能部被设置为,当座椅相对车架前后旋转时,所述功能部可驱动所述第二解锁件往下移动而解锁所述锁定机构。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在车架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所述功能部位于第一解锁件与第二解锁件伸出于第三枢接座外的部分之间。
42.根据权利要求39至41任一项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两侧分别与一连接座可相对前后旋转地连接,所述连接座被设置为可与第三枢接座连接。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被设置为可前后换向地与车架可拆连接。
CN202322174127.2U 2023-08-13 2023-08-13 一种可收合的关节以及设有该关节的婴儿车 Active CN2208095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74127.2U CN220809532U (zh) 2023-08-13 2023-08-13 一种可收合的关节以及设有该关节的婴儿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74127.2U CN220809532U (zh) 2023-08-13 2023-08-13 一种可收合的关节以及设有该关节的婴儿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09532U true CN220809532U (zh) 2024-04-19

Family

ID=90673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74127.2U Active CN220809532U (zh) 2023-08-13 2023-08-13 一种可收合的关节以及设有该关节的婴儿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095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50761B2 (en) Collapsible child carrier apparatus
CA3002926C (en) Child stroller apparatus
US8419025B2 (en) Infant carrier apparatus
US11800938B2 (en) Child seat
EP2336000B1 (en) Infant carrier apparatus having an adjustable handle assembly
CN115402394A (zh) 儿童推车
TWI805510B (zh) 收合鎖定機構
KR102482026B1 (ko) 잠금 해제 장치 및 유모차
CN110667679B (zh) 座椅框架组件、婴儿推车及其折叠方法
CN212921673U (zh) 可联动收折的童车座椅
CN220809532U (zh) 一种可收合的关节以及设有该关节的婴儿车
CN110775137A (zh) 儿童座兜及儿童推车
CN111619645B (zh) 一种儿童推车
CN216611331U (zh) 可折叠座兜及具有该座兜的婴儿推车
CN216070160U (zh) 一种儿童座兜
CN216140044U (zh) 一种转动关节及含该转动关节的儿童推车
CN217575321U (zh) 一种儿童推车
CN216546334U (zh) 一种具有座位收折机构的婴儿车
CN218806045U (zh) 一种儿童推车车架
WO2023011017A1 (zh) 一种转动关节及含该转动关节的儿童用品
KR102671351B1 (ko) 잠금 해제 장치 및 유모차
CN216580666U (zh) 连接结构及设有该连接结构的婴儿车
CN213109477U (zh) 一种婴儿车
CN219635296U (zh) 婴儿推车
CN110920729B (zh) 扶手架连动展开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