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32491U - 车辆出风口结构、副仪表台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出风口结构、副仪表台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32491U
CN217532491U CN202221911778.4U CN202221911778U CN217532491U CN 217532491 U CN217532491 U CN 217532491U CN 202221911778 U CN202221911778 U CN 202221911778U CN 217532491 U CN217532491 U CN 2175324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vehicle
outlet
instrument des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91177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肖爽
杨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91177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324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324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324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出风口结构、副仪表台及车辆,该车辆出风口结构包括主送风道和第一出风口,主送风道用于与车辆的空调送风通道连通,第一出风口与主送风道连通,并且,第一出风口用于与设置在副仪表台的侧壁上的送风口连通,其中,侧壁为副仪表台的朝向乘员舱内的驾驶位或者副驾驶位的侧壁。上述的车辆出风口结构中,出风口结构能够通过副仪表台的侧壁上的送风口向乘员舱的驾驶位或者副驾驶位送风,送风口既能够实现对乘员舱内送风而调节温度的功能,还能够避免送风口朝向驾驶位或者副驾驶位上的乘客的面部等位置直接吹风,降低送风口的风感,避免气流对驾驶员或者乘客造成影响,提高了乘员舱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车辆出风口结构、副仪表台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空调出风口结构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出风口结构、副仪表台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成为人们出行的首要选择,乘客对于车辆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车辆的出风口结构用于向乘员舱内送风,为乘客提供更加舒适的乘坐环境。而相关技术中的送风结构在送风时,气流朝向于驾驶员或者乘客的面部或者脖颈等露肤部位直吹,容易造成驾驶员或者乘客的不适,降低了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出风口结构、副仪表台及车辆,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出风口结构,包括主送风道和第一出风口,所述主送风道用于与车辆的空调送风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主送风道连通,并且,所述第一出风口用于与设置在副仪表台的侧壁上的送风口连通,其中,所述侧壁为所述副仪表台的朝向乘员舱内的驾驶位或者副驾驶位的侧壁。
可选地,所述主送风道与所述送风口之间设置有过渡风道;
所述车辆出风口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过渡风道内的扰流组件,所述过渡风道的进风端通过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主送风道相连,所述过渡风道的出风端与所述送风口相连。
可选地,所述扰流组件包括多个沿所述过渡风道的轴向间隔布置的扰流板,每个扰流板上设置有通孔,并且,相邻两个所述扰流板上的通孔错位布置。
可选地,所述多个扰流板中靠近所述过渡风道的出风端的扰流板上的通孔的位置设计为与所述侧壁上的送风口的位置错位。
可选地,所述扰流板形成为弧形板。
可选地,所述车辆出风口结构还包括风门组件;
所述风门组件包括风板和驱动件,所述风板设置在所述过渡风道内,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风板开启或者遮蔽所述第一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风门组件还包括转轴,所述风板通过所述转轴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过渡风道,所述驱动件为转动驱动装置,所述转动驱动装置的输出轴连接于所述转轴,以驱动所述风板41围绕所述转轴转动。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副仪表台,包括上述的车辆出风口结构,所述副仪表台包括朝向于乘员舱内的驾驶位或者副驾驶位的侧壁,所述侧壁上设置有送风口,所述送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副仪表台朝向所述驾驶位的侧壁为第一侧壁,所述副仪表台朝向所述副驾驶位的侧壁为第二侧壁;
所述第一侧壁上的送风口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送风口均匀分布,和/或,所述第二侧壁上的送风口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送风口均匀分布。
可选地,所述送风口的直径小于或等于2mm。
可选地,所述车辆出风口结构还包括与所述主送风道相连的第二出风口,所述副仪表台的后端面形成有后送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后送风口连通,以使所述副仪表台至少具有第一出风模式和第二出风模式;
在所述第一出风模式,所述主送风道通过第一出风口连通于所述副仪表台的侧壁上的送风口;
在所述第二出风模式,所述主送风道通过第二出风口连通于所述副仪表台的后端面上的后送风口。
本公开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副仪表台。
可选地,所述车辆还包括主仪表台,所述主仪表台上设置有分别与空调送风通道相连的前吹面出风口、吹脚出风口以及除霜出风口;
所述前吹面出风口布置于所述主仪表台朝向于乘员舱的侧面靠近上方的位置,所述吹脚出风口布置于所述主仪表台朝向于乘员舱的侧面靠近下方的位置,所述除霜出风口布置于所述主仪表台的上端面,以用于向车辆的前挡风玻璃吹气。
可选地,所述车辆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乘员舱的温度。
在上述的车辆出风口结构中,车辆的空调送风通道通过主送风道和第一出风口连通,第一出风口连通于副仪表台的侧壁上的送风口,出风口结构能够通过副仪表台的侧壁上的送风口向乘员舱的驾驶位或者副驾驶位送风,由于副仪表台位于驾驶位和副驾驶位之间,侧壁上的送风口朝向于驾驶位或者副驾驶位的侧部,送风口既能够实现对乘员舱内送风而调节温度的功能,还能够避免送风口朝向驾驶位或者副驾驶位上的乘客的面部等位置直接吹风,降低送风口的风感,避免气流对驾驶员或者乘客造成影响,提高乘员舱的舒适性。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副仪表台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沿图1中“A-A”线进行剖切后的截面图;
图3是图2中“B”部分的放大图,其中,风板处于遮蔽第一出风口的位置;
图4是图2中“B”部分的放大图,其中,风板处于开启第一出风口的位置,用箭头示例性地示出了气流的流向;
图5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出风口结构的风门组件和过渡风道的位置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的副仪表台及主仪表台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主送风道;11-第一出风口;2-过渡风道;3-扰流组件;31-扰流板;311-通孔;4-风门组件;41-风板;42-驱动件;421-输出轴;43-转轴;5-副仪表台;51-侧壁;511-送风口;52-后端面;521-后送风口;6-主仪表台;61-前吹面出风口;62-吹脚出风口;63-除霜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方向、左右方向”是指车辆在正常行驶状态下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参考图6所示,“内、外”是指相关零部件轮廓的内、外。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另外,在参考附图的描述中,不同附图中的同一标记表示相同的要素。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出风口结构,包括主送风道1和第一出风口11,主送风道1用于与车辆的空调送风通道连通,第一出风口11与主送风道1连通,并且,第一出风口11用于与设置在副仪表台5的侧壁51上的送风口511连通,其中,侧壁51为副仪表台5的朝向乘员舱内的驾驶位或者副驾驶位的侧壁。
在上述的车辆出风口结构中,车辆的空调送风通道通过主送风道1和第一出风口11连通,第一出风口11连通于副仪表台5的侧壁51上的送风口511,出风口结构能够通过副仪表台5的侧壁51上的送风口511向乘员舱的驾驶位或者副驾驶位送风,由于副仪表台5位于驾驶位和副驾驶位之间,侧壁51上的送风口511朝向于驾驶位或者副驾驶位的侧部,送风口511既能够实现对乘员舱内送风而调节温度的功能,还能够避免送风口511朝向驾驶位或者副驾驶位上的乘客的面部等位置直接吹风,降低送风口511的风感,避免气流对驾驶员或者乘客造成影响,提高了乘员舱的舒适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副仪表台5朝向驾驶位的侧壁51可以为第一侧壁,副仪表台5朝向副驾驶位的侧壁51可以为第二侧壁,第一出风口11可以和第一侧壁或者第二侧壁中任一者上所形成的送风口511连通,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均可以形成有送风口511,第一出风口11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一出风口11可以分别和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的送风口511连通,以使车辆出风口结构能够分别通过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的送风口511分别向驾驶位和副驾驶位送风,达到良好的温度调节效果,提高乘员舱的整体舒适性。
为了进一步降低风感,可选地,主送风道1与送风口511之间设置有过渡风道2,车辆出风口结构还包括设置在过渡风道2内的扰流组件3,过渡风道2的进风端可以通过第一出风口11与主送风道1相连,过渡风道2的出风端与送风口511相连。在上述实施例中,过渡风道2为扰流组件3提供了安装空间,扰流组件3可以降低气流的流速,降低送风口511向外吹风的风速,从而降低风感,提高乘员舱的舒适性。
上述的扰流组件3可以为多种能够降低风速的结构,例如,扰流组件3可以为具有弯曲送风通道的多个送风管路,或者,扰流组件3可以为形成为蜂巢状的扰流块,气流通过该扰流块内部的蜂巢状的流道时会降低流速,或者,上述的扰流组件3可以包括能够对气流进行弥散降速的扰流板。
作为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图2至图4所示,扰流组件3可以包括多个沿过渡风道2的轴向间隔布置的扰流板31,每个扰流板31上设置有通孔311,并且,相邻两个扰流板31上的通孔311错位布置。
上述的相邻两个扰流板31上的通孔311错位布置是指,相邻两个扰流板31上的通孔311在垂直于过渡风道2的轴线方向的平面内的投影彼此不重合,即,气流通过任一扰流板31上的通孔311到达与其相邻的另一扰流板31时,气流能够与扰流板31的板体接触而降低流速。如图4所示,图4中的箭头示例性地示出了气流的流动方向,当气流通过过渡风道2时,气流和扰流板31接触而降低了气流的流速,气流通过扰流板31上的通孔311到达下一扰流板31,由于相邻两个扰流板31上的通孔311错位布置,气流与下一扰流板31的板体接触并再次降低流速,降低流速后的气流再通过下一扰流板31的通孔311,由此可见,气流逐步经过多个扰流板31上通孔311后,气流的流速逐步降低,从而能够减小从送风口511流出的气流的流速,降低驾驶员或者乘客所能够感受的风感。
如图3和图4所示,为了进一步降低气流的流速,可选地,多个扰流板31中靠近过渡风道2的出风端的扰流板31上的通孔311的位置可以设计为与侧壁51上的送风口511的位置错位。从扰流板31的通孔311流出的气流与侧壁51接触能够再次降速,从而进一步降低气流通过送风口511时的风速。
扰流板31可以形成为与过渡风道2相互配合的形状,以能够稳定安装于过渡风道2内,例如,扰流板31的形状可以和过渡风道2的横截面形状相同,扰流板31可以为平板或者具有弧度的弧形板等。
作为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扰流板31可以形成为弧形板。在保证和过渡风道2的配合关系的前提下,形成为弧形板的扰流板31的总体面积相比于形成为平板的扰流板31的总体面积更大,扰流板31上可以设置有多个通孔311,在保证扰流板31对气流的降速作用的同时,由于扰流板31上的通孔311的数量大,能够供气流通过的面积大,能够通过扰流板31上的通孔311的风量增多,保证送风口511能够输出足够的风量以快速调节乘员舱的温度。
为了实现对第一出风口11的开闭,可选地,车辆出风口结构还可以包括风门组件4,风门组件4包括风板41和驱动件42,风板41设置在过渡风道2内,驱动件42用于驱动风板41开启或者遮蔽第一出风口11。车辆能够根据不同的场景控制驱动件42,驱动件42控制风板41开启或者遮蔽第一出风口11,从而实现对出风模式的控制。
例如,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均形成有送风口的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1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一出风口11可以分别和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的送风口511连通,风门组件4也为两个,以分别实现两个第一出风口11的开启或者遮蔽。
上述的驱动件42可以为直线电机、液压缸或者气压缸等直线驱动装置,驱动件42能够驱动风板41朝向或者远离第一出风口11移动,以实现开启或者遮蔽第一出风口11,或者,驱动件42也可以为转动驱动装置。作为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图3至图5所示,风门组件4还可以包括转轴43,风板41通过转轴43可转动地安装于过渡风道2,驱动件42为转动驱动装置,转动驱动装置的输出轴连接于转轴43,以驱动风板41围绕转轴43转动。如图3和图5所示,风板41处于遮蔽第一出风口11的位置,如图4所示,转动驱动装置能够驱动风板41围绕转轴43转动,以使风板41能够开启第一出风口11。其中,图3和图4中未示出转轴43,图5中示例性地示出了风板41和过渡风道2的位置关系,其中,风板41的尺寸等于或者略小于过渡风道2的尺寸,以能够实现对第一出风口11的封堵。可选地,上述的转动驱动装置可以为转动电机。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副仪表台5,包括上述的车辆出风口结构,副仪表台5包括朝向于乘员舱内的驾驶位或者副驾驶位的侧壁51,侧壁51上设置有送风口511,送风口511与第一出风口11连通。
在上述的副仪表台5中,副仪表台5位于驾驶位和副驾驶位之间,侧壁51上的送风口511朝向于驾驶位或者副驾驶位的侧部,送风口511既能够实现对乘员舱内送风而调节温度的功能,还能够避免送风口511朝向驾驶位或者副驾驶位上的乘客的面部等位置直接吹风,降低送风口511的风感,避免气流对驾驶员或者乘客造成影响,提高乘员舱的舒适性。
为了保证送风口511的送风效率,可选地,副仪表台5朝向驾驶位的侧壁51为第一侧壁,副仪表台5朝向副驾驶位的侧壁51为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上的送风口511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送风口511均匀分布,和/或,第二侧壁上的送风口511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送风口511均匀分布。在上述实施例中,气流能够同时通过多个送风口511进入乘员舱,保证足够的风量能够进入乘员舱以实现对乘员舱温度的调节功能。多个送风口511均匀分布,能够保证气流的均匀,提高舒适度。
为了进一步降低风感,可选地,送风口511的直径可以小于或等于2mm,由于送风口511的直径小,气流在经过送风口511进入乘员舱时能够再一次进行弥散降速,从而进一步降低风感,提高乘员舱的舒适度。
如图1所示,可选地,车辆出风口结构还可以包括与主送风道1相连的第二出风口,副仪表台5的后端面52形成有后送风口521,第二出风口与后送风口521连通。副仪表台5的后端面52朝向于乘员舱的后座,通过后送风口521能够对乘员舱的后座吹风,提高后座的乘客的舒适度。
上述的副仪表台5可以至少具有第一出风模式和第二出风模式,在第一出风模式,主送风道1通过第一出风口11连通于副仪表台5的侧壁51上的送风口511。在第二出风模式,主送风道1通过第二出风口连通于副仪表台5的后端面52上的送风口511。
本公开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副仪表台5。
如图6所示,可选地,车辆还包括主仪表台6,主仪表台6上可以设置有分别与空调送风通道相连的前吹面出风口61、吹脚出风口62以及除霜出风口63,前吹面出风口61布置于主仪表台6朝向于乘员舱的侧壁51靠近上方的位置,吹脚出风口62布置于主仪表台6朝向于乘员舱的侧壁51靠近下方的位置,除霜出风口63布置于主仪表台6的上端面,以用于向车辆的前挡风玻璃吹气。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前吹面出风口61可以为多个,至少两个前吹面出风口61可以布置于主仪表台6靠近于驾驶位的位置,至少两个前吹面出口可以布置于主仪表台6靠近于副驾驶位的位置,以分别朝向驾驶位和副驾驶位吹风。吹脚出风口62可以为两个,两个吹脚出风口62可以分别朝向驾驶位和副驾驶位吹风。可选地,除霜出风口63可以至少为三个,至少三个除霜出风口63能够沿左右方向分别间隔布置于主仪表台6的上端面,以均匀地向车辆的前挡风玻璃吹气。
车辆可以手动对车辆的出风模式进行选择,也可以进行自动控制。可选地,车辆还可以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乘员舱的温度。车辆可以能够根据温度传感器所监测乘员舱的温度,自动调整空调送风口511的送风模式,从而提高乘员舱的舒适性。
在包括开关组件的实施例中,开关组件的驱动件42能够根据温度传感器控制风板41的开启或者关闭,从而实现对空调吹风模式的切换。
在车辆包括主仪表台6的实施例中,车辆能够具有多种出风模式。作为一种示例性应用场景,可选地,车辆可以具有自动控制模式一、自动控制模式二以及除霜模式。
其中,自动控制模式一包括:在车辆处于夏季工况且处于起始阶段时,根据车辆的环境温度,主仪表台6上的前吹面出风口61和副仪表台5上的后送风口521进行送风,副仪表台5的侧壁51上的送风口511未进行送风,从而快速降低乘员舱内的温度。根据温度传感器所监测的乘员舱的温度,当乘员舱内的温度降低到舒适温度时,前吹面出风口61和副仪表台5上的后送风口521停止送风,副仪表台5的侧壁51上的送风口511进行送风,从而提高乘员舱内的舒适度。
自动控制模式二包括:在车辆处于冬季工况且处于起始阶段时,主仪表台6上的吹脚出风口62和副仪表台5上的后送风口521进行送风,副仪表台5的侧壁51上的送风口511未进行送风,从而快速提高乘员舱内的温度。根据温度传感器所监测的乘员舱的温度,当乘员舱内的温度提高到舒适温度时,主仪表台6上的吹脚出风口62和副仪表台5上的后送风口521停止送风,副仪表台5的侧壁51上的送风口511进行送风,从而提高乘员舱内的舒适度。
在上述的自动控制模式一和自动控制模式二中,在车辆突然开门或者开窗等其他场景下,温度传感器所监测的乘员舱的温度超出舒适温度的范围时,车辆切换到主仪表台6上的吹脚出风口62和副仪表台5上的后送风口521进行送风,副仪表台5的侧壁51上的送风口511未进行送风的状态。
除霜模式包括:主仪表台6上的除霜出风口63进行送风。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4)

1.一种车辆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送风道和第一出风口,所述主送风道用于与车辆的空调送风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主送风道连通,并且,所述第一出风口用于与设置在副仪表台的侧壁上的送风口连通,其中,所述侧壁为所述副仪表台的朝向乘员舱内的驾驶位或者副驾驶位的侧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送风道与所述送风口之间设置有过渡风道;
所述车辆出风口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过渡风道内的扰流组件,所述过渡风道的进风端通过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主送风道相连,所述过渡风道的出风端与所述送风口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组件包括多个沿所述过渡风道的轴向间隔布置的扰流板,每个扰流板上设置有通孔,并且,相邻两个所述扰流板上的通孔错位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扰流板中靠近所述过渡风道的出风端的扰流板上的通孔的位置设计为与所述侧壁上的送风口的位置错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形成为弧形板。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出风口结构还包括风门组件;
所述风门组件包括风板和驱动件,所述风板设置在所述过渡风道内,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风板开启或者遮蔽所述第一出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门组件还包括转轴,所述风板通过所述转轴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过渡风道,所述驱动件为转动驱动装置,所述转动驱动装置的输出轴连接于所述转轴,以驱动所述风板围绕所述转轴转动。
8.一种副仪表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出风口结构,所述副仪表台包括朝向于乘员舱内的驾驶位或者副驾驶位的侧壁,所述侧壁上设置有送风口,所述送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副仪表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副仪表台朝向所述驾驶位的侧壁为第一侧壁,所述副仪表台朝向所述副驾驶位的侧壁为第二侧壁;
所述第一侧壁上的送风口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送风口均匀分布,和/或,所述第二侧壁上的送风口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送风口均匀分布。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副仪表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口的直径小于或等于2mm。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副仪表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出风口结构还包括与所述主送风道相连的第二出风口,所述副仪表台的后端面形成有后送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后送风口连通,以使所述副仪表台至少具有第一出风模式和第二出风模式;
在所述第一出风模式,所述主送风道通过第一出风口连通于所述副仪表台的侧壁上的送风口;
在所述第二出风模式,所述主送风道通过第二出风口连通于所述副仪表台的后端面上的后送风口。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11中任一项所述的副仪表台。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主仪表台,所述主仪表台上设置有分别与空调送风通道相连的前吹面出风口、吹脚出风口以及除霜出风口;
所述前吹面出风口布置于所述主仪表台朝向于乘员舱的侧面靠近上方的位置,所述吹脚出风口布置于所述主仪表台朝向于乘员舱的侧面靠近下方的位置,所述除霜出风口布置于所述主仪表台的上端面,以用于向车辆的前挡风玻璃吹气。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乘员舱的温度。
CN202221911778.4U 2022-07-21 2022-07-21 车辆出风口结构、副仪表台及车辆 Active CN2175324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11778.4U CN217532491U (zh) 2022-07-21 2022-07-21 车辆出风口结构、副仪表台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11778.4U CN217532491U (zh) 2022-07-21 2022-07-21 车辆出风口结构、副仪表台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32491U true CN217532491U (zh) 2022-10-04

Family

ID=834229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911778.4U Active CN217532491U (zh) 2022-07-21 2022-07-21 车辆出风口结构、副仪表台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324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09188B1 (ko) 차량용 시트 공조장치
EP0756955B2 (en) Air-handling system for automotive vehicles
US20060116064A1 (en) Ceiling air-blowing device for a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US20130303069A1 (en) Duct architecture for regulating climate zone in a vehicle
KR20130064393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의 공기토출 시스템
CN112440681A (zh) 车辆的空调出风结构、车辆空调系统及车辆
JP2012188086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217532491U (zh) 车辆出风口结构、副仪表台及车辆
CN109070684B (zh) 车用空调
KR20110021074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JP5759108B2 (ja) 自動車の車室の換気、暖房、および/または空調装置
JPH04349017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3352843B (zh) 空调冷热风混风结构及汽车空调箱
JPH1178484A (ja)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JPH08132852A (ja) 車両用エアコンユニット
JPS633768B2 (zh)
JPS6280118A (ja)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WO2018003307A1 (ja) シート送風装置
KR100759794B1 (ko) 좌,우 독립 제어 방식의 자동차용 공기 조화 장치
CN210792743U (zh) 车辆的空调出风口结构和车辆
KR101151934B1 (ko) 차량용 시트 공조장치
JP4435346B2 (ja) 自動車用エアコンユニット
JP2002103942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および車両空調方法
KR100410941B1 (ko) 자동차용 공기조화장치
JP2009120079A (ja)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