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77134U - 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和换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和换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77134U
CN217477134U CN202220782679.4U CN202220782679U CN217477134U CN 217477134 U CN217477134 U CN 217477134U CN 202220782679 U CN202220782679 U CN 202220782679U CN 217477134 U CN217477134 U CN 2174771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vehicle
battery
base
position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8267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建平
王莉
仇丹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8267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771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771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771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和换电设备,所述换电设备用于对电动车辆更换电池包,所述车身定位装置包括可移动设于所述换电设备的基座上的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定位件,所述本体上还设有感应元件或匹配件以和设置在所述换电设备的基座上的匹配件或感应元件相匹配,用于在车身定位过程进行位置检测。当本体相对于换电设备的基座移动时,操作人员可以基于感应元件获得本体的位置或者所需的位移量,进而使得在更换电池包时,可以调节本体的位置,进而使得车身定位装置能够调整自身位置以与车辆进行定位,以提高换电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和换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和换电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的电动车辆主要包括直充式和快换式两种。由于受充电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目前很多新能源电动车辆逐步采用快速更换电池包的模式进行能源补给。对于卡车,尤其是轻型卡车来说,由于电池一般放置在车身的两侧,因此,在对轻型卡车进行换电时,需要在车身两侧分别由两个换电设备进行电池更换,这样使得换电站的场地要求很高,需要一个较大空间,同时由于必须采用两套换电设备,使得换电站的成本大大增加。同时,电池放置在车身两侧是需要借助支架才能固定在车上,使得车身结构复杂,不便于换电。因此,可以考虑一种可以从轻卡汽车底部换电的换电设备,使得一个换电设备即可完成对轻卡的换电,同时这种情况下,电池位于车身下方,可以直接挂接于车身大梁上,使得车辆结构也可更为简单而便于换电。然而底部换电时,由于换电设备在更换电池包时操作人员无法对电池包的位置进行检测,则可能会出现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换电车辆侧面换电方式复杂的缺陷,提供一种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和换电设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所述换电设备用于对电动车辆更换电池包,所述车身定位装置包括可移动设于所述换电设备的基座上的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定位件,所述本体上还设有感应元件或匹配件以和设置在所述换电设备的基座上的匹配件或感应元件相匹配,用于在车身定位过程进行位置检测。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本体和换电设备的基座上设置感应元件或匹配件,当本体相对于换电设备的基座移动时,操作人员可以基于感应元件获得本体的位置或者所需的位移量,进而使得在更换电池包时,可以调节本体的位置,进而使得车身定位装置能够调整自身位置以与车辆进行定位,以提高换电的可靠性。
较佳地,所述本体可沿所述电动车辆的车身长度方向相对所述基座移动,所述感应元件设置于所述本体或所述基座沿所述车身长度方向延伸的一侧。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感应元件沿着本体的移动方向设置,有利于对本体的移动位置准确地检测,从而可调整车身定位装置的位置与车辆定位,尤其是车辆长度方向的精准定位。
较佳地,所述感应元件和所述匹配件中的一个设置于所述本体朝向所述基座的一侧,另一个则设置于所述基座朝向所述本体的相对侧,且所述感应元件和所述匹配件的高度相适配。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避免了两者高度不同导致感应不灵敏的情况,保证了车身定位装置检测的可靠性。
较佳地,所述感应元件至少包括一个原点感应单元,所述原点感应单元设置于预设的所述本体的原点位,当所述本体移动至所述原点位,所述原点感应单元被触发,控制所述本体停留在原点位。
在本方案中,每次控制本体移动时,可以驱动本体先移动至原点位,从而消除位移误差的积累,提高移动的准确性。具体地,例如,本体可以通过动力设备,例如电机驱动来移动,当本体向一个方向移动后再向反向移动时,会存在一段空转的情况,通过设置原点感应单元,使得本体先回到原点感应单元位置处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移动,从而使得本体移动的位置更准确。在其他的驱动方式中,也可以通过上述原理消除位移误差积累。
较佳地,所述感应元件还包括至少两个极限感应单元,两个所述极限感应单元沿所述电动车辆的车身长度方向分别设置于所述本体的两端以分别对应前极限位和后极限位,当所述本体移动至所述前极限位或后极限位,所述极限感应单元被触发,控制所述本体不再进一步前移或后移。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从而避免了本体移动超出极限位置导致本体与其他部件碰撞,提高了换电设备的安全稳定性。
较佳地,所述原点感应单元和所述极限感应单元沿所述车身长度方向均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同一侧或均设置于所述基座的同一侧;或,所述原点感应单元和所述极限感应单元沿所述车身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本体的两侧或设置于所述基座的两侧。
在本方案中,将原点感应单元和极限感应单元设置在同一侧使得布线更方便,有利于线路整齐;将原点感应单元和极限感应单元设置在两侧提供了冗余,提高车身定位装置的可靠性。
较佳地,所述感应元件和所述匹配件中的一个固定在所述基座上,另一个在所述本体的安装位可调使得所述感应元件与所述匹配件的位置相适应。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安装位保证匹配件的位置感应元件能够感应到,另一方面,通过调整匹配件的安装位,还可以调整相对极限位置,提高通用性。
较佳地,所述感应元件或所述匹配件通过安装座固定于所述本体上,所述安装座和所述本体中的一个设有调整槽,另一个设有调整孔,所述安装座通过连接件穿过所述调整槽与所述调整孔固定于所述本体上,所述调整槽设置为沿所述车身长度方向呈长条形,和/或,所述调整孔沿所述车身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以调整所述安装座相对于所述本体的位置使得所述感应元件和所述匹配件的位置相适应。
较佳地,所述匹配件与所述安装座一体成型,所述匹配件自所述安装座朝向所述基座一侧翻边形成;或,所述匹配件自所述安装座沿所述车身长度延伸方向向前或向后延伸形成。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减少了装配关系,相应地降低了装配产生的误差,有利于保证精度。
较佳地,所述本体包括沿着所述电动车辆的车身长度方向依次布置且相连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定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的上表面,所述感应元件或所述匹配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沿所述车身长度方向的一侧或两侧,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换电设备的基座之间通过导向组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本体可沿所述车身长度方向相对所述基座移动。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通过滑动第二板体可带动第一板体滑动,进而调整定位件相对于电动车辆的位置,以使定位件能够插入电动车辆的底盘实现换电设备与电动车辆的初步定位,从而本体可滑动提高了换电设备的通用性和可靠性。
较佳地,所述定位件至少有两个,沿所述本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本体上,所述本体的宽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电动车辆的车身长度方向。
在本方案中,相较于一个定位件,两个及以上定位件的定位效果更好,提高了定位准确度。
较佳地,所述定位件沿所述本体的宽度方向至少设置于所述本体的两端。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定位件定位时产生的载荷较为分散,有利于提升本体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
较佳地,所述定位件一端固定于所述本体上,另一端向上延伸且具有导向部,以便于所述定位件与所述电动车辆定位。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定位件在插入电动车辆的过程中,由导向部先接触并进入到电动车辆,随后再是导向部下方的部分,从而当定位件与电动车辆用于使其插入的位置之间具有偏差时,导向部使得定位件能够顺利地插入电动车辆内。
较佳地,所述车身定位装置还包括压接部,所述压接部设置于所述换电设备的基座上,且沿着所述车身长度方向,所述压接部位于所述导向滑组件与所述定位件之间;所述第一板体的至少一侧与所述压接部滑动连接。
在本方案中,由于第一板体为悬臂结构,当外力作用于第一板体上时,压接部会作用于第一板体支撑力,并且支撑力与外力的方向相反,可以防止第一板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压弯,提高了第一板体的抗弯性能,从而提高了第一板体的使用寿命。
较佳地,所述压接部具有沿所述车身长度方向贯穿的滑动槽,所述第一板体的两侧均被容纳于对应的所述压接部的滑动槽内。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进一步地避免了第一板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压弯,提高了第一板体的抗弯性能。
较佳地,所述滑动槽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板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板体相接触,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中与所述第一板体相接触的一个设置为表面摩擦系数低于预设值;或,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中与所述第一板体相接触的一个的表面设置有滚珠。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从而避免了第一板体相对于滑动槽滑动时出现磨损,有利于增加本体和滑动槽的使用寿命。
一种换电设备,所述换电设备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中所述的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以与电动车辆定位。
在本方案中,当该换电设备行走至电动车辆的底盘下方,进行更换电池包操作时,当换电设备移动电池包时,操作人员能够获得电池包的位置,从而更便于将电池包移动至准确的位置;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避免电池包被移出极限位置,使得换电设备的安全性更高。
较佳地,所述换电设备还包括电池定位装置,以便在所述车身定位装置与所述电动车辆定位后通过与电池的定位实现电池与车辆的定位以拆卸或安装电池。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本体和换电设备的基座上设置感应元件或匹配件,当本体相对于换电设备的基座移动时,操作人员可以基于感应元件获得本体的位置或者所需的位移量,进而使得在更换电池包时,可以调节本体的位置,进而使得车身定位装置能够调整自身位置以与车辆进行定位,以提高换电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换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部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的B部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安装座、匹配件和感应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安装座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压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换电设备100
基座1
感应元件11
原点感应单元111
极限感应单元112
本体2
定位件21
导向部211
匹配件22
调整孔23
第一板体24
上表面241
下表面242
第二板体25
安装座3
调整槽31
翻边32
压接部5
滑动槽5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7进行理解,其中图1中隐去了换电设备100内的部分部件以显示车身定位装置。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换电设备100用于对电动车辆更换电池包,车身定位装置包括可移动设于换电设备100的基座1上的本体2,以及设置在本体2上的定位件21,本体2上还设有感应元件11或匹配件22以和设置在换电设备100的基座1上的匹配件22或感应元件11相匹配,用于在车身定位过程进行位置检测。
通过在本体2和换电设备100的基座1上设置感应元件11或匹配件22,当本体2相对于换电设备100的基座1移动时,操作人员可以基于感应元件11获得本体2的位置或者所需的位移量,进而使得在更换电池包时,可以调节本体2的位置,进而使得车身定位装置能够调整自身位置以与车辆进行定位,以提高换电的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换电设备100的基座1上设置有感应元件11,本体2上设置有能够与基座1上的感应元件11相匹配的匹配件22。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可以在本体2上设置感应元件11,在换电设备100的基座1上设置匹配件22。
由于换电设备100具有行走机构可沿电动车辆的车身宽度方向移动,在换电过程中,车身宽度方向的调整由行走机构实现。因此,本体2设置为可沿电动车辆的车身长度方向相对基座1移动,感应元件11设置于本体2或基座1沿车身长度方向(即图1中的X方向)延伸的一侧。感应元件11沿着本体2的移动方向设置,有利于对本体2的移动位置准确地检测,从而可调整车身定位装置在车身长度方向的位置,实现与车辆定位。
具体的,匹配件22设置于本体2朝向基座1的一侧,感应元件11则设置于基座1朝向本体2的相对侧,也就是说,匹配件22和感应元件11设置于本体2和基座1的同一侧,从而当本体2相对于基座1移动时,基座1上的感应元件11能够感应到本体2上的匹配件22,进而实现对本体2的位置检测;进一步地,感应元件11和匹配件22的高度相适配,从而避免了两者高度不同导致感应不灵敏的情况,保证了车身定位装置检测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感应元件11包括一个原点感应单元111,原点感应单元111设置于预设的本体2的原点位,当本体2移动至原点位,原点感应单元111被触发,控制本体2停留在原点位。每次控制本体2移动时,可以驱动本体2先移动至原点位,从而消除位移误差的积累,提高移动的准确性。具体地,例如本体2可以通过动力设备,例如电机驱动来移动,当本体2向一个方向移动后再向反向移动时,会存在一段空转的情况,通过设置原点感应单元111,使得本体2先回到原点感应单元111位置处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移动,从而使得本体2移动的位置更准确。在其他的驱动方式中,也可以通过上述原理消除位移误差积累。
在本实施例中,感应元件11还包括两个极限感应单元112,两个极限感应单元112沿电动车辆的车身长度方向分别设置于本体2的两端以分别对应前极限位和后极限位,当本体2移动至前极限位或后极限位,极限感应单元112被触发,控制本体2不再进一步前移或后移。从而避免了本体2移动超出极限位置导致本体2与其他部件碰撞,提高了换电设备100的安全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原点感应单元111和极限感应单元112沿车身长度方向均设置于基座1的两侧,也就是说,在基座1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原点感应单元111和两个极限感应单元112,从而当其中一侧感应元件11出现故障,另一侧的感应元件11能够保证对本体2位置的检测,从而保证了车身定位装置的可靠性。其中,原点感应单元111设置于两个极限感应单元112之间。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原点感应单元111和极限感应单元112沿车身长度方向均设置于基座1的同一侧,即原点感应单元111和极限感应单元112仅在基座1的一侧设置,如此有利于减少换电设备100内部的零部件数量,同时也便于布线。当然,原点感应单元111和极限感应单元112还可以分别设置在基座1的两侧,即基座1的一侧设置一个原点感应单元111,另一侧设置两个极限感应单元112。
感应元件11固定在基座1上,匹配件22在本体2的安装位可调使得感应元件11与匹配件22的位置相适应。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安装位保证匹配件22的位置感应元件11能够感应到,另一方面,通过调整匹配件22的安装位,还可以调整相对极限位置,提高通用性。
具体的,匹配件22通过安装座3固定于本体2上,安装座3设有调整槽31,本体2设有多个间隔排列的调整孔23,安装座3通过连接件穿过调整槽31与调整孔23固定于本体2的上表面,通过多个调整孔23实现匹配件22的安装位可调,其中连接件可以为螺栓、螺柱、销等。在本实施例中,调整槽31设置为沿车身长度方向呈长条形,调整孔23沿车身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以调整安装座3相对于本体2的位置使得感应元件11和匹配件22的位置相适应。
匹配件22与安装座3一体成型,从而减少了装配关系,相应地降低了装配产生的误差,有利于保证精度。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匹配件22自安装座3沿车身长度方向向前或向后延伸形成。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匹配件22可以自安装座3朝向基座1一侧翻边32形成,即匹配件22自安装座3弯折延伸至本体2朝向基座1的侧面,具体可以是安装座3设置于本体2的上表面,匹配件22设置于本体2的侧面,匹配件22和安装座3通过部分安装座3或者部分匹配件22折弯后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感应元件11通过另一安装座3固定于基座1上,用于固定感应元件11的安装座3为折弯后形成的连接板和延伸板,连接板连接于基座1的上表面,延伸板自连接板的端部向上延伸,感应元件11通过紧固件固定于延伸板上,从而提高了感应元件11的高度,保证了感应元件11与匹配件22能够顺利匹配,进一步保证了换电的可靠性。
本体2包括沿着电动车辆的车身长度方向依次布置且相连的第一板体24和第二板体25,定位件21设置于第一板体24的上表面241,感应元件11或匹配件22设置于第二板体25沿车身长度方向的一侧或两侧,第二板体25与换电设备100的基座1之间通过导向组件滑动连接使得本体2可沿车身长度方向相对基座1移动。其中,定位件21用于将换电设备100定位于电动车辆的底盘,当换电设备100行走至电动车辆的底部,通过滑动第二板体25可带动第一板体24滑动,进而调整定位件21相对于电动车辆的位置,以使定位件21能够插入电动车辆的底盘实现换电设备100与电动车辆的初步定位,从而本体2可滑动提高了换电设备100的通用性和可靠性。
具体的,第一板体24和第二板体25的连接端还连接有一连接块,且第一板体24的高度高于第二板体25的高度,也就是说,第二板体25、连接块和第一板体24呈依次叠放的状态,如此一方面有利于抬高定位件21的高度,使其与电动车辆底盘的高度相适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避让换电设备100内部的其他部件,提高整体结构的紧凑性。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体24、第二板体25和连接块一体成型,从而减少了装配关系,相应地降低了装配产生的误差。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板体24、第二板体25和连接块也可以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或者通过螺栓、螺柱、销等紧固件固定连接。
具体的,定位件21有两个,沿本体2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本体2上,本体2的宽度方向垂直于电动车辆的车身长度方向。其中,相较于一个定位件21,两个定位件21的定位效果更好,提高了定位准确度。另外,沿本体2的宽度方向设置有利于对换电设备100内部合理地布局。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定位件21沿本体2的宽度方向设置于本体2的两端,从而定位件21定位时产生的载荷较为分散,有利于提升本体2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定位件21的个数也可以是一个或更多个,定位件21也可以沿着本体2的长度方向设置。
进一步的,定位件21一端固定于本体2上,另一端向上延伸且具有导向部211,且导向部211的截面宽度沿导向部211的延伸方向逐渐减小,以便于定位件21与电动车辆定位。也就是说,定位件21在插入电动车辆的过程中,由导向部211先接触并进入到电动车辆,随后再是导向部211下方的部分,从而当定位件21与电动车辆用于使其插入的位置之间具有偏差时,利用上窄下宽的导向部211使得定位件21能够顺利地插入电动车辆内。
车身定位装置还包括压接部5,压接部5设置于换电设备100的基座1上,且沿着车身长度方向,压接部5位于导向组件与定位件21之间;第一板体24的至少一侧与压接部5滑动连接。由于第一板体24为悬臂结构,当外力作用于第一板体24上时,压接部5会作用于第一板体24支撑力,并且支撑力与外力的方向相反,可以防止第一板体24在外力的作用下压弯,提高了第一板体24的抗弯性能,从而提高了第一板体24的使用寿命。
为了进一步地避免第一板体24在外力的作用下压弯,提高第一板体24的抗弯性能,压接部5具有沿车身长度方向贯穿的滑动槽51,第一板体24的两侧均被容纳于对应的压接部5的滑动槽51内。
滑动槽51具有朝向第一板体24的上表面241和下表面242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一板体24相接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与第一板体24相接触的一个设置为表面摩擦系数低于0.02,从而避免了第一板体24相对于滑动槽51滑动时出现磨损,有利于增加本体2和滑动槽51的使用寿命。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与第一板体24相接触的一个的表面可以设置有滚珠。
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换电设备100,换电设备100包括如上所述的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以与电动车辆定位。当该换电设备100行走至电动车辆的底盘下方,进行更换电池包操作时,当换电设备100移动电池包,操作人员能够获得电池包的位置,从而更便于将电池包移动至准确的位置;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避免电池包被移出极限位置,使得换电设备100的安全性更高。进一步地,换电设备100还包括电池定位装置,以便在车身定位装置与电动车辆定位后通过与电池的定位实现电池与车辆的定位以拆卸或安装电池。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8)

1.一种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所述换电设备用于对电动车辆更换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定位装置包括可移动设于所述换电设备的基座上的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定位件,所述本体上还设有感应元件或匹配件以和设置在所述换电设备的基座上的匹配件或感应元件相匹配,用于在车身定位过程进行位置检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可沿所述电动车辆的车身长度方向相对所述基座移动,所述感应元件设置于所述本体或所述基座沿所述车身长度方向延伸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元件和所述匹配件中的一个设置于所述本体朝向所述基座的一侧,另一个则设置于所述基座朝向所述本体的相对侧,且所述感应元件和所述匹配件的高度相适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元件至少包括一个原点感应单元,所述原点感应单元设置于预设的所述本体的原点位,当所述本体移动至所述原点位,所述原点感应单元被触发,控制所述本体停留在原点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元件还包括至少两个极限感应单元,两个所述极限感应单元沿所述电动车辆的车身长度方向分别设置于所述本体的两端以分别对应前极限位和后极限位,当所述本体移动至所述前极限位或后极限位,所述极限感应单元被触发,控制所述本体不再进一步前移或后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原点感应单元和所述极限感应单元沿所述车身长度方向均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同一侧或均设置于所述基座的同一侧;或,所述原点感应单元和所述极限感应单元沿所述车身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本体的两侧或设置于所述基座的两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元件和所述匹配件中的一个固定在所述基座上,另一个在所述本体的安装位可调使得所述感应元件与所述匹配件的位置相适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元件或所述匹配件通过安装座固定于所述本体上,所述安装座和所述本体中的一个设有调整槽,另一个设有调整孔,所述安装座通过连接件穿过所述调整槽与所述调整孔固定于所述本体上,所述调整槽设置为沿所述电动车辆的车身长度方向呈长条形,和/或,所述调整孔沿所述车身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以调整所述安装座相对于所述本体的位置使得所述感应元件和所述匹配件的位置相适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匹配件与所述安装座一体成型,所述匹配件自所述安装座朝向所述基座一侧翻边形成;或,所述匹配件自所述安装座沿所述车身长度方向向前或向后延伸形成。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沿着所述电动车辆的车身长度方向依次布置且相连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定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的上表面,所述感应元件或所述匹配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沿所述车身长度方向的一侧或两侧,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换电设备的基座之间通过导向组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本体可沿所述车身长度方向相对所述基座移动。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至少有两个,沿所述本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本体上,所述本体的宽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电动车辆的车身长度方向。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沿所述本体的宽度方向至少设置于所述本体的两端。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一端固定于所述本体上,另一端向上延伸且具有导向部,以便于所述定位件与所述电动车辆定位。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定位装置还包括压接部,所述压接部设置于所述换电设备的基座上,且沿着所述车身长度方向,所述压接部位于所述导向组件与所述定位件之间;所述第一板体的至少一侧与所述压接部滑动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部具有沿所述车身长度方向贯穿的滑动槽,所述第一板体的两侧均被容纳于对应的所述压接部的滑动槽内。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槽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板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板体相接触,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中与所述第一板体相接触的一个设置为表面摩擦系数低于预设值;或,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中与所述第一板体相接触的一个的表面设置有滚珠。
17.一种换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16任意一项中所述的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以与电动车辆定位。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换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设备还包括电池定位装置,以便在所述车身定位装置与所述电动车辆定位后通过与电池的定位实现电池与车辆的定位以拆卸或安装电池。
CN202220782679.4U 2022-04-02 2022-04-02 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和换电设备 Active CN2174771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82679.4U CN217477134U (zh) 2022-04-02 2022-04-02 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和换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82679.4U CN217477134U (zh) 2022-04-02 2022-04-02 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和换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77134U true CN217477134U (zh) 2022-09-23

Family

ID=83308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82679.4U Active CN217477134U (zh) 2022-04-02 2022-04-02 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和换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771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41154B2 (en) Multi-cell structure battery for electric motor powered vehicle
US20150114733A1 (en) Battery pack holding apparatus
US20150243947A1 (en) Power source device, electric vehicle comprising power source device, accumulator device
CN109698455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包测试用全自动对接装置
JP2008278625A (ja) バッテリー充電用ラック
JP6327412B2 (ja) 交通システム、及び給電方法
JP6059539B2 (ja) 機械式駐車装置
CN217477134U (zh) 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和换电设备
CN111326938A (zh) 充电插接组件及具有该组件的立体车库
JP3069096B1 (ja) 電動車両
CN111845352A (zh) 电动车辆
CN115303119A (zh) 换电设备的车身定位装置和换电设备
CN107503531B (zh) 集装箱换电站及其安装方法
CN111976516A (zh) 一种自适应伸缩杆、agv小车的充电结构、充电站及agv小车
CN210062942U (zh) 安装平台及换电设备
CN218767244U (zh) 一种测试校准一体机
JPH11146506A (ja) 車両用バッテリーの交換設備
CN216231717U (zh) 载车平台及换电站
CN215324903U (zh) 换电系统
CN115284958A (zh) 底盘式换电设备的电池更换装置
CN217477131U (zh) 定位平台的导向结构、定位组件及换电设备
CN217132029U (zh) 一种电池盒箱体检测机构
CN212373557U (zh) 辅助定位装置
CN217477125U (zh) 底盘式换电设备的电池更换装置
CN218886111U (zh) 一种检测工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