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56245U - 一种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56245U
CN217456245U CN202220598626.7U CN202220598626U CN217456245U CN 217456245 U CN217456245 U CN 217456245U CN 202220598626 U CN202220598626 U CN 202220598626U CN 217456245 U CN217456245 U CN 2174562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ank
rocker
connecting rod
angle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9862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艾子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562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562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驱动装置,属于人力驱动设备领域,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第一曲柄摇杆机构,所述第一曲柄摇杆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机架、第一曲柄、第一连杆和第一摇杆,所述第一摇杆上设置有第一脚踏部,所述第一脚踏部与所述第一摇杆铰接;第二曲柄摇杆机构,所述第二曲柄摇杆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机架、第二曲柄、第二连杆和第二摇杆,所述第二摇杆上设置有第二脚踏部,所述第二脚踏部与所述第二摇杆铰接;其中,所述第一机架与所述第二机架相对固定,所述第一曲柄与所述第二曲柄之间设置有传动部,所述第一曲柄通过所述传动部与所述第二曲柄传动连接;上述设计,使得第一曲柄摇杆机构和第二曲柄摇杆机构配合使用时,无发力死点。

Description

一种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人力驱动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人力车在骑行的过程中,脚踏板在被踩到最低位时,会出现发力死点位置,并且在脚踏板在死点位置附近时,脚部也难以将力传递给人力车。
也曾有人借用和缝纫机近似的驱动工作原理,设计了曲柄摇杆结构的驱动结构在人力车上。然而经过多年后,并没有成为人力车的主流驱动方式。
究其原因:当时设计采用的曲柄与连杆设计的不合理,骑行后起始点与终止点之间始终存在较长的无力空白过渡区,很难在坡道行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对人力车的驱动装置进行优化设计,使人力车在坡道行驶时,易于人力传递。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驱动装置,包括:
第一曲柄摇杆机构,所述第一曲柄摇杆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机架、第一曲柄、第一连杆和第一摇杆,所述第一摇杆上设置有第一脚踏部,所述第一脚踏部与所述第一摇杆铰接;
第二曲柄摇杆机构,所述第二曲柄摇杆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机架、第二曲柄、第二连杆和第二摇杆,所述第二摇杆上设置有第二脚踏部,所述第二脚踏部与所述第二摇杆铰接;其中,
所述第一机架与所述第二机架相对固定,所述第一曲柄与所述第二曲柄之间设置有传动部,所述第一曲柄通过所述传动部与所述第二曲柄传动连接;
当所述第一曲柄和所述第一连杆之间的传动角为零时,所述第二曲柄和所述第二连杆之间具有传动角;
当所述第二曲柄和所述第二连杆之间的传动角为零时,所述第一曲柄和所述第一连杆之间具有传动角。
所述第一曲柄的形状为弧状或弯折状;和/或所述第二曲柄的形状为弧状或弯折状。
弧状的所述第一曲柄的弧度、弯折状的所述第一曲柄的夹角、弧状的所述第二曲柄的弧度和/或弯折状的所述第二曲柄的夹角为100度-185度。
所述第一连杆的形状为弧状或弯折状和/或所述第二连杆的形状为弧状或弯折状。
在所述第一曲柄为弧状,且所述第二曲柄与所述第二连杆之间传动角为零时,所述第一曲柄的凹状面正对所述第一连杆;
在所述第二曲柄为弧状,且所述第一曲柄与所述第一连杆之间传动角为零时,所述第二曲柄的凹状面正对所述第二连杆。
所述第一脚踏部位于所述第一摇杆与所述第一连杆铰接的一端,所述第一脚踏部和所述第一摇杆之间具有第一延长部,所述第一延长部一端与所述第一摇杆轴向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延长部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脚踏部铰接;
所述第二脚踏部位于所述第二摇杆与所述第二连杆铰接的一端,所述第二脚踏部和所述第二摇杆之间具有第二延长部,所述第二延长部一端与所述第二摇杆轴向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延长部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脚踏部铰接。
所述第一机架和所述第二机架一体式连接。
所述第一曲柄包括第一转轴,所述第一曲柄通过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机架铰接;所述第二曲柄包括第二转轴,所述第二曲柄通过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机架铰接;
所述传动部为传动轴,所述第一转轴通过所述传动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所述传动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同轴。
所述第一曲柄的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L1;
所述第一连杆的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L2;
所述第一摇杆的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L3;
所述第一机架的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L4;其中,
L2=L3=L4>2L1
所述第二曲柄的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S1;
所述第二连杆的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S2;
所述第二摇杆的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S3;
所述第二机架的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S4;其中,
S2=S3=S4>2S1
当所述第一曲柄和所述第一连杆之间的传动角为零时,所述第二曲柄与所述第二机架的铰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杆上的两个铰接点不共线;
当所述第二曲柄和所述第二连杆之间的传动角为零时,所述第一曲柄与所述第一机架的铰接点与所述第一连杆上的两个铰接点不共线。
沿重力方向,所述第一曲柄位于所述第一摇杆下方;
沿重力方向,所述第二曲柄位于所述第二摇杆下方。
所述第一摇杆和所述第一连杆之间具有第一变角杆,所述第一摇杆通过所述第一变角杆与所述第一连杆连接,所述第一变角杆与所述第一摇杆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一变角杆一端与所述第一摇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变角杆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摇杆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摇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之间具有第二变角杆,所述第二摇杆通过所述第二变角杆与所述第二连杆连接,所述第二变角杆与所述第二摇杆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二变角杆一端与所述第二摇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变角杆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摇杆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摇杆的形状为弧状,所述第一连杆位于所述第一摇杆的凸弧面一侧;
所述第二摇杆的形状为弧状,所述第二连杆位于所述第二摇杆的凸弧面一侧。
当所述第一曲柄和所述第一连杆之间的传动角为零时,所述第一曲柄中部的凹陷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杆中部的凹陷方向相反;
当所述第二曲柄和所述第二连杆之间的传动角为零时,所述第二曲柄中部的凹陷方向与所述第二连杆中部的凹陷方向相反。
所述第一曲柄中部凹陷处的最低点低于所述第一曲柄两端的转动连接点连接线;
所述第二曲柄中部凹陷处的最低点低于所述第二曲柄两端的转动连接点连接线;
所述第一连杆中部凹陷处的最低点低于所述第一连杆两端的转动连接点连接线;
所述第二连杆中部凹陷处的最低点低于所述第二连杆两端的转动连接点连接线。
沿水平方向,所述第一曲柄位于所述第一摇杆前方;
沿水平方向,所述第二曲柄位于所述第二摇杆前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驱动装置中,通过将第一曲柄摇杆机构的第一曲柄和第二曲柄摇杆机构的第二曲柄传动连接,第一机架与第二机架相对固定,使得第一曲柄摇杆机构和第二曲柄摇杆机构相互配合连接。并且设计时,当第一曲柄和第一连杆之间的传动角为零时,所述第二曲柄和所述第二连杆之间具有传动角;所述第二曲柄和所述第二连杆之间的传动角为零时,所述第一曲柄和所述第一连杆之间具有传动角。上述设计,使得第一曲柄摇杆机构和第二曲柄摇杆机构配合使用时,无发力死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力矩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中弧状第一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的一时间点的运动过程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的另一时间点的运动过程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的另一时间点的运动过程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的另一时间点的运动过程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安装了第一变角杆和第二变角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推压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的另一时间点的运动过程示意图;
图11为图9中的第一曲柄的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中弯曲状第一摇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中弯折状第一摇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中第一摇杆上安装了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应用于躺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中弯曲状第一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曲柄;11、第二曲柄;2、第一连杆;21、第二连杆;3、第一摇杆;31、第二摇杆;32、第一变角杆;33、第二变角杆;4、第一机架;41、第二机架;5、第一脚踏部;51、第二脚踏部;6、第一曲柄轨迹;7、凹陷处的最低点;8、第一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不是限定。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其示意出了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该驱动装置,包括:
第一曲柄摇杆机构,所述第一曲柄摇杆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机架4、第一曲柄1、第一连杆2和第一摇杆3,所述第一摇杆3上设置有第一脚踏部5,所述第一脚踏部5与所述第一摇杆3铰接;
第二曲柄摇杆机构,所述第二曲柄摇杆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机架41、第二曲柄11、第二连杆21和第二摇杆31,所述第二摇杆31上设置有第二脚踏部51,所述第二脚踏部51与所述第二摇杆31铰接;其中,
所述第一机架4与所述第二机架41相对固定,所述第一曲柄1与所述第二曲柄11之间设置有传动部,所述第一曲柄1通过所述传动部与所述第二曲柄11传动连接;
当所述第一曲柄1和所述第一连杆2之间的传动角为零时,所述第二曲柄11和所述第二连杆21之间具有传动角;
当所述第二曲柄11和所述第二连杆21之间的传动角为零时,所述第一曲柄1和所述第一连杆2之间具有传动角。
上述实施例中,图1示意出了由第一曲柄摇杆机构和第二曲柄摇杆机构所组成的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用于收集人力,之后将收集到的人力转化为旋转动力,上述旋转动力带动单车、三轮车或躺式单车行走。图1示意出了第一曲柄1旋转时的第一曲柄轨迹6。
图1中可以采用人脚交替踩蹬第一脚踏部5和第二脚踏部51。第一脚踏部5铰接在第一摇杆3上以方便用户踩踏,第二脚踏部51铰接在第二摇杆31上以方便用户踩踏。如图4、图5、图6、图7所示,图4的状态为用户踩踏第一曲柄摇杆机构,并将第一摇杆3踩踏到底的状态,图4中,第一曲柄1和第一连杆2之间的传动角为零。图4中,第二曲柄11和第二连杆21之间具有传动角b。图5、图6及图7为用户踩踏第二曲柄摇杆机构的状态示意图。
其中,第一曲柄摇杆机构和第二曲柄摇杆机构在装配时,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21的长度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即当所述第一曲柄1和所述第一连杆2之间的传动角为零时,所述第二曲柄11与所述第二机架41的铰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杆21上的两个铰接点不共线;当所述第二曲柄11和所述第二连杆21之间的传动角为零时,所述第一曲柄1与所述第一机架4的铰接点与所述第一连杆2上的两个铰接点不共线。
具体的,请参考图2,所述第一曲柄1的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L1;
所述第一连杆2的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L2;
所述第一摇杆3的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L3;
所述第一机架4的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L4;其中,
L2=L3=L4>2L1
所述第二曲柄11的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S1;
所述第二连杆21的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S2;
所述第二摇杆31的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S3;
所述第二机架41的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S4;其中,
S2=S3=S4>2S1
如图1所示,由于第一曲柄1和第二曲柄11之间传动连接,第一曲柄1转动的时候会带动第二曲柄11转动。第一曲柄摇杆机构和第二曲柄摇杆机构的运行相互关联。第一摇杆3被用户踩踏至图1中的底点位置时,第二摇杆31会上升至图1中的高点位置。
在一示例中,所述第一曲柄1包括第一转轴,所述第一曲柄1通过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机架4铰接;所述第二曲柄11包括第二转轴,所述第二曲柄11通过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机架41铰接;所述传动部为传动轴,所述第一转轴通过所述传动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所述传动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同轴。其中,上述传动轴一端与第一转轴固定连接,传动轴另一端与第二转轴固定连接。第一转轴、传动轴和第二转轴可以是一个整体。第一曲柄1、第二曲柄11、第一转轴、传动轴和第二转轴可以如图1中的相互固定连接。
在另一示例中,所述传动部为第一齿轮,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上均设置有与上述齿轮匹配的第二齿轮。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通过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传动连接。其中,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可以不用同轴。
综上,通过将第一曲柄摇杆机构的第一曲柄和第二曲柄摇杆机构的第二曲柄传动连接,第一机架与第二机架相对固定,使得第一曲柄摇杆机构和第二曲柄摇杆机构相互配合连接。并且设计时,当第一曲柄和第一连杆之间的传动角为零时,所述第二曲柄和所述第二连杆之间具有传动角;所述第二曲柄和所述第二连杆之间的传动角为零时,所述第一曲柄和所述第一连杆之间具有传动角。上述设计,使得第一曲柄摇杆机构和第二曲柄摇杆机构配合使用时,无发力死点。并且,如图1所示,整个驱动装置在运行时,每当第一曲柄摇杆机构的第一摇杆3运行至底点时,第二曲柄摇杆机构的第二曲柄11和第二连杆21之间具有传动角,每当第二曲柄摇杆机构的第二摇杆31运行至底点时,第一曲柄摇杆机构的第一曲柄1和第一连杆2之间具有传动角。整个驱动装置在运行时,第一曲柄1和第二曲柄11的旋转具有单向性。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目的是有效避开现有技术中自行车的踩踏死角,削弱踩踏死角,以简单的结构将用户需要提供的旋转踩踏方式改为简单的往复式踩踏,符合人体力学。
实施例2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1和图3,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曲柄1的形状为弧状或弯折状;和/或所述第二曲柄11的形状为弧状或弯折状。
上述实施例中,将直线状曲柄改成弧线状曲柄,弧线状或弯折状曲柄比直线曲柄在启动的初始阶段有更明显的旋转优势。如,当一个人平躺在地上,另一个人拉他起来很费劲,但躺下的人向上欠欠他的上半身,拉起来就不太费劲,上欠的越多,拉起来越容易。
并且,第一曲柄1、第二曲柄11设计成弧状或弯折状,第一曲柄1和第二曲柄11所组成的整体装置的重心与铰接点之间的位置和直线状曲柄的重心和铰接点的位置不同。上述整体装置在自然稳定状态下,第一曲柄1和第二曲柄11两端的铰接点与整体装置的重心不重合。而直线状曲柄的重心和其两端的两个铰接的连线重合。第一曲柄1和第二曲柄11两端的铰接点与整体装置的重心不重合时,上述整体装置的铰接点会偏向于一边,图1中的第二曲柄11端部的铰接点有向右边偏的趋势。第二曲柄摇杆机构的第二曲柄11向右偏的趋势使第二曲柄11在旋转时,更偏向于一个方向,第二曲柄11的旋转具有了单向旋转的趋势。并且,拉动弧状或弯折状的第二曲柄11的阻力比拉动直线状的第二曲柄11阻力更小,上述弧状或弯折状的第二曲柄11的结构使得第二曲柄摇杆机构的启动更加容易。其中,第一曲柄1的有益效果与第二曲柄11相同,在此便不再重复说明。
在装配时需要达到的效果是,在所述第一曲柄1为弧状,且所述第二曲柄11与所述第二连杆21之间传动角为零时,所述第一曲柄1的凹状面正对所述第一连杆2;在所述第二曲柄11为弧状,且所述第一曲柄1与所述第一连杆2之间传动角为零时,所述第二曲柄11的凹状面正对所述第二连杆21。
具体示例中,请参考图2,弧状的所述第一曲柄1的弧度、弯折状的所述第一曲柄1的夹角、弧状的所述第二曲柄11的弧度和/或弯折状的所述第二曲柄11的夹角为100度-185度。其中,图3中的a表示第二曲柄11的弧度。
使用时,如图9及图10所示,可以将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倒立使用,沿重力方向,所述第一曲柄1位于所述第一摇杆3下方;沿重力方向,所述第二曲柄11位于所述第二摇杆31下方。
此时,第一摇杆3在带动第一曲柄1和第一连杆2运动时,第一曲柄1和第一连杆2所受的驱动力为推力。在该推力下,第一曲柄1两端受到相应的力时,由于力只沿着实体传导,第一曲柄1的形状为弧形状,弧形的第一曲柄1使力的传导方向发生偏移,因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第一曲柄1受行车阻力给第一连杆2一个阻力。由于弧形的第一曲柄1的弯曲,使第一连杆2的驱动力与阻力相抗时,不在一条平行线上,形成夹角。由此产生一个偏于第一连杆2轴间平直线垂直方向的分量合力。以切应力方式蕴藏在连杆体上。
在普通连杆与曲柄运动中,连杆与曲柄接近于直线的角度范围0~±5°内,纵使再大力气,在过渡空挡区,其扭矩依然微弱。而在当连杆与曲柄相交处近90°夹角时,此时推动的扭矩最大,踩踏动力几乎全部转换为驱动车轮旋转的动力。因此可理解成如果将踩踏的起始段和结束段连杆与曲柄的结合处,夹角尽力向90°高扭矩区偏移倾斜,则有力使不出的空挡区就会缩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抬升左右曲柄推动角,增加旋转开始与结束时的扭矩。以此减少空挡区范围。
1、选择弯曲的曲柄将推进力经由曲形弯转体传到传动轴时,力的方向已有所改变,推动角有所提高,因为推力在轴与弯曲曲柄另一端的驱动力所形成角与直曲柄驱动力形成角度有所不同。弧形曲柄的弯曲度最高处因与90°高扭矩区更接近。因此得到的扭矩更大,与直曲柄所得扭矩有明显差别,本实用新型弧形曲柄边沿的弧度为100°至185°,弧形曲柄的边沿弧度越大,弧形曲柄段凹槽越深效果越好,至180°为顶峰,至180°-185°为顶峰平台,但弧形曲柄的弧度超过185°后,扭矩力呈下降趋势。
2、同样,连杆也选用弯曲的弧形体,弯曲连杆在两端受力挤压下,与之连杆不同的点会向两端连线上有一个垂直分变力,它是弯曲杆体的切应力构成的。在踩踏摆杆的起发点时,该分量力使弯曲连杆中部下陷,与向前的踩踏推力结合起来运动。其推动力在与曲柄连接处上与直连杆相比,有方向向上翘的趋势,因此进一步加大曲柄扭矩力向90°高能区靠拢从而有所提升。
在行程完结段,由于脚踏摆杆的推动力存在,连接的弧形连杆的切应力始终存在,除非完全停止,曲柄上的推动压力侧一直存在,因此与另一边下个周期驱动转换的空挡区变得更加狭窄。
实验当中,也明显看到,采取这些措施后,与直杆曲柄相互对照,运转阻抗降低,更容易旋转。
3、本实用新型对躺式车有优势。
躺车在上坡道行驶中,因仰面向上,与立式骑车相比更显沉重,本实用新型由于脚踏摆杆的主力臂明显较长,与弧形曲柄展示的阻力臂长,有杠杆比例倍数上的优势。且左右杆转换的空挡区狭窄,因此上坡道骑行与普通躺
.车相比更为轻松。长途骑行时,能充分施展大腿肌肉参与运动,不易疲劳。
第二曲柄11、第二连杆21和第二摇杆31的受力与第一曲柄1、第一连杆2和第一摇杆3的受力情况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的,如图8、图9及图10所示,当所述第一曲柄1和所述第一连杆2之间的传动角为零时,所述第一曲柄1中部的凹陷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杆2中部的凹陷方向相反;当所述第二曲柄11和所述第二连杆21之间的传动角为零时,所述第二曲柄11中部的凹陷方向与所述第二连杆21中部的凹陷方向相反。
优选的,如图11所示,所述第一曲柄1中部凹陷处的最低点7低于所述第一曲柄1两端的转动连接点连接线;所述第二曲柄11中部凹陷处的最低点7低于所述第二曲柄11两端的转动连接点连接线。
如图16所示,所述第一连杆2中部凹陷处的最低点低于所述第一连杆2两端的转动连接点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杆21中部凹陷处的最低点低于所述第二连杆21两端的转动连接点连接线。
实施例3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1和图3,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杆2的形状为弧状或弯折状和/或所述第二连杆21的形状为弧状或弯折状。
上述实施例中,为了强化弧状第二曲柄11和弧状第一曲柄1的优势,本实用新型中,将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21也设置为弧状或弯折状。如图6及图7所示,当第二脚踏部51运行到后半段时,弧状或弯折状的第二连杆21结合弧状或弯折状的第二曲柄11的共同作用下,可以产生更大的旋转力。改进后,使踩踏启动点与终止点之间的无力空白过渡区有一些缩窄。坡道的行驶性得到改善。
实施例4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脚踏部5位于所述第一摇杆3与所述第一连杆2铰接的一端,所述第一脚踏部5和所述第一摇杆3之间具有第一延长部,所述第一延长部一端与所述第一摇杆3轴向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延长部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脚踏部5铰接;
所述第二脚踏部51位于所述第二摇杆31与所述第二连杆21铰接的一端,所述第二脚踏部51和所述第二摇杆31之间具有第二延长部,所述第二延长部一端与所述第二摇杆31轴向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延长部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脚踏部51铰接。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延长部的使用,使得用户踩踏第一脚踏部5时,不容易夹伤脚部,确保用户安全。第二延长部的使用,使得用户踩踏第二脚踏部51时,不容易夹伤脚部,确保用户安全。
实施例4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机架4和所述第二机架41一体式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机架4和第二机架41可以为一个整体的架体。第一曲柄1和第二曲柄11公用该架体。第一机架4和第二机架41一体式连接可以增强本使用新型驱动装置的牢固性。
实施例5
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摇杆3和所述第一连杆2之间具有第一变角杆32,所述第一摇杆3通过所述第一变角杆32与所述第一连杆2连接,所述第一变角杆32与所述第一摇杆3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一变角杆32一端与所述第一摇杆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变角杆32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摇杆3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摇杆31和所述第二连杆21之间具有第二变角杆33,所述第二摇杆31通过所述第二变角杆33与所述第二连杆21连接,所述第二变角杆33与所述第二摇杆31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二变角杆33一端与所述第二摇杆3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变角杆33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摇杆31固定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连杆2和第一变角杆32在实际制作时,可以做成一个一体成型的弯折杆。
第一变角杆32的目的是改变第一脚踏部5的踩踏方向,使用户能够舒适的提供脚蹬力。
第二变角杆33的目的是改变第二脚踏部51的踩踏方向,使用户能够舒适的提供脚蹬力。
实施例6
进一步的,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摇杆3的形状为弧状,第一连杆2位于第一摇杆3的凸弧面一侧,弧状的第一摇杆3用于改变第一脚踏部5的发力角,使第一脚踏部5更接近用户脚部,使用户踩踏时更有效率,更舒适。
所述第二摇杆31的形状为弧状,所述第二连杆21位于所述第二摇杆31的凸弧面一侧。弧状的第二摇杆31用于改变第二脚踏部51的发力角,使第二脚踏部51更接近用户脚部,使用户踩踏时更有效率,更舒适。
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摇杆3的形状为弯折状,第一连杆2位于第一摇杆3的弯折凸面一侧,弯折状的第一摇杆3用于改变第一脚踏部5的发力角,使第一脚踏部5更接近用户脚部,使用户踩踏时更有效率,更舒适。
所述第二摇杆31的形状为弯折状,所述第二连杆21位于所述第二摇杆31的弯折凸面一侧。弯折状的第二摇杆31用于改变第二脚踏部51的发力角,使第二脚踏部51更接近用户脚部,使用户踩踏时更有效率,更舒适。
实施例7
进一步的,如图13或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的另一实施例,位于所述第一机架一端,所述第一摇杆3和所述第二摇杆31之间的最短距离为第一距离。位于第一脚踏部5一端,所述第一摇杆3和所述第二摇杆31之间的最短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大于第一距离。上述实施例中,增加第一脚踏部5与第二摇杆31之间的距离,增加用户蹬踏的舒适性。
实施例8
进一步的,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的另一实施例,沿水平方向,所述第一曲柄1位于所述第一摇杆3前方;沿水平方向,所述第二曲柄11位于所述第二摇杆31前方。
上述实施例中,用户在骑行躺车时,用户在躺式骑车情况下,可以采用图15所示的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在该状态下,用户只需沿水平方向伸腿踩踏第一脚踏部5和第二脚踏部51即可给车辆提供动力。
实施例9
进一步的,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第一连接件8设置在第一摇杆3和第一连杆2之间,所述第一连接件8包括第一本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上的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本体固定在第一摇杆3上,所述第一连杆2通过所述第一转动轴与所述第一本体转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转动轴的轴向方向与所述第一摇杆3和第一机架4的第一铰接轴的轴向方向平行,沿所述第一转动轴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一转动轴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铰接轴重合。
第二连接件设置在第二摇杆31和第二连杆21之间,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本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上的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一本体固定在第二摇杆31上,所述第二连杆21通过所述第二转动轴与所述第二本体转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二转动轴的轴向方向与所述第二摇杆31和第二机架41的第二铰接轴的轴向方向平行,沿所述第二铰接轴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二铰接轴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铰接轴重合。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进一步的,位于第一曲柄1和第一机架4之间还设置有第一牙盘(花盘),第一牙盘与第一曲柄1传动连接,第一牙盘用于将收集到的动力传递给车辆。
或位于第二曲柄11和第二机架41之间还设置有第二牙盘(花盘),第二牙盘与第二曲柄11传动连接,第二牙盘用于将收集到的动力传递给车辆。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6)

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曲柄摇杆机构,所述第一曲柄摇杆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机架、第一曲柄、第一连杆和第一摇杆,所述第一摇杆上设置有第一脚踏部,所述第一脚踏部与所述第一摇杆铰接;
第二曲柄摇杆机构,所述第二曲柄摇杆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机架、第二曲柄、第二连杆和第二摇杆,所述第二摇杆上设置有第二脚踏部,所述第二脚踏部与所述第二摇杆铰接;其中,
所述第一机架与所述第二机架相对固定,所述第一曲柄与所述第二曲柄之间设置有传动部,所述第一曲柄通过所述传动部与所述第二曲柄传动连接;
当所述第一曲柄和所述第一连杆之间的传动角为零时,所述第二曲柄和所述第二连杆之间具有传动角;
当所述第二曲柄和所述第二连杆之间的传动角为零时,所述第一曲柄和所述第一连杆之间具有传动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柄的形状为弧状或弯折状;和/或所述第二曲柄的形状为弧状或弯折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弧状的所述第一曲柄的弧度、弯折状的所述第一曲柄的夹角、弧状的所述第二曲柄的弧度和/或弯折状的所述第二曲柄的夹角为100度-185度。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的形状为弧状或弯折状和/或所述第二连杆的形状为弧状或弯折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曲柄为弧状,且所述第二曲柄与所述第二连杆之间传动角为零时,所述第一曲柄的凹状面正对所述第一连杆;
在所述第二曲柄为弧状,且所述第一曲柄与所述第一连杆之间传动角为零时,所述第二曲柄的凹状面正对所述第二连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脚踏部位于所述第一摇杆与所述第一连杆铰接的一端,所述第一脚踏部和所述第一摇杆之间具有第一延长部,所述第一延长部一端与所述第一摇杆轴向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延长部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脚踏部铰接;
所述第二脚踏部位于所述第二摇杆与所述第二连杆铰接的一端,所述第二脚踏部和所述第二摇杆之间具有第二延长部,所述第二延长部一端与所述第二摇杆轴向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延长部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脚踏部铰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架和所述第二机架一体式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柄包括第一转轴,所述第一曲柄通过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机架铰接;所述第二曲柄包括第二转轴,所述第二曲柄通过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机架铰接;
所述传动部为传动轴,所述第一转轴通过所述传动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所述传动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同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柄的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L1;
所述第一连杆的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L2;
所述第一摇杆的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L3;
所述第一机架的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L4;其中,
L2=L3=L4>2L1
所述第二曲柄的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S1;
所述第二连杆的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S2;
所述第二摇杆的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S3;
所述第二机架的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S4;其中,
S2=S3=S4>2S1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曲柄和所述第一连杆之间的传动角为零时,所述第二曲柄与所述第二机架的铰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杆上的两个铰接点不共线;
当所述第二曲柄和所述第二连杆之间的传动角为零时,所述第一曲柄与所述第一机架的铰接点与所述第一连杆上的两个铰接点不共线。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沿重力方向,所述第一曲柄位于所述第一摇杆下方;
沿重力方向,所述第二曲柄位于所述第二摇杆下方。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摇杆和所述第一连杆之间具有第一变角杆,所述第一摇杆通过所述第一变角杆与所述第一连杆连接,所述第一变角杆与所述第一摇杆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一变角杆一端与所述第一摇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变角杆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摇杆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摇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之间具有第二变角杆,所述第二摇杆通过所述第二变角杆与所述第二连杆连接,所述第二变角杆与所述第二摇杆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二变角杆一端与所述第二摇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变角杆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摇杆固定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摇杆的形状为弧状,所述第一连杆位于所述第一摇杆的凸弧面一侧;
所述第二摇杆的形状为弧状,所述第二连杆位于所述第二摇杆的凸弧面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曲柄和所述第一连杆之间的传动角为零时,所述第一曲柄中部的凹陷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杆中部的凹陷方向相反;
当所述第二曲柄和所述第二连杆之间的传动角为零时,所述第二曲柄中部的凹陷方向与所述第二连杆中部的凹陷方向相反。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柄中部凹陷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曲柄两端的转动连接点连接线的一侧;
所述第一曲柄中部凹陷处的最低点低于所述第一曲柄两端的转动连接点连接线;
所述第二曲柄中部凹陷处的最低点低于所述第二曲柄两端的转动连接点连接线;
所述第一连杆中部凹陷处的最低点低于所述第一连杆两端的转动连接点连接线;
所述第二连杆中部凹陷处的最低点低于所述第二连杆两端的转动连接点连接线。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水平方向,所述第一曲柄位于所述第一摇杆前方;
沿水平方向,所述第二曲柄位于所述第二摇杆前方。
CN202220598626.7U 2021-07-13 2022-03-18 一种驱动装置 Active CN21745624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83106 2021-07-13
CN2021215831060 2021-07-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56245U true CN217456245U (zh) 2022-09-20

Family

ID=83265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98626.7U Active CN217456245U (zh) 2021-07-13 2022-03-18 一种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562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209900B1 (en) Cycle provided with a moving fulcrum type leverage
US20070235974A1 (en) Exercise and transportation device
WO2003084806A2 (en) Pedalling machines including scooter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thereof
US6032970A (en) Upper body activated cycle
WO2010088849A1 (zh) 一种用于踏板车的往复式变速踏板结构
CN201329942Y (zh) 移动式健身车
TWI400176B (zh) The structure of a standing bicycle
CN217456245U (zh) 一种驱动装置
WO2004011325A1 (en) Linear reciprocating propulsion apparatus
CN101450698B (zh) 一种2轮驱动自行车
CN115158529A (zh) 脚踏车及其驱动组件
CN101580093B (zh) 前驱动轮四轮踏溜车
CN113002686A (zh) 杠杆链自行车
JPH11310186A (ja) 両手駆動機構を有する自転車
CN114604348B (zh) 一种行走运动式脚踏车
AU2006246539B2 (en) Levercycle
CN218046322U (zh) 一种动感游戏车
CN2647735Y (zh) 往复踩踏人力车驱动装置
CN100354174C (zh) 用连杆驱动的自行车
CN111483543B (zh) 大腿用力的高效自行车
TW564233B (en) Self-propelled exercise device
JPH06135366A (ja) 人力走行車の車輪駆動機構
CN215752852U (zh) 杠杆链自行车
JP2024007910A (ja) 車両の駆動機構
JP7475574B1 (ja) リカンベント型自転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