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46702U - 一种雾化组件及雾化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雾化组件及雾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46702U
CN217446702U CN202220233390.7U CN202220233390U CN217446702U CN 217446702 U CN217446702 U CN 217446702U CN 202220233390 U CN202220233390 U CN 202220233390U CN 217446702 U CN217446702 U CN 2174467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assembly
atomizing
oil guide
atomiz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3339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世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L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L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L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L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3339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467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467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467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雾化组件及雾化器。雾化组件包括底部组件、安装到底部组件顶端的支架以及发热组件,发热组件夹持定位于支架和底部组件之间;支架设有用于将雾化器内的雾化液提供给发热组件的两个进液通道,两个进液通道之间的连接面与发热组件相对设置,且连接面凹陷形成有若干间隔设置的导油槽,导油槽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进液通道连通。本实用新型可利用若干导油槽的毛细作用将两个进液通道内的雾化液吸附引导至导油体的中部区域,以增加导油体中部的导油速度,从而避免导油体中部导油速度更不上发热体的中心高温而导致干烧糊芯现象。

Description

一种雾化组件及雾化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组件及雾化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采用平板状发热体的雾化器中,由于结构或尺寸的限制,需要在导油体与储液腔之间开设有两个进液通道,且两个进液通道分别对应于导油体的两端,导致导油体中心区域导油速度较慢,而对于常规的发热体而言,其发热时的中心部位发热量最集中,对导油体中心区域的消耗量速度最快,容易由于导油不畅、供油不足而引发干烧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雾化组件及雾化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雾化组件,应用于雾化器中,包括底部组件、安装到所述底部组件顶端的支架以及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夹持定位于所述支架和所述底部组件之间;
所述支架设有用于将所述雾化器内的雾化液提供给所述发热组件的两个进液通道,两个所述进液通道之间的连接面与所述发热组件相对设置,且所述连接面凹陷形成有若干间隔设置的导油槽,所述导油槽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进液通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连接面凹陷设有连通槽,所述连通槽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进液通道连通,包括有两个相对设置的侧面以及连接于两个所述侧面上端之间的导油面,若干所述导油槽形成于所述导油面上。
可选地,所述支架包括顶壁以及沿所述顶壁周缘向下凸出延伸的周壁,所述周壁套设在所述底部组件的上端,并将所述发热组件夹持于所述顶壁和所述底部组件之间,两个所述进液通道上下贯穿所述顶壁,所述连接面位于所述顶壁的底面。
可选地,所述导油面为与所述发热组件顶面平行的平面。
可选地,所述连通槽的横截面由沿远离所述发热组件的方向以逐渐减小。
可选地,两个所述侧面为相互对称的弧面。
可选地,所述导油槽的横截面积为0.04~0.2mm2
可选地,所述导油槽的横截面为矩形、梯形或半圆形。
可选地,所述连接面凹陷形成有分别与两个所述进液通道连通的弧面,若干所述导油槽形成于所述弧面上。
可选地,所述发热组件包括上下叠置的导油体和发热体,所述导油体与两个所述进液通道的下端相接并与所述连接面间隔相对。
可选地,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支架与所述导油体之间的硅胶件,所述硅胶件设有上下贯穿并与两个所述进液通道连通的过油通道;沿所述雾化组件的中心轴线方向,若干所述导油槽在所述硅胶件上的投影均位于所述过油通道范围内。
可选地,所述导油体为多孔陶瓷体,所述发热体一体成型于所述导油体上。
可选地,所述导油体是可在厚度方向压缩形变的柔性导油体。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油杯以及如上所述的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安装于所述油杯的一端内并与所述油杯形成有储液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雾化组件,可利用若干导油槽的毛细作用将两个进液通道内的雾化液吸附引导至导油体的中部区域,以增加导油体中部的导油速度,从而避免导油体中部导油速度更不上发热体的中心高温而导致干烧糊芯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组件一实施例的剖面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组件一实施例的剖面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组件另一实施例的剖面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组件又一实施例的剖面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组件又一实施例的剖面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组件再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主要元件说明:
100、雾化组件;
10、支架;101、连接面;11、顶壁;12、周壁;13、进液通道;14、连通槽;141、导油面;142、侧面;15、导油槽;16、安装孔;17、过气腔;18、过气槽;
20、发热组件;21、导油体;22、发热体;23、硅胶件;
31、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雾化器,该雾化器在实际使用时与配套的电池杆共同组成电子雾化设备,电池杆内设有供电电源和控制电路,控制电路用于控制供电电源为雾化器进行供电,雾化器包括油杯和雾化组件,雾化组件安装于油杯的一端内并与油杯形成有用于储存雾化液的储液腔。
请参阅图1-2,雾化组件100包括底部组件、安装到所述底部组件顶端的支架10以及发热组件20,所述发热组件20夹持定位于所述支架10和所述底部组件之间;支架10安装到油杯的开口端内,并通过密封件与油杯内壁密封连接;底部组件包括安装到油杯下端开口中的底座(未图示)、以及从下至上插入到底座内的两个电极31,支架10的下端套设在底座的上端,从而将发热组件20夹持定位到底座和支架10之间。
其中,支架10设有用于将储液腔内的雾化液提供给发热组件20的两个进液通道13;发热组件20包括上下叠置到底座顶端的导油体21和发热体22,且导油体21紧贴支架10内部的底面,从而与两个进液通道13的底端相接,用于将储液腔内的雾化液引导到与发热体22接触;两个电极31的顶端分别抵顶到发热体22两端的导电部上实现电连接,当供电电源通过两个电极31为发热体22供电后,发热体22通电发热将所接触的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以产生可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
具体地,两个进液通道13之间的连接面101与导油体21顶面相对设置,连接面101上凹陷形成有若干间隔设置的导油槽15,导油槽15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进液通道13连通;优选地,导油槽15的横截面形状包括但不限于矩形、梯形或半圆形,其横截面积为0.04~0.2mm2,从而可利用若干导油槽15的毛细作用将两个进液通道13内的雾化液吸附引导至导油体21的中部区域,以增加导油体21中部导油速度,从而避免导油体21中部导油速度更不上发热体22的中心高温而导致干烧糊芯现象。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支架10包括顶壁11以及沿顶壁11周缘向下凸出延伸的周壁12,周壁12套设在底座的上端,进液通道13上下贯穿的开设于顶壁11中,导油体21的顶面抵接于顶壁11的底面。周壁12优选采用卡扣连接的方式固定到底座上,从而将发热组件20夹持固定在顶壁11底面和底座顶面之间,使导油体21紧紧贴合在顶壁11底面以覆盖进液通道13的下端,避免漏油的情况发生。另外,如此结构使得本实施例雾化组件100在组装时,发热组件20以及支架10可依次叠置安装到底座的顶端,形成一个固定整体,然后再将整体雾化组件100组装到油杯的下端开口内,使组装更加方便快捷,提高了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连接面101位于顶壁11的底面,并凹陷形成有连通于两个进液通道13之间的连通槽14,连通槽14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侧面142以及连接于两个侧面142上端之间的导油面141,此时导油面141与导油体21之间的间隔距离即为连通槽14的凹陷深度,两个进液通道13内的雾化液分别从连通槽14的两端进入,并于连通槽14的中部位置进行汇合,配合导油槽15的作用使雾化液在连通槽14内流动速度更快,以进一步增加导油体21中部的导油速度。
其中,导油面141为与导油体21顶面平行的平面,有利于两个进液通道13内汇入到连通槽14的雾化液更均匀的导向导油体21中部区域。
为了使雾化液更加顺畅的在连通槽14内进行流动,连通槽14的横截面由沿远离发热组件20的方向以逐渐减小,优选使连通槽14的两个侧面142为相互对称的弧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侧面142也可为上端相互靠近的斜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导油体21可采用多孔陶瓷体,为了避免雾化液从导油体21与顶壁11之间的间隙中渗出而造成漏液,发热组件20还可以包括设于支架10与导油体21之间的硅胶件23,硅胶件23设有上下贯穿并与两个进液通道13连通的过油通道;沿雾化组件100的中心轴线方向,若干导油槽15在硅胶件23上的投影均位于过油通道范围内。
如此,两个进液通道13内的雾化液可在连通槽14以及过油通道中汇聚,且过油通道的范围大于连通槽14的范围,可增加了导油体21顶面与雾化液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导油体21对雾化液的整体导油速度,同时利用若干导油槽15的毛细作用来提升导油体21中部区域的导油速度。
应当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两个进液通道13之间的连接面101可与顶壁11底面齐平,即无需开设连通槽14,仅通过硅胶件23的过油通道使连接面101与导油体21之间形成间隔空间,如此可直接在顶壁11底面上开设与两个进液通道13连通的若干导油槽15,让两个进液通道13内的雾化液在过油通道中进行汇聚,从而简化支架10的结构并便于若干导油槽15的开设。
其中,导油体21与发热体22可采用一体式结构也可采用分体式结构,本实施例导油体21与发热体22优选采用一体式结构,即在导油体21远离进液通道13的一侧通过印刷方式或喷涂方式形成发热体22,如此结构在两个电极31抵顶到发热体22两端的导电部后,可避免发热体22中部的发热部容易受到应力作用发生变形而局部与导油体21分离导致干烧的情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两个进液通道13之间的连接面101凹陷形成有分别与两个进液通道13连接的弧面,若干导油槽15开设于弧面的顶部,当导油体21采用吸油棉材质时,导油体21可直接与顶壁11的底面贴合,导油体21与周壁12内侧过盈配合实现密封,此时连接面101与导油体21之间形成横截面为弓形的通道,两个进液通道13的雾化液可进入到该横截面为弓形的通道内进行汇聚,并配合若干导油槽15的毛细作用来提高雾化液在该通道内的流动速度,有利于增加导油体21中部的导油速度。
当导油体21采用多孔陶瓷体时,支架10的顶壁11与导油体21之间通过设置硅胶件23来保证雾化组件100的密封性能,沿雾化组件100的中心轴线方向,连接面101在硅胶件23上的投影位于其过油通道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底座顶端与导油体21之间形成有雾化腔;支架10的顶壁11上设有与油杯内导气管连通的安装孔16,安装孔16底部设有贯穿至支架10外侧的过气腔17,支架10的至少一侧设有过气槽18,过气槽18一端与过气腔17连通,另一端与雾化腔连通,底座开设有与雾化腔连通的进气通道;当用户进行抽吸时,外部空气从进气通道进入雾化腔并与发热体22加热所产生的气溶胶混合后,依次经过过气槽18、过气腔17、导气管输出而由用户抽吸。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为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描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4)

1.一种雾化组件,应用于雾化器中,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组件、安装到所述底部组件顶端的支架以及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夹持定位于所述支架和所述底部组件之间;
所述支架设有用于将所述雾化器内的雾化液提供给所述发热组件的两个进液通道,两个所述进液通道之间的连接面与所述发热组件相对设置,且所述连接面凹陷形成有若干间隔设置的导油槽,所述导油槽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进液通道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面凹陷设有连通槽,所述连通槽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进液通道连通,包括有两个相对设置的侧面以及连接于两个所述侧面上端之间的导油面,若干所述导油槽形成于所述导油面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顶壁以及沿所述顶壁周缘向下凸出延伸的周壁,所述周壁套设在所述底部组件的上端,并将所述发热组件夹持于所述顶壁和所述底部组件之间,两个所述进液通道上下贯穿所述顶壁,所述连接面位于所述顶壁的底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面为与所述发热组件顶面平行的平面。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槽的横截面由沿远离所述发热组件的方向以逐渐减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侧面为相互对称的弧面。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槽的横截面积为0.04~0.2mm2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槽的横截面为矩形、梯形或半圆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面凹陷形成有分别与两个所述进液通道连接的弧面,若干所述导油槽形成于所述弧面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包括上下叠置的导油体和发热体,所述导油体与两个所述进液通道的下端相接并与所述连接面间隔相对。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支架与所述导油体之间的硅胶件,所述硅胶件设有上下贯穿并与两个所述进液通道连通的过油通道;沿所述雾化组件的中心轴线方向,若干所述导油槽在所述硅胶件上的投影均位于所述过油通道范围内。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体为多孔陶瓷体,所述发热体一体成型于所述导油体上。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体是可在厚度方向压缩形变的柔性导油体。
14.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油杯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3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安装于所述油杯的一端内并与所述油杯形成有储液腔。
CN202220233390.7U 2022-01-27 2022-01-27 一种雾化组件及雾化器 Active CN2174467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33390.7U CN217446702U (zh) 2022-01-27 2022-01-27 一种雾化组件及雾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33390.7U CN217446702U (zh) 2022-01-27 2022-01-27 一种雾化组件及雾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46702U true CN217446702U (zh) 2022-09-20

Family

ID=832632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33390.7U Active CN217446702U (zh) 2022-01-27 2022-01-27 一种雾化组件及雾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467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52691B (zh) 雾化装置及电子雾化设备
CN209768989U (zh) 雾化装置及电子雾化设备
CN211746937U (zh) 雾化器及其气溶胶发生装置
CN113712276A (zh) 一种排气防漏油的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16568377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6568376U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设备
CN214160108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7446702U (zh) 一种雾化组件及雾化器
CN217446669U (zh)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CN216568334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8889286U (zh) 气溶胶发生组件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6568352U (zh) 雾化结构件、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6548670A (zh) 一种雾化组件及雾化器
CN114451584A (zh) 一种双芯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7218198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8551325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8551329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8551331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116439422A (zh)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CN220360088U (zh) 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571409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8551287U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
CN219593714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8551326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8551327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