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46686U - 气溶胶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溶胶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46686U
CN217446686U CN202220936499.7U CN202220936499U CN217446686U CN 217446686 U CN217446686 U CN 217446686U CN 202220936499 U CN202220936499 U CN 202220936499U CN 217446686 U CN217446686 U CN 2174466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holder
tubular body
he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93649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如军
吴泽鑫
徐中立
李永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93649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466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466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466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加热器;保持件包括底端盖和管状体;隔板,设置在保持件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底端之间;隔板与底端盖和/或管状体保持接触,以使得保持件的部分热量可朝向隔板方向进行热传导;沿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横向方向,底端盖与外壳之间无接触或者通过隔热材料间接接触、和/或管状体与外壳之间无接触或者通过隔热材料间接接触。本申请由于保持件与外壳之间无接触或者通过隔热材料间接接触,而保持件与隔板保持接触;这样,保持件的部分热量可朝向隔板方向进行热传导,避免了保持件较高的热量直接径向传导至外壳,导致外壳温度过高的问题,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气溶胶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诸如香烟和雪茄的吸烟物品在使用期间燃烧烟草以产生烟雾。已经尝试通过产生在不燃烧的情况下释放化合物的产品来为这些燃烧烟草的物品提供替代物。此类产品的示例是所谓的加热不燃烧产品,其通过加热烟草而不是燃烧烟草来释放化合物。
发明人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气溶胶生成装置存在的问题是,用于保持或者固定加热元件的部件,其温度较高区域与外壳之间径向接触,导致外壳温度过高,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以解决现有气溶胶生成装置存在的外壳温度过高的问题。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具有插入口的外壳,通过所述插入口将气溶胶生成制品可移除地接收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内设置有:
加热器,被配置为加热接收于所述外壳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以生成气溶胶;
保持件,被构造成保持所述加热器;所述保持件包括底端盖和管状体;所述管状体的一端与所述底端盖连接,所述管状体的另一端朝向所述插入口延伸;
隔板,设置在所述保持件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底端之间;所述隔板与所述底端盖和/或所述管状体保持接触,以使得所述保持件的部分热量可朝向所述隔板方向进行热传导;
其中,沿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横向方向,所述底端盖与所述外壳之间无接触或者通过隔热材料间接接触、和/或所述管状体与所述外壳之间无接触或者通过隔热材料间接接触。
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具有插入口的外壳,通过所述插入口将气溶胶生成制品可移除地接收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内设置有:
加热器,被配置为加热接收于所述外壳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以生成气溶胶;
保持件,被构造成保持所述加热器;
隔板,设置在所述保持件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底端之间;所述隔板与所述保持件保持接触,以使得所述保持件的部分热量可朝向所述隔板方向进行热传导,进而形成第一热传导路径;
其中,所述保持件与所述外壳之间具有第二热传导路径,所述第一热传导路径构成所述第二热传导路径中的一部分。
本申请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由于保持件与外壳之间无接触或者通过隔热材料间接接触,而保持件与隔板保持接触;这样,保持件的部分热量可朝向隔板方向进行热传导,避免了保持件较高的热量直接径向传导至外壳,导致外壳温度过高的问题,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定。
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与气溶胶生成制品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保持件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隔热件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架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剖面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提取器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保持件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保持件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4是图15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保持件和加热器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剖面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申请。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图5所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100,气溶胶生成装置100整体呈圆柱状,包括上壳体10、提取器20、保持件30、隔热件40、密封件50以及电源组件60。
上壳体10设置在提取器20和保持件30外,上壳体10与提取器20上端的端部抵接。上壳体10与电源组件60的下壳体61构成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外壳,上壳体10与下壳体61齐平,保持外观整洁一致。上壳体10的上端(或者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口端)具有插入口,气溶胶生成制品200通过该插入口可移除地接收在腔室A中。
提取器20用于提取接收于腔室A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00。提取器20被构造成沿腔室A的轴向延伸的管状,管状的中空部分形成至少部分腔室A。在提取器20未提取气溶胶生成制品200时,其下端伸入到保持件30内,上端保持在保持件30上端的端部上。
如图6所示,保持件30包括一体形成的底端盖30a、管状体30b、固定臂30c以及延长臂30d。具体地,
底端盖30a大致沿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横向方向延伸。具体地,底端盖30a包括呈柱状的座体、自该座体朝向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外径向延伸的部分;座体朝向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底壁方向延伸。座体具有固定孔,固定孔的形状与加热器31的远端的形状相匹配。加热器31的近端被构造成可插入接收于腔室A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00中,加热器31的远端保持在该固定孔中,可通过焊接、打胶等方式固定。
由于座体与加热器31的远端之间直接接触,座体具有较大的热量,温度介于100℃~300℃,因此需要避免座体与上壳体10的内侧壁之间直接径向接触,以下详细进行说明。可以想象得到的,自该座体朝向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外径向延伸的部分,虽然与加热器31的远端之间没有直接接触,但与座体直接连接,因此该部分的热量同样较大,也需要避免与上壳体10的内侧壁直接径向接触。进一步地,对于管状体30b,其围绕腔室A布置,因此管状体30b的热量也较大(温度略低于底端盖30a),也需要考虑避免与上壳体10的内侧壁直接径向接触。
优选的实施中,加热器31的远端与底端盖30a之间保持密封,避免雾化生成的气溶胶从加热器31的远端与底端盖30a之间的间隙流向电源组件60中。
可选的实施中,座体可朝向插入口方向延伸,即凸出于自该座体朝向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外径向延伸的部分。
可选的实施中,加热器31靠近远端的部分可以具有一凸缘或者法兰,该凸缘或者法兰可以保持在固定孔中。
管状体30b自底端盖30a的径向延伸的部分朝向插入口轴向或者纵向延伸,其延伸长度可以超过加热器31的近端,具体的延伸长度在此不作限定。管状体30b的上端靠近插入口设置,管状体30b的下端靠近隔板63a设置。管状体30b与底端盖30a合围形成收容腔室,加热器31被收容或者保持在该收容腔室内;底端盖30a界定或者形成该收容腔室的底壁,管状体30b界定或者形成该收容腔室的侧壁。
可选的实施中,管状体30b上设置有通孔(未示出)和可遮蔽该通孔的遮蔽件。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出厂时,可通过该通孔进行校温,有利于提升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温度准确性。
固定臂30c自管状体30b朝向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外或者上壳体10的方向径向延伸。隔热件40上端的端部形成或者界定支撑部,固定臂30c保持在该支撑部上。这样,固定臂30c夹持在支撑部与提取器20之间。在其它示例中,固定臂30c还可与支撑部卡扣连接。
延长臂30d大致呈管状。延长臂30d自固定臂30c朝向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底端方向轴向或者纵向延伸,其延伸长度也可以超过加热器31的远端或者底端盖30a,具体的延伸长度也不作限定。
在本示例中,加热器31所采用的加热方式不作限定,例如电阻加热、电磁感应加热(与加热器31配套的感应线圈可套设在延长臂30d上)以及红外辐射加热等等,均可以适用。加热器31的形状也不作限定,可以是片状、针状等。
隔热件40优选的采用热传导系数较低的材料制成。隔热件40可以避免腔室A中的热量直接传递至外壳,导致外壳温度过高。
如图7所示,隔热件40包括管状的本体40a、自本体40a朝向远离本体40a方向延伸的连接部40b,连接部40b大致呈半管状或者具有较大的缺口。
装配后,保持件30的延长臂30d夹持在上壳体10的内侧壁与本体40a的外侧壁之间;进一步地,延长臂30d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凸块,上壳体10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凹槽,通过凸块与凹槽的配合,延长臂30d可卡扣在上壳体10的内侧壁上;底端盖30a和管状体30b均被收容在本体40a内,本体40a上端的端部支撑固定臂30c。
底端盖30a和管状体30b均与本体40a之间沿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横向方向没有直接或者间接接触;或者,底端盖30a和管状体30b均与本体40a之间沿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横向方向通过隔热材料间接接触。其中,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横向方向包括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宽度方向或者厚度方向、或者倾斜于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宽度方向或者厚度方向;对于圆柱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横向方向包括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径向方向、或者倾斜于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径向方向。
密封件50也夹持在上壳体10的内侧壁与本体40a的外侧壁之间;连接部40b夹持在下壳体61的内侧壁与支架63的外侧壁之间,且其下端端部抵接在支架63的外侧壁的台阶面上。
电源组件60包括大致呈管状的下壳体61,设置在下壳体61内的电芯62、支架63以及线路板64。
电芯62,用于提供电力;优选的实施中,电芯62为可充电电芯。
如图8所示,支架63包括隔板63a、第一收容腔室63b以及第二收容腔室63c。
隔板63a沿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横向方向延伸。装配后,隔板63a抵接在连接部40b的内侧壁的台阶面上,进而大致的将外壳内的空间分隔成上下两个空间,提取器20、保持件30、加热器31、隔热件40以及密封件50均布置在上空间内,而电芯62和线路板64布置在下空间内。在其它示例中,隔板63a也可以保持在连接部40b上;例如卡接在连接部40b上。
优选的实施中,底端盖30a与隔板63a间隔设置,底端盖30a与隔板63a之间设置有连接部63a1。连接部63a1的一端与隔板63a连接,例如:固定在隔板63a上或者与隔板63a一体形成,连接部63a1的另一端与底端盖30a连接;这样,底端盖30a的部分热量可通过连接部63a1热传导至隔板63a,即朝向隔板63a方向进行热传导。连接部63a1优选的采用长条状,可以在底端盖30a与隔板63a之间设置多个连接部63a1,多个连接部63a1之间间隔设置;进一步地,连接部63a1的另一端(与底端盖30a连接的一端)的端面呈弧状;或者,连接部63a1的另一端(与底端盖30a连接的一端)的横截面面积小于连接部63a1的一端(与隔板63a连接的一端)的横截面面积;或者,沿着连接部63a1的另一端朝向连接部63a1的一端的方向,连接部63a1的横截面面积呈下降趋势。这样,通过连接部63a1的另一端可以以较小的接触面积与底端盖30a连接,避免较多的热量热传导至隔板63a。
在其它示例中,连接部63a1的另一端与管状体30b连接,也是可行的。
在其它示例中,连接部63a1的一端与隔板63a连接,连接部63a1的另一端固定在底端盖30a上或者与底端盖30a一体形成,也是可行的。
在一替代的实施中,底端盖30a与隔板63a之间不设置连接部63a1,底端盖30a直接保持或者抵接在隔板63a上,也是可行的。
第一收容腔室63b用于收容或者装配震动马达(附图未示出)、线路板64等等;第二收容腔室63c位于第一收容腔室63b的下方,用于收容电芯62等。
一般的,加热器31具有引线,例如:电极引线、温度传感器的引线。这些引线需要与电芯62电连接。隔板63a上还设置有过孔,过孔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例如:与引线的数量相同的多个过孔,加热器31的引线穿过过孔后可以与电芯62电连接。
替代的示例中,加热器31远端的端部可具有一电接触点,电源组件60内可设置一电连接件,该电连接件的一端穿过隔板63a的过孔后可以与电芯62电连接,该电连接件的另一端设置在隔板63a上形成另一电接触点,以与加热器31接触形成电连接。这样,保持件30和加热器31可一起装配至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外壳内或者从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外壳内移除;减少了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装配工序,提升了装配效率。上述电接触点之间可以是POGO PIN方式连接、卡接方式连接。上述电接触点之间还可以设置电连接转换件,以通过电连接转换件接触进而形成电连接。
线路板64用于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整体控制。
由以上可以看出,由于加热器31的远端固定在管状体30b下端处设置的固定孔中,加热器31远端较高的热量,可以沿着管状体30b、固定臂30c的路径,热传导至外壳,还可以沿着底端盖30a、连接部63a1、支架63(隔板63a)、隔热件40的路径,再热传导至外壳;无论哪一种热传导路径,均是大于底端盖30a的外侧壁与隔热件40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避免加热器31远端较高量直接径向热传导至外壳,导致外壳温度过高的问题,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由于较好地避免外壳温度过高的问题,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横向方向尺寸可以相对地减小,从而利于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小型化。优选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横向方向的尺寸介于15mm~20mm;进一步优选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横向方向的尺寸介于15mm~18mm;进一步优选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横向方向的尺寸介于16mm~18mm。
可以容易想到的,加热器31远端较高的热量沿着管状体30b热传导朝向固定臂30c方向进行热传导,还有利于提升腔室A的热量。
通过固定臂30c和延长臂30d,保持件30可以保持在隔热件40内;另一方面,延长臂30d夹持在上壳体10的内侧壁与隔热件40的本体40a的外侧壁之间,可以在固定保持件30的同时进一步降低热量传递至外壳。
在本示例中,底端盖30a、管状体30b、固定臂30c以及延长臂30d的材质均相同。替代的示例中,从加热器31传递至底端盖30a、管状体30b、固定臂30c的热量较高,传递至延长臂30d的热量较低,因此,底端盖30a、管状体30b、固定臂30c可采用耐温较高的材料,而延长臂30d可采用耐温较低的材料,即与其它部分的材料不同;这样,利于成本的控制。
图9是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与图1-图8示例不同的是,保持件30的管状体30b、固定臂30c以及延长臂30d一体形成,而底端盖30a与管状体30b之间是过盈配合连接的,底端盖30a密封管状体30b的下端端部。具体地,部分底端盖30a被收容在管状体30b内,底端盖30a与管状体30b之间还通过密封件保持密封。
图10-图12是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及其部件的示意图。
与图1-图8示例不同的是,保持件30的底端盖30a、管状体30b以及固定臂30c一体形成,而固定臂30c保持在延长臂30d上,即延长臂30d上端的端部形成或者界定支撑部,以支撑固定臂30c。
与图1-图8示例不同的是,保持件30的外表面还设置有凹槽30e,用于容纳第一电连接件(未示出)。凹槽30e布置在保持件30的底端盖30a、管状体30b以及固定臂30c上,且与第一电连接件的形状相匹配。加热器31中的引线可以直接焊接在第一电连接件的一端(布置在底端盖30a上)。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还包括第二电连接件,第二电连接件沿着隔热件40布置。具体地,第二电连接件的一端与第一电连接件的另一端(布置在底端盖30a上)保持接触以形成电连接,第二电连接件的另一端穿过支架63的隔板63a上的过孔后与电芯62电连接。替代的示例中,隔热件40本身可以由导电材料制成;这样,隔热件40的上端与第一电连接件的另一端(布置在底端盖30a上)保持接触以形成电连接,隔热件40的下端穿过支架63的隔板63a上的过孔后与电芯62电连接。第一电连接件和第二电连接件均可以设置凸出的电接触点,以便于彼此保持接触形成电连接。
与图1-图8示例不同的是,保持件30的侧壁上还设置有通孔30f,提取器20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凸块20a,上壳体10设置有磁性件;提取器20上端朝外径向凸出的部分固定在上壳体10上。装配后,凸块20a卡接在通孔30f内。初始时,由于磁性件与电连接件之间的磁吸力,保持件30保持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内。当用户往上拔出上壳体10时,上壳体10带动提取器20往上活动,凸块20a在通孔30f内往上活动;在凸块20a活动到通孔30f的上端时,凸块20a被限位,此时气溶胶生成制品200与加热器31脱离(或者部分加热器31仍是处于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内),第一电连接件与第二电连接件之间也是处于脱离接触状态。继续往上拔出上壳体10时,保持件30(除了延长臂30d外)可与提取器20以及上壳体10一起从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上拆卸下来。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保持件30的底端盖30a、管状体30b、固定臂30c、延长臂30d中任意两者之间是分体形成的;或者,管状体30b和固定臂30c一体形成,底端盖30a与管状体30b之间是分体的,延长臂30d与固定臂30c之间是分体的,均是可行的。
图13-图15是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及其部件的示意图。
与图1-图8示例不同的是,保持件30的底端盖30a、管状体30b以及固定臂30c一体形成,可以通过模内注塑、双色注塑或者粘接等工艺固定或者一体形成;保持件30没有设置延长臂30d。保持件30和加热器31可整体装配至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外壳内或者从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外壳内移除。
具体地,底端盖30a包括座体、自座体朝向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外(或者底端盖30a的外侧壁)径向延伸的延伸部。座体具有上敞口端、与所述上敞口端相对的下敞口端、以及自所述上敞口端延伸至所述下敞口端的固定孔。固定孔与加热器31远端的形状相匹配,加热器31靠近远端的外侧壁与固定孔的内壁抵接,加热器31的远端可以被收容在固定孔中或者延伸至所述下敞口端外。
管状体30b被构造成围绕至少部分腔室A、且沿腔室A的纵向或者轴向延伸的管状,底端盖30a的外侧壁上还设置有第一台阶。部分底端盖30a伸入到管状体30b内,管状体30b下端抵接在该第一台阶上,管状体30b靠近其下端的内壁与底端盖30a的外侧壁接触;部分固定臂30c伸入到管状体30b内,管状体30b上端与固定臂30c外侧壁上的第二台阶抵接,管状体30b靠近其上端的内壁与固定臂30c的外侧壁接触。可以很容易想象得到的,管状体30b上端伸入到固定臂30c内,固定臂30c的内壁上设置台阶,也是可行的;与此类似的,管状体30b下端与底端盖30a,也是可行的。在其它示例中,底端盖30a上可以设置凹槽,管状体30b的下端可以卡接在该凹槽中;固定臂30c与此类似。
图16是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剖面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与图1-图8示例不同的是,加热器31被构造成围绕或者包裹至少部分气溶胶生成制品200进行加热,即通常所谓的周向加热或者外围加热方式。加热器31所采用的加热方式不作限定,例如电阻加热、电磁感应加热以及红外辐射加热等等,均可以适用。加热器31的形状也不作限定,例如可以被构造成围绕至少部分气溶胶生成制品200、且沿轴向方向延伸的管状结构,还例如可以为片状、半圆柱体状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空气加热方式,加热后的空气可以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200的底端,从而对气溶胶生成制品200进行加热;和/或,热空气的热量通过高导热材料传递至气溶胶生成制品200的侧壁,从而对气溶胶生成制品200进行加热。空气被加热的方式不作限定,可以是电阻加热、电磁感应加热以及红外辐射加热等。
与图1-图8示例不同的是,加热器31保持在管状体30b内部。具体地,加热器31下端的端部与保持件30的底端盖30a抵接,保持件30的管状体30b套设在加热器31外,加热器31可以与管状体30b直接接触、或者通过固定件与管状体30b接触。
图17是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示意图。
与图1-图8示例不同的是,加热器31包括空气加热部分31a和热传导部分31b。空气加热部分31a对流入的空气(虚线箭头所示)进行加热,生成的热空气可对气溶胶生成制品200进行烘烤;热传导部分31b采用高导热材料制成,热传导部分31b与空气加热部分31a连接;热传导部分31b升温后,将热量传递至气溶胶生成制品200的外周壁,对气溶胶生成制品200进行烘烤。
与前述类似的,保持件30被构造成保持加热器31,其具体结构和功能可参考前述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申请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申请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具有插入口的外壳,通过所述插入口将气溶胶生成制品可移除地接收在所述外壳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设置有:
加热器,被配置为加热接收于所述外壳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以生成气溶胶;
保持件,被构造成保持所述加热器;所述保持件包括底端盖和管状体;所述管状体的一端与所述底端盖连接,所述管状体的另一端朝向所述插入口延伸;
隔板,设置在所述保持件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底端之间;所述隔板与所述底端盖和/或所述管状体保持接触,以使得所述保持件的部分热量可朝向所述隔板方向进行热传导;
其中,沿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横向方向,所述底端盖与所述外壳之间无接触或者通过隔热材料间接接触、和/或所述管状体与所述外壳之间无接触或者通过隔热材料间接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部;
所述隔板与所述保持件间隔设置;
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隔板连接,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底端盖和/或所述管状体连接;所述保持件的部分热量可通过所述连接部热传导至所述隔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呈长条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的端面呈弧状;或者,
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的横截面面积;或者,
沿着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朝向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的方向,所述连接部的横截面面积呈下降趋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沿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横向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外壳保持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隔板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底端之间的电芯;
所述隔板具有过孔,所述加热器还包括引线,所述引线穿过所述过孔后与所述电芯电连接;或者,
所述隔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电芯电连接的第一电接触点,所述加热器还包括第二电接触点;所述第一电接触点可与所述第二电接触点保持接触进而形成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件和所述加热器被构造成可一起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中拆卸下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体上设置有通孔和对应遮蔽所述通孔的遮蔽件。
9.根据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支撑部;
所述保持件还包括固定臂,所述固定臂的一端与所述管状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固定臂的另一端朝向所述外壳方向延伸;
该固定臂保持在支撑部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端盖、所述管状体以及所述固定臂一体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隔热件,所述隔热件的一端被构造成所述支撑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隔热件内;或者,所述隔板保持在所述隔热件上。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延长臂;
所述延长臂的一端与所述固定臂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延长臂的另一端朝向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底端方向延伸;
所述延长臂夹持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外壳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长臂的材质与所述管状体的材质不同,其中所述管状体的材质相对于所述延长臂部分的材质,耐高温能力更高。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的近端被构造成可插入接收于所述外壳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中;所述底端盖上设置有固定孔,用于供所述加热器的远端插入并固定;或者,
所述加热器被构造成包裹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器保持在所述管状体内部。
16.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具有插入口的外壳,通过所述插入口将气溶胶生成制品可移除地接收在所述外壳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设置有:
加热器,被配置为加热接收于所述外壳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以生成气溶胶;
保持件,被构造成保持所述加热器;
隔板,设置在所述保持件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底端之间;所述隔板与所述保持件保持接触,以使得所述保持件的部分热量可朝向所述隔板方向进行热传导,进而形成第一热传导路径;
其中,所述保持件与所述外壳之间具有第二热传导路径,所述第一热传导路径构成所述第二热传导路径中的一部分。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沿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横向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外壳保持接触,以使得所述隔板的至少部分热量可朝向所述外壳方向进行热传导,进而形成第三热传导路径;
所述第三热传导路径构成所述第二热传导路径中的一部分。
CN202220936499.7U 2022-04-21 2022-04-21 气溶胶生成装置 Active CN2174466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36499.7U CN217446686U (zh) 2022-04-21 2022-04-21 气溶胶生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36499.7U CN217446686U (zh) 2022-04-21 2022-04-21 气溶胶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46686U true CN217446686U (zh) 2022-09-20

Family

ID=83269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36499.7U Active CN217446686U (zh) 2022-04-21 2022-04-21 气溶胶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466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183372A1 (en) Aerosol provision device
CN217609538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AU2020235043A1 (en) Aerosol provision device
CN217446686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5347056U (zh) 加热机构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JP2023544662A (ja) エアロゾル供給デバイス
CN115886353A (zh) 加热模组和电子烟具
CN116965590A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JP2023554497A (ja) エアロゾル供給デバイス
US20230363459A1 (en) Aerosol provision device
US20230354903A1 (en) Aerosol provision device
JP2023540817A (ja) エアロゾル供給デバイス
EP4233595A2 (en) Aerosol provision device
JP2023540626A (ja) エアロゾル供給デバイス
CN217609539U (zh) 加热组件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999545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机构
CN218898335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
CN111493367A (zh) 一种低温烟具的夹烟器、低温烟具及低温烟具组件
CN218942291U (zh) 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加热结构
CN218474043U (zh) 气雾生成装置
CN216983625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682055U (zh) 一种气溶胶形成装置
CN210988202U (zh) 一种低温烟具的夹烟器、低温烟具及低温烟具组件
CN218605115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CN212088070U (zh) 烟支分离式抽吸烟的新型烟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