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46656U - 气溶胶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溶胶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46656U
CN217446656U CN202220668193.8U CN202220668193U CN217446656U CN 217446656 U CN217446656 U CN 217446656U CN 202220668193 U CN202220668193 U CN 202220668193U CN 217446656 U CN217446656 U CN 2174466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battery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6819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道文
戴昌正
徐中立
李永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66819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466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466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466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布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壳体;雾化组件,收容在所述壳体内,用于雾化液体基质以生成气溶胶;电池,收容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底盖,可移除地连接在所述壳体的一端;其中,所述电池配置为在所述底盖与所述壳体相分离后,能够自所述壳体的内部取出从而进行回收。由于仅通过移除底盖后就能取出电池,气溶胶生成装置内部的电池回收操作简单,有利于提高用户对电池回收的积极性,防止电池跟随气溶胶生成装置被不合理地丢弃,从而造成环境污染。

Description

气溶胶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气溶胶生成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可回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气溶胶生成装置一般配置为电操作致动,在其装置内部主要包括雾化组件、储液部件以及电池。
气溶胶生成装置收容于其壳体组件内部的部件一般设置为不可拆卸的。然而,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储液部件的储液容量与电池的容量往往是不匹配的,即存在有液体基质已消耗完毕,但是电池仍可以继续使用。但是,由于电池难以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内部移除,因此,电池也就无法继续使用。另一方面,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以及有毒的化工废物,随意丢弃会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以及水污染,而由于其无法从气溶胶生成装置内移除,因此电池往往会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其它部件当做固体垃圾一起随意丢弃,从而产生了严重的污染。现有技术中,参考CN111200942A中国专利,通过设置复杂的定位以及解锁结构才能将电池以及其它组件从壳体内移除从而进行回收。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内的电池难以回收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壳体;雾化组件,收容在所述壳体内,用于雾化液体基质以生成气溶胶;电池,收容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电池电性连接所述雾化组件;底盖,可移除地连接在所述壳体的一端;其中,所述电池配置为在所述底盖与所述壳体相分离后,能够自所述壳体的内部取出从而进行回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盖由硅胶材料制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盖上设置有若干圈凸筋,所述底盖通过所述凸筋卡接在所述壳体的一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底盖上还设置有贯穿的进气孔,所述进气孔的出气端与所述壳体的内腔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内壳体以及可与所述内壳体分离的外壳体,所述外壳体采用环保纸制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底盖上的气流感应开关,所述电池与所述气流感应开关之间通过第一导线进行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导线配置为具有足够的长度余量,使得所述底盖自所述壳以的一端移除后,所述第一导线不会被拉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与所述气流感应开关通过第二导线连接,所述第二导线配置为具有足够的长度余量,使得所述底盖自所述壳体的一端移除后,所述第二导线不会被拉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底盖上还设置有导线槽,所述导线槽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导线以及所述第二导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与所述雾化组件通过第三导线连接,所述第三导线具有冗余的长度从而使得所述电池在所述导线处在完全拉伸状态下时能够移出至所述壳体外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壳体的另一端可移除地连接有上盖。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底盖可移除地连接在壳体的一端,并且移除底盖后,电池能够轻松地被移除至壳体的外部,因此气溶胶生成装置内部的电池回收操作简单,有利于提高用户对电池回收的积极性,防止电池跟随气溶胶生成装置被不合理地丢弃,从而造成环境污染。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立体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爆炸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剖面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回收的操作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爆炸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底盖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需要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水平、竖直等)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所述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所述的“设置”、“设置于”、“设于”可以是直接设于,也可以是间接设于。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个顺序只是为了清除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本申请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气溶胶生成装置对于大多数使用者来说,其需要具备方便携带的特性,以方便使用者随身携带随时使用使用。一次性气溶胶生成装置由于其体积较小,因此具备方便携带的特征。
关于一次性气溶胶生成装置,其通常将各个组件收容于一个壳体内部,而在壳体的一个端部设置有端盖,当各个组件安装至壳体内部后,再将端盖安装在壳体的一端。其中,端盖一般由塑胶或者金属材料制备而成,其通过卡扣连接或者铆接的方式固定在壳体的一端。使用者只能借助拆卸工具才能将端盖从壳体的端部移除。因此,对于一次性气溶胶生成装置来说,其内部的组件往往难以直接拆除。而且一次性气溶胶生成装置由于其内部储存的液体基质无法进行补充或者更换储液部件,因此一次性气溶胶生成装置内部的电池配置为不可充电的。用户在抛弃一次性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同时,会将其内部的电池一起抛弃。这种操作一方面会造成重金属污染,另一方面电池内部存在有未消耗的电量,造成能源浪费。因此,对于一次性气溶胶生成装置来说,其内部的电池被期望构造成是可以回收的。
而对于其它种类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例如可更换雾化器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雾化器和电源组件配置成两个可分离的独立组件,用户需要使用时,将雾化器与电源组件组合在连接,其中两个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现有技术的任意形式,包括螺纹连接、磁吸式连接、卡扣连接等。这类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池组件一般配置为能够持续使用的,并且其内部的电池也同样存在难以回收的问题。
现以一次性气溶胶生成装置为例,对其内部结构详细说明。参考图1至图3所示,气溶胶生成装置大致呈圆柱状,需要说明的是,气溶胶生成装置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任意形状不影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相关技术方案的实施。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壳体组件10,壳体组件10具有贯通的中空内腔11,其内腔11沿壳体组件10纵向大致能够分为两段,分别为第一段内腔以及第二段内腔,其中第一段内腔用于收容电池20,第二段内腔用于收容雾化组件30。电池20可以选用适合气溶胶生成装置使用的任意规格的电池,例如一次性气溶胶生成装置一般使用圆柱形的锂电池,可更换雾化器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组件根据其外部轮廓形状可以选择圆柱形锂电池,也可以选用块状的锂电池。
在第二段内腔内除了收容有雾化组件30之外,第二段内腔的一部分界定形成储液腔31,储液腔31的内部储存有液体基质。储液腔31与雾化组件30之间构造为液体连通状态,雾化组件30能够将液体基质雾化生成气溶胶。储液腔31可以之间填充液体基质,也可以在储液腔31内填充具有毛细结构的纤维棉,其中液体基质储存在纤维棉的内部。雾化组件30包括加热元件32以及导液元件33,其中加热元件32可以是由不锈钢、镍铬合金、铁铬铝合金、金属钛等材质中的至少一种制成的螺旋状发热丝或者具有网格结构的发热片。导液元件33由具有毛细结构的储液性能优异的材料制备,如无纺布、纤维棉等。在其中的一个示例中,导液元件33构造成大致呈棒状,加热元件32缠绕在导液元件32上。
雾化组件30通过支撑组件沿垂直于壳体组件10纵向的方向固定于壳体组件10的内腔中。参考图3和图5所示,支撑组件包括中空管34,中空管34可以由无纺布缠绕而成,在中空管34上设置有两个缺口,导液元件33通过两个缺口固定支撑在中空管34上,其中导液元件33上的加热元件32固定于中空管34的内腔中。导液元件33的两端延伸至中空管34的外部,并且导液元件34的两端延伸至储液腔31的内部,以方便吸收储液腔31内部的液体基质。支撑组件还包括固定管341,固定管341的长度较短,并且主要套设在中空管34的两个缺口的上端位置,以进一步提升中空管34的支撑强度。中空管34的一部分内腔界定形成进气通道,中空管34的另一部分内腔界定形成出气通道。加热元件32雾化生成气溶胶,并通过出气管引导至吸嘴口。可理解的是,雾化组件30以及支撑组件也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其它形式,例如导液元件缠绕在加热元件的外周固定形成雾化组件,支撑组件构造成金属套管,雾化组件固定于金属套管的内腔中。
壳体组件10包括外壳体12以及内壳体13,外壳体12具有展示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主要设计要素的功能,内壳体13主要用于作为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主体骨架用于支撑其内部的元器件。在其中的一个示例中,为了对卷烟戒除使用者形成进一步地安抚作用,外壳体12配置成传统卷烟的外部形状以及色彩,使得使用者在使用此类气溶胶生成装置的过程中具有更强的体验感。具体地,外壳体12可以采用环保纸制备,并具有两段式的设计风格,第一段设计成传统卷烟的滤嘴段的样式,第二段设计成传统卷烟的白色烟纸的样式。可供选择的实施方案中,外壳体12也可以采用其它软质材料制备,例如软质塑胶、纤维、皮革等。进一步地,内壳体13则主要选用硬质材料制备,例如不锈钢管、铝管或者硬质塑胶管等。
内壳体13收容于外壳体12的内腔中。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主要元器件均收容于内壳体13的内腔中。且内壳体13的第一段内腔和第二段内腔之间设置有密封座35,密封座35配置成柱塞状,密封座35的主体部用于密封储液腔,密封座35还设置有柱状部,该柱状部延伸至中空管34的内腔中,用于对中空管34提供支撑作用。同时在密封座35的柱状部上设置有通孔,该通孔与中空管34的内腔相连通,用于引导气流进入中空管34的进气通道中。密封座35的外壁面上设置有多层密封筋,用于提升密封座35与内壳体13之间的密封性能。密封座35的底端上还设置有凸台,该凸台的一端抵接在电池20的一端。凸台的中间设置有缺口,该缺口与密封座35上的通孔相连通。进一步地,在密封座35上还设置有两个引线孔,加热元件32的两端连接有导电引线,两根导电引线自中空管34两侧的缺口穿出后沿着中空管34的外壁纵向延伸,并自密封座35上的两个引线孔穿出后进入内壳体13的第一段内腔中与电池20进行电连接。
上述壳体组件10配置为两端开口的结构,其具有纵向相对的近端和远端,在其近端开口处设置有上盖14,在其远端开口处设置有底盖15。上盖14的一部分插入内壳体13的内部,储液腔31内部填充的储液棉的一端抵接在上盖14的端部。在上盖14还设置有吸嘴口140,该吸嘴口140与中空管34限定形成的出气通道相连通,气溶胶经出气通道引导后进入吸嘴口140并被用户吸食。进一步地,为了防止储液腔31内部液体基质以及中空管的34的出气通道内形成的冷凝液经吸嘴口140流出,在上盖14内还设置有吸液元件141,该吸液元件141优选采用纤维棉制备,从而能够吸收液体。该吸液元件141设置在吸嘴口140的进气端与中空管140的出气端之间,同时在吸液元件141上还设置有气孔,以便于气溶胶能够进入吸嘴口140。
底盖15的一部分插入内壳体13的内部,底盖15还设置有容置腔151用于收容气流感应开关21,在该容置腔151的一侧还设置有导线槽,加热元件32连接的两根导电线以及电池20的两端连接的两根导电线均自该导线槽进入并与气流感应开关21相连接。在底盖15上还设置有进气口152,该进气口152的进气端连通外部,进气口的出气端连通内壳体13的内腔,外部气流经内壳体13的内腔进而进入密封座35的通气孔,并进一步进入中空管34的内腔中。
针对气溶胶生成装置内部的电池回收的问题,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以上述一次性气溶胶生成装置为例提供了一种易于操作的方案。参考图2至图4所示,底盖15可移除地连接在内壳体13的一端,当需要移除壳体组件10内部的电池20时,将底盖15从壳体组件10上移除之后,电池20的一端通过壳体组件20的远端开口显露出来,用户可以直接将电池20从壳体组件10内部移出。进一步地,如果电池20与内壳体13之间形成比较紧固的配合关系,由于电池20上连接的第一导电线22连接至底盖15上,也可以通过拉扯底盖15上的电池20的第一导电线22从而将电池20的至少一部分拉出内壳体13的内腔中。
需要说明的是,电池20上连接的第一导电线22具有足够的长度余量,即使底盖15从壳体组件10的一端移除,第一导电线22仍然能够连接电池20与气流感应开关21而不会由于其长度不够而被拉断。因此,当底盖15连接在壳体组件10的一端时,第一导电线22的至少一部分处于松弛状态,随着底盖15与壳体组件10相分离,第一导电线22的松弛段部分依次被拉伸,因此在移除底盖15的过程中,第一导电线22不会轻易被拉断。进一步地,加热元件32的两端连接有两根导线,分别为第二导线23和第三导线(图示未标出),其中加热元件32通过第二导电线23与底盖15的气流感应开关21进行电连接,加热元件32通过第三导线与电池20相连接。为了防止在移除底盖15的过程中,第二导电线23对其形成拉扯力,第二导电线23配置为具有足够的长度余量,当底盖15连接在壳体组件10的一端时,第二导电线23的至少一部分保持松弛状态;随着底盖15与壳体组件10相分离,第二导电线23的松弛部分依次被拉伸;当底盖15与壳体组件10完全分离,第二导电线23仍然能够连接雾化组件30以及底盖15上的气流感应开关21,而不会被拉断。进一步地,为了方便移除底盖15之后,电池20能够顺利地自壳体组件10内部移出,第三导线也具有足够的冗余的长度,使得电池20在移出壳体组件10的过程中不会受到第三导线的牵扯,当第三导线处于完全拉伸状态下时,电池20能够完全移出至壳体组件10的外部。进一步地,由于第一导电线22和第二导电线23保留了足够的盈余长度,因此第一导电线22和第二导电线23不会对底盖15形成拉扯力,使得底盖15能够足够轻松地与壳体组件10分离。第三导线也设置有足够的冗余的长度,以便于电池20能够在无阻碍的条件下,顺利移出至壳体组件10的外部。底盖15移除后,用户可以选择剪断第一导电线22和第二导电线23。进一步地,在底盖15上还设置有导线槽153,第一导电线22和第二导电线23的松弛段部分可以收容于该导线槽153内,如图6所示。
在其它的可选择的示例中,内壳体13的长度小于外壳体12的长度,电池20的一部分收容于底盖15的内腔中,将底盖15自内壳体13的一端移除后,电池20的一部分显露出来,用户可直接将电池20自内壳体13的内腔中完全移除。并且外壳体12是完全覆盖在内壳体13的外围,外壳体12的两端分别纵向抵接在上盖14以及底盖15上,因此,在移除底盖15之后,外壳体12可以直接与内壳体13相分离。
关于底盖15与内壳体13之间的可分离的连接方式,在其中的一个示例中,底盖15与内壳体13之间形成可分离式的卡接,进一步地底盖15采用软质的硅胶材料制备,其具有较大的弹性,在底盖15的外周上设置有若干圈凸筋,底盖15依靠凸筋固定于内壳体13的内壁上。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内壳体13的长度较短时,底盖15卡接在内壳体13的外周,底盖15上的凸筋设置在其内壁上。当对底盖15施加外力时,底盖15产生形变从而与内壳体13之间解除卡接作用,从而与内壳体13相分离。可理解的是,底盖15采用硅胶材料制备后,其制作成本也相对较低,有利于降低气溶胶生成装置整体的制造成本。在可选择的其他示例中,底盖15采用金属材料制备,底盖15与内壳体13之间进行螺纹连接,当需要移除底盖15时,只需要旋转底盖15即可。或者,底盖15与内壳体13之间进行磁吸式连接。
移除壳体组件10内部的电池之后,其它的雾化组件30也可以配置为从壳体组件10内移除,从而实现不同材料制备的元器件的分类回收,有利于实现有价值的资源的分类回收。关于气溶胶生成装置内部的功能元器件的分类回收,有利于培养用户的环保意识。同时,通过组织相应的回收活动,用户也可以促进沟通交流,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社交属性。需要说明的是,壳体组件10上连接的上盖14也可以设置为与壳体组件10之间进行可分离式连接,从而方便壳体组件10的第二段内腔中的功能元器件的移除操作。有关上盖14与壳体组件10之间的可分离连接方式可以参考底盖15与壳体组件10之间的设置方式,在此不做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雾化组件,收容在所述壳体内,用于雾化液体基质以生成气溶胶;
电池,收容于壳体的内部,所述电池电性连接所述雾化组件;
底盖,可移除地连接在所述壳体的一端;
其中,所述电池配置为在所述底盖与所述壳体相分离后,能够自所述壳体的内部取出从而进行回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由硅胶材料制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上设置有若干圈凸筋,所述底盖通过所述凸筋卡接在所述壳体的一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盖上还设置有贯穿的进气孔,所述进气孔的出气端与所述壳体的内腔相连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内壳体以及可与所述内壳体分离的外壳体,所述外壳体采用环保纸制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底盖上的气流感应开关,所述电池与所述气流感应开关之间通过第一导线进行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导线配置为具有足够的长度余量,使得所述底盖自所述壳体的一端移除后,所述第一导线不会被拉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与所述气流感应开关通过第二导线连接,所述第二导线配置为具有足够的长度余量,使得所述底盖自所述壳体的一端移除后,所述第二导线不会被拉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盖上还设置有导线槽,所述导线槽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导线以及所述第二导线。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与所述雾化组件通过第三导线连接,所述第三导线具有冗余的长度从而使得所述电池在所述导线处在完全拉伸状态下时能够移出至所述壳体外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另一端可移除地连接有上盖。
CN202220668193.8U 2022-03-24 2022-03-24 气溶胶生成装置 Active CN2174466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68193.8U CN217446656U (zh) 2022-03-24 2022-03-24 气溶胶生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68193.8U CN217446656U (zh) 2022-03-24 2022-03-24 气溶胶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46656U true CN217446656U (zh) 2022-09-20

Family

ID=83268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68193.8U Active CN217446656U (zh) 2022-03-24 2022-03-24 气溶胶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466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190394A1 (zh) 雾化器及其气溶胶发生装置
AU2022283694A1 (en) Flow directing member for a vapour provision system
CN217446656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5053992A (zh) 可拆卸回收电池的电子烟以及电子烟组配件
CN216315620U (zh) 一种发热组件、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设备
CN216983574U (zh) 雾化芯单元、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7446654U (zh) 雾化组件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354593U (zh) 加热器、雾化器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0644768U (zh) 一种雾化器及其吸嘴组件
CN215347023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354598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0203314U (zh) 烟弹及电子烟
CN113631053A (zh) 用于蒸汽供应系统的雾化器外壳
CN219982173U (zh) 雾化芯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1671161A (zh) 一种用于电子烟的空心储油组件及其装配方法和电子烟
CN219330744U (zh) 一种电子烟换弹结构
CN219330721U (zh) 一种磁吸式换弹电子烟
CN217446679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6147226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7446709U (zh) 可拆卸回收电池的电子烟以及电子烟组配件
CN218790554U (zh) 一种电芯可拆卸的电子雾化器
CN116406824A (zh) 雾化芯单元、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20545826U (zh) 雾化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354618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20545835U (zh) 雾化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