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54618U -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54618U
CN218354618U CN202221082809.XU CN202221082809U CN218354618U CN 218354618 U CN218354618 U CN 218354618U CN 202221082809 U CN202221082809 U CN 202221082809U CN 218354618 U CN218354618 U CN 2183546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pin
atomizer
liquid
disposed
sea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8280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烨
肖卫军
石幸
徐中立
李永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8280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546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546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546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布了一种雾化器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所述雾化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储液腔;导液元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加热元件,结合于所述导液元件上,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发热部和连接于所述发热部一端的第一导电引脚以及连接在所述发热部另一端的第二导电引脚;金属支架,具有容置腔,所述导液元件以及所述加热元件收容在所述金属支架的容置腔中;电连接件,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毗邻所述导液元件的第二端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引脚与所述金属支架进行导电连接,所述金属支架与所述第一电极进行导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引脚与所述第二电极进行电连接。以上结构的雾化器可以避免短路。

Description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气溶胶生成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雾化器以及电源组件,其中在电源组件提供电力供应的条件下,雾化器将其内部储存的液基质雾化生成气溶胶。现有技术中,雾化器的加热元件的两端通常需连接两根导电引线,两根导电引线沿同一方向延伸并自雾化器内部的支撑件上穿出从而与雾化器端部的电连接件上的不同电极相连接。如果雾化器使用环形电极,两根导电引脚均容易与环形电极的内电极接触,从而产生短路,影响雾化器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雾化器产生的短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储液腔,所述储液腔用于储存液体基质;导液元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加热元件,结合于所述导液元件上,用于将所述液体基质雾化生成气溶胶,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发热部和连接于所述发热部一端的第一导电引脚以及连接在所述发热部另一端的第二导电引脚;金属支架,具有容置腔,所述导液元件以及所述加热元件收容在所述金属支架的内腔中;电连接件,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毗邻所述导液元件的第二端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引脚与所述金属支架导电连接,所述金属支架的至少部分从所述导液元件的第一端朝向第二端延伸从而与所述第一电极进行导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引脚与所述第二电极导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导液元件,所述导液元件围绕所述加热元件设置,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分别穿过所述导液元件且延伸到所述导液元件的外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液元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加热元件固定在所述第二表面上或者靠近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导电引脚的至少部分段自所述第二表面延伸出所述第一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导液元件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密封元件,所述第一密封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定位在所述导液元件的外表面与所述金属支架的内表面之间,所述第一导电引脚的至少一部分夹设在所述第一密封元件与所述金属支架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密封元件上限定有引线通道,所述第一导电引脚穿过所述引线通道从而与所述金属支架相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线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元件上的穿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元件包括顶面,所述顶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引线通道包括所述凹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在所述壳体内迂回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元件的外表面的局部可被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压缩,从而在所述第一密封元件的外表面与所述金属支架的内表面之间形成间隙,所述间隙构建成用于引导外部气流进入所述储液腔内的换气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穿孔的内径配置成大于所述第一导电引脚的外径,使得所述出穿孔的一部分构建成用于引导外部气流进入所述储液腔内的换气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支架上设置有导液孔,所述穿孔的一端靠近所述导液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元件包括顶面,所述换气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顶面上的凹槽,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出气通道,所述凹槽与所述出气通道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导液元件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密封元件,在所述第二密封元件上设置有缺口,所述第二导电引脚通过所述缺口穿出所述第二密封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缺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密封元件的侧壁上,所述缺口还用于引导外部气流进入所述金属支架的内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密封元件包括背离所述导液元件凹陷的腔体,所述腔体用于承接冷凝液。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上述雾化器以及为雾化器提供电力驱动的电源组件。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加热元件的两端连接的第一导电引脚以及第二导电引脚分别连接在加热元件的发热部的两端并且沿不同的方向纵向延伸,其中第一导电引脚通过与金属支架接触从而与雾化器的电连接件的第一电极接触,第二导电引脚直接与电连接件的第二电极进行电连接,因而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分开设置,第一导电引脚难以与第二导电引脚以及第二电极进行接触,因此上述结构的雾化器可以避免短路。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剖面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爆炸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芯组件的立体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剖面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密封元件的立体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密封元件的剖面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密封元件的剖面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芯组件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需要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水平、竖直等)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所述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所述的“设置”、“设置于”、“设于”可以是直接设于,也可以是间接设于。
另外,本申请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本申请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配置为电力驱动,该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雾化器以及电源组件,电源组件为雾化器提供电力驱动,在电源组件提供电力供应的前提下,雾化器将其内部储存的液体基质雾化生成气溶胶。根据雾化器内部储存的液体基质的不同,气溶胶生成装置可以分为电子烟以及医疗器械装置。电子烟内部储存的液体基质包括尼古丁制剂、甘油、丙二醇、香精香料、风味组分等,用户吸食电子烟产生的气溶胶主要满足对尼古丁或者风味组分的需求。作为医疗器械装置,其内部储存的液体基质包括活性功能组分、甘油、丙二醇等,用户吸食此类装置产生的气溶胶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类疾病,或者通过肺部吸食某种药用活性成分。本申请提供的相关实施方案都可以应用于上述两类装置中,在此不做限定。
雾化器100和电源组件200可以收容于一个壳体内部,形成一个体积较小的方便携带的一次性气溶胶生成装置。雾化器100和电源组件200也可以配置为两个独立的组件,两个组件之间通过可分离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形成组合式气溶胶生成装置。在其中的一个示例中,电源组件的壳体的一部分内腔界定形成接收腔,雾化器能够自电源组件的壳体的一端插入并且雾化器的至少一部分表面能够保持在接收腔的内部。两个组件之间可以通过磁力吸附或者卡扣连接的方式,使得两个组件之间形成稳定的连接。在另外的示例中,参考图1所示,在雾化器100的端部设置有螺纹套,在电源组件200的端部设置有螺纹槽,两个组件之间进行螺纹连接。在雾化器100的连接端部以及电源组件200的连接端部都设置有电连接组件,使得两个组件进行连接之后,两个组件之间的电路保持连通。关于电源组件200的内部结构,可以设置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见形式,例如在其内部设置控制模块以及充电模块等,在本申请的实施方案部分不做具体说明。
现在以大致呈圆柱形的雾化器为例,对雾化器100内部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参考图2所示,雾化器包括壳体10,在壳体10的内部设置有雾化组件20,壳体10的内腔的一部分界定形成储液腔12,储液腔12内部的液体基质配置成能够流向雾化组件20,从而被雾化组件20的加热元件雾化生成气溶胶,气溶胶经出气通道引导进入吸嘴口,从而被使用者吸食。在圆柱形的雾化器中,雾化组件20通常设置为管状,在优选的实施中,雾化组件20布置在储液腔12的中间位置,便于储液腔12内部的液体基质能够均匀地供给给雾化组件20。
参考图2所示和图3所示,雾化器100的外壳大致分为两段,第一段为吸嘴11,第二段为壳体10,吸嘴11大致呈鸭嘴状,密封连接在壳体10的一端,壳体10设置为圆管状。用户在使用气溶胶生成装置的过程中,主要与吸嘴11接触,因此吸嘴11优选采用食品级别的塑胶材料制备,例如PPSU(聚亚苯基砜树脂),而壳体10优选采用透明材料制备,例如玻璃,便于用户能直接观察到雾化器内部的储液腔12内部的液体余量。
为了防止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拆除吸嘴11的方式使得储液腔12的一端开口打开,从而向储液腔12内部添加非正规厂家生产的液体基质,造成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滥用,在优选的实施中,吸嘴11与壳体10之间设置有防误拆的结构。具体地,在吸嘴11上设置有轴向贯通的吸嘴口110,在壳体10内部还设置有出气管,出气管纵向延伸至吸嘴11的内腔中并与吸嘴口110进行流体连通。在吸嘴11与壳体10之间设置有密封塞13,密封塞13的一部分设置在吸嘴11的内腔中,密封塞13的另一部分盖设在壳体10的一端,并且在密封塞13的外壁与吸嘴11的内壁之间设置有防渗漏的密封圈,在密封塞13的内壁与出气管的外壁之间设置有防渗漏的密封圈,进一步地,在密封塞13与壳体10之间设置有密封套,密封套套设在壳体10的端部以及密封塞13的外壁之间。在密封塞13内部容置有止动件15,止动件15设置在密封塞13与出气管之间,防止密封塞13相对出气管转动,从而限制吸嘴11相对出气管发生位置变化。在出气管的外壁上设置有卡扣,止动件15上设置有倒扣结构,该倒扣结构跨过出气管上的卡扣侧壁并抵接在卡扣的底端面上。止动件15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缺口,当吸嘴11转动带动止动件15转动时,止动件15由于设置有若干缺口,止动件15产生周向的形变,因而止动件15与出气管的卡扣之间难以产生较大的摩擦力,当使用者对吸嘴11施加作用力时,只能产生小角度的转动,因此吸嘴11与出气管之间无法断开连接,吸嘴11也就无法自壳体10的一端移除。
参考图2、图4和图5所示,雾化组件20包括雾化芯组件21以及支架24,支架24大致呈管状,其具有两端敞口的中空内腔,雾化芯组件21收容在支架24的内腔中。在优选的实施中,支架24沿壳体10纵向延伸足够的长度,出气通道由支架24的一部分内腔界定形成。支架24沿其纵向包括至少两段,第一段241的内腔界定形成出气通道16,第二段242的一部分内腔构造成容置腔243,雾化芯组件21固定在该容置腔243的内部。其中,第一段241的内径以及外径小于第二段242的内径以及外径,从而在第一段241和第二段242的过渡处形成内台阶面以及外台阶面,雾化芯组件21纵向抵接在该内台阶面上,支架24的第一段241纵向延伸至壳体10的外部并纵向抵接在吸嘴11的内腔中。在支架24的第二段242的外壁上还设置有凸缘244,支架24的凸缘244抵接在壳体10的底端敞口上,在支架24的凸缘244与壳体10的内壁之间还设置有防渗漏的密封圈。
在壳体10的下端连接有底座50,底座50的一部分构造成敞口的第一容纳腔51,用于承接雾化组件20延伸出壳体10的外部的部分,支架24的底端纵向抵接在该第一容纳腔51的底壁上。在底座50上还设置有电连接件52,该电连接件52用于与电源组件200进行电连接,电连接件52可以是螺纹电极,螺纹电极可以是底座50的一部分。电连接件52包括第一电极521和第二电极522,其中第二电极522设置在底座50的内部,第一电极521设置是底座50的外壁的一部分,第一电极521和第二电极522之间设置有绝缘环523。在底座50的侧壁上还设置有进气口53,外部气流经该进气口53导入支架24的内腔中。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结构新颖的雾化组件20,参考图2至图5所示,其中雾化芯组件21包括加热元件22以及导液元件23,加热元件22优选采用具有优良的电阻特性的铁铬铝或者镍铬合金材料制备,导液元件23的一部分能够与液体基质接触,导液元件23的另一部分与加热元件22接触,加热元件22进一步将液体基质雾化生成气溶胶,气溶胶经出气通道引导至吸嘴口110,进而被用户吸食。导液元件23可以采用具有毛细结构的纤维棉或者无纺布材料制备,导液元件23也可以是由多孔陶瓷材料制备而成的多孔导液体。在其中的一个示例中,导液元件23时纤维棉材料制备时,加热元件22制备成具有网格结构的加热片,导液元件23包裹在加热元件22的外周。在本申请提供一实施例中,导液元件23采用多孔陶瓷材料制备而成的多孔导液体,该多孔导液体构造成中空的管状结构,加热元件22构造成螺旋状结构,在多孔导液体注射成型的过程中,加热元件22与多孔导液体相结合。
雾化芯组件21沿壳体10纵向固定支架24的内腔的内部,并且支架24的内腔的两端配置成流体连通结构,为了防止液体基质的泄漏,雾化芯组件21借助于密封组件固定在支架24的内腔的内部。以导液元件23配置为多孔导液体进行说明,导液元件23包括纵向相对的第一端231和第二端232,第二端232相对第一端231远离吸嘴口110设置,在导液元件23的第一端231处设置有第一密封元件31,第一密封元件31大致呈套状,套设在导液元件23的第一端231的顶端面以及至少部分侧面。在导液元件23的第二端232处设置有第二密封元件40,第二密封元件40设置在导液元件23的第二端232的底端面以及至少部分侧面。由于导液元件23构造为规则的空心圆柱体结构,支架24的容置腔也大致呈规则的圆柱体结构,因而在导液元件23的两端套设第一密封元件31和第二密封元件40后,导液元件23的外侧表面未被第一密封元件31以及第二密封元件40覆盖的部分与支架24的内壁界定形成大致呈环形的导液腔25,在支架24上设置有导液孔26,并且导液孔26设置在第一密封元件31与第二密封元件40之间,储液腔12内部的液体基质经导液孔26进入导液腔25。在优选的实施中,加热元件22沿支架24纵向延伸,并且加热元件22纵向延伸的范围在导液腔25沿支架24纵向延伸的范围之内,使得在加热元件22的雾化区域内,液体基质基本能够得到均衡平稳的供应,而不会产生加热元件22局部由于液体基质供给不足,从而发生干烧。在上述实施方案中,相比于在多孔导液体的外周缠绕纤维棉的方案,储液腔12内部的液体基质进入导液腔25,取决于液位的高低,因而多孔导液体处于相对稳定的供液环境中。同时多孔导液体的导液能力以及储液能力完全由多孔导液体本身的特性决定,受周围的供液环境影响较小,因此通过控制多孔导液体本身的设计结构,就能够控制多孔导液体按照预设的供液速率进行液体基质的传递,同时控制加热元件22的加热功率或者是加热元件22的电阻,就能实现雾化器按照预设的供液效率以及加热效率进行工作,使得雾化器的性能达到最优化,产生平稳的气溶胶,提升用户体验。
第一密封元件31可以采用柔性硅胶材料制备,也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纤维棉材料制备。如下以硅胶材料制备的第一密封元件31为例进行说明,参考图6和图7所示,第一密封元件31具有中空的内腔,并且该腔体设置为阶梯型腔体,在该腔体的顶端设置有凸沿33,导液元件23的顶端面纵向抵接在该凸沿33的下端面上。第一密封元件31的顶端面32抵接在支架24的内凸缘上,在优选的实施中,为了减少出气通道16的冷凝液进入吸嘴口110,第一密封元件31的凸沿33的侧壁设置为导液斜面,该导液斜面的一端连接出气通道的内壁面,该导液斜面的另一端连接导液元件23,并且该导液斜面配置成向导液元件23的一端倾斜,因而出气通道16的内壁上附着的冷凝液能够经导液斜面流向导液元件23,从而被加热元件22再次雾化生成气溶胶,进而减小用户吸食到冷凝液的可能性。第一密封元件31的内侧壁包裹在导液元件23的外侧表面,第一密封元件31的外侧壁抵接在支架24的内壁上,在第一密封元件3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多条闭合的凸筋,以提升第一密封元件31与支架24之间的密封性能。
第二密封元件40可以采用柔性硅胶材料制备,也可以采用塑胶材料或者纤维棉材料制备,当采用塑胶材料时,在第二密封元件40与多孔导液体之间还可以设置密封圈或者是纤维棉进行密封。如下以硅胶材料制备的第二密封元件40为例进行说明,参考图8所示,第二密封元件40包括主体部41以及筒状部42,主体部41具有敞口的内腔,在主体部41与筒状部42之间设置有内凸台,该主体部41的内腔主要用于容纳导液元件23的至少部分,该导液元件23的底端纵向抵接在该内凸台的上端面上。主体部41的外侧面与支架24的内壁面抵接,并且在主体部41的外侧面上设置有若干条闭合的凸筋,用于提升第二密封元件40与支架24之间的密封性能。第二密封元件40的筒状部42大致呈梯形,其内腔构造成底端封闭的承接腔43,该承接腔43正对支架24的底端敞口设置,支架24的内腔构造成雾化腔,其内腔中产生的冷凝液会自支架24的底端敞口进入承接腔43从而被收集,防止冷凝液进入电源组件内部。在第二密封元件40的筒状部42的两侧壁上设置有缺口421,而第二密封元件40的筒状部42的外侧壁未与支架24的内壁接触,从而在第二密封元件40的筒状部42的外壁与支架24的内壁之间形成导气腔44,外部气流可经底座50上的进气口进入导气腔44,经缺口421进入第二密封元件40的内腔中,进而进入支架24的内腔中。在可选的实施中,第二密封元件40的主体部41和筒状部42可以分开采用不同的材料制备。当第二密封元件40采用硅胶材料制备时,其刚性强度相对于多孔导液体的刚性强度较弱,为了进一步提高其支撑强度,在第二密封元件40的主体部41的下端设置有支撑件45,该支撑件45大致呈环状,支撑件45可以采用硬质材料制备,例如金属或者塑胶材料制备。当在雾化芯组件21的两端套设第一密封元件31和第二密封元件40并安装至支架24的第二段242的内腔中,可将支撑件45铆接在支架24的内腔中,用于对第二密封元件40提供纵向支撑。
在加热元件22的发热部的两端连接有两根导电引脚60,分别为第一导电引脚61以及第二导电引脚62。当导液元件23包围加热元件22设置时,第一导电引脚61和第二导电引脚62分别需要穿过导液元件23,并沿支架24纵向延伸穿过第二密封元件40,直至与底座50上的内电极环和外电极环相连接。由于支架24的内腔的尺寸一般配置较小,因而两根导电引脚60在穿出第二密封元件40后均容易与底座50上的第二电极522接触,从而造成雾化器的短路。为了避免上述短路现象的发生,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颖的雾化芯组件21结构,其中,第一导电引脚61与底座50的第一电极521连接,第二导电引脚62与底座50的第二电极522连接。第一导电引脚61的部分段沿着支架24的纵向向上延伸,第二导电引脚62沿着支架24的纵向向下延伸。其中,支架24采用金属材料拉伸形成,底座50采用金属材料制备而成,第一导电引脚61与金属支架24导电连接,金属支架24的一部分段与金属底座50相接触,因而金属支架24与底座50的第一电极521进行导电连接,从而实现第一导电引脚61与底座50上的第一电极521进行导电连接。第二导电引脚62纵向延伸穿出导液元件23,进入第二密封元件40的内腔,自第二密封元件40上的缺口421穿出,直至与第二电极522进行导电连接。
进一步地,当导液元件23为多孔导液体时,导液元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233和第二表面234,加热元件22固定在第二表面234上,在其中的一个示例中,第一导电引脚61自多孔导液体的第二表面234延伸出第一表面233,其延伸路径可以沿着多孔导液体的径向或者与多孔导液体的径向之间呈锐角设置;多孔导液体还包括第一端231的顶面,第一导电引脚61可以自多孔导液体的第二表面234延伸出第一端231的顶面,其延伸路径可以沿着多孔导液体的纵向或者与多孔导液体的径向之间呈锐角设置。可理解的是,第一导电引脚61在多孔导液体上的延伸的路径可以呈直线,也可以呈曲线或者是两种的混合,可以沿单一方向延伸,也可以迂回延伸,根据多孔导液体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既可。例如当多孔导液体为规则的空心圆柱形结构时,第一导电引脚61在多孔导液体上的延伸路径优选采用直线形延伸,有利于缩短第一导电引脚61的长度,减少第一导电引脚61上产生的热量损失,提高热量利用效率。当多孔导液体为不规则的结构时,第一导电引脚61需要优先选用向靠近金属支架24的方向的延伸,因而第一导电引脚61的延伸路径可能呈现非规则的直线型延伸。
第一导电引脚61自多孔导液体穿出后,需要穿过第一密封元件31,才能与金属支架24相接触,因而在第一密封元件31上设置有引线通道70,该引线通道70的结构可以结合第一导电引脚61自多孔导液体穿出后的位置进行设计。当第一导电引脚61自多孔导液体的第一表面233穿出并且位于第一密封元件31的下端时,在其中的一个示例中,在第一密封元件31上的引线通道70可以设置为L形,即引线通道70沿支架24的纵向延伸一段距离后,再沿支架24的径向延伸至第一密封元件31的外侧壁。可理解的是,当引线通道70呈L形时,引线通道70可以自第一密封元件31的底端面34延伸至第一密封元件31的顶端面32,而引线通道70在第一密封元件31的顶端面32上以凹槽71的形式呈现。在另外的示例中,在第一密封元件31上的引线通道70可以设置为直线形或者折线形,该引线通道70的入口可以设置在第一密封元件31的底端面34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密封元件31的内侧面35上,该内侧面35与多孔导液体的第一表面233相接触;该引线通道70的出口可以设置在第一密封元件31的外侧表面36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密封元件31的顶端面32上。
在上述两种实施方案中,第一导电引脚61自第一密封元件31的引线通道70穿出后,可以直接与金属支架24的内壁面相接触。为了提升第一导电引脚61与金属支架24之间的导电接触的稳定性,第一导电引脚61的一部分可以夹设在第一密封元件31的外侧面36与支架24的内壁面之间。
为了防止储液腔12内部由于液体基质消耗形成负压环境,从而阻碍液体基质流向雾化芯组件21,在壳体10内部设置有换气通道80,该换气通道80可以将外部气流引导至储液腔12。换气通道80可以设置在第二密封元件40与导液元件23之间,也可以设置在导液元件23上。例如在第二密封元件40上设置有换气槽,或者在导液元件23上设置有换气槽。上述两种换气通道80的设置,当换气槽内部积累液体基质时,或者是第二密封元件40的装配挤压,均会造成换气槽的换气效果受到影响。在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中,换气通道80设置在第一密封元件31上,并且该换气通道80由设置在第一密封元件31上的引线通道70的至少部分界定形成。即引线通道70的内径大于第一导电引脚61的外径,使得在引线通道70内容置第一导电引脚61后,引线通道70的剩余空间可以界定形成换气通道80。该换气通道80的一端连通出气通道,该换气通道80的另一端靠近导液孔26设置,从而能够将出气通道内部的气流引导至储液腔12内。在其中的一个示例中,在第一密封元件31的顶端面32上设置有凹槽71,该凹槽71构造成引线通道70的一部分。凹槽的一端与支架24的内腔相连通,在第一密封元件31内设置有纵向延伸的穿孔72,该穿孔72构造成引线通道70的另一部分。穿孔72自第一密封元件31的底端面延伸至第一密封元件31的顶端面32,并与凹槽71相连通。因而凹槽71与穿孔72内未容置第一导电引脚61的剩余空间构造成换气通道80。可理解的是,穿孔72可以呈直线设置,该直线的延伸方向可以与支架24的纵向平行,该直线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与支架24的纵向呈一定的夹角设置。在可供选择的示例中,穿孔72可以呈曲线或者折线设置。
在申请提供的又一示例中,第一导电引脚61的后段部分夹设在第一密封元件31的外表面与金属支架24之间,第一导电引脚61的长度足够长,使得第一导电引脚61的末端与第一密封元件31的外侧末端大致平齐,可理解的是,第一导电引脚61的硬度大于第一密封元件31的硬度,并且第一密封元件31的外侧表面上一般设置有环形的凸筋,使得第一密封元件31的外侧表面被第一导电引脚31所压缩,从而在第一密封元件31的外表面与金属支架24的内表面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的一端连通第一密封元件31的顶端面32上的凹槽71,该凹槽71连通出气通道16,该间隙的另一端连通储液腔12,因而该间隙形成换气通道,通过该间隙可将外部空气导入储液腔12内部。
当引线通道70以及换气通道80合二为一设计时,不仅可以同时实现防短路效果以及防止储液腔12内部形成负压影响导液,而且一方面可以优化雾化器的结构设计,即第一密封元件31和第二密封元件40的结构可以简化,无需再设计单独的换气通道80。另一方面,当引线通道70的内径大于第一导电引脚61的外径时,使得第一导电引脚61更容易穿过引线通道70,易于操作。第三方面,换气通道80设置在支架24的导液孔26的上端,在用户正常抽吸气溶胶生成装置的过程中,液体基质难以进入换气通道80,从而不会对换气通道80的换气效果产生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储液腔,所述储液腔用于储存液体基质;
导液元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加热元件,结合于所述导液元件上,用于将所述液体基质雾化生成气溶胶,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发热部和连接于所述发热部一端的第一导电引脚以及连接在所述发热部另一端的第二导电引脚;
金属支架,具有容置腔,所述导液元件以及所述加热元件收容在所述金属支架的容置腔中;和
电连接件,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毗邻所述导液元件的第二端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引脚与所述金属支架导电连接,所述金属支架的至少部分从所述导液元件的第一端朝向第二端延伸从而与所述第一电极导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引脚与所述第二电极导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元件围绕所述加热元件设置,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分别穿过所述导液元件且延伸到所述导液元件的外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元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加热元件固定在所述第二表面上或者靠近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导电引脚的至少部分段自所述第二表面延伸出所述第一表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液元件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密封元件,所述第一密封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定位在所述导液元件的外表面与所述金属支架的内表面之间,所述第一导电引脚的至少一部分夹设在所述第一密封元件与所述金属支架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密封元件上限定有引线通道,所述第一导电引脚穿过所述引线通道从而与所述金属支架相接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元件上的穿孔。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元件包括顶面,所述顶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引线通道包括所述凹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在所述壳体内迂回延伸。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元件的外表面的局部可被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压缩,从而在所述第一密封元件的外表面与所述金属支架的内表面之间形成间隙,所述间隙构建成用于引导外部气流进入所述储液腔内的换气通道。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的内径配置成大于所述第一导电引脚的外径,使得所述穿孔的一部分构建成用于引导外部气流进入所述储液腔内的换气通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支架上设置有导液孔,所述穿孔的一端靠近所述导液孔设置。
12.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元件包括顶面,所述换气通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顶面上的凹槽,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出气通道,所述凹槽与所述出气通道相连通。
13.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液元件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密封元件,在所述第二密封元件上设置有缺口,所述第二导电引脚通过所述缺口穿出所述第二密封元件。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密封元件的侧壁上,所述缺口还用于引导外部气流进入所述金属支架的内腔。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元件包括背离所述导液元件凹陷的腔体,所述腔体用于承接冷凝液。
16.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以及为所述雾化器提供电力驱动的电源组件。
CN202221082809.XU 2022-05-07 2022-05-07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Active CN2183546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82809.XU CN218354618U (zh) 2022-05-07 2022-05-07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82809.XU CN218354618U (zh) 2022-05-07 2022-05-07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54618U true CN218354618U (zh) 2023-01-24

Family

ID=84951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82809.XU Active CN218354618U (zh) 2022-05-07 2022-05-07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546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147223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2117077U (zh) 电子烟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17446684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5684865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4962602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6019106U (zh) 雾化芯、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2852492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气溶胶电子吸入器
CN217446666U (zh) 陶瓷加热体、雾化器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WO2024099178A1 (zh) 加热器、雾化器、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2545544U (zh) 雾化芯、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8354618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354593U (zh) 加热器、雾化器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999521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7429250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4847527A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982149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4847521A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0458603U (zh) 雾化器、电子雾化装置及用于雾化器的支架
CN219982173U (zh) 雾化芯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5958322U (zh) 电源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9088422U (zh) 雾化器
CN217184807U (zh) 雾化器、雾化芯单元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5898907U (zh) 供电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0712894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0875946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