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47226U -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47226U
CN216147226U CN202121605107.0U CN202121605107U CN216147226U CN 216147226 U CN216147226 U CN 216147226U CN 202121605107 U CN202121605107 U CN 202121605107U CN 216147226 U CN216147226 U CN 2161472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guide
atomizing
chamber
air
atomiz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0510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富毅
徐中立
李永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0510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472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472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472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布了一种雾化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有用于存储液体基质的储液腔及与所述储液腔基本隔离的雾化腔;雾化组件,至少部分定位于所述雾化腔中,用于雾化所述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从而释放至所述雾化腔;以及密封件,包括顶壁以及至少部分沿所述壳体纵向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的至少部分围绕所述雾化腔;其中,所述雾化腔和所述储液腔之间具有用于引导所述雾化腔内的空气进入所述储液腔中的导气通道,所述导气通道的至少一部分被界定在所述侧壁的外表面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之间;以上雾化器,由于设置了连通雾化腔与储液腔的导气通道,可有效防止所述储液腔内由于液体基质消耗形成负压。

Description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气溶胶生成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雾化器及电源装置,雾化器的储液腔内可以填装液体基质。作为现有技术的一种示例,雾化器包括发热元件和液体传导件,液体传导件利用微孔毛细效应将储液腔内部的部分液体基质传递给位于储液腔外部的发热元件,发热元件用于将液体基质加热雾化从而生成气溶胶。在雾化过程中,随着液体基质的消耗,储液腔内部与储液腔外部形成负压差,负压差会使得液体传导件的导液速率降低甚至无法导液,从而导致发热元件的雾化速率与液体传导件的导液速率无法平衡,产生发热元件局部过热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雾化器产生的导液不畅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有用于存储液体基质的储液腔及与所述储液腔基本隔离的雾化腔;雾化组件,至少部分定位于所述雾化腔中,用于雾化所述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从而释放到所述雾化腔;以及密封件,包括顶壁以及至少部分沿所述壳体纵向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的至少部分围绕所述雾化腔;其中,所述雾化腔和所述储液腔之间具有用于引导所述雾化腔内的空气进入所述储液腔中的导气通道,所述导气通道的至少一部分被界定在所述侧壁的外表面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之间。
优选地,以上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气通道包括贯穿于所述侧壁的外表面与内表面之间的通气孔。。
优选地,以上技术方案中,所述通气孔贯穿所述顶壁设置。
优选地,以上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密封件的支架;所述支架上设置有通气口,所述通气口连通所述雾化腔与所述通气孔。
优选地,以上技术方案中,所述通气口正对所述通气孔设置。
优选地,以上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气通道包括位于所述侧壁的外表面上的导气槽;所述导气槽的一端与所述通气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储液腔连通。
优选地,以上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气槽自所述通气孔延伸到所述顶壁。
优选地,以上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气槽包括从所述通气孔风流至所述储液腔地第一导气槽和第二导气槽。
优选地,以上技术方案中,所述密封件侧壁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凸起,所述导气通道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所述凸起上。
优选地,以上技术方案中,所述密封件侧壁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凸起,所述导气槽于所述凸起的表面上延伸。
优选地,以上技术方案中,所述凸起靠近所述顶壁设置。
优选地,以上技术方案中,所述密封件套设于所述支架外,并与所述支架共同界定形成所述雾化腔。
优选地,以上技术方案中,所述雾化组件包括导液元件,以及围绕所述导液元件至少部分表面的加热元件。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以上所述的雾化器,以及为所述雾化器提供电驱动的电源装置。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雾化腔与储液腔之间设置有连通雾化腔和储液腔的导气通道,可通过该导气通道将雾化腔内的空气引导进入储液腔内,可以防止储液腔内由于液体基质消耗形成负压,使得液体基质导液顺畅。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立体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雾化器的剖面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爆炸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密封件的一个俯视视角的立体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密封件的一个仰视视视角的立体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密封件的又一个仰视视角的立体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与密封件固定的一个视角的侧剖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与密封件固定的又一个视角的侧剖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与密封件固定后的立体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去壳后的雾化器的一种侧视剖面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一种侧视剖面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又一种侧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需要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水平、竖直等)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所述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所述的“设置”、“设置于”、“设于”可以是直接设于,也可以是间接设于。
另外,本申请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参考图1所示,包括雾化器100和电源装置200。雾化器100内存储有液体基质并可将液体基质雾化形成气溶胶,电源装置200为雾化器100提供电源驱动。雾化器100 与电源装置200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分离式连接。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雾化器100与电源装置200是可分离式连接的,可分离式连接包括磁吸式连接、卡扣式连接或者摩擦配合连接中的任何一种,具体的连接方式在此不作限定。电源装置200沿纵向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201可收容雾化器100的至少部分表面,第二部分202可容纳电池、控制模块、充电模块等其他构成电源装置的部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部分201和第二部分202可以是形成在电源装置200的壳体内的两个隔室。
进一步参考图2和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扁状的雾化器 100,包括大致呈扁平状的壳体10。壳体10具有纵向相对设置的吸嘴端 11和连接端12,吸嘴端11端部开小口形成供气溶胶输出的吸嘴口110,连接端12敞口设置,以便于安装雾化器100内部的功能元器件。沿着吸嘴口110向壳体10内部纵向延伸形成供气溶胶输出的出气管13,出气管13外壁面与壳体10内壁面之间的空间形成储液腔14,储液腔14 用于储存液体基质。
壳体10内部位于出气管13的下方固定安装有雾化组件20,参考图 3和图4所示,雾化组件20包括可用于吸收及传递液体基质的第一导液元件21以及将由第一导液元件21传递的液体基质加热雾化形成气溶胶的加热元件22。第一导液元件21大致呈圆柱状或棒状,通常可采用天然棉、人造纤维棉、玻璃纤维或无纺布等柔性材料制备,优选为一体成型的人造纤维棉,其通过内部的毛细结构来传递液体基质,并具有一定的硬度。在一些可选的实施示例中,第一导液元件21是采用柔性的毛细芯材料并且能够在定位在雾化组件20中时构造成U形。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示例中,加热元件22采用具有较强导电性能且具有合适电阻率的镍合金、镍铁合金、镍铬合金或铁铬铝合金等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加热元件22固定缠绕或者环绕在第一导液元件21的外表面以沿周向加热保持在第一导液元件21中的液体基质,作为一种具体实施,加热元件22仅缠绕或环绕第一导液元件21的外表面的中间一部分上,第一导液元件21的外表面靠近两端的区域未被加热元件22覆盖。作为加热元件22的一种示例,加热元件22可以是利用发热丝或发热带构造成螺旋线圈。可理解的是,加热元件22也可以是包围在第一导液元件21的外表面上的网状的发热体;加热元件22也可以是其外壁上具有若干穿孔的管状发热体。加热元件22可与壳体10纵向垂直的方向固定于壳体10内部,也可与壳体10纵向平行的方向固定于壳体10内部,具体的安装方向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参考图4和图6所示,壳体10内部还设有用于固定安装雾化组件20的支架40,支架40由硬质塑料材料模塑成型。支架40 包括用于覆盖壳体10连接端12敞口的端盖41,及用于固定雾化组件 20的支撑部42,以及连接于端盖41与支撑部41之间的连接部43,连接部43大致围绕壳体10内壁设置,连接部43上设置有两个卡扣431,壳体10的侧面具有与该卡扣431相匹配的两个定位孔15,支架40通过该卡扣431固定连接于壳体10内部。支撑部42具有相对设置并靠近壳体10正面设置的第一连接臂421和第二连接臂422,以及连接于第一连接臂421和第二连接臂422之间的第一支撑臂423和第二支撑臂424,第一支撑臂423和第二支撑臂424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缺口441和第二缺口442,且第一缺口441和第二缺口442相对设置,第一缺口441和第二缺口442大致呈U形,且第一缺口441和第二缺口的端部轮廓形状与导液元件41的部分表面相似,雾化组件20的第一导液元件21可固定于第一支撑臂423和第二支撑臂424的端面上。
进一步地,参考图3、图4、图5、图7和图8所示,为了增强储液腔14的密封性能,在壳体10内壁与支架40的部分外表面之间设置有密封件30,密封件30大致呈套状,具有朝向储液腔14设置的顶壁31,以及紧密贴合在壳体10内壁面与支架40的大部分外壁面之间的侧壁32,侧壁32围合形成一个中空的第一腔33。侧壁32套设在支架40的支撑部42以及连接部43的至少部分外表面上。顶壁31上设置有三个固定孔,两侧的分别为第一导液孔311,第二导液孔312,以及位于中间的出气孔313。出气孔313的外形尺寸与出气管13相同,并向第一腔33 延伸一定的深度,便于套接在出气管13的进气端。且位于出气孔313 的底部设置有两个定位扣314,两个定位扣314相对设置,便于出气管 13的下端定位,且出气管13的底部壁面减薄设置,形成装配缺口,便于密封件30的上端定位。
进一步地,参考图6、图7、图9所示,第一导液孔311和第二导液孔312向内第一腔33延伸一定的深度。位于第一腔33中,围绕第一导液孔311设置有第一壁3151,以及靠近第一壁3151设置的第二壁3152。第一壁3151和第二壁3152自密封件30的顶壁31向雾化组件20纵向延伸,且第一壁3151的至少部分壁面和第二壁3152平行设置,两者之间形成缝隙,该缝隙的宽度与支架40上的第一支撑臂423的厚度相同,即第一支撑臂423可固定安装于第一壁3151和第二壁3152之间。且第一壁3151和第二壁3152上也设置有第三缺口341和第四缺口342,第三缺口341和第四缺口342的轮廓形状与第一导液元件21的部分外表面的形状相同。支架40上的第一支撑臂423上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凹槽451,两个第一凹槽451分别与第一缺口441两端相连,形成一个带缺口的不规则四边形,与密封件30的第二壁3152的轮廓形状相吻合,第二壁3152的两侧固定于第一支撑臂423上的两个第一凹槽451内,并刚好封闭第一支撑臂423的第一缺口441的大部分,余下部分与第二壁3152上的第四缺口341合围形成第一固定孔61,第一固定孔61大致呈圆形刚好允许第一导液元件21的一端穿过。
参考图6、图8、图10所示,作为对称性设计,围绕第二导液孔312 设置有第三壁3161,以及靠近第三壁3161设置的第四壁3162,第三壁3161的至少部分壁面和第四壁3162平行设置,且两者之间形成缝隙,该缝隙的宽度与支架40上的第二支撑臂424的厚度相同,即第二支撑臂424可固定安装于第三壁3161和第四壁3162之间。且第三壁3161 和第四壁3162上也设置有第五缺口343和第六缺口344。支架40上的第二支撑臂424上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二凹槽452,两个第二凹槽452与第二支撑臂424上的第二缺口442两端相连,形成一个带缺口的不规则四边形,与第四壁3162的轮廓形状相吻合,第四壁3162的两侧固定于第二支撑臂424上的两个第二凹槽452内,并刚好封闭第二支撑臂424 的第二缺口442的大部分,余下部分与第四壁3162的第六缺口344合围形成第二固定孔62,第二固定孔62大致呈圆形刚好允许第一导液元件21的另一端穿过。
进一步地,支架40的支撑部42的第一连接壁421、第二连接壁422、第一支撑臂423和第二支撑臂424围合形成一个敞口的第二腔461,密封件30的第一壁3151和第三壁3161围合形成一个敞口的第三腔331;当密封件30盖设在支架40的支撑部42顶端时,第二腔461的敞口端被密封件的顶壁31覆盖,且第二腔461和第三腔331共同界定形成一个封闭的雾化腔23,该雾化腔23的一端与出气管13连通,第一导液元件21的两端刚好固定于第一固定孔61和第二固定孔62。
为了促进储液腔14内部的液体基质传递至第一导液元件21,第一导液孔311和第二导液孔312内部分别固定有第二导液元件24和第三导液元件25,第二导液元件24至少部分沿着壳体10纵向延伸并与第一导液元件21的一侧相连接;对称地,第三导液元件25至少部分沿着壳体10纵向延伸并与第一导液元件21的另一侧相连接。第二导液元件24 和第三导液元件25的端部均与储液腔14相连通。
更进一步地,支架40的支撑部42的壁面进一步围合形成第四腔462 和第五腔463,第四腔462和第五腔463位于第二腔461的左右两侧。第一导液元件21包括主体部211以及与主体部211呈一定角度设置的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13,第一延伸部212收容于第四腔462内部,第二延伸部213收容于第五腔463内部。主体部211固定于第一支撑臂423和第二支撑臂424端部上,且主体部211从两侧的第二导液元件24和第三导液元件25吸收的液体基质一部分被加热元件22雾化形成气溶胶,当主体部211吸收的液体基质过多无法及时雾化时,可进一步传递至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13,避免过多的液体基质聚集于雾化腔23内部形成炸油。
参考图13、图14以及图15所示,支架40上设置有供外部空气进入雾化器100内部的进气口70,进气口70贯穿端盖41,并至少部分沿着壳体10纵向延伸。支架40的支撑部42底面设置有第一导气孔71,该第一导气孔71正对加热元件22设置,且第一导气孔71的出气端高出周围平面设置,形成隆起结构,使得雾化腔23内部遇冷形成的冷凝液难以从第一导气孔71溢出。进一步地,沿着第一导气孔71纵向向下延伸,支架40的支撑部42的部分壁面向下凸出设置,形成一个遮挡部 47,该遮挡部47位于进气口70的出气端的上方,使得部分从通气孔71 溢出的液体基质无法进入进气口70。同时为了方便进气口输出的外部空气进入第一导气孔71,遮挡部47的端面设置有V型导流斜面471,外部气流沿着导流斜面471进入位于通气孔71左侧的第二导气孔72,该第二导气孔72与第一导气孔71相连通。且第二导气孔72与进气口70 被支架40内部的部分壁面完全隔开,渗漏的液体也无法通过第二导气孔72进入进气口70。外部空气经进气口70,绕行进入第二导气孔72,再进入第一导气孔71,进而进入雾化腔23。
雾化腔23的下端与第一导气孔71连通,上端与通气管13连通,整个空间由支架40与密封件30共同界定形成一个密闭的仅供单向的气流流动的空间,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液体基质从雾化腔23的出口处泄漏。液体基质从雾化腔23的左侧和右侧,由第二导液元件24和第三导液元件25进入传递给第一导液元件21。随着储液腔14内部的液体基质逐渐消耗,空气的占比空间增大,逐步与储液腔14外部形成负压差,导致余下的液体基质很难进一步导入第二导液元件24和第三导液元件25,为了避免雾化组件20的导液速率无法与雾化速率平衡,在雾化腔23和储液腔14之间设置有用于引导雾化腔23内的空气进入储液腔14中的导气通道80,该导气通道80包括设置于密封件30上的与储液腔14相连通的通气孔35,通气孔35能够供雾化腔23内的空气通过并进入储液腔14,从而缓解上述负压差。
参考图11和图12,具体地,在密封件30的侧壁32上设置有凸起 351,该凸起351靠近顶壁31设置,通气孔35位于该凸起351上,且贯穿侧壁32的内外两个侧面设置。通气孔35与雾化腔23连通,雾化腔23内部的气流可经通气孔35流出,为了便于气流经通气孔35进入储液腔14,导气通道80还包括位于密封件30的侧壁32的外表面上的导气槽352,该导气槽352延伸至密封件30的顶壁31,从而与雾化腔 14连通。参考图11所示,导气槽352包括第一导气槽3521和第二导气槽3522,分别设置于通气孔35的两侧,并与通气孔35进行流体连通,从通气孔35流出的气流可流至第一导气槽3521和第二导气槽3522。一方面,通气孔35的面积远大于导气槽352的面积,通过设置两个导气槽352可增大换气量;另一方面,第一导气槽3521和第二导气槽3522 分别位于通气孔35的两侧,从通气孔35输出的气流可分流至第一导气槽3521和、或第二导气槽3522,提高气流从通气孔35进入储液腔14 的效率。进一步地,由于密封件30的侧壁32紧密套设在支架40的第一连接臂421和第二连接臂422的外表面上,为了便于雾化腔23内部的气流进入通气孔35,在第二连接臂422上进一步设置有通气口425,导气通道80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支架40上的通气口425。该通气口425 的出气端正对通气孔35设置,便于雾化腔23内部的气流经通气口425 进入通气孔35。可理解地,通气孔35、通气口425的具体数量和大小可根据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换气量的多少进行调整,当需求的换气量较大,即储液腔14体积较大时,可以在密封件30的侧壁32的各个表面设置若干个与储液腔14连通的通气孔35,对应的也需在支架40上设置若干个通气口425。
当储液腔14内部由于液体基质消耗形成负压时,雾化腔23内的气流可经支架40上的通气口425沿第一方向流入密封件30上的通气孔35,经通气孔35输出的气流,经通气孔35两侧的导气槽352沿第二方向流入储液腔14,进而补充足够的气体,避免负压形成;且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储液腔14位于导气槽352的上方,而支架40上的通气口425的出气端位于密封件30的通气孔35的后方,故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接近垂直。且通气孔35靠近密封件30的顶壁31设置,即通气孔35靠近储液腔14设置,气流可经过很短的路径经由通气口425、通气孔35和导气槽352进入储液腔14。且导气槽352位于侧壁32上的凸起351上,不会由于密封件30与壳体10的内壁之间缝隙较小,而影响气流进入储液腔14。可理解地,导气槽352也可位于壳体10上,只需导气槽352与密封件30上的通气孔35保持流体连通即可。
由于储液腔14与雾化腔23保持气流连通,雾化腔23内的气流能够在负压差驱动下进入储液腔14内,从而减缓或消除储液腔14内的负压,液体基质也能顺畅地进入第二导液元件24和第三导液元件25,进而传递给第一导液元件21,达到平衡雾化组件20的雾化速率和导液速率的目的。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示例,上述导气槽352具有毛细槽结构,优选的导气槽352具有0.1至0.6毫米的宽度或深度。合适尺寸的毛细槽结构可以允许空气能够经槽内通过从而进入储液腔14,同时也能够提高液体基质与毛细槽的壁接触的分子张力,从而最大限度地阻止储液腔14内的液体基质进入导气槽352内。
为了进一步提升整个雾化器100的密封性能,密封件30的密封套基本覆盖住支架40的支撑部42外表面,且向下延伸至支架40与壳体10的固定卡扣431的上端,且在通气孔35的下侧设置有两层密封凸缘 36,以便于进一步与壳体10内壁面之间形成紧密贴合,防止液体从密封件30的侧壁32与壳体10之间的缝隙向下渗漏。
支架40的端盖41贯穿设置有正负极电极柱50,正负极电极柱位于进气口70两侧,正负极电极柱50通过导线与加热元件22的两端进行连接。具体地,在支架40的支撑部42底端面上还设置有供固定导线的导线孔51,正负极导线孔51沿壳体10纵向延伸至正负电极柱50的固定端部,以便于导线与正负极电极柱70进行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有用于存储液体基质的储液腔及与所述储液腔基本隔离的雾化腔;
雾化组件,至少部分定位于所述雾化腔中,用于雾化所述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从而释放到所述雾化腔;以及
密封件,包括顶壁以及至少部分沿所述壳体纵向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的至少部分围绕所述雾化腔;
其中,所述雾化腔和所述储液腔之间具有用于引导所述雾化腔内的空气进入所述储液腔中的导气通道,所述导气通道的至少一部分被界定在所述侧壁的外表面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通道包括贯穿于所述侧壁的外表面与内表面之间的通气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靠近所述顶壁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密封件的支架;所述支架上设置有通气口,所述通气口连通所述雾化腔与所述通气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口正对所述通气孔设置。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通道包括位于所述侧壁的外表面上的导气槽;所述导气槽的一端与所述通气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储液腔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槽自所述通气孔延伸到所述顶壁。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槽包括从所述通气孔分流至所述储液腔的第一导气槽和第二导气槽。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侧壁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凸起,所述导气通道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所述凸起上。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侧壁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凸起,所述导气槽于所述凸起的表面上延伸。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靠近所述顶壁设置。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套设于所述支架外,并与所述支架共同界定形成所述雾化腔。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包括导液元件,以及围绕所述导液元件至少部分表面的加热元件。
14.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以及为所述雾化器提供电驱动的电源装置。
CN202121605107.0U 2021-07-15 2021-07-15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Active CN2161472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05107.0U CN216147226U (zh) 2021-07-15 2021-07-15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05107.0U CN216147226U (zh) 2021-07-15 2021-07-15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47226U true CN216147226U (zh) 2022-04-01

Family

ID=80836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05107.0U Active CN216147226U (zh) 2021-07-15 2021-07-15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472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684779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1109664B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6147257U (zh) 雾化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551344U (zh) 电磁线圈、雾化结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5075476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雾化组件
CN214962605U (zh) 雾化腔设于雾化芯内底部的雾化器
CN215958369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EP3906792B1 (en) Electronic atomizing device and atomizer thereof
CN215347028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2852492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气溶胶电子吸入器
CN112931972A (zh) 雾化芯的内底部设有雾化腔的雾化器
CN115413828A (zh) 雾化结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6147226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354593U (zh) 加热器、雾化器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4431802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5958327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5670015A (zh) 多通道供液的电子加热雾化装置
CN115336801A (zh) 一种雾化器及其电子雾化装置
CN112617286A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其供电组件
CN115590249A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20360094U (zh) 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245677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8784242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551322U (zh) 雾化结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354612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Shenzhen Yumi Technology Co.,Ltd.

Assignor: SHENZHEN FIRST UNION TECHNOLOGY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2980010279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tomizer and aerosol generation devic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401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2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