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58327U -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58327U
CN215958327U CN202120935855.9U CN202120935855U CN215958327U CN 215958327 U CN215958327 U CN 215958327U CN 202120935855 U CN202120935855 U CN 202120935855U CN 215958327 U CN215958327 U CN 2159583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omizer
seal
aerosol
rib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93585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公维锋
徐中立
李永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93585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583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583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583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ecial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布了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雾化器包括壳体,壳体内具有储液腔;固定支架,安装于所述壳体内部;雾化组件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支架上,所述雾化组件可将液体基质雾化形成气溶胶;密封件设置在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雾化组件之间;密封件具有至少一个嵌合部,固定支架包括自一表面凹陷形成的配合部;以上雾化器,所述密封件通过所述嵌合部收容在所述配合部内从而与所述固定支架稳定结合。

Description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气溶胶生成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雾化器和电源装置两部分,雾化器内部通常包括硬质固定件与软质密封件,两者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密封固定结构。
由于软质密封件与硬质固定件在组装过程中,容易变形,且结合处容易存在缝隙,造成漏油,且人工组装费时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雾化器内的硬质固定件和软质密封件组装困难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用于存储液体基质的储液腔;固定支架,安装于所述壳体内部;雾化组件,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支架上;所述雾化组件可将液体基质雾化形成气溶胶;密封件,设置在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雾化组件之间;所述密封件上具有至少一个嵌合部,所述固定支架包括自一表面凹陷形成的配合部,所述密封件通过所述嵌合部收容在所述配合部内从而与所述固定支架稳定结合。
优选地,以上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支架包括至少部分收容所述雾化组件的容纳腔,所述密封件通过二次注塑模制成型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
优选地,以上技术方案中,所述密封件包括围绕所述雾化组件设置的侧壁,以及连接于所述侧壁的上端壁;所述至少一个嵌合部位于所述侧壁和或所述上端壁上。
优选地,以上技术方案中,所述嵌合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密封件侧壁上的至少一条凸棱,所述凸棱沿所述壳体纵向延伸。
优选地,以上技术方案中,所述配合部包括与所述凸棱相配合的至少一个凹槽。
优选地,以上技术方案中,所述密封件还包括位于所述密封件侧壁上的外包部。
优选地,以上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包部周向围绕所述固定支架的底端设置。
优选地,以上技术方案中,所述嵌合部包括设置于所述上端壁上的至少一条凸筋。
优选地,以上技术方案中,所述凸筋于所述上端壁上横向延伸。
优选地,以上技术方案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位于所述固定支架和所述储液腔之间的密封套,所述密封套模制成型于所述固定支架的外表面上。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以上所述的雾化器以及为所述雾化器提供电驱动的电源装置。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以上雾化器的密封件通过嵌合部收容在固定支架的配合部内,从而与固定支架稳定结合。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立体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剖面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侧向剖面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一个视角的爆炸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另一个视角的爆炸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支架的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支架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密封件的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密封件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11是本申请提供的固定支架与密封件二次注塑成型后的立体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端盖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需要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水平、竖直等)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所述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所述的“设置”、“设置于”、“设于”可以是直接设于,也可以是间接设于。
另外,本申请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本申请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参考图1和图2所示,包括雾化器100和电源装置200。雾化器100内存储有液体基质并可将液体基质雾化形成气溶胶,电源装置200为雾化器100提供电源驱动。雾化器100与电源装置200可固定连接,也可进行可分离式连接。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雾化器100与电源装置200进行可分离式连接。壳体10的侧壁上设置有卡扣13,雾化器100通过卡扣13与电源装置200形成稳固连接。电源装置200沿纵向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201可收容雾化器100的至少部分表面,第二部分202可容纳电池、控制模块、充电模块等其他构成电源装置的部件。
参考图2和图6所示,雾化器100包括纵向延伸的壳体10,以及至少部分覆盖壳体10表面的吸嘴11。吸嘴11端部具有供气溶胶输出至雾化器100外部的吸嘴口110。壳体10沿纵向可分为两段,分别为第一段壳体101和第二段壳体102。吸嘴11套设在第一段壳体101上,第一段壳体101部分外表面上设置有凸起1011,吸嘴11对应位置上设置有与该凸起1011相匹配的浅口凹槽,两者进行固定连接。进一步地,位于凸起1011的下方,第二段壳体102的上端还套设有密封圈16,使得吸嘴11固定在壳体10外表面,两者保持密封连接。第二段壳体102具有中空内腔1021,可固定安装雾化器100的其它部件。
第一段壳体101有部分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一曲面103,第一曲面103自端部延伸至第二段壳体102内腔中。第一曲面103沿纵向可分为两部分,第一曲面第一部分1031于第一段壳体101表面处形成凹槽,第一曲面第二部分1032延伸至第二段壳体102内腔中。第二段壳体102由第二曲面104围合而成,第二曲面104至少部分表面覆盖在第一曲面103的上方,且第二曲面104的曲率小于第一曲面104的曲率,第一曲面的第二部分1032和第二曲面102共同界定形成供气溶胶输出的第一出气通道141,第一曲面的第一部分1031和吸嘴11共同界定形成供气溶胶输出的第二出气通道142,第一出气通道141和第二出气通道142沿壳体10纵向连通。第二出气通道142与吸嘴口110相连通。第二段壳体102至少部分内腔1021形成存储液体基质的储液腔12,储液腔12与第一出气通道141被第一曲面103纵向隔开。
第二段壳体102内固定安装有可将液体基质雾化形成气溶胶的雾化组件40,以及固定安装雾化组件40的固定支架20。参考图4和图8所示,固定支架20固定安装在储液腔12的下方,具有朝向储液腔12设置的导流部21,导流部21的内壁围合形成与储液腔12进行流体连通的导流腔211。导流部21与第一曲面103接触的部分表面向内凹陷,形成凹陷部22,凹陷部22与第一曲面的第二部分1032部分外表面形成横向抵接。参考图5所示,导流腔211沿垂直于壳体10轴向的截面与储液腔12沿垂直于壳体10轴向的截面形状相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壳体10是扁形,第一曲面103向内凹陷,对应的截面形状为不规则环形,当壳体10和第一曲面103的形状发生改变时,对应的截面形状会随之调整。
为了增强密封性能,在导流部21的上端外壁面上套设有密封套15,密封套15靠近储液腔12设置,优选为柔性硅胶材质制备,使得导流部21与壳体10内壁之间形成密封连接。由于导流部21部分表面向内凹陷,对应的密封套15具有环形凹陷部151。进一步地,为了防止液体基质向下渗漏,固定支架20的外壁面上横向设置有多个毛细凹槽201,该毛细凹槽可进一步阻止液体基质向下渗漏,形成层层密封结构。
固定支架20还包括可容纳雾化组件40至的容纳部23,容纳部23上形成可容纳雾化组件40至少部分表面的第一容纳腔231。固定支架20还包括分隔导流腔211和容纳腔231的分隔部24。第一曲面103向第二段壳体的内腔1021中纵向延伸,止于分隔部24的上端面241上。且分隔部24上设置有与导流腔211相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一导液孔242。具体地,分隔部24上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导液孔242。
雾化组件40包括多孔体41以及对多孔体41吸取的液体基质进行加热的加热元件42。多孔体41可由多孔陶瓷、多孔玻璃陶瓷、多孔玻璃等硬质毛细结构制成。多孔可吸收液体基质。在本申请中优选为多孔陶瓷材料,一般由骨料、粘结剂及造孔剂等组分,高温烧结形成,其内部具有大量彼此连通并与材料表面连通的孔隙结构,液体基质可经多孔体表面渗入内部,被加热元件42雾化形成气溶胶。加热元件42可为发热涂层、发热片或发热网。其中,发热涂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磁感应发热涂料和红外感应发热涂料等。发热片或发热网嵌入固定在多孔体表面。在申请中,发热元件优选采用通过具有导电性的原材料粉末与印刷助剂混合成浆料后于印刷后烧结的方式形成在多孔体表面40上,具有雾化效率高、热量损失少、防干烧或大大的减少干烧等效果。该加热元件4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采用不锈钢、镍铬合金、铁铬铝合金、金属钛等材质。
多孔体41的形状被构造成在实施例中可大致呈块状结构,其顶面大致呈H型,左右侧面大致呈U型,前后侧面和底面为方型,中间形成一个贯穿槽411,该贯穿槽411可用于暂存液体基质,提高液体基质在多孔体41内部的扩散速度。多孔体41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需求改变,不限于具体形状。贯穿槽411的底壁表面形成吸液面,发热元件42成型于底面上,底面成为雾化面412。
容纳部23和雾化组件40之间还设置有密封件30,密封件30优选为柔性硅胶材质制备,使得容纳部22与雾化组件40之间形成密封固定连接。参考图9至图11所示,密封件30包括围绕多孔体41设置的侧壁302,以及连接于侧壁上的上端壁301。该固定支架20与密封件30通过二次注塑热熔成一体,且密封件3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嵌合部31,固定支架20上设置有与该嵌合部31相配合的配合部26,该嵌合部31填充所述配合部26,使得固定支架20与密封件30在二次注塑过程中形成稳定结合。具体地,该嵌合部31可以沿着壳体10纵向设置于侧壁302的表面上,更进一步地可以设置于侧壁302左右侧边上,形成对称设置的两条凸棱311,分别为第一凸棱3111和第二凸棱3112。第一凸棱3111和第二凸棱3112沿着壳体10纵向延伸,且凸棱311具有向上延伸的尖锥部,方便胶位填充。容纳部23两侧内壁上具有与该凸棱311相配合的至少一个凹槽261,当该凸棱31沿纵向延伸为锥形时,凹槽261也为锥形。且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2611,以及第二凹槽2612。二次注塑成型过程中,先将固定支架20注塑完成,液态硅胶在填充型腔的过程中,沿着壳体10纵向填充形成侧壁302,且第一凸棱3111和第二凸棱3112分别嵌入第一凹槽2611和第二凹槽2612内,使得密封件30与固定支架20纵向结合的更加稳定。
更进一步地,该嵌合部31包括沿着壳体10短轴方向延伸的至少一条凸筋312,该凸筋312位于上端壁301上。更具体地,上端壁301上设置有第一凸筋3121,该第一凸筋3121在整个上端壁301上横向延伸,与壳体10短轴方向相互平行。上端壁301上还设置有至少部分与第一凸筋3121相平行的第二凸筋3122,由于分隔部24与凹陷部22相对的位置向内凹陷,对应地第二凸筋3122与凹陷部22对应的位置具有弯曲段3123。第一凸筋3121和第二凸筋3122分别位于第二导液孔32两侧。分隔部24的下表面上设置有与第一凸筋3121相配合的第三凹槽2621,以及与第二凸筋3122相匹配的第四凹槽2622。二次注塑成型过程中,固定支架20先注塑完成,液态硅胶在填充型腔的过程中,沿着壳体10短轴方向填充形成上端壁301,且第一凸筋3121和第二凸筋3122分别嵌入第三凹槽2621和第四凹槽2622内,使得密封件30与固定支架20横向结合的更加紧密。
位于密封件侧壁302底端上还设置有外包部313,外包部313大致周向围绕容纳部23。外包部313大致周向围绕整个侧壁302端部设置,避开第一凸棱3111和第二凸棱3112,分成三段。容纳部23的端部壁厚减薄,在二次注塑成型的过程中,沿着壳体10纵向填充形成侧壁302的过程中,液态硅胶围绕容纳部23的内侧进行填充,由于端部壁厚较薄,液态硅胶从内向外包围容纳部23的端部,形成外包部313,以使得密封件30与固定支架20端面结合地更为稳定,便于脱膜。可理解地,当固定支架20与密封件30进行人工装配时候,该外包部313也可以进行组装定向,便于两者之间的固定结合。
密封套15、密封件30以及固定支架20三者可通过二次注塑形成一个整体。先将固定支架20注塑完成,再在固定支架20的内部注塑形成密封件30,以及在固定支架20的引流部21外注塑形成密封套15。由于密封件30的结构较为复杂,在密封件30的侧壁302和、或上端壁30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嵌合部31,固定支架20上对应设置配合部26,使得液态硅胶在二次注塑与固定支架20成型结合的过程中,沿着壳体10的纵向、横向嵌合部31与配合部26形成更深入的嵌套,两者之间进行稳定结合,避免结合不牢固。更进一步地,由于设置了物理嵌合部31,在二次注塑成型过程中,不需要设置较大的注塑压力,也可以完成结合,提升了模具的使用寿命。
密封件30的侧壁302围合形成容纳雾化组件40至少部分表面的第二容纳腔32,为了便于对多孔体41进行密封固定,密封件30内表面具有与多孔体41的边缘形状匹配的且闭合成环的第三凸筋33,多孔体41的外表面可直接与第三凸筋33抵接,与密封件30形成紧密接触。
参考图4至图8所示,导流部21的导流腔211与储液腔12接触并进行流体连通,分隔部24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两个第一导液孔242,密封件30的上端壁301与侧壁302共同界定形成两个第二导液孔33,且两个第二导液孔34与第一导液孔242相对设置,且大小形状相同,以增强导液能力。储液腔12内的液体基质可经导流腔211、第一导液孔242、第二导液孔34进入多孔体的贯通槽411内。由于导流部21直接设置为敞口的导流腔211,导流面明显增大,可大大提高液体基质的传递效率。第一导液孔242、第二导液孔33的数量和形状可根据具体结构进行调整,在此不做限定。
容纳部23的至少部分外壁面间断设置,形成一个敞开的第一缺口25,该第一缺口25靠近第一曲面103设置。密封件30的对应位置外壁面也间断设置,形成与第一缺口25形状相同的第二缺口35。第一缺口25至少部分纵向延伸并终止于分隔部24,并与第一出气通道141纵向连通。雾化面412形成的气溶胶可直接进入第一缺口25,经第一缺口25沿壳体10纵向进入第一出气通道141。由于固定支架20上设置的第一缺口25直接与第一出气通道141纵向连通,不需要沿着固定支架20表面再绕行,雾化面412上形成的气溶胶可经较短的气流路径进入第一出气通道141,且第一出气通道141和第二出气通道142与壳体10纵向近乎平行设置,整个气溶胶输出的路径距离较短,不容易形成冷凝液。优选地,可在第一曲面103的内壁面上设置可缓存液体的毛细凹槽或遮挡部,进一步阻挡冷凝液经吸嘴口110输出至雾化器100外部。
整个固定支架20和密封件30上只需设计单独的进液孔,不需要进一步设计与出气通道14连通的出气孔,简化了固定支架30和密封件30的结构,同时固定支架20和密封件30以及固定于导流部21上的密封套15可通过液态硅胶注塑一体成型,方便安装,简化了整个雾化器100的结构设计,以及安装工序。
参考图4、图5、图6和图12所示,壳体10与吸嘴口110相背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端盖50,端盖50的底端可覆盖壳体10的敞口。端盖50包括主体部51和设置在主体部51两侧的支撑臂52。主体部51外壁面上设置有与壳体10相固定的卡扣511,位于卡扣511的上方套设有密封圈16,通过卡扣511和密封圈16可与将端盖50密封固定于壳体10内。两侧的支持臂52上均设置有缺口521,固定支架的容纳部23的两侧外壁面向外凸起形成卡扣233,端盖50与固定支架20通过两侧的缺口521和卡扣233进行固定连接。
端盖50的主体部51上设置有两个电极柱孔513,电极60可固定安装于电极柱孔513内,并纵向延伸至与雾化面413上的发热元件42进行连接。雾化器100与电源装置200通过各自的电极60进行电性连接。
壳体10内还设置有供外部空气进入的进气件53。进气件53可单独设置,也可设置于端盖50上,在此不做限定。优选地,进气件53设置于两个电极柱孔513之间,由主体部51的至少部分内侧壁纵向向上延伸至与密封件30的部分内表面横向抵接。进一步地,进气件53的顶端面凸出设置超出端盖主体部51的顶端面,密封件30的部分内壁面向内凹陷,形成一个浅口凹陷部36。该凹陷部36可容纳进气件53的至少部分表面。
主体部51的内壁面围合形成缓存区514,缓存区514与多孔体41的雾化面412相对设置。雾化面412与端盖的主体部51界定形成雾化腔43,雾化腔43内的气溶胶遇冷形成的冷凝液可储存于缓存区514内。进气件53包括两个进气孔531,外部空气可从该进气孔531直接进入雾化腔43内。为了防止冷凝液从进气孔531处泄漏,进气孔531朝向密封件30的凹陷部38设置,且进气孔531垂直于壳体10纵向的投影面与雾化面412垂直于壳体10纵向的投影面互不重叠。自进气件531的顶端面向下设置有弧形的导流斜面532,该导流斜面532朝向缓存区514设置,进气孔531附近的冷凝液可沿着该导流斜面532进入缓存区514。两个进气孔531位于导流斜面532上,液体很难沿着进气孔531周围的表面进入进气孔531内。进气件53的部分壁面向内凹陷,形成导流槽533,导流槽533与导流斜面532依次连通,液体基质沿着导流斜面532直接进入导流槽533流入缓存区514内。
进一步地,进气件53设置在多孔体41的一侧,固定支架20供气溶胶输出的第一缺口25设置在多孔体41的另一侧面,形成一侧进气,另一侧出气,冷热气流分区输送,减少了冷凝液的形成,提升了雾化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用于存储液体基质的储液腔;
固定支架,安装于所述壳体内部;
雾化组件,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支架上;所述雾化组件可将液体基质雾化形成气溶胶;
密封件,设置在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雾化组件之间;
所述密封件具有至少一个嵌合部,所述固定支架包括自一表面凹陷形成的配合部,所述密封件通过所述嵌合部收容在所述配合部内从而与所述固定支架稳定结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包括至少部分收容所述雾化组件的容纳腔,所述密封件通过二次注塑模制成型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包括围绕所述雾化组件设置的侧壁,以及连接于所述侧壁的上端壁;所述至少一个嵌合部位于所述侧壁和/或所述上端壁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合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密封件侧壁上的至少一条凸棱,所述凸棱沿所述壳体纵向延伸。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部包括与所述凸棱相配合的至少一个凹槽。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还包括位于所述密封件侧壁上的外包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包部周向围绕所述固定支架的底端设置。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合部包括设置于所述上端壁上的至少一条凸筋。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筋于所述上端壁上横向延伸。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还包括位于所述固定支架和所述储液腔之间的密封套,所述密封套模制成型于所述固定支架的外表面上。
11.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以及为所述雾化器提供电驱动的电源装置。
CN202120935855.9U 2021-05-05 2021-05-05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Active CN2159583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35855.9U CN215958327U (zh) 2021-05-05 2021-05-05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35855.9U CN215958327U (zh) 2021-05-05 2021-05-05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58327U true CN215958327U (zh) 2022-03-08

Family

ID=80574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935855.9U Active CN215958327U (zh) 2021-05-05 2021-05-05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5832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33280A1 (zh) * 2021-05-05 2022-11-10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33280A1 (zh) * 2021-05-05 2022-11-10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347068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4629861U (zh) 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6147257U (zh) 雾化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4594164U (zh) 雾化芯组件、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4629864U (zh) 雾化芯组件、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4629863U (zh) 雾化芯支撑组件、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5075498U (zh) 雾化器密封组件、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5958369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1379632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3639660U (zh) 电子烟及其雾化器
CN215958327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2814261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4962605U (zh) 雾化腔设于雾化芯内底部的雾化器
CN216019105U (zh) 雾化芯、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8354593U (zh) 加热器、雾化器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5958314U (zh) 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4759135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7826755U (zh) 防渗漏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5299654A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5958370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3142662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雾化组件
CN217771508U (zh) 一种雾化组件、雾化器以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6147226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20192185U (zh) 雾化组件及气溶胶形成装置
CN220557415U (zh) 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Shenzhen Yumi Technology Co.,Ltd.

Assignor: SHENZHEN FIRST UNION TECHNOLOGY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2980010279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tomizer and aerosol generation devic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308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20712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