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44294U - 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44294U
CN217444294U CN202221291170.6U CN202221291170U CN217444294U CN 217444294 U CN217444294 U CN 217444294U CN 202221291170 U CN202221291170 U CN 202221291170U CN 217444294 U CN217444294 U CN 2174442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or
direct current
voltage direct
main positive
cha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9117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朝升
侯范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Cii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ianyu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ianyu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ianyu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9117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442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442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442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一种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包括一主正接触器,具有接触器壳体;主正接触器的正极输入触点和负极输出触点的一部分分别伸出于接触器壳体;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还包括:一预充继电器,位于接触器壳体内,一端与主正接触器的负极输出触点连接;一预充电阻,嵌设于接触器壳体上,一端与预充继电器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与主正接触器的正极输入触点连接。本实用新型将原有的独立的预充继电器和预充电阻集成于主正接触器中,可很好的适应于紧凑型和微型电动汽车对集成化、空间利用率和成本需求。

Description

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
背景技术
新能源电动汽车的三大核心部件为电池、电机、电控,其中针对电池包电能的输出与充入电路控制,行业内普遍采用电池包开断单元(BDU)的形式来实现。如图1所示,电池包开断单元中一般包括主正接触器K1、主负接触器K2、预充继电器K3、预充电阻R1、保险丝、电流传感器CT1、高低压连接器以及相关连接铜排。预充电阻R1、预充继电器K3并联在主正连接器K1两端,其工作时的上电逻辑为:主负接触器K2闭合,然后闭合预充继电器K3,进行预充过程,大约持续300ms后,闭合主正接触器K1,然后再断开预充继电器K3,此时整个上电过程完成。作为电池包开断单元的主要器件中,主正连接器K1、预充继电器K3和预充电阻R1都还是零散的独立个体,而且是新能源动力电池包内不可或缺的核心零部件。
随着动力电池包技术的发展,对于电池包的集成化、空间利用率、成本控制等等,均有较大的改进,其中尤其对于紧凑型和微型电动汽车,取消BDU控制单元是一种趋势,取而代之的是将各个零部件直接安装在电池包内,一方面有利于动力电池内部结构件的灵活布置,增强内部空间利用率,另一方面取消了集成的BDU壳体,在成本上也会有相应的优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电池包开断单元无法适应紧凑型和微型电动汽车对集成化、空间利用率和成本需求的技术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
一种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包括一主正接触器,具有接触器壳体;
所述主正接触器的正极输入触点和负极输出触点的一部分分别伸出于所述接触器壳体;
所述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还包括:
一预充继电器,位于所述接触器壳体内,一端与所述主正接触器的负极输出触点连接;
一预充电阻,嵌设于所述接触器壳体上,一端与所述预充继电器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主正接触器的正极输入触点连接。
本实用新型将原有的独立的预充继电器和预充电阻集成于主正接触器中,形成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使得接触器内部兼容预充功能,即扩宽了接触器的使用范围,又降低了用户的布线及连接工作,用户仅需连接正极输入触点和负极输出触点即可,大大降低了各零部件之间连接点的功率损耗。本实用新型的集成化设计,还大大降低了应用空间,很好的适应于紧凑型和微型电动汽车对集成化、空间利用率和成本需求。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接触器壳体挖设有容纳腔,所述预充电阻嵌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接触器壳体具有弧形壳面,所述容纳腔位于所述弧形壳面上,所述容纳腔的横截面为弧形结构;
所述预充电阻为横截面为弧形的弧形电阻,所述弧形电阻作为所述弧形壳面的一部分嵌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弧形电阻的横截面弧度与所述容纳腔的横截面弧度一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预充电阻表面采用灌封胶密封。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还包括:
一低压驱动插件,位于所述接触器壳体上,经所述接触器壳体内的驱动电路板分别连接所述主正接触器、所述预充继电器的低压驱动端。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低压驱动插件为从所述接触器壳体内伸出于所述接触器壳体外的两个接插件。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接触器壳体上还设有:
一保护罩,罩设在所述低压驱动插件外,顶面为敞开的开口,侧面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位于所述低压驱动插件外侧。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主正接触器与所述预充继电器、所述预充电阻之间的连接采用铜排连接;
所述预充继电器与所述预充电阻之间的连接采用铜排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接触器壳体底部设置有安装脚,所述安装脚上挖设有若干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采用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使得接触器兼容预充功能,高度集成化设计,有利于小型化、轻量化,用户仅需连接正极输入触点和负极输出触点即可,降低了用户的布线及连接工作,大大降低了各零部件之间连接点的功率损耗。本实用新型适应于紧凑型和微型电动汽车对集成化、空间利用率和成本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电池包开断单元的一种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主视图;
图4为图2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至图4,一种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包括主正接触器K1、预充继电器K3和预充电阻R1。
主正接触器K1具有接触器壳体100。主正接触器K1的正极输入触点K11和负极输出触点K12的一部分分别伸出于接触器壳体100。正极输入触点K11和负极输出触点K12的一部分伸出于接触器壳体100,另一部分依然位于接触器壳体100内以便于内部元器件的接线。如图2中所示,正极输入触点K11和负极输出触点K12的顶部分别伸出于接触器壳体100,底部分别位于接触器壳体100内。在正极输入触点K11和负极输出触点K12之间可以采用固定在接触器壳体100上的绝缘隔板110隔开。
预充继电器K3位于接触器壳体100内,预充继电器K3的一端与主正接触器K1的负极输出触点K12连接,预充继电器K3的另一端与预充电阻R1的一端连接。预充继电器K3的一端与主正接触器K1的负极输出触点K12连接时,是与负极输出触点K12中位于接触器壳体100内的一部分电连接。
预充电阻R1嵌设于接触器壳体100上,预充电阻R1的一端与预充继电器K3的另一端连接,预充电阻R1的另一端与主正接触器K1的正极输入触点K11连接。预充电阻R1的另一端与主正接触器K1的正极输入触点K11连接时,是与正极输入触点K11中位于接触器壳体100内的一部分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将原有的独立的预充继电器K3和预充电阻R1集成于主正接触器K1中,形成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使得接触器内部兼容预充功能,即扩宽了接触器的使用范围,又降低了用户的布线及连接工作,用户仅需连接正极输入触点和负极输出触点即可,大大降低了各零部件之间连接点的功率损耗。本实用新型的集成化设计,还大大降低了应用空间,很好的适应于紧凑型和微型电动汽车对集成化、空间利用率和成本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器壳体100挖设有容纳腔,预充电阻R1嵌设于容纳腔内。由于接触器壳体100具有一定的厚度,为了减少接触器壳体100内部空间,将预充电阻R1直接嵌设在接触器壳体100的容纳腔内,可以大大减少接触器壳体100的集成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器壳体100具有弧形壳面,容纳腔位于弧形壳面上。容纳腔的横截面为弧形结构;预充电阻R1为横截面为弧形的弧形电阻,弧形电阻作为弧形壳面的一部分嵌设于容纳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弧形电阻的横截面弧度与容纳腔的横截面弧度一致。以便于弧形电阻较好的嵌设在容纳腔内,且可与弧形壳面具有一致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预充电阻R1表面采用灌封胶密封。灌封胶在弧形电阻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均进行灌胶密封。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还包括低压驱动插件200,低压驱动插件200位于接触器壳体100上,低压驱动插件200经接触器壳体100内的驱动电路板分别连接主正接触器K1、预充继电器K3的低压驱动端。通过低压驱动插件200可以外接外部驱动电路,以对接触器壳体100内的主正接触器K1、预充继电器K3的线圈部分进行低压驱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低压驱动插件200为从接触器壳体100内伸出于接触器壳体100外的两个接插件。以便于方便插拔。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器壳体100上还设有保护罩120,保护罩120设在低压驱动插件200外,保护罩120的顶面为敞开的开口,保护罩120的侧面设置有连接孔,连接孔位于低压驱动插件200外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正接触器K1与预充继电器K3、预充电阻R1之间的连接采用铜排连接;预充继电器K3与预充电阻R1之间的连接采用铜排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器壳体100底部设置有安装脚130,安装脚130上挖设有若干安装孔。以安装本实用新型的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包括一主正接触器,具有接触器壳体;
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正接触器的正极输入触点和负极输出触点的一部分分别伸出于所述接触器壳体;
所述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还包括:
一预充继电器,位于所述接触器壳体内,一端与所述主正接触器的负极输出触点连接;
一预充电阻,嵌设于所述接触器壳体上,一端与所述预充继电器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主正接触器的正极输入触点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器壳体挖设有容纳腔,所述预充电阻嵌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器壳体具有弧形壳面,所述容纳腔位于所述弧形壳面上,所述容纳腔的横截面为弧形结构;
所述预充电阻为横截面为弧形的弧形电阻,所述弧形电阻作为所述弧形壳面的一部分嵌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电阻的横截面弧度与所述容纳腔的横截面弧度一致。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充电阻表面采用灌封胶密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还包括:
一低压驱动插件,位于所述接触器壳体上,经所述接触器壳体内的驱动电路板分别连接所述主正接触器、所述预充继电器的低压驱动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驱动插件为从所述接触器壳体内伸出于所述接触器壳体外的两个接插件。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器壳体上还设有:
一保护罩,罩设在所述低压驱动插件外,顶面为敞开的开口,侧面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位于所述低压驱动插件外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正接触器与所述预充继电器、所述预充电阻之间的连接采用铜排连接;
所述预充继电器与所述预充电阻之间的连接采用铜排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器壳体底部设置有安装脚,所述安装脚上挖设有若干安装孔。
CN202221291170.6U 2022-05-27 2022-05-27 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 Active CN2174442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91170.6U CN217444294U (zh) 2022-05-27 2022-05-27 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91170.6U CN217444294U (zh) 2022-05-27 2022-05-27 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44294U true CN217444294U (zh) 2022-09-16

Family

ID=83221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91170.6U Active CN217444294U (zh) 2022-05-27 2022-05-27 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442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651426U (zh) 一种接触器
CN215989120U (zh) 方形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0984802U (zh) 电池包结构及车辆
CN217444294U (zh) 集成式高压直流接触器
CN103187584B (zh) 蓄电池组
CN112838333A (zh) 一种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和汽车
CN211404613U (zh) 电池及具有该电池的电子装置
CN210839411U (zh) 滤波器模块、电机控制器以及电机控制器总成
CN202957335U (zh) 拥有电池管理系统模块的蓄电池
CN211195876U (zh) 配电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1017532U (zh) 一种电动汽车bdu快速插拔装置
CN210404781U (zh) 一种新型带移动电源功能的车载充电器
CN102569681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201918461U (zh) 一种电池组模块
CN201946698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216872082U (zh) 一种bdu负极模块
CN217691304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包
CN219740949U (zh) 一种高低压定制pdu装置
CN211654869U (zh) 电池及具有该电池的用电装置
CN212258713U (zh) 电控电机的一体化集成电驱
CN220172246U (zh) 单体电池、电池包和车辆
CN217435944U (zh) 电动摩托车
CN216145557U (zh) 一种多极可拼接的接触器
CN220382363U (zh) 连接器、配电装置、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8300171U (zh) 一种电芯模组装置及电动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221

Address after: 1058 Xiaoyun Road, Baoshan District, Shanghai, 201900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CII ELECTRONIC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200443 room 620, No. 7, Lane 878, No. 128 Memorial Road, Baoshan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Jianyu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