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41804U - 空调器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41804U
CN217441804U CN202121466363.6U CN202121466363U CN217441804U CN 217441804 U CN217441804 U CN 217441804U CN 202121466363 U CN202121466363 U CN 202121466363U CN 217441804 U CN217441804 U CN 2174418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door unit
outlet
heat exchanger
treatment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6636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宝臣
张家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6636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418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418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418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机壳,机壳设置有前出风口;换热器,换热器设置于机壳内;第一风机组件,第一风机组件设置于机壳内且位于换热器的后侧,第一风机组件与前出风口相对应;空气处理装置,空气处理装置设置于机壳内且位于换热器的下方,空气处理装置为新风装置和/或净化装置;混风装置,混风装置设置于机壳内且位于换热器的前侧,混风装置的一端与空气处理装置相连通且另一端设置有与前出风口相对应的混风出口。新风或者室内风能够与换热后的室内空气完全混合,从而中和空调器室内机吹出的气体温度,避免出风温度偏高或偏低,提高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舒适度。

Description

空调器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空调器室内机通常包括机壳、换热器、第一风机组件和新风风机,空调器室内机通过换热器对室内空气进行换热,再经过出风口将换热后的气体吹向室内,以实现对室内温度的调节。但是相关技术中的空调器室内机存在吹出的制热风温度偏高以及制冷风温度偏低的问题,进而使出风的舒适性较低,用户体验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可以提高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舒适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设置有前出风口;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机壳内;第一风机组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后侧,所述第一风机组件与所述前出风口相对应;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下方,所述空气处理装置为新风装置和/或净化装置;混风装置,所述混风装置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前侧,所述混风装置的一端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相连通且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前出风口相对应的混风出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新风或者室内风能够与换热后的室内空气完全混合,从而中和空调器室内机吹出的气体温度,避免出风温度偏高或偏低,提高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舒适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壳包括:上机壳、下机壳和隔板,所述上机壳设置于所述下机壳的上方,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上机壳和所述下机壳的连接处且分隔出上腔和下腔,所述换热器、所述第一风机组件、所述混风装置设置于所述上腔,所述混风装置设置于所述下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隔板设置有通孔,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的一端设置于所述通孔,所述混风装置的一端设置于所述通孔且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的一端相对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混风装置包括:第一混风通道,所述第一混风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相连通;第二混风通道,所述第二混风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混风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混风通道呈环形,所述第二混风通道围绕在所述前出风口的外周区域且设置有所述混风出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混风通道竖直设置且到所述机壳两侧的距离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混风通道的内周设置有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呈截头锥体状且朝向前中侧导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道件,所述第一风道件设置有第一风口,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前出风口相对设置;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件内;第一轴流风扇,所述第一轴流风扇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件内且与所述第一电机传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蜗壳;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设置于所述蜗壳内;离心风扇,所述离心风扇设置于所述蜗壳内;净化模块,所述净化模块设置于所述蜗壳;和/或新风管,所述新风管与所述蜗壳相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第二风机组件,所述第二风机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风机组件的下方,所述机壳设置有侧出风口,所述第二风机组件于所述侧出风口相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包括:第二风道件,所述第二风道件设置有第二风口,所述第二风口与所述侧出风口相对设置;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件内;第二轴流风扇,所述第二轴流风扇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件内且与所述第三电机传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爆炸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的局部示意图A。
附图标记:
100、空调器室内机;
10、机壳;11、前出风口;12、侧出风口;13、上机壳;14、下机壳;
20、第一风机组件;
30、空气处理装置;31、蜗壳;32、第二电机;33、离心风扇;
40、混风装置;41、第一混风通道;42、第二混风通道;43、导风板;
50、第二风机组件;51、第二风道件;52、第三电机;53、第二轴流风扇;
60、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附图1-图5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包括:机壳10、换热器60、第一风机组件20、空气处理装置30和混风装置40。
机壳10设置有前出风口11,机壳10内具有与前出风口11连通的混风区域,换热器60设于机壳10内,第一风机组件20设于机壳10内。
如图2和图3所示,空调器室内机100还包括:空气处理装置30,空气处理装置30设置于机壳10的下方,空气处理装置30可以为新风装置或净化装置。也就是说,在空调器室内机100内还设置有空气处理装置30,空气处理装置30可以吸附空气中的微小颗粒,从而可以避免固体杂质和一些有害物质进入到室内,危害用户的身体健康。而且,空气处理装置30吸附空气中的微小颗粒后,可以避免杂质附着在风道内部,这样可以避免缩短风道的使用寿命。其中,空气处理装置30可以为HEPA(高效空气过滤器)滤网。并且,空气处理装置30可以为新风装置,或者空气处理装置30可以为净化装置,又或者空气处理装置30还可以为新风装置以及净化装置。
并且,机壳10设有前出风口11,机壳10内具有与前出风口11连通的混风区域,换热器60设于机壳10内,第一风机组件20机壳10内,其中,第一风机组件20用于将室内空气导向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内部,并经换热器60换热后通过前出风口11吹向室内。
其中,混风装置40设置于机壳10内,混风装置40的一端与空气处理装置30相连通,并且另一端设置于前出风口11,混风装置40的另一端对应围绕在前出风口11的外周区域,并且设置有与前出风口11相连通的混风出口。也就是说,混风装置40的混风出口和前出风口11分离,这样设置,不但可以达到混风的效果,而且在空调器室内机100打开或关闭混风模式后,混风装置40均不会影响换热器60换热后的风通过前出风口11,从而使换热器60换热后的风的出风效果更好,提升换热器60换热后的风的出风效率。如此,空气从进风口进入到空调器室内机100后先通过空气处理装置30,其中,空气处理装置30可以先将室内风或新风中的杂质祛除后再将干净的风输送到混风装置40处,混风装置40将室内风或者新风与换热器60处的风混合后通过前出风口11输送到室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空气处理装置30导入新风或者室内风,新风或者室内风能够沿机壳10吹出至混风出口处,同时,室内空气经过换热器60换热后经过第一风机组件20的加速后吹向混风区域,换热后的室内空气为制冷风或者制热风,新风或者室内风与换热后的室内空气在混风区域混合后,再通过前出风口11吹向室内。如此,新风或者室内风能够与换热后的室内空气完全混合,从而中和空调器室内机100吹出的气体温度,避免出风温度偏高或偏低,提高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出风舒适度,而且,混风区域设于机壳10内部,这样可以保证新风或者室内风与换热后的室内空气先在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内部进行混合再吹出,使新风或者室内风与换热后的室内空气混合更加均匀。
由此,新风或者室内风能够与换热后的室内空气完全混合,从而中和空调器室内机100吹出的气体温度,避免出风温度偏高或偏低,提高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出风舒适度。
如图所示,机壳10包括:上机壳13、下机壳14和隔板,上机壳13设置于下机壳14的上方,隔板设置于上机壳13和下机壳14的连接处,并且分隔出上腔和下腔,换热器60、第一风机组件20、混风装置40设置于上腔,混风装置40设置于下腔。也就是说,隔板将机壳10分为上机壳13和下机壳14,将换热器60、第一风机组件20、混风装置40设置在上机壳13和隔板形成的上腔内,以及将混风装置40设置在下机壳14和隔板形成的下腔内,即,上腔和下腔分隔开,从而使得上腔和下腔之间不会互相影响,即第一风机组件20在运行时不会与空气处理装置30之间发生干涉。
此外,隔板设置有通孔,空气处理装置30的一端设置于通孔,混风装置40的一端设置于通孔,并且混风装置40与空气处理装置30的一端相对设置。也就是说,上腔和下腔之间通过通孔实现通风。具体地,空气处理装置30输送的新风或室内风可以穿过通孔,并且进入到混风装置40内。
其中,如图2-图4所示,混风装置40包括:第一混风通道41和第二混风通道42,第一混风通道41的一端与空气处理装置30相连通,第二混风通道42的一端与第二混风通道42相连通,第二混风通道42呈环形,第二混风通道42围绕在前出风口11的外周区域,而且第二混风通道42设置有混风出口。将第一混风通道41的一端与空气处理装置30相连通,这样空气处理装置30排出的风可以进入到第一混风通道41,而第二混风通道42的一端与第二混风通道42相连通,又第二混风通道42设置有混风出口,这样空气处理装置30排出的风可以从第一混风通道41进入到第二混风通道42,并且从混风出口排出。第二混风通道42呈环形,而且第二混风通道42围绕在前出风口11的外周区域,这样设置可以使混风装置40的出风分布于前出风口11的外周区域,如此可以增大混风装置40的出风范围,而且这样也便于混风装置40的出风与换热器60换热后的风混合,从而使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出风温度更加均匀和适宜,进而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参照图2所示,第一混风通道41竖直设置,并且第一混风通道41到机壳10两侧的距离相同。如此设置,将第一混风通道41竖直设置,使得第二混风通道42与空气处理装置30之间的距离最短,从而可以避免空气处理装置30吹出的风的损耗,从而使得风从前出风口11吹出时可以实现远距离送风。以及,第一混风通道41到机壳10两侧的距离相同,也就是说,第一混风通道41竖直设置于机壳10的中心处,如此设置可以合理利用机壳10内的空间,方便第一混风通道41的布置,以及方便第一混风通道41与空气处理装置30连通。
此外,如图5所示,第二混风通道42的内周设置有导风板43,导风板43呈截头锥体状且朝向前中侧导风。导风板43呈截头锥体可以对新风或者室内风起到导向作用,导风板43的远离换热器60的一段的横截面积设置的较小,这样可以使新风或者室内风流通至混风出口处时更加集中,这样可以进一步地实现空调器室内机100的远距离送风。此外,导风板43在靠近换热器60的方向上,导风板43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这样使新风或者室内风流入导风板43时的风速较低,噪音较小,并且由混风出口吹出时更加柔和。
其中,第一风机组件20包括:第一风道件、第一电机和第一轴流风扇,第一风道件设置有第一风口,第一风口与前出风口11相对设置,第一电机设置于第一风道件内,第一轴流风扇设置于第一风道件内,并且与第一电机传动连接。也就是说,第一电机和第一轴流风扇构成轴流风机,轴流风机的中心轴线和前出风口11的中心轴线重合。由此,室内空气经轴流风机导入空调器室内机100,并经过换热器60换热后,可以直接从前出风口11吹出,且能够避免机壳10阻挡轴流风机出风,减小出风损失,进一步提高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出风效果。其中,第一风机组件20吹出的风可以直接通过前出风口11吹出。
此外,如图4所示,空气处理装置30包括:蜗壳31、第二电机32、离心风扇33、净化模块和新风管,第二电机32设置于蜗壳31内,离心风扇33设置于蜗壳31内,净化模块设置于蜗壳31,新风管与蜗壳31相连通。其中,空气处理装置30包括第二电机32和离心风扇33构成的离心风机,离心风机位于轴流风机的下方,离心风机可以沿其周向出风,出风面积更大,通过蜗壳31可以对离心风机的出风方向进行调控,进而实现第二风机的多角度出风。其中,净化模块设置于蜗壳31内,从而使得净化模块可以对新风或者室内风进行净化。
根据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空气处理装置30还可以包括新风管,新风管可以与蜗壳31连接,即空气处理装置30可以从室外抽取新风,从而可以提升室内空气的新鲜度,使得用户在使用时更加舒适。
此外,控制器可以控制第二电机32的转速来控制空调器室内机100产生的噪音。例如,第一风机组件20具有多个档位,根据档位可确定各档位的第一电机的出风速度及送风距离,以及对应确定第一电机各档位噪音。以及,空气处理装置30具有多个档位,根据档位可确定各档位的第二电机32的转速,并且可以确定空气处理装置30各档位在混风出口处的出风速度,以及对前出风口11各档位的送风距离贡献,同时确定空气处理装置30的各档位噪音。如此,通过控制器的运行调控,根据第一风机组件与空气处理装置30各档位噪音匹配,既保证用户在使用空调器室内机100时的声音听感体验,即使得空调器室内机100产生的噪音不超过2db,又可以做到气流增速实现远距送风的效果,实现房间大空间温度均匀调节的效果。
如4所示,空调器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二风机组件50,第二风机组件50设置于第一风机组件20的下方,机壳10设置有侧出风口12,第二风机组件50于侧出风口12相对应。如此,在第二风机组件50设置于第一风机的下方,第二风机也可以使用,从而使得空调器室内机100能够在上中多个位置实现出风,使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出风面积更大。其中,第二风机组件50引导气流从侧出风口12出风,且第二风机的出风较为集中,能够在机壳10的侧出风口12处实现集中出风,实现远距离环抱的送风效果,进而可以避免冷风向前直吹,增加空调器室内机100的使用舒适性。也就是说,第一风机组件20将风从前出风口11处吹出,第二风机组件50将风从侧出风口12处吹出。
参照图4所示,第二风机组件50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二风机组件50在上机壳13的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如此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空调器室内机100的侧出风口12的出风面积和出风速度。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第二风机组件50包括:第二风道件51、第三电机52和第二轴流风扇53,第二风道件51设置有第二风口,第二风口与侧出风口12相对设置,第三电机52设置于第二风道件51内,第二轴流风扇53设置于第二风道件51内且与第三电机52传动连接。其中,第一风道件和第二风道件51沿上机壳13的上下方向依次排列,并且,第一风道件和第二风道件51均可以单独导风,避免了气流相互干涉,导风更为平顺。以及,第二风机组件50的第三电机52和第二轴流风扇53构成轴流风机。
以及,参照图4所示,当第二风机组件50为两个时,上方的第二风机组件50设于上方的第二风道件51内,下方的第二风机组件50设于下方的第二风道件51内,上方的第二风道件51与侧出风口12连通,下方的第二风道件51分别与侧出风口12和下出风口连通。上方的第二风机组件50能够从空调器室内机100的中部出风,上方的第二风机组件50能够从空调器室内机100的下部出风,且上方的第二风机组件50和下方的第二风机组件50的出风较为集中,能够在机壳10的侧出风口12实现集中出风,实现远距离环抱的送风效果。同时,下方的第二风机组件50还可以从下出风口出风,进一步增加了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出风风量。由此,空调器室内机100能够在上中下多个位置实现出风,使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出风面积更大。且在空调器室内机100处于制热模式时,可以从下出风口出风,从而使热风由下至上的移动,使室内下方也能够获得良好热风的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包含本申请中空调室外机的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设置有前出风口;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机壳内;
第一风机组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后侧,所述第一风机组件与所述前出风口相对应;
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下方,所述空气处理装置为新风装置和/或净化装置;
混风装置,所述混风装置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前侧,所述混风装置的一端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相连通且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前出风口相对应的混风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上机壳、下机壳和隔板,所述上机壳设置于所述下机壳的上方,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上机壳和所述下机壳的连接处且分隔出上腔和下腔,所述换热器、所述第一风机组件、所述混风装置设置于所述上腔,所述混风装置设置于所述下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设置有通孔,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的一端设置于所述通孔,所述混风装置的一端设置于所述通孔且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的一端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混风装置包括:
第一混风通道,所述第一混风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相连通;
第二混风通道,所述第二混风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混风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混风通道呈环形,所述第二混风通道围绕在所述前出风口的外周区域且设置有所述混风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混风通道竖直设置且到所述机壳两侧的距离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混风通道的内周设置有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呈截头锥体状且朝向前中侧导风。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包括:
第一风道件,所述第一风道件设置有第一风口,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前出风口相对设置;
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件内;
第一轴流风扇,所述第一轴流风扇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件内且与所述第一电机传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蜗壳;
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设置于所述蜗壳内;
离心风扇,所述离心风扇设置于所述蜗壳内;
净化模块,所述净化模块设置于所述蜗壳;和/或
新风管,所述新风管与所述蜗壳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风机组件,所述第二风机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风机组件的下方,所述机壳设置有侧出风口,所述第二风机组件于所述侧出风口相对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包括:
第二风道件,所述第二风道件设置有第二风口,所述第二风口与所述侧出风口相对设置;
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件内;
第二轴流风扇,所述第二轴流风扇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件内且与所述第三电机传动连接。
CN202121466363.6U 2021-06-28 2021-06-28 空调器室内机 Active CN2174418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66363.6U CN217441804U (zh) 2021-06-28 2021-06-28 空调器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66363.6U CN217441804U (zh) 2021-06-28 2021-06-28 空调器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41804U true CN217441804U (zh) 2022-09-16

Family

ID=832088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66363.6U Active CN217441804U (zh) 2021-06-28 2021-06-28 空调器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418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60617A (zh) 厨房空气调节系统
CN216976964U (zh) 空气净化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001903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5570995B (zh) 换气空调器
CN21744180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2870005U (zh) 挂式空调器的室内机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2869976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286997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3542655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8936486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697693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76540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76541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209812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286996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72366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21666157U (zh) 柜式空调器
CN21572366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3300239U (zh) 空调器
CN21576542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76540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20374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286998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715173U (zh) 空调器
CN213300261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