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35941U - 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35941U
CN217435941U CN202221383036.9U CN202221383036U CN217435941U CN 217435941 U CN217435941 U CN 217435941U CN 202221383036 U CN202221383036 U CN 202221383036U CN 217435941 U CN217435941 U CN 2174359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tio
equal
area
headlamp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8303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亚红
何刚
袁晨旭
彭红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38303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359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359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359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包括:照明组件,包括设置在车架前侧的第一大灯和第二大灯,第一大灯设置在第二大灯的左侧;全地形车还包括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投影平面,第一大灯和第二大灯均包括第一位置灯和转向灯,第一位置灯至少部分设置在转向灯的上侧;第一位置灯沿前后方向在投影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面,第一大灯或第二大灯沿前后方向在投影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面,第二投影面的面积和第一投影面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6.1且小于等于1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防止当转向灯的亮度过高时,对后方车辆上的司机产生炫目;防止当转向灯的亮度过低,降低全地形车的识别度,从而影响全地形车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全地形车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在普通车辆难以机动的地形上行走自如。全地形车的车型具有多种用途,且不受道路条件的限制,因此,对于全地形车在转向时的识别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
全地形车在转向时主要通过转向灯来提高识别性和安全性。现有技术中,全地形车的转向灯均采用间歇闪烁的形式。当转向灯的亮度过高,会对后方车辆上的司机产生炫目,当转向灯的亮度过低,会降低全地形车的识别度,从而影响全地形车的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提高车辆识别性和安全性的全地形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车身覆盖件,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行走组件,行走组件包括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悬架组件,第一行走轮通过悬架组件连接车架,第二行走轮也通过悬架组件连接车架;照明组件,照明组件至少部分设置车身覆盖件中,照明组件包括设置在车架前侧的第一大灯和第二大灯,第一大灯设置在第二大灯的左侧;全地形车还包括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投影平面,第一大灯和第二大灯均包括第一位置灯和转向灯,第一位置灯至少部分设置在转向灯的上侧;第一位置灯沿前后方向在投影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面,第一大灯或第二大灯沿前后方向在投影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面,第二投影面的面积和第一投影面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6.1且小于等于11.4。
进一步地,第二投影面的面积和第一投影面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6.9且小于等于10.5。
进一步地,转向灯沿前后方向在投影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三投影面,第一投影面的面积和第三投影面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6.7且小于等于12.6。
进一步地,第一投影面的面积和第三投影面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7.7且小于等于11.6。
进一步地,第二投影面的面积和第三投影面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58.7且小于等于109.1。
进一步地,第二投影面的面积和第三投影面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67.1且小于等于100.8。
进一步地,第一大灯和第二大灯还包括第一透光件和第二透光件,第一透光件设置在第二透光件的前侧。
进一步地,第一透光件沿前后方向的长度为第一厚度,第一大灯或第二大灯沿前后方向的长度为第二厚度,第二厚度和第一厚度的比值大于等于4.6且小于等8.6。
进一步地,第二厚度和第一厚度的比值大于等于5.2且小于等8。
进一步地,第二透光件沿前后方向的长度为第三厚度,第三厚度和第一厚度的长度之和为第四厚度,第二厚度和第四厚度的比值大于等于3.6且小于等6.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地形车可以通过第二位置灯提高全地形车的识别性和安全性,可以通过设置转向灯在第一大灯中的布置空间的大小,即转向灯在第一大灯中的大小,来对转向灯的亮度进行调节,从而防止当转向灯的亮度过高时,对后方车辆上的司机产生炫目;防止当转向灯的亮度过低,降低全地形车的识别度,从而影响全地形车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照明组件和行走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B-B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全地形车的第一大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6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所示,全地形车100包括车架11、行走组件12、悬架组件13、动力组件14、鞍座组件15、车身覆盖件16、传动组件17和照明组件18。悬架组件13用于连接车架11和行走组件12。行走组件12包括第一行走轮121和第二行走轮122,第一行走轮121通过悬架组件13连接车架11,第二行走轮122通过悬架组件13连接车架11,行走组件12用于全地形车100的运动。动力组件14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用于提供动力至全地形车100。鞍座组件15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可供使用者和/或乘客的骑乘。车身覆盖件16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传动组件17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传动组件17至少部分连接行走组件12且至少部分连接动力组件14,用于传递动力组件14的动力至行走组件12,从而驱动行走组件12。照明组件18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照明组件18还至少部分设置在车身覆盖件16中。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定义了如图1所示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下侧。
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照明组件18包括设置在全地形车100的前侧。照明组件18包括第一大灯181、第二大灯182和第一位置灯183。第一大灯181至少部分设置在车身覆盖件16上,第二大灯182也至少部分设置在车身覆盖件16上,且第一大灯181设置在第二大灯182的左侧。第一位置灯183至少部分设置在车身覆盖件16上,第一位置灯183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大灯181和第二大灯182之间。第一位置灯183和第一大灯181前后错落布置,第一位置灯183和第二大灯182前后错落布置。具体的,第一大灯181、第二大灯182和第一位置灯183设置在全地形车100的前侧,且第一大灯181和第二大灯182关于全地形车100基本对称设置,第一位置灯183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大灯181的前侧,第一位置灯183还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大灯182的前侧。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沿全地形车100的左右方向,第一大灯181的最左端和第二大灯182的最右端之间的距离为L1,第一位置灯183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为L2。全地形车100沿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为L3。第一大灯181和第一位置灯183在左右方向上的间距为L4,第二大灯182和第一位置灯183在左右方向上的间距也为L4,即第一大灯181的最右端和第一位置灯183的最左端在左右方向上的间距为L4,第二大灯182的最左端和第一位置灯183的最右端在左右方向上的间距也为L4。第一大灯181和第二大灯182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均为L5。其中,L2和L1的比值大于等于0.36且小于等于0.68。L1和L3的比值大于等于0.61且小于等于1。L1和L4的比值大于等于473且小于等于880。L5和L2的比值大于等于0.32且小于等于0.61。具体的,L2和L1的比值大于等于0.41且小于等于0.63。L1和L3的比值大于等于0.7且小于等于0.99。L1和L4的比值大于等于541且小于等于812。L5和L2的比值大于等于0.37且小于等于0.57。在本实施方式中,L2和L1的比值大于等于0.46且小于等于0.58。L1和L3的比值大于等于0.79且小于等于0.97。L1和L4的比值大于等于608且小于等于744。L5和L2的比值大于等于0.42且小于等于0.52。其中,L2和L1的比值为0.52。L1和L3的比值为0.88。L1和L4的比值为676。L5和L2的比值为0.47。在本实施方式中,L4设置为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2mm。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在不影响照明组件18原有的照明效果的条件下,使第一位置灯183、第一大灯181和第二大灯182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提高照明组件18的布置空间利用率,进而提高全地形车100的空间利用率。此外,通过上述设置,还可以减少第一位置灯183和第一大灯181的距离,减小第一位置灯183和第二大灯182的距离,从而使第一位置灯183的长度最大化,进而有利于提高全地形车100的识别性和安全性。
如图2和图3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全地形车100包括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投影平面101。第一行走轮121的轴线基本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位置灯183的最上端沿前后方向在投影平面101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线,第一位置灯183的最下端沿前后方向在投影平面101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线。第一行走轮121的轴线沿前后方向在投影平面101上的投影为第三投影线。第一大灯181的最上端沿前后方向在投影平面101上的投影为第四投影线,第二大灯182的最上端沿前后方向在投影平面101上的投影和第四投影线基本重合。第一大灯181的最下端沿前后方向在投影平面101上的投影为第五投影线,第二大灯182的最下端沿前后方向在投影平面101上的投影和第五投影线基本重合。第一投影线和第二投影线之间的距离为H1,即第一位置灯183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为H1。第一投影线和第三投影线之间的距离为H2,即第一位置灯183的最上端和第一行走轮121的轴线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为H2。第三投影线和第四投影线之间的距离为H3,即第一行走轮121的轴线和第一大灯181的最上端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为H3。第四投影线和第五投影线之间的距离为H4,即第一大灯181的最上端和第一大灯181的最下端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为H4,第二大灯182的最上端和第二大灯182的最下端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也为H4。其中,H2和H1的比值大于等于9.9且小于等于18.6。H3和H1的比值大于等于10.8且小于等于20.1。H4和H3的比值大于等于0.15且小于等于0.3。具体的,H2和H1的比值大于等于11.3且小于等于17.1。H3和H1的比值大于等于12.3且小于等于18.6。H4和H3的比值大于等于0.18且小于等于0.28。在本实施方式中,H2和H1的比值大于等于12.8且小于等于15.7。H3和H1的比值大于等于13.9且小于等于17.1。H4和H3的比值大于等于0.2且小于等于0.25。其中,H2和H1的比值为14.2。H3和H1的比值为15.5。H4和H3的比值为0.23。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在第一大灯181、第二大灯182和第一位置灯183满足法规要求的情况下,使第一大灯181、第二大灯182和第一位置灯183的布置位置更加紧凑,且不影响全地形车100的其他零部件的安装或拆卸,有利于提高全地形车100的装配性和结构紧凑性。此外,通过上述设置,还可以使第一大灯181和第一位置灯183的结构更加合理,使第二大灯182和第一位置灯183的结构更加合理,便于第一位置灯183的布置,从而有利于节省全地形车100的布置空间。
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大灯181和第二大灯182的结构基本一致,此处以第一大灯181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大灯181包括第二位置灯1811和转向灯1812。沿全地形车100的上下方向,第二位置灯1811至少部分设置在转向灯1812的上侧。第一位置灯183和第二位置灯1811在左右方向上的间距为L6,即第一位置灯183的最左端和第二位置灯1811的最右端在左右方向上的间距为L6。L1和L6的比值大于等于30.8且小于等于57.4。具体的,L1和L6的比值大于等于35.2且小于等于52.9。在本实施方式中,L1和L6的比值大于等于39.6且小于等于48.6。其中,L1和L6的比值为44.1。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第一位置灯183和第二位置灯1811的距离较小,从而提高照明组件18的辨识性,进而提高全地形车100的安全性。此外,通过上述设置,还可以使照明组件18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提高照明组件18的空间利用率。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二位置灯1811沿前后方向在投影平面101的投影为第一投影面,第一大灯181沿前后方向在投影平面101的投影为第二投影面,转向灯1812沿前后方向在投影平面101的投影为第三投影面。第一投影面的面积为S1,第二投影面的面积为S2,第三投影面的面积为S3。其中,第二投影面的面积S2和第一投影面的面积S1的比值大于等于6.1且小于等于11.4。第一投影面的面积S1和第三投影面的面积S3的比值大于等于6.7且小于等于12.6。第二投影面的面积S2和第三投影面的面积S3的比值大于等于58.7且小于等于109.1。具体的,第二投影面的面积S2和第一投影面的面积S1的比值大于等于6.9且小于等于10.5。第一投影面的面积S1和第三投影面的面积S3的比值大于等于7.7且小于等于11.6。第二投影面的面积S2和第三投影面的面积S3的比值大于等于67.1且小于等于100.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投影面的面积S2和第一投影面的面积S1的比值大于等于7.8且小于等于9.6。第一投影面的面积S1和第三投影面的面积S3的比值大于等于8.6且小于等于10.6。第二投影面的面积S2和第三投影面的面积S3的比值大于等于75.5且小于等于92.4。其中,第二投影面的面积S2和第一投影面的面积S1的比值为8.7。第一投影面的面积S1和第三投影面的面积S3的比值为9.6。第二投影面的面积S2和第三投影面的面积S3的比值为83.9。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第二位置灯1811的结构更加紧凑,节省第二位置灯1811在第一大灯181中的布置空间,可以使转向灯1812的结构更加紧凑,节省转向灯1812在第一大灯181中的布置空间,从而避免第二位置灯1811和转向灯1812对第一大灯181中的其他零部件的干扰,提高第一大灯181的空间利用率,进而提高第一大灯181的结构紧凑性。此外,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通过第二位置灯1811提高全地形车100的识别性和安全性,可以通过设置转向灯1812在第一大灯181中的布置空间的大小,即转向灯1812在第一大灯181中的大小,来对转向灯1812的亮度进行调节,从而防止当转向灯1812的亮度过高时,对后方车辆上的司机产生炫目;防止当转向灯1812的亮度过低,降低全地形车100的识别度,从而影响全地形车100的安全性。
如图4和图5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大灯181还包括光源1813、第一透光件1814和第二透光件1815。其中,第一透光件1814可以是厚壁件,第二透光件1815可以是内灯罩,光源1813可以是LED灯珠。第二透光件1815中设置有扩散材料,从而提高透过第二透光件1815的光源1813的均匀性和照明效果。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第一透光件1814设置在第二透光件1815的前侧,光源1813设置在第二透光件1815的后侧。即第二透光件1815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透光件1814和光源1813之间。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通过在第一透光件1814和光源1813之间增加第二透光件1815的方式,减少第一透光件1814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从而减少第一透光件1814的重量,进而减少第一大灯181的重量,实现全地形车100的轻量化。
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第一透光件1814的厚度为第一厚度D1,即第一透光件1814的最前端和第一透光件1814的最后段之间的距离为第一厚度D1;第一大灯181的厚度为第二厚度D2,即第一大灯181的最前端和第一大灯181的最后端的距离为第二厚度D2;第二透光件1815的厚度为第三厚度D3,即第二透光件1815的最前端和第二透光件1815的最后端的距离为第三厚度D3;第一透光件1814的厚度和第二透光件1815的厚度之和为第四厚度D4,即第四厚度D4为第一厚度D1和第三厚度D3的总和。第二厚度D2和第一厚度D1的比值大于等于4.6且小于等于8.6。第二厚度D2和第三厚度D3的比值大于等于18且小于等于34。第二厚度D2和第四厚度D4的比值大于等于3.6且小于等于6.9。具体的,第二厚度D2和第一厚度D1的比值大于等于5.2且小于等于8。第二厚度D2和第三厚度D3的比值大于等于20且小于等于32。第二厚度D2和第四厚度D4的比值大于等于4.2且小于等于6.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厚度D2和第一厚度D1的比值大于等于5.9且小于等于7.3。第二厚度D2和第三厚度D3的比值大于等于23且小于等于29。第二厚度D2和第四厚度D4的比值大于等于4.7且小于等于5.8。其中,第二厚度D2和第一厚度D1的比值为6.6。第二厚度D2和第三厚度D3的比值为26。第二厚度D2和第四厚度D4的比值为5.3。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通过在第一透光件1814和光源1813之间增加第二透光件1815的方式,减少第一透光件1814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从而减少第一透光件1814的重量,进而减少第一大灯181的重量,实现全地形车100的轻量化。
如图6和图7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大灯181还包括聚光组件1816。聚光组件1816用于将光源1813的光线反射至第一透光件1814或第二透光件1815上。即当第一大灯181包括第一透光件1814时,聚光组件1816用于将光源1813的光线反射至第一透光件1814上;当第一大灯181包括第一透光件1814和第二透光件1815时,聚光组件1816用于将光源1813的光线反射至第二透光件1815上,再从第二透光件1815上发射至第一透光件1814上。具体的,聚光组件1816包括聚光器1816a和准直器1816b。第一透光件1814包括第一区域1814a和第二区域1814b。沿全地形车100的左右方向,聚光器1816a设置在准直器1816b的左侧,第一区域1814a设置在第二区域1814b的左侧。其中,第一区域1814a和第二区域1814b一体成型,第一区域1814a为照明组件18的亮区,即第一区域1814a为发光区域,第二区域1814b为照明组件18的暗区,即第二区域1814b为不发光区域。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第一区域1814a的前表面和第二区域1814b前表面构成第一透光件1814的前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区域1814b的最左端和准直器1816b的最右端之间沿左右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一距离M1,即第一区域1814a的最右端和准直器1816b的最右端之间沿左右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一距离M1。第二区域1814b沿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为第二距离M2。第一距离M1和第二距离M2的比值大于等于0.61且小于等于1。具体的,第一距离M1和第二距离M2的比值大于等于0.7且小于等于0.9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距离M1和第二距离M2的比值大于等于0.79且小于等于0.97。其中,第一距离M1和第二距离M2的比值还可以为0.88。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光源1813发射的光线通过准直器1816b反射至第二区域1814b中,从而使照明组件18的暗区接收的光线数增加,进而使照明组件18的暗区变为亮区,提高照明组件18的照明效果。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聚光器1816a的形状基本为空心圆台,准直器1816b的形状基本也为空心圆台。可以理解的,聚光器1816a的形状还可以是空心圆罩或碗型,准直器1816b的形状也还可以是空心圆罩或碗型。聚光器1816a包括第一横截面积和第二横截面积,准直器1816b包括第三横截面积和第四横截面积。其中,第一横截面积指聚光器1816a的最大横截面积,第二横截面积指聚光器1816a的最小横截面积,第三横截面积指准直器1816b的最大横截面积,第四横截面积指准直器1816b的最小横截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横截面积指聚光器1816a的出光口的横截面积,第二横截面积指聚光器1816a的入光口的横截面积;第三横截面积指准直器1816b的出光口的横截面积,第四横截面积指准直器1816b的入光口的横截面积。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横截面积和第三横截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0.49且小于等于0.92。第二横截面积和第四横截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0.25且小于等于0.47。具体的,第一横截面积和第三横截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0.56且小于等于0.85。第二横截面积和第四横截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0.28且小于等于0.4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横截面积和第三横截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0.63且小于等于0.78。第二横截面积和第四横截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0.32且小于等于0.4。其中,第一横截面积和第三横截面积的比值还可以为0.7,第二横截面积和第四横截面积的比值还可以为0.36。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通过准直器1816b将光源1813发射的光线反射至第二区域1814b中,从而使照明组件18的暗区接收的光线数增加,进而使照明组件18的暗区变为亮区,提高照明组件18的照明效果。此外,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准直器1816b至少部分围绕最右端的聚光器1816a设置,从而在实现照明组件18的暗区变为亮区的同时,减少准直器1816b的布置空间,提高第一大灯181的空间利用率。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大灯181和第二大灯182的结构基本一致,且第一大灯181和第二大灯182关于全地形车100基本对称设置,此处不再赘述。
应当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全地形车,包括:
车架;
车身覆盖件,所述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
行走组件,所述行走组件包括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
悬架组件,所述第一行走轮通过所述悬架组件连接所述车架,所述第二行走轮也通过所述悬架组件连接所述车架;
照明组件,所述照明组件至少部分设置所述车身覆盖件中,所述照明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车架前侧的第一大灯和第二大灯,所述第一大灯设置在所述第二大灯的左侧;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大灯和所述第二大灯均包括第一位置灯和转向灯,所述第一位置灯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转向灯的上侧;在一个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投影平面内,所述第一位置灯沿前后方向在所述投影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面,所述第一大灯或所述第二大灯沿前后方向在所述投影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面,所述第二投影面的面积和所述第一投影面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6.1且小于等于1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投影面的面积和所述第一投影面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6.9且小于等于10.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灯沿前后方向在所述投影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三投影面,所述第一投影面的面积和所述第三投影面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6.7且小于等于12.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投影面的面积和所述第三投影面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7.7且小于等于11.6。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投影面的面积和所述第三投影面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58.7且小于等于109.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投影面的面积和所述第三投影面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67.1且小于等于100.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大灯和所述第二大灯还包括第一透光件和第二透光件,所述第一透光件设置在所述第二透光件的前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件沿前后方向的长度为第一厚度,所述第一大灯或所述第二大灯沿前后方向的长度为第二厚度,所述第二厚度和所述第一厚度的比值大于等于4.6且小于等8.6。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厚度和所述第一厚度的比值大于等于5.2且小于等8。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光件沿前后方向的长度为第三厚度,所述第三厚度和所述第一厚度的长度之和为第四厚度,所述第二厚度和所述第四厚度的比值大于等于3.6且小于等6.9。
CN202221383036.9U 2022-05-30 2022-05-30 全地形车 Active CN2174359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83036.9U CN217435941U (zh) 2022-05-30 2022-05-30 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83036.9U CN217435941U (zh) 2022-05-30 2022-05-30 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35941U true CN217435941U (zh) 2022-09-16

Family

ID=832236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83036.9U Active CN217435941U (zh) 2022-05-30 2022-05-30 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359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56151B1 (ko) 차량용 헤드램프 및 그 제어 방법
US8057081B2 (en) Light guide for vehicle lamp assembly
US20070002571A1 (en) Adaptive lighting system for motor vehicles
EP2298605B1 (en) Motorcycle headlamp
CN1298566C (zh) 二轮机动车用前照灯
US6908207B2 (en) Apparatus for a motor vehicle, for lighting bends negotiated by the vehicle
CN101487576B (zh) 闪光灯和跨骑式车辆
EP1908629B1 (en) Headlight device and vehicle
JP6116935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前照灯装置
MX2007012027A (es) Aparato de faro delantero y vehiculo.
JPH09175268A (ja) サイド点滅ランプやサイドマーカーランプとして使用可能なサイドランプ
CN217435941U (zh) 全地形车
CN217435930U (zh) 全地形车
CN219283146U (zh) 车辆用灯具
JP4558450B2 (ja) 車両用灯火器構造
EP3746332B1 (en) Headlight assembly for two-wheeler
CN117184291A (zh) 全地形车
JP4534815B2 (ja) 車両用追加灯具の点灯制御装置
CN101672449B (zh) 机动车无影灯
JP2980280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ストップランプ配置構造
CN219530645U (zh) 车灯透镜及车灯透镜组
CN220567122U (zh) 一种辨识度高的汽车前大灯
CN215446327U (zh) 一种车用宽尺寸信号灯
CN204313180U (zh) 复合式车灯
CN212719566U (zh) 一种车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