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35565U - 车辆座椅的腰部支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座椅的腰部支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35565U
CN217435565U CN202221006711.6U CN202221006711U CN217435565U CN 217435565 U CN217435565 U CN 217435565U CN 202221006711 U CN202221006711 U CN 202221006711U CN 217435565 U CN217435565 U CN 2174355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umbar support
cushion module
lumbar
module
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0671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晓阳
邱爱军
贾记锋
卢鹏辉
杨勇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0671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355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355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355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车辆座椅的腰部支撑装置。旨在解决现有车辆座椅的平躺舒适度较低的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的腰部支撑装置包括腰部支撑结构、传动支撑组件和动力组件,传动支撑组件与坐垫模块可枢转连接,腰部支撑结构与传动支撑组件的转动侧相连,动力组件设置于坐垫模块上并设置成能够驱动传动支撑组件在支撑位置和收拢位置之间转动,传动支撑组件设置成能够通过转动至支撑位置的方式支撑腰部支撑结构的远离坐垫模块的一侧向上抬升以填充至靠背模块和坐垫模块之间的空隙处,并且还能够通过回转至收拢位置的方式使得腰部支撑结构的远离坐垫模块的一侧下降至初始位置,以便更好地提升用户平躺时的舒适度。

Description

车辆座椅的腰部支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车辆座椅的腰部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对车辆座椅的舒适度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经常具有长途驾驶需求的用户而言,无论是驾驶者,还是乘客,都需要在车辆行驶一段时间后进行休憩,以更好地保证行车安全,因此,现有车辆座椅的靠背都可以向后倾斜以供用户休息时使用,但是,在现有座椅的靠背放倒后,靠背所在的平面和坐垫所在的平面之间就会在竖直方向上产生一个台阶状的间隙,从而导致用户的腰部得不到很好的支撑,进而影响座椅的舒适度。为了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现有部分车辆厂商也对座椅的结构进行了一定调整,即,在坐垫上也设置角度调节装置,基于此,用户需要休息时就可以同时调节靠背和坐垫的倾斜角度,以便有效消除靠背和坐垫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差,但是,当整个坐垫的倾斜角度都被调整时,用户又很容易在躺着时出现向下滑落的问题,因而还是不利于用户休息。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车辆座椅的腰部支撑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现有车辆座椅的平躺舒适度较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座椅的腰部支撑装置,所述车辆座椅包括坐垫模块以及以可枢转方式连接于所述坐垫模块后端的靠背模块,所述腰部支撑装置包括腰部支撑结构、传动支撑组件和动力组件,所述腰部支撑结构设置于所述坐垫模块的后侧并靠近所述靠背模块设置,所述传动支撑组件与所述坐垫模块可枢转连接,所述腰部支撑结构与所述传动支撑组件的转动侧相连,所述动力组件设置于所述坐垫模块上并设置成能够驱动所述传动支撑组件在支撑位置和收拢位置之间转动,所述传动支撑组件设置成能够通过转动至所述支撑位置的方式支撑所述腰部支撑结构的远离所述坐垫模块的一侧向上抬升以填充至所述靠背模块和所述坐垫模块之间的空隙处,并且还能够通过回转至所述收拢位置的方式使得所述腰部支撑结构的远离所述坐垫模块的一侧下降至初始位置。
在上述腰部支撑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传动支撑组件包括第一从动连杆和驱动连杆,所述第一从动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坐垫模块枢转连接,所述第一从动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连杆枢转连接,所述驱动连杆远离所述第一从动连杆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动力组件,所述腰部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一从动连杆固定连接并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在所述腰部支撑结构向上抬升的情形下,所述动力组件通过所述驱动连杆带动所述第一从动连杆的第二端向靠近所述靠背模块的一侧转动并因此驱使所述第一从动连杆带动所述腰部支撑结构的远离所述坐垫模块的一侧向上抬升,在所述腰部支撑结构下降的情形下,所述动力组件通过所述驱动连杆带动所述第一从动连杆的第二端回转并因此驱使所述第一从动连杆带动所述腰部支撑结构的远离所述坐垫模块的一侧下降至初始位置,其中,所述第一端为所述第一从动连杆的靠近所述坐垫模块上方的一端,所述第二端为与所述第一端相反的一端。
在上述腰部支撑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传动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二从动连杆,所述第二从动连杆与所述第一从动连杆分别设置于所述腰部支撑结构的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从动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坐垫模块枢转连接,并且所述第二从动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腰部支撑结构枢转连接。
在上述腰部支撑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动力组件为直线驱动装置,所述直线驱动装置以可枢转方式连接至所述坐垫模块。
在上述腰部支撑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直线驱动装置为直线驱动电机。
在上述腰部支撑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连杆的靠近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一端设置有套筒结构,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驱动杆与所述套筒结构套设配合。
在上述腰部支撑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腰部支撑装置还包括连接架,所述连接架的一端与所述坐垫模块枢转连接,所述连接架的另一端枢转连接至所述直线驱动装置。
在上述腰部支撑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腰部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架和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的支撑部,所述支撑架的远离所述靠背模块的一侧与所述传动支撑组件的转动侧相连。
在上述腰部支撑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架为U型杆架,所述U型杆架的开口侧的杆端与所述所述传动支撑组件的转动侧相连。
在上述腰部支撑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部为铺设于所述支撑架上的支撑网架。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腰部支撑结构设置于所述坐垫模块的后侧并靠近所述靠背模块设置,所述腰部支撑装置包括腰部支撑结构、传动支撑组件和动力组件,所述传动支撑组件与所述坐垫模块可枢转连接,所述腰部支撑结构与所述传动支撑组件的转动侧相连,所述动力组件设置于所述坐垫模块上并设置成能够驱动所述传动支撑组件在支撑位置和收拢位置之间转动,所述传动支撑组件设置成能够通过转动至所述支撑位置的方式支撑所述腰部支撑结构的远离所述坐垫模块的一侧向上抬升以填充至所述靠背模块和所述坐垫模块之间的空隙处,并且还能够通过回转至所述收拢位置的方式使得所述腰部支撑结构的远离所述坐垫模块的一侧下降至初始位置。基于上述结构设置,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独立于所述坐垫模块的所述腰部支撑结构,以使所述腰部支撑结构能够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选择性地填充至所述坐垫模块和所述靠背模块之间的空隙处,这样既不会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影响座椅的正常使用,又可以在旅途休息时有效填充所述坐垫模块和所述靠背模块之间的空隙处,并且在所述坐垫模块处于水平状态时就可以使所述坐垫模块与所述靠背模块接平,以便在保证用户能够平稳躺下的基础上,还能够更好地提升用户平躺时的舒适度,进而最大程度地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组成限制。此外,图中类似的数字用以表示类似的部件,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座椅处于坐立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座椅处于平躺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腰部支撑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座椅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1、坐垫模块;111、第一固定侧壁;112、第二固定侧壁;
12、靠背模块;
13、腰部支撑装置;131、腰部支撑结构;1311、支撑架;1312、支撑部;1321、第一从动连杆;1322、驱动连杆;13221、套筒结构;1323、第二从动连杆;133、动力组件;134、连接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例如,本实用新型不对所述腰部支撑装置的具体应用对象作任何限制,所述腰部支撑装置可以用于轿车、商务车,也可以用于客车、卡车,可以用于燃油车、电动车,也可以用于油电混合动力汽车,这都不是限制性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自行设定。这种具体应用对象的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方位术语如“前”、“前端”、“后”和“后端”等均是以部件安装至车辆上的情形下,以车辆的前后方向为基准。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相连”也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参阅图1至4,如图1至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座椅包括坐垫模块11以及以可枢转方式连接于坐垫模块11后端的靠背模块1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坐垫模块11和靠背模块12的具体结构以及坐垫模块11和靠背模块12之间实现可枢转连接的具体方式作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腰部支撑装置13包括腰部支撑结构131、传动支撑组件和动力组件133,腰部支撑结构131设置于坐垫模块11的后侧并靠近靠背模块12设置,在腰部支撑结构131的后部抬升时能够抵靠至用户的腰部,从而有效提升用户平躺时的舒适度。另外,所述传动支撑组件与坐垫模块11可枢转连接,腰部支撑结构131与所述传动支撑组件的转动侧相连。当然,本实用新型不对腰部支撑结构131的具体结构和设置位置作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只要腰部支撑结构131的后部抬起时能够填充至坐垫模块11和靠背模块12之间的空隙处,以使坐垫模块11和靠背模块12的连接处能够接平即可。
作为腰部支撑结构131的一种优选设置方式,如图1和2所示,腰部支撑结构131包括支撑架1311和设置于支撑架1311上的支撑部1312,并且支撑架1311的远离靠背模块12的一侧(即车辆座椅的前侧)与所述传动支撑组件的转动侧相连。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支撑架1311和支撑部1312的具体结构;例如,腰部支撑结构131可以直接采用支撑板结构。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支撑架1311为U型杆架,并且所述U型杆架的开口侧(即车辆座椅的前侧)的杆端与所述所述传动支撑组件的转动侧相连,以便所述U型杆架能够起到更好的支撑效果;当然,本实用新型不对所述U型杆架的具体设置方向和连接方式作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另外,支撑部1312为铺设于支撑架1311上的支撑网架,以便在保证其支撑效果的基础上,还能够有效提升支撑时的舒适度及其使用寿命。可以理解的是,支撑部1312显然还可以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撑网架上的发泡结构,当然,该发泡结构也可以是直接由坐垫模块11的发泡部分延伸至此,即,该发泡结构既可以是单独设置的,也可以是和坐垫模块11共用的,这并不是限制性的。
继续参阅图1至4,动力组件133设置于坐垫模块11上并设置成能够驱动所述传动支撑组件在支撑位置和收拢位置之间转动,所述传动支撑组件设置成能够通过转动至所述支撑位置的方式支撑腰部支撑结构131的远离坐垫模块11的一侧(即车辆座椅的后侧)向上抬升以填充至靠背模块12和坐垫模块11之间的空隙处(如图2中示出的状态),并且还能够通过回转至所述收拢位置的方式使得腰部支撑结构131的远离坐垫模块11的一侧下降至初始位置(如图1中示出的状态)。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支撑位置通常为能够使得腰部支撑结构131处于倾斜支撑状态的位置,所述收拢位置通常为能够使得腰部支撑结构131处于水平收纳状态的位置,当然,本实用新型不对所述支撑位置和所述收拢位置的具体位置作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
接着参阅图2-4,如图2-4所示,坐垫模块11包括分别位于其左右两侧的第一固定侧壁111和第二固定侧壁112,所述传动支撑组件包括第一从动连杆1321和驱动连杆1322,其中,第一从动连杆1321的第一端(即上端)与坐垫模块11的第一固定侧壁111枢转连接,第一从动连杆1321的第二端(即下端)与驱动连杆1322枢转连接;基于此,第一从动连杆1321形成一个摆臂结构,并且驱动连杆1322能够推动第一从动连杆1321摆动,驱动连杆1322远离第一从动连杆1321的一端连接至动力组件133,以使动力组件133能够带动驱动连杆1322移动,腰部支撑结构131与第一从动连杆1321固定连接并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以使第一从动连杆1321摆动时能够带动腰部支撑结构131转动。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所述传动支撑组件的具体结构及其与坐垫模块11的具体连接位置作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例如,所述传动支撑组件还可以仅包括一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上端与坐垫模块11枢转连接,其下端与动力组件133的输出轴枢转连接,并且其还与腰部支撑结构131固定连接。
基于上述结构设置,在腰部支撑结构131向上抬升的情形下,动力组件133通过驱动连杆1322带动第一从动连杆1321的第二端向靠近靠背模块12的一侧转动并因此驱使第一从动连杆1321带动腰部支撑结构131的远离坐垫模块11的一侧向上抬升;在腰部支撑结构131下降的情形下,动力组件133通过驱动连杆1322带动第一从动连杆1321的第二端回转并因此驱使第一从动连杆1321带动腰部支撑结构131的远离坐垫模块11的一侧下降至初始位置。
进一步地,继续参阅图2-4,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二从动连杆1323,并且第二从动连杆1323与第一从动连杆1321分别设置于腰部支撑结构131的相对的两侧(即车辆座椅的左右两侧),以便更好地保证腰部支撑结构131的支撑强度,进而有效保证平躺状态的稳定性。第二从动连杆1323的上端与坐垫模块11的第二固定侧壁112枢转连接,并且第二从动连杆1323的下端与腰部支撑结构131枢转连接,即,第二从动连杆1323也形成一个摆臂结构。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第二从动连杆1323的具体结构和连接位置作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
此外,作为一种优选设置方式,动力组件133为直线驱动装置,并且所述直线驱动装置以可枢转方式连接至坐垫模块11上,当然,这显然不是限制性的,例如,动力组件133显然还可以包括电机以及能够将转动转化为移动的传动装置,只要动力组件133能够起到推动驱动连杆1322的作用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直线驱动装置采用直线驱动电机,以便有效保证驱动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当然,上述设置方式仅是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直线驱动装置还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动力装置,例如电动气压缸等。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腰部支撑装置还包括连接架134,连接架134的一端与坐垫模块11枢转连接,连接架134的另一端枢转连接至所述直线驱动装置,即,所述直线驱动装置通过连接架134枢转连接至坐垫模块11,以便更好地提升结构的灵活性;当然,所述直线驱动装置也可以直接枢转连接至坐垫模块11上。另外,驱动连杆1322的靠近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一端(即车辆座椅的前端)设置有套筒结构13221,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驱动杆与套筒结构13221套设配合,以便有效提升驱动的稳定性以及连接的稳固性。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也不对连接架134的具体结构作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只要能够将所述直线驱动装置枢转连接至坐垫模块11上即可。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仅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座椅的腰部支撑装置,所述车辆座椅包括坐垫模块以及以可枢转方式连接于所述坐垫模块后端的靠背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腰部支撑装置包括腰部支撑结构、传动支撑组件和动力组件,所述腰部支撑结构设置于所述坐垫模块的后侧并靠近所述靠背模块设置,
所述传动支撑组件与所述坐垫模块可枢转连接,所述腰部支撑结构与所述传动支撑组件的转动侧相连,
所述动力组件设置于所述坐垫模块上并设置成能够驱动所述传动支撑组件在支撑位置和收拢位置之间转动,
所述传动支撑组件设置成能够通过转动至所述支撑位置的方式支撑所述腰部支撑结构的远离所述坐垫模块的一侧向上抬升以填充至所述靠背模块和所述坐垫模块之间的空隙处,并且还能够通过回转至所述收拢位置的方式使得所述腰部支撑结构的远离所述坐垫模块的一侧下降至初始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支撑组件包括第一从动连杆和驱动连杆,
所述第一从动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坐垫模块枢转连接,所述第一从动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连杆枢转连接,所述驱动连杆远离所述第一从动连杆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动力组件,所述腰部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一从动连杆固定连接并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
在所述腰部支撑结构向上抬升的情形下,所述动力组件通过所述驱动连杆带动所述第一从动连杆的第二端向靠近所述靠背模块的一侧转动并因此驱使所述第一从动连杆带动所述腰部支撑结构的远离所述坐垫模块的一侧向上抬升,
在所述腰部支撑结构下降的情形下,所述动力组件通过所述驱动连杆带动所述第一从动连杆的第二端回转并因此驱使所述第一从动连杆带动所述腰部支撑结构的远离所述坐垫模块的一侧下降至初始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端为所述第一从动连杆的靠近所述坐垫模块上方的一端,所述第二端为与所述第一端相反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腰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二从动连杆,
所述第二从动连杆与所述第一从动连杆分别设置于所述腰部支撑结构的相对的两侧,
所述第二从动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坐垫模块枢转连接,并且所述第二从动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腰部支撑结构枢转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腰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组件为直线驱动装置,所述直线驱动装置以可枢转方式连接至所述坐垫模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腰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驱动装置为直线驱动电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腰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连杆的靠近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一端设置有套筒结构,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驱动杆与所述套筒结构套设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腰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腰部支撑装置还包括连接架,所述连接架的一端与所述坐垫模块枢转连接,所述连接架的另一端枢转连接至所述直线驱动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腰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腰部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架和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的支撑部,所述支撑架的远离所述靠背模块的一侧与所述传动支撑组件的转动侧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腰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为U型杆架,所述U型杆架的开口侧的杆端与所述传动支撑组件的转动侧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腰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为铺设于所述支撑架上的支撑网架。
CN202221006711.6U 2022-04-27 2022-04-27 车辆座椅的腰部支撑装置 Active CN2174355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06711.6U CN217435565U (zh) 2022-04-27 2022-04-27 车辆座椅的腰部支撑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06711.6U CN217435565U (zh) 2022-04-27 2022-04-27 车辆座椅的腰部支撑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35565U true CN217435565U (zh) 2022-09-16

Family

ID=832167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06711.6U Active CN217435565U (zh) 2022-04-27 2022-04-27 车辆座椅的腰部支撑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355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14456B1 (ko) 자동차용 시트쿠션 틸팅장치
CN211335667U (zh) 座椅用的坐垫提升机构
CN209159478U (zh) 一种车用多功能座椅
CN217435565U (zh) 车辆座椅的腰部支撑装置
CN201240295Y (zh) 儿童汽车安全座椅靠背角度调整机构
CN103298649B (zh) 用于机动车辆座椅的座椅底架
CN103648840A (zh) 车辆座椅装置
CN112026944B (zh) 一种汽车驾驶室后空气弹簧u型托架结构
CN213742636U (zh) 一种车侧一体帐篷
CN211485326U (zh) 一种床体升降结构
CN211442038U (zh) 可躺平式汽车舒适座椅
CN211308311U (zh) 一种升降调节装置
CN112356746A (zh) 一种具有可变后排座椅的汽车
CN203186150U (zh) 可调式汽车座椅总成
CN202345432U (zh) 一种坐卧两用客车
CN216993998U (zh) 一种座椅调节机构、座椅及车辆
CN214607186U (zh) 一种具有可变后排座椅的汽车
CN220947670U (zh) 一种零重力汽车座椅
CN217099744U (zh) 云台式主动减震座椅及汽车
CN217048360U (zh) 一种座椅调节机构和车辆
CN212353715U (zh) 扶手升降机构及使用该扶手升降机构的汽车座椅
CN208120521U (zh) 大型罐笼用无轨式摇台
CN215752050U (zh) 汽车座椅及汽车
CN114734893A (zh) 车辆座椅
CN220096267U (zh) 一种汽车模型用中控屏幕电动伸缩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