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28002U - 逆变器、电驱动总成系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逆变器、电驱动总成系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28002U
CN217428002U CN202220729020.2U CN202220729020U CN217428002U CN 217428002 U CN217428002 U CN 217428002U CN 202220729020 U CN202220729020 U CN 202220729020U CN 217428002 U CN217428002 U CN 2174280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device
cooling portion
bracket
inverter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2902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恢伟
刘真兵
岳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aleo Automotive ePowertrain Systems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Electric Vehicle Powertrain System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Electric Vehicle Powertrain System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emens Electric Vehicle Powertrain System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2902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280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280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280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逆变器、电驱动总成系统和车辆,所述逆变器包括散热元件(4),所述散热元件(4)包括主体(40)以及设置于所述主体(40)上的多个支柱(7),所述主体(40)设置有冷却部(43),冷却剂能够流过所述冷却部(43),所述冷却部(43)在所述主体(40)的第一侧(41)具有开口(44)以使得所述冷却部(43)内的冷却剂能够与所述功率器件组件(2)接触,所述冷却部(43)在所述主体(40)的第二侧(42)具有底壁(45),所述底壁(45)通过散热部与所述电容(3)接触,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逆变器的散热元件散热性能好,组件集成度高。

Description

逆变器、电驱动总成系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逆变器以及具有该逆变器的电驱动总成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逆变器(inverter)是一种具有直流/交流转换功能的电子器件,对于应用于车辆的逆变器,其通常由车内的电池提供直流电,并将该直流电转换为三相交流电供车内电机运转,从而驱动车辆。
随着车辆驱动能力提高的要求,车内电机的功率及转矩也不断增加。相应地,逆变器也被要求输出更高的转换后的交流电,导致逆变器经常工作在很高的温度环境下。因而,需要对逆变器采取散热措施,以降低其工作温度。
此外,随着车辆集成度的提高,对逆变器组件的集成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和需求,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逆变器,以及具有该逆变器的电驱动总成系统和车辆,其由于采取了如下技术特征而解决了上述问题,并带来其他技术效果。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逆变器,包括功率器件组件和电容,所述逆变器还包括:散热元件,包括主体以及设置于所述主体上的多个支柱,其中,所述主体包括第一侧和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所述多个支柱被配置为从所述主体的第一侧向外延伸;其中,所述主体设置有冷却部,冷却剂能够流过所述冷却部,所述冷却部在所述主体的第一侧具有开口以使得所述冷却部内的冷却剂能够与所述功率器件组件接触,所述冷却部在所述主体的第二侧具有底壁,所述底壁通过散热部与所述电容接触。
根据以上特征,散热元件夹在功率器件组件和电容之间,实现双侧散热,在减小安装尺寸的同时提高了散热效率。散热元件设置有冷却剂能够流过的冷却部,与冷却部接触的功率器件组件以及与冷却部的底壁通过散热部接触的电容形成良好的热交换,从而将功率器件组件和电容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通过冷却剂带走,进而降低工作时的温度,确保功率器件组件和电容的电气可靠性。这种双侧散热的设置,既提高了散热效率,又能够提高系统的集成度。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逆变器还包括:支架,配置为支撑电路板组件,其中,所述多个支柱至少沿所述冷却部的周边分布并且支撑所述支架,其中,所述功率器件组件设置在所述主体和所述支架之间。
根据以上特征,散热元件主体通过支柱与支架连接,具有良好的支撑强度。同时,支柱支撑形成的安装空间也有助于散热元件和功率器件组件容纳在其中,结构紧凑且强度高。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多个支柱的每个朝向所述支架的顶部具有安装孔,所述支架通过所述安装孔固定于所述多个支柱上方。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架为金属支架,并且所述支架设置有多个安装柱,所述安装柱的面向所述电路板组件的顶部具有内置螺纹的螺孔,所述电路板组件通过螺钉固定至所述支架。
根据以上特征,金属支架可以提供对电路板组件的机械支撑和电气屏蔽,并且支架设置多个安装柱有助于电路板组件集成地安装至支架上,便于系统的集成化。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功率器件组件面向所述开口设置有多个散热特征部,所述多个散热特征部延伸至所述开口内与所述冷却部内的冷却剂接触。
根据以上特征,设置散热特征部可以提高热交换区域的面积,从而提高散热效率。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功率器件组件流体密封地安装至所述主体的第一侧以密封所述冷却部,其中,在所述冷却部面向所述功率器件组件的开口周围设置有密封圈。
根据以上特征,可以实现冷却部和功率器件组件之间的密封连接,防止冷却剂泄漏至其他部件。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电容通过汇流条与所述功率器件组件电连接。
根据以上特征,可以减少布线及精简装配空间,提高系统集成度。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散热元件、所述功率器件组件、所述电容、所述电路板组件以及所述支架组装成整体以安装至外部壳体内。
根据以上特征,散热元件、功率器件组件、电容、支架、电路板组件构成了逆变器装配体组件,提高了逆变器的内部部件的集成度,从而精简装配空间,便于安装装配以及后续的销售、拆卸和维修。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冷却部设置有进入口和排出口,所述进入口与外部壳体的供冷却剂流入的入口流体连通,所述排出口与外部壳体的供冷却剂流出的出口流体连通。
根据以上特征,冷却部设置进入口和排出口可以直接与外部壳体的相应入口和出口流体连通,从而可以通过外部壳体的入口和出口实现冷却剂的循环,甚至可以与电驱动总成系统的冷却系统集成到一起,减少了散热部件数量,提升了整体的散热效率。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散热部包括散热垫或散热胶。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功率器件组件包括功率器件以及用于驱动和控制所述功率器件的功率控制电路板组件。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驱动总成系统,所述电驱动总成系统包括如前所述的逆变器。
又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前所述的电驱动总成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逆变器的散热元件采用双侧散热,一侧通过冷却部与功率器件组件接触,另一侧通过散热部与电容接触,散热性能好。此外,散热元件通过支柱与支架连接,系统具有很好的强度和抗振性。相较于传统的逆变器散热装置,本实用新型的逆变器的散热结构集成度高、散热性能好、机械强度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的逆变器的立体图,其中省略了外部壳体、支架及电路板组件;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的逆变器的剖视图;
图3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的散热元件的立体图,其示出了散热元件主体的第一侧;
图3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的散热元件的立体图,其示出了散热元件主体的第二侧;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的散热元件与电容组装后的示意图;
图5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的散热元件与功率器件组装后的示意图;
图5B示出了图5A沿线A-A的剖视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的功率器件组件的立体图,其示出了散热特征部。
附图标记列表
1 外部壳体
2 功率器件组件
21 功率器件
22 功率控制电路板组件
3 电容
31 汇流条
32 凸片
4 散热元件
40 主体
41 第一侧
42 第二侧
43 冷却部
431 进入口
432 排出口
44 开口
45 底壁
5 支架
6 电路板组件
7、7’ 支柱
8 安装孔
9 散热特征部
10 密封圈
11 入口
12 出口
13 安装柱
14 螺孔
15 直流输入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得本公开的技术方案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文中将结合本公开具体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必然表示数量限制。“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逆变器采取的散热措施通常包括设置散热元件以将散热元件的内部器件的热量散出。逆变器的传统散热元件系统结构例如包括入口、出口以及与入口和出口流体连通的冷却通道,散热元件固定在逆变器的外部壳体内并与其他部件分开。由于散热元件的冷却部分占据中心空间,其他部分和其他器件只能固定在外部壳体的边缘。例如,用于控制的电路板组件在外部壳体中的固定不良导致抗振性较差。此外,由于散热元件系统的集成度较低,且散热元件内部元件布置方式和空间利用不合理,导致组装过程占用空间大,人工成本高。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的用于逆变器的散热结构。该逆变器的散热元件结构紧凑、集成度高、散热性能优异。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根据本公开内容的逆变器的优选实施方式。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的逆变器的立体图,其中省略了外部壳体、支架及电路板组件。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的逆变器的剖视图。图3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的散热元件的立体图,其示出了散热元件主体的第一侧。图3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的散热元件的立体图,其示出了散热元件主体的第二侧。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的散热元件与电容组装后的示意图。图5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的散热元件与功率器件组件组装后的示意图。图5B示出了图5A沿线A-A的剖视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的功率器件组件的立体图,其示出了散热特征部。
与附图所展示的实施例相比,本公开保护范围内的可行实施方案可以具有更少的部件、具有附图未展示的其他部件、不同的部件、不同地布置的部件或不同连接的部件等。此外,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理念的情况下,附图中两个或更多个部件可以在单个部件中实现,或者附图中所示的单个部件可以实现为多个分开的部件。
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的一些附图相应地简化或省略了本领域常用的部件,例如外部壳体、支架、电路板组件以及其他部件。这些省略或简化的部件不影响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公开的内容。
如图1至图6所示,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的逆变器包括外部壳体1、功率器件组件2、电容3、散热元件4、支架5和电路板组件6。功率器件组件2、电容3、散热元件4、支架5和电路板组件6均容纳在外部壳体1内,并且散热元件4设置在功率器件组件2和电容3之间。支架5支撑电路板组件6。电容3通过散热部与散热元件4的底壁45接触,且通过汇流条31与功率器件组件2电连接。这些部件的详细布置将在下文详细描述。
作为示例,本公开的逆变器能够实现车载应用,其通常包括外部壳体、散热元件、功率器件组件、电容以及控制电路组件,散热元件的冷却部分占据外部壳体中心的主要空间,功率器件组件、电容以及其他外围控制和驱动电路组件安装并容纳在外部壳体内的其他位置,这些部件的相对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具体地,例如,电容通过诸如螺钉之类的紧固件安装至外部壳体的底部,功率器件组件以及其他控制电路组件围绕散热元件布置在外部壳体内的空间内,电容通过汇流条与车载电池的正负极电连接,并且在后续装配时可以与功率器件组件的直流输入端电连接在一起并与车载电池的正负极电连接。然而,外部壳体不是必须的,功率器件组件2、电容3、散热元件4、支架5和电路板组件6可以组装成单元组件作为原始设备或售后部件来交付。
如图2所示,功率器件组件2可以示例性地包括功率器件21以及用于驱动和控制功率器件21的功率控制电路板组件22。功率器件21和功率控制电路板组件22之间通过螺钉实现机械连接,通过压接工艺的针脚实现电气连接。功率控制电路板组件22通常安装在功率器件21上。可选地,如果功率控制电路板组件22面积过大,其可以直接和外部壳体1连接固定,以获得更稳固的支撑。
功率器件21可以是用作电子开关的半导体装置,例如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本公开还可以扩展到其他半导体装置,包括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晶体管(MOSFET),并且特别地包括GaN或SiC MOSFET等半导体装置。逆变器电耦合在车辆的电池组和电机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将来自电池组的直流电改变为三相交流电。
功率控制电路板组件22例如可以包括驱动单元,其包括IGBT驱动芯片、高压采样、主动放电、被动放电等电路。本公开并不以此为限,功率控制电路板组件22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或减少相应的电路,只要能实现功率驱动功率器件21的功能即可。
具体地,机械连接方面,电容3通过诸如螺钉之类的紧固件固定到外部壳体1,例如,通过从电容3侧面向外凸出的凸片32安装至外部壳体1。替代地,电容3也可以固定在散热元件4上。电气连接方面,汇流条31与功率器件21的直流输入端子15和铜排(未示出,其连接到车载电池的正负极)通过螺钉压配合到一起,从而将电容3和功率器件21电连接,并一起与车载电池的正负极或直流电压源电连接。汇流条31可以设置在电容3的同一侧,其主要是为了在后续装配时可以与功率器件21的直流输入端子15就近电连接,以减少布线及精简装配空间。替代地,汇流条31也可以分散分布在电容3的周围。
支架5与电路板组件6连接,例如通过螺钉连接,并支撑电路板组件6。如图2所示,支架5设置有多个安装柱13,安装柱13的顶部具有螺孔,电路板组件6通过螺孔螺钉连接到支架5。
支架5可以例如为金属支架,用于提供对电路板组件6的机械支撑和电气屏蔽。
支架5可以例如是板的形式,多个安装柱13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支架5的上表面,或者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以下描述中,散热元件4的材料包括铝合金,或者散热元件4可以由铝合金制成。本公开并不以此为限,散热元件4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例如铜、铜合金、不锈钢等。
电路板组件(PCBA)6主要包括电路板及设置在电路板上的控制单元,包括主控MCU、相电流采样、旋转变压器(resolver)采样等电路。本公开并不以此为限,电路板组件6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或减少相应的电路,只要能实现控制功能即可。
参见图3A至3B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散热元件4可以包括主体40,主体40包括第一侧41和与第一侧41相反的第二侧42。主体40设置有供冷却剂流过的冷却部43,冷却部43在主体40的第一侧41具有开口44以使得冷却部43内的冷却剂能够与功率器件组件2接触,冷却部43在主体40的第二侧42具有底壁45,底壁45通过散热部(图中未示出)与电容3接触。功率器件组件2设置在主体40和支架5之间。
由此,与冷却部43接触的功率器件组件2以及与冷却部43的底壁45过散热部接触的电容3形成良好的热交换,从而将功率器件组件2和电容3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通过冷却剂带走,进而降低工作时的温度。
散热部例如可以包括散热垫或散热胶,有助于电容与散热元件之间的散热。散热垫或散热胶填充底壁45与电容3之间的间隙,有利于底壁45与电容3之间的充分热接触。散热垫可以例如由具有良好导热率的硅酮材料制成,例如包括氧化铝粉剂的硅酮材料,散热胶可以例如是以有机硅胶为主体,添加填充料、导热材料等高分子材料形成的硅胶。由此,散热元件4可以实现双侧散热,散热性能好。
冷却部43的周围设置有多个螺孔14。功率器件组件2,具体是功率器件21,通过螺孔14连接至散热元件4的主体40。冷却部43可以设置有进入口431和排出口432,外部壳体1具有供冷却剂流入的入口11和供冷却剂流出的出口12,入口11与进入口431流体连通,出口12与排出口432流体连通。
示例性地,冷却部43可具有大致矩形的凹部的形式,以容纳冷却剂,此时,开口44位于所述凹部的敞开端。进入口431和排出口432可设置在凹部的两个相对的短边处。
例如,散热元件4的主体40可以通过铸造成型,并且冷却部43可以由机加工形成。冷却部43可以加工成图3A所示的开口44,并且其两侧还加工有进入口431和排出口432,进入口431、开口44和排出口432之间可以形成流体连通。例如,散热元件4,具体是主体40,可以通过诸如螺钉之类的紧固件固定至外部壳体1,使得散热元件的进入口431和排出口432与外部壳体1中的入口11和出口12流体连通。
可选地,冷却剂可以是水、空气、乙二醇、导热油等或者以上多个介质的组合,本公开并不以此为限。
示例性地,主体40还可以包括多个支柱7,多个支柱7从第一侧41向外延伸。多个支柱7可以是如图3A所示的圆柱形,也可以是其他柱状形状。多个支柱7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至主体40,也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与主体40整体形成,还可以通过紧固件或胶黏剂固定至主体40。示例性地,多个支柱7至少沿冷却部43的周边分布,并且支撑支架5。
可选地,多个支柱7的每个朝向支架5的顶部具有安装孔8,支架5上的对应位置也设置配套的过孔,通过螺钉连接的方式,支架5通过安装孔8固定于多个支柱7上方。如图3A所示,多个支柱7、7’的一部分支柱7沿冷却部43的周边分布,多个支柱7的另一部分支柱7’例如可以设置在主体40的周边,以提供主体40的第一侧41的表面对支架5的多点支撑。图3A仅是一个示例,支柱7、7’可以具有其他的数量和位置。
在支架5为板的情况下,多个支柱7的顶端齐平以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以便于安装板状的支架5。
如图6所示,功率器件组件2面向开口44可以设置有多个散热特征部9,多个散热特征部9延伸至开口44内与冷却部43内的冷却剂接触。例如,通过设置支柱7的高度,使得多个散热特征部9完全处于开口44内。多个散热特征部9可以例如为图6中的圆柱状凸起且均匀地分布于功率器件组件2的表面上,并从功率器件21的下表面延伸。替代性地,散热特征部9的形状也可以采用其他通常的形状设计,例如翅片状,本公开并不对此予以限定。散热特征部9有助于提高热交换区域的面积,提高散热效率。
示例性地,功率器件组件2流体密封地安装至主体40的第一侧41以密封冷却部43。如图5A和5B所示,为了实现冷却部43和功率器件组件2之间的密封连接,在冷却部43面向功率器件组件2的开口44周围可以设置有密封圈10,例如O型圈。本公开并不以此为限,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密封手段和措施,例如施加密封胶、紧配合等。
示例性地,散热元件4、功率器件组件2、电容3、支架5以及电路板组件6组装成整体以安装至外部壳体1内。例如,散热元件4上方设置有多个支柱7,用于固定支架5。在本实施例中,支架5为金属支架。支架5提供对PCBA 6的机械支撑和电气屏蔽,支架5设置有多个安装柱13,安装柱13的面向PCBA 6的顶部具有内置螺纹的螺孔,安装柱13和PCBA 6通过螺钉连接,因此PCBA 6通过螺钉固定至支架5,从而将散热元件4、功率器件组件2、电容3、支架5以及电路板组件6集成在一起以形成一个组件,并可作为整体式组件安装至外部壳体1内。集成的系统具有很好的强度和抗振性。散热元件4连接支架5、电容器3和功率器件21。这些零件集成后作为组件组装在外部壳体1内,使得逆变器内部元件集成度更高。
因此,散热元件4、功率器件组件2、电容3、支架5以及电路板组件6构成了逆变器装配体组件,提高了逆变器的内部部件的集成度。提高集成度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例如,精简装配空间,便于安装装配,对于后续的销售、拆卸和维修也是有利的。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驱动总成系统,其包括如前所述的逆变器。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电驱动总成系统。可选地,车辆例如包括电动汽车(ECV)、混合电动汽车(HEV)或燃料电池汽车(FCEV)。本公开还可以扩展到任何混合动力或电动车辆,包括全混合动力车辆、并联混合动力车辆、串联混合动力车辆、轻度混合动力车辆、微混合动力车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和电池电动车辆。本公开还可以扩展到不是电气化车辆的机动车辆,包括仅具有内燃发动机的机动车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逆变器以及具有该逆变器的电驱动总成系统和车辆,逆变器具有散热结构,散热元件的冷却部的一侧通过螺钉与诸如IGBT之类的功率器件连接,另一侧通过散热部与电容接触,实现了双侧散热,散热性能非常好。散热元件的一侧设置多个支柱,支柱固定用于支撑和屏蔽的金属支架。金属支架上方布置多个安装柱,安装柱和电路板组件通过螺钉连接。多个支柱和安装柱构成的集成系统具有很好的强度和抗振性,可用于支撑支架和电路板组件。散热元件连接金属支架、电容以及功率器件组件,这些零件集成后作为组件组装在逆变器外部壳体内或者直接作为原始设备或售后部件来交付,逆变器内部元件集成度更高。
本文参照优选的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是,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具体实施例做出多种变型和改型,且可以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各种技术特征、结构进行多种组合,而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13)

1.一种逆变器,包括功率器件组件(2)和电容(3),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还包括:
散热元件(4),包括主体(40)以及设置于所述主体(40)上的多个支柱(7);
其中,所述主体(40)包括第一侧(41)和与所述第一侧(41)相反的第二侧(42),所述多个支柱(7)被配置为从所述主体(40)的第一侧(41)向外延伸;
其中,所述主体(40)设置有冷却部(43),冷却剂能够流过所述冷却部(43),所述冷却部(43)在所述主体(40)的第一侧(41)具有开口(44)以使得所述冷却部(43)内的冷却剂能够与所述功率器件组件(2)接触,所述冷却部(43)在所述主体(40)的第二侧(42)具有底壁(45),所述底壁(45)通过散热部与所述电容(3)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架(5),配置为支撑电路板组件(6),
其中,所述多个支柱(7)至少沿所述冷却部(43)的周边分布并且支撑所述支架(5),
其中,所述功率器件组件(2)设置在所述主体(40)和所述支架(5)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支柱(7)的每个朝向所述支架(5)的顶部具有安装孔(8),所述支架(5)通过所述安装孔(8)固定于所述多个支柱(7)上方。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5)为金属支架,并且所述支架(5)设置有多个安装柱(13),所述安装柱(13)的面向所述电路板组件(6)的顶部具有内置螺纹的螺孔,所述电路板组件(6)通过螺钉固定至所述支架(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器件组件(2)面向所述开口(44)设置有多个散热特征部(9),所述多个散热特征部(9)延伸至所述开口(44)内与所述冷却部(43)内的冷却剂接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器件组件(2)流体密封地安装至所述主体(40)的第一侧(41)以密封所述冷却部(43),其中,在所述冷却部(43)面向所述功率器件组件(2)的开口(44)周围设置有密封圈(1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3)通过汇流条(31)与所述功率器件组件(2)电连接。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元件(4)、所述功率器件组件(2)、所述电容(3)、所述电路板组件(6)以及所述支架(5)组装成整体以安装至外部壳体(1)内。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部(43)设置有进入口(431)和排出口(432),所述进入口(431)与外部壳体(1)的供冷却剂流入的入口(11)流体连通,所述排出口(432)与外部壳体(1)的供冷却剂流出的出口(12)流体连通。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包括散热垫或散热胶。
11.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器件组件(2)包括功率器件(21)以及用于驱动和控制所述功率器件(21)的功率控制电路板组件(22)。
12.一种电驱动总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动总成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驱动总成系统。
CN202220729020.2U 2022-03-30 2022-03-30 逆变器、电驱动总成系统和车辆 Active CN2174280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29020.2U CN217428002U (zh) 2022-03-30 2022-03-30 逆变器、电驱动总成系统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29020.2U CN217428002U (zh) 2022-03-30 2022-03-30 逆变器、电驱动总成系统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28002U true CN217428002U (zh) 2022-09-13

Family

ID=83181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29020.2U Active CN217428002U (zh) 2022-03-30 2022-03-30 逆变器、电驱动总成系统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280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10555B (zh) 电力变换装置
US11509196B2 (en) Motor vehicle and power converter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JP4857017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US7443692B2 (en) Power converter architecture employing at least one capacitor across a DC bus
US10319665B2 (en) Cooler and cooler fixing method
JP5314933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US20050128706A1 (en) Power module with heat exchange
US20150289411A1 (en) Inverter device
WO2016201714A1 (zh) 可扩展逆变器的组装方法及其机械总成
JP2003116282A (ja) 水冷インバータ
CN111800986A (zh) 一种基于分立器件的电机控制器
JP2015149805A (ja) 電力変換装置
KR940012775A (ko) 인버터 장치
JP4055643B2 (ja) インバータ装置
US20210273575A1 (e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JP2004350400A (ja) 電力変換装置
GB2542468A (en) Coldplate with integrated DC link capacitor for cooling thereof
CN217428002U (zh) 逆变器、电驱动总成系统和车辆
JP3960189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15431791A (zh) 带Boost功能的电机控制器及电机
JP2000152656A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10601427A (zh) 一种电机与控制器集成的电驱系统
CN212752103U (zh) 一种模块化的功率模组
WO2023032060A1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218102831U (zh) 电机控制器、电驱动总成系统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01109 Building 5, 1288 Zhongchun Roa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Valeo Automotive Powertrain (Shanghai)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109 Building 5, 1288 Zhongchun Roa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IEMENS ELECTRIC VEHICLE POWERTRAIN SYSTEM (SHANGHAI)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