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06941U - 一种直流充电堆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直流充电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06941U
CN217406941U CN202221298355.XU CN202221298355U CN217406941U CN 217406941 U CN217406941 U CN 217406941U CN 202221298355 U CN202221298355 U CN 202221298355U CN 217406941 U CN217406941 U CN 2174069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heat
heat dissipation
auxiliary heat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9835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Guofu New Ener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Guofu New Ener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Guofu New Ener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Guofu New Ener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9835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069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069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069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充电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直流充电堆,解决了现有装置采用轴流风机辅助散热,风向单一,不利于对充电堆不同位置散热的问题;所述直流充电堆包括:充电堆主体,所述充电堆主体包括充电壳体、壳体基座以及设置在充电壳体内的工作腔;设置在工作腔内的充电控制组件,用于辅助车辆进行充电工作;与充电控制组件配合工作的辅助散热机构,安装在工作腔内,用于充电控制组件的辅助散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置了循环排热组件,能够分别对工作腔内不同位置处电气元件进行辅助散热,加速工作腔内空气流通,避免了充电控制组件过热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而利于直流充电堆对能源进行高效的分配,提高了车辆充电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直流充电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流充电堆。
背景技术
充电堆,此技术实现了功率共享、按需分配,可满足不同车型不同功率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同时还满足了未来电池技术发展、电池充电倍率不断提升带来的超大功率需求,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电堆的概念是随着一拖多充电模式的产生而出现的,是高效利用电源模块及合理分配充电功率的一种形式。
中国专利CN210337621U公开了一种集成式新型配充一体大功率直流充电堆,设置有箱体,百叶窗防护门嵌装在所述箱体的上端;带通风格栅的精密空调嵌装在所述箱体的外壁上;轴流风机固定安装在所述箱体的顶部;接水槽焊接在所述箱体的外壁上。所述防护门一侧设置有把手和暗锁,所述箱体表面顶部设置有防尘通风的百叶窗防护门,所述箱体的一侧安装了带有通风格栅的精密空调,所述箱体内部表面设置有一系列LED灯,所述LED灯是防护门控自动开闭,所述箱体内部安装有轴流风机;但是现有装置采用轴流风机辅助散热,风向单一,不利于对充电堆不同位置的散热,因此,我们提出一种直流充电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流充电堆,旨在解决现有装置采用轴流风机辅助散热,风向单一,不利于对充电堆不同位置散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直流充电堆,所述直流充电堆包括:
充电堆主体,所述充电堆主体包括充电壳体、壳体基座以及设置在充电壳体内的工作腔;
设置在工作腔内的充电控制组件,用于辅助车辆进行充电工作;
与充电控制组件配合工作的辅助散热机构,安装在工作腔内,用于充电控制组件的辅助散热;
所述辅助散热机构包括:
散热机构安装座,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工作腔内,散热机构安装座内部中空;
安装在散热机构安装座内的循环排热组件,用于工作腔内热量的循环排出,辅助充电控制组件散热。
优选地,所述循环排热组件包括:
循环排热座,固定安装在所述散热机构安装座内;
至少一组辅助吸热槽,用于吸收工作腔内的热量;
至少一组循环排风槽,开设在循环排热座内,与辅助吸热槽之间贯穿连通,且循环排风槽内固定安装有循环抽风机。
优选地,所述循环排热组件还包括:
至少一组循环导流管,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循环排热座上,用于抽入工作腔内的热量,且循环导流管与循环排风槽之间贯穿连通;
热风汇流部,与所述辅助吸热槽之间连通,用于将吸收的热量排出。
优选地,所述辅助吸热槽内安装有辅助吸热部,所述辅助吸热部包括:
辅助吸热座,可拆卸安装在循环排热座内;
主吸热槽,开设在辅助吸热座内;
与主吸热槽配合工作的辅助吸热口,所述主吸热槽以及辅助吸热口内分别填充有吸热材料。
优选地,所述充电控制组件包括:
控制组件安装座,可拆卸安装在所述散热机构安装座内;
充电控制部,安装在控制组件安装座内。
优选地,所述控制组件安装座上开设有散热槽组,所述散热槽组用于辅助所述充电控制部散热,所述散热槽组包括:
至少一组主散热槽,开设在所述控制组件安装座上;
至少一组辅助散热槽,与主散热槽配合工作,用于所述充电控制部的辅助散热。
优选地,所述充电堆主体还包括:
充电显示部,可拆卸安装在充电壳体内,用于显示车辆充电状态。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充电壳体上的充电枪挂扣组,所述充电枪挂扣组包括:
至少一组充电枪挂扣座,充电枪挂扣座用于固定充电枪。
优选地,还包括用于辅助所述工作腔散热的辅助散热座,辅助散热座上开设有多组辅助散热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主要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置了循环排热组件,能够分别对工作腔内不同位置处电气元件进行辅助散热,加速工作腔内空气流通,避免了充电控制组件过热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而利于直流充电堆对能源进行高效的分配,提高了车辆充电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直流充电堆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轴测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辅助散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辅助散热机构的轴测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工作腔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工作腔的后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辅助吸热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充电堆主体、11-充电壳体、111-工作腔、12-壳体基座、13-辅助散热座、131-辅助散热口、14-充电显示部、15-充电枪挂扣组、2-辅助散热机构、21-散热机构安装座、22-循环排热座、221-辅助吸热槽、222-循环排风槽、223-循环导流管、23-辅助吸热部、231-辅助吸热座、232-主吸热槽、233-辅助吸热口、24-循环抽风机、25-热风汇流部、3-充电控制组件、31-控制组件安装座、32-主散热槽、33-辅助散热槽。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直流充电堆,如图1-5所示,所述直流充电堆包括:
充电堆主体1,所述充电堆主体1包括充电壳体11、壳体基座12以及设置在充电壳体11内的工作腔111;
设置在工作腔111内的充电控制组件3,用于辅助车辆进行充电工作;
与充电控制组件3配合工作的辅助散热机构2,安装在工作腔111内,用于充电控制组件3的辅助散热。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壳体11采用铝型材制得,且充电壳体11内固定安装有支撑框架,支撑框架通过相互螺栓连接的不锈钢板拼接而成,保证了充电壳体11的强度,充电壳体11通过铆钉与壳体基座12之间固定连接,壳体基座12具体为矩形座或圆座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散热机构2包括:
散热机构安装座21,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工作腔111内,散热机构安装座21内部中空;
安装在散热机构安装座21内的循环排热组件,用于工作腔111内热量的循环排出,辅助充电控制组件3散热。
在本实施例中,工作时,循环排热组件工作能够带动工作腔111内热量和空气的流通,从而起到了对工作腔111内充电控制组件3辅助散热的作用,避免了充电控制组件3过热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机构安装座21具体为矩形座,且散热机构安装座21通过卡扣可拆卸安装在充电壳体11内,散热机构安装座21内设置有圆形通槽,用于安装所述充电控制组件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置了循环排热组件,能够分别对工作腔111内不同位置处电气元件进行辅助散热,加速工作腔111内空气流通,避免了充电控制组件3过热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而利于直流充电堆对能源进行高效的分配,提高了车辆充电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较佳实施例中,如图6-9所示,所述循环排热组件包括:
循环排热座22,固定安装在所述散热机构安装座21内;
至少一组辅助吸热槽221,用于吸收工作腔111内的热量;
至少一组循环排风槽222,开设在循环排热座22内,与辅助吸热槽221之间贯穿连通,且循环排风槽222内固定安装有循环抽风机24。
在本实施例中,循环排热座22为圆框板结构,辅助吸热槽221在循环排热座22上周向设置,辅助吸热槽221可以为圆形槽也可以为矩形槽,循环排风槽222也采用周向设置在循环排热座22上,且循环排风槽222与辅助吸热槽221之间交错设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较佳实施例中,如图6-9所示,所述循环排热组件还包括:
至少一组循环导流管223,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循环排热座22上,用于抽入工作腔111内的热量,且循环导流管223与循环排风槽222之间贯穿连通;
热风汇流部25,与所述辅助吸热槽221之间连通,用于将吸收的热量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循环导流管223也采用周向设置的安装方式,循环导流管223、辅助吸热槽221以及循环排风槽222数量一致,可以为一组、两组、四组、六组,循环抽风机24通过紧固螺栓固定安装在循环排风槽222内,循环排风槽222具体为弧形槽结构,在工作时,开启循环抽风机24,循环抽风机24通过循环部导流管将工作腔111两侧的热气流抽入循环排风槽222内,然后热量被辅助吸热槽221吸入,最终热气流经过热风汇流部25排出,起到了辅助所述充电控制组件3散热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辅助吸热槽221内安装有辅助吸热部23,所述辅助吸热部23包括:
辅助吸热座231,可拆卸安装在循环排热座22内;
主吸热槽232,开设在辅助吸热座231内;
与主吸热槽232配合工作的辅助吸热口233,所述主吸热槽232以及辅助吸热口233内分别填充有吸热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辅助吸热座231通过卡扣安装,且辅助吸热座231内部镂空,而主吸热槽232与辅助吸热口233的形状可以为矩形、菱形或圆形通槽结构,主吸热槽232与辅助吸热口233配合工作实现了快速高效吸收热量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吸热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岩棉板、玻璃棉、XPS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较佳实施例中,如图6-8所示,所述充电控制组件3包括:
控制组件安装座31,可拆卸安装在所述散热机构安装座21内;
充电控制部,安装在控制组件安装座31内。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控制部具体为主控器、继电器、熔断器以及高压接触器等现有技术,其型号在此不做限定,且充电控制部之间控制原理以及电性连接关系均不作赘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较佳实施例中,如图6-7所示,所述控制组件安装座31上开设有散热槽组,所述散热槽组用于辅助所述充电控制部散热,所述散热槽组包括:
至少一组主散热槽32,开设在所述控制组件安装座31上;
至少一组辅助散热槽33,与主散热槽32配合工作,用于所述充电控制部的辅助散热。
在本实施例中,主散热槽32以及辅助散热槽33均为圆形通槽,且主散热槽32开设在控制组件安装座31的侧壁上,辅助散热槽33开设在控制组件安装座31的内壁,两者配合工作,既能够不损害控制组件安装座31强度的同时提高电气元件的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所述充电堆主体1还包括:
充电显示部14,可拆卸安装在充电壳体11内,用于显示车辆充电状态;
设置在充电壳体11上的充电枪挂扣组15;
所述充电枪挂扣组15包括:
至少一组充电枪挂扣座,充电枪挂扣座用于固定充电枪。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显示部14为触控式显示屏,用于显示充电车辆的充电时间、剩余电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包括用于辅助所述工作腔111散热的辅助散热座13,辅助散热座13上开设有多组辅助散热口131。
在本实施例中,辅助散热座13与工作腔111之间贯穿连通,而辅助散热口131具体为矩形槽或圆槽,方便了热气流的排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流充电堆,在工作时,开启循环抽风机24,循环抽风机24通过循环部导流管将工作腔111两侧的热气流抽入循环排风槽222内,然后热量被辅助吸热槽221吸入,最终热气流经过热风汇流部25排出,起到了辅助所述充电控制组件3散热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置了循环排热组件,能够分别对工作腔111内不同位置处电气元件进行辅助散热,加速工作腔111内空气流通,避免了充电控制组件3过热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而利于直流充电堆对能源进行高效的分配,提高了车辆充电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实用新型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实用新型,某些步骤可能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实用新型所必须的。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可通过其他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上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之间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信或者其它的形式。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这些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范围。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依然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对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的特征根据情况相互组合、增删或作其他调整,从而得到不同的、本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的其他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也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直流充电堆,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充电堆包括:
充电堆主体,所述充电堆主体包括充电壳体、壳体基座以及设置在充电壳体内的工作腔;
设置在工作腔内的充电控制组件,用于辅助车辆进行充电工作;
与充电控制组件配合工作的辅助散热机构,安装在工作腔内,用于充电控制组件的辅助散热;
所述辅助散热机构包括:
散热机构安装座,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工作腔内,散热机构安装座内部中空;
安装在散热机构安装座内的循环排热组件,用于工作腔内热量的循环排出,辅助充电控制组件散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流充电堆,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排热组件包括:
循环排热座,固定安装在所述散热机构安装座内;
至少一组辅助吸热槽,用于吸收工作腔内的热量;
至少一组循环排风槽,开设在循环排热座内,与辅助吸热槽之间贯穿连通,且循环排风槽内固定安装有循环抽风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直流充电堆,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排热组件还包括:
至少一组循环导流管,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循环排热座上,用于抽入工作腔内的热量,且循环导流管与循环排风槽之间贯穿连通;
热风汇流部,与所述辅助吸热槽之间连通,用于将吸收的热量排出。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直流充电堆,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吸热槽内安装有辅助吸热部,所述辅助吸热部包括:
辅助吸热座,可拆卸安装在循环排热座内;
主吸热槽,开设在辅助吸热座内;
与主吸热槽配合工作的辅助吸热口,所述主吸热槽以及辅助吸热口内分别填充有吸热材料。
5.如权利要求2-4任一所述的一种直流充电堆,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组件包括:
控制组件安装座,可拆卸安装在所述散热机构安装座内;
充电控制部,安装在控制组件安装座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直流充电堆,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安装座上开设有散热槽组,所述散热槽组用于辅助所述充电控制部散热,所述散热槽组包括:
至少一组主散热槽,开设在所述控制组件安装座上;
至少一组辅助散热槽,与主散热槽配合工作,用于所述充电控制部的辅助散热。
7.如权利要求2-4任一所述的一种直流充电堆,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堆主体还包括:
充电显示部,可拆卸安装在充电壳体内,用于显示车辆充电状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直流充电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充电壳体上的充电枪挂扣组,所述充电枪挂扣组包括:
至少一组充电枪挂扣座,充电枪挂扣座用于固定充电枪。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直流充电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辅助所述工作腔散热的辅助散热座,辅助散热座上开设有多组辅助散热口。
CN202221298355.XU 2022-05-27 2022-05-27 一种直流充电堆 Active CN2174069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98355.XU CN217406941U (zh) 2022-05-27 2022-05-27 一种直流充电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98355.XU CN217406941U (zh) 2022-05-27 2022-05-27 一种直流充电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06941U true CN217406941U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455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98355.XU Active CN217406941U (zh) 2022-05-27 2022-05-27 一种直流充电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069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947998U (zh) 散热效果更佳的储能集装箱
CN109066015A (zh) 电池集装箱热管理系统
CN201682702U (zh) 一种直通风散热机柜
CN109244592A (zh) 一种风冷结构及电池箱
CN210502319U (zh) 一种直流充电桩
CN114076027A (zh) 集装箱式电站
CN103887459A (zh) 动力电池系统及包含该动力电池系统的电动汽车
CN202374160U (zh) 一种逆变装置整机结构
CN102756643A (zh) 电动车辆用冷却系统及电气部件用冷却方法
CN115149727A (zh) 一种发电机组散热结构及其发电机组
CN215342771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铝制动力电池壳
CN217406941U (zh) 一种直流充电堆
CN210390825U (zh) 一种具有循环散热结构的充电桩
CN116315340A (zh) 一种具有双循环散热系统的电化学储能集成箱
CN205987689U (zh) 一种充电桩散热风道结构
CN212324615U (zh) 一种机柜散热结构及电源系统
CN112687983B (zh) 一种双散热式新能源电池固定箱
CN214223451U (zh) 一种泳池热泵机
CN209972208U (zh) 高效通风散热型充电桩机柜
CN104051814A (zh) 纯电动大巴车镍氢电池组箱体散热结构
CN110723009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散热充电桩
CN217396278U (zh) 一种快速散热的充电桩
CN217124586U (zh) 一种具备能源控制功能的直流充电桩
CN218336994U (zh) 一种放电加工中心控制系统的散热结构
CN214204563U (zh) 一种控制柜的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