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02618U - 机体组件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机体组件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02618U
CN217402618U CN202220798566.3U CN202220798566U CN217402618U CN 217402618 U CN217402618 U CN 217402618U CN 202220798566 U CN202220798566 U CN 202220798566U CN 217402618 U CN217402618 U CN 2174026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ob
shaft
hole
shaft section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9856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冷芬勇
洪健
杨杰
李晓光
高文祥
吴志勇
王小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9856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026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026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026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机体组件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机体组件包括机壳、旋钮件和干涉结构,机壳设有容腔和通孔;旋钮件包括容设在容腔内的旋钮主体和穿设在通孔的旋钮轴,旋钮轴包括伸入机壳内并与旋钮主体连接的第一轴段;干涉结构设于机壳和/或旋钮轴,用于在外力驱动第一轴段向外活动时在机壳和旋钮轴之间产生干涉,以限制第一轴段向外脱出。本实用新型中,当第一轴段受到外力驱动向外活动时,干涉结构在机壳和旋钮轴之间产生干涉,有助于限制第一轴段向外脱出,使得旋钮轴的插拔力符合旋钮件的安装规范;干涉结构设置在旋钮轴和机壳之间,可简化旋钮轴与旋钮主体之间的安装结构和安装复杂性,实现旋钮件的快捷组装。

Description

机体组件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体组件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磁加热烹饪器具,例如电磁灶一般会通过在机壳上设置旋钮件,来达到调节电磁灶部分功能的目的。旋钮件一般包括旋钮轴、编码器和旋钮板,旋钮件的安装规范要求旋钮轴能够承受一定的插拔力,为此,现有技术一般设置旋钮轴与编码器之间进行过盈配合,这增加了旋钮轴的安装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机体组件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旨在解决传统旋钮件的安装方式为满足旋钮件的安装规范存在安装不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机体组件,用于电磁加热烹饪器具,所述机体组件包括:
机壳,设有容腔以及连通所述容腔的通孔;
旋钮件,包括容设在所述容腔内的旋钮主体和穿设在所述通孔的旋钮轴,所述旋钮轴包括伸入至所述机壳内并与所述旋钮主体连接的第一轴段;以及,
干涉结构,设于所述机壳和/或所述旋钮轴,所述干涉结构用于在外力驱动所述第一轴段向外活动时,在所述机壳和所述旋钮轴之间产生干涉,以限制所述第一轴段向外脱出。
可选地,所述干涉结构包括弹性卡扣,所述弹性卡扣设于所述第一轴段和所述机壳其中之一,并与所述第一轴段和所述机壳其中另一扣持固定。
可选地,所述弹性卡扣自所述第一轴段的侧壁侧向凸出,且在外力驱动所述第一轴段向外活动时,所述弹性卡扣与所述通孔扣持固定。
可选地,所述弹性卡扣能够在所述第一轴段自外向内穿过所述通孔时朝向所述第一轴段弹性变形,且在所述第一轴段伸入所述容腔后复位至形成朝向所述通孔所在腔壁的止挡面,所述止挡面与所述通孔的周侧腔壁相抵接。
可选地,所述弹性卡扣包括主体段和弹性段,所述主体段自所述第一轴段的侧壁沿所述第一轴段的径向延伸,所述弹性段自所述主体段朝所述第一轴段的轴向弯折延伸;
所述主体段和所述弹性段的连接部位与所述通孔的孔壁抵接。
可选地,所述旋钮主体朝向所述通孔处凸设凸部,所述凸部设有连接孔;
所述第一轴段和所述弹性段之间间隔以限定出凹槽,所述第一轴段与所述连接孔插置连接,所述凸部与所述凹槽插置连接。
可选地,在所述凸部与所述凹槽插置连接时,所述弹性段支撑在所述凸部的侧壁上。
可选地,所述弹性卡扣设有至少两个,两个所述弹性卡扣分设在所述第一轴段的相对两侧。
可选地,所述机壳包括围合构成所述容腔的底座和盖体,所述底座和所述盖体其中之一设有供所述旋钮主体插置连接的插槽,其中另一盖合在所述插槽的槽口处,以共同限位所述旋钮主体。
可选地,所述旋钮主体包括与所述旋钮轴连接的编码器、以及与所述编码器连接的旋钮板;
所述底座凸设两个凸柱,每一所述凸柱设有所述插槽,两个所述凸柱相间隔,且在相互靠近的一侧设有避让孔,两个所述插槽通过两个所述避让孔相连通,所述旋钮板插置在两个所述凸柱上。
可选地,所述避让孔连通同一所述凸柱上的所述插槽的槽口,且在远离对应的所述插槽的槽口方向上,所述避让孔的宽度呈渐小设置。
可选地,所述底座凸设有支撑筋,所述支撑筋设于两个所述凸柱之间,所述支撑筋形成供所述旋钮板支撑固定的支撑区域;
所述支撑筋与所述凸柱之间间隔设置,和/或所述机壳设有延伸至所述支撑区域的缺口。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磁加热烹饪器具,包括机体组件,所述机体组件包括:
机壳,设有容腔以及连通所述容腔的通孔;
旋钮件,包括容设在所述容腔内的旋钮主体和穿设在所述通孔的旋钮轴,所述旋钮轴包括伸入至所述机壳内并与所述旋钮主体连接的第一轴段;以及,
干涉结构,设于所述机壳和/或所述旋钮轴,所述干涉结构用于在外力驱动所述第一轴段向外活动时,在所述机壳和所述旋钮轴之间产生干涉,以限制所述第一轴段向外脱出。
可选地,所述电磁加热烹饪器具为电磁灶。
可选地,所述旋钮轴在所述机壳厚度方向的最大尺寸为D1,所述机壳的厚度为D,D1与D在比值不小于0.5且不大于0.8。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旋钮主体限位在容腔内,容腔为旋钮主体预留出安装空间,可对旋钮主体起到一定的防护功能,且有助于提高整机的美观性;当旋钮轴受到外力驱动而带动第一轴段向外活动时,干涉结构作用在机壳和旋钮轴之间,能够在机壳和旋钮轴之间产生干涉,有助于限制第一轴段向外脱出,使得旋钮轴的插拔力符合旋钮件的安装规范;并且,由于干涉结构设置在旋钮轴和机壳之间,相较于将干涉结构设置在旋钮轴和旋钮主体之间的方案,可简化旋钮轴与旋钮主体之间的安装结构和安装复杂性,实现旋钮件的快捷组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体组件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旋钮主体与机壳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机体组件沿其厚度方向的纵剖示意图;
图8为图7中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 机体组件 211 编码器
100 机壳 211a 凸部
101 容腔 211b 连接孔
102 通孔 212 旋钮板
110 底座 220 旋钮轴
120 盖体 221 第一轴段
130 凸柱 221a 插接段
131 插槽 222 第二轴段
132 避让孔 300 弹性卡扣
140 支撑筋 310 主体段
150 缺口 320 弹性段
200 旋钮件 321 止挡面
210 旋钮主体 330 凹槽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现有的电磁加热烹饪器具,例如电磁灶一般会通过在机壳上设置旋钮件,来达到调节电磁灶部分功能的目的。旋钮件一般包括旋钮轴、编码器和旋钮板,旋钮件的安装规范要求旋钮轴能够承受一定的插拔力,为此,现有技术一般设置旋钮轴与编码器之间进行过盈配合,这增加了旋钮轴的安装困难。
鉴于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体组件,所述机体组件应用在电磁加热烹饪器具中。本设计对所述电磁加热烹饪器具的具体产品不作限制,可以是例如电磁炉、电磁灶、多头电磁灶、电饭煲等,为便于理解,在以下实施例中,均以所述电磁加热烹饪器具为电磁灶为例,请参阅图1至图8,附图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体组件应用在电磁灶中的具体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机体组件1包括机壳100、旋钮件200以及干涉结构。其中,所述机壳100设有容腔101以及连通所述容腔101的通孔102;所述旋钮件200包括穿设在所述通孔102的旋钮轴220,所述旋钮轴220包括伸入至所述机壳100内的第一轴段221;所述干涉结构设于所述机壳100和/或所述旋钮轴220,所述干涉结构用于在外力驱动所述第一轴段221向外活动时,在所述机壳100和所述旋钮轴220之间产生干涉,以限制所述第一轴段221向外脱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旋钮主体210限位在容腔101内,容腔101为旋钮主体210预留出安装空间,可对旋钮主体210起到一定的防护功能,且有助于提高整机的美观性;当旋钮轴220受到外力驱动而带动第一轴段221向外活动时,干涉结构作用在机壳100和旋钮轴220之间,能够在机壳100和旋钮轴220之间产生干涉,有助于限制第一轴段221向外脱出,使得旋钮轴220的插拔力符合旋钮件200的安装规范;并且,由于干涉结构设置在旋钮轴220和机壳100之间,相较于将干涉结构设置在旋钮轴220和旋钮主体210之间的方案,可简化旋钮轴220与旋钮主体210之间的安装结构和安装复杂性,实现旋钮件200的快捷组装。
在本设计中,为了实现所述电磁灶的基本功能,所述电磁灶一般还包括功能部件,所述功能部件可以是控制系统、线圈盘、触屏组件以及屏蔽件等部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所述容腔101在本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不作限制,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容腔101可以是专用于容设所述旋钮主体210的腔体结构,此时,所述机壳100还限定出主腔体,所述主腔体供所述功能部件容置,所述主腔体和所述容腔101连通,以使得所述旋钮主体210能够通过主腔体和容腔101二者的连通处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系统和/或所述触屏组件等。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容腔101可直接构成所述主腔体,上述功能部件与所述旋钮主体210均容设在所述容腔101内。
所述容腔101在本设计中的布设位置不作限制。当所述机壳100包括相连接的至少两个壳体结构时,所述容腔101可以直接形成在一所述壳体上,或者由两个所述壳体共同限定出。所述容腔101可以是形成在所述机壳100内部的封闭腔体或者基本封闭的腔体结构,例如只通过所述通孔102或者其他孔状结构连通外界环境;或者,所述容腔101可以形成在所述机壳100的外侧,且表现为至少一端敞口的腔体结构。
具体而言,当上述两个壳体结构分别为底座110和盖体120。其中,所述底座110形成一端敞口的腔体结构,所述盖体120盖设在所述腔体结构的敞口处,以与所述底座110的腔体结构共同限定出所述容腔101。如此地,使得当所述底座110与所述盖体120拆开时,可供所述旋钮主体210方便安装;当所述底座110与所述盖体120接合时,可进一步限位所述旋钮主体210的安装。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底座110和所述盖体120并不限定为自下而上的方位关系,可以是任意适合的其他方位关系。
所述通孔102连通机壳100外和所述容腔101。可以理解,所述通孔102的朝向不作限制,可以朝上设置,例如设置在所述盖体120上。此时,所述通孔102可以开设在所述盖体120板面上的任意适宜位置。当然,所述通孔102也可以朝向所述机壳100的侧向,此时,所述通孔102可以开设在所述底座110和/或所述盖体120的任意侧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通孔102开设在所述机壳100的侧部,使得所述旋钮件200的旋钮轴220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在所述机壳100的一侧,不额外占用所述盖体120板面的空间,且便于用户手动操作。
所述旋钮件200一般包括旋钮轴220和旋钮主体210,所述旋钮主体210容设在所述容腔101内,有助于旋钮主体210的安装稳固和整机美观。所述旋钮轴220设有连接部,所述旋钮主体210设有对接部,所述旋钮轴220穿设在所述通孔102处,然后通过连接部和对接部的连接,实现旋钮轴220与旋钮主体210之间的连接。其中,所述旋钮轴220可以是自内至外穿过所述通孔102,也可以是自外至内穿过所述通孔102。
为便于理解,定义所述旋钮轴22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轴段221和第二轴段222,所述第一轴段221容设在所述容腔101内(可包括通孔102内),所述第二轴段222显露在所述机壳100外。所述第一轴段221形成所述连接部,并与所述旋钮主体210连接。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对接部的具体方式不作限制,但由于本设计中,所述干涉结构的设置能够加强所述旋钮件200在所述机壳100上的安装稳固,也即保障旋钮轴220与旋钮主体210之间的安装稳固,因此,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对接部可尽可能简化设置,例如,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对接部其中之一为凸起,其中另一为凹部,通过凹部与凸起之间的过盈配合,实现第一轴段221与旋钮主体210之间的连接。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轴段221包括靠近其端部设置的插接段221a。所述旋钮主体210包括旋钮板212和通过物理连接结构和/或电性连接结构安装在所述旋钮板212上的编码器211,其中,所述编码器211朝向所述通孔102的一侧设有连接孔211b,所述连接孔211b与所述插接段221a插置连接,二者可以是过盈配合。
所述旋钮板212可以是只起到支撑固定功能的板状结构,也可以是例如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编码器211至少进行电性连接,并与所述电磁灶的例如控制系统和/或触屏组件进行电性连接。
基于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旋钮轴220和所述机壳100至少其中之一设有所述干涉结构,当所述干涉结构设置在所述旋钮轴220和所述机壳100至少其中之一时,可对所述旋钮轴220和所述机壳100的其中另一作用,并在二者之间产生干涉,该干涉至少在所述第一轴段221被往外拉拔时,限制第一轴段221向外脱出所述容腔101。相较于在所述旋钮轴220和所述旋钮主体210之间设置干涉结构的方案,本设计通过上述连接部和对接部之间的连接,基本保障旋钮轴220与旋钮主体210之间的连接强度,然后通过旋钮轴220与机壳100之间设置的干涉结构,可进一步加强旋钮件200在所述机壳100上的安装强度,且不会增加旋钮件200本身的结构复杂性;所述机壳100和所述第一轴段221相对来说具有更大的安装空间供干涉结构进行选择设计和布置;并且,所述机壳100由于其材质和尺寸设计,相较于所述编码器211等旋钮主体210,具有相对更强的结构强度。
其中,当所述干涉结构设置在所述旋钮轴220上时,具体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段221和/或所述第二轴段222上。所述干涉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本设计中不做限制,可以是采用任意适宜机理进行干涉的结构,例如,利用卡扣结构和扣孔结构进行相互干涉的结构、利用粗糙结构进行相互干涉的结构、利用粘连作用进行相互干涉的结构、利用磁性吸附或者真空吸附进行相互干涉的结构等。
请结合图7和图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干涉结构包括弹性卡扣300,所述弹性卡扣300设于所述第一轴段221和所述机壳100其中之一,并与所述第一轴段221和所述机壳100其中另一扣持固定。以所述弹性卡扣300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段221上为例,所述弹性卡扣300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段221穿设在所述通孔102处的轴段处,并与所述通孔102的孔壁或者设置在孔壁上的扣孔结构相互扣持固定;当然,所述弹性卡扣300也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段221处于所述容腔101内的部位处,并与所述通孔102本身或者设置在所述容腔101的内腔壁上的扣孔结构相互扣持固定。
弹性卡扣300指的是至少部分部位具有弹性形变能力的卡扣结构,而其弹性形变能力用于在外力驱动下实现弹性卡扣300的扣持和松开动作。由于所述旋钮轴220相对所述旋钮主体210的安装方式不作限制,这使得所述第一轴段221相对所述通孔102的插入方向不作限制,因而所述机壳100上与所述弹性卡扣300之间产生扣持固定的部位不作限制,所述弹性卡扣300的弹性形变方向不作限制。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卡扣300自所述第一轴段221的侧壁侧向凸出,且在外力驱动所述第一轴段221向外活动时,所述弹性卡扣300与所述通孔102扣持固定。所述弹性卡扣300可与所述第一轴段221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与所述第一轴段221分体设置,然后通过连接结构或者焊接固定。在具体应用时,所述弹性卡扣300可与所述通孔102的孔壁、所述通孔102的内孔口或者所述通孔102的外孔口进行扣持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旋钮轴220自内至外穿过所述通孔102时,所述弹性卡扣300可设置为自所述第一轴段221朝所述第二轴段222方向延伸,且在所述旋钮轴220安装到位时,所述弹性卡扣300弹性抵接在所述通孔102的内孔口处。
或者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卡扣300自所述第一轴段221的侧壁朝所述插接段221a的方向延伸。所述弹性卡扣300能够在所述第一轴段221自外向内穿过所述通孔102时朝向所述第一轴段221弹性变形,且在所述第一轴段221伸入所述容腔101后复位至形成朝向所述通孔102所在腔壁的止挡面321,所述止挡面321与所述通孔102的周侧腔壁相抵接。如此地,当所述旋钮轴220自外至内穿过所述通孔102时,所述弹性卡扣300首先被所述通孔102的孔壁挤压而朝向所述插接段221a的方向变形,使得所述第一轴段221及所述弹性卡扣300可被顺利插入所述容腔101内;而当所述第一轴段221插入至所述容腔101内后,所述通孔102的内壁对所述弹性卡扣300的挤压力撤销,使得所述弹性卡扣300复位,所述止挡面321从其他方向复位至朝向所述通孔102的内孔口设置,并与所述通孔102的周侧的腔壁进行抵接,实现弹性卡扣300与通孔102的内孔口的扣持固定。
接着,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卡扣300包括主体段310和弹性段320,所述主体段310自所述第一轴段221的侧壁沿所述第一轴段221的径向延伸,所述弹性段320自所述主体段310朝所述第一轴段221的轴向弯折延伸;所述主体段310和所述弹性段320的连接部位与所述通孔102的孔壁抵接。如此地,当所述弹性卡扣300与所述通孔102扣持固定后,所述弹性卡扣300可对所述第一轴段221与所述通孔102的孔壁之间的间隙进行封堵,使得当所述旋钮轴220安装到位,所述通孔102所连通的内外空间被所述第一轴段221和所述弹性卡扣300共同隔开,避免外界的水、灰尘等经过通孔102进入容腔101内,导致机壳100防水性能、防尘性能降低。
当所述主体段310具备弹性形变能力时,所述主体段310的长度可适当大于所述第一轴段221的侧壁与所述通孔102的孔壁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使得所述主体段310被压缩变形,对通孔102的孔壁产生顶抵力,有助于上述的封堵作用,且能进一步加强所述旋钮件200的安装稳固。当然,为减少所述旋钮轴220的旋转阻力,所述通孔102的孔壁可设有朝内的台阶面,所述主体段310朝外的壁面支撑在所述台阶面上,减少旋钮件200与通孔102之间沿周向的相互作用力的同时,同样保障上述封堵作用。
所述弹性段320远离所述第一轴段221的一侧壁面可在沿第一轴段221的轴向靠近所述插接段221a的方向上,呈沿第一轴段221的径向逐渐靠近所述第一轴段221的方向倾斜设置,以形成倾斜的导向面,有助于旋钮轴220自外至内插入通孔102。
基于上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旋钮件200还包括旋钮主体210,所述旋钮主体210容设在所述容腔101内,所述旋钮主体210朝向所述通孔102处凸设凸部211a,所述凸部211a设有连接孔211b。所述凸部211a可凸设在所述编码器211朝向所述通孔102的一侧,且所述连接孔211b开设在所述凸部211a上。所述连接孔211b的径向截面可设置为呈圆形,或者呈直线与曲线共同围合构成的异形,例如D字型,所述直线部位起到止转作用。
所述第一轴段221朝向所述插接段221a延伸,与所述弹性段320之间间隔以限定出凹槽330,所述第一轴段221与所述连接孔211b插置连接,所述凸部211a与所述凹槽330插置连接。如此地,所述弹性卡扣300的设置长度可适当延长。
进一步地,可对所述凹槽330的槽宽进行设置,使得在所述凸部211a与所述凹槽330插置连接时,所述弹性段320支撑在所述凸部211a的侧壁上,实现所述弹性卡扣300与所述通孔102之间的扣持作用的自锁。可以理解,所述弹性卡扣300的止挡面321朝向所述通孔102方向并与所述通孔102的周侧腔壁进行抵接,若要解除扣持作用,需操作所述止挡面321所在结构,也即所述弹性段320朝向所述第一轴段221(例如插接段221a)方向变形,而所述弹性段320支撑在所述凸部211a的侧壁上,所述凸部211a限制了所述弹性段320朝向所述插接段221a方向变形,便可制约所述扣持作用的解除。
基于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弹性卡扣300设有至少两个,两个所述弹性卡扣300分设在所述第一轴段221的相对两侧。当所述弹性卡扣300设置为两个以上的多个时,多个所述弹性卡扣300可沿所述第一轴段221的环周方向间隔布设,且可选两两所述弹性卡扣300之间的距离或者夹角相等设置。此外,所述弹性卡扣300也可设置为沿所述第一轴段221的环周方向呈连续状延伸布设,而构成筒状,以能够对所述第一轴段221的整周方向均能实现扣持。
在上述实施例中,以所述底座110和所述盖体120为例:所述旋钮主体210可安装在所述底座110上和/或所述盖体120上。所述旋钮主体210与所述机壳100可拆卸连接,具体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可以是螺接固定、卡扣固定、粘接固定或者吸附固定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请结合图5至图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旋钮件200还包括与所述旋钮轴220连接的旋钮主体210;所述机壳100包括围合构成所述容腔101的底座110和盖体120,所述底座110和所述盖体120其中之一设有供所述旋钮主体210插置连接的插槽131,其中另一盖合在所述插槽131的槽口处,以共同限位所述旋钮主体210。以所述插槽131设置在所述底座110上为了,所述插槽131的设置,使得将所述旋钮主体210插置在所述插槽131上,即可实现所述旋钮主体210与所述底座110之间的连接,而后在完成盖体120与底座110之间的安装操作时,可使得盖体120盖合插槽131的槽口,也即实现对旋钮主体210的限位安装,有助于简化旋钮主体210的安装结构和安装操作。
鉴于上述,所述旋钮主体210包括旋钮板212和编码器211,所述插槽131可设置在同时对所述旋钮板212及所述编码器211进行插置连接,也可设置为对所述旋钮板212或者所述编码器211进行插置连接。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10凸设两个凸柱130,每一所述凸柱130设有所述插槽131,两个所述凸柱130相间隔,且在相互靠近的一侧设有避让孔132,两个所述插槽131通过两个所述避让孔132相连通,所述旋钮板212插置在两个所述凸柱130上。如此地,既能实现对所述旋钮板212相对两侧的固定,又能减少所述凸柱130的体积和质量,有助于用材轻省;并且,两个所述凸柱130之间的间隔处便利于所述旋钮板212的布线和散热。
所述插槽131的槽口可以设置在所述凸柱130远离所述底座110的一端;所述插槽131的内壁可设置有弹性层或者柔性层,以使得所述插槽131对所述旋钮板212的抵接为柔性抵接,同时也可加强所述插槽131对所述旋钮板212的限位强度。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避让孔132连通同一所述凸柱130上的所述插槽131的槽口,且在远离对应的所述插槽131的槽口方向上,所述避让孔132的宽度呈渐小设置。如此地,所述避让孔132靠近所述插槽131的槽口处的宽度较大,有助于旋钮板212的插入,所述避让孔132远离所述插槽131的槽口处的宽度较小,有助于对旋钮板212进行宽度方向上的限位,加强旋钮板212的安装稳固。所述避让孔132自宽度较大处到宽度较小处的孔段形成倾斜的导向孔段,有助于旋钮板212插置动作的对准对中。
此外,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10凸设有支撑筋140,所述支撑筋140设于两个所述凸柱130之间,所述支撑筋140形成供所述旋钮板212支撑固定的支撑区域。所述支撑筋140能够对旋钮板212的底部进行支撑,还可以垫高所述旋钮板212相对所述容腔101底部的安装高度,从而使得所述盖体120能够抵接所述凸柱130的顶部,并盖合所述插槽131的槽口。
所述旋钮板212具有在两个所述凸柱130之间的投影区域,所述支撑筋140可布设在整个所述投影区域上,或者,所述支撑筋140落在所述投影区域内,且所述支撑筋140的截面积小于所述投影区域的面积。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筋140与至少一所述凸柱130之间间隔设置,以在所述间隔处限定出供用户的指部至少部分插入的空间;和/或所述机壳100设有延伸至所述支撑区域的缺口150,所述缺口150可供用户的指部至少部分插入。当用户的指部可至少部分插入所述旋钮板212的下方时,可操作旋钮板212向上脱出所述插槽131,实现所述旋钮板212的便捷拆除。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磁加热烹饪器具,所述电磁加热烹饪器具包括如上所述的机体组件1。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电磁加热烹饪器具内的所述机体组件1的详细结构可参照上述所述机体组件1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由于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电磁加热烹饪器具中使用了上述所述机体组件1,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述电磁加热烹饪器具的实施例包括上述所述机体组件1全部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且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也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上所述,所述电磁加热烹饪器具可以具体为各类的电磁灶。在具体应用时,所述旋钮轴220在所述机壳100厚度方向的最大尺寸为D1,所述机壳100的厚度为D,D1与D在比值不小于0.5且不大于0.8。如此设置,旋钮件200在上述安装方式,可适用于厚度相对较薄在机壳100,也即整机厚度相对较薄在电磁灶。具体例如便携式电磁灶。所述便携式电磁灶也即台式电磁灶,在实际应用时,便携式电磁灶一般免安装,可直接放置在平台上进行烹饪操作。便携式电磁灶一般厚度相对较薄,这使得电磁灶在厚度方向上的安装空间有限,若沿机壳100的厚度方向安装旋钮件200,容易增加电磁灶的厚度方向的设计尺寸。基于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旋钮件200可选安装在机壳100的侧部,更易于旋钮件200的快捷装配、能够确保承受所需的插拔力,并且便利于用户的手动操作,同时有助于减少旋钮件200的安装在机壳100厚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从而减少电磁灶的整机尺寸,更易于整机的便携式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机体组件,用于电磁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组件包括:
机壳,设有容腔以及连通所述容腔的通孔;
旋钮件,包括容设在所述容腔内的旋钮主体和穿设在所述通孔的旋钮轴,所述旋钮轴包括伸入至所述机壳内并与所述旋钮主体连接的第一轴段;以及,
干涉结构,设于所述机壳和/或所述旋钮轴,所述干涉结构用于在外力驱动所述第一轴段向外活动时,在所述机壳和所述旋钮轴之间产生干涉,以限制所述第一轴段向外脱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涉结构包括弹性卡扣,所述弹性卡扣设于所述第一轴段和所述机壳其中之一,并与所述第一轴段和所述机壳其中另一扣持固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卡扣自所述第一轴段的侧壁侧向凸出,且在外力驱动所述第一轴段向外活动时,所述弹性卡扣与所述通孔扣持固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卡扣能够在所述第一轴段自外向内穿过所述通孔时朝向所述第一轴段弹性变形,且在所述第一轴段伸入所述容腔后复位至形成朝向所述通孔所在腔壁的止挡面,所述止挡面与所述通孔的周侧腔壁相抵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卡扣包括主体段和弹性段,所述主体段自所述第一轴段的侧壁沿所述第一轴段的径向延伸,所述弹性段自所述主体段朝所述第一轴段的轴向弯折延伸;
所述主体段和所述弹性段的连接部位与所述通孔的孔壁抵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主体朝向所述通孔处凸设凸部,所述凸部设有连接孔;
所述第一轴段和所述弹性段之间间隔以限定出凹槽,所述第一轴段与所述连接孔插置连接,所述凸部与所述凹槽插置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部与所述凹槽插置连接时,所述弹性段支撑在所述凸部的侧壁上。
8.如权利要求2至7任一项所述的机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卡扣设有至少两个,两个所述弹性卡扣分设在所述第一轴段的相对两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围合构成所述容腔的底座和盖体,所述底座和所述盖体其中之一设有供所述旋钮主体插置连接的插槽,其中另一盖合在所述插槽的槽口处,以共同限位所述旋钮主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机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主体包括与所述旋钮轴连接的编码器、以及与所述编码器连接的旋钮板;
所述底座凸设两个凸柱,每一所述凸柱设有所述插槽,两个所述凸柱相间隔,且在相互靠近的一侧设有避让孔,两个所述插槽通过两个所述避让孔相连通,所述旋钮板插置在两个所述凸柱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机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孔连通同一所述凸柱上的所述插槽的槽口,且在远离对应的所述插槽的槽口方向上,所述避让孔的宽度呈渐小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机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凸设有支撑筋,所述支撑筋设于两个所述凸柱之间,所述支撑筋形成供所述旋钮板支撑固定的支撑区域;
所述支撑筋与所述凸柱之间间隔设置,和/或所述机壳设有延伸至所述支撑区域的缺口。
13.一种电磁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机体组件。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磁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加热烹饪器具为电磁灶。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磁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轴在所述机壳厚度方向的最大尺寸为D1,所述机壳的厚度为D,D1与D在比值不小于0.5且不大于0.8。
CN202220798566.3U 2022-04-07 2022-04-07 机体组件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Active CN2174026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98566.3U CN217402618U (zh) 2022-04-07 2022-04-07 机体组件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98566.3U CN217402618U (zh) 2022-04-07 2022-04-07 机体组件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02618U true CN217402618U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41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98566.3U Active CN217402618U (zh) 2022-04-07 2022-04-07 机体组件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026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33681B (zh) 内胆组件及洗碗机
JPH03145195A (ja) 携帯型電子機器
CN217402618U (zh) 机体组件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CN215569320U (zh) 一种安装座、遥控器以及遥控器和安装座的组合结构
CN211823454U (zh) 带喇叭的家电显示屏安装结构、冰箱显示屏门体、冰箱
CN215127144U (zh) 加热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5127478U (zh) 加热组件及烹饪器具
CN108317624B (zh) 窗式空调器面板装配结构、窗式空调器
CN216431834U (zh) 触控模块以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CN114005691B (zh) 按键结构和充电盒
CN216531835U (zh) 电磁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CN216488874U (zh) 控制器和智能家具
CN215335288U (zh) 中控平板及用于中控平板的安装结构
CN218185220U (zh) 一种带有灯带插件的电子雾化装置
CN215271980U (zh) 烹饪器具
CN218576062U (zh) 一种电磁烹饪器具
CN216135629U (zh) 加热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3781127U (zh) 门铃设备
CN220138888U (zh) 墙壁插座
CN219594786U (zh) 设备主机和脱毛仪
CN221010547U (zh) 一种免螺钉易拆装的控制组件安装结构
CN218009393U (zh) 一种可视化锅体
CN218328581U (zh) 一种快速安装的负离子模组和设备
CN219371482U (zh) 一种便于调节安装深度的墙壁插座
CN218265409U (zh) 一种集成式把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