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96645U - 立柱组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立柱组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96645U
CN217396645U CN202221156190.2U CN202221156190U CN217396645U CN 217396645 U CN217396645 U CN 217396645U CN 202221156190 U CN202221156190 U CN 202221156190U CN 217396645 U CN217396645 U CN 2173966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panel
plate
overlap joint
lower section
pil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5619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福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15619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966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966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966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立柱组件及车辆,所述立柱组件包括:立柱外板、立柱内板以及位于立柱内板和立柱外板之间的加强板。立柱内板、加强板以及立柱外板连接,立柱内板包括:内板上段、内板下段,内板上段的下端具有第一搭接槽,内板下段的上端具有第二搭接槽,内板上段与内板下段在上下方向上搭接,且在搭接位置,部分内板下段位于第一搭接槽并与加强板连接,部分内板上段位于第二搭接槽并与加强板连接。由此,在内板上段与内板下段的搭接区域上分别设置第一搭接槽和第二搭接槽,可以减少在立柱组件的厚度方向上钣金搭接的层数,进而使钣金搭接处的焊接强度更高,立柱组件的刚度也更高。

Description

立柱组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立柱组件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各大车企经济实力和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车身的整体强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一般车辆由车头至车尾依次有A柱、B柱、C柱、D柱四个立柱对驾驶舱的乘客进行保护。
一般立柱的结构为外板、加强板和内板,三者通过点焊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当内板有上下两段时,会出现四层钣金的搭接,这样会导致四层钣金搭接处焊接强度较弱,影响立柱刚度,从而降低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立柱组件,所述立柱组件在立柱内板具有上下两段时能够减少钣金搭接的层数,使钣金搭接处的焊接强度更强,提高立柱刚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立柱组件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立柱组件,所述立柱组件包括:立柱外板以及位于所述立柱内板和所述立柱外板之间的加强板;所述立柱内板、所述加强板以及所述立柱外板连接,所述立柱内板包括:内板上段、内板下段,所述内板上段的下端具有第一搭接槽,所述内板下段的上端具有第二搭接槽,所述内板上段与所述内板下段在上下方向上搭接,且在搭接位置,部分所述内板下段位于所述第一搭接槽并与所述加强板连接,部分所述内板上段位于所述第二搭接槽并与所述加强板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立柱组件,立柱内板的内板上段和内板下段在上下方向上进行搭接,且内板上段位于第一搭接槽下侧的部分伸入到第二搭接槽内,内板下段位于第二搭接槽上侧的部分伸入到第一搭接槽内,通过第一搭接槽与第二搭接槽的配合在上下方向进行搭接,以避免立柱外板、加强板、内板上段和内板下段的搭接区域上出现四层钣金依次焊接的情况。由此,在内板上段与内板下段的搭接区域上分别设置第一搭接槽和第二搭接槽,可以减少在立柱组件的厚度方向上钣金搭接的层数,进而使钣金搭接处的焊接强度更高,立柱组件的刚度也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板上段包括:上段本体以及位于所述上段本体左右两侧的上段翻边,所述内板下段包括:下段本体以及位于所述下段本体左右两侧的下段翻边,所述下段翻边和所述上段翻边均与所述加强板连接,所述上段本体与所述下段本体上设置有多个相对的固定孔并通过紧固件紧固。
进一步地,所述立柱外板的两侧具有外板翻边、所述加强板的左右两侧具有加强板翻边,所述外板翻边与所述加强板翻边连接,所述上段翻边、所述下段翻边均与所述加强板翻边连接,所述第一搭接槽形成在上段翻边上,所述第二搭接槽形成在下段翻边上。
可选地,所述下段本体的下段还设置有用于与车辆的门槛梁连接的连接翻边。
可选地,所述内板下段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沿远离所述内板上段的方向逐渐增大。
可选地,所述下段本体上还设置有避让安全带卷收器的第一避让孔,所述第一避让孔下方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全带卷收器位于所述立柱内板与所述立柱外板限定出的空间内,且所述安全带卷收器与所述安装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下段本体上还具有与所述避让孔连通的限位槽,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位于所述限位槽的左侧或右侧并用于对所述安全带卷收器进行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段本体的上端还设置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用于安装安全带调高器,所述安装部下方具有第二避让孔,所述安全带调高器的限位臂穿设于所述第二避让孔。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第二避让孔之间还具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适于推抵所述安全带调高器以对所述安全带调高器进行限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立柱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车辆,具有上述立柱组件的车辆具有较高的车身强度,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可对乘客提供更好的保护,提高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柱组件的正面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柱组件的背面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柱组件的内板上段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柱组件的内板下段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柱组件的安装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柱组件与安全带卷收器连接的局部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柱组件与安全带调高器连接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
立柱组件100、
立柱内板10、
内板上段11、
第一搭接槽111、
上段本体112、安装部1121、第二避让孔1122、限位凸起1123、减重孔1124、上段翻边113、
内板下段12、
第二搭接槽121、
下段本体122、第一避让孔1221、限位槽1222、
下段翻边123、
连接翻边124、
固定孔13、
安装板14、
限位板141、
加强肋142、
加强板20、加强板翻边21、凸台22、
安全带卷收器200、
安全带调高器300、限位臂3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柱组件100及车辆。
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立柱组件100,立柱组件100包括:立柱外板、立柱内板10以及位于立柱内板10和立柱外板之间的加强板20。
其中,立柱内板10、加强板20以及立柱外板连接,立柱内板10包括:内板上段11、内板下段12,内板上段11的下端具有第一搭接槽111,内板下段12的上端具有第二搭接槽121,内板上段11与内板下段12在上下方向上搭接,且在搭接位置,部分内板下段12位于第一搭接槽111并与加强板20连接,部分内板上段11位于第二搭接槽121 并与加强板20连接。
具体而言,立柱内板10的内板上段11和内板下段12在上下方向上进行搭接,且内板上段11位于第一搭接槽111下侧的部分伸入到第二搭接槽121内,内板下段12位于第二搭接槽121上侧的部分伸入到第一搭接槽111内,通过第一搭接槽111与第二搭接槽121的配合在上下方向进行搭接,以避免立柱外板、加强板、内板上段11和内板下段12的搭接区域上出现四层钣金依次焊接的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立柱组件100的装配过程中,需要进行依次焊接,而四层钣金焊接会导致焊接区域的结构强度降低,并难以保证立柱组件100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立柱组件100,在内板上段11与内板下段12的搭接区域上分别设置第一搭接槽111和第二搭接槽121,可以减少在立柱组件100的厚度方向上钣金搭接的层数,进而使钣金搭接处的焊接强度更高,立柱组件100的刚度也更高。
需要说明的是,车辆的车身由车头至车尾一般具有多个立柱,包括:A柱、B柱、C 柱和D柱,在本申请中不对立柱组件100的位置进行具体限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如图3-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内板上段11包括:上段本体112以及位于上段本体112左右两侧的上段翻边113,内板下段12包括:下段本体122以及位于下段本体122左右两侧的下段翻边123,下段翻边123和上段翻边113均与加强板20连接,上段本体112与下段本体122上设置有多个相对的固定孔13并通过紧固件紧固。
具体而言,在立柱组件100进行组装时,通过将内板上段11、内板下段12以及加强板20组合在一起,加强板20分别与上段翻边113与下段翻边123连接,多个紧固件穿设过上段本体112与下段本体122上对应的多个固定孔13,从而实现紧固连接。
其中,加强板20与上段翻边113、加强板20与下段翻边123、上段翻边113与下段翻边123之间均通过焊接进行连接固定。
由此,可增加立柱组件100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对上段本体112与下段本体122上的固定孔13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制,上段本体112上的固定孔13与下段本体122上的固定孔13对应设置即可,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示例性地,可以在上段本体112上开设六个固定孔13,对应在下段本体122上开设六个固定孔13且相对设置,并可以在上段本体112远离下段本体122 的一侧设置凸焊螺母,以实现内板上段11和内板下段12的焊接固定,可以进一步提高立柱组件100的结构强度以及刚度。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这里对紧固件的种类以及规格不做具体限制,例如,紧固件可以为螺栓,也可以为铆钉,紧固件的直径可根据固定孔13的直径进行选择。
如图2-图4所示,进一步地,立柱外板的两侧具有外板翻边、加强板20的左右两侧具有加强板翻边21,外板翻边与加强板翻边21连接,上段翻边113、下段翻边123 均与加强板翻边21连接,第一搭接槽111形成在上段翻边113上,第二搭接槽121形成在下段翻边123上。
也就是说,在立柱组件100进行组装时,首先将内板上段11与内板下段12通过紧固件进行紧固,此时的第一搭接槽111与第二搭接槽121相互交错设置,第一搭接槽111 形成在上段翻边113上,第二搭接槽121形成在下段翻边123上,部分内板下段12位于第一搭接槽111内,部分内板上段11位于第二搭接槽121内。
其中,在进行固定连接时,通过对翻边结构的焊接即可实现立柱外板、加强板20和立柱内板10之间的固定,翻边结构能够使三者更好的进行贴合,进而使焊接时的效果更好。
由此,通过翻边结构能够使立柱外板、加强板20、立柱内板10的贴合更紧密,进而使连接强度更高。
需要指出的是,如图2所示,加强板20的上侧边沿与内板上段11的上侧边沿平齐,且两侧翻边结构与立柱外板、内板上段11、内板下段12焊接,并可以在加强板20的中间区域上设置多个凸台22,多个凸台22与内板上段11贴合且焊接固定,可以进一步提高立柱组件100的结构强度以及刚度。
如图4所示,可选地,下段本体122的下段还设置有用于与车辆的门槛梁连接的连接翻边124。
具体而言,在立柱组件100组装完成后,需要将立柱组件100与车辆的车身进行连接,立柱组件100可通过下段本体122上的连接翻边124与车辆的门槛梁进行连接。
由此,可使下段本体122与门槛梁贴合,进而使立柱组件100与车辆的连接强度更高。
可选地,内板下段12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沿远离内板上段11的方向逐渐增大。
也就是说,宽度逐渐增大的内板下段12在下段本体122的下段具有较大的宽度,从而使连接翻边124的长度较长,在连接翻边124与门槛梁进行连接时,较长的连接翻边 124与门槛梁的焊接面积更大,焊接效果更好,连接更稳定。在车辆发生侧向碰撞时,立柱组件100将承受主要冲击力,由于立柱组件100通过连接翻边124与门槛梁进行连接,更大的焊接面积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可使立柱组件100承受更大的冲击。
由此,可以增加立柱组件100与车辆的连接强度,提高安全性。
示例性的,下段本体122的整体形状可以呈燕尾形或鱼尾形。
如图5-图6所示,可选地,下段本体122上还设置有避让安全带卷收器200的第一避让孔1221,第一避让孔1221下方设置有安装板14,安全带卷收器200位于立柱内板 10与立柱外板限定出的空间内,且安全带卷收器200与安装板14连接。
当立柱组件100位于车辆B柱以及C柱位置时,为保证乘客安全,需要将安全带组件安装于立柱组件100内,安全带组件一般包括安全带卷收器200、安全带调高器300 以及安全带本体。安全带卷收器200一般位于车舱下部,部分安全带本体卷收在安全带卷收器200内,安全带调高器300一般位于车舱上部,可根据乘客需要适当调整高度,安全带本体主要用于保护乘客。
在车辆发生碰撞或紧急刹车时,安全带卷收器200能够根据安全带本体被拉出的加速度适时拉紧安全带本体,从而使乘客被固定在座椅上,防止由于惯性撞击到车辆内部,保证乘客安全。
具有而言,在立柱组件100进行组装时,立柱内板10与立柱外板之间具有容置空间,将安全带卷收器200设置于容置空间,可减小车辆内部空间占用。安全带卷收器200通过安装板14与立柱组件100进行连接,能够保证连接的稳固性。安全带本体可通过第一避让孔1221穿设出立柱组件100,以实现对乘客的保护。
由此,可以保证安全带卷收器200正常使用的同时具有良好的稳固性,从而保证乘客安全。
可选地,安装板14与下段本体122通过焊接固定。由此,可进一步增加安装板14 与下段本体122连接的结构强度,在安全带卷收器200安装于安装板14上时,可增加稳固性,以对乘客进行更好的保护。
进一步可选地,安装板14上开设有安装孔,安全带卷收器200通过螺栓穿设于安装孔与安装板14固定连接。在对安全带卷收器200进行安装时,可通过螺栓将其与安装板14进行紧固连接,当需要对安全带卷收器200进行保养或更换时,可将安全带卷收器200进行拆卸。由此,可增加安全带卷收器200的装卸便捷程度。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板14上形成有加强肋142。当车辆发生碰撞时,乘客由于惯性继续向前,安全带卷收器200可对安全带本体进行快速收紧,此时安全带卷收器200承受较大的拉力,由于安全带卷收器200固定于安装板14上,因此安装板 14也承受较大的拉力,安装板14上的加强肋142能够增加安装板14的整体刚性以及模态,使安装板14可承受更大的拉力,进而使安全带卷收器200的连接更稳定,使乘客更安全。
如图6所示,进一步地,下段本体122上还具有与第一避让孔1221连通的限位槽1222,安装板14上设置有限位板141,限位板141位于限位槽1222的左侧或右侧并用于对安全带卷收器200进行限位。
具体而言,安全带卷收器200上设有固定部,在安全带卷收器200与立柱组件100进行连接时,固定部穿设过下段本体122上的限位槽1222,并且固定部的一端止抵在限位板141上。通过固定部与限位槽1222的配合,能够使安全带卷收器200在左右方向的运动得到限制,固定部的一端止抵在限位板141上,能够防止安全带卷收器200发生旋转(实现对安全带卷收器200的Y向防转限位),进而增加安全带卷收器200的稳固性,并可以防止安全带卷收器200出现异响。
由此,可增加安全带卷收器200与立柱组件100连接的稳定性,防止安全带卷收器200发生晃动,从而降低安全带卷收器200与立柱组件100发生碰撞产生异响的概率,增加乘客的乘车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对限位板141与限位槽1222的相对位置不做具体限制,限位板141可以设置在限位槽1222的左侧,也可以设置在限位槽1222的右侧,也可在限位槽 1222左右两侧均设置限位板141,可根据安全带卷收器200固定部的具体位置进行选择,以对安全带卷收器200进行更好的限位,防止安全带卷收器200发生异响,提高乘客的乘车体验。
如图3、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上段本体112的上端还设置有安装部1121,安装部1121用于安装安全带调高器300,安装部1121下方具有第二避让孔1122,安全带调高器300的限位臂310穿设于第二避让孔1122。
具体而言,在将安全带调高器300安装至立柱组件100上时,可通过安装部1121 与安全带调高器300的连接进行固定,同时,将安全带调高器300的限位臂310穿设过第二避让孔1122,可对安全带调高器300进行进一步限位。
由此,可增加安全带调高器300与立柱组件100连接的稳定性,在保证乘客安全的同时防止发生异响,提高乘客的乘车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对安全带调高器300与安装部1121的连接方式不做具体限制,连接方式可以包括螺接、铆接,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可选地,安装部1121内固定有螺母,安全带调高器300通过螺栓与安装部1121螺接。由此,在安装部1121内固定设置螺母,能够使安全带调高器300的装卸更简便。
如图7所示,可选地,安全带调高器300的限位臂310为至少一个向立柱外板方向延伸的钩体,第二避让孔1122与限位臂310相对应设置,且为至少一个可供限位臂310 穿过的长条状开口。由此,在限位臂310穿设于第二避让孔1122时,可将限位臂310 的钩状末端穿设于第二避让孔1122处,通过钩状勾住第二避让孔1122的下端,以实现对安全带调高器300在上下方向上的限位,提高安全带调高器300固定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安装部1121与第二避让孔1122之间还具有限位凸起1123,限位凸起1123 适于推抵安全带调高器300以对安全带调高器300进行限位。
具体而言,在安全带调高器300与立柱组件100进行安装时,限位凸起1123能够进一步对安全带调高器300进行限位,并在安全带调高器300安装到位后对其进行推抵,使安全带调高器300与上段本体112之间贴合,防止安全带调高器300发生晃动,从而防止安全带调高器300发生异响,以提高乘客的乘车体验。
可选地,上段本体112上设有多个减重孔1124。在上段本体112上设置多个减重孔1124,能够降低立柱组件100的整体质量,可使车辆做到轻量化的同时保证立柱组件100 的结构强度,增加安全性,同时还可以在内板上段11内冲压多个椭圆形加强肋,以提高立柱内板10的模态以及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立柱组件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车辆,具有上述立柱组件100的车辆具有较高的车身强度,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可对乘客提供更好的保护,提高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车辆的立柱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立柱外板、立柱内板(10)以及位于立柱内板(10)和所述立柱外板之间的加强板(20);所述立柱内板(10)、所述加强板(20)以及所述立柱外板连接,所述立柱内板(10)包括:内板上段(11)、内板下段(12),所述内板上段(11)的下端具有第一搭接槽(111),所述内板下段(12)的上端具有第二搭接槽(121),所述内板上段(11)与所述内板下段(12)在上下方向上搭接,且在搭接位置,部分所述内板下段(12)位于所述第一搭接槽(111)并与所述加强板(20)连接,部分所述内板上段(11)位于所述第二搭接槽(121)并与所述加强板(2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立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上段(11)包括:上段本体(112)以及位于所述上段本体(112)左右两侧的上段翻边(113),所述内板下段(12)包括:下段本体(122)以及位于所述下段本体(122)左右两侧的下段翻边(123),所述下段翻边(123)和所述上段翻边(113)均与所述加强板(20)连接,所述上段本体(112)与所述下段本体(122)上设置有多个相对的固定孔(13)并通过紧固件紧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立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外板的两侧具有外板翻边、所述加强板(20)的左右两侧具有加强板翻边(21),所述外板翻边与所述加强板翻边(21)连接,所述上段翻边(113)、所述下段翻边(123)均与所述加强板翻边(21)连接,所述第一搭接槽(111)形成在上段翻边(113)上,所述第二搭接槽(121)形成在下段翻边(123)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立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段本体(122)的下段还设置有用于与车辆的门槛梁连接的连接翻边(124)。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立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下段(12)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沿远离所述内板上段(11)的方向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立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段本体(122)上还设置有避让安全带卷收器(200)的第一避让孔(1221),所述第一避让孔(1221)下方设置有安装板(14),所述安全带卷收器(200)位于所述立柱内板(10)与所述立柱外板限定出的空间内,且所述安全带卷收器(200)与所述安装板(14)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立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段本体(122) 上还具有与所述第一避让孔(1221)连通的限位槽(1222),所述安装板(14)上设置有限位板(141),所述限位板(141)位于所述限位槽(1222)的左侧或右侧并用于对所述安全带卷收器(200)进行限位。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立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段本体(112)的上端还设置有安装部(1121),所述安装部(1121)用于安装安全带调高器(300),所述安装部(1121)下方具有第二避让孔(1122),所述安全带调高器(300)的限位臂(310)穿设于所述第二避让孔(112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立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1121)与所述第二避让孔(1122)之间还具有限位凸起(1123),所述限位凸起(1123)适于推抵所述安全带调高器(300)以对所述安全带调高器(300)进行限位。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立柱组件(100)。
CN202221156190.2U 2022-05-12 2022-05-12 立柱组件及车辆 Active CN2173966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56190.2U CN217396645U (zh) 2022-05-12 2022-05-12 立柱组件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56190.2U CN217396645U (zh) 2022-05-12 2022-05-12 立柱组件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96645U true CN217396645U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43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56190.2U Active CN217396645U (zh) 2022-05-12 2022-05-12 立柱组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966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102017011779B4 (de) Seiten-Fahrzeugkarosseriestruktur für ein Fahrzeug
EP2353972B1 (en) Structure for side portion of vehicle
US10625788B2 (en) Vehicle side section structure
US7748774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WO2014115580A1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8262153B2 (en) Vehicle pillar with opening having angled flange
US10597087B2 (en) Vehicle side portion structure
JP2011025848A (ja) 車両の車体後部構造
JP2019182016A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217396645U (zh) 立柱组件及车辆
JP2011201389A (ja) 車両の車体上部構造
JP3696554B2 (ja) 車両用リトラクタ取付構造
JP2009241779A (ja) 車体の後部構造
CN116353707A (zh) 车身侧部构造
JP4314991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5339526B2 (ja) 車両の車体後部構造
JP5571527B2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576887B2 (ja) シートベルトのリトラクタ装置取付け構造
CN215436629U (zh) 汽车顶盖和具有其的车辆
JP6350463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7029663B2 (ja) 車体下部構造
JP3349782B2 (ja) 自動車のシート取付構造
JP4058779B2 (ja) 車両のドア構造
EP3950467B1 (en) Composite elongated member
CN112172928A (zh) 车身后部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