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96466U - 一种头胸式座椅侧气囊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头胸式座椅侧气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96466U
CN217396466U CN202123250788.6U CN202123250788U CN217396466U CN 217396466 U CN217396466 U CN 217396466U CN 202123250788 U CN202123250788 U CN 202123250788U CN 217396466 U CN217396466 U CN 2173964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oth piece
cloth
chamber
side airbag
piec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5078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如文
薛璇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Lingang Junsheng Automobile Safety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Lingang Junsheng Automobile Safety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Lingang Junsheng Automobile Safety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Lingang Junsheng Automobile Safety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5078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964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964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964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头胸式座椅侧气囊,折叠地储存在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包括囊袋和气体发生器,所述囊袋包括相互连通的上部腔室和下部腔室,所述气体发生器设置与所述下部腔室中,囊袋包括两个上布片和一个下布片,所述两个上布片分别通过第一缝线缝制在所述下布片上左右两侧的上部,且所述两个布片均位于所述下布片的同一侧,所述下布片朝着远离所述上布片的一侧对折后,通过第二缝线缝制周围轮廓形成封闭囊袋。通过上述三块布片片缝制的囊袋结构,有效地分割出保护乘员头部的上部腔室,两道缝制和/或涂胶提高上部腔室的保压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头胸式座椅侧气囊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车辆被动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头胸式座椅侧气囊。
背景技术
在侧面碰撞事故发生时,为了保护车辆乘客,往往采用分体的座椅侧气囊和车顶侧气帘,已知的座椅侧气囊装置设置在车辆座椅的靠背侧部,该气囊在乘客的胸部区域和车辆的侧结构之间膨胀;已知的侧气帘在发生侧面碰撞时,在侧窗区域膨胀,用于保护乘客的头部。但现在的座椅布置非常灵活,零重力座椅和可前后旋转座椅逐渐受到整车厂和消费者的青睐,这就使得传统的侧气帘的头部保护作用减弱,甚至消失。
为适应这一趋势,亟待开发一种集成在座椅上的头胸式保护气囊装置,兼具传统座椅侧气囊以及车顶侧气帘的双重保护功能。现有技术中,具有相对较大面积的侧面气囊的侧气囊装置是已知的,但这类气囊存在以下问题:
保护区域往往没有明确划分,导致所需充其量大,而且需要较大的展开空间,不适合小型车辆;
最新的NCAP2021规定了侧气帘的6秒保压要求,以适应侧面碰撞可能发生的车辆翻滚过程中的头部保护,现有的这类侧气囊并不具备在头部区域的长时保压要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头胸式座椅侧气囊,能够有效维持保护乘员头部腔室的内部压力,达到保压功能,同时兼顾传统侧气囊保护特性,有效地作用乘客侧部,抬起乘客手臂以降低胸压;裁片结构合理,缝制方法简单,有效提高效率和保压性能。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头胸式座椅侧气囊,折叠地储存在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包括囊袋和气体发生器,囊袋包括相互连通的上部腔室和下部腔室,气体发生器设置于下部腔室中,气体发生器产生的膨胀气体至少部分充满下部腔室后进入上部腔室,其中,
囊袋包括两个上布片和一个下布片,两个上布片分别通过第一缝线缝制在下布片上左右两侧的上部,且两个布片均位于下布片的同一侧,下布片朝着远离上布片的一侧对折后,通过第二缝线缝制周围轮廓形成封闭囊袋,对折后的下布片上轮廓边缘设有隔壁和连通口,隔壁是通过缝制和/或胶粘等方式将多层布片结合以形成的不充气区域,将封闭囊袋分割成上部腔室和下部腔室,连通口位于隔壁的延伸线上,连通上部腔室和下部腔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下布片包括对称的主布片和分别设置对称线两侧的两处导向布片,导向布片从主布片上轮廓边缘向远离主布片的方向延伸,下布片沿对称线对折后,隔壁封闭下布片上轮廓除导向布片之外的其余区域,两处导向布片所在的位置下方形成所述连通口,固定导向布片延伸方向的两侧,形成与所述连通口连通的供下部腔室中膨胀气体流入上部腔室的导气机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缝线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完整地封闭上布片的下轮廓边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从囊袋的侧面观察,第一缝线与隔壁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向布片在延伸方向上形成宽度较小的收窄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布片与下布片间的第一缝线处设置有密封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层上布片之间第二缝线处设置有密封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下布片的主布片和两处导向布片是一块布片整体裁剪而成,两个上布片具有相同的形状且对称布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下布片上设有泄气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说明书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通过在侧气囊上增加头部腔室,使在一个囊袋实现兼顾乘员胸部和头部的保护。相比传统侧气囊和气帘的分体保护,布置方式更加灵活,适应多种形式的座椅和车内布置环境;快速地展开贴合至乘员侧部和头部,约束乘员。
三裁片缝制的囊袋结构,缝制简单,有效地分割出头部腔室,通过两道涂胶工艺以及特殊的布料止流结构,进一步维持头胸式气囊上部腔体的内部压力,从而达到保压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头胸式座椅侧气囊整体展开图;
图2是头胸式座椅侧气囊去除表层布片的结构图;
图3是头胸式座椅侧气囊的囊袋裁片结构图;
图4是头胸式座椅侧气囊的上布片与下布片的缝制结构图;
图5是图4中缝制布片对折后的缝制成品图及沿A-A切线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气体发生器;2、囊袋;21、上部腔室、22下部腔室;23、连通口;231、导向布片;232、导气结构;24、泄气口;25、密封胶;26、隔壁;3、上布片;4、下布片;41、主布片;5、第一缝线;6、第二缝线;7、第三缝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申请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申请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要说明的是,下文描述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实施例的各种方面。应显而易见,本文中所描述的方面可体现于广泛多种形式中,且本文中所描述的任何特定结构及/或功能仅为说明性的。基于本申请,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了解,本文中所描述的一个方面可与任何其它方面独立地实施,且可以各种方式组合这些方面中的两者或两者以上。举例来说,可使用本文中所阐述的任何数目和方面来实施设备及/或实践方法。另外,可使用除了本文中所阐述的方面中的一或多者之外的其它结构及/或功能性实施此设备及/或实践此方法。
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申请的基本构想,图式中仅显示与本申请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另外,在以下描述中,提供具体细节是为了便于透彻理解实例。然而,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可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实践所述方面。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头胸式座椅侧气囊,具有保护乘员头部的上腔室,通过两道涂胶工艺以及特殊的布料止流结构,进一步维持头胸式气囊上部腔体的内部压力,从而达到保压功能。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一种头胸式座椅侧气囊,包括气体发生器1和囊袋2,气体发生器1置于囊袋2中,囊袋2折叠地储存在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在侧面碰撞期间,气体从气体发生器1供给到囊袋2中,使囊袋2靠近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乘员膨胀且展开,囊袋2的整体展开图如图1所示。
囊袋包括相互连通的上部腔室21和下部腔室22,气体发生器1置于下部腔室22中,气体发生器1产生的膨胀气体至少部分充满下部腔室22后,经过连通口23进入上部腔室,直至完全充满整个囊袋2腔室。充满后的上部腔室21延伸至乘员头部,且从车辆侧部方向看,上部腔室21能够完全覆盖乘员颈部及头部区域;下部腔室22则至少覆盖乘员肩部、胸部、腹部、腰部和臀部中的一个或多个。通过增加用于保护头部的上部腔室21,在一个囊袋结构上实现适用侧面碰撞的全方位保护。
下部腔室具有泄气孔24,在上部腔室21和下部腔室22完全充满后,膨胀气体经泄气孔排出,防止囊袋2刚度过大对乘员造成伤害。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下部腔室22顶部与乘员肩部下方高度齐平,在下部腔室22的展开过程中,作用于乘员手臂并使其抬起,降低胸压。
囊袋由对称的布片沿中间线对折后缝制边缘而成,去除表层布片如图2所示,上部腔室21与下部腔室22通过隔壁26分割,隔壁26大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封闭上部腔室21与下部腔室22之间的大部分区域。具体地,隔壁26是通过缝制和/或胶粘等方式将囊袋2的两层布片结合以形成的不充气区域。上部腔室21与下部腔室22之间的未封闭区域形成连通口23,连通口23位于隔壁26的延伸线上,供下部腔室22的膨胀气体经过,进入上部腔室21。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囊袋2由两个上布片3和一个下布片4缝制而成。下布片4为对称结构,包括主布片41和设置在对称线左右两侧的导向布片231,导向布片231从所述主布片41上部边缘向远离所述主布片41的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下布片4是一体式裁片,即主布片41和导向布片231的形状在一张布片上整体剪裁成型。两个上布片3是有相同的形状,对称地布置在下布片4左右两侧的上方。
在其他实施例中,主布片和导向布片还可以是分体设置的
缝制时,将两个上布片3的下轮廓边缘分别重叠地贴合于下布片4对称线两侧的上轮廓边缘,且两个上布片3均置于下布片4的同一侧,本实施例中,两个上布片3均置于下布片4的背侧,即在附图中垂直于平面向后的一侧。在重叠区域通过第一缝线5将两个上布片3分别与下布片4缝制固定,第一缝线5沿上布片3的下轮廓的平行方向延伸,且完整地封闭全部的下轮廓边缘。进一步地,将下布片4沿着对称线朝着远离所述上布片3的一侧对折后,通过第二缝线6缝制周围轮廓形成封闭囊袋。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上布片3的下轮廓边缘与下布片4任意一侧的上轮廓边缘具有相同的延伸方向和长度。但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所需保护的头部范围采用不同的设置,即上布片3的下轮廓边缘相比下布片4任意一侧的上轮廓边缘过长或过短,第一缝线5始终完整地封闭上布片3的全部下轮廓边缘。第一缝线5和/或第二缝线6可以是一条或多条的。
隔壁26设置在对折后的下布片4的上轮廓边缘,封闭除导向布片231之外的其余轮廓区域,在导向布片231所在位置的下方形成连通口23。通过密封胶25和/或第三缝线7固定导向布片231延伸方向的两侧,在两层导向布片231间形成与连通口23连通的供所述下部腔室中膨胀气体流入上部腔室的导气结构232。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导气结构232能够阻止上部腔室21中的膨胀气体回流下部腔室22中。膨胀气体经两层导气布片231之间流入上部腔室21,在上部腔室21中达到一定内压后,两层导气布片231的外侧受到的压力逐渐大于两层导气布片231之间的压力,由于导气布片231本身的扁长型结构,急易迫使两层导气布片231相互贴合,从而封闭通气口23,防止气体回流。
导向布片231与主布片41的轮廓连接处采用倒圆角的圆弧设计,易于膨胀气体流入,减少气流扰动。在导向布片231的延伸方向上还形成宽度较小的收窄部,利于形成稳定的封闭止流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收窄部的设计使得这种贴合的封闭效果更加容易形成,且相比其他区域形成的贴合力更大,提高止流结构的稳定性。
上布片3与下布片4间的第一缝线处还设置有密封胶25,即两个上布片3与下布片4间的重叠区域涂有密封胶25固定后,再缝制第一缝线5,第一缝线5被配置为穿透上布片3、密封胶25和下布片4固定,以增加最终囊袋2的上部腔室21的气密性。
从囊袋的侧面观察,第一缝线5与隔壁26重合。在第一缝线5和隔壁26均设置包含密封胶25的胶粘结构,形成特有的两道涂胶工艺,可以有效地上部腔室21的气密性。
两层上布片之间第二缝线6处设置有密封胶25。
如图5中沿A-A切线剖视图所示,通过上述的密封设置,上部腔室21除连通口23以外的全部轮廓边缘均通过密封胶25密封,使得封闭连通口23后的上部腔室21具有较长的保压时间,满足法规规定的保压时长要求。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侧重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后面说明的方法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系统是对应的,描述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系统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7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头胸式座椅侧气囊,折叠地储存在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包括囊袋和气体发生器,所述囊袋包括相互连通的上部腔室和下部腔室,所述气体发生器设置于所述下部腔室中,所述气体发生器产生的膨胀气体至少部分充满下部腔室后进入上部腔室,其特征在于,
所述囊袋包括两个上布片和一个下布片,所述两个上布片分别通过第一缝线缝制在所述下布片上左右两侧的上部,且所述两个布片均位于所述下布片的同一侧,所述下布片朝着远离所述上布片的一侧对折后,通过第二缝线缝制周围轮廓形成封闭囊袋,
所述对折后的下布片上轮廓边缘设有隔壁和连通口,所述隔壁是通过缝制和/或胶粘方式将多层布片结合以形成的不充气区域,将所述封闭囊袋分割成所述上部腔室和下部腔室,所述连通口位于所述隔壁的延伸线上,连通所述上部腔室和所述下部腔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胸式座椅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布片包括对称的主布片和分别设置对称线两侧的两处导向布片,所述导向布片从所述主布片上轮廓边缘向远离所述主布片的方向延伸,所述下布片沿所述对称线对折后,所述隔壁封闭所述下布片上轮廓除导向布片之外的其余区域,所述两处导向布片所在的位置下方形成所述连通口,固定所述导向布片延伸方向的两侧,形成与所述连通口连通的供所述下部腔室中膨胀气体流入上部腔室的导气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胸式座椅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缝线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完整地封闭所述上布片的下轮廓边缘。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胸式座椅侧气囊,其特征在于,从囊袋的侧面观察,所述第一缝线与所述隔壁重合。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胸式座椅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布片在延伸方向上形成有收窄部。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头胸式座椅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布片与所述下布片间的第一缝线处设置有密封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头胸式座椅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层上布片之间第二缝线处设置有密封胶。
8.如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头胸式座椅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布片的主布片和两处导向布片是一块布片整体裁剪而成,所述两个上布片具有相同的形状且对称布置。
9.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头胸式座椅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布片上设有泄气孔。
CN202123250788.6U 2021-12-23 2021-12-23 一种头胸式座椅侧气囊 Active CN2173964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50788.6U CN217396466U (zh) 2021-12-23 2021-12-23 一种头胸式座椅侧气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50788.6U CN217396466U (zh) 2021-12-23 2021-12-23 一种头胸式座椅侧气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96466U true CN217396466U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32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50788.6U Active CN217396466U (zh) 2021-12-23 2021-12-23 一种头胸式座椅侧气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964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51950B2 (en) Vehicle seat
JP4797579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2869548B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JP5800035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628111B2 (en) Side airbag device
JP6032148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962563B2 (ja) 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KR20060130696A (ko) 측면 충돌 억제 모듈
JP4787256B2 (ja) 車両搭乗者を保護するためのエアバッグ
JP2009018715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7172696A1 (en) Airbag module
WO2019112702A1 (en) Side airbag with accordion pelvis fold
US7398995B2 (en) Air belt
JP2015533727A (ja) 強化された気体ディフューザを備える改良されたエアバッグ
JP4103739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90001694A1 (en) Curtain air bag apparatus
JP2006224817A (ja) エアバッグ
JP6115506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623677B2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217396466U (zh) 一种头胸式座椅侧气囊
US7614649B2 (en) Airbag system
CN107107857B (zh) 侧面碰撞气囊模块
JP2007045172A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KR20100094521A (ko) 팽창가능성 에어백
JP7419751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