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83368U - 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83368U
CN217383368U CN202221016299.6U CN202221016299U CN217383368U CN 217383368 U CN217383368 U CN 217383368U CN 202221016299 U CN202221016299 U CN 202221016299U CN 217383368 U CN217383368 U CN 2173833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
pipe
flat
heat exchanger
r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1629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炎峰
王冠军
丁二刚
史俊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1629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833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833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83368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90982 priority patent/WO2023208073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连接弯头、扁管单元、圆管单元及多个翅片单元,多个翅片单元相互间隔且并列地设置;扁管单元穿设于翅片单元,且扁管单元包括沿翅片单元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地多根扁管;圆管单元穿设于翅片单元,且圆管单元与扁管单元沿翅片单元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圆管单元包括沿翅片单元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多根圆管;连接弯头的一端与圆管连接,连接弯头的另一端与扁管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使用连接弯头连接扁管与圆管,提高了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空调系统的主要组成部件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以及换热器,换热器起到与外界进行热交换的作用,而热交换主要通过换热器上的翅片与换热管来实现。
现有的部分平行流换热器包括集流管、翅片、圆管及扁管。集流管上开设有多个孔槽,且集流管内设置多个隔板,多个隔板将集流管内分隔成多个流通室。圆管及扁管均穿设于孔槽内并与对应的流通室连通,介质经集流管内的流通室实现扁管与圆管的互通。
但,采用上述结构,组装繁琐,结构复杂,且会增加过多的焊接点,导致介质泄漏的几率增大,降低了换热器整体的结构强度,从而降低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并且,若不安装隔板,则介质在各扁管与圆管内的流通均匀性会受到很大影响,从而降低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器,包括连接弯头、扁管单元、圆管单元及多个翅片单元,多个所述翅片单元相互间隔且并列地设置;所述扁管单元穿设于所述翅片单元,且所述扁管单元包括沿所述翅片单元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地多根扁管;所述圆管单元穿设于所述翅片单元,且所述圆管单元与所述扁管单元沿所述翅片单元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圆管单元包括沿所述翅片单元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多根圆管;所述连接弯头的一端与所述圆管连接,所述连接弯头的另一端与所述扁管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用连接弯头代替传统的集流管来进行介质的传递,可以提高介质流动的均匀性,从而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且避免在集流管上多开设孔槽,减少焊接点,降低介质泄露的几率,从而提高了换热器整体的结构强度,提高了换热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弯头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扁管相连;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圆管相连;扭转部,所述扭转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扁管的一端相连,所述扭转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圆管的一端相连。
如此设置,便于介质的流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扁管的形状相适配,且所述扁管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一连接部内;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圆管的形状相适配,且所述圆管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二连接部内。
如此设置,能够加强焊接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扭转部的形状为U形,且所述扭转部由一端的腰形向另一端的圆形平滑过渡形成。
如此设置,能够便于与圆管及扁管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及所述扭转部一体成型。
如此设置,能够提高连接弯头的整体结构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根所述扁管与多根所述圆管交错设置,且相邻的所述扁管与所述圆管通过所述连接弯头相互连接。
如此设置,能够充分利用翅片单元,提高换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多个弯管,相邻两个所述扁管远离所述连接弯头的一端通过所述弯管相互连接。
如此设置,能够减少扁管的折弯工艺,从而缓解翅片单元变形的问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分液器和集流管,相邻两个所述圆管中的其中一个所述圆管远离所述连接弯头的一端与所述分液器连通,另一个所述圆管远离所述连接弯头的一端与所述集流管连通。
如此设置,便于介质的分配及汇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圆管远离所述连接弯头的一端通过折弯形成折弯部,且所述折弯部与所述分液器连接。
如此设置,便于换热器的安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翅片单元包括第一翅片及第二翅片,所述扁管穿设于所述第一翅片上,所述圆管穿设于所述第二翅片上;其中,所述第二翅片位于所述第一翅片靠近所述扁管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翅片相互抵接。
如此设置,能够充分利用翅片单元,加强换热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通过使用连接弯头连接扁管与圆管,提高了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换热器的侧视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中换热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换热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连接弯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
100、换热器;10、翅片单元;11、第一翅片;12、第二翅片;20、扁管单元;21、扁管;30、圆管单元;31、圆管;32、折弯部;40、连接弯头;41、第一连接部;42、第二连接部;43、扭转部;50、弯管;60、分液器;61、毛细管;70、集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器100,安装于空调系统中。
空调系统的主要组成部件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以及换热器,换热器起到与外界进行热交换的作用,而热交换主要通过换热器上的翅片与换热管来实现。
现有的部分平行流换热器包括集流管、翅片、圆管及扁管。集流管上开设有多个孔槽,且集流管内设置多个隔板,多个隔板将集流管内分隔成多个流通室。圆管及扁管均穿设于孔槽内并与对应的流通室连通,介质经集流管内的流通室实现扁管与圆管的互通。但,采用上述结构,组装繁琐,结构复杂,且会增加过多的焊接点,导致介质泄漏的几率增大,降低了换热器整体的结构强度,从而降低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并且,若不安装隔板,则介质在各扁管与圆管内的流通均匀性会受到很大影响,从而降低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请参阅图1-图3,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器100,该换热器100包括扁管单元20、圆管单元30及多个翅片单元10,多个翅片单元10相互间隔且并列地设置;扁管单元20穿设于翅片单元10,且扁管单元20包括沿翅片单元10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地多根扁管21;圆管单元30穿设于翅片单元10,且圆管单元30与扁管单元20沿翅片单元1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圆管单元30包括沿翅片单元10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多根圆管31。
本申请的换热器100通过设置扁管21和圆管31,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同时还兼顾了排水效率。在工作过程中,介质先进入到圆管31中,进行初步的热交换,然后进入扁管21中,进行深度的热交换。由于扁管21内有多个微通道,介质进入时接触的更加充分,与扁管21进行充分的热交换,从而提高了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作为蒸发器使用时,圆管31位于迎风侧,扁管21位于背风侧,位于迎风侧的圆管31先与外界空气接触,析出大量水分,但由于圆管31自身的结构特性,圆管31上不易汇集凝结水,凝结水会沿圆管31的周侧流下,便于排出,从而提高了排水效率。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1、图2及图5,换热器100还包括连接弯头40,连接弯头40的一端与圆管31连接,连接弯头40的另一端与扁管21连接。通过使用连接弯头40代替传统的集流管70来进行介质的传递,能够避免在集流管70上过多的开设孔槽且在集流管70内设置隔板,避免圆管31和扁管21均穿设于集流管70上,能够减少焊接点,降低介质泄漏的几率,从而提高了换热器100整体的结构强度,提高了换热效率。连接弯头40使介质能够从扁管21直接流向圆管31,或者,从圆管31直接流向扁管21内,保证介质在圆管31和扁管21内流通时始终处于流量平衡稳定的状态,避免产生泄漏问题,提高了介质的利用率以及介质流动的均匀性,从而提升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
请参阅图5,连接弯头40包括第一连接部41、第二连接部42及扭转部43。第一连接部41的一端与扁管21相连;第二连接部42的一端与圆管31相连;扭转部43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41远离扁管21的一端相连,扭转部43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42远离圆管31的一端相连。通过连接弯头40连接圆管31与扁管21,便于介质在圆管31和扁管21内的流通。
第一连接部41与扁管21的形状相适配。具体地,第一连接部41的截面形状为腰形,便于与扁管21更顺畅地进行连接。且在组装时,扁管21至少部分伸入第一连接部41内,能够增大与扁管21的接触面积,提高焊接强度。
第二连接部42与圆管31的形状相适配。具体地,第二连接部42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便于与圆管31更顺畅地进行连接。且在组装时,圆管31至少部分伸入第二连接部42内,能够增大与圆管31的接触面积,提高焊接强度。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扭转部43的形状为U形。U形设置的扭转部43能够起到很好的转向作用,便于连接弯头40将扁管21及圆管31相连。且扭转部43由一端的腰形向另一端的圆形平滑过渡形成,能够减小介质流通的阻力,便于介质更加顺畅的流通,从而提高换热效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扭转部43还可以为其他形状,只要能够起到相同的作用即可。
请参阅图5,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41、第二连接部42及扭转部43一体成型。便于加工成型,且能够有效地提高连接弯头40的整体结构强度。同时能够减少组装时间,降低成本。
进一步的,连接弯头40的材质为铜,铝或钢材质。如此,具有较好的强度和耐腐蚀性,在使用过程中,不会轻易出现变形的情况。且连接弯头40利用冲压模具,冲压拉伸成型而成,便于工业化生产。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弯头40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材质及生产工艺,只要能达到相同或相似的功能特点即可。
请参阅图1-图3,多根扁管21与多根圆管31交错设置,且相邻的扁管21与圆管31通过连接弯头40相互连接,进一步提高了换热能力。因多根扁管21与多根圆管31交错设置,使得扁管21的后方对应的是翅片单元10,扁管21内的介质不仅能够利用其沿翅片单元10长度方向两侧的翅片单元10进行换热,还能够利用圆管31沿翅片单元10宽度方向的侧面的翅片单元10进行换热,从而充分利用翅片单元10,进一步地提高换热效果。
优选的,扁管21与和其相邻的两个圆管31之间呈等边三角形设置。如此能够保证扁管21的两侧都能够有翅片单元10加强换热,能够提高翅片单元10的效率,从而提高换热器100的性价比。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3,扁管21的宽度为L,6㎜≤L≤20㎜。通过合理地设置扁管21的宽度,能够进一步地平衡换热器100的排水性能及换热性能。若L>20㎜,则扁管21宽度过大,在用作蒸发器时,扁管21上容易积水,若不能及时排出则会影响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若L<6㎜,则扁管21宽度过小,与翅片单元10的接触面积变小,降低了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
在其他实施例中,扁管21的宽度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做出调整,如扁管21的宽度可以是10㎜、12㎜、14㎜或16㎜,只要满足扁管21的宽度范围即可。
请参阅图4,换热器100还包括多个弯管50,相邻两个扁管21远离连接弯头40的一端通过弯管50相互连接,实现介质的不同流程。通过弯管50连接相邻的两个扁管21,从而增加了介质的流通路径,从而提升了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且弯管50与扁管21之间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从而减少扁管21的折弯工艺。可以理解,在折弯的过程中,会发生翅片单元10变形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减少扁管21的折弯工艺,能够缓解翅片单元10因折弯而变形的问题。
请参阅图1及图4,换热器100还包括分液器60和集流管70,相邻两个圆管31中的其中一个圆管31远离连接弯头40的一端与分液器60连通,另一个圆管31远离连接弯头40的一端与集流管70连通。介质由分液器60进入多个圆管31,换热后的介质通过多个相邻圆管31进入集流管70中,从而实现介质的分配及汇集。
请参阅图1,圆管31远离连接弯头40的一端通过折弯形成折弯部32,且折弯部32与分液器60连接。由于分液器60和集流管70均位于换热器100上远离连接弯头40的一侧,与分液器60相连接的圆管31折弯便于换热器100的组装。
具体的,折弯部32的形状为L形。如此,能进一步便于换热器100的组装。在其他实施例中,折弯部32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可以为U形或V形。
进一步的,分液器60上设置有多个毛细管61,介质通过分液器60上的毛细管61进入圆管31中。通过改变毛细管61的长度,可以控制介质的流量,从而满足不同的换热需求。
请参阅图3,在一实施例中,翅片单元10包括第一翅片11及第二翅片12,扁管21穿设于第一翅片11上,圆管31穿设于第二翅片12上;其中,第二翅片12位于第一翅片11靠近扁管21的一侧,并与第一翅片11相互抵接。使得扁管21内的介质不仅能够利用第一翅片11换热,还能够利用第一扁管21后方的第二翅片12换热,充分利用翅片单元10,加强换热效果。
进一步的,第一翅片11位于背风侧,第二翅片12位于迎风侧。且可根据不同换热需要选择第一翅片11及第二翅片12的结构。例如,由于第二翅片12位于迎风侧,可以选择将第二翅片12设置为开窗片结构,进而提升换热效果;将位于背风侧的第一翅片11设置为平片结构,从而有利于冷凝水的排出。这样既能保证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又能保证换热器100的排水效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翅片11及第二翅片12还可以为其他结构,只要能够达到相同或相似的效果即可。
请参阅图1,换热器100包括多个换热回路,在一实施例中,换热回路包括两个相邻的圆管31、两个相邻的扁管21、两个连接弯头40(其中一个连接弯头40将其中一个圆管31与其中一个扁管21连通,另一个连接弯头40将另一个圆管31与另一个扁管21连通)、一个将两个相邻扁管21连通的弯管50。其中,两个相邻圆管31中的其中一个圆管31远离连接弯头40的一端与分液器60连接,另一个圆管31远离连接弯头40的一端与集流管70连接。
在工作过程中,介质从分液器60进入,通过毛细管61进入与之相连的圆管31内,经第二翅片12与外界进行热交换,液态介质部分转化为气态,介质的流速增快,然后通过连接弯头40进入相邻的扁管21内,由于扁管21内有多个微通道,介质进入时接触面积增加,流速变缓,与扁管21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再经过弯管50进入相连的另一扁管21内,再经相连的连接弯头40进入另一圆管31,进行后续的热交换,最后从集流管70中流出。如此设置,介质在换热器100中的流通路径增加,提高了介质的利用率,而且流通分布更加均匀,使换热效果明显提升。且通过连接弯头40及弯管50实现介质的多流程,集流管70只需要对介质做最后的汇集,而无需兼顾介质的转向,避免集流管70设置隔板,从而简化集流管70的工艺。且多个换热回路共用一个分液器60及集流管70,可节约换热器100的成本。
在本申请中,换热回路的数目为六个。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回路可根据实际换热需要选择合适的数目,例如可以为四个、五个、七个或八个。
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回路中的圆管31、连接弯头40、扁管21及弯管50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数目,且连接弯头40与弯管50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改变。举例说明,换热回路可包括单个圆管31、单个连接弯头40及单个扁管21。在工作过程中,介质由分液器60进入,经毛细管61进入圆管31中,再通过连接弯头40进入扁管21中,然后直接由集流管70流出。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包括:
多个翅片单元(10),多个所述翅片单元(10)相互间隔且并列地设置;
扁管单元(20),所述扁管单元(20)穿设于所述翅片单元(10),且所述扁管单元(20)包括沿所述翅片单元(10)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地多根扁管(21);
圆管单元(30),所述圆管单元(30)穿设于所述翅片单元(10),且所述圆管单元(30)与所述扁管单元(20)沿所述翅片单元(1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圆管单元(30)包括沿所述翅片单元(10)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多根圆管(31);
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
连接弯头(40),所述连接弯头(40)的一端与所述圆管(31)连接,所述连接弯头(40)的另一端与所述扁管(2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弯头(40)包括:
第一连接部(41),所述第一连接部(41)的一端与所述扁管(21)相连;
第二连接部(42),所述第二连接部(42)的一端与所述圆管(31)相连;
扭转部(43),所述扭转部(4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1)远离所述扁管(21)的一端相连,所述扭转部(4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2)远离所述圆管(31)的一端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1)与所述扁管(21)的形状相适配,且所述扁管(21)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一连接部(41)内;所述第二连接部(42)与所述圆管(31)的形状相适配,且所述圆管(31)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二连接部(42)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扭转部(43)的形状为U形,且所述扭转部(43)由一端的腰形向另一端的圆形平滑过渡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1)、所述第二连接部(42)及所述扭转部(43)一体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扁管(21)与多根所述圆管(31)交错设置,且相邻的所述扁管(21)与所述圆管(31)通过所述连接弯头(40)相互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多个弯管(50),相邻两个所述扁管(21)远离所述连接弯头(40)的一端通过所述弯管(50)相互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分液器(60)和集流管(70),相邻两个所述圆管(31)中的其中一个所述圆管(31)远离所述连接弯头(40)的一端与所述分液器(60)连通,另一个所述圆管(31)远离所述连接弯头(40)的一端与所述集流管(70)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管(31)远离所述连接弯头(40)的一端通过折弯形成折弯部(32),且所述折弯部(32)与所述分液器(60)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单元(10)包括第一翅片(11)及第二翅片(12),所述扁管(21)穿设于所述第一翅片(11)上,所述圆管(31)穿设于所述第二翅片(12)上;
其中,所述第二翅片(12)位于所述第一翅片(11)靠近所述扁管(21)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翅片(11)相互抵接。
CN202221016299.6U 2022-04-28 2022-04-28 换热器 Active CN2173833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16299.6U CN217383368U (zh) 2022-04-28 2022-04-28 换热器
PCT/CN2023/090982 WO2023208073A1 (zh) 2022-04-28 2023-04-26 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16299.6U CN217383368U (zh) 2022-04-28 2022-04-28 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83368U true CN217383368U (zh) 2022-09-06

Family

ID=83109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16299.6U Active CN217383368U (zh) 2022-04-28 2022-04-28 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8336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08073A1 (zh) * 2022-04-28 2023-11-02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08073A1 (zh) * 2022-04-28 2023-11-02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10139420A1 (en) Heat exchanger with microchannel, parallel flow, all-aluminium flat tube welding struc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CN204787982U (zh) 一种翅片及含有其的换热器和空调
CN217383368U (zh) 换热器
CN104457034A (zh)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4581930U (zh) 微细管热交换器用铜管路结构及应用其的热交换器
CN107830658B (zh) 换热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1803630U (zh) 热挤压平行流扁管
CN217383369U (zh) 换热器
CN105518404A (zh) 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及热交换器
CN202757493U (zh) 平行流换热器及其平行流换热装置
CN211977312U (zh) 蒸发组件和家电设备
CN211551843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4406332A (zh)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04227760U (zh)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0463271U (zh) 一种环形c形口微通道平行流热交换器
CN108344210B (zh) 提高换热效率的平行流换热系统
CN211601210U (zh) 换热器及制冷系统
CN212362898U (zh) 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换热系统
CN216144206U (zh) 换热器
CN101382339A (zh) 改进的空调换热器结构
CN216897773U (zh) 蒸发器以及空调
WO2023208073A1 (zh) 换热器
CN205939825U (zh) 蒸发器和冰箱
CN215598171U (zh) 一种新型翅片式换热器流路结构
CN216694561U (zh) 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