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54840U - 蜗壳、离心风机及新风空调 - Google Patents

蜗壳、离心风机及新风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54840U
CN217354840U CN202221265930.6U CN202221265930U CN217354840U CN 217354840 U CN217354840 U CN 217354840U CN 202221265930 U CN202221265930 U CN 202221265930U CN 217354840 U CN217354840 U CN 2173548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volute
sound
muffling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6593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俊鸿
彭光前
余杰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6593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548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548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548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蜗壳、离心风机和新风空调。该蜗壳的蜗壳主体(1)和该蜗舌(2)相连,形成具有出风通道(3)的气流通道;该蜗舌(2)处设置有至少两个消音腔(4、5、6、7),该至少两个消音腔(4、5、6、7)中的至少一个通过该第一消音孔(910)与该出风通道(3)连通,并且该至少两个消音腔(4、5、6、7)通过第二消音孔(920)彼此连通。安装该蜗壳的离心风机或新风空调的工作噪声较低。

Description

蜗壳、离心风机及新风空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室内换气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蜗壳、离心风机及新风空调。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往往会选用离心风机或将离心风机与空调结合得到的新风空调来调节室内空气质量。以离心风机为例,为快速降低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等的浓度,离心风机一般被设置为具有较大风量。相应的,高速气流在离心风机的蜗壳内流动时会冲击蜗壳内壁、蜗舌或出风通道侧壁,引起噪声。故离心风机和新风空调需要进行降噪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蜗壳、离心风机和新风空调,能够有效降低气流引起的噪声水平。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蜗壳,所述蜗壳包括蜗壳主体和蜗舌;
所述蜗壳主体和所述蜗舌相连,形成具有出风通道的气流通道;
所述蜗舌处设置有至少两个消音腔,所述至少两个消音腔中的至少一个通过第一消音孔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并且所述至少两个消音腔通过第二消音孔彼此连通。
可选的,所述蜗舌具有内壁、至少一个中间壁和外壁,所述至少两个消音腔由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壁分隔所述内壁与所述外壁之间的空间得到;
所述第一消音孔位于所述内壁上,所述第二消音孔位于所述中间壁上。
可选的,所述内壁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在所述出风通道的进风口处弯折相连,所述第一消音孔位于所述第一侧壁上,所述第二侧壁上设置有第三消音孔,所述至少两个消音腔中的至少一个通过所述第三消音孔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
可选的,每个所述中间壁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被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壁分隔的各部分均设置有所述第三消音孔。
可选的,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通过过渡弧面连接,所述过渡弧面上设有多个弧面通孔。
可选的,所述第二侧壁形成中间向所述至少两个消音腔凸出的弧形面。
可选的,所述外壁包括弯折相连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其中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以及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壁平行且与所述第二侧壁相连。
可选的,所述至少两个消音腔内设置有吸声材料,所述吸声材料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纤维吸声材料、开孔发泡橡胶和聚酯酰胺发泡材料
可选的,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壁在所述内壁与所述外壁之间依次间隔排列,所述消音腔的数量为所述中间壁的数量加一。
可选的,所述蜗壳主体包括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所述蜗舌包括第一蜗舌和第二蜗舌,所述第一半壳与所述第一蜗舌连接,所述第二半壳与所述第二蜗舌连接;
所述第一半壳包括第一壳板,第二半壳包括第二壳板,所述第一半壳和所述第二半壳装配好后,所述内壁、所述外壁和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壁均与所述第一壳板和所述第二壳板相接,从而形成所述至少两个消音腔。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离心风机,该离心风机包括如前面所述的任一种蜗壳。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新风空调,该新风空调包括如前面所述的任一种蜗壳。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蜗壳、离心风机和新风空调。该蜗壳的蜗壳主体和蜗舌相连,形成具有出风通道的气流通道。蜗舌处设置有至少两个消音腔,其中至少有一个消音腔通过第一消音孔与出风通道连通,进而第一消音孔中的空气柱与该至少一个消音腔内的空气形成弹性共振系统。在噪声声波作用下,第一消音孔中的空气柱会在第一消音孔内做往复运动,与第一消音孔的内壁发生摩擦,有效削减出风通道内气流的声学能量,降低蜗壳出风处的噪声。在此基础上,该至少两个消音腔通过第二消音孔彼此连通,进而在噪声声波的作用下,第二消音孔内的空气柱也会发生共振,并与第二消音孔的内壁发生摩擦。借助该第二消音孔,能够实现在第一消音孔的基础上对气流声学能量进行再次削弱,使得蜗壳出风口处的噪声得到再次削减。可见,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使蜗壳出风口处的气流噪声得到多次衰减,更有效的降低离心风机或新风空调的工作噪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蜗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蜗壳的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蜗壳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蜗壳的下蜗壳的立体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蜗壳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蜗壳的下蜗壳的主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蜗壳的沿图6中AA线的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蜗壳的上蜗壳的立体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蜗壳的上蜗壳的主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蜗壳的沿图9中CC线的剖视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0-出风口,
1-蜗壳主体,11-第一半壳,111-第一壳板,112-第一围板,12-第二半壳,121-第二壳板,122-第二围板,123-吸气口,
2-蜗舌,21-第一蜗舌,22-第二蜗舌,
3-出风通道,4-第一消音腔,5-第二消音腔,6-第三消音腔,7-第四消音腔,8-吸声材料,
91-内壁,910-第一消音孔,911-第一侧壁,912-第二侧壁,913-第三消音孔,914-过渡弧面,915-弧面通孔,
92-中间壁,920-第二消音孔,
93-外壁,933-第三侧壁,934-第四侧壁。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方位名词,如“上”、“下”、“侧”等,一般以图中所示方位或蜗壳习惯摆设时结构之间的相对方位关系为基准,且采用这些方位名词仅仅是为了更清楚地描述结构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为了描述绝对的方位。在蜗壳以不同姿态摆放时,方位可能发生变化,例如“上”、“下”可能互换。
为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蜗壳。图1给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给出的一种蜗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给出了该蜗壳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1-2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蜗壳包括蜗壳主体1和蜗舌2。该蜗壳主体1和该蜗舌2相连,形成具有出风通道3的气流通道。
图3给出了该蜗壳的局部放大图。参考图2-3,该蜗舌2处设置有两个消音腔,即第一消音腔4和第二消音腔5。其中,第一消音腔4通过第一消音孔910与出风通道3连通,并且第一消音腔4和第二消音腔5通过第二消音孔920彼此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图2-3中仅给出蜗舌处设置两个消音腔的情形,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更多个消音腔,只要确保至少一个消音腔通过第一消音孔与出风通道连通,以及该多个消音腔通过第二消音孔彼此连通即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蜗壳的蜗壳主体和蜗舌形成具有出风通道的气流通道,蜗舌处设置有至少两个消音腔,其中至少一个消音腔通过第一消音孔与该出风通道连通,进而第一消音孔中的空气柱与该至少一个消音腔内的空气形成弹性共振系统。当气流流经出风通道时,在噪声声波作用下,第一消音孔中的空气柱会在第一消音孔内做往复运动,与第一消音孔的内壁发生摩擦,进而有效削减出风通道内气流的声学能量,降低蜗壳出风处的噪声。进一步的,该至少两个消音腔通过第二消音孔彼此连通,进而在噪声声波的作用下,第二消音孔内的空气柱也会发生共振,并与第二消音孔的内壁发生摩擦,实现在利用第一消音孔进行一次降噪的基础上,借助第二消音孔来对气流声学能量进行再次削弱,使蜗壳出风口处的噪声得到再次削减。可见,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使出风口处的气流噪声得到多次衰减,更有效的降低离心风机或新风空调的工作噪声。
可选的,继续参考图3,蜗舌2具有内壁91、中间壁92和外壁93,第一消音腔4和第二消音腔5由该中间壁92分隔该内壁91与该外壁93之间的空间得到。第一消音孔910位于内壁91上,第二消音孔920位于中间壁92上。也即,第一消音腔4通过该内壁91上的第一消音孔910与该出风通道3连通,第一消音腔4和第二消音腔5通过中间壁92上的第二消音孔920彼此连通。
图2-3中仅示例性给出了由一个中间壁92分隔内壁91和外壁93之间的空间得到两个消音腔,以及内壁91和外壁93至少部分的平行于该中间壁92的情形。在另外的实施例中,中间壁92的数量可以不止一个,且内壁91或外壁93可以不平行于中间壁92,进而分隔得到的消音腔数量可以不止两个,且形状可以为不规则的。
本申请实施例中,蜗舌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中间壁,该至少一个中间壁可以分隔内壁和外壁之间的空间,进而形成至少两个消音腔。通过改变中间壁的数量,可以调整形成的消音腔的数量,通过改变中间壁的具体设置角度或位置,可以调整形成的消音腔的形状。具有不同形状消音腔或不同数量消音腔的蜗壳结构,整体会表现出不同的降噪性能。本申请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消音腔是借助中间壁来分隔内壁和外壁之间的空间的方式来形成的,便于根据实际降噪需求来制备具有特定降噪性能的蜗壳。
可选的,可以根据所需消除的噪声的频率范围以及蜗壳的布置空间大小等来设置中间壁的数量,以形成不同数量的消音腔,满足不同的噪声消除需求。示例性的,在需要消除低频噪声时,可以设置中间壁的数量为一,形成两个消音腔。在需要消除高频噪声时,可以设置中间壁的数目大于一,形成两个以上的消音腔。
可选的,该至少一个中间壁92在该内壁91与该外壁93之间依次间隔排列,该至少两个消音腔的数量为该中间壁92的数量加一。图5示出了中间壁92的数量为三时的情形。如图5所示,中间壁92的数量为三个,进而形成的消音腔数量可以为4个,分别为第一消音腔4、第二消音腔5、第三消音腔6和第四消音腔7。该四个消音腔可以通过第二消音孔920彼此连通,进而能够实现对气流噪声的四次衰减。这对于需要降低高频噪声的场景尤为适用。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离心风机或新风空调中其他部件的设计,需要削减的噪声的频率范围可能有较大差别。通过设置中间壁的数量不同,可以实现消音腔数量的改变,进而改变多个消音腔整体能够削减的噪声的频率范围,进而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降噪需求。
可选的,至少一个中间壁92和外壁93与蜗舌2的其余结构的连接方式为可拆卸连接。例如,距离内壁91最远的一个中间壁92和外壁93可以与其余中间壁92以及内壁91之间为可拆卸连接。这样,在实际应用中,如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蜗壳在其原始状态下工作噪声较大,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则可以通过拆卸部分中间壁92和外壁93以及重新组装不同个数的中间壁92以及重新组装外壁93到蜗壳上,来实现对蜗壳上消音腔数量的调整,进而调整蜗舌2处多个消音腔整体对噪声的削减频率范围。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调整蜗舌2已有的中间壁92的安装角度,来调整形成的消音腔的形状,进而调整蜗舌2处多个消音腔整体对噪声的削减频率范围。也即,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实现根据实际应用场景以较低的成本改变蜗壳降噪的频率范围。
可选的,继续参考图3,该内壁91可以包括第一侧壁911和第二侧壁912,该第一侧壁911和该第二侧壁912在该出风通道3的进风口处弯折相连。该第一消音孔910位于该第一侧壁911上,该第二侧壁912上设置有第三消音孔913。参考图4,该至少两个消音腔中的至少一个通过该第三消音孔913与该气流通道连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消音孔910位于该第一侧壁911上,至少一个消音腔借助第一侧壁911上的第一消音孔910与出风通道3连通。这样,出风通道3中的气流在经过第一侧壁911时,其声学能量便可以被第一消音孔910和该至少一个消音腔构成的共振体系削弱,进而削减出风口0处的噪声。参考图2-4,与第一侧壁911相连的第二侧壁912可用于与蜗壳主体1相连,进而第一侧壁911、第二侧壁912和蜗壳主体1共同构成气流通道。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气流通道内的气流除沿出风通道3流出蜗壳的部分外,存在一部分气流直接冲击蜗舌产生气动噪声,还存在一些气流继续周向运动进入下一次气流循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侧壁912与该第一侧壁911在出风通道3的进风口处弯折相连,且用于与蜗壳主体1相连。在第二侧壁912上设置有第三消音孔913,至少一个消音腔能够通过该第三消音孔913与气流通道连通。这样,该至少一个消音腔内的空气与第三消音孔913中的空气柱便可以形成弹性共振体系。在气流冲击蜗舌的第二侧壁912,或流经第二侧壁912时,在声波作用下,第三消音孔913中的空气柱便与该共振腔内的空气发生共振,有效削减该气流的声学能量,进而有效降低气流冲击蜗舌底部(在蜗壳与叶轮装配完成后,蜗舌面对叶轮的部分,也即第二侧壁912)引起的气动噪声。
可选的,继续参考图2-4、6、8和9,每个中间壁92的一端连接到该第二侧壁912,该第二侧壁912被至少一个中间壁92分隔的各部分均设置有第三消音孔913。
继续以图3示出的一个中间壁92将内壁91和外壁93之间分隔成两个消音腔的情形为例进行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将中间壁92的一端连接到第二侧壁912,进而第二侧壁912被中间壁92分隔为两个部分,也即第一消音腔4对应的的部分和第二消音腔5对应的部分。在第二侧壁912上第一消音腔4对应的部分设置第三消音孔913,使得第一消音腔4能够通过第三消音孔913与气流通道连通。在第二侧壁912上第二消音腔5对应的部分也设置第三消音孔913,使得第二消音腔5能够通过第三消音孔913与气流通道连通。这确保了第二侧壁912上对应有消音腔的位置均设置有消音孔,多个消音腔均能够用于削减噪音,进而能够实现最大的消音效果,保证降噪效果更佳。
可选的,参考图3-4,该第一侧壁911和该第二侧壁912通过过渡弧面914连接,该过渡弧面914上设有多个弧面通孔915。
气流通道内的气流在冲击蜗舌时,对蜗舌弯折的尖端处的冲击力度较大。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侧壁911和第二侧壁912之间的过渡弧面914(也即前述蜗舌弯折的尖端处)上设置多个弧面通孔915,使得多个消音腔中至少一个消音腔通过该弧面通孔915与气流通道连通,进而该至少一个消音腔中的空气与该弧面通孔915中的空气柱形成弹性共振体系。当气流冲击该尖端处时,在声波作用下,该弧面通孔915中的空气柱在弧面通孔915中不断做往复运动,与弧面通孔915的内壁发生摩擦,能够降低冲击气流的声学能量,降低噪声。
可选的,上述的第一消音孔910、第二消音孔920、第三消音孔913和弧面通孔915中至少一种的孔径范围为1-2mm,穿孔率为10%。在此孔径范围内和穿孔率下,上述消音腔和消音孔降低噪声的效率较高,降噪效果较好。
可选的,参考图3和4,该第二侧壁912形成中间向该至少两个消音腔凸出的弧形面。通过将第二侧壁912形成为中间向该至少两个消音腔凸出的弧形面,能够给冲击到蜗舌处的气流一定的缓冲空间,避免气流与蜗舌之间的强力冲击,进而避免过大的声学噪声。同时,结合前面的描述,第二侧壁912上形成有第三消音孔913,至少有一个消音腔通过第三消音孔913与气流通道连通。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缓冲空间可以确保更多空气与第三消音孔913发生相互作用,进而进一步改善降噪效果。
可选的,继续参考图3,该外壁93包括弯折相连的第三侧壁933和第四侧壁934,其中该第三侧壁933与该第一侧壁911以及该至少一个中间壁92平行且与该第二侧壁912相连。
本申请实施例中,外壁93包括弯折相连的第三侧壁933和第四侧壁934,第三侧壁933可以与第二侧壁912相连,第四侧壁则可以用于与内壁91或中间壁92的靠近出风口0的侧边交汇连接,进而外壁93可以与中间壁92以及内壁91形成多个腔室。第三侧壁933、第一侧壁911以及中间壁92可以相互平行,这样,外壁93、中间壁92和内壁91形成的多个消音腔便相互平行,便于多个消音腔对噪声进行高效削减。此外,将第三侧壁933、第一侧壁911以及中间壁92设置为平行,也便于蜗舌的制备以及后续根据需求调整中间壁92的数量。
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附图中,蜗舌2与蜗壳的出风口0之间的距离较小,蜗舌2的内壁91、中间壁92和外壁93交汇连接的位置靠近该出风口0。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蜗舌2与蜗壳的出风口0之间的距离可以较大,进而出风通道3不仅包括蜗舌2和与蜗舌2相对设置的壁面形成的部分气流通道,还包括蜗舌2与出风口0之间的壁面及与其相对设置的壁面形成的部分气流通道。在这种情况下,蜗舌2的内壁91、中间壁92和外壁93可以沿出风通道3的延伸方向向出风口0延伸,延伸的距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降低的噪音的大小或频率等来设置。此时,由内壁91、外壁93和中间壁92形成的消音腔并不局限于位于蜗舌2所在的位置,而可以部分的延伸到蜗舌2与出风口0之间的区域。也即,第一侧壁911、中间壁92和外壁93的靠近出风口0的一侧可以向出风口0延伸,并最终交汇连接在蜗舌2与出风口0之间的壁面上。
可选的,继续参考图2,该至少两个消音腔内设置有吸声材料8,该吸声材料8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纤维吸声材料、开孔发泡橡胶。和聚酯酰胺发泡材料。
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在形成的至少两个消音腔内设置吸声材料8,进而借助吸声材料8使进入消音腔内的气流的噪声得到削减,进一步改善降噪效果。在实际使用中,可以采用纤维吸声材料、开孔发泡橡胶和聚酯酰胺发泡材料中一种或多种来形成多孔吸声材料8。或者,还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吸声材料来制备吸声材料8。在该至少两个消音腔中设置的吸声材料8的类型可以不同或相同。例如,对于图2中示出的两个消音腔,第一消音腔4中可以设置纤维吸声材料,第二消音腔5中可以设置开孔发泡橡胶。
由于多孔吸声材料从表面到内部均有相互连通的微孔,当声波入射到多孔吸声材料的表面时,会激发微孔内部的空气振动,使空气与固体筋络产生相对运动,由空气的粘滞性在微孔内产生相应的粘滞阻力,使振动的空气的动能不断转化为热能,从而气流的声学能量被衰减。多孔吸声材料以吸收中高频声学能量为主,而共振腔结构在吸收低频段内的声学能量时效果较好。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消音腔中设置多孔吸声材料,能够实现较宽频段噪声的有效削减。
可选的,继续参考图2,该蜗壳主体1包括第一半壳11和第二半壳12,该蜗舌2包括第一蜗舌21和第二蜗舌22,该第一半壳11与该第一蜗舌21连接,该第二半壳12与该第二蜗舌22连接。
参考图4和8,该第一半壳11包括第一壳板111,第二半壳12包括第二壳板121,该第一半壳11和该第二半壳12装配好后,该内壁91、该外壁93和该至少一个中间壁92均与该第一壳板111和该第二壳板121相接,从而形成该至少两个消音腔。
具体的,图4中给出了第一半壳11的立体结构图,图6为该第一半壳11的主视图,图7为沿图6中AA线的剖视图。图8给出了第二半壳12的立体结构,图9为该图8中第二半壳12的主视图,图10给出了沿图9中BB线的剖视图。参考图1-2、4和8,本申请实施例中实际是将蜗壳主体1一分为二得到第一半壳11和第二半壳12,将蜗舌2一分为二得到第一蜗舌21和第二蜗舌22,第一蜗舌21和第二蜗舌22均包括内壁91、中间壁92和外壁93的一部分,将第一蜗舌21和第二蜗舌22进行拼接便可以得到前面从整体角度描述蜗壳时的蜗舌2,以及将第一半壳11和第二半壳12进行拼接便可以得到从整体角度描述蜗壳时的蜗壳主体1。以下为了简便起见,第一半壳11和第二半壳12中有些对应且相同的结构(如第一蜗舌21包括的内壁91的部分实际与第二蜗舌22包括的内壁91的部分对应且属于同一内壁91,该两部分拼接后便得到内壁91)采用了与整体描述时相同的附图标记。
结合图4和6-7可见,第一半壳11上连接有第一蜗舌21,第一半壳11可以包括第一壳板111和第一围板112,第一蜗舌21的内壁91的第二侧壁912可以与第一围板112相连,第一蜗舌21的内壁91、中间壁92和外壁93的一侧边可以与该第一壳板111相接,且第一蜗舌21的内壁91的第一侧壁911上设置有第一消音孔910,第一侧壁911与第二侧壁912之间的过渡弧面914上设置有弧面通孔915。结合图8-10可见,第二半壳12上连接有第二蜗舌22,第二半壳12包括第二壳板121和第二围板122,第二蜗舌22的内壁91与该第二围板122连接,第二蜗舌22的内壁91、中间壁92和外壁93的一侧边与第二壳板121相连。参考图2,在装配时,第一半壳11和第二半壳12相对设置且被拼接在一起,第一蜗舌21和第二蜗舌22相对设置且被拼接在一起形成蜗舌2,第一蜗舌21的内壁91、中间壁92和外壁93分别与第二蜗舌22的内壁91、中间壁92和外壁93拼接在一起,形成蜗舌2的内壁91、中间壁92和外壁93。这样,第一壳板111、内壁91、中间壁92、外壁93和第二壳板121便可以围成多个消音腔。另外,第二半壳12还可以包括吸气口123,该吸气口123设置于第二壳板121中心位置,适于通过集流器与离心风机或新风空调的入风通道连通,以实现室外气体的吸入。
可选的,第一围板112和第二围板122上可以对应设置多个连接组件,以便于后期将第一半壳11和第二半壳12拼接在一起。该连接组件可以包括螺栓组件、卡接组件或铆接组件等至少一种。该第一围板112和第二围板122还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被拼接在一起。
本申请实施例中,蜗舌分为两部分,即这里的第一蜗舌和第二蜗舌,第一蜗舌和第二蜗舌分别与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连接。也就是说,在制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蜗壳时,可以制备出第一半壳和第一蜗舌的结合体,以及第二半壳和第二蜗舌的结合体,再将这两个结合体进行装配。装配完成状态下,蜗舌的内壁、外壁和中间壁均与第一半壳的第一壳板和第二半壳的第二壳板相接,进而形成上述的至少两个消音腔。通过上述设置,确保了蜗壳制备方式较为简单,装配过程也较为简便。
可选的,第一半壳11和第一蜗舌21可以为一体成型,第二半壳12和第二蜗舌22可以为一体成型。这样可以简化蜗壳的装配过程。
可选的,蜗舌2也可以直接制备在第一半壳11和第二半壳12的其中一个上,而在另一个上预留空位。例如,可以将蜗舌2预先制备或连接在第一半壳11上,而在第二半壳12的对应蜗舌的部分预留出空位。在装配时,直接将第一半壳11和第二半壳12相对设置并拼接,使蜗舌2的内壁91、中间壁92和外壁93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半壳11的第一壳板111和第二半壳12的第二壳板121抵接,这样也可以实现蜗壳的快速组装。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第二半壳12也可以不包括第二围板122,即在安装时直接将第二壳板121与第一半壳11连接在一起。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蜗壳包括相连的蜗壳主体和蜗舌,蜗壳主体和蜗舌形成具有出风通道的气流通道。蜗舌的至少一个中间壁将蜗舌的内壁和外壁之间的空间间隔成至少两个消音腔。内壁上设置有第一消音孔,至少一个消音腔通过该第一消音孔与出风通道连通,中间壁上设置有第二消音孔,该至少两个消音腔通过该第二消音孔彼此连接,进而在噪声声波作用下,第一消音孔中的空气柱会在第一消音孔内做往复运动,与第一消音孔的内壁发生摩擦,第二消音孔内的空气柱也会发生共振,并与第二消音孔的内壁发生摩擦,实现对气流声学能量的多次削弱,使得蜗壳出风口处的噪声得到有效削减。同时,在蜗舌的第二侧壁以及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的过渡弧面上还设置第三消音孔和弧面通孔,能够有效降低气流冲击到蜗舌时引起的气动噪声。蜗舌处消音腔的数量还可以根据需要降低的噪声的频率范围以及蜗壳的安装空间大小来进行调整,进而本申请提供的蜗壳能够适用于不同的降噪场景。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离心风机。该离心风机包括前面所述的任一种蜗壳。
除上述蜗壳外,该离心风机还可以包括叶轮、集流器、传动轴、轴承、轴承座和调节挡板等部件。
集流器安装在叶轮的一侧,用于使气流均匀的充满叶轮的进气口。集流器可以包括圆筒形、圆锥形、弧形和锥弧形等。叶轮由叶片、连接和固定叶片的前盘和后盘以及轮辋等组成。在传动轴带动下,叶轮一方面带动空气周向运动,一方面借助离心力将空气从相邻叶片形成的气流通道甩出。在将空气甩出后,叶片之间形成负压,进而叶轮能够从集流器抽吸外界气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离心风机中,蜗壳的蜗壳主体和蜗舌相连,形成具有出风通道的气流通道,蜗舌处设置有至少两个消音腔,其中至少一个消音腔通过第一消音孔与出风通道连通,进而第一消音孔中的空气柱与该至少一个消音腔内的空气形成弹性共振系统。在噪声声波作用下,第一消音孔中的空气柱会在第一消音孔内做往复运动,与第一消音孔的内壁发生摩擦,有效削减出风通道内气流的声学能量,降低蜗壳出风处的噪声。在此基础上,该至少两个消音腔通过第二消音孔彼此连接,进而在噪声声波的作用下,第二消音孔内的空气柱也会发生共振,并与第二消音孔的内壁发生摩擦。即,借助第二消音孔,能够实现在第一消音孔的基础上对气流声学能量的再次削弱,使得蜗壳出风口处的噪声得到再次削减。可见,本申请提供的离心风机能够使出风口处的气流噪声得到多次衰减,工作噪声较低。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空调。该新风空调包括前述的任一种蜗壳。在实施中,该蜗壳可以作为新风空调的新风模块的一个部件。该新风模块还可以包括风机。该风机可以安装于该蜗壳内。在风机的作用下,蜗壳内部形成从吸气口进风、从出风口出风的气流通道。
可选的,该蜗壳的吸气口可以与新风空调的室外进风管连通,进而实现从室外获取新鲜空气排向室内。该蜗壳的出风口可以直接与新风空调的出风口连通,进而直接将从室外获取的空气排向室内。或者,该蜗壳的出风口可以连通到新风空调的换热器部分,进而,新风空调可以对该从室外获取的新鲜空气进行升温或降温处理,进而实现向室内吹出温度适宜的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空调中,蜗壳的蜗壳主体和蜗舌相连,形成具有出风通道的气流通道,蜗舌处设置有至少两个消音腔,其中至少一个消音腔通过第一消音孔与出风通道连通,进而第一消音孔中的空气柱与该至少一个消音腔内的空气形成弹性共振系统。在噪声声波作用下,第一消音孔中的空气柱会在第一消音孔内做往复运动,与第一消音孔的内壁发生摩擦,有效削减出风通道内气流的声学能量,降低蜗壳出风处的噪声。在此基础上,该至少两个消音腔通过第二消音孔彼此连接,进而在噪声声波的作用下,第二消音孔内的空气柱也会发生共振,并与第二消音孔的内壁发生摩擦。即,借助第二消音孔,能够实现在第一消音孔的基础上对气流声学能量的再次削弱,使得蜗壳出风口处的噪声得到再次削减。可见,本申请提供的新风空调能够使出风口处的气流噪声得到多次衰减,工作噪声较低。
在本申请中,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本申请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2)

1.一种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包括蜗壳主体(1)和蜗舌(2);
所述蜗壳主体(1)和所述蜗舌(2)相连,形成具有出风通道(3)的气流通道;
所述蜗舌(2)处设置有至少两个消音腔(4、5、6、7),所述至少两个消音腔(4、5、6、7)中的至少一个通过第一消音孔(910)与所述出风通道(3)连通,并且所述至少两个消音腔(4、5、6、7)通过第二消音孔(920)彼此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舌(2)具有内壁(91)、至少一个中间壁(92)和外壁(93),所述至少两个消音腔(4、5、6、7)由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壁(92)分隔所述内壁(91)与所述外壁(93)之间的空间得到;
所述第一消音孔(910)位于所述内壁(91)上,所述第二消音孔(920)位于所述中间壁(9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壁(91)包括第一侧壁(911)和第二侧壁(912),所述第一侧壁(911)和所述第二侧壁(912)在所述出风通道(3)的进风口处弯折相连,所述第一消音孔(910)位于所述第一侧壁(911)上,所述第二侧壁(912)上设置有第三消音孔(913),所述至少两个消音腔(4、5、6、7)中的至少一个通过所述第三消音孔(913)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蜗壳,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中间壁(92)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二侧壁(912),所述第二侧壁(912)被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壁(92)分隔的各部分均设置有所述第三消音孔(913)。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911)和所述第二侧壁(912)通过过渡弧面(914)连接,所述过渡弧面(914)上设有多个弧面通孔(915)。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912)形成中间向所述至少两个消音腔(4、5、6、7)凸出的弧形面。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壁(93)包括弯折相连的第三侧壁(933)和第四侧壁(934),其中所述第三侧壁(933)与所述第一侧壁(911)以及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壁(92)平行且与所述第二侧壁(912)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消音腔(4、5、6、7)内设置有吸声材料(8),所述吸声材料(8)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纤维吸声材料、开孔发泡橡胶和聚酯酰胺发泡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壁(92)在所述内壁(91)与所述外壁(93)之间依次间隔排列,所述消音腔(4、5、6、7)的数量为所述中间壁(92)的数量加一。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主体(1)包括第一半壳(11)和第二半壳(12),所述蜗舌(2)包括第一蜗舌(21)和第二蜗舌(22),所述第一半壳(11)与所述第一蜗舌(21)连接,所述第二半壳(12)与所述第二蜗舌(22)连接;
所述第一半壳(11)包括第一壳板(111),第二半壳(12)包括第二壳板(121),所述第一半壳(11)和所述第二半壳(12)装配好后,所述内壁(91)、所述外壁(93)和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壁(92)均与所述第一壳板(111)和所述第二壳板(121)相接,从而形成所述至少两个消音腔(4、5、6、7)。
11.一种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蜗壳。
12.一种新风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蜗壳。
CN202221265930.6U 2022-05-23 2022-05-23 蜗壳、离心风机及新风空调 Active CN2173548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65930.6U CN217354840U (zh) 2022-05-23 2022-05-23 蜗壳、离心风机及新风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65930.6U CN217354840U (zh) 2022-05-23 2022-05-23 蜗壳、离心风机及新风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54840U true CN217354840U (zh) 2022-09-02

Family

ID=83015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65930.6U Active CN217354840U (zh) 2022-05-23 2022-05-23 蜗壳、离心风机及新风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548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10013A (zh) 一种降噪型风机导风圈及包括该导风圈的风机
CN110211560B (zh) 共振吸声结构及空调风机组件
CN104421223B (zh) 电动送风机组装体
CN217354840U (zh) 蜗壳、离心风机及新风空调
CN203083101U (zh) 一种变频空调消音器
CN211423009U (zh) 一种可调频降噪的离心通风机及其蜗壳
CN109340192B (zh) 油烟机
JP2008138661A (ja) 遠心送風機
WO2024093006A1 (zh) 一种呼吸机风道组件及便携式呼吸机
CN213480566U (zh) 一种底壳降噪结构及空调室内机
CN107314472B (zh) 中隔板组件、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10230597A (zh) 压缩机壳体及压缩机
CN110925240A (zh) 一种可调频降噪的离心通风机及其蜗壳
JP2005171838A (ja) 換気扇
CN213743896U (zh) 一种多级扩张排气消声器及压缩机
CN213270383U (zh) 降噪通风机
JP4356245B2 (ja) 電動送風機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電気掃除機
CN220871115U (zh) 一种降噪结构、新风模块以及新风空调
CN207081123U (zh) 中隔板组件、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20817896U (zh) 消声管和具有其的风管机
CN221074736U (zh) 风机蜗壳结构、风机组件及空调器
JP2005062661A (ja) 送風部の送風騒音低減装置
JPH0439567B2 (zh)
KR20150043874A (ko) 공기조화기
CN114526267B (zh) 风机和油烟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