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35248U - 多并联支路紧凑出线的定子绕组及电机 - Google Patents

多并联支路紧凑出线的定子绕组及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35248U
CN217335248U CN202220902622.3U CN202220902622U CN217335248U CN 217335248 U CN217335248 U CN 217335248U CN 202220902622 U CN202220902622 U CN 202220902622U CN 217335248 U CN217335248 U CN 2173352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ing
branch
slot
stator
ph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90262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芳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iweike Moto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Yiweike Moto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Yiweike Moto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Yiweike Moto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90262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352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352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352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并联支路紧凑出线的定子绕组及电机,属于电机技术领域。该定子绕组每相并联支路数a为电机极对数p整数倍,且2≤p≤a,每相绕组部分支路绕组占定子槽所在圆环圆心角R1为0°<R1≤180°时对应连续弧段上定子槽位置,且引出线从槽底层或槽口层引出;剩余支路绕组占定子槽所在圆环圆心角R2为180°<R1≤360°时对应连续弧段上定子槽位置,且引出线位置与前述支路绕组引出线位置相反。本定子绕组和电机通过合理绕组布置,实现了多支路绕组首端和末端均在相同相槽位位置,能够节省定子附件成本;同时避免了一个支路首端所在元件和另一支路末端元件在同一个槽内,有效降低了定子槽内的最高槽压降值。

Description

多并联支路紧凑出线的定子绕组及电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定子绕组及使用该定子绕组的电机,尤其涉及一种多并联支路紧凑出线的定子绕组及电机,特别涉及一种三相扁线定子组件及电机,属于电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机一般包括定子组件和转子组件,其中定子组件一般包括定子绕组和定子铁芯,定子绕组为电机提供电能的输入和磁场的建立,而定子铁芯为电机提供磁负荷通道。为了提高电机的功率密度、增强电机的散热能力以及结构的稳定性等,很多电机常常采用方形扁铜线绕组,显著的提高了定子的槽满率并改善了电机的功率密度。现有的扁线电机用定子绕组的绕线方案中,存在引出线不能集中处理的情况,需要采用价格昂贵且结构复杂的铜排作为连接件才能解决问题;同时还存在最高槽压降值较高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并联支路紧凑出线的定子绕组及电机,该定子绕组及电机能够实现三相引出线集中出线,且能够有效降低槽压。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并联支路紧凑出线的定子绕组,包括定子铁芯,该定子铁芯上具有若干个呈圆环形排布的定子槽,定子线圈采用叠绕方式分布于定子槽内,且每个定子槽内放置方形导线的数量和形状均相同;定子绕组为三相,每相并联支路数为a,电机的极对数为p,2≤p≤a,且a为p的整数倍;
每相绕组均分为第一类支路绕组和第二类支路绕组,其中第一类支路绕组占定子槽所在圆环圆心角R1角度为0°<R1≤180°时对应连续弧段上的定子槽位置,且该第一类支路绕组的引出线占槽位置均靠定子槽口侧或槽底侧的一层或相邻层;其中第二类支路绕组占定子槽所在圆环圆心角R2角度为180°<R1≤360°时对应连续弧段上的定子槽位置,且第二类支路绕组的引出线占槽位置为另一定子槽内最远离第一类支路绕组引出线占槽位置所在槽层或相邻层。
优选的,当定子绕组的每相并联支路数a为奇数时,第一类支路绕组为(a-1)/2支路绕组,该(a-1)/2支路绕组分布在0°<R1≤180°时对应连续弧段上的定子槽内;第二类支路绕组为(a+1)/2支路绕组,该(a+1)/2支路绕组以在各相定子槽内交替分布的方式分布在180°<R2≤360°时对应连续弧段上的定子槽内。
优选的,第二类支路绕组中的(a+1)/2支路绕组的末端引出线仅位于相邻定子槽内,且紧靠第一类支路绕组中的(a-1)/2支路绕组的绕组布设。
优选的,当定子绕组的每相并联支路数a为偶数时,将该每相并联支路均分为两半分别构成第一类支路绕组和第二类支路绕组,其中第一类支路绕组中的各支路绕组以在各相定子槽交替分布方式分布在连续设置的一半定子槽内,且引出线或星点线靠槽底位置引出;其中第二类支路绕组中的各支路绕组同样以各相定子槽交替分布方式分布在连续设置的另一半定子槽内,且引出线或星点线靠槽底位置引出;三相绕组的引出线和星点线呈180°对称布设。
优选的,定子绕组为单列绕组,每个定子槽内均沿径向形成有供若干方形导体排布其中的若干个槽层,该若干个槽层呈“一”字排布,且第一类支路绕组和第二类支路绕组的引出线占槽位置均位于定子槽口侧或槽底侧的一层或相邻层。
优选的,定子绕组为双拼绕组,每个定子槽的槽底形成供方形导体并行排布设置的两个槽层,其余槽层均在定子槽内沿径向呈“一”字排布,且第一类支路绕组的引出线占槽位置为定子槽槽底中两个槽层中的任一个,第二类支路绕组的引出线占槽位置为定子槽槽口侧的一层或相邻层。
优选的,定子绕组的每相绕组各支路的首端引出线仅位于相邻定子槽内。
优选的,定子绕组的每相绕组各支路的末端引出线共同连接于一个铜排上。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机,该电机包括上述的多并联支路紧凑出线的定子绕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更改叠绕组中支路绕组的首末端出线位置及不同支路绕组的交叠布置,在确保绕组各支路均衡布置的同时,实现了多个支路的绕组沿圆周扩展方向相反的效果,同时实现了各个支路的绕组首端和末端均在相同的相槽位位置,为节省电机定子的附件成本创造了条件;且避免了一个支路的首端所在元件和另一个支路的末端元件在同一个槽内,有效降低了所有定子槽内的最高槽压降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中6极36槽3支路中,单相绕组支路的布线图;1a-首端引出线;1b-末端引出线。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2中6极54槽3支路中,单相绕组支路的布线图;1a-首端引出线;1b-末端引出线。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3中8极48槽4支路中,单相绕组支路的布线图;1a-首端引出线;1b-末端引出线。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类支路绕组和第二类支路绕组的路径示意图;2-第一类支路绕组路径;2a-第一类支路绕组首(末)端;2b-第一类支路绕组末(首)端;3-第二类支路绕组路径;3a-第二类支路绕组首(末)端;3b-第二类支路绕组末(首)端。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定子绕组为单列绕组时引出线占槽位置示意图;4a-第一类支路绕组引出线占槽层位置一;4b-第一类支路绕组引出线占槽层位置二;5a-第二类支路绕组引出线占槽层位置一;5b-第二类支路绕组引出线占槽层位置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定子绕组为双拼绕组时引出线占槽位置示意图;4a’-第一类支路绕组引出线占槽层位置一;4b’-第一类支路绕组引出线占槽层位置二;5a’-第二类支路绕组引出线占槽层位置一;5b’-第二类支路绕组引出线占槽层位置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下述具体实施例详细记载了一种多并联支路紧凑出线的定子绕组,该定子绕组包括有定子铁芯,该定子铁芯上具有若干个呈圆环形排布的定子槽,定子线圈采用叠绕组形式分布于上述的若干个定子槽内,且每个定子槽内放置有相同数量和布置的方形导线。本申请中,定子绕组为三相,每相并联支路数为a,电机的极对数为p,且2≤p≤a,其中a为p的整数倍。
每相绕组均分为第一类支路绕组和第二类支路绕组,其中第一类支路绕组占定子槽所在圆环圆心角R1角度为0°<R1≤180°时对应连续弧段上的定子槽位置,且该第一类支路绕组的引出线占槽位置均靠定子槽口侧或槽底侧的一层或相邻层;其中第二类支路绕组占定子槽所在圆环圆心角R2角度为180°<R1≤360°时对应连续弧段上的定子槽位置,且第二类支路绕组的引出线占槽位置为另一定子槽内最远离第一类支路绕组引出线占槽位置所在槽层或相邻层,即第二类支路绕组的引出线占槽位置与第一类支路绕组引出线占槽位置相反。上述的引出线包括首端引出线1a和末端引出线1b。参见说明书附图4。
当定子绕组的每相并联支路数a为奇数时,第一类支路绕组为(a-1)/2支路绕组,该(a-1)/2支路绕组分布在0°<R1≤180°时对应连续弧段上的定子槽内;第二类支路绕组为(a+1)/2支路绕组,该(a+1)/2支路绕组以在各相定子槽内交替分布的方式分布在180°<R2≤360°时对应连续弧段上的定子槽内。如当定子绕组的每相并联支路数a为3时,第一类支路绕组为1支路绕组(简称支路1),该1条支路绕组分布在120°圆心角对应连续弧段上的定子槽内;第二类支路绕组为2支路绕组(分别简称支路2、支路3),该2支路绕组以在各相定子槽内交替分布的方式分布在圆周上与240°圆心角对应连续弧段上的定子槽内。其中,第二类支路绕组中的2支路绕组(即支路2和支路3)的末端引出线仅位于相邻定子槽内,且紧靠第一类支路绕组中的1支路绕组(支路1)的绕组布设,这样设计能够使连接三相绕组末端的铜排最短。
下面以更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进行描述时,定义1号定子槽槽底一层导线段编号为1(1),1号定子槽槽口的导线段编号为1(8),则电机的定子铁芯内所有导线段编号为N(n),即为第N号定子槽的第n层导线段。在说明书附图中每个定子槽中自左向右依次为N(1)、……、N(n)。
上述每相并联支路数为3的情况,更具体的以下述具体实施例1和具体实施例2进行详细描述。
具体实施例1:6极36槽3支路,每槽6层槽位。
第一类支路绕组的1支路绕组(简称为支路1),支路1的绕组途径为:首端1(1)→7(2)→1(3)→7(4)→1(5)→7(6)→13(6)→7(5)→13(4)→7(3)→13(2)→7(1)→2(1)→8(2)→2(3)→8(4)→2(5)→8(6)→14(6)→8(5)→14(4)→8(3)→14(2)→8(1)末端。
第二类支路绕组的2支路绕组之一(简称为支路2),支路2的绕组途径为:首端1(6)→31(5)→1(4)→31(3)→1(2)→31(1)→26(1)→32(2)→26(3)→32(4)→26(5)→32(6)→26(6)→20(5)→26(4)→20(3)→26(2)→20(1)→13(1)→19(2)→13(3)→19(4)→13(5)→19(6)末端。
第二类支路绕组的2支路绕组之二(简称为支路3),支路3的绕组途径为:首端2(6)→32(5)→2(4)→32(3)→21(2)→32(1)→25(1)→31(2)→25(3)→31(4)→25(5)→31(6)→25(6)→19(5)→25(4)→19(3)→25(2)→19(1)→14(1)→20(2)→14(3)→20(4)→14(5)→20(6)末端。
其中支路1涉及到的定子槽为1、7、13、2、8、14,该6个定子槽位于以定子铁芯中心形成的圆环圆心角为120°时对应的连续弧段上;支路2涉及到的定子槽为1、31、26、32、20、13、19,该7个定子槽位于以定子铁芯中心形成的圆环圆心角为240°时对应的连续弧段上;支路3涉及到的定子槽为2、32、21、25、31、19、14、20,该8个定子槽位于以定子铁芯中心形成的圆环圆心角为240°时对应的连续弧段上。
其中,第二类支路绕组中的2支路绕组(即第2支路和第3支路)的末端引出线仅位于相邻定子槽内,且紧靠第一类支路绕组中的1支路绕组(第1支路)的绕组布设,这样设计能够使连接三相绕组末端的铜排最短。即,支路2中的末端引出线19(6)和支路3的末端引出线20(6)(如首末端互换则为2支路的首端引出线1(6)和3支路的首端引出线2(6))位于相邻的定子槽内,如19槽和20槽(或,1槽和2槽);同时支路2和支路3的末端引出线均紧靠支路1的绕组布设。
其中,第二类支路绕组的引出线占槽位置(如19(6)和20(6)中的占槽位置均为第6槽层)与第一类支路绕组的引出线占槽位置(如8(1)中的占槽位置为第1槽层)之间的关系为:第二支路绕组的引出线占槽为另一定子槽内最远离第一类支路绕组引出线占槽位置所在槽层。
具体参见说明书附图1,可见,三条支路经过的相槽位及层位均相同,且三条支路完全均衡。高槽电压位于13槽,这是因为支路1中的13(6)和支路2中的13(5)之间串联顺序间隔数量最多,间隔数量达到17个;此外每相槽数为24个槽,13(6)和13(5)占了16个槽,空了8个槽,因此最高槽压按照16/24计算为常规相电压的2/3。可见该绕组布置起到了有效降低槽压降的功能。
具体实施例2:6极54槽3支路,每槽6层槽位。
第一类支路绕组的1支路绕组(简称为支路1),支路1的绕组途径为:首端1(1)→10(2)→1(3)→10(4)→1(5)→10(6)→19(6)→10(5)→19(4)→10(3)→19(2)→10(1)→2(1)→11(2)→2(3)→11(4)→2(5)→11(6)→20(6)→11(5)→20(4)→11(3)→20(2)→11(1)→3(1)→12(2)→3(3)→12(4)→3(5)→12(6)→21(6)→12(5)→21(4)→12(3)→21(2)→12(1)末端。
第二类支路绕组的2支路绕组之一(简称为支路2),支路2的绕组途径为:首端1(6)→46(5)→1(4)→46(3)→1(2)→46(1)→39(1)→48(2)→39(3)→48(4)→39(5)→48(6)→3(6)→48(5)→3(4)→48(3)→3(2)→48(1)→38(1)→47(2)→38(3)→47(4)→38(5)→47(6)→38(6)→29(5)→38(4)→29(3)→38(2)→29(1)→19(1)→28(2)→19(3)→28(4)→19(5)→28(6)末端。
第二类支路绕组的2支路绕组之二(简称为支路3),支路3的绕组途径为:首端2(6)→47(5)→2(4)→47(3)→2(2)→47(1)→37(1)→46(2)→37(3)→46(4)→37(5)→46(6)→37(6)→28(5)→37(4)→28(3)→37(2)→28(1)→21(1)→30(2)→21(3)→30(4)→21(5)→30(6)→39(6)→30(5)→39(4)→30(3)→39(2)→30(1)→20(1)→29(2)→20(3)→29(4)→20(5)→29(6)末端。
其中支路1涉及到的定子槽为1、10、19、2、11、20、3、12、21,该9个定子槽位于以定子铁芯中心形成的圆环圆心角为120°时对应的连续弧段上;支路2涉及到的定子槽为1、46、39、48、3、38、47、29、19、28,该10个定子槽位于以定子铁芯中心形成的圆环圆心角为240°时对应的连续弧段上;支路3涉及到的定子槽为2、47、37、46、28、21、30、39、20、29,该10个定子槽位于以定子铁芯中心形成的圆环圆心角为240°时对应的连续弧段上。
其中,支路2中的末端引出线28(6)和支路3的末端引出线29(6)(如首末端互换则为支路2的首端引出线1(6)和支路3的首端引出线2(6))位于相邻的定子槽内,如28槽和29槽(或,1槽和2槽);同时支路2和支路3的末端引出线均紧靠1支路的绕组布设。
其中,第二类支路绕组的引出线占槽位置(如28(6)和29(6)中的占槽位置均为第6槽层)与第一类支路绕组的引出线占槽位置(如12(1)中的占槽位置为第1槽层)之间的关系为:第二支路绕组的引出线占槽为另一定子槽内最远离第一类支路绕组引出线占槽位置所在槽层。
具体参见说明书附图2,可见,三条支路经过的相槽位及层位均相同,且三条支路完全均衡。高槽电压位于3槽,这是因为支路1中的3(5)和支路2中的3(6)之间串联顺序间隔数量最多,按支路串联边的顺序,间隔数量达到24个元件边,每个支路绕组有36个元件边,因此最高槽压为24/36=2/3相压降。可见该绕组布置起到了有效降低槽压降的功能。
当定子绕组的每相并联支路数a为偶数时,将该每相并联支路均分为两半分别构成第一类支路绕组和第二类支路绕组,其中第一类支路绕组中的各条支路绕组以在各相定子槽交替分布方式分布在连续设置的一半定子槽内,且引出线或星点线靠槽底位置引出;其中第二类支路绕组中的各条支路绕组同样以各相定子槽交替分布方式分布在连续设置的另一半定子槽内,且引出线或星点线靠槽底位置引出;三相绕组的引出线和星点线呈180°布设。如当a为4时,4条支路绕组中2条为第一类支路绕组,另外2条为第二类支路绕组,第一类支路绕组的2条支路绕组分布在半个圆周对应的定子槽内,且首端引出线和末端引出线均靠近槽底设计;第二类支路绕组的2条支路绕组分布在另一半圆周对应的定子槽内,且首端引出线和末端引出线也均靠近槽底设计;如此设计使得三相引出线位于同一角度,而所有支路绕组的末端星点线位于引出线的180°方向。
上述每相并联支路数a为4的情况,更具体以下述具体实施例3进行描述。
具体实施例3:8极48槽4支路,每槽6层槽位。
第一类支路绕组的第1条支路绕组(简称为支路1),支路1的绕组途径为:首端1(1)→7(2)→1(3)→7(4)→1(5)→7(6)→13(6)→7(5)→13(4)→7(3)→13(2)→7(1)→14(1)→20(2)→14(3)→20(4)→14(5)→20(6)→26(6)→20(5)→26(4)→20(3)→26(2)→20(1)末端。
第一类支路绕组的第2支路绕组(简称为支路2),支路2的绕组途径为:首端2(1)→8(2)→2(3)→8(4)→2(5)→8(6)→14(6)→8(5)→14(4)→8(3)→14(2)→8(1)→13(1)→19(2)→13(3)→19(4)→13(5)→19(6)→25(6)→19(5)→25(4)→19(3)→25(2)→19(1)末端。
第二类支路绕组的第1支路绕组(简称为支路3),支路3的绕组途径为:首端1(6)→43(5)→1(4)→43(3)→1(2)→43(1)→38(1)→44(2)→38(3)→44(4)→38(5)→44(6)→38(6)→32(5)→38(4)→32(3)→38(2)→32(1)→25(1)→31(2)→25(3)→31(4)→25(5)→31(6)末端。
第二类支路绕组的第2条支路绕组(简称为支路4),支路4的绕组途径为:首端2(6)→44(5)→2(4)→44(3)→2(2)→44(1)→37(1)→43(2)→37(3)→43(4)→37(5)→43(6)→37(6)→31(5)→37(4)→31(3)→37(2)→31(1)→26(1)→32(2)→26(3)→32(4)→26(5)→32(6)末端。
其中支路1涉及到的定子槽为1、7、13、14、20、26,该6个定子槽位于以定子铁芯中心形成的圆环圆心角为180°时对应的连续弧段上;支路2涉及到的定子槽为2、8、13、14、19、25,该6个定子槽位于以定子铁芯中心形成的圆环圆心角为180°时对应的连续弧段上;支路3涉及到的定子槽为1、43、44、38、31、32、25,该7个定子槽位于以定子铁芯中心形成的圆环圆心角为180°时对应的连续弧段上。支路4涉及到的定子槽为2、43、44、37、31、32、26,该7个定子槽位于以定子铁芯中心形成的圆环圆心角为180°时对应的连续弧段上。
其中,第一类支路绕组中,各支路绕组的末端引出线仅位于相邻定子槽内,如支路1中的末端引出线20(1)和支路2的末端引出线19(1)(如首末端互换则为支路1的首端引出线1(1)和支路2的首端引出线2(1))位于相邻的定子槽内,如20槽和19槽(或,1槽和2槽),且该引出线位置均位于定子槽内靠近槽底的一层,即定子槽的第1槽位。第二类支路绕组中,各支路绕组的末端引出线也均仅位于相邻定子槽内,如支路3的末端引出线31(6)和支路4的末端引出线32(6)(如首末端互换则为支路3的首端引出线1(6)和支路4的首端引出线2(6))位于相邻的定子槽内,且该引出线位置均位于定子槽内靠近槽口的一,即定子槽的第6槽位。
其中,第二类支路绕组的引出线占槽位置(如31(6)和32(6)中的占槽位置均为第6槽层)与第一类支路绕组的引出线占槽位置(如20(1)和19(1)中的占槽位置为第1槽层)之间的关系为:第二支路绕组的引出线占槽为另一定子槽内最远离第一类支路绕组引出线占槽位置所在槽层。
具体参见说明书附图3,可见,四条支路经过的相槽位及层位均相同,且四条支路完全均衡。高槽电压位于31槽,这是因为支路3中的31(6)和支路4中的31(5)之间串联顺序间隔数量最多,按支路串联边的顺序,间隔数量达到10个元件边,每个支路绕组有24个元件边,因此最高槽压为10/24即约0.42倍的相压降。可见该绕组布置起到了有效降低槽压降的功能。
本申请所述绕线方式对8极72槽4支路定子绕组也适用,具体的绕线方式本具体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不论是几支路绕组,当定子绕组为单列绕组时,每个定子槽内均沿径向形成有供若干方形导体排布其中的若干个槽层,该若干个槽层呈“一”字排布,且第一类支路绕组和第二类支路绕组的引出线占槽位置均位于定子槽口侧或槽底侧的一层或相邻层。具体参见说明书附图5。
当定子绕组为双拼绕组,每个定子槽的槽底形成供方形导体并行排布设置的两个槽层,其余槽层均在定子槽内沿径向呈“一”字排布,且第一类支路绕组的引出线占槽位置为定子槽槽底中两个槽层中的任一个,第二类支路绕组的引出线占槽位置为定子槽槽口侧的一层或相邻层。具体参见说明书附图6。
此外,不论是几支路绕组,作为优选的方案,定子绕组的每相绕组各支路的首端引出线仅位于相邻定子槽内,此时三相引出线出线最为方便。此外,定子绕组的每相绕组各支路的末端引出线共同连接于一个铜排上,如本申请中的三相绕组中共计九个末端共用一个铜排连接,这样设计能够使电机的零部件数量最少,且有利于降低噪音。同时,上述的首端引出线和末端引出线可互换,即,将原本的首端引出线连在一起也可以作为末端引出线使用,而原本的末端引出线则可以作为首端引出线使用。
本具体实施例还公开了具有上述多并联支路紧凑出线定子绕组的电机。
上述定子绕组和使用该定子绕组的电机,通过更改叠绕组中支路绕组的首末端出线位置及不同支路绕组的交叠布置,在确保绕组各支路均衡布置的同时,实现了多个支路的绕组沿圆周扩展方向相反的效果,同时实现了各个支路的绕组首端和末端均在相同的相槽位位置,为节省电机定子的附件成本创造了条件;同时避免了一个支路的首端所在元件和另一个支路的末端元件在同一个槽内,有效降低了所有定子槽内的最高槽压降值。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多并联支路紧凑出线的定子绕组,包括定子铁芯,该定子铁芯上具有若干个呈圆环形排布的定子槽,定子线圈采用叠绕方式分布于定子槽内,且每个定子槽内放置方形导线的数量和形状均相同;定子绕组为三相,每相并联支路数为a,电机的极对数为p,2≤p≤a,且a为p的整数倍;其特征在于:
每相绕组均分为第一类支路绕组和第二类支路绕组,其中第一类支路绕组占定子槽所在圆环圆心角R1角度为0°<R1≤180°时对应连续弧段上的定子槽位置,且该第一类支路绕组的引出线占槽位置均靠定子槽口侧或槽底侧的一层或相邻层;其中第二类支路绕组占定子槽所在圆环圆心角R2角度为180°<R1≤360°时对应连续弧段上的定子槽位置,且第二类支路绕组的引出线占槽位置为另一定子槽内最远离第一类支路绕组引出线占槽位置所在槽层或相邻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并联支路紧凑出线的定子绕组,其特征在于:当定子绕组的每相并联支路数a为奇数时,第一类支路绕组为(a-1)/2支路绕组,该(a-1)/2支路绕组分布在0°<R1≤180°时对应连续弧段上的定子槽内;第二类支路绕组为(a+1)/2支路绕组,该(a+1)/2支路绕组以在各相定子槽内交替分布的方式分布在180°<R2≤360°时对应连续弧段上的定子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并联支路紧凑出线的定子绕组,其特征在于:第二类支路绕组中的(a+1)/2支路绕组的末端引出线仅位于相邻定子槽内,且紧靠第一类支路绕组中的(a-1)/2支路绕组的绕组布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并联支路紧凑出线的定子绕组,其特征在于:当定子绕组的每相并联支路数a为偶数时,将该每相并联支路均分为两半分别构成第一类支路绕组和第二类支路绕组,其中第一类支路绕组中的各支路绕组以在各相定子槽交替分布方式分布在连续设置的一半定子槽内,且引出线或星点线靠槽底位置引出;其中第二类支路绕组中的各支路绕组同样以各相定子槽交替分布方式分布在连续设置的另一半定子槽内,且引出线或星点线靠槽底位置引出;三相绕组的引出线和星点线呈180°对称布设。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并联支路紧凑出线的定子绕组,其特征在于:定子绕组为单列绕组,每个定子槽内均沿径向形成有供若干方形导体排布其中的若干个槽层,该若干个槽层呈“一”字排布,且第一类支路绕组和第二类支路绕组的引出线占槽位置均位于定子槽口侧或槽底侧的一层或相邻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并联支路紧凑出线的定子绕组,其特征在于:定子绕组为双拼绕组,每个定子槽的槽底形成供方形导体并行排布设置的两个槽层,其余槽层均在定子槽内沿径向呈“一”字排布,且第一类支路绕组的引出线占槽位置为定子槽槽底中两个槽层中的任一个,第二类支路绕组的引出线占槽位置为定子槽槽口侧的一层或相邻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并联支路紧凑出线的定子绕组,其特征在于:定子绕组的每相绕组各支路的首端引出线仅位于相邻定子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并联支路紧凑出线的定子绕组,其特征在于:定子绕组的每相绕组各支路的末端引出线共同连接于一个铜排上。
9.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多并联支路紧凑出线的定子绕组。
CN202220902622.3U 2022-04-19 2022-04-19 多并联支路紧凑出线的定子绕组及电机 Active CN2173352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02622.3U CN217335248U (zh) 2022-04-19 2022-04-19 多并联支路紧凑出线的定子绕组及电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02622.3U CN217335248U (zh) 2022-04-19 2022-04-19 多并联支路紧凑出线的定子绕组及电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35248U true CN217335248U (zh) 2022-08-30

Family

ID=829461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02622.3U Active CN217335248U (zh) 2022-04-19 2022-04-19 多并联支路紧凑出线的定子绕组及电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3524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60297A (zh) * 2023-05-15 2023-06-13 四川芯智热控技术有限公司 定子绕组的绕线方法及采用该绕线方法的定子组件和电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60297A (zh) * 2023-05-15 2023-06-13 四川芯智热控技术有限公司 定子绕组的绕线方法及采用该绕线方法的定子组件和电机
CN116260297B (zh) * 2023-05-15 2023-08-08 四川芯智热控技术有限公司 定子绕组的绕线方法及采用该绕线方法的定子组件和电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09320B2 (en) Stator of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CN110086279A (zh) 一种多层等距的扁铜线驱动电机电枢绕组结构
CN113794302A (zh) 降低槽压降的均衡绕组扁线电机及电枢绕组的绕制方法
CN217335248U (zh) 多并联支路紧凑出线的定子绕组及电机
JP2005312278A (ja) 回転電機の集中巻き型ステータコイル
CN112510877A (zh) 一种定子组件和电机
CN112510876A (zh) 一种定子组件和电机
CN114744785A (zh) 一种槽内导线数量为偶数的不等宽槽定子组件及电机
US11764630B2 (en) Stator assembly and motor
CN114520560A (zh) 一种扁线绕组结构及定子组件、扁线电机
CN215300306U (zh) 扁线电机及扁线电机定子
CN215300307U (zh) 扁线绕组结构及包括其的定子及电机
CN112104127B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115940466B (zh) 扁线电机的定子
CN216959483U (zh) 四支路并联的扁线绕组定子及具有其的电机
CN114552837A (zh) 一种具有小宽窄比导线的定子组件及电机
CN114498994A (zh) 一种具有田字形方导线的定子组件及电机
CN115173607A (zh) 一种电机绕组及定子组件
CN212572208U (zh) 三相定子绕组、电机定子总成及电机
CN211183583U (zh) 一种多层等距的扁铜线驱动电机电枢绕组结构
CN112366847A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114709945A (zh) 一种扁线定子绕组及定子组件、扁线电机
CN115912730A (zh) 一种三相对称绕组的排布方法、定子组件和电机
CN217216149U (zh) 一种具有小宽窄比导线的定子组件及电机
CN218603255U (zh) 一种具有田字形方导线的定子组件及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