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71807U - 变速器通气结构及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变速器通气结构及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71807U
CN217271807U CN202221044216.4U CN202221044216U CN217271807U CN 217271807 U CN217271807 U CN 217271807U CN 202221044216 U CN202221044216 U CN 202221044216U CN 217271807 U CN217271807 U CN 2172718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vent
cap
plug
condens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4421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磊
孙鹏飞
梁学礼
柴烨
盛荣鑫
董凯航
贾彪彪
秦凯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oding R&D Branch of Honeycomb Transmission System Jiang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oding R&D Branch of Honeycomb Transmission System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oding R&D Branch of Honeycomb Transmission System Jiangsu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oding R&D Branch of Honeycomb Transmission System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4421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718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718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718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速器通气结构及变速器,变速器通气结构包括通气塞、防水帽和冷凝帽,其中,通气塞的一端由通气口插入变速器壳体内,另一端位于变速器壳体外且设有通气道,防水帽扣设在通气塞的一端上,且防水帽和通气塞之间设有连通通气道与外界的第一气流通道,冷凝帽与变速器壳体相连,通气塞的一端插入冷凝帽中,且冷凝帽与通气塞之间设有第二气流通道,冷凝帽与变速器壳体之间设有第三气流通道。本实用新型的变速器通气结构,通过将通气结构内的通气塞插入变速器壳体内,并在变速器壳体内对应通气口的位置连接有冷凝帽,通过将通气塞的一端插入到冷凝帽内,能够在保证变速器壳体密封性的同时,有利于变速器壳体内部的冷凝通气效果。

Description

变速器通气结构及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速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变速器通气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设有该变速器通气结构的变速器。
背景技术
由于汽车变速器工作时高速运转、箱体内部温度变化、车辆行驶时颠簸等原因,变速器内齿轮油面上方的空气压力会产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变速器的正常运转。因此,一般在变速器上部的壳体上设计通气孔,平衡变速器内外气压。但是,由于变速器运转时,齿轮等部件需受到变速器油的充分浸润,齿轮的转动会带动油液飞溅至变速器的各个角落,也包括通气塞孔。由于通气塞需要和外部大气连通,飞溅的变速器油很容易通过通气孔塞渗到箱体外部,影响动力总成正常运转。
并且变速器上的通气塞可以起到简单的防尘功能,但是当涉水时,水直接冲击到通气塞上时,水会通过通气塞进入变速器,从而随着油的循环进入变速器内部,造成变速器油乳化现象、零部件生锈、整箱失效,影响产品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变速器通气结构,以增强通气结构的密封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变速器通气结构,设于变速器壳体的通气口处,所述变速器通气结构包括通气塞、防水帽和冷凝帽;
所述通气塞的一端由所述通气口插入所述变速器壳体内,另一端位于所述变速器壳体外,且所述通气塞中设有通气道;
所述防水帽扣设在所述通气塞位于所述变速器壳体外的一端上,且所述防水帽和所述通气塞之间设有连通所述通气道与外界大气的第一气流通道;
所述冷凝帽与所述变速器壳体相连,所述通气塞位于所述变速器壳体内的一端插入所述冷凝帽中,且所述冷凝帽与所述通气塞之间设有第二气流通道,所述冷凝帽与所述变速器壳体之间设有第三气流通道,所述通气道通过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及所述第三气流通道与所述变速器壳体内气流通道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通气塞与所述通气口的内壁之间夹置有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通气塞上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能够与所述变速器壳体抵接,而限制所述通气塞向所述通气口中的插设深度。
进一步的,所述防水帽与所述通气塞卡接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通气塞位于所述变速器壳体外的一端设有径向外凸的凸出部,所述防水帽的内壁上设有凹陷部,所述通气塞和所述防水帽通过所述凸出部和所述凹陷部卡接于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冷凝帽与所述变速器壳体卡接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变速器壳体的内壁上设有环绕所述通气口设置的挡油筋,所述挡油筋内侧设有位于所述变速器壳体上的安装凸起,所述冷凝帽卡接在所述安装凸起上。
进一步的,所述冷凝帽与所述安装凸起相连的部位位于所述挡油筋内,且所述冷凝帽位于所述挡油筋内的部分设有阻尼通道,所述阻尼通道构成所述第三气流通道的一部分。
进一步的,所述冷凝帽内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底部设有盲孔,所述通气塞的端部进入所述盲孔中,并在所述通气塞与所述盲孔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构成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一部分。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变速器通气结构,通过将通气结构内的通气塞插入变速器壳体内,并在变速器壳体内对应通气口的位置连接有冷凝帽,通过将通气塞的一端插入到冷凝帽内,能够在保证变速器壳体结构密封性的同时,有利于变速器壳体内部的冷凝通气效果。
此外,通过在通气塞和通气口的内壁之间夹置有密封圈,有利于增强对变速器壳体的密封效果。通过在通气塞上设有限位部,能够限制通气塞向通气口中插设深度,有利于对通气塞进行限位,而达到较好的装配效果。防水帽与通气塞卡接相连,其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在通气塞上设有外凸的凸出部,同时在防水帽内壁上设有凹陷部,通过两者的卡接,而将防水帽固定在通气塞上,其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
另外,冷凝帽与变速器壳体卡接相连,其结构简单,便于加工。通过在变速器壳体的内壁上设有环绕通气口设置的挡油筋,有利于有效的避免壳体内油液的涌动。通过在冷凝帽位于挡油筋的部分设有阻尼通道,有利于减少壳体内油气的进入,同时,阻尼通道的设置有利于对从变速器壳体内流出的气体起到冷凝效果。通过在冷凝帽内形成容纳腔,并在容纳腔底部设有盲孔供通气塞的端部进入,并留有间隙,有利于第二气流通道的连通,便于壳体内外进行通气。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变速器,所述变速器的通气口处设有如上所述的变速器通气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变速器与变速器通气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变速器通气结构和变速器壳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变速器壳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C处的放大图;
图5为图2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变速器通气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8为图7中冷凝帽结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变速器壳体;101、通气口;102、挡油筋;103、安装凸起;1031、卡槽;
2、通气塞;201、通气道;202、第一凸起;203、凸环;
3、防水帽;301、凹槽;302、第一气流通道;
4、冷凝帽;401、主体;4011、盲孔;402、连接板;4021、容纳腔;403、卡块;404、第三气流通道;405、第二气流通道;
5、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另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变速器通气结构,设于变速器壳体1的通气口101处。在整体构成上,变速器通气结构包括通气塞2、防水帽3和冷凝帽4。
其中,通气塞2的一端由通气口101插入变速器壳体1内,另一端位于变速器壳体1外,且通气塞2中设有通气道201。防水帽3扣设在通气塞2位于变速器壳体1外的一端上,且防水帽3和通气塞2之间设有连通通气道201与外界大气的第一气流通道302。
并且,冷凝帽4与变速器壳体1相连,通气塞2位于变速器壳体1内的一端插入冷凝帽4中,且冷凝帽4与通气塞2之间设有第二气流通道405,冷凝帽4与变速器壳体1之间设有第三气流通道404,通气道201通过第二气流通道405及第三气流通道404与变速器壳体1内气流通道连通。
本实施例的变速器通气结构,通过将通气结构内的通气塞2插入变速器壳体1内,并在变速器壳体1内对应通气口101的位置连接有冷凝帽4,通过将通气塞2的一端插入到冷凝帽4内,能够在保证变速器壳体1结构密封性的同时,有利于变速器壳体1内部的冷凝通气效果;同时防水帽3的设置能够有效的避免外部的灰尘和水的进入。
基于上述整体描述,本实施例的变速器通气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通气结构中的通气塞2整体为空心的柱状结构,通气塞2的下端通过通气口101插入到变速器壳体1内,且为避免通气塞2插入深度过深,在通气塞2上设有限位部,该限位部能够与变速器壳体1抵接,而限制通气塞2向通气口101中的插设深度。
具体的,参照图2、图4至图6中示出的,本实施例的限位部具体为设于在通气塞2中间部位设的凸环203,当然,限位部除了为凸环203,亦可为沿通气塞2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凸起。同时在变速器壳体1上位于通气口101处设有向外的扩张的斜面。在通气塞2插入到变速器壳体1内时,通过凸环203能够与变速器壳体1相抵接而限制通气塞2的继续移动,从而确定通气塞2向变速器壳体1内插入的深度。
为进一步保证通气塞2与通气口101之间的密封性,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通气塞2与通气口101的内壁之间夹置有密封圈5,通过在通气塞2上设有容纳密封圈5的槽,在装配时,密封圈5通过与变速器壳体1上位于通气口101处的斜面抵接,而形成密封减少变速器壳体1内的油液通过两者之间的缝隙流出。
上述的防水帽3与通气塞2卡接相连,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通气塞2位于变速器壳体1外的一端设有径向外凸的凸出部,而防水帽3的内壁上设有凹陷部,通气塞2和防水帽3通过凸出部和凹陷部卡接于一起。
具体的,参照图6和图7中示出的,通气塞2的顶部设有设置有沿通气塞2的径向外凸设置的第一凸起202,该第一凸起202具体制造时可设计为环形。同时,防水帽3上对应的位置设置环形的凹槽301,通过将第一凸起202卡进凹槽301内而将防水帽3固定在通气塞2的顶部。并且,可将凹槽301的横截面大于第一凸起202的横截面,以利于形成上述第一气流通道302。
需要注意的是,仍参照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当第一凸起202卡进凹槽301后,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而形成上述的连通通气道201与外界的第一气流通道302。其中,形成第一气流通道302的间隙极小,从而能够避免外部的水以及尘土进入通气道201内,同时,也对下述的变速器壳体1内流出的空气起到冷凝效果。当然,第一凸起202除了为环形,亦可为沿通气塞2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两个第一凸起202之间的部分可形成部分第一气流通道302,从而连通通气道201和外界。上述的冷凝帽4与变速器壳体1卡接相连。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变速器壳体1的内壁上设有环绕通气口101设置的挡油筋102,挡油筋102内侧设有位于变速气壳体上的安装凸起103,冷凝帽4卡接在安装凸起103上。或者冷凝帽4与安装凸起103采用螺纹配合连接,以及其它的适用的固连形式,在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参照图2、图3和图5中示出的,变速器壳体1内壁上环绕通气口101设有向变速器壳体1内部延伸的挡油筋102,挡油筋102的设置能够阻挡变速器壳体1内部由于齿轮运动而涌动的油液。同时,在挡油筋102的内侧环绕通气口101设有安装凸起103,冷凝帽4与安装凸起103相连的部位位于挡油筋102内,且冷凝帽4位于挡油筋102内的部分设有阻尼通道,阻尼通道构成第三气流通道404的一部分。
具体的,如图5所示,冷凝帽4具有柱形的主体401和设于主体401顶部四侧的连接板402,并于每个连接柱上均设有一个卡块403,对应卡块403,安装凸起103上设有卡槽1031。冷凝帽4通过卡块403与卡槽1031的配合连接而卡接在安装凸起103上。
值得注意的是,连接板402的自由端壁厚方向贯穿设置有细长的狭缝,而形成前述的阻尼通道,该阻尼通道能够有效的减少变速器壳体1内油气进入通气道201内。其中,变速器壳体1内的气体经过该阻尼通道流出时,由于阻尼通道的为细长的狭缝,气体经过该阻尼通道时流速被减小,从而起到对气体的冷凝效果。而当冷凝帽4的规格不同时,形成该阻尼通道的狭缝尺寸可适应性变化,从而满足装配要求。
另外,冷凝帽4内形成有容纳腔4021,容纳腔4021的底部设有盲孔4011,通气塞2的端部进入盲孔4011中,并在通气塞2与盲孔4011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间隙构成第二气流通道405的一部分。
参照图7和图8中示出的,冷凝帽4的四个连接板402和主体401顶部之间围构形成容纳腔4021,并在容纳腔4021的底部设有尺寸小于容纳腔4021的盲孔4011。通气塞2的底端穿过容纳腔4021插入到盲孔4011内,同时在通气塞2与盲孔4011的内壁之间形成极小的间隙,而形成第二气流通道405,连通通气道201和容纳腔4021,如此可便于减少油气通过第二气流通道405进入到通气道201内,此时第二气流通道405对从容纳腔4021进入到通气道2011的气体起到进一步冷凝的效果,其冷凝原理可参照前述的构成第三气流通道404的阻尼通道的冷凝原理。
本实施例的变速器通气结构,将冷凝帽4安装于变速器壳体1的内部,同时将通气塞2从外部穿过通气口101插入到冷凝帽4内,同时在通气塞2的顶部安装防水帽3。另外,形成于冷凝帽4和变速器壳体1之间的第三气流通道404,减少从变速器壳体1内部进入冷凝帽4内的油液。
并且,形成于冷凝帽4和通气塞2之间的第二气流通道405,再次减少从冷凝帽4进入通气道201内的油气,而形成于通气塞2和防水帽3内的第一气流通道302,再一次对油气的流出进行阻挡,从而具有很好的挡油效果。
同时,第一气流通道302、第二气流通道405和第三气流通道404能够连通外界与变速器壳体1内部,从而方便变速器壳体1内部向外界通气。此时,由于第一气流通道302、第二气流通道405和第三气流通道404均设置为极小的间隙或者狭缝而具有阻尼作用,使得变速器壳体1内的空气分别经过该三个通道时,气流的流速被减慢,从而减少气体中的能量,进而起到对气体的冷凝效果。
此外,本实施例的变速器通气结构通过将防水帽3及通气塞2由变速器壳体1外部装配,而冷凝帽4由变速器壳体1内部装配,相较于现有的仅能从变速器可以1外部装置的通气塞,可减小对上述挡油筋102设置的限制。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变速器,该变速器的通气口101处设有实施例一中的变速器通气结构。
本实施例的变速器通过设置实施例一中的变速器通气结构,既在变速器壳体1的外部起到防水效果,同时也在变速器壳体1内部起到冷凝通气的效果,使得变速器具有更好的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变速器通气结构,设于变速器壳体(1)的通气口(101)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器通气结构包括通气塞(2)、防水帽(3)和冷凝帽(4);
所述通气塞(2)的一端由所述通气口(101)插入所述变速器壳体(1)内,另一端位于所述变速器壳体(1)外,且所述通气塞(2)中设有通气道(201);
所述防水帽(3)扣设在所述通气塞(2)位于所述变速器壳体(1)外的一端上,且所述防水帽(3)和所述通气塞(2)之间设有连通所述通气道(201)与外界大气的第一气流通道(302);
所述冷凝帽(4)与所述变速器壳体(1)相连,所述通气塞(2)位于所述变速器壳体(1)内的一端插入所述冷凝帽(4)中,且所述冷凝帽(4)与所述通气塞(2)之间设有第二气流通道(405),所述冷凝帽(4)与所述变速器壳体(1)之间设有第三气流通道(404),所述通气道(201)通过所述第二气流通道(405)及所述第三气流通道(404)与所述变速器壳体(1)内气流通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塞(2)与所述通气口(101)的内壁之间夹置有密封圈(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塞(2)上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能够与所述变速器壳体(1)抵接,而限制所述通气塞(2)向所述通气口(101)中的插设深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水帽(3)与所述通气塞(2)卡接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器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塞(2)位于所述变速器壳体(1)外的一端设有径向外凸的凸出部,所述防水帽(3)的内壁上设有凹陷部,所述通气塞(2)和所述防水帽(3)通过所述凸出部和所述凹陷部卡接于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帽(4)与所述变速器壳体(1)卡接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器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器壳体(1)的内壁上设有环绕所述通气口(101)设置的挡油筋(102),所述挡油筋(102)内侧设有位于所述变速器壳体(1)上的安装凸起(103),所述冷凝帽(4)卡接在所述安装凸起(103)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速器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帽(4)与所述安装凸起(103)相连的部位位于所述挡油筋(102)内,且所述冷凝帽(4)位于所述挡油筋(102)内的部分设有阻尼通道,所述阻尼通道构成所述第三气流通道(404)的一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帽(4)内形成有容纳腔(4021),所述容纳腔(4021)的底部设有盲孔(4011),所述通气塞(2)的端部进入所述盲孔(4011)中,并在所述通气塞(2)与所述盲孔(4011)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构成所述第二气流通道(405)的一部分。
10.一种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器的通气口(101)处设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通气结构。
CN202221044216.4U 2022-04-29 2022-04-29 变速器通气结构及变速器 Active CN2172718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44216.4U CN217271807U (zh) 2022-04-29 2022-04-29 变速器通气结构及变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44216.4U CN217271807U (zh) 2022-04-29 2022-04-29 变速器通气结构及变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71807U true CN217271807U (zh) 2022-08-23

Family

ID=82879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44216.4U Active CN217271807U (zh) 2022-04-29 2022-04-29 变速器通气结构及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7180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6231A1 (zh) * 2022-08-29 2024-03-07 蔚来动力科技(合肥)有限公司 防冒油防进水的传动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6231A1 (zh) * 2022-08-29 2024-03-07 蔚来动力科技(合肥)有限公司 防冒油防进水的传动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271807U (zh) 变速器通气结构及变速器
US4130159A (en) Heat exchanger
CN108691991B (zh) 通气装置
JP4981535B2 (ja) 遠心式送風機
US20170056893A1 (en) Centrifuge
US5435454A (en) Oil reservoir cap with concentric baffles
CN214465973U (zh) 通气塞、泄压装配结构及车辆
CN108691990B (zh) 通气装置
CN216789186U (zh) 通气塞组件及具有其的变速器
JP4501809B2 (ja) リザーブタンク
CN212178505U (zh) 一种油液过滤器及轴承箱
CN209909125U (zh) 一种变速箱通气孔防漏油装置
CN215110422U (zh) 传动箱通气装置以及汽车传动箱
CN210756980U (zh) 导风装置以及包含其的角磨机
CN217502526U (zh) 变速器通气结构及车辆
CN117028533A (zh) 一种通气塞、变速器
CN218818411U (zh) 通气帽及油箱
CN218094146U (zh) 通气塞结构及变速器
CN220360928U (zh) 防止油雾泄漏的推力油盆呼吸器
CN219588068U (zh) 通气塞及变速器
CN214688868U (zh) 一种桥总成通气系统
CN215172101U (zh) 一种迷宫结构变速箱通气塞总成
CN218913666U (zh) 通气塞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8236069U (zh) 一种透气阀及壳体油路的布置结构
CN219655217U (zh) 通气构件及其通气帽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