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65649U - 一种核酸提取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核酸提取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65649U
CN217265649U CN202220706574.0U CN202220706574U CN217265649U CN 217265649 U CN217265649 U CN 217265649U CN 202220706574 U CN202220706574 U CN 202220706574U CN 217265649 U CN217265649 U CN 2172656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lation
seat
base
horizontal direction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0657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解亚平
符诚
李江铧
戴立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sure Biotech Inc
Original Assignee
Sansure Biotech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sure Biotech Inc filed Critical Sansure Biotech Inc
Priority to CN20222070657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656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656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656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核酸提取设备。该核酸提取设备包括:安装框架,具有样本区、孔板区及反应区;开关盖装置,设置于样本区与孔板区之间;第一转移装置,用于将样本管转移至开关盖装置;第二转移装置,设置于孔板区,用于将样本管内的样本转移至孔板耗材内;提取装置,设置于孔板区和反应区之间,第二转移装置还用于将孔板耗材转移至提取装置;及第三转移装置,设置于反应区,用于将核酸提取液转移至反应管内。如此,样本区和孔板区之间利用开关盖装置进行物理隔离;孔板区和反应区之间利用提取装置进行物理隔离,避免了样本区与孔板区之间、以及孔板区与反应区产生的气溶胶、液体飞沫等相互影响而交叉污染,从而提升核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一种核酸提取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核酸提取设备。
背景技术
核酸检测的物质通常是病毒的核酸,以通过查找患者的呼吸道标本、血液或粪便中是否存在外来入侵的病毒的核酸,来确定患者是否被病毒感染。
核酸提取设备用于完成对样本的转移、核酸提取等步骤。核酸提取设备在实际作业过程中容易产生气溶胶、液体飞沫等,导致各个区域相互影响而交叉污染,进而降低核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核酸提取设备在实际作业过程中容易产生气溶胶、液体飞沫等,导致各个区域相互影响而交叉污染,进而降低核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的问题,提供一种改善上述缺陷的核酸提取设备。
一种核酸提取设备,包括:
安装框架,具有沿第一水平方向依次间隔布设的样本区、孔板区及反应区;所述样本区用于存放样本管,所述孔板区用于存放孔板耗材,所述反应区用于存放反应管;
开关盖装置,设置于所述样本区与所述孔板区之间;
第一转移装置,设置于所述样本区,用于将所述样本区的样本管转移至所述开关盖装置,以使所述开关盖装置对样本管进行开关盖;
第二转移装置,设置于所述孔板区,用于将开盖后的样本管内的样本转移至所述孔板区的孔板耗材内;
提取装置,设置于所述孔板区和所述反应区之间,所述第二转移装置还用于将所述孔板区的孔板耗材转移至所述提取装置,以使所述提取装置对孔板耗材内的样本进行核酸提取,并得到核酸提取液;及
第三转移装置,设置于所述反应区,用于将所述提取装置上的孔板耗材内的核酸提取液转移至所述反应区的反应管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盖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框架上的夹持底座和旋转夹爪,所述夹持底座相对所述安装框架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可移动并依次途经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第二位置靠近所述样本区的一侧,所述第三位置位于所述第二位置靠近所述孔板区的一侧,所述旋转夹爪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上方;
所述夹持底座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用于承接由所述第一转移装置转移的样本管;所述夹持底座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旋转夹爪夹持样本管的管盖并进行旋拧;所述夹持底座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夹持底座上的样本管内的样本供所述第二转移装置转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提取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框架上的承载底座和提取机构,所述承载底座相对所述安装框架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可移动并依次途经第四位置、第五位置及第六位置;所述第四位置位于所述第五位置靠近所述孔板区的一侧,所述第六位置位于所述第五位置靠近所述反应区的一侧,所述提取机构位于所述第五位置的上方;
所述承载底座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时,用于承接由所述第二转移装置转移的孔板耗材;所述承载底座移动至所述第五位置时,所述提取机构对所述承载底座上的孔板耗材内的样本进行核酸提取;所述承载底座移动至所述第六位置时,所述承载底座上的孔板耗材内的核酸提取液供所述第三转移装置转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移装置包括第一平移驱动机构、第一平移座、第二平移驱动机构、第二平移座及第一抓取机构;
所述第一平移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安装框架上,所述第一平移座沿第二水平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安装框架上,且与所述第一平移驱动机构驱动连接;
所述第二平移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一平移座上,所述第二平移座沿第三水平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平移座上,且与所述第二平移驱动机构驱动连接;所述第一抓取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二平移座上;
其中,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与所述第三水平方向相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移装置还包括第一升降驱动机构及第一升降座,所述第一升降座可升降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平移座,所述第一升降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二平移座上,且与所述第一升降座驱动连接;
所述第一抓取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升降座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移装置包括第三平移驱动机构、第三平移座、第四平移驱动机构、第四平移座及第一移液机构;
所述第三平移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安装框架上,所述第三平移座沿第三水平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安装框架,并与所述第三平移驱动机构驱动连接;所述第四平移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三平移座,所述第四平移座沿第二水平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三平移座,并与所述第四平移驱动机构驱动连接;所述第一移液机构设置于所述第四平移座上;
其中,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与所述第三水平方向相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移装置还包括第二升降驱动机构及第二升降座,所述第二升降座可升降地连接于所述第四平移座上,第二升降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第四平移座上,且与所述第二升降座驱动连接;
所述第一移液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升降座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移装置还包括第五平移驱动机构、第五平移座及第二抓取机构;
所述第五平移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三平移座上,所述第五平移座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三平移座上,且与所述第五平移驱动机构驱动连接;
所述第二抓取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五平移座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移装置还包括第三升降驱动机构及第三升降座,所述第三升降座可升降地连接于所述第五平移座上,所述第三升降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五平移座上,且与所述第三升降座驱动连接;
所述第二抓取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三升降座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转移装置还包括第六平移驱动机构、第六平移座、第七平移驱动机构、第七平移座及第二移液机构;
所述第六平移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安装框架,所述第六平移座沿第三水平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安装框架,且与所述第六平移驱动机构驱动连接;所述第七平移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第六平移座,所述第七平移座沿第二水平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六平移座,且与所述第七平移驱动机构驱动连接;所述第二移液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七平移座上;
其中,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与所述第三水平方向相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转移装置还包括第八平移座、第八平移驱动机构及第三移液机构;
所述第六平移座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纵长延伸的第一滑轨,所述第七平移座上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第八平移座上设置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均与所述第一滑轨滑动配合;
所述第八平移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第六平移座上,且与所述第八平移座驱动连接;所述第三移液机构设置于所述第八平移座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转移装置还包括第九平移驱动机构、第九平移座及第四移液机构;
所述第九平移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第六平移座上,所述第九平移座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六平移座,且与所述第九平移驱动机构驱动连接,所述第四移液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九平移座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转移装置还包括第十平移座、第十平移驱动机构及第五移液机构;
所述第六平移座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纵长延伸的第二滑轨,所述第九平移座上设置有第三滑块,所述第十平移座上设置有第四滑块,所述第三滑块和所述第四滑块均与所述第二滑轨滑动配合;
所述第十平移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第六平移座上,且与所述第十平移座驱动连接,所述第五移液机构设置于所述第十平移座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转移装置还包括第十一平移驱动机构、第十一平移座及第三抓取机构;
所述第十一平移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第六平移座,所述第十一平移座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六平移座上,且与所述第十一平移驱动机构驱动连接,所述第三抓取机构设置于所述第十一平移座上。
上述核酸提取设备,实际使用时,首先将装有样本的样本管置于样本区。第一转移装置将样本区的样本管转移至开关盖装置。开关盖装置承接样本管后,对样本管进行开盖。开盖完成后,第二转移装置将开盖后的样本管内的样本转移至孔板区的孔板耗材内。然后,第二转移装置再将孔板耗材转移至提取装置,并且提取装置对转移至其上的孔板耗材内的样本进行核酸提取,从而得到含核酸的核酸提取液。核酸提取完成后,第三转移装置将孔板耗材内的核酸提取液转移至反应区的反应管内,以待后续进行核酸扩增、检测。
如此,上述核酸提取设备能够自动完成核酸提取,并且样本区和孔板区之间利用开关盖装置进行物理隔离,避免了样本区与孔板区产生的气溶胶、液体飞沫等相互影响而交叉污染;孔板区和反应区之间利用提取装置进行物理隔离,避免了孔板区与反应区产生的气溶胶、液体飞沫等相互影响而交叉污染,从而有利于提升核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核酸提取设备的俯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核酸提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核酸提取设备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核酸提取设备的第二转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第二转移装置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的核酸提取设备的第三转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第三转移装置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核酸提取设备,包括安装框架10、开关盖装置20、第一转移装置30、第二转移装置40、提取装置50及第三转移装置60。
安装框架10具有沿第一水平方向X依次间隔布设的样本区11、孔板区12及反应区13。样本区11用于存放样本管B1,孔板区12用于存放孔板耗材B2,反应区13用于存放反应管B3。开关盖装置20设置于样本区11与孔板区12之间,从而利用开关盖装置20对样本区11与孔板区12进行物理隔离。第一转移装置30设置于样本区11,用于将样本区11的样本管B1转移至开关盖装置20,以使开关盖装置20对样本管B1进行开关盖(即拧下样本管B1上的管盖或将管盖拧紧在样本管B1上)。第二转移装置40设置于孔板区12,用于将开盖后的样本管B1内的样本转移至孔板区12的孔板耗材B2内。提取装置50设置于孔板区12和反应区13之间,从而利用提取装置50对孔板区12和反应区13进行物理隔离。第二转移装置40还用于将孔板区12的孔板耗材B2转移至提取装置50,以使提取装置50对孔板耗材B2内的样本进行核酸提取,并得到含核酸的核酸提取液。第三转移装置60设置于反应区13,用于将提取装置50上的孔板耗材B2内的核酸提取液转移至反应区13的反应管B3内,以待后续进行核酸扩增、检测(例如PCR荧光检测)。
上述核酸提取设备,实际使用时,首先将装有样本的样本管B1置于样本区11。第一转移装置30将样本区11的样本管B1转移至开关盖装置20。开关盖装置20承接样本管B1后,对样本管B1进行开盖。开盖完成后,第二转移装置40将开盖后的样本管B1内的样本转移至孔板区12的孔板耗材B2内。然后,第二转移装置40再将孔板耗材B2转移至提取装置50,并且提取装置50对转移至其上的孔板耗材B2内的样本进行核酸提取,从而得到含核酸的核酸提取液。核酸提取完成后,第三转移装置60将孔板耗材B2内的核酸提取液转移至反应区13的反应管B3内,以待后续进行核酸扩增、检测。
如此,上述核酸提取设备能够自动完成核酸提取,并且样本区11和孔板区12之间利用开关盖装置20进行物理隔离,避免了样本区11与孔板区12产生的气溶胶、液体飞沫等相互影响而交叉污染;孔板区12和反应区13之间利用提取装置50进行物理隔离,避免了孔板区12与反应区13产生的气溶胶、液体飞沫等相互影响而交叉污染,从而有利于提升核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实施例中,孔板区12还具有放置试剂的位置122,第二转移装置40还用于将孔板区12的放置试剂的位置122处的试剂转移至孔板耗材B2的对应试剂孔内,以便于利用该试剂完成对样本的核酸提取。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实施例中,反应区还具有放置反应液的位置,第三转移装置60还用于将反应区的放置反应液的位置处的反应液转移至反应管B3内,以便于构建反应体系。
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升作业效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开关盖装置20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开关盖装置20为两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开关盖装置20沿与第一水平方向X垂直的第二水平方向Y依次布设。并且,提取装置50的数量与开关盖装置20的数量相同,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提取装置50也沿第二水平方向Y依次布设。如此,可以同时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开盖分杯、核酸提取、构建反应体系的作业,提高检测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开关盖装置20包括设置在安装框架10上的夹持底座21和旋转夹爪22。夹持底座21相对安装框架10沿第一水平方向X可移动,并依次途经第一位置A1、第二位置A2和第三位置A3。该第一位置A1位于第二位置A2靠近样本区11的一侧,第三位置A3位于第二位置A2靠近孔板区12的一侧,旋转夹爪22位于该第二位置A2的上方。
如此,在实际使用时,夹持底座21移动至第一位置A1,并利用第一转移装置30将样本区11的样本管B1转移至夹持底座21上。然后,夹持底座21移动至第二位置A2,并利用开关盖装置20对夹持底座21上的样本管B1进行开盖。再然后,夹持底座21移动至第三位置A3,并利用第二转移装置40将夹持底座21上开盖后的样本管B1内的样本转移至孔板区12的孔板耗材B2内,从而完成了对样本管B1的开盖分杯。
需要说明的是,当夹持底座21上的样本管B1内的样本被转移完成后,夹持底座21再次移动至第二位置A2,并利用开关盖装置20对空的样本管B1进行关盖。关盖完成后,夹持底座21再次移动至第一位置A1,并利用第一转移装置30将夹持底座21上空的样本管B1转移至样本区11。此时,可利用第一转移装置30将新的样本管B1转移至开关盖装置20上,并按照与上述相同的方式再次进行开盖分杯。
还需要说明的是,夹持底座21能够承接样本管B1,并夹紧或松开样本管B1。旋转夹爪22可作升降运动,以便于完成开盖或关盖动作。并且,旋转夹爪22还可以旋转,从而使得当旋转夹爪22夹紧管盖后将管盖从样本管B1上拧下(即开盖),或者将管盖拧紧在样本管B1上。
具体到实施例中,核酸提取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样本区11的样本存放架111,利用该样本存放架111对样本管B1进行存放。至于样本存放架111的具体结构在此不作限定,只要能够满足存放样本管B1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取装置50包括设置在安装框架10上的承载底座和提取机构。承载底座相对安装框架10沿第一水平方向X可移动,并依次途经第四位置A4、第五位置A5及第六位置A6。第四位置A4位于第五位置A5靠近孔板区12的一侧,第六位置A6位于第五位置A5靠近反应区13的一侧。提取机构位于第五位置A5的上方。
该承载底座移动至第四位置A4时,用于承接由第二转移装置40转移的孔板耗材B2(此时,孔板耗材B2内装有样本)。承载底座移动至第五位置A5时,提取机构对承载底座上的孔板耗材B2内的样本进行核酸提取。承载底座移动至第六位置A6时,第三转移装置60将承载底座上的孔板耗材B2内的核酸提取液转移至反应区13的反应管B3内。
如此,在实际使用时,承载底座移动至第四位置A4,并利用第二转移装置40将装有样本的孔板耗材B2转移至承载底座上。然后,承载底座移动至第五位置A5,并利用提取机构对承载底座上的孔板耗材B2内的样本进行核酸提取(例如,可采用磁珠法进行核酸提取)。核酸提取完成后,承载底座移动至第六位置A6,并利用第三转移装置60将承载底座上的孔板耗材B2内的核酸提取液转移至反应区13的反应管B3内。
进一步地,反应区13设置有用于缓存孔板耗材B2的缓存载架。第三转移装置60还用于将位于第六位置A6的承载底座上的孔板耗材B2转移至反应区13的缓存载架上。如此,在实际使用时,承载底座移动至第四位置A4,并利用第二转移装置40将装有样本的孔板耗材B2转移至承载底座上。然后,承载底座移动至第五位置A5,并利用提取机构对承载底座上的孔板耗材B2内的样本进行核酸提取(例如,可采用磁珠法进行核酸提取)。核酸提取完成后,承载底座移动至第六位置A6,并利用第三转移装置60将承载底座上的孔板耗材B2转移至反应区13的缓存载架上(此时,承载底座可再次移动至第四位置A4并承接孔板耗材B2)。然后,利用第三转移装置60将缓存载架上的孔板耗材B2内的核酸提取液转移至反应区13的反应管B3内。
进一步地,反应区13包括废液吸取位置。第三转移装置60还用于将位于缓存载架上的孔板耗材B2内的废液转移至废液吸取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废液是指转移完核酸提取液之后孔板耗材B2内剩余的液体。
进一步地,反应区13还包括废弃孔板丢弃位置。第三转移装置60还用于将位于缓存载架上的孔板耗材B2转移至反应区13的废弃孔板丢弃位置,以便于缓存载架能够再次承接孔板耗材B2。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转移装置30包括第一平移驱动机构31、第一平移座32、第二平移驱动机构33、第二平移座34及第一抓取机构35。
第一平移驱动机构31安装于安装框架10上。第一平移座32沿第二水平方向Y可移动地连接于安装框架10上,且与第一平移驱动机构31驱动连接,从而使得第一平移驱动机构31能够驱动第一平移座32相对安装框架10沿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
第二平移驱动机构33安装于第一平移座32上。第二平移座34沿第三水平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第一平移座32上,且与第二平移驱动机构33驱动连接,从而使得第二平移驱动机构33能够驱动第二平移座34沿第三水平方向移动。该第二水平方向Y与第三水平方向相交。第一抓取机构35安装于第二平移座34上,从而使得第一抓取机构35能够跟随第二平移座34沿第二水平方向Y和第三水平方向移动,进而实现将样本区11的样本管B1转移至开关盖装置20或将开关盖装置20上的空样本管B1转移至样本区11。优选地,第二水平方向Y与第三水平方向相垂直。具体到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三水平方向与第一水平方向X平行,第二水平方向Y与第一水平方向X垂直。
可选地,第一平移座32与安装框架10之间设置有例如滑轨和滑块的导向结构,对第一平移座32相对安装框架10沿第二水平方向Y的移动进行导向,使得第一平移座32的移动更加稳定可靠。
可选地,第二平移座34与第一平移座32之间设置有例如滑轨和滑块的导向结构,对第二平移座34相对第一平移座32沿第三水平方向的移动进行导向,使得第二平移座34的移动更加稳定可靠。
请参见图3所示,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一平移驱动机构31包括第一平移驱动件311、第一主动轮312、第一从动轮313及第一传动带314。第一平移驱动件311安装于安装框架10,第一主动轮312安装在第一平移驱动件311的输出轴上,使得第一平移驱动件311能够驱动第一主动轮312旋转。第一从动轮313安装在安装框架10上,并与第一主动轮312沿第二水平方向Y间隔布设。第一传动带314套设在第一主动轮312和第一从动轮313之间,且第一传动带314与第一平移座32固定连接。
如此,当第一平移驱动件311驱动第一主动轮312旋转时,第一主动轮312带动第一传动带314在第一主动轮312和第一从动轮313之间循序前移,从而使得第一传动带314带动第一平移座32沿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进而通过第一平移座32带动第二平移座34和第一抓取机构35沿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可选地,第一平移驱动件311可以是电机。第一主动轮312和第一从动轮313可以是同步带轮,第一传动带314可以是同步带。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二平移驱动机构33包括第二平移驱动件、第二主动轮、第二从动轮及第二传动带。第二平移驱动件安装于第一平移座32,第二主动轮安装在第二平移驱动件的输出轴上,使得第二平移驱动件能够驱动第二主动轮旋转。第二从动轮安装在第一平移座32上,并与第二主动轮沿第三水平方向间隔布设。第二传动带套设在第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之间,且第二传动带与第二平移座34固定连接。
如此,当第二平移驱动件驱动第二主动轮旋转时,第二主动轮带动第二传动带在第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之间循序前移,从而使得第二传动带带动第二平移座34沿第三水平方向移动,进而通过第二平移座34带动第一抓取机构35沿第三水平方向移动。可选地,第二平移驱动件可以是电机。第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可以是同步带轮,第二传动带可以是同步带。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一转移装置30还包括第一升降驱动机构37及第一升降座36。第一升降座36可升降地连接于第二平移座34,第一抓取机构35设置于第一升降座36上。第一升降驱动机构37驱动连接于第一升降座36与第二平移座34之间,从而使得第一升降驱动机构37能够驱动第一升降座36相对第二平移座34上升或下降。具体地,第一升降驱动机构37安装于第二平移座34上,且与第一升降座36驱动连接。
如此,当需要向开关盖装置20转移样本管B1时,首先,在第一平移驱动件311和/或第二平移驱动件的驱动下,第一抓取机构35沿第二水平方向Y和/或第三水平方向移动至样本区11的待转移的样本管B1上方。然后,第一升降驱动机构37驱动第一升降座36向下移动,使得第一抓取机构35靠近样本管B1,直至第一抓取机构35抓取样本管B1。再然后,第一升降驱动机构37驱动第一升降座36向上移动,此时第一抓取机构35带动样本管B1向上移动。再然后,在第一平移驱动件311和/或第二平移驱动件的驱动下,第一抓取机构35沿第二水平方向Y和/或第三水平方向移动至夹持底座21上方(此时夹持底座21位于第一位置A1)。再然后,第一升降驱动机构37驱动第一升降座36向下移动,使得第一抓取机构35抓取的样本管B1插入至夹持底座21,夹持底座21夹紧该样本管B1。最后,第一抓取机构35松开样本管B1,且第一升降驱动机构37驱动第一升降座36向上移动,使得第一抓取机构35与样本管B1分离。可选地,第一抓取机构35可以是机械手。
进一步地,第一升降驱动机构37包括第一丝杆、第一升降驱动件及第一丝杆螺母。第一丝杆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平移座34上,且第一丝杆的轴向为竖直方向。第一升降驱动件安装于第二平移座34上,且与第一丝杆驱动连接,以驱动第一丝杆绕自身轴线转动。第一丝杆螺母螺纹连接于第一丝杆上,且与第一升降座36固定连接。如此,当第一抓取机构35需要升降运动时,第一升降驱动件驱动第一丝杆旋转,从而驱使第一丝杆螺母与第一丝杆之间产生沿第一丝杆的轴向(即竖直方向)的相对移动,从而带动第一升降座36及该第一升降座36上的第一抓取机构35相对第二平移座34沿竖直方向移动(即上升或下降)。可选地,第一升降驱动件可以采用电机。
可选地,第一升降座36与第二平移座34之间可设置例如滑轨和滑块的导向结构,使得第一升降座36相对第二平移座34的升降运动更加稳定可靠。
请参见图3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二转移装置40包括第三平移驱动机构41、第三平移座42、第四平移驱动机构43、第四平移座44及第一移液机构46。
第三平移驱动机构41安装于安装框架10上。第三平移座42沿第三水平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安装框架10,并与第三平移驱动机构41驱动连接,从而使得第三平移驱动机构41能够驱动第三平移座42沿第三水平方向移动。第四平移驱动机构43安装于第三平移座42上,第四平移座44沿第二水平方向Y可移动地连接于第三平移座42,并与第四平移驱动机构43驱动连接,从而使得第四平移驱动机构43能够驱动第四平移座44沿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第一移液机构46设置于第四平移座44上,以使第一移液机构46能够跟随第四平移座44一同沿第三水平方向和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从而实现吸取在第三位置A3的夹持底座21上的样本管B1内的样本,并将吸取的样本转移至提取装置50,以便于提取装置50对该样本进行核酸提取。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三平移驱动机构41包括第三平移驱动件411、第三主动轮412、第三从动轮413及第三传动带414。第三平移驱动件411安装在安装框架10上,第三主动轮412安装在第三平移驱动件411的输出轴上,使得第三平移驱动件411能够驱动第三主动轮412旋转。第三从动轮413安装于安装框架10上,且与第三主动轮412沿第三水平方向间隔布设。第三传动带414套设在第三主动轮412与第三从动轮413之间,从而在第三主动轮412的带动下,使得第三传动带414在第三主动轮412与第三从动轮413之间循序前移。第三传动带414与第三平移座42固定连接,使得第三传动带414能够带动第三平移座42沿第三水平方向移动。
如此,当第三平移驱动件411驱动第三主动轮412旋转时,第三传动带414在第三主动轮412和第三从动轮413之间循序前移,从而带动第三平移座42沿第三水平方向移动,进而通过第四平移座44带动第一移液机构46沿第三水平方向移动。可选地,第三平移驱动件411可以采用电机。
可选地,第三平移座42与安装框架10之间可设置例如滑轨和滑块的导向结构,以对第三平移座42相对安装框架10沿第三水平方向的移动进行导向,使得第三平移座42的移动更加稳定可靠。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四平移驱动机构43包括第四平移驱动件、第四主动轮、第四从动轮及第四传动带。第四平移驱动件安装在第三平移座42上,第四主动轮安装在第四平移驱动件的输出轴上,使得第四平移驱动件能够驱动第四主动轮旋转。第四从动轮安装于第三平移座42上,且与第四主动轮沿第二水平方向Y间隔布设。第四传动带套设在第四主动轮与第四从动轮之间,从而在第四主动轮的带动下,使得第四传动带在第四主动轮与第四从动轮之间循序前移。第四传动带与第四平移座44固定连接,使得第四传动带能够带动第四平移座44沿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
如此,当第四平移驱动件驱动第四主动轮旋转时,第四传动带在第四主动轮和第四从动轮之间循序前移,从而带动第四平移座44沿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进而带动第一移液机构46沿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可选地,第四平移驱动件可以采用电机。
可选地,第四平移座44与第三平移座42之间可设置例如滑轨和滑块的导向结构,以对第四平移座44相对第三平移座42沿第二水平方向Y的移动进行导向,使得第四平移座44的移动更加稳定可靠。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二转移装置40还包括第二升降驱动机构45及第二升降座48。第二升降座48可升降地连接于第四平移座44上,第二升降驱动机构45驱动连接于第二升降座48与第四平移座44之间,从而使得第二升降驱动机构45能够驱动第二升降座48相对第四平移座44上升或下降。第一移液机构46设置于第二升降座48上,从而跟随第二升降座48一同上升或下降。具体地,第二升降驱动机构45安装于第四平移座44上,且与第二升降座48驱动连接。
进一步地,孔板区12包括放置枪头的位置121和收集废枪头的位置,从而第一移液机构46每次在吸取样本之前,均在放置枪头的位置121取枪头;并且,在每次完成样本转移之后,将用过的枪头释放至收集废枪头的位置,进而避免不同批次的样本交叉污染。
如此,当需要将样本管B1内的样本转移至孔板区12的孔板耗材B2内时,首先,在第三平移驱动件411和/或第四平移驱动件的驱动下,第一移液机构46沿第三水平方向和/或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至放置枪头的位置121,并在第二升降驱动机构45的驱动下下降后再上升,以拾取枪头。
然后,在第三平移驱动件411和/或第四平移驱动件的驱动下第一移液机构46沿第三水平方向和/或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至夹持底座21的上方(此时夹持底座21位于第三位置A3)。再然后,第二升降驱动机构45驱动第一移液机构46下降,使得第一移液机构46上的枪头插入样本管B1,并吸取样本。再然后,第二升降驱动机构45驱动第一移液机构46上升。
再然后,在第三平移驱动件411和/或第四平移驱动件的驱动下,第一移液机构46沿第三水平方向和/或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至孔板区12的一孔板耗材B2的上方。再然后,第二升降驱动机构45驱动第一移液机构46下降,使得第一移液机构46上的枪头插入孔板耗材B2,并将样本注射至该孔板耗材B2内。再然后,第二升降驱动机构45驱动第一移液机构46上升。
最后,在第三平移驱动件411和/或第四平移驱动件的驱动下,第一移液机构46沿第三水平方向和/或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至收集废枪头的位置,并在第二升降驱动机构45的驱动下下降后再上升,以将使用过的枪头释放至收集废枪头的位置。可选地,第一移液机构46可以是移液器。
可选地,第二升降驱动机构45包括第二丝杆、第二升降驱动件及第二丝杆螺母。第二丝杆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第四平移座44上,且第二丝杆的轴向为竖直方向。第二升降驱动件安装于第四平移座44上,且与第二丝杆驱动连接,以驱动第二丝杆绕自身轴线转动。第二丝杆螺母螺纹连接于第二丝杆上,且与第二升降座48固定连接。如此,当第一移液机构46需要升降运动时,第二升降驱动件驱动第二丝杆旋转,从而驱使第二丝杆螺母与第二丝杆之间产生沿第二丝杆的轴向(即竖直方向)的相对移动,从而带动第二升降座48及该第二升降座48上的第一移液机构46相对第四平移座44沿竖直方向移动(即上升或下降)。可选地,第二升降驱动件可以采用电机。
可选地,第二升降座48与第四平移座44之间可设置例如滑轨和滑块的导向结构,使得第二升降座48相对第四平移座44的升降运动更加稳定可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转移装置40还包括第五平移驱动机构472、第五平移座474及第二抓取机构47。该第五平移驱动机构472安装于第三平移座42上,第五平移座474沿第二水平方向Y可移动地连接于第三平移座42上,且与第五平移驱动机构472驱动连接,从而使得第五平移驱动机构472能够驱动第五平移座474相对第三平移座42沿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第二抓取机构47设置于第五平移座474上,使得第二抓取机构47能够跟随第五平移座474一同沿第三水平方向和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使得第二抓取机构47能够在孔板区12抓取孔板耗材B2,并将该孔板耗材B2转移至承载底座上(此时,该承载底座位于第四位置A4)。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五平移驱动机构472包括第五平移驱动件、第五主动轮4722、第五从动轮4723及第五传动带4724。第五平移驱动件安装在第三平移座42上,第五主动轮4722安装在第五平移驱动件的输出轴上,使得第五平移驱动件能够驱动第五主动轮4722旋转。第五从动轮4723安装于第三平移座42上,且与第五主动轮4722沿第二水平方向Y间隔布设。第五传动带4724套设在第五主动轮4722与第五从动轮4723之间,从而在第五主动轮4722的带动下,使得第五传动带4724在第五主动轮4722与第五从动轮4723之间循序前移。第五传动带4724与第五平移座474固定连接,使得第五传动带4724能够带动第五平移座474沿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
如此,当第五平移驱动件驱动第五主动轮4722旋转时,第五传动带4724在第五主动轮4722和第五从动轮4723之间循序前移,从而带动第五平移座474沿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进而带动第二抓取机构47沿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可选地,第五平移驱动件可以采用电机。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二转移装置40还包括第三升降驱动机构473及第三升降座471。第三升降座471可升降地连接于第五平移座474上。第三升降驱动机构473驱动连接于第三升降座471与第五平移座474之间,从而使得第三升降驱动机构473能够驱动第三升降座471相对第五平移座474上升或下降。第二抓取机构47设置于第三升降座471上,从而使得第二抓取机构47能够跟随第三升降座471一同移动。具体地,第三升降驱动机构473安装于第五平移座474上,且与第三升降座471驱动连接。
如此,当需要转移孔板耗材B2时,首先,在第三平移驱动件411和第五平移驱动件的驱动下,第二抓取机构47移动至孔板区12的待转移的孔板耗材B2上方。第三升降驱动机构473驱动第二抓取机构47向下移动,直至第二抓取机构47抓取孔板耗材B2。然后,第三升降驱动机构473驱动第二抓取机构47向上移动。
然后,在第三平移驱动件411和第五平移驱动件的驱动下,第二抓取机构47移动至承载底座的上方(此时,承载底座位于第四位置A4)。然后,第三升降驱动机构473驱动第二抓取机构47向下移动,第二抓取机构47将孔板耗材B2释放至承载底座上。再然后,第三升降驱动机构473驱动第二抓取机构47向上移动。可选地,第二抓取机构47可以是机械手。
进一步地,第三升降驱动机构473包括第三丝杆、第三升降驱动件及第三丝杆螺母。第三丝杆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五平移座474上,且第三丝杆的轴向为竖直方向。第三升降驱动件安装于第五平移座474上,且与第三丝杆驱动连接,以驱动第三丝杆绕自身轴线转动。第三丝杆螺母螺纹连接于第三丝杆上,且与第三升降座471固定连接。如此,当第二抓取机构47需要升降运动时,第三升降驱动件驱动第三丝杆旋转,从而驱使第三丝杆螺母与第三丝杆之间产生沿第三丝杆的轴向(即竖直方向)的相对移动,从而带动第三升降座471及该第三升降座471上的第二抓取机构47相对第五平移座474沿竖直方向移动(即上升或下降)。可选地,第三升降驱动件可以采用电机。
可选地,第三升降座471与第五平移座474之间可设置例如滑轨和滑块的导向结构,使得第三升降座471相对第五平移座474的升降运动更加稳定可靠。
请参见图3、图6及图7,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三转移装置60还包括第六平移驱动机构66、第六平移座67、第七平移驱动机构681、第七平移座611及第二移液机构61。
第六平移驱动机构66安装于安装框架10,第六平移座67沿第三水平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安装框架10,且与第六平移驱动机构66驱动连接,从而使得第六平移驱动机构66能够驱动第六平移座67沿第三水平方向移动。第七平移驱动机构681安装于第六平移座67,第七平移座611沿第二水平方向Y可移动地连接于第六平移座67,且与第七平移驱动机构681驱动连接,从而使得第七平移驱动机构681能够驱动第七平移座611沿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第二移液机构61设置于第七平移座611上,以使第二移液机构61能够跟随第七平移座611一同沿第三水平方向和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从而第二移液机构61能够将承载底座上的孔板耗材B2内的核酸提取液转移至反应区13的反应管B3内。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六平移驱动机构66包括第六平移驱动件661、第六主动轮662、第六从动轮663及第六传动带664。第六平移驱动件661安装在安装框架10上,第六主动轮662安装在第六平移驱动件661的输出轴上,使得第六平移驱动件661能够驱动第六主动轮662旋转。第六从动轮663安装于安装框架10上,且与第六主动轮662沿第三水平方向间隔布设。第六传动带664套设在第六主动轮662与第六从动轮663之间,从而在第六主动轮662的带动下,使得第六传动带664在第六主动轮662与第六从动轮663之间循序前移。第六传动带664与第六平移座67固定连接,使得第六传动带664能够带动第六平移座67沿第三水平方向移动。可选地,第六平移驱动件661可以采用电机。
可选地,第六平移座67与安装框架10之间设置例如滑轨和滑块的导向结构,以对第六平移座67相对安装框架10沿第三水平方向的移动进行导向,使得第六平移座67的移动更加稳定可靠。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七平移驱动机构681包括第七平移驱动件、第七主动轮、第七从动轮6811及第七传动带6812。第七平移驱动件安装在第六平移座67上,第七主动轮安装在第七平移驱动件的输出轴上,使得第七平移驱动件能够驱动第七主动轮旋转。第七从动轮6811安装于第六平移座67上,且与第七主动轮沿第二水平方向Y间隔布设。第七传动带6812套设在第七主动轮与第七从动轮6811之间,从而在第七主动轮的带动下,使得第七传动带6812在第七主动轮与第七从动轮6811之间循序前移。第七传动带6812与第七平移座611固定连接,使得第七传动带6812能够带动第七平移座611沿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可选地,第七平移驱动件可以采用电机。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三转移装置60还包括第四升降驱动机构612及第四升降座。第四升降座可升降地连接于第七平移座611上。第四升降驱动机构612驱动连接于第四升降座与第七平移座611之间,从而使得第四升降驱动机构612能够驱动第四升降座相对第七平移座611上升或下降。第二移液机构61设置于第四升降座上,从而使得第二移液机构61能够跟随第四升降座一同移动。具体地,第四升降驱动机构612安装在第七平移座611上,且与第四升降座驱动连接。
进一步地,反应区13包括放置枪头的位置131和收集废枪头的位置,从而第二移液机构61每次在吸取核酸提取液之前,均在放置枪头的位置131取枪头;并且,在每次完成核酸提取液转移之后,将用过的枪头释放至收集废枪头的位置,进而避免不同批次的核酸提取液交叉污染。
如此,当需要转移孔板耗材B2内的核酸提取液时,首先,在第六平移驱动机构66和第七平移驱动机构681的驱动下,第二移液机构61沿第三水平方向和/或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至反应区13的放置枪头的位置131,并在第四升降驱动机构612的驱动下第二移液机构61先下降拾取枪头,再上升复位。
然后,在第六平移驱动机构66和/或第七平移驱动机构681的驱动下,第二移液机构61沿第三水平方向和/或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至承载底座上的孔板耗材B2的上方(此时,承载底座位于第六位置A6)。第四升降驱动机构612驱动第二移液机构61向下移动,直至第二移液机构61上的枪头插入该孔板耗材B2的一试剂孔内,并吸取核酸提取液。之后,第四升降驱动机构612驱动第二移液机构61向上移动。
再然后,在第六平移驱动机构66和/或第七平移驱动机构681的驱动下,第二移液机构61沿第三水平方向和/或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至反应区13的一反应管B3的上方。第四升降驱动机构612驱动第二移液机构61向下移动,直至第二移液机构61上的枪头插入反应管B3内,并将核酸提取液注射至该反应管B3内。之后,第四升降驱动机构612驱动第二移液机构61向上移动。
最后,在第六平移驱动机构66和/或第七平移驱动机构681的驱动下,第二移液机构61沿第三水平方向和/或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至反应区13的收集废枪头的位置的上方。第四升降驱动机构612驱动第二移液机构61向下移动,直至第二移液机构61将使用过的枪头释放至收集废枪头的位置。之后,第四升降驱动机构612驱动第二移液机构61向上移动。
进一步地,第四升降驱动机构612包括第四丝杆、第四升降驱动件及第四丝杆螺母。第四丝杆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七平移座611上,且第四丝杆的轴向为竖直方向。第四升降驱动件安装于第七平移座611上,且与第四丝杆驱动连接,以驱动第四丝杆绕自身轴线转动。第四丝杆螺母螺纹连接于第四丝杆上,且与第四升降座固定连接。如此,当第二移液机构61需要升降运动时,第四升降驱动件驱动第四丝杆旋转,从而驱使第四丝杆螺母与第四丝杆之间产生沿第四丝杆的轴向(即竖直方向)的相对移动,从而带动第四升降座及该第四升降座上的第二移液机构61相对第七平移座611沿竖直方向移动(即上升或下降)。可选地,第四升降驱动件可以采用电机。
可选地,第四升降座与第七平移座611之间可设置例如滑轨和滑块的导向结构,使得第四升降座相对第七平移座611的升降运动更加稳定可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转移装置60还包括第八平移座621、第八平移驱动机构682及第三移液机构62(见图2)。第六平移座67上设置有沿第二水平方向Y纵长延伸的第一滑轨a1。第七平移座611上设置有第一滑块a2,第八平移座621上设置有第二滑块,且该第一滑块a2和第二滑块均与第一滑轨a1滑动配合。第八平移驱动机构682安装于第六平移座67上,且与第八平移座621驱动连接,从而使得第八平移驱动机构682能够驱动第八平移座621相对第六平移座67沿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第三移液机构62设置于第八平移座621上,使得第三移液机构62跟随第八平移座621一同沿第三水平方向和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从而第三移液机构62能够将承载底座上的孔板耗材B2内的核酸提取液转移至反应区13的反应管B3内。如此,可利用第二移液机构61和第三移液机构62同时吸取孔板耗材B2的不同试剂孔内的核酸提取液,并同时转移至相应的反应管B3内,能够实现单通道或双通道移液。并且,第二移液机构61和第三移液机构62共同设置在同一第一滑轨a1上,从而有利于使得第二移液机构61和第三移液机构62能够尽可能地彼此靠近,以利于提升对孔间距大小不同的孔板耗材B2的兼容性。可选地,第二移液机构61和第三移液机构62可以是移液器。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八平移驱动机构682包括第八平移驱动件、第八主动轮、第八从动轮6821及第八传动带6822。第八平移驱动件安装在第六平移座67上,第八主动轮安装在第八平移驱动件的输出轴上,使得第八平移驱动件能够驱动第八主动轮旋转。第八从动轮6821安装于第六平移座67上,且与第八主动轮沿第二水平方向Y间隔布设。第八传动带6822套设在第八主动轮与第八从动轮6821之间,从而在第八主动轮的带动下,使得第八传动带6822在第八主动轮与第八从动轮6821之间循序前移。第八传动带6822与第八平移座621固定连接,使得第八传动带6822能够带动第八平移座621和第八平移座621上的第三移液机构62一同沿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可选地,第八平移驱动件可以采用电机。
进一步地,第三转移装置60还包括第五升降驱动机构622及第五升降座。第五升降座可升降地连接于第八平移座621上。第五升降驱动机构622驱动连接于第五升降座与第八平移座621之间,从而使得第五升降驱动机构622能够驱动第五升降座相对第八平移座621上升或下降。第三移液机构62设置于第五升降座上,从而使得第三移液机构62能够跟随第五升降座一同移动。如此,可通过第五升降驱动机构622驱动第五升降座作升降运动,从而带动第三移液机构62作升降运动,以便于第三移液机构62吸取孔板耗材B2内的核酸提取液或将吸取的核酸提取液注射至反应管B3内。具体地,第五升降驱动机构622安装在第八平移座621上,并与第五升降座驱动连接。
进一步地,第五升降驱动机构622包括第五丝杆、第五升降驱动件及第五丝杆螺母。第五丝杆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第八平移座621上,且第五丝杆的轴向为竖直方向。第五升降驱动件安装于第八平移座621上,且与第五丝杆驱动连接,以驱动第五丝杆绕自身轴线转动。第五丝杆螺母螺纹连接于第五丝杆上,且与第五升降座固定连接。如此,当第三移液机构62需要升降运动时,第五升降驱动件驱动第五丝杆旋转,从而驱使第五丝杆螺母与第五丝杆之间产生沿第五丝杆的轴向(即竖直方向)的相对移动,从而带动第五升降座及该第五升降座上的第三移液机构62相对第八平移座621沿竖直方向移动(即上升或下降)。可选地,第五升降驱动件可以采用电机。
可选地,第五升降座与第八平移座621之间可设置例如滑轨和滑块的导向结构,使得第五升降座相对第八平移座621的升降运动更加稳定可靠。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三转移装置60还包括第九平移驱动机构683、第九平移座631及第四移液机构63。第九平移驱动机构683设置于第六平移座67上,第九平移座631沿第二水平方向Y可移动地连接于第六平移座67,且与第九平移驱动机构683驱动连接,从而使得第九平移驱动机构683能够驱动第九平移座631相对第六平移座67沿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第四移液机构63设置于第九平移座631上,从而使得第四移液机构63能够跟随第九平移座631一同沿第三水平方向和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进而使得第四移液机构63能够实现将承载底座上的孔板耗材B2内的核酸提取液转移至反应区13的反应管B3内。如此,可利用第二移液机构61、第三移液机构62及第四移液机构63同时进行移液,即可实现三通道移液。
进一步地,第九平移驱动机构683包括第九平移驱动件、第九主动轮、第九从动轮6832及第九传动带6831。第九平移驱动件安装在第六平移座67上,第九主动轮安装在第六平移驱动件661的输出轴上,使得第九平移驱动件能够驱动第九主动轮旋转。第九从动轮6832安装于第六平移座67上,且与第九主动轮沿第二水平方向Y间隔布设。第九传动带6831套设在第九主动轮与第九从动轮6832之间,从而在第九主动轮的带动下,第九传动带6831在第九主动轮与第九从动轮6832之间循序前移。第九传动带6831与第九平移座631固定连接,使得第九传动带6831能够带动第九平移座631沿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可选地,第九平移驱动件可以采用电机。
进一步地,第三转移装置60还包括第六升降驱动机构632及第六升降座。第六升降座可升降地连接于第九平移座631上。第六升降驱动机构632驱动连接于第六升降座与第九平移座631之间,从而使得第六升降驱动机构632能够驱动第六升降座相对第九平移座631上升或下降。第四移液机构63设置于第六升降座上,从而使得第四移液机构63能够跟随第六升降座一同移动。具体地,第六升降驱动机构632安装在第九平移座631上,且与第六升降座驱动连接。如此,可通过第六升降驱动机构632驱动第六升降座作升降运动,从而带动第四移液机构63作升降运动,以便于第四移液机构63吸取孔板耗材B2内的核酸提取液或将吸取的核酸提取液注射至反应管B3内。
进一步地,第六升降驱动机构632包括第六丝杆、第六升降驱动件及第六丝杆螺母。第六丝杆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九平移座631上,且第六丝杆的轴向为竖直方向。第六升降驱动件安装于第九平移座631上,且与第六丝杆驱动连接,以驱动第六丝杆绕自身轴线转动。第六丝杆螺母螺纹连接于第六丝杆上,且与第六升降座固定连接。如此,当第四移液机构63需要升降运动时,第六升降驱动件驱动第六丝杆旋转,从而驱使第六丝杆螺母与第六丝杆之间产生沿第六丝杆的轴向(即竖直方向)的相对移动,从而带动第六升降座及该第六升降座上的第四移液机构63相对第九平移座631沿竖直方向移动(即上升或下降)。可选地,第六升降驱动件可以采用电机。
可选地,第六升降座与第九平移座631之间可设置例如滑轨和滑块的导向结构,使得第六升降座相对第九平移座631的升降运动更加稳定可靠。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三转移装置60还包括第十平移座641、第十平移驱动机构684及第五移液机构64。第六平移座67上设置有沿第二水平方向Y纵长延伸的第二滑轨a3,第九平移座631上设置有第三滑块a4,第十平移座641上设置有第四滑块,第三滑块a4和第四滑块均与第二滑轨a3滑动配合。如此,利用第三滑块a4沿第二滑轨a3的移动对第九平移座631相对第六平移座67沿第二水平方向Y的移动进行导向;利用第四滑块沿第二滑轨a3的移动对第十平移座641相对第六平移座67沿第二水平方向Y的移动进行导向。
第十平移驱动机构684安装于第六平移座67上,且与第十平移座641驱动连接,从而使得第十平移驱动机构684能够驱动第十平移座641相对第六平移座67沿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第五移液机构64设置于第十平移座641上,从而使得第五移液机构64能够跟随第十平移座641一同沿第三水平方向和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进而使得第五移液机构64实现将承载底座上的孔板耗材B2内的核酸提取液转移至反应区13的反应管B3内。如此,可利用第二移液机构61、第三移液机构62、第四移液机构63和第五移液机构64中的一个或多个吸取孔板耗材B2的不同试剂孔内的核酸提取液,并转移至相应的反应管B3内,能够实现单通道、双通道、三通道或四通道移液。并且,第二移液机构61和第三移液机构62共同设置在同一第一滑轨a1上,从而有利于使得第二移液机构61和第三移液机构62能够尽可能地彼此靠近,有利于提升对孔间距大小不同的孔板耗材B2的兼容性。同理,第四移液机构63和第五移液机构64共同设置在同一第二滑轨a3上,从而有利于使得第四移液机构63和第五移液机构64能够尽可能地彼此靠近,有利于提升对孔间距大小不同的孔板耗材B2的兼容性。可选地,第四移液机构63和第五移液机构64为移液器。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十平移驱动机构684包括第十平移驱动件、第十主动轮、第十从动轮6842及第十传动带6841。第十平移驱动件安装在第六平移座67上,第十主动轮安装在第十平移驱动件的输出轴上,使得第十平移驱动件能够驱动第十主动轮旋转。第十从动轮6842安装于第六平移座67上,且与第十主动轮沿第二水平方向Y间隔布设。第十传动带6841套设在第十主动轮与第十从动轮6842之间,从而在第十主动轮的带动下,使得第十传动带6841在第十主动轮与第十从动轮6842之间循序前移。第十传动带6841与第十平移座641固定连接,使得第十传动带6841能够带动第十平移座641沿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可选地,第十平移驱动件可以采用电机。
进一步地,第三转移装置60还包括第七升降驱动机构642及第七升降座。第七升降座可升降地连接于第十平移座641上。第七升降驱动机构642驱动连接于第七升降座与第十平移座641之间,从而使得第七升降驱动机构642能够驱动第七升降座相对第十平移座641上升或下降。第五移液机构64设置于第七升降座上,从而使得第五移液机构64能够跟随第七升降座一同移动。具体地,第七升降驱动机构642安装在第十平移座641上,且与第七升降座驱动连接。如此,可通过第七升降驱动机构642驱动第七升降座作升降运动,从而带动第五移液机构64作升降运动,以便于第五移液机构64吸取孔板耗材B2内的核酸提取液或将吸取的核酸提取液注射至反应管B3内。
进一步地,第七升降驱动机构642包括第七丝杆、第七升降驱动件及第七丝杆螺母。第七丝杆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第十平移座641上,且第七丝杆的轴向为竖直方向。第七升降驱动件安装于第十平移座641上,且与第七丝杆驱动连接,以驱动第七丝杆绕自身轴线转动。第七丝杆螺母螺纹连接于第七丝杆上,且与第七升降座固定连接。如此,当第五移液机构64需要升降运动时,第七升降驱动件驱动第七丝杆旋转,从而驱使第七丝杆螺母与第七丝杆之间产生沿第七丝杆的轴向(即竖直方向)的相对移动,从而带动第七升降座及该第七升降座上的第五移液机构64相对第十平移座641沿竖直方向移动(即上升或下降)。可选地,第七升降驱动件可以采用电机。
可选地,第七升降座与第十平移座641之间可设置例如滑轨和滑块的导向结构,使得第七升降座相对第十平移座641的升降运动更加稳定可靠。
请参见图6所示,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三转移装置60还包括第十一平移驱动机构654、第十一平移座651及第三抓取机构65。第十一平移驱动机构654安装于第六平移座67,第十一平移座651沿第二水平方向Y可移动地连接于第六平移座67上,且与第十一平移驱动机构654驱动连接,从而使得第十一平移驱动机构654能够驱动第十一平移座651相对第六平移座67沿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第三抓取机构65设置于第十一平移座651上,从而使得第三抓取机构65能够跟随第十一平移座651沿第三水平方向和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进而使得第三抓取机构65能够实现将承载底座上的孔板耗材B2转移至反应区13的废弃孔板丢弃位置。
进一步地,第十一平移驱动机构654包括第十一平移驱动件、第十一主动轮6541、第十一从动轮6542及第十一传动带6543。第十一平移驱动件安装在第六平移座67上,第十一主动轮6541安装在第十一平移驱动件的输出轴上,使得第十一平移驱动件能够驱动第十一主动轮6541旋转。第十一从动轮6542安装于第六平移座67上,且与第十一主动轮6541沿第二水平方向Y间隔布设。第十一传动带6543套设在第十一主动轮6541与第十一从动轮6542之间,从而在第十一主动轮6541的带动下,第十一传动带6543在第十一主动轮6541与第十一从动轮6542之间循序前移。第十一传动带6543与第十一平移座651固定连接,使得第十一传动带6543能够带动第十一平移座651沿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可选地,第十一平移驱动件可以采用电机。
可选地,第十一平移座651与第六平移座67之间可设置例如滑轨和滑块的导向结构,使得第十一平移座651相对第六平移座67沿第二水平方向Y的移动更加稳定可靠。
进一步地,第三转移装置60还包括第八升降驱动机构652及第八升降座653。第八升降座653可升降地连接于第十一平移座651上。第八升降驱动机构652驱动连接于第八升降座653与第十一平移座651之间,从而使得第八升降驱动机构652能够驱动第八升降座653相对第十一平移座651上升或下降。第三抓取机构65设置于第八升降座653上,从而使得第三抓取机构65能够跟随第八升降座653一同移动。具体地,第八升降驱动机构652安装在第十一平移座651上,且与第八升降座653驱动连接。如此,可通过第八升降驱动机构652驱动第八升降座653作升降运动,从而带动第三抓取机构65作升降运动,以便于第三抓取机构65抓取孔板耗材B2,并将孔板耗材B2转移至反应区13的废弃孔板丢弃位置。可选地,第三抓取机构65可以是机械手。
进一步地,第八升降驱动机构652包括第八丝杆、第八升降驱动件及第八丝杆螺母。第八丝杆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第十一平移座651上,且第八丝杆的轴向为竖直方向。第八升降驱动件安装于第十一平移座651上,且与第八丝杆驱动连接,以驱动第八丝杆绕自身轴线转动。第八丝杆螺母螺纹连接于第八丝杆上,且与第八升降座653固定连接。如此,当第三抓取机构65需要升降运动时,第八升降驱动件驱动第八丝杆旋转,从而驱使第八丝杆螺母与第八丝杆之间产生沿第八丝杆的轴向(即竖直方向)的相对移动,从而带动第八升降座653及该第八升降座653上的第三抓取机构65相对第十一平移座651沿竖直方向移动(即上升或下降)。可选地,第八升降驱动件可以采用电机。
可选地,第八升降座653与第十一平移座651之间可设置例如滑轨和滑块的导向结构,使得第八升降座653相对第十一平移座651的升降运动更加稳定可靠。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核酸提取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框架(10),具有沿第一水平方向(X)依次间隔布设的样本区(11)、孔板区(12)及反应区(13);所述样本区(11)用于存放样本管(B1),所述孔板区(12)用于存放孔板耗材(B2),所述反应区(13)用于存放反应管(B3);
开关盖装置(20),设置于所述样本区(11)与所述孔板区(12)之间;
第一转移装置(30),设置于所述样本区(11),用于将所述样本区(11)的样本管(B1)转移至所述开关盖装置(20),以使所述开关盖装置(20)对样本管(B1)进行开关盖;
第二转移装置(40),设置于所述孔板区(12),用于将开盖后的样本管(B1)内的样本转移至所述孔板区(12)的孔板耗材(B2)内;
提取装置(50),设置于所述孔板区(12)和所述反应区(13)之间,所述第二转移装置(40)还用于将所述孔板区(12)的孔板耗材(B2)转移至所述提取装置(50),以使所述提取装置(50)对孔板耗材(B2)内的样本进行核酸提取,并得到核酸提取液;及
第三转移装置(60),设置于所述反应区(13),用于将所述提取装置(50)上的孔板耗材(B2)内的核酸提取液转移至所述反应区(13)的反应管(B3)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酸提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盖装置(20)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框架(10)上的夹持底座(21)和旋转夹爪(22),所述夹持底座(21)相对所述安装框架(10)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X)可移动并依次途经第一位置(A1)、第二位置(A2)和第三位置(A3);所述第一位置(A1)位于所述第二位置(A2)靠近所述样本区(11)的一侧,所述第三位置(A3)位于所述第二位置(A2)靠近所述孔板区(12)的一侧,所述旋转夹爪(22)位于所述第二位置(A2)的上方;
所述夹持底座(21)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A1)时,用于承接由所述第一转移装置(30)转移的样本管(B1);所述夹持底座(21)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A2)时,所述旋转夹爪(22)夹持样本管(B1)的管盖并进行旋拧;所述夹持底座(21)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A3)时,所述夹持底座(21)上的样本管(B1)内的样本供所述第二转移装置(40)转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酸提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取装置(50)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框架(10)上的承载底座和提取机构,所述承载底座相对所述安装框架(10)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X)可移动并依次途经第四位置(A4)、第五位置(A5)及第六位置(A6);所述第四位置(A4)位于所述第五位置(A5)靠近所述孔板区(12)的一侧,所述第六位置(A6)位于所述第五位置(A5)靠近所述反应区(13)的一侧,所述提取机构位于所述第五位置(A5)的上方;
所述承载底座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A4)时,用于承接由所述第二转移装置(40)转移的孔板耗材(B2);所述承载底座移动至所述第五位置(A5)时,所述提取机构对所述承载底座上的孔板耗材(B2)内的样本进行核酸提取;所述承载底座移动至所述第六位置(A6)时,所述承载底座上的孔板耗材(B2)内的核酸提取液供所述第三转移装置(60)转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酸提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移装置(30)包括第一平移驱动机构(31)、第一平移座(32)、第二平移驱动机构(33)、第二平移座(34)及第一抓取机构(35);
所述第一平移驱动机构(31)安装于所述安装框架(10)上,所述第一平移座(32)沿第二水平方向(Y)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安装框架(10)上,且与所述第一平移驱动机构(31)驱动连接;
所述第二平移驱动机构(33)安装于所述第一平移座(32)上,所述第二平移座(34)沿第三水平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平移座(32)上,且与所述第二平移驱动机构(33)驱动连接;所述第一抓取机构(35)安装于所述第二平移座(34)上;
其中,所述第二水平方向(Y)与所述第三水平方向相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核酸提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移装置(30)还包括第一升降驱动机构(37)及第一升降座(36),所述第一升降座(36)可升降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平移座(34),所述第一升降驱动机构(37)安装于所述第二平移座(34)上,且与所述第一升降座(36)驱动连接;
所述第一抓取机构(35)设置于所述第一升降座(36)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酸提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移装置(40)包括第三平移驱动机构(41)、第三平移座(42)、第四平移驱动机构(43)、第四平移座(44)及第一移液机构(46);
所述第三平移驱动机构(41)安装于所述安装框架(10)上,所述第三平移座(42)沿第三水平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安装框架(10),并与所述第三平移驱动机构(41)驱动连接;所述第四平移驱动机构(43)安装于所述第三平移座(42),所述第四平移座(44)沿第二水平方向(Y)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三平移座(42),并与所述第四平移驱动机构(43)驱动连接;所述第一移液机构(46)设置于所述第四平移座(44)上;
其中,所述第二水平方向(Y)与所述第三水平方向相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核酸提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移装置(40)还包括第二升降驱动机构(45)及第二升降座(48),所述第二升降座(48)可升降地连接于所述第四平移座(44)上,第二升降驱动机构(45)安装于所述第四平移座(44)上,且与所述第二升降座(48)驱动连接;
所述第一移液机构(46)设置于所述第二升降座(48)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核酸提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移装置(40)还包括第五平移驱动机构(472)、第五平移座(474)及第二抓取机构(47);
所述第五平移驱动机构(472)安装于所述第三平移座(42)上,所述第五平移座(474)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Y)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三平移座(42)上,且与所述第五平移驱动机构(472)驱动连接;
所述第二抓取机构(47)设置于所述第五平移座(474)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核酸提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移装置(40)还包括第三升降驱动机构(473)及第三升降座(471),所述第三升降座(471)可升降地连接于所述第五平移座(474)上,所述第三升降驱动机构(473)安装于所述第五平移座(474)上,且与所述第三升降座(471)驱动连接;
所述第二抓取机构(47)设置于所述第三升降座(471)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酸提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转移装置(60)还包括第六平移驱动机构(66)、第六平移座(67)、第七平移驱动机构(681)、第七平移座(611)及第二移液机构(61);
所述第六平移驱动机构(66)安装于所述安装框架(10),所述第六平移座(67)沿第三水平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安装框架(10),且与所述第六平移驱动机构(66)驱动连接;所述第七平移驱动机构(681)安装于所述第六平移座(67),所述第七平移座(611)沿第二水平方向(Y)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六平移座(67),且与所述第七平移驱动机构(681)驱动连接;所述第二移液机构(61)设置于所述第七平移座(611)上;
其中,所述第二水平方向(Y)与所述第三水平方向相交。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核酸提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转移装置(60)还包括第八平移座(621)、第八平移驱动机构(682)及第三移液机构(62);
所述第六平移座(67)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Y)纵长延伸的第一滑轨(a1),所述第七平移座(611)上设置有第一滑块(a2),所述第八平移座(621)上设置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滑块(a2)和所述第二滑块均与所述第一滑轨(a1)滑动配合;
所述第八平移驱动机构(682)安装于所述第六平移座(67)上,且与所述第八平移座(621)驱动连接;所述第三移液机构(62)设置于所述第八平移座(621)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核酸提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转移装置(60)还包括第十一平移驱动机构(654)、第十一平移座(651)及第三抓取机构(65);
所述第十一平移驱动机构(654)安装于所述第六平移座(67),所述第十一平移座(651)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Y)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六平移座(67)上,且与所述第十一平移驱动机构(654)驱动连接,所述第三抓取机构(65)设置于所述第十一平移座(651)上。
CN202220706574.0U 2022-03-29 2022-03-29 一种核酸提取设备 Active CN2172656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06574.0U CN217265649U (zh) 2022-03-29 2022-03-29 一种核酸提取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06574.0U CN217265649U (zh) 2022-03-29 2022-03-29 一种核酸提取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65649U true CN217265649U (zh) 2022-08-23

Family

ID=82872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06574.0U Active CN217265649U (zh) 2022-03-29 2022-03-29 一种核酸提取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656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143456A1 (zh) 一种核酸提取及荧光pcr检测系统
CN110631878B (zh) 一种液基细胞自动制片医疗设备的样本移送机构
CN113046224B (zh) 全自动基因分析设备和基因分析方法
CN110631879B (zh) 一种液基细胞自动制片及染色用医疗设备
CN116396850A (zh) 一种全自动核酸样品处理系统
CN110699253A (zh) 基因检测系统以及基因检测方法
CN114214183A (zh) 自动核酸提取设备及其核酸提取方法
CN115698249A (zh) 样本前处理系统
CN111232901A (zh) 一种试管自动开帽机
CN110631877B (zh) 一种液基细胞制片的解扣分离机构
CN216584999U (zh) 自动核酸提取设备
CN217265649U (zh) 一种核酸提取设备
CN216144817U (zh) 全自动样品移液系统
CN115505526B (zh) 一种全自动核酸检测流水线及使用方法
CN210314217U (zh) 自动化负压纯化系统
JPS626171A (ja) 試料容器の栓脱着装置
CN114317230B (zh) 核酸提取检测设备及核酸提取检测方法
CN116925879A (zh) 一种核酸提取设备
WO2022193532A1 (zh) 全自动基因分析设备和基因分析方法
CN108315243B (zh) 自动化加样系统
CN216838008U (zh) 一种细胞制备系统
CN216082592U (zh) 微生物质谱检测的前处理装置
CN215924933U (zh) 一种核酸提取及荧光pcr检测系统
CN211497640U (zh) 基因检测系统
JPH0783807A (ja) 血清分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