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58048U - 一种缸体冷却结构以及热流道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缸体冷却结构以及热流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58048U
CN217258048U CN202121944138.9U CN202121944138U CN217258048U CN 217258048 U CN217258048 U CN 217258048U CN 202121944138 U CN202121944138 U CN 202121944138U CN 217258048 U CN217258048 U CN 2172580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water
cylinder
cooling
cylinder body
heat s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94413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昇烨
谢永权
陈伟光
康仁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Yudo Hot Runner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Yudo Hot Runner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Yudo Hot Runner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Yudo Hot Runner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94413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580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580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580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流道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缸体冷却结构以及热流道系统,其中,缸体冷却结构,包括缸体和冷却水路机构,所述冷却水路机构设于所述缸体设置有进油管的第一侧面;其中,所述冷却水路机构包括冷却水路板、冷却水进水管以及冷却水出水管,所述冷却水路板上设有冷却水槽,所述冷却水槽与所述缸体的第一侧面密封贴合,且所述冷却水路板与所述缸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冷却水槽的两端部设有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所述冷却水进水管与所述冷却水进口连通,所述冷却水出水管与所述冷却水出口连通。将冷却水路板设于缸体设置有进油管的第一侧面,方便冷却水路板的安装,整个安装过程省时省力,且为可拆卸连接,方便冷却水路板的随时取下和安装。

Description

一种缸体冷却结构以及热流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流道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缸体冷却结构以及热流道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热流道整体针阀式系统多采用气/油缸,气/油缸的作用是驱动阀针1来实现对产品浇口的开针时注塑和闭针时封胶。而气/油缸又分为无冷却缸(不含有冷却水路,参阅图1)和有冷却缸(含有冷却水路,参阅图2)。分流板2需持续加热以保持流道内塑胶处于熔融状态,在一些特殊的生产环境下或更换注塑塑胶时需要更高的注塑温度,缸体3因无法及时散热,缸体3内部的密封圈在长期高温环境下容易老化失效,引起缸体3漏气/油,此时的无冷却缸已无法满足正常生产要求,需要转换为有冷却缸结构,通常情况为在缸体的下方增加冷却水路板4来对缸体3进行冷却,转换过程需要拆除热流道系统及热半模模具,同时由于缸体3底部增加了冷却水路板4,缸体整体上移,需要增加码模板5板厚和更换加长的阀针1,整个转换过程下来耗时耗力,极大地增加售后成本和影响正常生产进度和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缸体冷却结构以及热流道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将缸体转换成有冷却水路板进行冷却的整个转换过程耗时耗力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缸体冷却结构,包括缸体和冷却水路机构,所述冷却水路机构设于所述缸体设置有进油管的第一侧面;
其中,所述冷却水路机构包括:
冷却水路板,所述冷却水路板上设有冷却水槽,所述冷却水槽与所述缸体的第一侧面密封贴合,且所述冷却水路板与所述缸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冷却水槽的两端部设有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
冷却水进水管,所述冷却水进水管与所述冷却水进口连通;
冷却水出水管,所述冷却水出水管与所述冷却水出口连通。
根据上述所述的缸体冷却结构,所述冷却水槽的边缘设有密封冷却水的密封圈,所述冷却水槽与所述缸体的第一侧面通过所述密封圈进行密封。
根据上述所述的缸体冷却结构,所述冷却水槽的边缘设有密封圈放置位,所述密封圈放置于所述密封圈放置位上并与所述密封圈放置位配合连接。
根据上述所述的缸体冷却结构,所述缸体的第一侧面11形状与所述冷却水路板的形状相同,且所述缸体的第一侧面11尺寸大小与所述冷却水路板的尺寸大小相同。
根据上述所述的缸体冷却结构,所述冷却水槽呈勾形,且所述冷却水进口和所述冷却水出口位于所述冷却水路板同一侧边的两端;
或者,所述冷却水槽呈匚形,且所述冷却水进口和所述冷却水出口位于所述冷却水路板同一侧边的两端。
根据上述所述的缸体冷却结构,所述冷却水路板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所述缸体的第一侧面上设有第二安装孔,安装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将所述冷却水路板连接于所述的第一侧面上。
根据上述所述的缸体冷却结构,所述冷却水路板上设有第一接头避空孔,所述第一接头避空孔用于供所述缸体上设置的第一进油管接头穿过;
和/或,所述冷却水路板上设有第二接头避空孔,所述第二接头避空孔用于供所述缸体上设置的第二进油管接头穿过。
根据上述所述的缸体冷却结构,所述缸体上设有散热件,所述散热件包括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第三散热板以及第四散热板,所述第二散热板、所述第三散热板、所述第四散热板依次围设于所述第一散热板的三个侧边并与所述第一散热板连接;
所述第一散热板与所述缸体的顶面接触并连接,所述第二散热板与所述缸体的第二侧面接触,所述第三散热板与所述缸体的第三侧面接触,所述第四散热板与所述缸体的第四侧面接触。
根据上述所述的缸体冷却结构,所述第二散热板、所述第三散热板、所述第四散热板均呈波浪形。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热流道系统,包括上述所述的缸体冷却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缸体冷却结构以及热流道系统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缸体冷却结构以及热流道系统,将冷却水路板设于缸体设置有进油管的第一侧面,方便了冷却水路板的安装,且整个安装过程省时省力,并且冷却水路板与缸体为可拆卸连接,方便了冷却水路板的随时取下和安装,相较于现有技术将冷却水路板设置于缸体底部的方式,本实施例的方式更加的省时省力,且拆装方便,也不会增加售后成本和不会影响正常生产进度和效率。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缸体冷却结构以及热流道系统,冷却水槽与缸体的第一侧面进行密封贴合,使得进入冷却水槽内的冷却水被密封在冷却水槽和缸体的第一侧面之间,防止冷却水渗漏。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缸体冷却结构以及热流道系统,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设置在冷却水槽的两端部,增加了冷却水在冷却水槽内流动的路径,进而提高了缸体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无冷却水路的热流道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冷却水路设置于缸体底部的的热流道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缸体冷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缸体冷却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缸体冷却结构包括的冷却水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缸体冷却结构包括的冷却水路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流道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流道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Figure BDA0003217341760000041
Figure BDA000321734176000005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位于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3和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缸体冷却结构100,包括缸体10和冷却水路机构20,所述冷却水路机构20设于所述缸体10设置有进油管的第一侧面101。其中,所述冷却水路机构20包括冷却水路板21、冷却水进水管22以及冷却水出水管23,所述冷却水路板21上设有冷却水槽211,所述冷却水槽211与所述缸体10的第一侧面101密封贴合,且所述冷却水路板21与所述缸体10可拆卸连接,所述冷却水槽211的两端部设有冷却水进口212和冷却水出口213,所述冷却水进水管22与所述冷却水进口212连通,所述冷却水出水管23与所述冷却水出口213连通。
本实施例提供的缸体冷却结构100的工作原理如下:
请参阅图7和图8,在热流道系统,由于分流板200在工作过程处于一直加热状态,分流板200的热量通过设于分流板200上方的缸体支撑机构300传递至缸体10,缸体10在长时间的工作状态下处于一个高温的环境,缸体10内部的密封元件长期高温环境下容易老化失效,引起缸体10漏气/油,此时的无冷却缸已无法满足正常生产要求,为了保证整个热流道正常的工作和生产,需要设置冷却水路机构20。
在热流道系统中,缸体10的外部设有码模板400,码模板400的靠近缸体10设置有进油管的一侧是设置有开口的。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当缸体10需要转换成有冷却水路的缸体10时,只需要将热流道的码模板400取下来,然后将所述冷却水路机构20安装于缸体10设置有进油管的第一侧面101,其操作非常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具体的安装过程以及原理为:将冷却水路机构20包括的冷却水路板21上设置的冷却水槽211与缸体10的第一侧面101进行密封贴合,并将冷却水路板21连接于缸体10上,其冷却水槽211两端的冷却水进口212和冷却水出口213分别与冷却水进水管22和冷却水出水管23连通,冷却水通过冷却水进水管22、冷却水进口212进入冷却水槽211,冷却水沿着冷却水槽211流动至冷却水出口213,然后通过冷却水出水管23进入外部的冷水机水箱,如此循环,实现将缸体10内部的热量带走。
本实施例提供的缸体冷却结构100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1)本实施例提供的缸体冷却结构100,将冷却水路板21设于缸体10设置有进油管的第一侧面101,方便了冷却水路板21的安装,且整个安装过程省时省力,并且冷却水路板21与缸体10为可拆卸连接,方便了冷却水路板21的随时取下和安装,相较于现有技术将冷却水路板设置于缸体底部的方式,本实施例的方式更加的省时省力,且拆装方便,也不会增加售后成本和不会影响正常生产进度和效率。
(2)本实施例提供的缸体冷却结构100,冷却水槽211与缸体10的第一侧面101进行密封贴合,使得进入冷却水槽211内的冷却水被密封在冷却水槽211和缸体10的第一侧面101之间,防止冷却水渗漏。
(3)本实施例提供的缸体冷却结构100,冷却水进口212和冷却水出口213设置在冷却水槽211的两端部,增加了冷却水在冷却水槽211内流动的路径,进而提高了缸体10的冷却效果。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所述冷却水槽211的边缘设有密封冷却水的密封圈214,所述冷却水槽211与所述缸体10的第一侧面11通过所述密封圈214进行密封。密封圈214的设置防止冷却水渗漏,提高了冷却水槽211与缸体10第一侧面101之间的密封效果。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所述冷却水槽211的边缘设有密封圈放置位215,所述密封圈214放置于所述密封圈放置位215上并与所述密封圈放置位215配合连接。密封圈放置位215的设置使得密封圈214可以稳定的被放置。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缸体10的第一侧面11形状与所述冷却水路板21的形状相同,且所述缸体10的第一侧面11尺寸大小与所述冷却水路板21的尺寸大小相同。这样设置使得冷却水路板21上的冷却水槽211可以有效地、最大面积的与缸体10的第一侧面101接触,有效地带走缸体10内的更多热量。
可选的是,所述缸体10的第一侧面11呈矩形,所述冷却水路板21呈矩形。
可选的是,所述缸体10的第一侧面11呈正方形,所述冷却水路板21正方形。应当理解的是,缸体10的第一侧面11形状和冷却水路板21的形状并不限于为上述的形状,还可以其他形状。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所述冷却水槽211呈勾形,且所述冷却水进口212和所述冷却水出口213位于所述冷却水路板21同一侧边的两端。这样设置最大限度的增加了冷却水槽211的长度,进而增加了冷却水的流动路径,提高了缸体10的冷却效果。
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水槽211呈匚形,且所述冷却水进口212和所述冷却水出口213位于所述冷却水路板21同一侧边的两端。这样设置最大限度的增加了冷却水槽211的长度,进而增加了冷却水的流动路径,提高了缸体10的冷却效果。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所述冷却水路板21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216,所述缸体10的第一侧面101设有第二安装孔(图中未示出,下同),安装件217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216、所述第二安装孔将所述冷却水路板21连接于所述缸体10的第一侧面101上。冷却水路板21通过安装件217、第一安装孔216、第二安装孔的配合安装至缸体10的第一侧面101上,其连接结构简单、牢固,且拆装方便。
可选的是,第一安装孔216的数量为多个,安装件217、第二安装孔的数量与第一安装孔216的数量对应。
可选的是,第一安装孔216的数量为2~10个,安装件217、第二安装孔的数量为2~10个。
可选的是,第一安装孔216的数量为6个,安装件217、第二安装孔的数量为6个。
应当理解的是,安装件217、第一安装孔216、第二安装孔的数量并不限于为上述情形,还可以是其他情形,此处不做限制。
可选的是,安装件217为螺钉,第一安装孔216为第一螺钉孔,第二安装孔为第二螺钉孔。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所述冷却水路板21上设有第一接头避空孔218,所述第一接头避空孔218用于供所述缸体10上设置的第一进油管接头15穿过。第一接头避空孔218的设置用于缸体10上设置的第一进油管接头15穿过,避空第一进油管接头15,防止产生干涉。所述冷却水路板21上设有第二接头避空孔219,所述第二接头避空孔219用于供所述缸体10上设置的第二进油管接头16穿过。第二接头避空孔219的设置用于缸体10上设置的第二进油管接头16穿过,避空第二进油管接头16,防止产生干涉。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所述缸体10上设有散热件30,所述散热件30包括第一散热板31、第二散热板32、第三散热板33以及第四散热板34,所述第二散热板32、所述第三散热板33、所述第四散热板34依次围设于所述第一散热板31的三个侧边并与所述第一散热板31连接;
所述第一散热板31与所述缸体10的顶面接触并连接,所述第二散热板32与所述缸体10的第二侧面12接触,所述第三散热板33与所述缸体10的第三侧面13接触,所述第四散热板34与所述缸体10的第四侧面14接触。
散热件30包括的第一散热板31、第二散热板32、第三散热板33以及第四散热板34分别与缸体10的顶面、第二侧面12、第三侧面13以及第四侧面14接触,实现对缸体10进行散热。
可选的是,第一散热板31与缸体10的顶面通过螺钉连接,其连接结构简单、牢固,且拆装方便。
可选的是,所述第二散热板32、所述第三散热板33、所述第四散热板34依次围与所述第一散热板31为一体式结构,其结构牢固。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所述第二散热板32、所述第三散热板33、所述第四散热板34均呈波浪形,这样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对缸体10的散热效果。
请参阅图7和图8,本实施例还包括一种热流道系统,包括上述所述的缸体冷却结构100。由于缸体冷却结构100的结构已经在上文中进行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缸体冷却结构100,包括缸体10和冷却水路机构20,所述冷却水路机构20设于所述缸体10设置有进油管的第一侧面101。其中,所述冷却水路机构20包括冷却水路板21、冷却水进水管22以及冷却水出水管23,所述冷却水路板21上设有冷却水槽211,所述冷却水槽211与所述缸体10的第一侧面101密封贴合,且所述冷却水路板21与所述缸体10可拆卸连接,所述冷却水槽211的两端部设有冷却水进口212和冷却水出口213,所述冷却水进水管22与所述冷却水进口212连通,所述冷却水出水管23与所述冷却水出口213连通。本实施例还包括一种热流道系统,包括上述所述的缸体冷却结构100。(1)本实施例提供的缸体冷却结构100以及热流道系统1000,将冷却水路板21设于缸体10设置有进油管的第一侧面101,方便了冷却水路板21的安装,且整个安装过程省时省力,并且冷却水路板21与缸体10为可拆卸连接,方便了冷却水路板21的随时取下和安装,相较于现有技术将冷却水路板设置于缸体底部的方式,本实施例的方式更加的省时省力,且拆装方便,也不会增加售后成本和不会影响正常生产进度和效率。(2)本实施例提供的缸体冷却结构100以及热流道系统1000,冷却水槽211与缸体10的第一侧面101进行密封贴合,使得进入冷却水槽211内的冷却水被密封在冷却水槽211和缸体10的第一侧面101之间,防止冷却水渗漏。(3)本实施例提供的缸体冷却结构100以及热流道系统1000,冷却水进口212和冷却水出口213设置在冷却水槽211的两端部,增加了冷却水在冷却水槽211内流动的路径,进而提高了缸体10的冷却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缸体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和冷却水路机构,所述冷却水路机构设于所述缸体设置有进油管的第一侧面;
其中,所述冷却水路机构包括:
冷却水路板,所述冷却水路板上设有冷却水槽,所述冷却水槽与所述缸体的第一侧面密封贴合,且所述冷却水路板与所述缸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冷却水槽的两端部设有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
冷却水进水管,所述冷却水进水管与所述冷却水进口连通;
冷却水出水管,所述冷却水出水管与所述冷却水出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缸体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槽的边缘设有密封冷却水的密封圈,所述冷却水槽与所述缸体的第一侧面通过所述密封圈进行密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缸体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槽的边缘设有密封圈放置位,所述密封圈放置于所述密封圈放置位上并与所述密封圈放置位配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缸体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的第一侧面形状与所述冷却水路板的形状相同,且所述缸体的第一侧面尺寸大小与所述冷却水路板的尺寸大小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缸体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槽呈勾形,且所述冷却水进口和所述冷却水出口位于所述冷却水路板同一侧边的两端;
或者,所述冷却水槽呈匚形,且所述冷却水进口和所述冷却水出口位于所述冷却水路板同一侧边的两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缸体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路板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所述缸体的第一侧面上设有第二安装孔,安装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将所述冷却水路板连接于所述的第一侧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缸体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路板上设有第一接头避空孔,所述第一接头避空孔用于供所述缸体上设置的第一进油管接头穿过;
和/或,所述冷却水路板上设有第二接头避空孔,所述第二接头避空孔用于供所述缸体上设置的第二进油管接头穿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缸体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上设有散热件,所述散热件包括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第三散热板以及第四散热板,所述第二散热板、所述第三散热板、所述第四散热板依次围设于所述第一散热板的三个侧边并与所述第一散热板连接;
所述第一散热板与所述缸体的顶面接触并连接,所述第二散热板与所述缸体的第二侧面接触,所述第三散热板与所述缸体的第三侧面接触,所述第四散热板与所述缸体的第四侧面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缸体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板、所述第三散热板、所述第四散热板均呈波浪形。
10.一种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缸体冷却结构。
CN202121944138.9U 2021-08-18 2021-08-18 一种缸体冷却结构以及热流道系统 Active CN2172580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44138.9U CN217258048U (zh) 2021-08-18 2021-08-18 一种缸体冷却结构以及热流道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44138.9U CN217258048U (zh) 2021-08-18 2021-08-18 一种缸体冷却结构以及热流道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58048U true CN217258048U (zh) 2022-08-23

Family

ID=82852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944138.9U Active CN217258048U (zh) 2021-08-18 2021-08-18 一种缸体冷却结构以及热流道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580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8102157A6 (en) Refrigerator ventilating system and air-cooled refrigerator
CN109668346B (zh) 一种新型半导体制冷散热模块
CN211929664U (zh) 液冷板及液冷装置
CN103209567A (zh) 密闭式控制装置
US11417922B2 (en) Cooling plate for the temperature control of at least one battery cell and a battery system
WO2022148148A1 (zh) 一种并联式热交换器
CN216941655U (zh) 一种导向增压流道结构和冷却装置
CN217258048U (zh) 一种缸体冷却结构以及热流道系统
CN105742759A (zh) 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
CN201004749Y (zh) 液冷式辐射状喷流散热器
CN205209301U (zh) 密封换热器
CN201994284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功率模块
CN211009145U (zh) 一种密封性好的导热油泵
CN205646064U (zh) 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
CN110043355B (zh)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水冷结构
CN208128726U (zh) 一种水冷板
CN216885082U (zh) 一种冷却系统的过水块结构及模具
CN219736042U (zh) 一种汽车暖风散热器一体式连接组装连接口生产结构
CN201365388Y (zh) 带有基板热源的电子模块冷却器
CN220534786U (zh) 一种便于降温的空洞式卡夹注塑模具
CN219181913U (zh) 一种t型结构的水冷板
CN219205059U (zh) 一种高效散热液冷板
CN218471256U (zh) 一种冷却装置
CN210202327U (zh) 一种液冷散热器
CN217275747U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板片密封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