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646064U - 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646064U
CN205646064U CN201620351288.1U CN201620351288U CN205646064U CN 205646064 U CN205646064 U CN 205646064U CN 201620351288 U CN201620351288 U CN 201620351288U CN 205646064 U CN205646064 U CN 2056460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control
control box
battery coolant
battery
attemperat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35128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小华
景小平
胡振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super force electric appliance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Chaoli Hi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Chaoli Hi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Chaoli Hi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35128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6460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6460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6460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属于电池包热控制技术领域,包括第一温控箱、第二温控箱、电池冷却液流道、加热装置以及冷却装置,第一温控箱与第二温控箱连接,电池冷却液流道包括电池冷却液进口管、电池冷却液导管以及电池冷却液出口管,电池冷却液进口管与第一温控箱连通,电池冷却液导管一端与第一温控箱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温控箱连通,冷却液出口管与第二温控箱连通,加热装置包括设置于第一温控箱内的加热介质导管,加热介质导管的两端分别伸出第一温控箱,冷却装置包括冷却介质导管,冷却介质导管的两端分别伸出第二温控箱。本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具有结构紧凑、成本低廉以及安装方便的特点。

Description

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包热控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用于对电池包进行热控制的装置有两个,一个是加热装置,另一个是冷却装置。
上述加热装置和冷却装置是相互独立的,这就导致整个热控制系统结构不紧凑,成本相对较高,且安装也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其具有结构简单紧凑,加工简单方便,且成本相对偏低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其包括第一温控箱、第二温控箱、电池冷却液流道、加热装置以及冷却装置,第一温控箱与第二温控箱连接,电池冷却液流道包括电池冷却液进口管、电池冷却液导管以及电池冷却液出口管,电池冷却液进口管与第一温控箱连通,电池冷却液导管一端与第一温控箱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温控箱连通,冷却液出口管与第二温控箱连通,加热装置包括设置于第一温控箱内的加热介质导管,加热介质导管的两端分别伸出第一温控箱,冷却装置包括冷却介质导管,冷却介质导管的两端分别伸出第二温控箱。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包括连接板,第一温控箱和第二温控箱分别连接于连接板的一侧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连接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定位凹槽和第二定位凹槽,第一定位凹槽与第一温控箱匹配,第二定位凹槽与第二温控箱匹配。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温控箱和第二温控箱均通过螺栓安装于连接板一侧,电池冷却液进口管螺纹连接于连接板上且与第一温控箱连通,电池冷却液导管的两端分别卡接于连接板上且分别与第一温控箱和第二温控箱连通,电池冷却液出口管螺纹连接于连接板上且与第二温控箱连通,加热介质导管和冷却介质导管分别卡接于连接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温控箱的侧壁与第二温控箱的侧壁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加热介质导管和冷却介质导管均为U型管,所加热介质导管位于第一温控箱内的部位和冷却介质导管位于第二温控箱内的部位均呈螺旋状或者波浪状。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加热介质导管和冷却介质导管的两端均设置有阀门。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设置于加热介质导管的两端的阀门为截止阀,设置于冷却介质导管两端的阀门为膨胀阀。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加热介质导管和冷却介质导管均为铜管。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温控箱、第二温控箱、加热介质导管位于第一温控箱外的部位以及冷却介质导管位于第二温控箱外的部位的外壁上均设置有绝热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采用将加热装置和冷却装置相互连接的结构,可以有效提高温控装置结构的紧凑性,从而降低温控装置的原料成本和加工成本,同时大大方便温控装置的安装,有效弥补了现有的温控装置的缺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图中:
第一温控箱100;
第二温控箱200;
电池冷却液进口管300;
电池冷却液导管400;
电池冷却液出口管500;
加热介质导管600;
冷却介质导管700;
连接板8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其包括第一温控箱100、第二温控箱200、连接板800、电池冷却液流道、加热装置以及冷却装置。
其中,第一温控箱100和第二温控箱200均为中空结构且两者均顶部开口。外形上,本实施例的第一温控箱100和第二温控箱200均呈长方体形,以便生产和加工,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呈圆柱形等。第一温控箱100和第二温控箱200的顶部均设置有多个安装螺孔,多个安装螺孔沿第一温控箱100的上边缘和第二温控箱200的上表面均匀间隔设置。
连接板800为一块长方形平板,其一侧设置有两个定位凹槽,两个定位凹槽分别为第一定位凹槽和第二定位凹槽。其中,第一定位凹槽和第一温控箱100的顶部匹配,第二定位凹槽与第二温控箱200的顶部匹配。连接板800上还设置有多个安装通孔,多个安装通孔分别与第一定位凹槽和第二定位凹槽连通。
第一温控箱100的顶部插入第一定位凹槽内,多个螺栓分别穿过连接板800上的安装通孔并锁入第一温控箱100顶部的安装螺孔内,这样第一温控箱100便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连接板800上;第二温控箱200的顶部插入第二定位凹槽内,多个螺栓分别穿过连接板800上的安装通孔并锁入第二温控箱200顶部的安装螺孔内,这样第二温控箱200便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连接板800上。
设置两个定位凹槽的目的在于方便第一温控箱100和第二温控箱200安装于连接板800上时可以快速准确地定位,以便第一温控箱100、第二温控箱200以及连接板800的装配。同时,两个定位凹槽的设置也可以提高第一温控箱100和第二温控箱200与连接板800连接处的密封性。
电池冷却液流道包括电池冷却液进口管300、电池冷却液导管400以及电池冷却液出口管500。其中,电池冷却液进口管300和电池冷却液出口管500均为圆柱直管,电池冷却液导管400为U型管。电池冷却液进口管300的底端螺纹连接于连接板800上且与第一温控箱100连通,电池冷却液导管400的两端均卡接于连接板800上且分别与第一温控箱100和第二温控箱200连通,电池冷却液出口管500的底端螺纹连接于连接板800上且与第二温控箱200连通。
具体地,电池冷却液进口管300底端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电池冷却液导管400的两端设置有卡环,电池冷却液出口管500底端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连接板800上设置有第一连通孔、第二连通孔、第三连通孔以及第四连通孔,第一连通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第二连通孔和第三连通孔的内壁上均设置有环形卡槽,第四连通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电池冷却液进口管300通过自身的外螺纹和第一流通孔的内螺纹连接于连接板800上,电池冷却液导管400的底端通过自身的卡环与第二流通孔的环形卡槽连接于连接板800上,电池冷却液导管400的另一端通过自身的卡环与第三流通孔的环形卡槽连接于连接板800上,电池冷却液出口管500的底端通过自身的外螺纹与第四流通孔的内螺纹连接于连接板800上。
加热装置包括设置于第一温控箱100内的加热介质导管600。加热介质导管600采用纯铜制成,而纯铜具有优良的导热性能,可以有效提高加热介质导管600内的加热介质对第一温控箱100内的电池冷却液的加热效效果。加热介质导管600为U型管,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支管、第二支管以及第三支管,第一支管和第三支管的上部分别伸出第一温控箱100,第一支管和第三支管的下部以及第二支管位于第一温控箱100内部。
其中,第一支管和第三支管均为圆柱直管,且两者位于第一温控箱100外的部位分别设置有截止阀。截止阀又称截门阀,属于强制密封式阀门,所以在阀门关闭时,必须向阀瓣施加压力,以强制密封面不泄漏。截止阀具有可靠耐用,制造容易,维修方便等特点。设置截止阀的目的在于使得用户可以自由实现解热介质导管的通断,这样加热介质导管600就可以始终与外部的加热介质源连接,需要导入加热介质时,打开截止阀接口,不需要导入加热介质时,关闭膨胀阀即可。而不再是每次需要导入加热介质时才与加热介质源连通,从而有效提高本温控系统操作的便捷性。
第二支管通过弯折机加工成螺旋状或者波浪状。将第二支管设置为螺旋状或者波浪状的目的在于提高第二支管与第一温控箱100的电池冷却液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经过第二支管的加热介质对电池冷却液的加热效果。
加热介质导管600竖直卡接于连接板800上,具体地,第一支管和第三支管的外壁上均设置有多个卡环,连接板800上设置有第一避位孔和第二避位孔,第一避位孔和第二避位孔的内壁上设置有环形卡槽,第一支管通过自身的卡环和第一避位孔的环形卡槽安装于连接板800上,第三支管通过自身的卡环和第二避位孔的环形卡槽安装于连接板800上。
冷却装置包括设置于第二温控箱200内的冷却介质导管700。冷却介质导管700采用纯铜制成,而纯铜具有优良的导热性能,可以有效提高冷却介质导管700内的冷却介质对第一温控箱100内的电池冷却液的冷却效果。冷却介质导管700为U型管,包括依次连通的第四支管、第五支管以及第六支管,第四支管和第六支管的上部分别伸出第二温控箱200,第四支管和第六支管的下部以及第五支管位于第二温控箱200内部。
其中,第四支管和第六支管均为圆柱直管,且两者位于第二温控箱200外的部位分别设置有膨胀阀。设置膨胀阀的目的在于使得用户可以自由实现冷却介质导管700的通断,这样冷却介质导管700就可以始终与外部的冷却介质源连接,需要导入冷却介质时,打开膨胀阀即可,不需要导入冷却介质时,关闭膨胀阀即可。而不再是每次需要导入加热介质时才与加热介质源连通,有效提高本温控装置操作的方便性。
第五支管通过弯折机加工成螺旋状或者波浪状。设置为螺旋状或者波浪状的目的在于提高第五支管与第二温控箱200的电池冷却液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经过第五支管的冷却介质对电池冷却液的冷却效果。
冷却介质导管700竖直卡接于连接板800上,具体地,第四支管和第六支管的外壁上均设置有多个卡环,连接板800上设置有第三避位孔和第四避位孔,第三避位孔和第四避位孔的内壁上设置有环形卡槽,第四支管通过自身的卡环和第三避位孔的环形卡槽安装于连接板800上,第六支管通过自身的卡环和第四避位孔的环形卡槽安装于连接板800上。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第一温控箱100、第二温控箱200、第一支管和第三支管位于第一温控箱100外的部位以及第四支管和第六支管位于第二温控箱200外的部位的外壁上均设置有绝热层。绝热层采用导热系数低的材料制成,比如石棉、玻璃纤维等。设置绝热层的目的在于有效减弱甚至隔断第一温控箱100和第二温控箱200内的冷却液、第一支管和第三支管的加热介质以及第四支管和第六支管的冷却介质与外部环境的热量或者冷量交换,从而有效避免电池冷却液、加热介质或者冷却介质的热量或者冷量的浪费,保证本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的正常工作。
本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的工作原理和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将电池冷却液进口管300和电池冷却液出口管500与电池冷却液循环管道连通,将加热介质导管600与加热介质源(比如发动机冷却水)连通,将冷却介质导管700与冷却介质源(比如冷媒)连通;之后电池冷却液从电池冷却液循环管道进入并依次经过电池冷却液进口管300、第一温控箱100、电池冷却液导管400、第二温控箱200以及电池冷却液出口管500,然后再回到电池冷却液循环管道中,以便对电池冷却液循环管道上的电池包进行热控制;
当电池冷却液温度较低时,打开加热介质导管600上的两个截止阀,加热介质从加热介质导管600的一端进入,另一端流出,上述加热介质在加热介质导管600内流动的过程中,会与第一温控箱100中的电池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从而加热电池冷却液,使得电池冷却液升温到合适的温度范围;当电池冷却液温度较高时,打开冷却介质导管700上的两个膨胀阀,冷却介质从冷却介质导管700的一端进入,另一端流出,上述冷却介质在冷却介质导管700内流动的过程中,会与第二温控箱200中的电池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从而冷却电池冷却液,使得电池冷却液降温到合适的温度范围。通过上述过程,可以使得电池冷却液始终处于合适的温度范围内,从而保证整个电池包热控制系统的正常工作。
本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采用将加热装置和冷却装置相互连接的结构,可以有效提高温控装置结构的紧凑性,从而降低温控装置的原料成本和加工成本,同时大大方便温控装置的安装,有效弥补了现有的温控装置的缺陷。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其结构构造、工作原理以及取得的有益效果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温控箱100和第二温控箱200是通过连接板800间接连接的,而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温控箱100和第二温控箱200是直接连接的,即第一温控箱100的侧壁与第二温控箱200的侧壁连接。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温控箱100和第二温控箱200均为封闭的箱体,第一温控箱100的其中一个侧壁和第二温控箱200的其中一个侧壁一体成型或者焊接连接,而电池冷却液进口管300、电池冷却液导管400、电池冷却液出口管500、加热介质导管600以及冷却介质导管700分别连通于第一温控箱100和第二温控箱200的其它侧壁上。
这样连接第一温控箱100和第二温控箱200的目的在于使得整个温控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加工更加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温控箱、第二温控箱、电池冷却液流道、加热装置以及冷却装置,所述第一温控箱与所述第二温控箱连接,所述电池冷却液流道包括电池冷却液进口管、电池冷却液导管以及电池冷却液出口管,所述电池冷却液进口管与所述第一温控箱连通,所述电池冷却液导管一端与所述第一温控箱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温控箱连通,所述电池冷却液出口管与所述第二温控箱连通,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温控箱内的加热介质导管,所述加热介质导管的两端分别伸出所述第一温控箱,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却介质导管,所述冷却介质导管的两端分别伸出所述第二温控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包括连接板,所述第一温控箱和所述第二温控箱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一侧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定位凹槽和第二定位凹槽,所述第一定位凹槽与所述第一温控箱匹配,所述第二定位凹槽与所述第二温控箱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控箱和所述第二温控箱均通过螺栓安装于所述连接板一侧,所述电池冷却液进口管螺纹连接于所述连接板上且与所述第一温控箱连通,所述电池冷却液导管的两端分别卡接于所述连接板上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温控箱和所述第二温控箱连通,所述电池冷却液出口管螺纹连接于所述连接板上且与所述第二温控箱连通,所述加热介质导管和所述冷却介质导管分别卡接于所述连接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控箱的侧壁与所述第二温控箱的侧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介质导管和所述冷却介质导管均为U型管,所加热介质导管位于所述第一温控箱内的部位和所述冷却介质导管位于所述第二温控箱内的部位均呈螺旋状或者波浪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介质导管和所述冷却介质导管的两端均设置有阀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加热介质导管的两端的阀门为截止阀,设置于所述冷却介质导管两端的阀门为膨胀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介质导管和所述冷却介质导管均为铜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控箱、所述第二温控箱、所述加热介质导管位于所述第一温控箱外的部位以及所述冷却介质导管位于所述第二温控箱外的部位的外壁上均设置有绝热层。
CN201620351288.1U 2016-04-22 2016-04-22 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 Active CN2056460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51288.1U CN205646064U (zh) 2016-04-22 2016-04-22 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51288.1U CN205646064U (zh) 2016-04-22 2016-04-22 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646064U true CN205646064U (zh) 2016-10-12

Family

ID=57063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351288.1U Active CN205646064U (zh) 2016-04-22 2016-04-22 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64606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85352A (zh) * 2016-12-07 2017-04-26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包及其热交换器
CN109638383A (zh) * 2018-12-17 2019-04-16 博耐尔汽车电气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热交换器集成模块及其热交换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85352A (zh) * 2016-12-07 2017-04-26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包及其热交换器
CN106585352B (zh) * 2016-12-07 2019-03-19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包及其热交换器
CN109638383A (zh) * 2018-12-17 2019-04-16 博耐尔汽车电气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热交换器集成模块及其热交换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96461B (zh) 复合冷却系统
CN205646064U (zh) 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
CN105742759A (zh) 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
CN207094998U (zh) 一种恒温电热水器以及恒温电热水器系统
CN203949271U (zh) 一种家用采暖与生活水一体水系统
CN209314196U (zh) 一种液浸机柜的冷却系统
CN106113427A (zh) 一种气阀式热流道模具及利用该模具制造成品的方法
CN207256599U (zh) 冷却系统
CN202547474U (zh) 一种可变流程运行壳管式换热器端盖
CN206890973U (zh) 在低环温工况下使用的冷却水系统结构装置
CN206725241U (zh) 一种大型水—水热交换设备试验装置
CN205646071U (zh) 电池冷却液温控装置
CN209558973U (zh) 一种双管板式换热器
CN205564107U (zh) 一种改造的传热实验设备
CN203982297U (zh) 水冷背板式换热器及其性能测试系统
CN209279748U (zh) 一种冷热交换器
CN205825768U (zh) 一种简易可快速拆换及清洗的换热器
CN207938775U (zh) 扁管接头、加热液冷装置及电池模组
CN207395546U (zh) 储能换热一体化装置
CN207095372U (zh) 换热器固定结构及包括其的热泵机组
CN205102647U (zh) 一种超导换热器
CN206477972U (zh) 空压机热能回收热水机
CN218916010U (zh) 一种高效换热装置
CN214010087U (zh) 一种换热器用连接管道
CN104101036B (zh) 全能瞬热式高效率热泵空调主机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914

Address after: 400000, No. 2001, Golden Road, North New District, Chongqing, Yubei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Chongqing super force electric appliance Co.,Ltd.

Address before: 401120, No. 2001, Golden Road, North New District, Chongqing, Yubei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CHONGQING CHAOLI HI-TECH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