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34501U - 燃气阀及具有其的燃气烤箱 - Google Patents

燃气阀及具有其的燃气烤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34501U
CN217234501U CN202220407765.7U CN202220407765U CN217234501U CN 217234501 U CN217234501 U CN 217234501U CN 202220407765 U CN202220407765 U CN 202220407765U CN 217234501 U CN217234501 U CN 2172345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gas
cavity
valve core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0776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万济民
张璧
殷少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0776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345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345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345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30Use of alternative fuels, e.g. biofuels

Landscapes

  • Magnetically Actuated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燃气阀及具有其的燃气烤箱,燃气阀包括:阀体、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阀体内具有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阀体上形成与第一阀腔连通的进气通道以及可与第二阀腔连通的多个出气通道,第一调节组件包括电磁铁组件、第一阀芯和弹性复位件,第一阀芯在通气位置和断气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于第一阀腔,在电磁铁组件通电时,电磁铁组件驱动第一阀芯运动至通气位置,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连通,在电磁铁组件断电时,弹性复位件驱动第一阀芯运动至断气位置,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隔断,第二调节组件用于控制第二阀腔与多个出气通道中的任一个之间的通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燃气阀,可以较好地避免因停电导致的燃气泄漏,安全性高。

Description

燃气阀及具有其的燃气烤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燃气阀及具有其的燃气烤箱。
背景技术
随着数控厨房概念的普及,数控化的厨房电器已逐步进入千家万户,其中,燃气烤箱凭借其功能多样的特点,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生活电器,而燃气阀作为燃气烤箱中重要的部件,直接影响着燃气烤箱的烹饪效果,而相关技术中的燃气阀在断电后,由于气流通道控制装置同时断电,导致气流通路保持导通状态,使得燃气阀伴随着燃气泄漏的风险,直接影响着用户的生命健康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燃气阀,所述燃气阀具有安全性高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燃气阀的燃气烤箱。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内具有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所述阀体上形成与所述第一阀腔连通的进气通道以及可与所述第二阀腔连通的多个出气通道;第一调节组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设于所述阀体,所述第一调节组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阀腔与所述第二阀腔之间的通断;第二调节组件,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设于所述阀体,所述第二调节组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二阀腔与多个所述出气通道中的任一个之间的通断;其中,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电磁铁组件、第一阀芯和弹性复位件,所述第一阀芯在通气位置和断气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阀腔,在所述电磁铁组件通电时,所述电磁铁组件驱动所述第一阀芯运动至所述通气位置,所述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连通;在所述电磁铁组件断电时,所述弹性复位件驱动所述第一阀芯运动至所述断气位置,所述第一阀腔和所述第二阀腔隔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阀,第一阀芯在通气位置和断气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于第一阀腔,在电磁铁组件通电时,电磁铁组件驱动第一阀芯运动至通气位置,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连通;在电磁铁组件断电时,弹性复位件驱动第一阀芯运动至断气位置,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隔断,使得当燃气阀处于导通状态时断电,如停电时,通过弹性复位件可以较好地将处于通气位置的第一阀芯移动至断气位置,从而可以较好地避免因停电导致的燃气泄漏,安全性高。此外,通过电磁铁组件驱动第一阀芯移动,可以精确控制进入燃烧器的燃烧流量,从而可以调整燃烧器的火力大小以实现燃烧器的精准控温,利于提升用户的烹饪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阀体内还具有适于连通所述第一阀腔和所述第二阀腔的过渡风道,所述第一阀腔与所述过渡风道之间形成适于连通所述第一阀腔与所述过渡风道的阀口,在所述通气位置所述第一阀芯打开所述阀口,在所述断气位置所述第一阀芯关闭所述阀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阀芯包括:安装座;适于与所述电磁铁组件相斥的永磁体,所述永磁体设于所述安装座;阀芯本体,所述阀芯本体设于所述安装座的远离所述永磁体的一侧,所述弹性复位件连接在所述阀芯本体与所述阀体之间,在所述通气位置所述阀芯本体打开所述阀口,在所述断气位置所述阀芯本体关闭所述阀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阀腔内设有隔膜组件,以将所述第一阀腔分隔为相互隔断的稳压腔和进气腔,所述隔膜组件的至少部分具有弹性变形能力,所述稳压腔与外部环境连通,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进气腔连通,所述进气腔与所述过渡风道之间形成有所述阀口,所述安装座穿设于所述隔膜组件,所述永磁体设于所述稳压腔内,所述阀芯本体和所述弹性复位件设于所述进气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座包括相连的座体和连接柱,所述座体位于所述稳压腔内,所述连接柱穿设于所述隔膜组件,所述阀芯本体形成连接凹槽,所述连接柱适于插入所述连接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阀芯本体与所述隔膜组件之间设有缓冲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阀芯与所述阀口的侧壁之间设有密封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阀芯沿第一方向可移动,所述第一阀腔和所述第二阀腔沿第二方向排布,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过渡风道位于所述第一阀腔和所述第二阀腔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同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驱动机构;驱动座,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驱动座传动连接;第二阀芯,所述第二阀芯可运动地设于所述第二阀腔,以使所述第二阀腔与多个所述出气通道中的任一个隔断或连通,所述第二阀芯与所述驱动座传动连接;弹性连接件,所述弹性连接件连接在所述驱动座与所述第二阀芯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阀芯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二阀腔,所述第二阀芯内形成有出气腔,第二阀芯上形成有与所述出气腔连通的进口以及多个出口,每个所述出气通道至少对应一个所述出口,所述进口适于与所述第一阀腔连通,通过所述第二阀芯的转动以使任一所述出气通道与所述出口连通或隔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阀体内还具有适于连通所述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的过渡风道,所述第一阀腔与所述过渡风道之间形成适于连通所述第一阀腔与所述过渡风道的阀口,在所述通气位置所述第一阀芯关闭所述阀口,在所述断气位置所述第一阀芯打开所述阀口,所述弹性连接件设在所述第二阀芯的轴向一端,所述第二阀芯的轴向另一端的端面朝向所述过渡风道且形成有与所述过渡风道连通的所述进口,所述第二阀芯的外周壁上形成有所述出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阀芯沿第一方向可移动,所述第二阀芯在的转动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阀腔和所述第二阀腔沿第二方向排布,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过渡风道位于所述第一阀腔和所述第二阀腔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同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还包括:驱动弹簧,所述驱动弹簧连接在所述第一阀芯与所述阀体之间,所述驱动弹簧与所述弹性复位件设在所述第一阀芯延伸方向的相对两端,在所述断气位置所述驱动弹簧对于所述第一阀芯具有朝向所述通气位置方向的作用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烤箱,包括:灶台模块,所述灶台模块具有第一燃烧器;烤箱模块,所述烤箱模块设在所述烤箱模块的下方,所述烤箱模块具有第二燃烧器;上述燃气阀,所述出气通道为两个,所述第一燃烧器与两个所述出气通道中的一个相连,所述第二燃烧器与两个所述出气通道中的另一个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烤箱,第一阀芯在通气位置和断气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于第一阀腔,在电磁铁组件通电时,电磁铁组件驱动第一阀芯运动至通气位置,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连通;在电磁铁组件断电时,弹性复位件驱动第一阀芯运动至断气位置,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隔断,使得当燃气阀处于导通状态时断电,如停电时,通过弹性复位件可以较好地将处于通气位置的第一阀芯移动至断气位置,从而可以较好地避免因停电导致的燃气泄漏,安全性高。此外,通过电磁铁组件驱动第一阀芯移动,可以精确控制进入燃烧器的燃烧流量,从而可以调整燃烧器的火力大小以实现燃烧器的精准控温,利于提升用户的烹饪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阀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阀的局部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阀的第一调节组件的爆炸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阀的第二调节组件的爆炸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阀的俯视图;
图6是图5中沿A-A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阀的第二阀芯的立体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阀的第二阀芯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阀的第二阀芯的主视图;
图10是图9中沿B-B的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阀的第二阀腔与出气通道不连通的局部剖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阀的第二阀腔与出气通道不连通时沿另一剖面线的剖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阀的第一出口与第一出气通道连通的剖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阀的第二出口与第二出气通道隔断的剖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阀的第一出口与第一出气通道隔断的剖视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阀的第二出口与第二出气通道连通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0、燃气阀;
1、阀体;10a、阀本体;10b、阀腔盖;10c、底板;11、第一阀腔;111、稳压腔;112、进气腔;12、第二阀腔;13、进气通道;14、出气通道;15、过渡风道;16、阀口;17、容置槽;18、密封填充件;
21、电磁铁组件;
211、线圈;212、铁芯;213、固定架;214、固定件;215、第一接线端子;
22、第一阀芯;
221、安装座;2211、座体;2212、连接柱;2213、卡扣;222、永磁体;
223、阀芯本体;2231、主体部;2232、翻边;2233、凹槽;
224、缓冲件;225、挡圈;
23、弹性复位件;24、驱动弹簧;25、密封件;
31、第二阀芯;
311、出气腔;312、进口;313、出口;314、配合槽;315、配合缺口;
32、驱动机构;321、第二接线端子、322、固定板;
33、驱动座;331、驱动杆;34、弹性连接件;
4、隔膜组件;41、皮膜;42、托盘;5、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阀100。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阀100,包括:阀体1、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其中,阀体1内具有第一阀腔11和第二阀腔12,阀体1上形成与第一阀腔11连通的进气通道13以及可与第二阀腔12连通的多个出气通道14。可以理解的是,进气通道13可以与通过燃气管路与煤气罐或者入户燃气管道等直接连通,出气通道 14可以通过燃气管路与例如燃烧器等连通。由此,可以在进气通道13、第一阀腔11、第二阀腔12和出气通道14之间形成连通的气流通道,使得燃气可以依次通过进气通道13、第一阀腔11、第二阀腔12和出气通道14流入燃烧器内,从而保证燃烧器的燃气供应。
此外,通过设置多个出气通道14,使得多个燃气通道可以分别与多个燃烧器连通,使得燃气阀100可以将燃气管道中的燃气通过多个出气通道14向多个燃烧器供应,由此,使得多个燃烧器可以共用同一个燃气阀100,从而可以节省燃气阀100的数量,利于降低燃气阀100的投入成本。其次,可以较好地节省燃气阀100的安装空间。
其中,多个出气通道14指的是两个以上,例如,出气通道14可以设有两个、三个等等,出气通道14的数量可以根据燃烧器的数量进行灵活设置,这里对出气通道14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制。
进一步地,参考图3,第一调节组件设于阀体1,第一调节组件用于控制第一阀腔11与第二阀腔12之间的通断。也就是说,第一调节组件可以控制第一阀腔11与第二阀腔12 之间连通,使得燃气可以通过进气通道13和第一阀腔11流入第二阀腔12内,再次通过多个出气通道14向多个燃烧器内供应,而当第一调节组件控制隔断第一阀腔11与第二阀腔 12之间的连通时,使得第一阀腔11内的燃气无法进入第二阀腔12内,即隔断进气通道13 和出气通道14之间的气流通道,从而截止燃气进入燃烧器的通路。由此,当燃烧器使用完毕后,可以通过第一调节组件同时切断所有与出气通道14连通的燃烧器的燃气供应,即截止燃气管道与任一个燃烧器之间的连通,操作简单,安全性高。
更进一步地,第二调节组件设于阀体1,第二调节组件用于控制第二阀腔12与多个出气通道14中的任一个之间的通断。也就是说,第二调节组件可以控制第二阀腔12与多个出气通道14中的一个连通,使得燃气可以通过燃气阀100流入与该出气通道14连通的燃烧器,第二调节组件还可以控制第二阀腔12与任一个出气通道14均不连通,从而截止燃气进入任一个燃烧器的通路。由此,使得用户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通过第二调节组件控制燃气流向指定的燃烧器,利于提升燃气阀100的燃气流向控制准确性,同时,通过第二调节组件可以通过隔断第二阀腔12与所有燃烧器的连通,避免燃气阀100漏气的风险,进一步提升燃气阀100的使用安全性。
具体地,在燃气阀100的使用过程中,可以控制第一调节组件连通第一阀腔11和第二阀腔12,并控制第二调节组件,使得第二阀腔12与需要使用的燃烧器连接的出气通道14连通,以使得燃气可以通过进气通道13、第一阀腔11、第二阀腔12和出气通道14流入需要使用的燃烧器中,以保证燃烧器燃烧时的燃气供应,此时燃气阀100处于导通状态。而当燃烧器使用完毕后,可以直接控制第一调节组件隔断第一阀腔11和第二阀腔12,从而隔断进气通道13与所有出气通道14的连通,此时燃气阀100处于截止状态。
其中,第一调节组件包括电磁铁组件21、第一阀芯22和弹性复位件23,第一阀芯22在通气位置和断气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于第一阀腔11,在电磁铁组件21通电时,电磁铁组件21驱动第一阀芯22运动至通气位置,第一阀腔11和第二阀腔12连通;在电磁铁组件21断电时,弹性复位件23驱动第一阀芯22运动至断气位置,第一阀腔11和第二阀腔12隔断。
具体地,在电磁铁组件21未通电时,通过弹性复位件23可以较好地将第一阀芯22保持在断气位置,若此时电磁铁组件21通电,电磁铁组件21产生的电磁力可以驱动第一阀芯22挤压弹性复位件23从断气位置朝向通气位置移动,而当电磁铁组件21在通电过程中断电时,电磁铁组件21作用于第一阀芯22上的驱动力消失,弹性复位件23恢复弹性形变以驱动第一阀芯22从通气位置移动至断气位置。
由此,在燃气阀100未通电时,通过弹性复位件23可以较好地截止燃气向燃烧器的流动,从而可以避免燃气通过燃烧器泄漏造成安全风险。此外,当燃气阀100处于导通状态时断电,如停电时,通过弹性复位件23可以较好地将处于通气位置的第一阀芯22移动至断气位置,从而直接截止进气通道13与所有出气通道14的连通,从而可以较好地避免因停电导致的燃气泄漏,进一步提升燃气阀100的安全性。
此外,通过电磁铁组件21驱动第一阀芯22移动,使得可以通过控制电磁铁组件21电流的大小改变对第一阀芯22的驱动力,从而可以精确地控制第一阀腔11和第二阀腔12之间的气流通道的大小,并且,通过控制电磁铁组件21的电流,从而可以实现燃气流量的连续精确调控,即可以精确控制进入燃烧器的燃烧流量,从而可以调整燃烧器的火力大小以实现燃烧器的精准控温,利于提升用户的烹饪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阀100,第一阀芯22在通气位置和断气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于第一阀腔11,在电磁铁组件21通电时,电磁铁组件21驱动第一阀芯22运动至通气位置,第一阀腔11和第二阀腔12连通,在电磁铁组件21断电时,弹性复位件23驱动第一阀芯22运动至断气位置,第一阀腔11和第二阀腔12隔断,使得当燃气阀100处于导通状态时断电,如停电时,通过弹性复位件23可以较好地将处于通气位置的第一阀芯22 移动至断气位置,从而可以较好地避免因停电导致的燃气泄漏,安全性高。此外,通过电磁铁组件21驱动第一阀芯22移动,可以精确控制进入燃烧器的燃烧流量,从而可以调整燃烧器的火力大小以实现燃烧器的精准控温,利于提升用户的烹饪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参考图进气通道13远离第一阀腔11的一端形成进气接口,阀体1上形成环绕进气接口的密封槽,密封槽内设有密封圈5,密封槽的底壁形成卡合槽,密封圈5的一侧轴向端面形成的卡合凸起,将密封圈5安装至密封槽内时,卡合凸起位于卡合槽内。由此,通过卡合凸起与卡合槽的互相限位,可以较好地防止密封圈5相对密封槽转动,从而可以避免因密封圈5转动导致进气接口与燃气管道之间产生间隙发生燃气泄漏的风险,以进一步提升燃气阀100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5和图6所示,阀体1内还具有适于连通第一阀腔11和第二阀腔12的过渡风道15,第一阀腔11与过渡风道15之间形成适于连通第一阀腔11与过渡风道15的阀口16,在通气位置第一阀芯22打开阀口16,在断气位置第一阀芯22关闭阀口16。也就是说,第一阀芯22适于与阀口16配合以控制第一阀腔11与过渡风道15的通断,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阀芯22处于通气位置时,第一阀芯22与阀口16 之间的开口,即第一阀腔11与第二阀腔12之间的气流通道越大,则进入第二阀腔12内的燃气流量越大,使得可以进入燃烧器内的燃气流量也越大,燃烧器的火力越强,反之,第一阀芯22与阀口16之间的开口越小,则进入燃烧器内的燃气流量也越小,燃烧器的火力越弱。由此,通过电磁铁组件21可以精确地调整第一阀芯22控制与阀口16之间的开口的大小,从而可以精确地控制进入燃烧器的燃气流量,进而可以实现燃烧器的精确控温。
进一步地,参考图3和图6,第一阀芯22包括:安装座221、永磁体222和阀芯本体223。具体地,永磁体222与电磁铁组件21相斥,永磁体222设于安装座221。这里的相斥指的是,当电磁铁组件21通电时,电磁铁组件21可以产生与永磁体222极性相同的电磁力,由于同极相斥,使得使得电磁铁组件21与永磁体222之间具有朝向背离彼此移动的趋势,电磁铁组件21设于阀体1上,使得电磁铁组件21与永磁体222之间相互作用力将推动永磁体222朝向背离的电磁铁组件21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第一阀芯22朝向通气位置移动。由此,可以较好地降低电磁铁组件21与第一阀芯22的配合难度,此外,通过安装座221可以较好地固定永磁体222,并对永磁体222具有良好的限位效果。
如图6所示,阀芯本体223设于安装座221的远离永磁体222的一侧,弹性复位件23连接在阀芯本体223与阀体1之间,在通气位置阀芯本体223打开阀口16,在断气位置阀芯本体223关闭阀口16。也就是说,永磁体222和阀芯本体223分别设于安装座221的相对两侧,弹性复位件23设于阀芯本体223远离永磁体222和安装座221的一侧,弹性复位件23的两端分别与阀体1的内壁面以及阀芯本体223抵接。
具体地,在电磁铁组件21未通电时,弹性复位件23具有推动阀芯本体223朝向电磁铁组件21移动的趋势,使得阀芯本体223保持在关闭阀口16的位置,此时电磁铁组件21 通电,电磁铁组件21产生与永磁体222相斥的电磁力,推动永磁体222朝向靠近弹性复位件23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安装座221、以及阀芯本体223挤压弹性复位件23,以逐渐扩大阀芯本体223与阀口16之间的开口。而当电磁铁组件21在通电过程中断电时,作用于永磁体222上的推力消失,弹性复位件23恢复形变推动阀芯本体223、安装座221以及永磁体222朝向靠近电磁铁组件21的方向移动,以逐渐缩小阀芯本体223与阀口16之间的卡扣2213直至关闭开口。
由此,可以通过控制电磁铁组件21的产生的电磁力的大小,精确地控制永磁体222的移动距离,从而实现燃气流量的精确控制,进而可以精确地控制燃烧器的燃烧温度,利于提升用户的烹饪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参考图3和图6,电磁铁组件21包括线圈211、铁芯212、固定架213、固定件214和第一接线端子215,第一接线端子215设于线圈211 上,第一接线端子215可以用于连接燃烧器的控制主板,铁芯212的上端通过固定件214 固定在固定架213上,铁芯212的下端穿设于线圈211中间形成的通孔内,固定架213设于线圈211的外周侧,固定架213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在阀体1上,且位于第一阀腔11的上方。由此,控制主板可以通过控制线圈211内电流的大小,以调整在铁芯212上产生电磁力的大小,进而实现燃气流量的控制。具体地,当需要增大燃气流量时,控制主板可以增大线圈211的电流,使得电磁铁产生更大的推力,进一步挤压弹性复位件23,扩大阀芯本体223与阀口16之间的开口;当需要减小燃气流量时,控制主板可以减小线圈211的电流,使得电磁铁产生的推力变小,弹性复位件23恢复一定程度形变,缩小阀芯本体223与阀口16之间的开口。
其中,螺纹紧固件具有结构简单、易于装配的优点,通过螺纹紧固件可以实现固定架 213与阀体1的紧密连接。此外,在保证固定架213与阀体1连接强度的同时还可以降低成本。可选地,螺纹紧固件可以为螺钉、螺栓或者螺柱。
更进一步地,第一阀腔11内设有隔膜组件4,以将第一阀腔11分隔为相互隔断的稳压腔111和进气腔112,隔膜组件4的至少部分具有弹性变形能力,稳压腔111与外部环境连通,进气通道13与进气腔112连通,进气腔112与过渡风道15之间形成有阀口16,安装座221穿设于隔膜组件4,永磁体222设于稳压腔111内,阀芯本体223和弹性复位件23 设于进气腔112内。
也就是说,安装座221具有设于稳压腔111的部分以及设于进气腔112内的部分,永磁体222设于安装座221位于稳压腔111内的部分上,安装座221与隔膜组件4密封配合且固定连接,使得安装座221可以带动隔膜组件4移动,同时隔膜组件4可以带动安装座 221移动。稳压腔111与进气腔112之间无法进行气体流动,稳压腔111与外部环境连通,使得稳压腔111内压力保持在大气压状态,弹性复位件23设于阀芯本体223远离稳压腔111 的一侧。
因此,在第一阀芯22处于通气位置且电磁铁的电流保持恒定时,当进气通道13内的燃气压力突然增大时,进气腔112内的气压随之增加,由于稳压腔111内保持在大气压,进气腔112与稳压腔111之前的压力差推动隔膜组件4向上发生形变,进而带动安装座221 以及永磁体222向上移动,使得推动阀芯本体223挤压弹性复位件23的驱动力减小,弹性复位件23的恢复形变,推动阀芯本体223朝向靠近稳压腔111的方向移动,从而缩小阀芯本体223与阀口16之间的开口,使得进气腔112与过渡风道15之间的气流通道的截面积缩小,从而可以避免因燃气压力突然增大导致进入过渡风道15内的燃气流量增加引发的燃烧器火力突然增强,即保持进入过渡风道15的燃气流量,利于提升燃烧器的燃烧稳定性。
而当进气通道13内的燃气压力突然减小时,进气腔112内的气压随之降低,由于稳压腔111内保持在大气压,稳压腔111与进气腔112之间的压力差推动隔膜组件4向下发生变形,进而带动安装座221以及永磁体222向下移动,推动阀芯本体223朝向远离稳压腔 111的方向移动并挤压弹性复位件23,从而增扩大阀芯本体223与阀口16之间的开口,使得进气腔112与过渡风道15之间的气流通道的截面积增大,从而可以避免因燃气压力突然较小导致进入过渡风道15内的燃气流量减小引导的燃烧器火力突然减弱,即保持进入过渡风道15的燃气流量,利于提升燃烧器的燃烧稳定性。
由此,通过隔膜组件4可以稳定因燃气压力导致的燃气流量变化,使得进入过渡风道 15内的燃气流量仅受第一调节组件的精确控制,从而能够实现对燃烧器火力的精确控制。
可选地,安装座221包括相连的座体2211和连接柱212,座体2211位于稳压腔111内,连接柱212穿设于隔膜组件4,阀芯本体223形成连接凹槽2233,连接柱212适于插入连接凹槽2233。也就是说,连接柱212设于座体2211朝向隔膜组件4的一侧,并朝向靠近进气腔112的方向延伸,连接柱212与隔膜组件4密封配合且固定连接,从而实现隔膜组件4和安装座221的同步移动,连接凹槽2233形成朝向隔膜组件4的开口,连接柱212可以沿着连接凹槽2233的延伸方向滑动。
由此,通过连接凹槽2233与连接柱212之间的互相限位,可以较好地限制安装座221 和阀芯本体223移动的移动路径,避免安装座221与阀芯本体223移动时产生偏移,以提升阀芯本体223的移动精度,从而可以保证进入第二阀腔12燃气量的精确控制。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参考图2、图3和图6,阀体1包括:阀本体10a、阀腔盖10b和底板10c,阀腔盖10b和底板10c均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在阀本体10a上,阀腔盖10b与阀本体10a、底板10c共同限定出第一阀腔11,阀腔盖10b位于第一阀腔11的上方,底板10c 位于第一阀腔11的下方,底板10c上设有用于限位弹性复位件23下端的凸起,电磁铁组件21设于阀腔盖10b上,且位于第一阀腔11外侧。隔膜组件4包括皮膜41和托盘42,托盘42位于皮膜41的外周侧,托盘42位于阀腔盖10b与阀本体10a之间,皮膜41上形成用于连接柱212穿过的通孔,皮膜41与连接柱212过盈配合,以保证稳压腔111和进气腔112之间的隔断效果。
其中,螺纹紧固件具有结构简单、易于装配的优点,通过螺纹紧固件可以实现阀腔盖 10b、底板10c与阀本体10a的紧密连接。此外,在保证阀腔盖10b、底板10c与阀本体10a连接强度的同时还可以降低成本。可选地,螺纹紧固件可以为螺钉、螺栓或者螺柱。
此外,座体2211上形成用于固定永磁体222的卡扣2213,连接柱212通过挡圈225固定在隔膜组件4上,挡圈225设于隔膜组件4远离座体2211的一侧且与连接柱212固定连接,使得挡圈225和座体2211可以从隔膜组件4的两侧夹持隔膜组件4,以保证隔膜组件4与安装座221牢固连接,此外,挡圈225便于安装以及拆卸,体积小巧使得占用的安装空间小,利于降低连接柱212与隔膜组件4的固定难度,且便于拆卸,维护更换难度。
可选地,阀芯本体223与隔膜组件4之间设有缓冲件224。由此,通过缓冲件224可以较好地缓冲安装座221朝向弹性复位件23移动时,隔膜组件4与阀芯本体223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利于降低第一调节组件的振动幅度,以提升第一调节组件的稳定性和控制精度。此外,通过缓冲件224可以将阀芯本体223与隔膜组件4间隔开,可以较好地避免隔膜组件4与阀芯本体223之间产生硬接触,可以理解的是,为保证隔膜组件4的弹性,隔膜组件4通常由较为柔软的材质制成,由此,可以较好地避免阀芯本体223对隔膜组件4造成挤压磨损,可靠性高。其中,缓冲件224可以由橡胶制成,重量轻,耐腐蚀能力强,且具有良好的形变能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阀芯22与阀口16的侧壁之间设有密封件25。也就是说,第一阀芯22不与阀口16的侧壁直接接触,当第一阀芯22处断气位置时,密封件25可以较好地填充第一阀芯22和阀口16的侧壁之间的间隙,利于提升第一阀芯22处于断气位置的气密性,可以较好地防止燃气通过第一阀芯22与阀口16的侧壁之间的间隙泄漏,进一步地提升燃气阀100的使用安全性。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一阀芯22包括:安装座221、永磁体222和阀芯本体223,阀芯本体223包括:主体部2231、翻边2232、缓冲件224以及密封件25,主体部2231沿上下方向延伸,翻边2232设于主体部2231的底部,且位于阀口16邻近过渡风道15的一侧,其中,翻边2232的外径大于阀口16的内径,密封件25套设于主体部2231且位于翻边2232 上壁面,在由下向上的方向上,密封件25的直径缩小,在断气位置,密封件25位于阀口 16的内壁与翻边2232之间。进一步地,缓冲件224套设于主体部2231,缓冲件224的上端覆盖在主体部2231的上部,缓冲件224的下端面与主体部2231上形成的台阶面以及密封件25的上端面抵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阀芯22沿第一方向可移动,第一阀腔11和第二阀腔12沿第二方向排布,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其中,第一方向与图6中示出的左右方向平行,第二方向与图6中示出的前后方向平行。由此,使得燃气阀100可以充分利用第二方向上的空间,利于缩小燃气阀100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如图6所示,通过缩小燃气阀100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即缩小燃气阀100的厚度尺寸,从而可以节省燃气阀100 厚度方向上占用的安装空间。
进一步地,过渡风道15位于第一阀腔11和第二阀腔12的沿第一方向的同一侧。也就是说,过渡风道15沿第二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第一阀腔11和第二阀腔12连通。由此,可以较好地缩短过渡风道15的长度,以及降低过渡风道15连通第一阀腔11和第二阀腔12 的难度,从而可以较好地减少燃气在过渡风道15内流动时的压力损耗,利于缩小进气通道 13与出气通道14之间的燃气流量差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考图4,第二调节组件包括:驱动机构32、驱动座33、第二阀芯31和弹性连接件34。其中,驱动机构32与驱动座33传动连接,第二阀芯 31与驱动座33传动连接,第二阀芯31可运动地设于第二阀腔12,以使第二阀腔12与多个出气通道14中的任一个隔断或连通。
也就是说,驱动座33与驱动机构32以及第二阀芯31传动连接,由此,通过驱动机构32驱动驱动座33活动进而带动第二阀芯31活动,第二阀芯31可以活动至第二阀腔12与其中一个出气通道14连通的位置,使得燃气可以通过与第二阀腔12连通的出气通道14流入特定的燃烧器内,第二阀芯31还可以活动至第二阀腔12与所有出气通道14均隔断的位置,即截止燃气进入所有燃烧器的通路。由此,使得用户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通过驱动机构32调整第二阀芯31的位置以控制燃气流向指定的燃烧器,利于提升燃气阀100的燃气流向控制准确性,同时,通过驱动机构32可以隔断第二阀腔12与所有燃烧器的连通,避免燃气阀100漏气的风险,进一步提升燃气阀100的使用安全性。
进一步地,弹性连接件34连接在驱动座33与第二阀芯31之间。也就是说,弹性连接件34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二阀芯31和驱动座33抵接,进而在弹性连接件34的推动下,使得第二阀芯31和驱动座33之间具有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的趋势。例如图6所示,第二阀芯31的外周壁与第二阀腔12的内周壁抵接。由此,通过弹性连接件34可以较好推动第二阀芯31,使得第二阀芯31保持在与第二阀腔12的内周壁抵接的位置,可以较好地避免燃气通过第二阀芯31与第二阀腔12的内壁之间的间隙流入出气通道14内导致的燃气泄漏,以进一步提升燃气阀100的使用安全性。
其中,可以在第二阀芯31的外周壁上涂有润滑油,从而可以较好地保证第二阀芯31 的顺畅转动,防止第二阀芯31转动卡死,并利于进一步提升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参考图6-图10,第二阀芯31可转动地设于第二阀腔12,第二阀芯31内形成有出气腔311,第二阀芯31上形成有与出气腔311连通的进口312以及多个出口313,每个出气通道14至少对应一个出口313,进口312适于与第一阀腔11连通,通过第二阀芯31的转动以使任一出气通道14与出口313连通或隔断。即,出气腔311与第一阀腔11 之间通过进口312连通,出气腔311与多个出气通道14通过与出气通道14对应的出口313 连通,驱动机构32适于通过驱动座33驱动第二阀芯31转动,从而可以准确地调整出口 313与对应的出气通道14的相对位置。
这里的出口313与对应通道的相对位置指的是,出口313与对应的出气通道14的重合面积,例如,当出口313与对应的出气通道14之间无重合部分,第二阀芯31关闭出气通道14时,此时燃气截止在出气腔311内(如图11和图12所示);当第二阀芯31与对应的出气通道14完全重合时,第二阀芯31打开出气通道14,在第一调节组件位置保持固定的状态下,此时出气通道14内的燃气流量最大(如图13和图16所示)。并且,可以通过改变出口313与出气通道14之间的重合面积,如缩小出口313与出气通道14之间的重合面积,缩小燃气流量以降低燃烧器的活力。
由此,通过驱动机构32可以驱动第二阀芯31转动,使得出口313在第二阀芯31转动的过程中可以与对应的出气通道14连通,从而可以通过调整出口313与对应的出气通道 14之间的重合面积,精确地控制流入燃烧器的燃气流量,进而可以精确地控制燃烧器的火力,利于提升用户的烹饪体验。
更进一步地,参考图6,阀体1内还具有适于连通第一阀腔11和第二阀腔12的过渡风道15,第一阀腔11与过渡风道15之间形成适于连通第一阀腔11与过渡风道15的阀口16,在通气位置第一阀芯22关闭阀口16,在断气位置第一阀芯22打开阀口16。也就是说,第一阀芯22适于与阀口16配合以控制第一阀腔11与过渡风道15的通断,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阀芯22处于通气位置时,第一阀芯22与阀口16之间的开口,即第一阀腔11与第二阀腔12之间的气流通道越大,则进入第二阀腔12内的燃气流量越大,使得可以进入燃烧器内的燃气流量也越大,燃烧器的火力越强,反之,第一阀芯22与阀口16之间的开口越小,则进入燃烧器内的燃气流量也越小,燃烧器的火力越弱。由此,通过电磁铁组件21 可以精确地调整第一阀芯22控制与阀口16之间的开口的大小,从而可以精确地控制进入燃烧器的燃气流量,进而可以实现燃烧器的精确控温。
其中,弹性连接件34设在第二阀芯31的轴向一端,第二阀芯31的轴向另一端的端面朝向过渡风道15且形成有与过渡风道15连通的进口312,第二阀芯31的外周壁上形成有出口313。
也就是说,进口312设于第二阀芯31临近过渡风道15的轴向端面上,弹性连接件34设于第二阀芯31远离过渡风道15的轴向端面上,进口312与过渡风道15之间保持连通状态。由此,使得进入出气腔311的燃气流量仅通过第一阀芯22与阀口16之间的开口大小控制,利于实现燃气流量的精确控制,并可以较好地避免燃气通过第二阀芯31与第二阀腔 12的侧壁之间的间隙泄漏。
其中,第一阀芯22沿第一方向可移动,第二阀芯31在的转动轴线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一阀腔11和第二阀腔12沿第二方向排布,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由此,使得燃气阀100可以充分利用第二方向上的空间,利于缩小燃气阀100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如图,6 所示,通过缩小燃气阀100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即缩小燃气阀100的厚度尺寸,从而可以节省燃气阀100厚度方向上占用的安装空间。
进一步地,过渡风道15位于第一阀腔11和第二阀腔12的沿第一方向的同一侧。也就是说,过渡风道15沿第二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第一阀腔11和第二阀腔12连通。由此,可以较好地缩短过渡风道15的长度,以及降低过渡风道15连通第一阀腔11和第二阀腔12 的难度,从而可以较好地减少燃气在过渡风道15内流动时的压力损耗,利于缩小进气通道 13与出气通道14之间的燃气流量差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考图3和图6,第一调节组件还包括:驱动弹簧24,驱动弹簧24连接在第一阀芯22与阀体1之间,驱动弹簧24与弹性复位件23设在第一阀芯22延伸方向的相对两端,在断气位置驱动弹簧24对于第一阀芯22具有朝向通气位置方向的作用力。也就是说,驱动弹簧24适于推动第一阀芯22朝向靠近弹性复位件23的方向移动,在需要导通燃气阀100时,第一阀芯22在电磁铁组件21产生的电磁力、驱动弹簧 24的弹力以及燃气压力的共同推动下挤压弹性复位件23从断气位置朝向通气位置移动。由此,在第一阀芯22从断气位置朝向通气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可以较好地降低电磁铁组件 21所需要提供的电磁力,从而可以减低电磁铁组件21的输入电流,使得燃气阀100的能耗低。
具体地,第一阀芯22处于断气位置时,电磁铁组件21未产生电磁力,此时弹性复位件23的弹力大于驱动弹簧24的弹力以及燃气进气的压力之和;当第一阀芯22从断气位置朝向通气位置移动时,电磁铁组件21通电所产生的对第一阀芯22的驱动力、驱动弹簧24 的弹力以及燃气进气的压力之和大于弹性复位件23的弹力。
下面参考图1-图1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燃气阀100。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只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具体地,参考图1,燃气阀100包括:阀体1、第一调节组件、第二调节组件、隔膜组件4和密封圈5。
其中,参考图2-图6,阀体1内形成第一阀腔11、过渡风道15和第二阀腔12,第一阀腔11和第二阀腔12均形成朝向上的开口,第一阀腔11和第二阀腔12沿左右方向排布,过渡风道15设于第一阀腔11和第二阀腔12之间,第一阀腔11与过度风道之间形成阀口 16。
其中,隔膜组件4设于第一阀腔11上下方向的中部,以将第一阀腔11间隔为稳压腔111和进气腔112,进气腔112位于稳压腔111的下方,阀体1邻近第一阀腔11的侧壁上形成有与进气腔112连通的进气风道,阀体1邻近第二阀腔12的侧壁上形成有与第二阀腔 12连通的第一出气风道(参考图11、图13以及图15中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出气风道14) 和第二出气风道(参考图12、图14以及图16中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出气风道14),第一出气风道和第二出气风道位于阀体1的不同侧,且在上下方向上,参考图3,第一出气风道和第二出气风道错开设置,第一出气风道的高度高于第二出气风道的高度。
进一步地,阀体1包括:阀本体10a、阀腔盖10b以及底板10c,阀腔盖10b上形成用于连通稳压腔111和外部空间的通气孔,阀体1的底板10c可拆卸地设于阀本体10a的底部,阀腔盖10b与阀本体10a、底板10c共同限定出第一阀腔11,底板10c上设有朝向阀腔盖10b凸出的凸起,阀本体10a的底壁上设有容置槽17,密封填充件18填充在容置槽 17内,底板10c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在阀本体10a上。其中,隔膜组件4包括皮膜41和托盘42,托盘42设于皮膜41的外周侧,且托盘42位于阀腔盖10b与阀本体10a之间。
其中,第一调节组件包括电磁铁组件21、第一阀芯22、弹性复位件23、驱动弹簧24和密封件25。其中,电磁铁组件21包括线圈211、铁芯212、固定架213、固定件214和第一接线端子215,第一接线端子215设于线圈211上,第一接线端子215用于连接燃烧器的控制主板,铁芯212的上端通过固定件214固定在固定架213上,铁芯212的下端穿设于线圈211中间形成的通孔内,固定架213设于线圈211的外周侧,固定架213和阀腔盖10b上均形成螺纹孔,且固定架213的螺纹孔与阀腔盖10b的螺纹孔一一对应,固定架213和阀腔盖10b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在第一阀腔11的开口的外周沿。
进一步地,第一阀芯22包括:安装座221、永磁体222和阀芯本体223,驱动弹簧24设于阀腔盖10b与安装座221之间,弹性复位件23设于阀芯本体223与底板10c之间,且弹性复位件23的底端套设于底板10c的凸起上。具体地,安装座221包括用于安装永磁体 222的座体2211和设于座体2211底部的连接柱212,座体2211上形成用于固定永磁体222 的卡扣2213,连接柱212沿上下方向延伸,皮膜41上形成穿孔,连接柱212穿设于穿孔,皮膜41与连接柱212过盈配合,皮膜41与连接柱212通过挡圈225固定连接,挡圈225 设于隔膜组件4远离座体2211的一侧且与连接柱212固定连接。
其中,阀芯本体223设于皮膜41远离稳压腔111的一侧,阀芯本体223包括:主体部2231、翻边2232、缓冲件224以及密封件25,主体部2231沿上下方向延伸,主体部2231 上端面形成朝向上开口的凹槽2233,连接柱212插入凹槽2233设置,翻边2232设于主体部2231的底部,且位于阀口16邻近过渡风道15的一侧,其中,翻边2232的外径大于阀口16的内径,密封件25套设于主体部2231且位于翻边2232上壁面,在由下向上的方向上,密封件25的直径缩小,在断气位置,密封件25位于阀口16的内壁与翻边2232之间。进一步地,缓冲件224套设于主体部2231,缓冲件224的上端位于皮膜41与主体部2231 之间,缓冲件224的下端面与主体部2231上形成的台阶面以及密封件25的上端面抵接,连接柱212穿过换中间插入凹槽2233内。
此外,第二调节组件包括:第二阀芯31、驱动机构32、驱动座33的弹性连接件34,其中,驱动机构32为步进电机,步进电机通过固定板322固定在阀体1上且位于第二阀腔 12上方,第二阀芯31设于第二阀腔12内,第二阀芯31的外周面与第二阀腔12的壁面贴合,参考图7-图10,在由上向下的方向上,第二阀芯31的直径缩小,第二阀芯31上下两端面分别形成相互间隔开的配合槽314和出气腔311,配合槽314的侧壁上设有配合缺口 315,驱动座33与驱动机构32的输出端传动连接,驱动座33的下端部分伸入配合槽314 内,驱动座33上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驱动杆331,驱动杆331位于配合缺口315内,弹性连接件34位于配合槽314的底壁与驱动座33之间。
进一步地,第二阀芯31的下端形成与出气腔311连通的进口312,出气腔311与过渡风道15通过进口312连通,第二阀芯31的周壁上形成与出气腔311连通的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第一出口相较于第二出口远离进口312设置。
具体地,燃气阀100未通电时,电磁铁组件21未产生电磁力,弹性复位件23的弹力(对阀芯本体223向上的驱动力)大于驱动弹簧24的弹力以及燃气进气的压力之和(对阀芯本体223向下的驱动力),弹性复位件23推动第一阀芯22使其保持在断气位置,翻边 2232与阀口16之间通过密封件25填充间隙。在燃气阀100的使用过程中,可以首先电磁铁组件21通电,产生与永磁体222相斥的电磁力,并在驱动弹簧24的弹力以及燃气压力的推动下,推动第一阀芯22从断气位置朝向通气位置活动,以打开阀口16,从而连通进气腔112和过渡风道15,燃气可以通过进气通道13、进气腔112以及过渡风道15进入第二阀芯31的出气腔311内,进而通过控制转控制驱动机构32驱动第二阀芯31转动,以调整出口313与出气通道14的位置。
具体地,如图13和图14所示,当需要向与第一出气通道连通的燃烧器供气时,驱动机构32驱动第二阀芯31转动使得第一出口与第一出气通道连通,同时第二出口与第二出气通道隔断,使得出气腔311内的燃气可以通过第一出口和第一出气通道流入燃烧器;如图15和图16所示,当需要向与第二出气通道连通的燃烧器供气时,驱动机构32驱动第二阀芯31转动使得第二出口与第二出气通道连通,同时第一出口与第一出气通道隔断,使得出气腔311内的燃气可以通过第二出口和第二出气通道流入燃烧器;如图11和图12所示,燃气阀100处于截止状态时,可以通过驱动结构32驱动第二阀芯31转动,使第一出口与第一出气通道隔断且第二出口与第二出气通道隔断。
其中,燃气流量可以通过调整第一阀芯22与阀口16之间的开口大小控制,还可以通过调整出口313与出气通道14之间的重合面积控制。此外,在第一阀芯22处于通气位置且电磁铁的电流保持恒定时,当进气通道13内的燃气压力突然增大时,进气腔112内的气压随之增加,由于稳压腔111内保持在大气压,进气腔112与稳压腔111之前的压力差推动隔膜组件4向上发生形变,进而带动安装座221以及永磁体222向上移动,使得推动阀芯本体223挤压弹性复位件23的驱动力减小,弹性复位件23的恢复形变,推动阀芯本体 223朝向靠近稳压腔111的方向移动,从而缩小阀芯本体223与阀口16之间的开口,使得进气腔112与过渡风道15之间的气流通道的截面积缩小,从而可以避免因燃气压力突然增大导致进入过渡风道15内的燃气流量增加引发的燃烧器火力突然增强,即保持进入过渡风道15的燃气流量,利于提升燃烧器的燃烧稳定性。
而当进气通道13内的燃气压力突然减小时,进气腔112内的气压随之降低,由于稳压腔111内保持在大气压,稳压腔111与进气腔112之间的压力差推动隔膜组件4向下发生变形,进而带动安装座221以及永磁体222向下移动,推动阀芯本体223朝向远离稳压腔 111的方向移动并挤压弹性复位件23,从而增扩大阀芯本体223与阀口16之间的开口,使得进气腔112与过渡风道15之间的气流通道的截面积增大,从而可以避免因燃气压力突然较小导致进入过渡风道15内的燃气流量减小引导的燃烧器火力突然减弱,即保持进入过渡风道15的燃气流量,利于提升燃烧器的燃烧稳定性。
进一步地,当燃气阀100在导通的过程中突然断电时,电磁铁组件21同时断电失去电磁力,即推动永磁体222的朝向远离电磁铁组件21的力消失,进而在弹性复位件23的作用下推动第一阀芯22克服燃气进气压力和驱动弹簧24的弹力从通气位置朝向断气位置活动,使得在断电状态时,可以及时切断进气通道13与过渡风道15、出气腔311以及出气通道14的连通,避免发生燃气漏气的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烤箱,包括:灶台模块,烤箱模块和上述燃气阀100,其中,灶台模块具有第一燃烧器,烤箱模块设在烤箱模块的下方,烤箱模块具有第二燃烧器,燃气阀100的出气通道14为两个,第一燃烧器与两个出气通道14中的一个相连,第二燃烧器与两个出气通道14中的另一个相连。由此,通过燃气阀100可以精确地控制进入第一燃烧器和第二燃烧器的燃气流量,从而可以精确控制第一燃烧器和第二燃烧器的燃烧温度,利于提升用户的烹饪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烤箱,第一阀芯22在通气位置和断气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于第一阀腔11,在电磁铁组件21通电时,电磁铁组件21驱动第一阀芯22运动至通气位置,第一阀腔11和第二阀腔12连通;在电磁铁组件21断电时,弹性复位件23驱动第一阀芯22运动至断气位置,第一阀腔11和第二阀腔12隔断,使得当燃气阀100处于导通状态时断电,如停电时,通过弹性复位件23可以较好地将处于通气位置的第一阀芯22移动至断气位置,从而可以较好地避免因停电导致的燃气泄漏,安全性高。此外,通过电磁铁组件21驱动第一阀芯22移动,可以精确控制进入燃烧器的燃烧流量,从而可以调整燃烧器的火力大小以实现精准控温,利于提升用户的烹饪体验。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燃气烤箱还包括控制主板和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控制主板通讯连接,温度传感器用于获取燃气烤箱的温度,并向控制主板反馈温度信号。其中,第一调节组件上设有与控制主板连接的第一接线端子215,第二调节组件上设有与控制主板连接的第二接线端子321,由此,控制主板可以根据温度传感器感知的温度信号,灵活地控制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从而精确地控制进入出气通道14的燃气流量,以保持燃气烤箱的烹饪温度,并利于实现燃气烤箱温度的精确控制。
例如,当控制主板接收到的温度信号高于设定值时,控制主板可以减少电磁铁组件21 的电流,以缩小第一阀腔11与第二阀腔12之间气流通路的截面积,从而可以降低进入燃烧器的燃气流量,进而可以降低燃烧器的火力;当控制主板接收到的温度信号低于设定值时,控制主板可以增大电磁铁组件21的电流,以扩大第一阀腔11与第二阀腔12之间气流通路的截面积,从而可以增加进入燃烧器的燃气流量,进而可以提升燃烧器的火力。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4)

1.一种燃气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阀体,所述阀体内具有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所述阀体上形成与所述第一阀腔连通的进气通道以及可与所述第二阀腔连通的多个出气通道;
第一调节组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设于所述阀体,所述第一调节组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阀腔与所述第二阀腔之间的通断;
第二调节组件,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设于所述阀体,所述第二调节组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二阀腔与多个所述出气通道中的任一个之间的通断;
其中,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电磁铁组件、第一阀芯和弹性复位件,所述第一阀芯在通气位置和断气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阀腔,在所述电磁铁组件通电时,所述电磁铁组件驱动所述第一阀芯运动至所述通气位置,所述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连通;在所述电磁铁组件断电时,所述弹性复位件驱动所述第一阀芯运动至所述断气位置,所述第一阀腔和所述第二阀腔隔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内还具有适于连通所述第一阀腔和所述第二阀腔的过渡风道,所述第一阀腔与所述过渡风道之间形成适于连通所述第一阀腔与所述过渡风道的阀口,在所述通气位置所述第一阀芯打开所述阀口,在所述断气位置所述第一阀芯关闭所述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芯包括:
安装座;
适于与所述电磁铁组件相斥的永磁体,所述永磁体设于所述安装座;
阀芯本体,所述阀芯本体设于所述安装座的远离所述永磁体的一侧,所述弹性复位件连接在所述阀芯本体与所述阀体之间,在所述通气位置所述阀芯本体打开所述阀口,在所述断气位置所述阀芯本体关闭所述阀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腔内设有隔膜组件,以将所述第一阀腔分隔为相互隔断的稳压腔和进气腔,所述隔膜组件的至少部分具有弹性变形能力,所述稳压腔与外部环境连通,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进气腔连通,所述进气腔与所述过渡风道之间形成有所述阀口,所述安装座穿设于所述隔膜组件,所述永磁体设于所述稳压腔内,所述阀芯本体和所述弹性复位件设于所述进气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包括相连的座体和连接柱,所述座体位于所述稳压腔内,所述连接柱穿设于所述隔膜组件,所述阀芯本体形成连接凹槽,所述连接柱适于插入所述连接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本体与所述隔膜组件之间设有缓冲件。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芯与所述阀口的侧壁之间设有密封件。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芯沿第一方向可移动,所述第一阀腔和所述第二阀腔沿第二方向排布,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过渡风道位于所述第一阀腔和所述第二阀腔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同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
驱动机构;
驱动座,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驱动座传动连接;
第二阀芯,所述第二阀芯可运动地设于所述第二阀腔,以使所述第二阀腔与多个所述出气通道中的任一个隔断或连通,所述第二阀芯与所述驱动座传动连接;
弹性连接件,所述弹性连接件连接在所述驱动座与所述第二阀芯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芯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二阀腔,所述第二阀芯内形成有出气腔,第二阀芯上形成有与所述出气腔连通的进口以及多个出口,每个所述出气通道至少对应一个所述出口,所述进口适于与所述第一阀腔连通,通过所述第二阀芯的转动以使任一所述出气通道与所述出口连通或隔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内还具有适于连通所述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的过渡风道,所述第一阀腔与所述过渡风道之间形成适于连通所述第一阀腔与所述过渡风道的阀口,在所述通气位置所述第一阀芯关闭所述阀口,在所述断气位置所述第一阀芯打开所述阀口,所述弹性连接件设在所述第二阀芯的轴向一端,所述第二阀芯的轴向另一端的端面朝向所述过渡风道且形成有与所述过渡风道连通的所述进口,所述第二阀芯的外周壁上形成有所述出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燃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芯沿第一方向可移动,所述第二阀芯在的转动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阀腔和所述第二阀腔沿第二方向排布,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过渡风道位于所述第一阀腔和所述第二阀腔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同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还包括:驱动弹簧,所述驱动弹簧连接在所述第一阀芯与所述阀体之间,所述驱动弹簧与所述弹性复位件设在所述第一阀芯延伸方向的相对两端,在所述断气位置所述驱动弹簧对于所述第一阀芯具有朝向所述通气位置方向的作用力。
14.一种燃气烤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灶台模块,所述灶台模块具有第一燃烧器;
烤箱模块,所述烤箱模块设在所述烤箱模块的下方,所述烤箱模块具有第二燃烧器;
燃气阀,所述燃气阀为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气阀,所述出气通道为两个,所述第一燃烧器与两个所述出气通道中的一个相连,所述第二燃烧器与两个所述出气通道中的另一个相连。
CN202220407765.7U 2022-02-25 2022-02-25 燃气阀及具有其的燃气烤箱 Active CN2172345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07765.7U CN217234501U (zh) 2022-02-25 2022-02-25 燃气阀及具有其的燃气烤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07765.7U CN217234501U (zh) 2022-02-25 2022-02-25 燃气阀及具有其的燃气烤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34501U true CN217234501U (zh) 2022-08-19

Family

ID=82836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07765.7U Active CN217234501U (zh) 2022-02-25 2022-02-25 燃气阀及具有其的燃气烤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345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234501U (zh) 燃气阀及具有其的燃气烤箱
CN109973675B (zh) 一种燃气阀和燃气具
CN215110699U (zh) 燃气调节阀与燃烧装置
CN210461826U (zh) 电机防水呼吸阀总成机构
CN114165628A (zh) 燃气烤箱智能阀及燃气烤箱
CN212480238U (zh) 一种集成式燃气比例阀及灶具
CN215214750U (zh) 燃气比例阀和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
CN212377968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引射器的喷嘴
CN209781820U (zh) 一种新型燃气调节阀
CN114251479A (zh) 用于旋塞阀的阀芯和具有其的旋塞阀、燃气具
CN220956997U (zh) 电控智能阀及智能燃气灶
CN111111946A (zh) 一种花洒出水控制装置
CN111043368A (zh) 热水器及其阀门
CN220958919U (zh) 分气机构及分段燃烧装置
CN114763840A (zh) 燃气比例阀和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
CN218845127U (zh) 气门组件及比例阀
CN113137500A (zh) 燃气调节阀与燃烧装置
CN218960544U (zh) 一种蒸烤箱的双排气系统及蒸烤箱
CN218118798U (zh) 一种电流伺服气动式燃气比例阀
CN212959312U (zh) 一种网络智能居家监控风扇
CN217683486U (zh) 燃气比例阀和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
CN215110530U (zh) 燃气比例阀与燃气装置
CN217713716U (zh) 燃气阀、燃烧组件及烹饪器具
CN114526357A (zh) 燃气设备及其应用的阀体总成
CN219975564U (zh) 一种快拆式比例电磁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