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97694U - 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歧管 - Google Patents

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歧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97694U
CN217197694U CN202220235686.2U CN202220235686U CN217197694U CN 217197694 U CN217197694 U CN 217197694U CN 202220235686 U CN202220235686 U CN 202220235686U CN 217197694 U CN217197694 U CN 2171976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runner plate
runner
main
main run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3568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建长
古枭雄
徐金秋
齐飞跳
王彩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Yinlun New Energ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Yinlun New Energ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Yinlun New Energ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Yinlun New Energ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3568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976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976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976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的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歧管,包括第一主流道板、第二主流道板、第一副流道板及第二副流道板,第二主流道板安装于第一主流道板上,且第二主流道板与第一主流道板配合并形成有多个第一流道;第一副流道板和第二副流道板安装于第二主流道板上,且第一副流道板与第二主流道板配合并形成有第二流道,第二副流道板与第二主流道板配合并形成有第三流道,其中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分别与第一流道对应设置,且第二流道与对应的第一流道连通,第三流道与对应的第一流道连通。本申请实现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及第三流道的集成设置,使得该集成歧管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中占用空间小,有效降低组装的难度和故障率,具有简化结构,便于后续维修的作用。

Description

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歧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歧管相关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歧管。
背景技术
目前,新能源汽车中热管理系统复杂,零部件和管路数量较多,如果采用现有的技术,热管理系统不仅需占用空间大,易出现故障,而且组装和维修都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歧管。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歧管,包括第一主流道板、第二主流道板、第一副流道板及第二副流道板,所述第二主流道板安装于所述第一主流道板上,且所述第二主流道板与所述第一主流道板配合并形成有多个第一流道;所述第一副流道板和所述第二副流道板安装于所述第二主流道板上远离所述第一主流道板的一端面上,且所述第一副流道板与所述第二主流道板配合并形成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二副流道板与所述第二主流道板配合并形成有第三流道,其中所述第二流道和所述第三流道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道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二流道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三流道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流道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第一主流道板、第二主流道板、第一副流道板及第二副流道板的结构设置,实现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及第三流道的集成设置,进而使得该集成歧管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中占用空间小,有效降低组装的难度和故障率,具有简化结构,便于后续维修的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流道的数量为三个,所述第一副流道板在其中两个所述第二流道的位置分别连接有第一外接管,且所述第二主流道板在连接有所述第一外接管的两个第三流道所在的位置上分别开设有第一连接孔,以使两根所述第一外接管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二主流道板在另一个所述第二流道所在的位置上开设有两个第二连接孔。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第二流道的合理结构设置,使得两根第一外接管能够通过对应的两个第二流道与对应的第一流道连通,另外一个第二流道与对应的第一流道通过两个第二连接孔进行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流道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第二主流道板在所述第三流道所在的位置上开设有两个第三连接孔,且所述第三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之间通过两个所述第三连接孔进行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两个第三连接孔的结构设置,具体实现第三流道与对应的第一流道之间的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主流道板上连接有第二外接管,所述第一主流道板上连接有第三外接管,所述第二外接管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一流道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三连接孔连通,所述第三外接管与另外一个所述第三连接孔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的结构设置,使得第三外接管能够通过第三流道直接与第二外接管进行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主流道板上设有第一凸台,所述第三连接孔贯穿所述第一凸台设置;所述第一主流道板上设有对应所述第一凸台的第二凸台,并在所述第二凸台上开设有对应所述第三连接孔的通孔,且所述第三外接管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三连接孔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的结构,使得第三外接管与第二外接管能够在不经过第一流道的转接进行直接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主流道板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流道之间的位置分别形成有隔热空腔,用于对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流道进行隔热。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隔热空腔的结构设置,对相邻两个第一流道起到绝热的作用,能够大幅减少不同温度液体在不同第一流道内流通时两者之间的热量交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流道板上设有多个第一空气夹层壁,所述第二主流道板上设有多个对应所述第一空气夹层壁的第二空气夹层壁,所述第一主流道板、所述第二主流道板、所述第一空气夹层壁及所述第二空气夹层壁共同配合并围成有所述隔热空腔。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第一空气夹层壁与第二空气夹层壁的结构设置,具体实现该隔热空腔的结构成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主流道板与所述第一主流道板之间以热板焊、摩擦焊、激光焊或胶粘的方式进行连接固定;及/或,所述第一副流道板和/或所述第二副流道板与所述第二主流道板之间以热板焊、摩擦焊、激光焊或胶粘的方式进行连接固定。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热板焊、摩擦焊、激光焊或胶粘的连接方式,以此具体实现该第二主流道板与第一主流道板、第一副流道板及/或第二副流道板之间的连接固定,进而便于该集成歧管的装配连接,并确保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及第二流道对应通道的密封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流道板在背离所述第二主流道板的一侧端面上设有水泵安装部,其中所述第一主流道板在所述水泵安装部所在的位置上开设有回路进口和回路出口,所述回路进口和所述回路出口对应所述第一流道设置,且所述回路进口与所述回路出口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流道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水泵安装部的结构设置,使得该集成歧管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中,可将不同的水泵集成安装在第一主流道板的水泵安装部上,以便于水泵在该集成歧管上的集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流道板在背离所述第二主流道板的一侧端面上设有多通阀安装部,其中所述第一主流道板在所述多通阀安装部所在的位置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通道口,多个所述第一通道口对应所述第一流道设置,每个所述第一通道口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流道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多通阀安装部的结构设置,使得该集成歧管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中,可将多通阀集成安装在第一主流道板的多通阀安装部上,以便于多通阀在该集成歧管上的集成,并实现该多通阀在该集成歧管上不同第一流道之间的导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流道板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用于安装第一换热器组件,所述第二安装部用于安装第二换热器组件;所述第一主流道板在所述第一安装部所在的位置分别开设有第二通道口,所述第二通道口连通于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一主流道板在所述第二安装部所在的位置开设有第三通道口,所述第三通道口连通于所述第一流道。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的结构设置,以便于将第一换热器组件和第二换热器组件安装在该集成歧管上,并实现第一换热器组件和第二换热器组件与第一流道之间的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主流道板上开设有补液口,且所述第一流道能够通过所述补液口与水壶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补液口的结构设置,以便于水壶在该第二主流道板上的安装,并实现水壶与第一流道之间的连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歧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中第一主流道板的仰视图。
图3为本申请中第一主流道板的俯视图。
图4为本申请中第一主流道板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中第二主流道板的仰视图。
图6为本申请中第二主流道板的俯视图。
图7为本申请中第一副流道板的仰视图。
图8为本申请中第二副流道板的仰视图。
其中,10、第一主流道板;11、第三外接管;12、第二凸台;121、通孔;13、第一空气夹层壁;14、水泵安装部;141、回路进口;142、回路出口;15、多通阀安装部;151、第一通道口;16、第一安装部;161、第二通道口;17、第二安装部;171、第三通道口;20、第二主流道板;210、补液口;201、第一连接孔;202、第二连接孔;203、第三连接孔;21、第二外接管;22、第一凸台;23、第二空气夹层壁;30、第一副流道板;31、第一外接管;40、第二副流道板;101、第一流道;102、第二流道;103、第三流道;104、隔热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设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水泵为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歧管,包括第一主流道板10、第二主流道板20、第一副流道板30及第二副流道板40。
其中,第二主流道板20安装于第一主流道板10上,且第二主流道板20与第一主流道板10配合并形成有多个第一流道101;第一副流道板30和第二副流道板40安装于第二主流道板20上远离第一主流道板10的一端面上,且第一副流道板30与第二主流道板20配合并形成有第二流道102,第二副流道板40与第二主流道板20配合并形成有第三流道103,第二流道102和所述第三流道103分别与第一流道101对应设置,且第二流道102与对应的第一流道101连通,第三流道103与对应的第一流道101连通。
可以理解,通过上述第一主流道板10、第二主流道板20、第一副流道板30及第二副流道板40的结构设置,实现第一流道101、第二流道102及第三流道103的集成设置,进而使得该集成歧管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中占用空间小,有效降低组装的难度和故障率,具有简化结构,便于后续维修的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流道102的数量为三个,第一副流道板30在其中两个第二流道102的位置分别连接有第一外接管31,且第二主流道板20在连接有第一外接管31的两个第三流道103所在的位置上分别开设有第一连接孔201,以使两根第一外接管31与对应的第一流道101连通;第二主流道板20在另一个第二流道102所在的位置上开设有两个第二连接孔202,以此具体实现该第二流道102的数量设置,使得两根第一外接管31能够通过对应的两个第二流道102与对应的第一流道101连通,另一个第二流道102与对应的第一流道101通过两个第二连接孔202进行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流道103的数量为一个,第二主流道板20在第三流道103所在的位置上开设有两个第三连接孔203,且第三流道103与第一流道101之间通过两个第三连接孔203进行连通,以此具体实现第三流道103的数量设置,并实现第三流道103与对应的第一流道101之间的连通。
其中,第二主流道板20上连接有第二外接管21,第一主流道板10上连接有第三外接管11,第二外接管21通过对应的第一流道101与其中一个第三连接孔203连通,第三外接管11与另外一个第三连接孔203连通,使得第三外接管11能够通过第三流道103直接与第二外接管21进行连通。
其次,第二主流道板20上设有第一凸台22,第三连接孔203贯穿第一凸台22设置;第一主流道板10上设有对应第一凸台22的第二凸台12,并在第二凸台12上开设有对应第三连接孔203的通孔121,且第三外接管11通过通孔121与第三连接孔203连通,使得第三外接管11与第二外接管21能够在不经过第一流道101的转接进行直接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主流道板20在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流道101之间的位置分别形成有隔热空腔104,用于对相邻的两个第一流道101进行隔热,这样能够大幅减少不同温度液体在不同第一流道101内流通时两者之间的热量交换。
具体地,第一主流道板10上开设有多个第一空气夹层壁13,第二主流道板20上设有多个对应第一空气夹层壁13的第二空气夹层壁23,第一主流道板10、第二主流道板20、第一空气夹层壁13及第二空气夹层壁23共同配合并围成有隔热空腔104,以此具体实现该隔热空腔104的结构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主流道板20与第一主流道板10之间以热板焊的方式进行连接固定;及/或,第一副流道板30和/或第二副流道板40与第二主流道板20之间以热板焊的方式进行连接固定,以此具体实现该第二主流道板20与第一主流道板10、第一副流道板30及/或第二副流道板40之间的连接固定,进而便于该集成歧管的装配连接,并确保第一流道101、第二流道102及第三流道103对应通道的密封性。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二主流道板20与第一主流道板10、以及第二主流道板20与第一副流道板30和/或第二副流道板40进行热板焊的部位具有相同的高度,以便于两者的焊接固定。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二主流道板20与第一主流道板10之间,第一副流道板30和/或第二副流道板40与第二主流道板20之间不局限采用热板焊的方式进行连接固定,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还可采用摩擦焊的方式、激光焊的方式、或者胶粘的方式进行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主流道板10在背离第二主流道板20的一侧端面上设有水泵安装部14,其中第一主流道板10在水泵安装部14所在的位置上开设有回路进口141和回路出口142,回路进口141和回路出口142对应第一流道101设置,且回路进口141与回路出口142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流道101连通,使得该集成歧管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中,可将不同的水泵(图未示)集成安装在第一主流道板10的水泵安装部14上,以便于水泵在该集成歧管上的集成。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主流道板10上具体设有两个水泵安装部14。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主流道板10在背离第二主流道板20的一侧端面上设有多个多通阀安装部15,其中第一主流道板10在多通阀安装部15所在的位置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通道口151,多个第一通道口151对应第一流道101设置,每个第一通道口151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流道101连通,使得该集成歧管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中,可将多通阀(图未示)集成安装在第一主流道板10的多通阀安装部15上,以便于多通阀在该集成歧管上的集成,并实现该多通阀在该集成歧管上不同第一流道101之间的导通。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主流道板10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安装部16和第二安装部17,第一安装部16用于安装第一换热器组件(图未示),第二安装部17用于安装第二换热器组件(图未示);第一主流道板10在第一安装部16所在的位置分别开设有第二通道口161,第二通道口161连通于第一流道101;第一主流道板10在第二安装部17所在的位置开设有第三通道口171,第三通道口171连通于所述第一流道101。
由上可知,上述实施例的集成歧管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中,便于将第一换热器组件和第二换热器组件安装在该集成歧管上,并实现第一换热器组件和第二换热器组件与第一流道101之间的连通。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换热器组件具体包括水水换热器、电池冷却器及相关附件,第二换热器组件具体包括水冷冷凝器及相关附件。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主流道板20上开设有补液口210,且第一流道101能够通过补液口210与水壶(图未示)连通,以便于水壶在该第二主流道板20上的安装,并实现水壶与第一流道101之间的连通。
综上,本申请的集成歧管通过上述第一主流道板10、第二主流道板20、第一副流道板30及第二副流道板40合理的结构设置,具体实现第一流道101、第二流道102及第三流道103的集成设置,以满足新能源汽车中热管理系统的使用需求。
以上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歧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主流道板(10)、第二主流道板(20)、第一副流道板(30)及第二副流道板(40),所述第二主流道板(20)安装于所述第一主流道板(10)上,且所述第二主流道板(20)与所述第一主流道板(10)配合并形成有多个第一流道(101);所述第一副流道板(30)和所述第二副流道板(40)安装于所述第二主流道板(20)上远离所述第一主流道板(10)的一端面上,且所述第一副流道板(30)与所述第二主流道板(20)配合并形成有第二流道(102),所述第二副流道板(40)与所述第二主流道板(20)配合并形成有第三流道(103),其中所述第二流道(102)和所述第三流道(103)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道(101)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二流道(102)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流道(101)连通,所述第三流道(103)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流道(10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102)的数量为三个,所述第一副流道板(30)在其中两个所述第二流道(102)的位置分别连接有第一外接管(31),且所述第二主流道板(20)在连接有所述第一外接管(31)的两个第三流道(103)所在的位置上分别开设有第一连接孔(201),以使两根所述第一外接管(31)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流道(101)连通;所述第二主流道板(20)在另一个所述第二流道(102)所在的位置上开设有两个第二连接孔(20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流道(103)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第二主流道板(20)在所述第三流道(103)所在的位置上开设有两个第三连接孔(203),且所述第三流道(103)与所述第一流道(101)之间通过两个所述第三连接孔(203)进行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流道板(20)上连接有第二外接管(21),所述第一主流道板(10)上连接有第三外接管(11),所述第二外接管(21)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一流道(101)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三连接孔(203)连通,所述第三外接管(11)与另外一个所述第三连接孔(203)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流道板(20)上设有第一凸台(22),所述第三连接孔(203)贯穿所述第一凸台(22)设置;所述第一主流道板(10)上设有对应所述第一凸台(22)的第二凸台(12),并在所述第二凸台(12)上开设有对应所述第三连接孔(203)的通孔(121),且所述第三外接管(11)通过所述通孔(121)与所述第三连接孔(203)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流道板(20)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流道(101)之间的位置分别形成有隔热空腔(104),用于对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流道(101)进行隔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流道板(10)上设有多个第一空气夹层壁(13),所述第二主流道板(20)上设有多个对应所述第一空气夹层壁(13)的第二空气夹层壁(23),所述第一主流道板(10)、所述第二主流道板(20)、所述第一空气夹层壁(13)及所述第二空气夹层壁(23)共同配合并围成有所述隔热空腔(10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流道板(20)与所述第一主流道板(10)之间以热板焊的方式进行连接固定;及/或,所述第一副流道板(30)和/或所述第二副流道板(40)与所述第二主流道板(20)之间以热板焊的方式进行连接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流道板(10)在背离所述第二主流道板(20)的一侧端面上设有水泵安装部(14),其中所述第一主流道板(10)在所述水泵安装部(14)所在的位置上开设有回路进口(141)和回路出口(142),所述回路进口(141)和所述回路出口(142)对应所述第一流道(101)设置,且所述回路进口(141)与所述回路出口(142)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流道(101)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流道板(10)在背离所述第二主流道板(20)的一侧端面上设有多通阀安装部(15),其中所述第一主流道板(10)在所述多通阀安装部(15)所在的位置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通道口(151),多个所述第一通道口(151)对应所述第一流道(101)设置,每个所述第一通道口(151)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流道(101)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流道板(10)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安装部(16)和第二安装部(17),所述第一安装部(16)用于安装第一换热器组件,所述第二安装部(17)用于安装第二换热器组件;所述第一主流道板(10)在所述第一安装部(16)所在的位置分别开设有第二通道口(161),所述第二通道口(161)连通于所述第一流道(101);所述第一主流道板(10)在所述第二安装部(17)所在的位置开设有第三通道口(171),所述第三通道口(171)连通于所述第一流道(101)。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流道板(20)上开设有补液口(210),且所述第一流道(101)能够通过所述补液口(210)与水壶连通。
CN202220235686.2U 2022-01-26 2022-01-26 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歧管 Active CN2171976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35686.2U CN217197694U (zh) 2022-01-26 2022-01-26 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歧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35686.2U CN217197694U (zh) 2022-01-26 2022-01-26 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歧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97694U true CN217197694U (zh) 2022-08-16

Family

ID=82794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35686.2U Active CN217197694U (zh) 2022-01-26 2022-01-26 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歧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976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929664U (zh) 液冷板及液冷装置
EP2792988B1 (en) Integrated heat exchanger for a vehicle
CN111490311B (zh) 一种集成式换热板及车用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0805957U (zh) 一种电池模组液冷板及液冷电池包
EP4190607A1 (en) Thermal management component
CN217197694U (zh) 新能源汽车的集成歧管
CN113968116A (zh) 热管理组件
CN111785884A (zh) 一种壳体及电池包
CN115366661B (zh) 歧管组件及热管理集成模块
CN219076948U (zh) 一种热管理模块及车辆
CN114198537A (zh) 一种集成水阀机构
CN216708957U (zh) 一种热管理装置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CN217994055U (zh) 流道集成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8805331U (zh) 流道板壳体、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0464147U (zh) 换热器
CN211549798U (zh) 油冷却器
CN218367467U (zh) 热管理水侧集成组件、热管理集成系统及电动车辆
CN216288644U (zh) 一种电池模组冷却系统
CN219303756U (zh) 换热器及热管理模块
CN218287363U (zh) 热管理系统
CN214250219U (zh) 换热装置
CN212620290U (zh) 板式换热器
CN218955521U (zh) 直流冷却结构及风冷油冷器
CN218805207U (zh) 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9141581U (zh)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层叠式换热器及新能源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